![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85826/4/1_173893641145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共2页。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八年级(下)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三单元 10《小石潭记》
难点名称
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含蓄流露的心境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含蓄流露的心境,要通过写作背景,将固化的文言转化为真实、易理解的感受,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这篇短文中,作者的内心矛盾和冲突对于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因而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含蓄流露的心境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复习,重温写作顺序和写作背景。
2.通过讲解及合作探究,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含蓄流露的心境。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复习导入:全班朗读课文,重温课文的写作顺序。(学生自主回答,老师予以肯定并进行补充)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重点文言实词,理清了这篇游记的写作顺序,对课文有了一个大致的梳理,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重温课文内容,回忆本文的写作顺序和写作背景。
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含蓄流露的心境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温故
1.重温写作顺序
发现石潭(先闻其声、后见其形)——总览概貌(水清、石怪、树青)——细观近景(鱼乐)——远望潭源(溪身蜿蜒、岸势差互)——潭边气氛(幽深冷寂)
2.回忆写作背景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教师过渡:在充分温故过这篇游记的写作顺序和写作背景后,我们继续来探索研究课文,掌握柳宗元在这一阶段的内心感受及变化。
知新
1.文章中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其境过清”体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写“悄怆幽邃”,该如何理解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被贬后心中失意,因而郁闷凄苦是他感情总基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缓解自己抑郁的心情,使得作者从自然界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但这种借助外界的欢乐来安慰自己毕竟是暂时的,坐在潭上时,经凄清环境的触发,结合自己贬谪的经历,自然勾起忧伤悲凉的心情,凄苦孤寂的心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教师过渡: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突出了小石潭环境的幽邃凄清,不可久居,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羁旅孤寂的心境。在充分理解了作者这种内心情感的变化后,我们来做一道类似的题,检验一下这堂课的学习成果。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合作探究
问:作者初发现小石潭时,先写“心乐之”,久坐潭上,又感觉“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先写“乐”是初见小石潭时的心情,“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作者是借游历山水寄托自己被贬谪的抑郁情怀,小石潭环境优美秀丽却遭人冷落,加上凄清的环境,自然勾起作者对自己仕途坎坷的联想,悲伤苦闷之情和幽清的环境相契合,以致最后不得不离开。(乐景衬哀情)
教师过渡:看来同学们上课都很认真,能掌握本堂课的重点,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老师上课讲的知识,在感受作者情感变化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小结
在《小石潭记》这篇游记中,柳宗元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由乐景到结合自己的经历表达哀情,进一步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小石潭记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走进作者,走进小石潭,我来读一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出情感,我来品一品,我与古人对话,拓展延伸,教师寄语,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2024)小石潭记教案,共2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