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西南片区2024-2025学七年级上学期阶段性学习效果评估月考(三)地理试卷(解析版)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西南片区2024-2025学七年级上学期阶段性学习效果评估月考(三)地理试卷(解析版)第1页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西南片区2024-2025学七年级上学期阶段性学习效果评估月考(三)地理试卷(解析版)第2页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西南片区2024-2025学七年级上学期阶段性学习效果评估月考(三)地理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西南片区2024-2025学七年级上学期阶段性学习效果评估月考(三)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西南片区2024-2025学七年级上学期阶段性学习效果评估月考(三)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好奇”号火星探测器确认火星上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物质。分析检测显示,取出的岩石粉末含有黏土、硫酸盐和其他对生命非常关键的矿物成分。火星以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下图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高分辨率照相机抓拍到的“公牛眼”状陨石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相对于地球来说,火星更易遭陨石袭击,其原因( )
    A. 火星公转速度快 B. 火星大气密度小
    C. 火星更靠近小行星带 D. 火星的宇宙环境不安全
    2. 人类首选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火星和地球一样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围,且有氧气
    ②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且四季的长度一样
    ③火星、地球自转周期比较适中
    ④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火星公转速度与地球相似,A错误。地球表面有厚厚的大气层,当外来天体坠落地球时经过厚厚的大气层摩擦燃烧后变小甚至消失,对地球影响较小;火星相比地球,火星表面的大气密度小,空气稀薄,外来天体闯入时,火星大气对火星的保护作用小,B正确。陨石是未燃尽的流星体,穿过大气落到行星表面的物质。火星虽然更靠近小行星带,但地球同样也会受到小行星的袭击,只是因为受到大气层的保护,所以更靠近小行星带不是火星更易受陨石袭击的原因,C错误。火星的宇宙环境和地球一样安全,D错误。综上所述,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火星表面的大气比地球稀薄,且没有氧气,①错误;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但公转周期不同,且四季的长度不一样,②错误;火星、地球自转周期接近比较适中,昼夜温度变化不致于太大,③正确;火星位于地球转道的外侧,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二者的地理环境接近,④正确。综上所述,C项的③④符合题意,ABD错误,故选C。
    2024年是中国载人航天21周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自古以来,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从未止步,这有利于( )
    ①了解地球宇宙环境②观测天体运动③探索地外新家园④占领太空范围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 据航天员介绍,空间站每90分钟经历一次日出日落,而在地球上则需要一天,这是由于空间站和地球( )
    A. 自转方向不同 B. 自转周期不同
    C. 公转方向不同 D. 公转周期不同
    5. 航天员拍摄地球时,可以看见( )
    A. 地球的地轴和南北两极 B. 地球是个球体
    C. 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km2 D. 地球表面的经纬线
    【答案】3. A 4. B 5. B
    【解析】
    【3题详解】
    自古以来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从未停步,探索太空有利于了解我们生存的家园一地球的宇宙环境,①正确;探测太空可以观测到天体运动,②正确;探索太空有利于让我们了解除地球之外的宇宙其他部分,探索地外新家园,③正确;人类探索太空从来不是为了占领太空范围,④错误;①②③正确,故选A
    【4题详解】
    在太空中,太空站是围着地球在运动的,在中国空间站90分钟可以经历一次日出日落,这是由于空间站绕转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不同,在中国空间站每90分钟就会绕地球一圈,每绕一圈就会看到一次日出日落,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航天员拍摄的地球视频,可以看见地球是个球体,B正确;地球的地轴和南北两极、表面经纬线都是人为定义的,只存在于地球仪上,AD错误;地球的表面积是经过科学测量出来的,C错误;故选B。
    下图为某半球示意图,图中圆圈a、b、e分别代表赤道、回归线、极圈,箭头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下列关于a、b、c线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b线是南极圈,南极洲全部位于b线以内
    B. c线内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C. c线与b线之间是南温带
    D. 太阳直射点由a线移到b线过程中,南极大陆部分冰川逐渐融化
    7. 当太阳直射b线时,我国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 巴山夜雨涨秋池 B. 草长莺飞二月天
    C.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D. 烈日炎炎似火烧
    【答案】6. B 7. D
    【解析】
    【6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地球的自转方向是逆时针,因此该图是地球北极上空的俯视图;图中a是赤道,b是北回归线,c是北极圈。b是北回归线,A错误;c是北极圈,c线内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B正确。c北极圈与b北回归线之间是北温带,C错误;当太阳直射点由a线移到b线过程中,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南极冰川越来越厚,D错误;故选B。
    【7题详解】
    读图可知,b为北回归线,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为6月21日前后,北半球气温高;我国可能出现的现象是烈日炎炎似火烧;D正确;A是夏季景观,B是春季景观,C是冬季景观;排除ABC;故选D。
    小华同学善于观察,一年中,他在冬至、夏至及其它不同时期观察并记录了当地正午时刻教室内的光照情况(如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四幅图中有一幅是冬至日的记录图,该图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9. 关于图示光照现象变化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是由地球自转运动引起的②是由地球公转运动引起的
    ③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关④与太阳的东升西落有关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8. D 9. C
    【解析】
    【8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产生了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图中所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大小不同,该现象是由地球公转运动引起的,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关,夏季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季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与地球自转和东升西落无关;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选C。
    10. 在没有方向标的地图上,确定方向的方法应是( )
    A. 经纬网定向法 B. 指向标定向法
    C. 一般定向法 D. 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方;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用经纬网定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没有指向标与经纬网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故选C。
    下图中①、②、③、④代表某大洋两岸的四块陆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中既位于西半球又位于北半球的陆地为(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2. 下列关于图中大洲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是亚洲 B. ②是北美洲
    C. ③是南美洲 D. ④是欧洲
    【答案】11. A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往东、160°E往西为东半球,20°W往西、160°E往东为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0°纬线),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据此判断,①位于西半球、北半球,②位于东半球、北半球,③位于西半球、南半球,④位于东半球、南半球,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大西洋四个大洋,大西洋位于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南极洲之间。依据20°W、0°纬线的位置可以判断,①为北美洲,②为非洲,③为南美洲,④为非洲,ABD错误,C正确。故选C。
    13. 下图为四种陆地地形类型的剖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表示的地形类型依次是( )
    A. 平原、丘陵、山地、高原
    B. 高原、山地、丘陵、平原
    C. 丘陵、平原、高原、山地
    D. 山地、高原、平原、丘陵
    【答案】B
    【解析】图中①地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形起伏和缓为高原,②地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势起伏较大为山地,③地平均海拔在200~500米之间,地形起伏和缓为丘陵,④地平均海拔在200米以下,地形平坦为平原,所以①②③④表示的地形类型依次是高原、山地、丘陵和平原,故选B。
    14. 下列关于图中的字母所代表的海底地形,不正确的是( )
    A. a—大陆架 B. b—大陆坡
    C. c—大洋中脊 D. d—盆地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a代表的海底地形大陆架,b代表的海底地形大陆坡,c代表的海底地形是大洋中脊,d代表的海底地形是海沟;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2024年3月底,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团队在十堰市郧西县西北部的郧西大梁地区开展重要化石层调查中,发现丰富典型的泥盆纪珊瑚化石(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研究团队在郧西县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可以为下列哪种观点提供重要佐证( )
    A. 气候变暖 B. 人类活动
    C. 海陆变迁 D. 大陆漂移
    16. 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郧西珊瑚化石成因一致的是( )
    A. 喜马拉雅山上有海螺化石 B. 红海面积在不断扩大
    C. 非洲与南美洲古老地层相似 D. 荷兰填海造陆扩大陆地面积
    【答案】15. C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勋西大梁是陆地,发现了海洋生物泥盆纪珊瑚化石,说明发生过海陆变迁,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喜马拉雅山上有海螺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的上升形成了陆地, 属于海陆变迁现象,故A正确;红海面积在不断扩大是由于板块张裂拉伸形成的,故B错误;非洲与南美洲古老地层相似,说明非洲和南美洲曾经连在一起,属于大陆漂移现象,故C错误;荷兰填海造陆扩大陆地面积,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故D错误。故选A。
    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图1为阿贡火山位置示意图,图2为世界板块分布示意图(局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巴厘岛的地势特征大致是( )
    A. 南高北低 B. 东高西低
    C. 地势起伏小 D. 中部高,四周低
    18.阿贡火山地处( )
    A. 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处 B.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处
    C.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处 D. 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张裂处
    【答案】17. D 18. B
    【解析】
    【17题详解】
    根据图中图例海拔高度可知,巴厘岛的地势特点是中间高,四周低,地势起伏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8题详解】
    读图可知,阿贡火山是一座位于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东部的活火山,因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地带,地壳运动活跃,B正确,ACD错误。故选B。
    读“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读图可知,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是( )
    A. 欧洲 B. 大洋洲 C. 亚洲 D. 南美洲
    20. 下列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男女性别比例决定的
    B.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大洲以发达国家为主
    C. 人口增长越快越好,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D. 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答案】19. A 20. D
    【解析】
    【19题详解】
    由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示意图可得,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是欧洲,最高的是非洲。故选A。
    【20题详解】
    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战争、政治制度、传统思想和习惯影响等,人口的增长并不是由男女性别比例决定的,A错误。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大洲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如非洲、亚洲等,B错误。人口的增长既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慢越好,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人口增长过慢会导致人口老龄化、国防兵源不足和劳动力不足等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会出现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等问题,故D正确,C错误。故选D。
    百叶箱是用来放置测定空气温度和湿度仪器的木箱。气温是地面气象观测中所要测定的常规要素之一。某地理兴趣小组某日开展了气温的测定和记录活动。图9示意百叶箱和测量结果。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观测气温前,大家提出了以下几点注意事项,其中正确的是( )
    A. 测量工具只需百叶箱
    B. 观测仪器需要受到太阳照射
    C. 百叶箱需距离地面13米
    D. 应记录2时、8时、14时、20时的气温
    22. 关于测量的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为20时的气温 B. ③为8时的气温
    C. ②④温差约为6℃ D. 当日气温日较差是15℃
    【答案】21. D 22. C
    【解析】
    【21题详解】
    气温测定时,地面气象观测中测定的气温是离地面1.5米处的气温,需将温度计、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等观测仪器放入百叶箱内,使空气自由流通,防止太阳对仪器的辐射,使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保证测得的数据更加准确,ABC错误;人工观测记录气温一般在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各进行一次,D正确。选D。
    【22题详解】
    ①为四次测定中的最低气温,应该表示2时的气温,A错误;③测得的气温为15℃,是当日最高的气温,应该是表示14时的气温,B错误;④气温为12℃,②气温为6℃,②④温度差为6℃,C正确;当日最高气温是15℃,最低气温为3℃,气温日较差为15℃-3℃=12℃,D错误。故选C。
    下图为北半球四地的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四地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
    A. 新加坡 B. 北京 C. 伦敦 D. 罗马
    24. 四地中,属于冬季多雨型的是( )
    A. 新加坡 B. 北京 C. 伦敦 D. 罗马
    【答案】23. A 24. D
    【解析】
    【23题详解】
    从四地的降水柱状图看出,新加坡终年多雨;北京夏季多雨;伦敦降水季节分配均匀;罗马冬季多雨。年降水量最多的是新加坡,A正确。排除BCD。故选A。
    【24题详解】
    从四地的降水柱状图看出,新加坡终年多雨;北京夏季多雨;伦敦降水季节分配均匀;罗马冬季多雨。四地中,属于冬季多雨的是罗马,D正确。排除ABC,故选D。
    25. 世界各地降水量差异很大。读年降水量纬度分布图,下列有关年降水量纬度分布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

    A. 赤道降水多,两极降水少
    B. 同纬度地区降水量相同
    C. 由中纬度地区向南北方向递减
    D. 高纬度地区降水多于中纬度地区
    【答案】A
    【解析】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降水量纬度分布规律为:赤道降水多,两极降水少,A正确;同纬度地区降水量不相同,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B错误。30°--60°之间的地区属于中纬度,读图可知,北半球降水由中纬度向南递增,向北递减,南半球降水由中纬度向南递减,向北递增,C错误。30°--60°之间的地区属于中纬度,60°--90°之间的地区属于高纬度,读图可知,高纬度地区降水少于中纬度地区,D错误。故选A。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个小题,共50分)
    26. 丹东市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以“探究节气,相约冬至”为主题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图1为地球公转演示图,图2为二十四节气示意图。请结合所学知识将下列探究报告补充完整。
    学习主题:探究节气,相约冬至。

    【演示】
    (1)在桌面上固定光源,将地球仪围绕光源在同一水平面上移动。地球公转的周期为______________。
    【查找】
    (2)冬至位于大雪和_______之间,与这两个节气最为接近。冬至日太阳直射的纬线为__________,此日,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出现_____________(极昼/极夜)现象。
    【搜集】“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小至》唐杜甫
    (3)冬至日,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为_____________,过了冬至,太阳直射点逐渐向_______(方向)移动,昼变_______,夜变________(长/短)。
    【答案】(1)一年
    (2)小寒 南回归线 极夜
    (3)昼短夜长 北 长 短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在桌面上固定光源,将地球仪围绕光源在同一水平面上移动来演示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约365天)
    【小问2详解】
    读图2可知,冬至位于大雪和小寒之间,与这两个节气最为接近。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的最南界线,此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小问3详解】
    冬至日太阳直射于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是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此日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昼变长,夜变短。
    27. 西宁市某地理实践小组计划从学校步行去新华书店购买地球仪,为方便出行,他们决定用所学地图知识绘制简易地图(见图)。请根据步骤,完成下列问题。
    (1)步骤一:收集资料。下列地图中,对本次绘图最有参考价值的是( )(填字母)
    A. 世界政区图 B. 青海省地形图
    C. 中国政区图 D. 西宁市交通图
    (2)步骤二:绘制地图。同学们根据地图的基本要素在地图上标注了方向、____、图例和注记。
    (3)步骤三:阅读地图。同学们出校门行至十字路口A时,考虑实际路况并根据步行距离最短原则,应在该十字路口向____方向行至新华书店。
    (4)步骤四:测算距离。经测量A路口到新华书店的图上距离为3.6厘米,则两地间的实地距离为____米。
    【答案】(1)D (2)比例尺
    (3)西北 (4)720
    【解析】
    【小问1详解】
    对本次绘图最有参考价值的是西宁市交通图,本次出行是在西宁市内从学校步行去新华书店,西宁市交通图能够提供最详细和准确的市内道路信息,有助于规划出行路线,D正确;世界政区图、青海省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在本次绘图中的作用不大,ABC错误。故选D。
    【小问2详解】
    地图的三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由图可知,同学们根据地图的基本要素在地图上标注了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标注完整。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图中有指向标,根据指向标的方向,同学们出校门行至十字路口A时,考虑实际路况并根据步行距离最短原则,应在该十字路口向西北方向行至新华书店。
    【小问4详解】
    经测量A路口到新华书店的图上距离为3.6厘米,比例尺为1∶20000,所以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3.6÷1/20000=72000厘米=720米。
    28. 某中学七年级地理兴趣小组计划在老师的带领下到某地(下图所示区域)进行实践考察,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可知,图中泉山山顶的海拔范围是____米。
    (2)为了制定研学计划,研学小组需要识别山体部位;A____;C____。(填地形部位名称)
    (3)研学小组到达山脚下时,为体验不同的风景,分成了两个登山小组。第一小组的同学们选择沿着b路线上山,第二小组的同学们选择沿着a路线上山。
    ①第一小组的同学们从D处爬行至E处的相对高度为____米;
    ②当两个小组都到达山顶时,第二小组的同学们大多比较疲惫,原因是____。
    (4)若甲和乙分别代表两个村庄,那么甲村庄在乙村庄的____方向。
    【答案】(1)700~900
    (2)陡崖 鞍部
    (3)400 途经线路a,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登山具有挑战性。
    (4)东北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等高距为700-500=200米,离泉山山顶最近的等高线是700米,所以其海拔高度范围是700—900米。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A处多条等高线重合部位为陡崖,C处位于两个山峰之间,为鞍部。
    【小问3详解】
    图中D处海拔为300米,E处海拔为700米,其相对高度是700-300=400米。第二小组的同学们大多比较疲惫,原因图中a组所走路线等高线更为密集,坡度更陡,所以爬起来更费力。
    【小问4详解】
    图中指向标指向上方,则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甲村位于乙村的右上方,即东北方向,
    29. 庞贝位于意大利维苏威火山东南脚下10千米处,西距风光绮丽的那不勒斯湾约20千米,是一座背山面海的避暑胜地。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探成因
    (1)读图1可知,位于意大利北部的山脉是____,请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该山脉的形成原理____。
    明规律
    公元前2世纪,维苏威火山附近的那不勒斯海岸曾建造了塞拉比斯神庙,现在只保存下来三根大理石柱(见图2),石柱的一部分已被海生动物钻出许多小孔。
    (2)指出从公元79年至18世纪,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体现的地理原理。
    辨利弊
    庞贝古城始建于公元前4世纪,公元79年毁于维苏威火山大爆发。纪录片《庞贝古城:最后一天》重现这一最惨烈的自然灾害。尽管火山喷发会造成灾害,但火山喷发并非只有坏处,火山喷发物含有多种矿物质,因此火山附近土壤肥沃。
    (3)结合资料及所学知识,谈谈火山喷发对人们生产生活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两方面各答一点)____。
    【答案】(1)阿尔卑斯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山脉。
    (2)
    变化:先下降后上升。原理:地球表面的形态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或海陆变迁)。
    (3)有利影响:火山附近土壤肥沃,利于农作物生长;火山分布地区温泉众多;火山喷发物有丰富的矿物质;促进相关科学研究的发展等。
    不利影响:火山喷发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掩埋聚落;破坏环境;影响气候等。(有利和不利影响各答一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位于意大利北部的山脉是阿尔卑斯山脉,该山脉是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碰撞挤压所形成的。
    【小问2详解】
    由题可知,15世纪,由于地壳下降,使三根大理石柱有6.3米位于海平面以下,18世纪,地壳上升,三根大理石柱又全部露出海面,因此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为先下降后上升,造成三根大理石柱先下降后上升的主要原理是地球表面的形态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或海陆变迁)。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火山喷发是由火山内部的岩浆和气体爆发而形成的,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有利影响主要:有火山附近土壤肥沃,利于农作物生长;火山分布地区温泉众多;火山喷发物有丰富的矿物质;促进相关科学研究的发展等。不利影响主要有:火山喷发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掩埋聚落;破坏环境;影响气候等。
    30. 等温线就是人们根据各地的气象记录把气温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的线,它可以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各个地方年平均气温的状况。下图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低纬度地区向两极地区等温线数值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____?这种变化说明温度的变化是什么样的?____
    (2)北半球20℃等温线是____(填“平直”或“曲折”)的,这种变化多发生在哪些位置?____
    (3)北半球10℃等温线在亚洲大陆上有明显的曲折变化,在世界地形图上,该处是什么地形区____?这说明了什么?____
    【答案】(1)数值变小 温度从低纬度向南北两极气温变低(或下降)
    (2)曲折 多发生在海陆交界处
    (3)青藏高原 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从低纬度地区向两极地区等温线数值由20°C下降到-10°C以下,气温数值在变小;这说明气温的变化规律是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高纬度)逐渐下降。
    【小问2详解】
    读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图可以看出,北半球的20°C等温线是曲折的,在海陆交汇处有两个明显的弯曲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海陆交界处,这说明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
    【小问3详解】
    读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图可以看出,北半球亚洲大陆上10°C等温线附近出现一个巨大的拐弯,原本是10°C的等温线穿过的地区,出现了0°C等温线。这里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海拔高,有“世界屋脊”之称,这说明同纬度地区海拔高的地方气温比周围低。

    相关试卷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西南片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阶段性学习效果评估(三)地理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西南片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阶段性学习效果评估(三)地理试卷(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综合读图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第三片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第三片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第三片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第三片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第三片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第三片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