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2025学年河北省廊坊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2024-2025学年河北省廊坊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4-2025学年河北省廊坊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4-2025学年河北省廊坊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2025学年河北省廊坊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河北省廊坊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距今约7000—5000年,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重要特征是制作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下列遗址符合仰韶文化特征的是( )
    A. 北京人遗址B. 贾湖遗址C. 河姆渡遗址D. 半坡遗址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距今约7000-5000年,黄河中上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基本特征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和结合所学知识,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半坡人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D项正确;北京人生活于距今3万年,排除A项;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排除B项;河姆渡人种植水稻,排除C项。故选D项。
    2. 下图是发生在远古传说时期的一场战争的形势图。这场战争推动了( )
    A. 部落联盟的兴起B. 华夏族的形成C.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D. 早期国家产生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黄帝、炎帝、蚩尤、涿鹿”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炎黄部落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部落,日后形成华夏族,B项正确;黄帝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战,最后炎帝战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同盟,部落联盟兴起,排除A项;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在夏朝时期,排除C项;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3. 春秋时期,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是( )
    A. 齐桓公B. 晋文公C. 秦穆公D. 楚庄王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尊王攘夷”、“第一位霸主”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齐桓公在位期间任管仲为相,对内推行改革,对外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A项正确;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都是在齐桓公之后成为霸主,不是第一位霸主,排除BCD项。故选A项。
    4. 商鞅主张“故法者,国之权衡也”,韩非认为“法行而君不必忧,臣不必劳,民但而守法,上下无为而天下治”。据此可知,两人都主张( )
    A. 君臣有序B. “无为而治”C. 以法治国D. 以德治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故法者,国之权衡也”“法行而君不必忧,臣不必劳,民但而守法,上下无为而天下治”等信息可知,商鞅认为法律是一个国家判断是非的标准,韩非认为法律执行的好,君臣不忧虑,这体现了二者都强调法的重要性,强调以法治国,C项正确;材料强调法的重要性,与君臣有序无关,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强调顺其自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以德治国是指通过道德的手段来治理天下,是儒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5. 由下表可知,先秦时期的社会特点是( )
    A. 社会秩序稳定B. 儒家思想衰落C. 教育发展迅速D. 思想学术活跃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先秦时期的墨家、道家和法家等都对儒家进行了批判,说明当时儒家思想不是主流思想,学术思想活跃,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思想领域,不能体现社会秩序稳定,排除A项;题干强调先秦时期的墨家、道家和法家等都对儒家进行了批判,无法说明儒家思想衰落,排除B项;材料反映思想领域,与教育发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6. 公元前209年,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戍守渔阳,因路遇大雨不能按期到达,其领队带领众人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有关这次起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建立了张楚政权B. 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C. 歼灭了秦军主力D. 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A项正确;虽然起义揭开了推翻秦朝的序幕,但并未直接推翻秦朝的统治,排除B项;在巨鹿之战中,项羽领导的起义军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排除CD项。故选A项。
    7. 人口增长与粮食安全是古代社会稳定的两项重要条件。据统计:“公元25年至57年(刘秀去世),中原地区人口增长约1000万人,粮食价格常年趋于稳定”。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 楚汉之争B. 文景之治C. 光武中兴D. 三国鼎立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公元25年至公元57年(刘秀去世),中原地区人口增长约1000万,粮食价格常年趋于稳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刘秀统治的时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C项正确;楚汉之争是发生在公元前206年8月至公元前202年1月,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文景之治的时间是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41年,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 下图所示历史巨著的作者是( )
    A. 孔子B. 司马迁C. 胡昭D. 郦道元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史记”并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项正确;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论语》,排除A项;胡昭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排除C项;北魏时期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写的《水经注》一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排除D项。故选B项。
    9. 读诗亦是读史,古代诗词中往往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东风不与周郎(周瑜)便,铜雀(铜雀台,由曹操所建)春深锁二乔”这句诗描写的战役是( )
    A. 长平之战B. 漠北战役C. 赤壁之战D. 淝水之战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东风不与周郎(周瑜)便,铜雀(铜雀台,由曹操所建)春深锁二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诗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C项正确;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和赵国之间,排除A项;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是对抗匈奴的高潮。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与前秦之间的战役,此战推动了前秦统治的瓦解,北方又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10. 下图是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的一部分。据此推断,方框空白处应填入的朝代是( )
    A. 东汉B. 西晋C. 前秦D. 北魏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 年,魏灭蜀。266 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称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 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316 年,内迁的匈奴人攻陷西晋都城。腐朽的西晋王朝在八王之乱和内迁各族武力进攻的双重打击下灭亡。317 年,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在以王导为首的世家大族的拥戴下当上皇帝,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因此在“三国”和“东晋”之间的是西晋,B项正确;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在“三国”之前,排除A项;前秦(351年~394年)是氐族人建立的政权,是十六国之一,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北魏(386年—534年)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王朝,由鲜卑族的拓跋珪建立,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1. 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在举行即位大典时,邀请帮助他取得皇位的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说明东晋( )
    A. 世家大族势力大B. 提倡平等和共治C. 统治者感恩图报D. 政治环境很和谐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与马,共天下”体现了东晋的建立有赖权臣王导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拢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了从中原南下的士族,并以司马家族作为共同拥戴的对象,表明南北大贵族势力强大,A项正确;平等和共治是民主政治的特征,与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特征不符,排除B项;统治者感恩图报并不是“王与马,共天下”的实质,排除C项;“王与马,共天下”危害了皇权统治,不能体现东晋政治环境很和谐,排除D项。 故选A项。
    12. 我国许多文化遗产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下列文化遗产中,带有明显中外交流特征的是( )
    A. 兵马俑B. 长城C. 青城山D. 云冈石窟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佛教是从古印度传入我国的,云冈石窟体现了佛教文化与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融合。云冈石窟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具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特征,D项正确;秦始皇兵马俑是秦朝著名石刻,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A项;长城是为防御北方少数民族而修建的,并不带有中外交流特征,排除B项;青城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C项。 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3题10分,第14题12分,第15题14分,共36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于公元前220年修建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令蒙恬修了一条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直达九原。秦始皇为了支援征服南越和西瓯的战争,命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桂江上游漓江之间的交通,解决了运输粮饷的问题,才将越族打败。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上册)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在交通领域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作用。
    材料二 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商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而石榴、葡萄、胡麻、胡桃、胡豆等西域物产,也是在汉朝时通过这条商路传到内地的,在中原很多地区得到推广和种植。这些作物的引进,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作物的种类,而且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条商路”的名称及其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3)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内容的主题线索。
    【答案】(1)成就:修建“驰道”和“直道”,开凿灵渠。
    作用: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疆域的扩大。
    (2)名称:丝绸之路。影响:引进优良作物丰富了我国农作物的种类;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我国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3)主题线索:交通发展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交通建设推动社会发展等。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朝对西域的有效管辖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2)杰出的历史人物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材料中任选一件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一历史事件是如何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的?
    【答案】(1)历史意义: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加强了西域地区与内地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联系和发展;为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示例一:公元前256年,在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下,民众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李冰父子为修建都江堰,详细考察水情和地势,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工程的规划方案及施工方法,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性和创造性。该工程建成之后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此可知,李冰父子在水利工程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步。
    示例二: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力排众议,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他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等。这些措施,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族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由此可知,北魏孝文帝通过改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中国历史的发展。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的阿房宫,建筑群规模宏大,正殿东西约五十步,南北约五十丈,殿内可容纳一万人……为修建这些宫殿,花费了许多民脂民膏,还需要征调许多百姓从各地运来最好的石料和木材,甚至有的地方树木都被砍光了……另外,为统治者修建陵寝的百姓有的被活活累死,工匠的结局也很悲惨。
    材料二 汉文帝非常注意节俭,并以身作则。他穿的衣服材质比较粗糙。一次,汉文帝想修建一座露台,经计算要花费大量的钱。他说:“这些钱相当于中等百姓十户的家产,我继承先帝的宫室,已感到惭愧,为什么还要建造露台呢?”
    材料三 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各国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著作,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籍。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立太学,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有完备规章制度的学校。太学以儒家五经为教材,教师则由儒学博士来担任。由于适应国家培养官吏的需要,太学发展得很快,儒生们开始大量进入政权体系,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逐步确立和巩固。
    ——摘编自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秦朝统治者和汉文帝做法的不同之处。材料二的描述与汉初的什么统治政策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对待儒家学说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统治者在国家政策方面的认识。
    【答案】(1)不同之处:秦朝的统治者奢侈腐化,汉文帝注意节俭。政策:休养生息政策。影响:使西汉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出现“文景之治”的统治局面。
    (2)秦始皇的措施:焚书坑儒。影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乃至社会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汉武帝的措施:尊崇儒术。影响: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政策是为了维护统治而制定的;政策或措施的实施要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政策要关注民生,减轻老百姓的负担;等等。墨家
    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烦琐礼仪
    道家
    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法家
    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认为孔子的学说不合时宜
    时间
    事件
    约公元前1600年
    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公元前256年
    李冰主持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
    公元前221年
    秦(嬴政)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公元前202年
    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公元前138年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25年
    刘秀称帝,建立东汉
    公元73年
    东汉朝廷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
    公元105年
    东汉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
    公元230年
    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公元317年
    司马睿重建晋王朝,史称东晋
    公元494年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相关试卷

    2024-2025学年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共6页。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共4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