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2个小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播放过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不可能看到的原始人类生活场景有( )
A. 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B. 北京人用火御寒照明
C. 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服D. 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反向题。根据材料“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不可能看到的原始人类生活场景有”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其生活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是不可能的,符合题意,A项正确;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一般认为约在距今约70-20万年前,生活在元谋人之后,北京人可以用火御寒照明,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山顶洞人已经会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是我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距今170万年,他们会打制石器,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 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是中华文明早期发展史上的一个突出代表。其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生活区、高等级墓葬区、公共活动区规划有序。在高等级墓葬中,随葬了极其罕见、数量稀少的玉人、玉龙、玉鹰、玉龟以及大量象征权力和财富的玉钺、石钺等。这些发现( )
A. 说明当时已产生贫富和阶级分化B. 印证中原地区生产力水平较高
C. 显示了精耕细作的农业快速发展D. 标志着人类已经进入奴隶社会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在高等级墓葬中,随葬了极其罕见、数量稀少的玉人、玉龙、玉鹰、玉龟以及大量象征权力和财富的玉钺、石钺等”可得出,在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中出现了阶级划分,有高等级出现,同时也有了贫富之分,A项正确;长江中下游不属于中原地区,排除B项;题干的“玉人、玉龙、玉鹰、玉龟”等是属于手工业并不是农业,排除C项;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属于新石器时期,并没有进入奴隶社会,排除D项。故选A项。
3. 有学者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在一系列复杂的迁徙、换姓和分封建国后,以西周为中心,周边被辐射的地区相互交流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说明( )
A. 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B. 分封制蕴含大一统因素
C. 分封制限制了诸侯权利D. 分封制有利于开拓疆域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建国后,从历史地理角度,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几个被辐射的地区可以视作西周的“前庭后院”,它们之间相互交流,人才往来,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为中国两次最重要的“大一统”——西周大一统和秦汉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西周的四合院”说明分封制蕴含大一统因素。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 如图历史人物卡片的横线处应填写的信息是( )
A. 无为而治B. 为政以德C. 兼爱非攻D. 以法治国
【答案】B
【解析】据题干“如图历史人物卡片的横线处应填写的信息是”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思想家,是儒家学派创的创始人,他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体察民意,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社会才会稳定,B项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排除D项。故选B项。
5. 有人说战争是“乱”,有人说战争是“变”。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演变和发展时期。对该历史时期“变”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
A. 封建经济出现飞跃,生产工具革新B. 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C. 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渐形成D. 人民深受战争灾难,起义不断爆发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演变和发展时期”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指的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社会性质的变化,而非经济发展,排除A项;BD两项均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但没有反映本质,排除B项、D项。故选C项。
6. 琅琊刻石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时所刻。刻石上的文字有“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该文物( )
琅琊刻石(局部)
A. 见证了灭掉六国的过程B. 证明了秦朝统治的残酷
C. 记载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D. 反映了秦末农民战争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刻石上的文字有‘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度量衡、文字等,C项正确;刻石内容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并未具体描述秦灭六国过程,排除A项;刻石的内容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没有涉及秦朝的暴政,排除B项;刻石内容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与秦末农民战争——大泽乡起义等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 《史记》记载,汉文帝要求“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202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汉文帝霸陵中,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都是陶俑,还有陶器、铁器小件。这表明( )
A. 考古发现比史料记载更加可靠B. 汉文帝喜欢陶器,不喜欢金银器
C. 司马迁见证了汉文帝日常生活D. 汉文帝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浮华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都是陶俑,还有陶器、铁器小件。”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时期,采取休生养息政策,自己非常节俭,其中汉文帝霸陵,大部分文物都是陶俑,还有陶器、铁器小件充分表明汉文帝提倡节俭,反对奢侈,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考古发现肯定了文献的真实性,并没有对考古发现与史料记载的可靠性进行比较,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了汉文帝注重节俭,而不是喜欢陶器,排除B项;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再者《史记》记载并不能说明是司马迁的见证,排除C项。故选D项。
8. 诞生于公元前1世纪早期的一部史书,创造性地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种不同体例来记载复杂的历史事实,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编纂方法,成为中国历代正史的典范。这部史书是( )
A. 《春秋》B. 《左传》C. 《史记》D. 《汉书》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创造性地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不同体例来记载复杂的历史事实,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的编纂方法,C项正确;《春秋》是孔子编撰的编年体史书,排除A项;《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排除B项;班固的著作是《汉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排除D项。故选C项。
9. 下面图示是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其中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 西汉的兴亡B. 楚汉之争C. 东汉的兴衰D. 道教的兴起
【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的盛世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中后期出现的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走向衰亡,“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故①处英填写的内容是东汉的兴衰,C项正确;光武中兴发生在东汉,排除A项;楚汉之争出现在秦朝灭亡后,题干没有涉及,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道教,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对下图所示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影响的战役是( )
A. 桂陵之战B. 长平之战C. 官渡之战D. 赤壁之战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D项正确;桂陵之战、长平之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战役,排除AB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关中地区出现了许多以少数民族姓氏或国名命名的新兴地名,如因鲜卑族改汉姓而得名的“邱木村”、因羌族部落入住而得名的“骞村”、因康居国人定居以其国名命名的“南大康村”等。这些地名的重要价值在于( )
A. 成为了研究地名学的重要实物史料B. 为研究关中地区民族融合提供依据
C. 见证了关中地区是中国古人类的起源地D. 说明关中地区自古以来是全国经济中心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在关中地区出现了许多以少数民族姓氏或国名命名的新兴地名”,关中地区是中原汉族的生活地区,少数民族姓氏或国名命名的新兴地名的出现说明两者之间已经有了一定的交往交流,这是民族交融的表现,B项正确;实物史料指的是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比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排除A项;中国古人类的起源主要与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史实有关,排除C项;我国经济中心在唐宋时期已经完成了南移,排除D项。故选B项。
12. 据估计,截至南朝初年,南渡人口达到90多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为江南农业的迅速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该材料主要说明江南地区的开发得益于( )
A. 环境与气候条件优越B.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C.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D. 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截至南朝初年,南渡人口达到90多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为江南农业的迅速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较多,为躲避战乱,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带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环境与气候条件优越属于自然条件,材料并未涉及,排除A项;人民的辛勤劳作是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该材料强调的是被人南迁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强调南渡人口的作用,无法体现生产技术的改进,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个小题,13题10分,14题14分,15题12分,共36分)
13. 【丝绸与中华文明】
材料一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发现于古代西域精绝国遗址。精绝国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曾接受汉朝西域都护统辖。“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面积不大,但色彩极为丰富,代表了当时丝织技术的高超水平,反映了以精绝国为代表的西域民众对中央王朝的认同。
——摘编自郑茜《何以中华》等
材料二
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出现了桑、蚕、帛以及偏旁从丝的100多个与丝有关的字;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直接受到制丝过程中产生的丝茸沉淀物与凸版印花技术的启发;汉代以来,丝织物不断西传,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诸国进行经济交流的主要产品。丝绸延绵数千年,至今依旧光耀神州,已成为国家文化的名片,将中国货通世界、与世交好的愿景传递。
——摘编自林梅村《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考古发现蕴含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丝绸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3)学校准备开展“建设一带一路,讲好中国故事”历史研学活动,请你从丝绸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的角度拟定一个活动主题。
【答案】(1)历史信息:当时丝织技术高超;西域民众认同中央王朝。
(2)作用:丝绸催生了大量甲骨文字;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直接受到制丝过程的启发;丝绸将中国货通世界、与世交好的愿景传递。
(3)活动主题:丝绸:链接古代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名片
14. 阅读材料卡,探究问题。
材料卡片一:
(1)据材料卡片一并结合所学,写出促使“民乐战”的措施,并分析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
(2)历史学家朱绍侯认为“秦法未败”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卡片二:
(3)通过阅读史料2和史料3,判断材料卡片二展示的是哪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历史事件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请你归纳一个恰当的主题。
【答案】(1)措施: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影响:通过军功授予土地和爵位,以此激励人民参战,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2)原因:商鞅变法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商鞅虽死,但他制定的新法在秦国继续得到推行;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社会进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北魏政权更加稳固,并为后来的隋唐时期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4)主题:变革与民族融合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5. 某中学历史小组开展以秦汉时期历史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探究学习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清单。
【任务一】制度的建立与完备
材料一:
图1 秦御史大夫印章 图2 汉朝刺史官印 图3 金缕玉衣
(1)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的御史大夫和汉朝刺史的职权有何共同之处?汉朝诸侯王墓室出土的金缕玉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的强大,已威胁中央权力。为此,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任务二】疆域的统一与拓展
材料二:
图一 秦朝疆域图 图2 西汉疆域图
(2)对比秦汉疆域图,西汉王朝在西北地区拓展了大片领土。当时西汉王朝设置什么机构来管理地图中A地区?该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任务三】改变世界的伟大发明
材料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任务四】历史地位与影响的总结
材料四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
——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
【答案】(1)共同之处:都掌管监察;措施:实行推恩令。
(2)机构:西域都护;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影响:造纸术的发明,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使人类书写材料(文字载体)发生重大变革;有利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
(4)历史地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奠定了基础。史料1
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凡战者,民之所恶也。能使民乐战者王(wàng,指统治天下)。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历史解释
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商鞅遭诬陷,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但是,由于变法内容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史料2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魏书·咸阳王禧传》
史料3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卷140)》
历史解释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造纸术外传示意图
纸的出现是人类文字载体发展史中的划时代革命。两千多年作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材料,纸在保存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潘吉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案请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填写, 史料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文件包含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七上历史pdf、7历史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