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2025学年海南省琼中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2024-2025学年海南省琼中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4-2025学年海南省琼中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4-2025学年海南省琼中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2025学年海南省琼中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海南省琼中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题,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其中可供人呼吸的是( )
    A. 氮气B. 氧气
    C. 水蒸气D. 二氧化碳
    2.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工具。下列表示2个氯原子的是( )
    A. 2ClB. Cl2
    C. MgCl2D. 2HCl
    3.下列实验仪器的名称为“陶土网”的是( )
    A. B.
    C. D.
    4.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开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集月壤样品之旅。下列探月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点火起航B. 箭器分离C. 月背着陆D. 采集月壤
    5.安全是顺利进行实验的保障,进行化学实验需要戴好护目镜,以保护眼睛。下列实验图标表示进行化学实验时,需要佩戴护目镜的是( )
    A. B.
    C. D.
    6.香蕉含有钾、镁、磷等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其中钾通过参与降低神经肌肉紧张的调节,舒缓人的情绪。这里的“钾、镁、磷”指的是( )
    A. 单质B. 分子C. 原子D. 元素
    7.利用分子筛可将氧分子从空气中“筛”出去,氮分子不能通过分子筛,从而获得高浓度的氧气。该提纯方法的依据主要是( )
    A. 分子的大小不同B. 分子的组成元素不同
    C. 分子的质量不同D. 分子的运动方向不同
    8.2024年5月1日,我国首部《节约用水条例》正式施行。下列做法不利于节约用水的是( )
    A. 生活中用淘米水浇花B. 洗手接洗手液时不关水龙头
    C.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D. 家庭使用节水器具,如节水型洗衣机
    9.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所用的方法错误的是( )
    A. 水(泥沙)-过滤B. CO2(CO)-通入澄清石灰水
    C. O2(H2O)-通入浓硫酸D. CaO(CaCO3)-高温煅烧
    10.钼是黄嘌呤氧化酶/脱氢酶和亚硫酸盐氧化酶的组成成分,其为人体及动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如图是钼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钼的元素符号是MB. 钼属于金属元素
    C. 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5.96D. 1个M2+中含有的电子数为42
    11.花鼓戏《补锅》中唱到“手拉风箱呼呼响,火炉烧得红旺旺”。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
    A. 风箱拉动过程中增加了可燃物
    B. 手拉风箱为煤的燃烧提供了充足氧气
    C. 火炉烧得旺是因为降低了煤的着火点
    D. 氧气能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12.《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利用炉甘石冶炼金属锌的工艺,其反应原理为ZnCO3+2CZn+xC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CO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B. ZnCO3属于氧化物
    C.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为3D.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13.某实验小组设计如图实验对过氧化氢分解进行探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对比实验乙和丁,探究MnO2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B. 对比实验甲和丙,探究温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C. 对比实验甲和乙,探究H2O2浓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D. 实验甲与实验丁最终收集到的氧气的质量基本相等
    14.我国科学家发明的无淡化海水直接电解制氢技术,利用防水透气膜将海水和电解槽隔离开,从根本上解决了海水杂质离子对设备的腐蚀问题,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理论上,该设备制得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8
    B. 防水透气膜选择性允许气态的水分子透过
    C. 电解槽中a电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
    D. 电解槽中的氢氧化钾可增强水的导电能力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
    15.碳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利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选择下列物质填空(填序号):
    ①金刚石
    ②石墨
    ③石灰石
    ④干冰
    (1)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______;
    (2)可用于制作铅笔芯的是______;
    (3)可用于切割玻璃的是______;
    (4)可用来建筑房屋外墙的是______。
    16.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元素周期表的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前三周期元素的部分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参与翻译《化学鉴原》,将西方近代化学知识系统介绍进中国,所创造的钠、铝、钙、锌、钾等中文译名一直沿用至今的我国近代化学启蒙者是______。
    A.拉瓦锡
    B.侯德榜
    C.徐寿
    D.门捷列夫
    (2)上述周期表中空白处的元素为______。
    (3)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则b的数值为______。
    17.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图中对应的四种物质,反应未配平)。回答下列问题:
    (1)丙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
    (2)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18.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大国担当。如图为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途径①表示植物的______作用。
    (2)写出途径②中CO2可能参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写1个)
    (3)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请你提出生产生活中减少CO2排放的具体措施______。(写2条)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19.化学神奇而有趣,化学常通过实验来探究和揭示自然界的规律,有着神奇的魅力。
    (1)如图,在烧杯B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3滴酚酞溶液,得到甲溶液,在烧杯C中滴加3-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把两个小烧杯罩在一起,一段时间后,B中的溶液变红色。请你从微观角度解释B中的溶液变红色的原因。
    (2)如图,在一个小烧杯中加入3小勺小苏打和适量白醋,再加入一小把红豆,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红豆表面附着的小气泡逐渐增多,随后原本沉入底部的红豆开始向上运动……请你解释红豆能向上运动的原因。
    20.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长征系列火箭功不可没。早期长征运载火箭的推进剂是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长征五号、七号则用液氢液氧和煤油液氧。根据下列信息回答问题。
    (1)与煤油液氧对比,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作为火箭推进剂的优点是什么?(写出一点)
    (2)用液氢液氧作为火箭推进剂,具有无污染、热值高的特点,但在实际使用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写出两点)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21.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发生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
    (2)若用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 (从甲∼丙中选填)。
    (3)若选用装置丙来制取CO2气体,则丙中锥形瓶内的试剂为碳酸钙和______。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22.已知草酸钙(CaC2O4加热易分解,某实验小组对其分解产物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草酸钙加热分解产生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提出问题】非金属氧化物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猜想】猜想一:CO;猜想二:______;猜想三: CO和CO2;猜想四:H2O。
    【提出质疑】猜想四不成立,原因是______。
    【设计实验】实验装置如图:
    【实验结论】草酸钙加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23.氢化钛(TiH2)作为储氢材料备受关注。用钛粉(Ti)生产TiH2的反应为Ti+H2=TiH2。
    (1)TiH2中H的化合价为______ (TiH2中Ti为+2价)。
    (2)若制得100kgTiH2,计算参加反应的H2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解: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为氮气和氧气,人类在呼吸时吸收氧气并呼出二氧化碳,则氧气可供我们呼吸。
    故选B
    根据呼吸作用可知,人类生存需要吸收氧气并呼出二氧化碳来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气体的用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进行。
    2.【答案】A
    【解析】解:A、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Cl表示2个氯原子,故A正确;
    B、Cl2微观上可以表示1个氯分子、1个氯分子是由2个氯原子构成的,宏观上可以表示氯气等,但不能表示2个氯原子,故B错误;
    C、MgCl2是氯化镁的化学式,表示氯化镁这种物质,但不能表示2个氯原子,故C错误;
    D、化学式前加数字表示几个分子,2HCl表示2个氯化氢分子,不能表示2个氯原子,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分子符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答案】D
    【解析】解:A、该仪器是烧杯,故A不合题意;
    B、该仪器是试管,故B不合题意;
    C、该仪器是酒精灯,故C不合题意;
    D、该仪器是陶土网,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来分析。
    加强对实验室常见仪器的名称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答案】A
    【解析】解:A.点火起航过程中,燃料与助燃剂(如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和光,同时生成新的物质(如水蒸气、二氧化碳等),由于有新物质生成,因此点火起航属于化学变化,故A选项正确;
    B.箭器分离是火箭在飞行过程中,各个部分(如助推器、整流罩等)按照预定程序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只是物体的位置或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箭器分离属于物理变化,故B选项错误;
    C.月背着陆是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探测器只是从运动状态变为静止状态,或者位置发生了变化,但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月背着陆属于物理变化,故C选项错误;
    D.采集月壤是探测器在月球表面收集土壤样本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只是将月球表面的土壤收集起来,并没有改变土壤的化学性质或生成新物质,因此采集月壤属于物理变化,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本题难度简单,通过嫦娥六号探测器的发射和探月过程,巧妙地考察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这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用化学知识去解释和判断生活中的现象,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判断变化类型时,要抓住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一关键点。
    5.【答案】C
    【解析】解:A、该图标是换气图标,故A错;
    B、该图标是做实验后洗手标志,故B错;
    C、该图标是佩戴的防护用具:护目镜,故C正确;
    D、该图标表示用试管加热液体,小心烫伤,故D错。
    故选:C。
    进行化学实验时,为保护眼睛需要佩戴的防护用具是护目镜,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图标表示的意义。
    6.【答案】D
    【解析】解:香蕉含有钾、镁、磷等人体必需的矿物质,“钾、镁、磷”不是强调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钾、镁、磷”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D。
    香蕉中的“钾、镁、磷”不是强调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本题主要考查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难度不大,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7.【答案】A
    【解析】解:利用分子筛可将氧分子从空气中“筛”出去,氮分子不能通过分子筛,从而获得高浓度的氧气。该提纯方法的依据主要是分子的大小不同。
    故选:A。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答案】B
    【解析】解:A、生活中用淘米水浇花可以节约用水,故A不合题意;
    B、洗手接洗手液时不关水龙头会造成水的浪费,故B符合题意;
    C、工业用水重复利用可以节约用水,故C不合题意;
    D、家庭使用节水器具,如节水型洗衣机可以节约用水,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根据节约用水的做法来分析。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知识等。
    9.【答案】B
    【解析】解:A、泥沙难溶于水,可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故选项所用的方法正确。
    B、CO2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CO不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用的方法错误。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氢气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用的方法正确。
    D、CaCO3固体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用的方法正确。
    故选:B。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至少要满足“不增不减”的原则,“不增”是指不增加新杂质,“不减”是指不减少目标物质的质量。
    本题有一定难度,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0.【答案】D
    【解析】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钼的元素符号是M,故选项说法正确。
    B、钼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5.96,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42;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42,1个M2+中含有的电子数为42-2=40,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B
    【解析】解:A、风箱拉动过程中没有增加可燃物,选项说法错误;
    B、手拉风箱为煤的燃烧提供了充足氧气,使煤发生充分燃烧,放出更多的热量,选项说法正确;
    C、火炉烧得旺是因为补充了充足的氧气,而不是降低了煤的着火点,选项说法错误;
    D、氧气能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没有可燃性,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促进燃料燃烧的方法有:增大氧气的浓度、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燃烧的条件,掌握燃烧的条件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答案】C
    【解析】解:A、CO中氧元素显-2价,则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选项说法错误。
    B、ZnCO3是由锌、碳、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碳原子的数目不变,则x=3,故选项说法正确。
    D、该反应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A、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判断。
    B、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学反应的特点,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质量守恒定律、氧化物的特征、基本反应类型的判断方法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3.【答案】A
    【解析】解:A、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不同,不能探究MnO2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该选项不正确。
    B、对比实验甲和丙,探究温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是因为除去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相同,该选项正确。
    C、对比实验甲和乙,探究H2O2浓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是因为除去浓度不同外,其他条件相同,该选项正确。
    D、实验甲与实验丁最终收集到的氧气的质量基本相等,是因为过氧化氢质量相等,该选项正确。
    故选:A。
    一定条件下,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4.【答案】C
    【解析】解:A.根据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2H2O2H2↑+O2↑,可知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之比为(4×1):(2×16)=1:8,故A正确;
    B.因为该技术利用防水透气膜将海水和电解槽隔离开,从根本上解决了海水杂质离子对设备的腐蚀问题,所以防水透气膜选择性允许气态的水分子透过,故B正确;
    C.在电解水的装置中,产生氢气的一极是阴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产生氧气的一极是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由图可知,b电极产生氢气,所以b电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a电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故C错误;
    D.氢氧化钾是电解质,在水中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可增强水的导电能力,故D正确;
    故选:C。
    根据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2H2O2H2↑+O2↑,可以得出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之比为1:8,同时,对于电解装置,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是阴极,发生还原反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是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本题难度适中,通过考察电解原理的应用以及对于新型电解制氢技术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创新和发展,在解答过程中,学生需要准确理解电解原理以及新型电解制氢技术的工作原理,并判断每个选项的正确性,本题的重点在于理解电解原理、电极反应以及电解质在电解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本题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电解知识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创新和发展。
    15.【答案】(1)④;(2)②;(3)①;(4)③。
    【解析】解:(1)干冰升华吸热,因此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2)石墨质软,能在纸上留下灰黑色痕迹,因此石墨可用于制作铅笔芯;
    (3)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硬度最大的物质,可用于切割玻璃;
    (4)石灰石是一种坚硬的石材,可用来建筑房屋外墙。
    故答案为:(1)④;(2)②;(3)①;(4)③。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解题的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物质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16.【答案】(1)C;(2)氟;(3)2。
    【解析】解:(1)徐寿参与翻译《化学鉴原》,将西方近代化学知识系统介绍进中国,所创造的钠、铝、钙、锌、钾等中文译名一直沿用至今的我国近代化学启蒙者。
    (2)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上述周期表中空白处的元素的原子序数为9,为氟元素。
    (3)根据镁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2;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均为12,12=2+8+b,b=2。故答案为:(1)C;(2)氟;(3)2。
    (1)根据科学家们各自在科学上做出的贡献,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元素周期表中一格的信息和排列规律、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答案】(1)CH4 (2)14:3
    【解析】解: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一氧化碳与氢气在催化剂、250∘C和101kPa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甲烷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3H2CH4+H2O。
    (1)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丙物质的化学式为CH4;故答案为:CH4;
    (2)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28:(2×3)=14:3;故答案为:14:3。
    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根据各小题来分析解答。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18.【答案】(1)光合 (2)CO2+H2O=H2CO3 (3)绿色出行(合理即可)
    【解析】解:(1)途径①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故答案为:光合;
    (2)途径②中CO2可能参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故答案为:CO2+H2O=H2CO3;
    (3)生产生活中减少CO2排放的具体措施有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绿色出行等;故答案为:绿色出行(合理即可)。
    (1)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来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3)根据生产生活中减少CO2排放的具体措施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9. 【答案】(1)烧杯C中的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运动到烧杯B中,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2)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附着在红豆表面,当气泡足够多,红豆受到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时,红豆向上运动。
    【解析】解:(1)烧杯B中的溶液变红色的原因是:烧杯C中的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运动到烧杯B中,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2)红豆能向上运动的原因是: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附着在红豆表面,当气泡足够多,红豆受到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时,红豆向上运动。
    故答案为:
    (1)烧杯C中的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运动到烧杯B中,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2)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附着在红豆表面,当气泡足够多,红豆受到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时,红豆向上运动。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0.【答案】(1)沸点低(合理即可)
    (2)储存需要更大容器、储存运输要求低温环境(合理即可)。
    【解析】解:(1)对比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与煤油液氧的数据,从沸点来看,偏二甲肼沸点为63∘C,四氧化二氮沸点为21.2∘C,煤油沸点为180∼310∘C,沸点低在火箭发射时更容易汽化,这是一个优点;从密度来看,偏二甲肼密度0.793g/cm3,四氧化二氮密度1.44g/cm3,煤油密度0.80g/cm3,密度方面没有明显体现出相对于煤油的优势;从毒性来看,偏二甲肼剧毒,四氧化二氮剧毒,煤油微毒,这里煤油更有优势;从热值来看,偏二甲肼与四氧化二氮反应热值为4.25×107J⋅kg-1,煤油热值为4.71×107J⋅kg-1,热值方面煤油更有优势,综合考虑,沸点低可能是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相对于煤油液氧作为火箭推进剂的优点;故答案为:沸点低(合理即可)。
    (2)从表格中数据来看,液氢的液态密度为0.071g/cm3,密度非常小,第一步,这意味着储存相同质量的液氢需要更大的容器,会增加火箭的体积和重量,不利于火箭的发射,第二步,液氢的沸点为-253∘C,沸点极低,这就要求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需要极低的温度环境,对设备的要求极高,成本也会大大增加;故答案为:储存需要更大容器、储存运输要求低温环境(合理即可)。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察了对火箭推进剂性能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既考察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解答此题,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火箭推进剂的选择原则,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1.【答案】(1)铁架台;(2)甲;(3)稀盐酸
    【解析】解:(1)由图可知,仪器①为铁架台。
    (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为加热固体的反应,发生装置选甲。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为碳酸钙和稀盐酸。
    故答案为:(1)铁架台;(2)甲;(3)稀盐酸。(1)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2)根据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进行分析;(3)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制取气体的原理、装置的选择及注意事项等为解答该题的关键。
    22.【答案】CO2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中不含氢元素,不可能生成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 CaC2O4CaO+CO↑+CO2↑
    【解析】解:【提出猜想】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结合猜想一、三,可知猜想二为CO2;
    【提出质疑】由于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中不含氢元素,不可能生成水,所以猜想四不成立;
    【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结论非金属氧化物中有CO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非金属氧化物中有CO2;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氧化铜是黑色固体,铜是红色固体,则D中观察到黑色固体变成红色,说明非金属氧化物中有CO;
    【实验结论】由上面分析可知,非金属氧化物中有CO2和CO,草酸钙加热分解产生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是氧化钙,则草酸钙加热分解生成氧化钙、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2O4CaO+CO↑+CO2↑。
    故答案为:【提出猜想】CO2;
    【提出质疑】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中不含氢元素,不可能生成水;
    【设计实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
    【实验结论】CaC2O4CaO+CO↑+CO2↑。
    草酸钙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钙、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加热时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组成成分的探究等,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
    23.【答案】(1)-1;(2)4kg。
    【解析】解:(1)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TiH2中Ti为+2价,所以TiH2中H的化合价为-1价;
    (2)设参加反应的H2的质量为x。
    Ti+H2=TiH2
    2 50
    x 100kg
    250=x100kg
    x=4kg
    答:参加反应的H2的质量为4kg。
    故答案为:(1)-1;(2)4kg。
    (1)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分析;
    (2)根据TiH2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了学生整合基本化学知识的能力。
    推进剂
    沸点/∘C
    液态密度/(g⋅cm-3
    毒性
    热值/(J⋅kg-1)
    偏二甲肼
    63
    0.793
    剧毒
    4.25×107(与N2O4反应)
    四氧化二氦
    21.2
    1.44
    剧毒
    \
    煤油
    180∼310
    0.80
    微毒
    4.71×107
    液氢
    -253
    0.071

    1.21×108
    液氧
    -183
    1.14
    浓度过高对人体有害
    \
    实验现象
    结论
    B中观察到______
    非金属氧化物中有CO2
    D中观察到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紫红色固体
    非金属氧化物中有______

    相关试卷

    2024-2025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经开区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经开区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海南省文昌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海南省文昌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共5页。

    海南省临高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海南省临高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共4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