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经开区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686728/0-173893937708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经开区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686728/0-173893937709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经开区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686728/0-173893937711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经开区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经开区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空气成分中能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的是( )
A. 水蒸气B. 二氧化碳C. 氧气D. 氮气
【答案】C
【解析】
【详解】空气成分中能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的是氧气。故选C。
2. 《礼记》记载中国秦代酿酒古法:“秫稻必齐……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上述步骤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秫稻必齐——备好优质粮食B. 水泉必香——选择优良水质
C. 陶器必良——挑选精良容器D. 火齐必得——适宜温度下发酵
【答案】D
【解析】
【详解】A、准备粮食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物理变化;
B、选择优良水质,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物理变化;
C、挑选精良容器,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物理变化;
D、发酵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
故选D。
3. 为实现低碳目标,下列做法不符合要求的是( )
A. 加强火力发电,满足社会能源需求
B. 建设低碳建筑,满足绿色建筑等级要求
C. 节约用水、用电、用气
D. 若有可能,出行时尽量使用自行车
【答案】A
【解析】
【详解】A、加强火力发电,需要燃烧化石燃料,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利于实现低碳目标,A选项符合题意;
B、建设低碳建筑,满足绿色建筑等级要求,有利于实现低碳目标,B选项不符合题意;
C、节约用水、用电、用气,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有利于实现低碳目标,C选项不符合题意;
D、若有可能,出行时尽量使用自行车,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有利于实现低碳目标,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 下列有关试管的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塞紧胶塞,应该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手不能放在导管上,防止手受伤,故该选项错误;
B、大理石是块状固体,取用块状固体时,应“一横二放三慢竖”,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固体放在试管口,再将试管慢慢竖起来,故该选项错误;
C、用试管刷刷洗试管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止损坏试管,故该选项正确;
D、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该选项错误;
故选:C。
5. 生活处处即化学,对下列生活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 煤炉火越扇越旺—增大可燃物浓度
B. 煤粉比煤块燃烧更旺—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 油锅着火放入青菜后熄灭—降低油的着火点
D. 移除炉灶内木柴后灶火熄灭—隔绝空气
【答案】B
【解析】
【详解】A、煤炉火越扇越旺,是因为增大了氧气的浓度,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煤粉比煤块燃烧更旺,是因为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油锅着火放入青菜后熄灭,是因为降低了温度至油的着火点以下,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移除炉灶内木柴后灶火熄灭,是因为移除了可燃物,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 在体育课中,某学生在完成立定跳远后,感觉小腿酸痛,这是因为在剧烈的高强度运动中,人体内的葡萄糖会进行无氧反应,产生乳酸。下列有关乳酸(C3H6O3)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乳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 一个乳酸分子中含有12个原子
C. 乳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 乳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化学式可知,乳酸由C、H、O三种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
B、由化学式可知,乳酸由乳酸分子构成,每个乳酸分子由3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3个氧原子共12个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乳酸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故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不符合题意;
D、乳酸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符合题意。
故选D。
7. 宏微结合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6000 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 L钢瓶中——加压时氧气分子变小
B. 用带火星木条区分氧气与二氧化碳——两者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C.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两者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D. 冬天的水管结冰爆裂——水结成冰时,水分子间隔变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A、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原因是分子之间有间隔,加压时氧气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不是分子变小,解释不合理;
B、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二氧化碳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用带火星木条辨别氧气与二氧化碳,是因为两种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解释合理;
C、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都由碳原子构成,但两者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解释合理;
D、冬天装有水的水管爆裂水结成冰时提及增大,从分子的角度解释是水分子间隙变大,解释合理;
故选A。
8. 要使右图装置中的小气球在一段时间后变瘪,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①锌和稀盐酸 ②硝酸铵和水 ③固体氢氧化钠和水 ④铁和食盐水
A. ①③B. ②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有气体生成,装置内压强增大,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
②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装置内压强减小,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在一段时间内变瘪;
③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空气受热膨胀,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在一段时间内鼓起来;
④铁和食盐水接触,铁和水、氧气充分接触容易生锈,且食盐能加快铁锈蚀的速率,最终装置内气体体积减少,压强减小,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在一段时间内变瘪;
故选:B。
9. 下图是小明同学绘制的关于铁元素的价类二维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点对应的物质无法与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B. b点对应的物质是铁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
C. c点对应的物质中铁元素为+3价
D. e点对应的物质可以是铁锈
【答案】C
【解析】
【详解】A、a点对应的物质为单质铁,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可以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与硫酸亚铁,说法不正确;
B、由图可知,b点对应的物质是+3价铁的氧化物,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化学式为Fe2O3,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说法不正确;
C、根据图示,c点对应的物质中铁元素为+3价,说法正确;
D、由图可知,e点对应的物质是氧化亚铁,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说法不正确;
故选C。
10. 下列实验方案正确的是( )
A. 分离四氧化三铁和铁粉:用磁铁吸引
B. 区分氧化铜粉末和木炭粉末:观察颜色
C. 检验空气中的氧气: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D. 除去氮气中氧气:将其通过灼热的铜网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四氧化三铁和铁粉均能被磁铁吸引,用磁铁吸引的方法不能分离四氧化三铁和铁粉,故选项实验方案错误;
B、氧化铜粉末和木炭粉末均为黑色粉末,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区分,故选项实验方案错误;
C、在空气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不能检验空气中的氧气,故选项实验方案错误;
D、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故选项实验方案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16(3)2分,18(5)2分,化学方程式2分,其他每空1分。
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铝、钯等金属都是航天、航空等领域不可缺少的材料。回答11题、12题。
11. 用化学用语填空。
(1)铝元素________;
(2)2个铝原子________;
(3)金属铝________;
(4)铝表面生成氧化膜的化学式________。
【答案】(1)Al (2)2Al (3)Al (4)Al2O3
【解析】(1)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铝元素表示为Al;
(2)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铝原子表示为2Al;
(3)金属铝是由铝原子构成,化学式表示为Al;
(4)铝表面生成氧化膜为氧化铝,氧化铝中氧元素显-2价,铝元素显+3价,氧化铝的化学式是Al2O3。
12. 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
(1)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_;
(2)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
(3)从元素分类角度,钯元素属于________元素;
(4)1g钯和1g铝相比,原子个数较多的是________。
【答案】(1)46 (2)106.4 (3)金属 (4)Al##铝
【解析】(1)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则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46;
(2)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6.4;
(3)钯带有金字旁,则钯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4)1g钯和1g铝相比,铝的相对于质量小于钯的相对原子质量,所以原子个数较多的是Al。
13. 小明在学习燃烧的条件后,设计如下改进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将同样大小的滤纸碎片和另一物质a(可供选择:玻璃碎片、木材碎片、乒乓球碎片)放在薄铜片的两侧,用酒精灯加热铜片中部,加热铜片是利用铜片的________性。若要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物质a可以是________;若要比较可燃物的着火点,物质a可以是________。
(2)实验二:在W形管两处分别放一小块红磷和白磷,塞好橡胶塞,然后将其放入80℃的热水中,可观察到________燃烧。待装置完全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可观察到________。
【答案】(1)①. 导热 ②. 玻璃碎片 ③. 木材碎片(或乒乓球碎片)
(2)①. 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 ②. 水倒吸入W形管
【解析】(1)实验一:将同样大小的滤纸碎片和另一物质a(可供选择:玻璃碎片、木材碎片、乒乓球碎片)放在薄铜片的两侧,用酒精灯加热铜片中部,加热铜片是利用铜片的导热性;
若要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物质a可以是玻璃碎片(因为玻璃碎片没有可燃性);
若要比较可燃物的着火点,物质a可以是木条碎片或乒乓球碎片,观察着火点低的先燃烧,着火点高的后燃烧;
(2)实验二:在W形管两处分别放一小块红磷和白磷,塞好橡胶塞,然后将其放入80℃的热水中,白磷和红磷均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但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因此可观察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待装置完全冷却后,由于W形管内的氧气被消耗,压强减小,打开弹簧夹,可观察到水倒吸入W形管。
1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曾杰团队构筑出负载在金属有机框架MIL-101上的铂单原子催化剂,将二氧化碳加氢反应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其微观图示如下。
(1)两种反应物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
(2)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4)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 原子种类不变B. 原子数目改变C. 属于置换反应
【答案】(1)CO2##二氧化碳##甲
(2)1:8
(3)
(4)A
【解析】
【分析】该反应是由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与水。
(1)氧化物指的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为氧元素,故反应物中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
(2)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3)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与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A、根据图示,该反应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不变,说法正确;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均不变,说法不正确;
C、置换反应是一种化合物与一种单质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说法不正确;
故选A。
15. 溶液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1)衣服上沾有油污可用汽油洗去,是因为汽油能________(选填“溶解”或“反应”)油污;
(2)喝冰镇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________有关;
(3)生活中通常用碘酒擦拭伤口消毒。碘易溶于酒精而难溶于水,说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________有关。
【答案】(1)溶解 (2)温度 (3)溶剂种类
【解析】(1)汽油能将油污溶解而使油污易于洗涤,故填:溶解;
(2)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喝了冰镇的汽水,汽水温度升高,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会出现打嗝的现象,故填:温度;
(3)碘易溶于酒精而难溶于水,说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剂的种类有关。
16. 小明依据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设计如下实验,探究其溶解能力,回答下列问题。
(1)10℃时向四个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不同质量的KCl固体,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填序号);
(2)实验④中,所得到的溶液质量为______g;
(3)一定能将不饱和KCl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
A. 升温B. 降温C. 加KCl固体D. 倒出部分溶液E. 恒温蒸发溶剂
【答案】(1)① (2)65. 5 (3)CE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10℃时氯化钾溶解度是,向四个盛有 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不同质量的 固体,大于或等于 为饱和溶液,充分溶解,故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的是①;
(2)10℃时氯化钾溶解度是,向 水的烧杯中,加入40g 固体,只能溶解氯化钾,故实验④中,所得到的溶液质量为;
(3)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将不饱和 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加 固体或恒温蒸发溶剂或降温;若氯化钾溶液中溶质太少,降温可能不能将其转化成饱和溶液;
故选CE。
17. 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并探究其化学性质。
(1)用A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原理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B装置的现象为________,可据此检验二氧化碳;
(3)C装置中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现象是________;
(4)装置D中的实验现象体现出CO2的性质是________;
(5)若用E装置收集CO2,验满的操作方法为________;
(6)用12.5g含有80%碳酸钙的大理石和足量盐酸反应,经计算生成CO2的质量为________g。
【答案】(1)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a比d先变红
(4)不可燃,不助燃
(5)将燃着的小木条放在m口,若木条熄灭,则收集满
(6)4.4
【解析】(1)用A装置制取二氧化碳,A装置为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即为石灰石或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得到碳酸钙沉淀,B装置的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据此检验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石蕊纸花变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产生碳酸,碳酸显酸性,可使石蕊试液变红;C装置中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现象是a比d先变红;
(4)装置D中观察到蜡烛由低至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为不可燃、不助燃;
(5)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E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应从长导管n口通入,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验满的方法为:将燃着的小木条放在m口,若木条熄灭,则收集满;
(6)用12.5g含有80%碳酸钙的大理石和足量盐酸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质量不变,根据碳元素质量守恒,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18. “组成与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学习金属材料后,同学们开展铝质易拉罐中金属材料成分的项目式探究。
【资料】
Ⅰ.氧化铝能溶于稀盐酸。
Ⅱ.硫酸亚铁遇到过氧化氢溶液易被氧化为硫酸铁;硫酸铁溶液遇到硫氰化钾(KSCN)溶液会变为红色。
任务一:探究铝制易拉罐罐体和罐盖的耐腐蚀性。
【实验1】同时往罐体和罐盖(均已除去表面的油漆等涂层,下同)上各滴1滴稀盐酸,10秒后观察到罐体材料上产生明显气泡而罐盖仍无气泡。
(1)由此得出,罐体和罐盖材料不同,________更耐腐蚀。
(2)罐体上铝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
任务二:探究罐体金属材料是纯铝还是铝合金。
【实验2】取相同厚度、形状的纯铝片和罐体,相互刻画,比较硬度。
(3)实验2若观察到________,说明罐体是铝合金。
【实验3】将罐体剪成碎片,取少量碎片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
(4)实验3最终在试管底部残留少量固体物质,固体物质可能含有______。
A. 铝B. 铜C. 镁D. 氧化铝
任务三:探究罐体铝合金中是否含铁。
(5)证明罐体铝合金中含铁的方法:取少量实验3的溶液,________(写出操作和现象)。
任务四:探究纯金属与合金性能的差异。
图1是纯金属与合金的结构比较,图2是铝合金中的含铜量与力学性能关系图。
(6)结合上图,纯金属内加入合金元素,硬度变大的原因是________;增强铝合金的硬度和抗拉强度的措施是________。
【答案】(1)罐盖
(2)氢气##H2
(3)罐体能在纯铝片上留下划痕
(4)B
(5)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和硫氰化钾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6)①. 合金内部原子大小不一,原子层之间相对滑动困难,导致不易形变,硬度较大 ②. 使铝合金中含铜量为2.52%(或适当增加铝合金中含铜量)
【解析】(1)同时往罐体和罐盖(均已除去表面的油漆等涂层,下同)上各滴1滴稀盐酸,10秒后观察到罐体材料上产生明显气泡而罐盖仍无气泡。由此得出,罐体和罐盖材料不同,罐盖更耐腐蚀;
(2)罐体上铝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3)取相同厚度、形状的纯铝片和罐体,相互刻画,比较硬度,实验2若观察到罐体能在纯铝片上留下划痕,说明罐体是铝合金;
(4)实验3最终在试管底部残留少量固体物质,固体物质可能含有铜,是因为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而铝、镁、氧化铝都能和稀硫酸反应;
(5)证明罐体铝合金中含铁的方法:取少量实验3的溶液,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把亚铁离子氧化成铁离子)和疏氰化钾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6)结合上图,纯金属内加入合金元素,硬度变大的原因是合金内部原子大小不同,原子层之间相对滑动困难,导致不易形变,硬度较大;增强铝合金的硬度和抗拉强度的措施是使铝合金中含铜量为2.52%(或适当增加铝合金中的含铜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经开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共2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威海市经开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中 化学试卷(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简答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吉林省长春市经开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共5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