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2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3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4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5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6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7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8页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共32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重点:儒学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所处的特点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理解中华文化对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重大影响;明确中外文化交流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全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辩证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两面性,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并理解其影响;探索中外文化交流的历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教学使学生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培养家国情怀。使学生梳理中外文化交流互动的发展历程,培养家国情怀。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 彩的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 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华 文化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 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兼收并蓄)。与此同时,中华文化也不断向外 辐射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展示出中华文化的 世界意义中华文化的内涵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青铜器里的优秀传统文化社会生活里的优秀传统文化清明节------尊祖敬宗,家族、民族认同端午节------忧国忧民中秋节------团圆和睦四合院------团圆,和谐有序“家合万事兴”门匾------和山西临汾尧庙、陕西西安黄帝陵------炎黄子孙,民族认同山东曲阜孔庙------文化认同北京社稷坛------农本、民本观念精益求精,敢为人先;民族特色,布局和谐统一国家一统,中原中心多元一体:起源早、多元起源、中原核心夏商西周:是青铜文明时代,国家建立,农业手工业发展,文字成熟,青铜铸造也发达春秋战国:出现华夏(血缘\文化)认同;儒家文化思想核心形成;百家争鸣出现,成为世界思想文化发展源头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行法家学说;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主流(公元前136年设五经博士)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景象,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儒学受到挑战的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发展,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文化辉煌灿烂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理学形成,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宣扬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王守仁发展心学,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提倡个性自由,倡导经世致用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收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良好的政治环境。(2)自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3)位置相对隔绝,少受干扰破坏。(4)汉字的发明和使用,史书典籍的编纂,便于传承延续。(5)中华文化的继承性,包容性,兼收并蓄。。(6)顺应时代的变化,满足统治者的需要。(7)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思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起源奠基争鸣重击主流融合冲击三教合一繁盛传承与批判禁锢与转折西学冲击民主与科学批判与否定马克思主义传入辩证认识错误批判重新复兴【归纳总结】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为什么能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利于统治者的治国理政■以人为本有利于社会和谐■兼收并蓄、不断丰富、与时俱进■著名思想家的作用、贡献■统治者的维护、提倡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情境一: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本理论。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此外,这一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试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答案:重点:重民;仁政;富民。原因:①政治方面,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纷争,各国统治者为争夺霸主地位寻求治国理念,为民本思想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②经济方面,随着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③思想上,针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儒家深化和发展了前人的民本思想。 情境二: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是什么?(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答案:内涵:①善待百姓,巩固根本;②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③重民爱民,以民为本;④君民相互依存。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材料二:诸子百家部分代表:阴阳家(邹衍、五行);纵横家(苏秦、张仪、《战国策》);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兵家(《孙膑兵法》《孙子兵法》);医家(扁鹊、张仲景、华佗、李时珍)……材料三:两汉之际,来自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完成中国化。到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外来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材料四:中国几千年来也和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一样,不断遭受异族文明摧毁。五胡乱华时期,北宋末期,中原地带的中华文明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元朝和清朝是中国两次最大的被异族统治的时期,但是一个被推翻,一个被中华文化同化。1840年到1945年是中国最危险的时刻,但是中国依然屹立不倒。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凝聚性多样性包容性连续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性。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①历史价值: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カ。它蕴涵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认知中,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德性的形成和培养。《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其中“学”与“习”指的就是对于德性的修养和践行。《大学》亦是如此:“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家庭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伦理规范在国家层面进一步塑造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政治生态,它对维护家庭和国家的伦理政治秩序具有重要作用。②现实价值: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话讲话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古丝绸之路一带一路 共享共富与和谐发展 孔子学院遍布全世界 首倡“和平共处五原则”,逐步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郑和下西洋一带一路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吸收融合印度佛教文化传入过程①开始传入: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②日趋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③完成本土化: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④融入中华文化: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 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影响①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文学艺术、绘画建筑、音乐和礼仪习俗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②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的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2.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历程。2.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历程2.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历程2.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历程2.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历程2.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冲击中华传统文化。开明官员主张向西方学习,西学传播渠道大大增加(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馆等)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及社会改革、资产阶级革命学说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并传播,推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十月革命后,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促进其在中国的传播。士大夫和皇帝接受科技上的知识,思想上基本没受影响只关注器物,未涉及政治制度和思想虽涉及政治制度,但收效甚微文化新生利玛窦等带来新知识,徐光启等人主张会通中西文化。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人才。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2.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历程材料 “1862年附设于总理衙门的京师同文馆,三十年间译著近两百种……延聘法国毕利干教授化学,英国德贞教授解剖学。”“19世纪中期以后传入的西学,举凡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民主思想……统统展示在中国人面前……资产阶级新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政治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同传统文化进行着多角度、多层面的较量,并以其自身具有的相对高势能,不可逆转地占据了优势。”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第3版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民初西学东渐的特点,并分析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①西学的传播渠道多:新式学堂;西学书籍;外籍教师;留学生(先进知识分子)②西学的内容更广泛: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民主思想;社会风俗③西学传播影响深刻:思想启蒙;观念更新;政治变革;经济发展;促进近代化特点: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国人的觉醒;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构;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引发了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影响: 近年以来,吾国人之羡慕西洋文明无所不至,自军国大事以至日用细微,无不效法西洋,而于自国固有之文明,几不复置意。然自欧战发生以来,西洋诸国日以其科学所发明之利器戕杀其同类,悲惨剧烈之状态,不但为吾国历史之所无,亦且为世界从来所未有。吾人对于向所羡慕之西洋文明,已不胜其怀疑之意见,而吾国人之效法西洋文明者,亦不能于道德上或功业上表示其信用于吾人。则吾人今后不可不变其盲从之态度,而一审文明真价之所在。 ——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1916年)❶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灾难,使得对学习西方充满热情的中国人产生怀疑和动摇;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出现,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日益显露;❸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学习西方不断深入,对西方文化进行不断反思;❹在探索救亡道路上,一些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的优点,改变以往的盲从态度。分析材料中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态度改变的原因【知识拓展】近代传统儒学与西学的关系演变历程材料一: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悖于经义。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 ──引自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二:“《孔子改制考》,教人读古书,不当求诸章句训诂名物制度之末,当求其义理。所谓义理者,又非言心言性,乃在古人创法立制之精意。” ——梁启超评《孔子改制考》材料三:国学大师钱玄同主张 “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剿灭”中国文化,“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言。材料4:新文化运动期间的一副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利用儒学,托古改制否定儒学,全盘西化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妄图仅仅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来达到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的目的。 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借助孔子使宣传维新变法具有合理性,以期减少变法阻力。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陈独秀等进步知识分子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等彻底批判以救中国。假名谚文喃字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仿照唐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为蓝本。越南教育体制、科举制度移植于中国。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将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4世纪后,佛教经过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1.14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2.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转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3.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1.对亚洲的影响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对外传播与辐射)2.对欧洲的影响◎ 十八世纪初瑞典国王造的中国宫.斯德哥尔摩◎ 《中国哲学家孔子》1687年拉丁文版孔子像.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藏中国元素能够促进世界文化发展的原因? 国家强盛、经济发达、综合国力提高,为中外文化交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能够适应潮流,与时俱进,具有强大生命力; 中国工艺人、企业家的“工匠精神”,对传统文化元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中华文化不断焕发青春活力。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华传统文化的外传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多元起源文化奠基格局形成理学繁荣传承转折衰落复兴重视以人为本提倡民本思想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家国情怀推崇天下为公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文字思想外传社会制度外传四大发明外传 走了数千年的历程,中国文化经过了无数的起起伏伏,这一文化圈的中国人也体验了无数的悲观离合。返顾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最可注意的是其兼容并蓄的胸怀;为此中国人遭逢外来异质文化时,常常能够吸收其精华,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 最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国,在西潮冲击下蹒跚颠簸;中国人也因之对于自己的文化传承,由怀疑而扬弃。……然而,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加速进行的时代。世界各地区之间,将难有区隔。中国人在灾难之后,必须重新振作。在彼此相通的海洋中,长江、黄河的水滴,将与别处的水滴混合。……各处的水滴将在本来就分不开的大洋之中,难分彼!万古的江河,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许倬云《万古江河》后言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