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页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2页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3页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4页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5页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6页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7页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8页
    还剩3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共46页。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重点:古代西亚文化; 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古代印度文化的特点、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的特点、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点。难点:阿拉伯文化及其特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与中古时期欧洲文化的联系与区别;人类文化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梳理西亚、非洲文化从上古到中古时期的演变;认识欧洲文化形成所处的特点时空环境;认识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所处的特点时空环境,抓住其特点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结合中古欧洲文化的内容,说明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意义;认识明确欧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认识政治、经济、宗教及地理因素对南亚、东亚与美洲文化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理解不同的生存条件和不同的生产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类型;理解人类文化的整体性和多样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推动欧洲文化发展演变的决定性因素;认识古代亚洲和美洲不同文明产生的内在关联性,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依据史料了解古代西亚文化和古代埃及文化的开创性和阿拉伯文化承前启后、东传西达的作用;探究欧洲从古典文化到中古文化的发展历程;探究古代亚洲和美洲文化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家国情怀:对西亚、非洲文明多样性的学习,增进对世界文化多元传统的了解,认识到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人民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从古典到中古欧洲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家国情怀。使学生认识南亚、东亚与美洲不同文明兴衰的曲折历程,培养家国情怀。1.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2.认识世 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世界各个地域的早期人类社会是人类多样文化的源头。 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同时,世界其他地区也形成和发 展起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古代西亚和北非孕育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阿拉伯人继承了西亚、北非、希腊、罗马文明的传统,创造 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古典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欧基督教文明在此基础上形成。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的文化深受东正教的影响。南亚的古代印度文化颇具特色。东亚 的朝鲜和日本的文化及东南亚文化既有本土文化的底蕴, 又受到中华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因大洋阻隔而与欧亚大陆缺乏交流的美洲独立发展起印第安文化。 一、古代西亚文化楔形文字已知人类最早文字 削尖的芦苇秆或木杆多刻写在烧制或晒干的黏土泥板上,因线条笔直形同楔形而得名。被称为泥板文书。这种书写材料的使用受到什么影响?两河流域木材稀少,连石头也很缺乏,但却有得天独厚的两河冲积平原的泥土,有大量的芦苇可以使用。地理环境对文明的产生有影响作用。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一、古代西亚文化楔形文字已知人类最早文字《吉尔伽美什》已知人类最早史诗 史诗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的活动,反映了人们对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除史诗外,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学作品还包括神话、爱情诗、赞美诗、教谕文学、哲理故事、寓言和书信等。当今世界的大多数文学形式,在古代两河流域都曾出现。史诗反映出两河流域居民怎样的观念?有什么价值?观念:重视今世生活,追求永生,恐惧死亡。价值:体现了苏美尔人对他们伟大英雄的崇拜之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是研究两河流域文明的二手史料。要和考古及其他史料相互印证。一、古代西亚文化楔形文字已知人类最早文字《吉尔伽美什》已知人类最早史诗泥偶雕像,壁画,亚述帝国 “人首飞牛” 石雕《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下端是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铭文,共3500行、282条,现存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亚洲展览馆。材料 观察下图——《汉谟拉比法典》寓意:象征君权神授,王权不可侵犯。意义:法典以强制性规范确立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有效调整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关系,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 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此寓意是什么?法典的颁行有何重要历史意义?(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材料 序言 “安努与恩利尔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穆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使我有如沙玛什,昭临黔首,光耀大地 ”第19条 倘藏匿此奴于其家而后奴隶被破获,则此自由民应处死。第196条 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眼,则应毁其眼。第199条倘彼损毁自由民之奴隶之眼,或折断自由民之奴隶之骨,则应赔偿其买价之一半。 ——摘编自《汉谟拉比法典》同态复仇法君权神授维护财产私有制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价值:①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 ②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 ③对后世:被后起的古代西亚国家继续适用,还通过希伯来法对西方法律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象形文字已知人类较早文字圣书体,代表献给神明的文字世俗体,埃及平民使用的文字代表统治者的语言 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而成为今日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二、古代埃及文化埃及象形文是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组成的。象形文字已知人类较早文字二、古代埃及文化神话、诗歌、哲理和散文故事丰富世界文学金字塔、神庙埃及的象征,深受宗教影响太阳历、在数学医学方面也有建树世界上最早的历法,波斯宫廷中有许多埃及医生探究 古埃及文明 材料 观察下图——埃及吉萨金字塔建筑群功能:法老的陵墓。理念: ①法老的专制统治; ②王权神权结合、灵魂永生等。 作为世界古代奇迹中唯一幸存实体的金字塔,其功能是什么?体现了古埃及人怎样的政治思想理念?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论从史出---古代埃及文明的特点 1.融合东、西方君主制的典型的专制主义: 在“东方专制主义”概念中,古埃及的专制主义最为典型。法老作为古埃及专制主义统治的君主,具有法律、行政和财政等方面的无限权力,实行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一人的绝对统治。金字塔足以象征专制主义统治的绝对权力。古埃及的专制主义是建立在奴隶主贵族、专制君主对奴隶以及广大自由农民的阶级统治的基础上,是阶级关系尖锐化的结果。 2.浓厚的宗教意识具有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 宗教在古代世界意识形态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古代埃及则是古代世界中,宗教意识最强烈、最浓厚的文明国家。宗教不仅干预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而且影响了文化的发展,甚至渗透到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中。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相对闭塞的古埃及自然环境对人们的无形控制和影响;另一方面则是长期的神权、王权的专制主义统治。 3.固有的文化传统与兼收并蓄的文明:尼罗河流域相对封闭的环境有利于古埃及国家的统一和长期延续,古埃及人以其丰富的资源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明,在近3000年的法老时代,古埃及人始终保持着其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同时,象形文字使埃及的文明插上了翅膀,向近东地区和非洲以及地中海沿岸传播。埃及的莎草纸也在埃及文明向外传播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4.古埃及的文化非常丰富。创造的象形文字对后来腓尼基字母的影响很大,而希腊字母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造的。此外,金字塔、亚历山大灯塔、阿蒙神庙等建筑体现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筑技术和数学知识,在医学、历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1.古代西亚与古埃及在国家治理和人生态度上的不同,并分析原因。(1)不同:①古代西亚重视法律,重现世,态度悲观;②古埃及重视法老的权威,重来世,态度乐观;(2)原因:①西亚频遭外族入侵、政权更换频繁,自然灾害频繁;②古埃及国家长期统一、政权较稳固,尼罗河定期泛滥,更利于农耕,生活惬意;2.两河流域经常泛滥的洪水与统一集权的君主国之间有何关系? 治水需要强大的国家组织,产生了集权的君主专制;3.两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数学、历法、天文等发达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1.产生(1)7世纪到8世纪,阿拉伯帝国从兴起到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广大地区。(2)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上述地区的文化遗产,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 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 造了阿拉伯文化。2.成就(1)文学 ① 阿拉伯半岛统一之前,阿拉伯各部落就经常派人到麦加附近举行诗歌比赛,获 胜的诗歌会用金水书写在布上,悬挂在克尔白神庙的墙壁上,名为“悬诗”。 ② 故事集《天方夜谭》中的很多故事来源于古代埃及和西亚等地的民间传说。 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都受到《天方夜谭》的影响。(2)科学归纳阿拉伯文化的特点①包容性,兼有东西方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②创新性,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③丰富多样,包括文学、数学、天文、医学等;合作探究 阿拉伯文化的历史影响 材料 阿拉伯帝国建立后,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在地理上,阿拉伯联系了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上,阿拉伯在东西方之间充当了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印度的科学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阿拉伯传入欧洲的……阿拉伯的文化是在同时吸收了古希腊和古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阿拉伯科学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 ——摘编自张帅《阿拉伯文明的起落》①阿拉伯人保存并传播了东西方的古代文化; ②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③吸收其他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融合。阿拉伯人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作出了怎样的历史性贡献?(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1)形成: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称作“古典时代”。(2)成就:①哲学1.古希腊文化③雕塑和建筑:雕刻家米隆的《掷铁饼者》是人物雕塑的典范;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则是建筑艺术的代表。④史学: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也是西方史学的经典之作。1.古希腊文化(2)成就:②文学希腊“古典时代” (前5世纪—前4世纪上半叶)在众多领域取得辉煌的原因? 经济:古希腊工商业经济繁荣; 政治:①城邦公民政治提供较为宽松环境;(雅典民主制繁荣); ②城邦重视公民教育; 文化:人文主义思想发展,自由、平等的文化氛围; 其他:从周边汲取优秀文化成果;古希腊哲学的特点:①探讨问题涉及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②用理性的思维认识和解释世界;(用头脑思考而非依赖传统宗教解释)③彰显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苏格拉底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用对话形式提出哲学思想: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2.古罗马文化(1)概况:古罗马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化,在法律、文学、史学、建 筑和历法等领域多有建树。(2)表现 ①法律——《十二铜表法》 古罗马文化  材料一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写道:“罗马人最早的成文法是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十二铜表法》。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日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罗马人设立专门法庭来审理这类案件。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即国际法。” 《十二铜表法》之后,罗马的法律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罗马法体系对后世有何影响?(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变化:由公民法到万民法。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帝国版图的扩大。影响:对后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理念具有永恒的价值。《十二铜表法》卢克莱修、西塞罗、维吉尔李维《自建城以来》 尽我个人之能致力于世界上最优秀民族业绩的记述,那将是一种乐趣;而且即使我的声誉在这么大的作家群中隐没无闻,我也会以这些湮没我名声人的卓越和伟大慰藉自己。塔西佗《罗马编年史》 世界的局面改变了,浑厚淳朴的罗马古风已荡然无存,政治上的平等已经成为陈旧过时的信息,所有人的眼睛都在望着皇帝的敕令。李维的《罗马史》塔西佗《编年史》2.古罗马文化(2)表现:《十二铜表法》卢克莱修、西塞罗、维吉尔李维的《罗马史》塔西佗《编年史》万神殿、大竞技场儒略历儒略历 是由罗马共和国独裁官儒略·凯撒颁布的一种历法。一年被划分为12个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闰,平年365日,闰年366日,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现成世界通用公历。你知道吗?因为恺撒七月出生,故将此月改为恺撒的名字“儒略” (July)。因为屋大维生于八月,故将此月改为大月,并改名为他的称号“奥古斯都” (August)。2.古罗马文化(2)表现: 材料 罗马建筑是古罗马文化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史上光辉的一页。公元前2世纪罗马称霸地中海,国势强盛,奴隶制经济繁荣,物质基础雄厚,罗马建筑得到空前发展。罗马建筑成就是多方面的,以宗教圣地、公共建筑和纪念性建筑最为突出。原因:①罗马奴隶制经济繁荣,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②罗马对外扩张,继承发展了古希腊文化; ③罗马宗教文化的影响。宗教圣地: 万神殿; 公共建筑: 大竞技场。 作为罗马文化的代表之一,罗马建筑得到空前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宗教圣地和公共建筑的代表性建筑试各举一例。(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前5世纪476年1453年395年 罗马文化 希腊文化东欧拜占庭文化俄罗斯文化西欧基督教文化中古时期即西方的“中世纪”。时间定位: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53年,此间数百年中,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据了统治地位。当时的世界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世界还没有联为一体。重要概念古典欧洲中古欧洲3.中古西欧文化1.背景 (1)西罗马帝国灭亡和日耳曼民族南下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地区建 立了法兰克王国等封建国家。 (2) 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基督教会多项特权。 (3)756年,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将罗马周围地区交给教皇统治,建 立“教皇国”,并使教会介入世俗权力。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 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 (4) 在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过程中,基督教会与世俗王权互 相利用、竞争共存。3.中古西欧文化2.表现3.影响 (1)中古西欧文化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 (2)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托马斯·阿奎纳用逻辑学论证上帝的存在大前提:世间万物都有不同的完善程度,而上帝是最完美的存在;小前提:世界上一定有一种最完美的存在;结论:所以上帝是存在的。如何评价中古西欧的文化(1)消极:中古西欧文化受到教会控制,少有科学成就(2)积极: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特点:①表现出明显的宗教特征,基督教会控制西欧的精神生活。 ②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 ③继承日耳曼蛮族传统 ④中世纪晚期,抨击封建社会腐朽的市民文学出现(1).拜占庭文化东正教是国教,君士坦丁堡是东正教的中心《罗马民法大全》为传承罗马法作出了贡献,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拜占庭文化的标志性成就。保存了大量希腊古典书籍,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圣索菲亚大教堂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并有所发展继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4.中古时期拜占庭、俄罗斯文化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以希腊语为官方语言,俗称“拜占庭帝国”。探究 拜占庭文化 【情境】《罗马民法大全》是《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学说汇编》《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和《查士丁尼新敕》的合称。《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中明确界定:“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享有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 作为拜占庭文明成就的典型代表,《罗马民法大全》的主要原则是什么?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原则:正义;平等;人权。影响: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拜占庭文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并分析拜占庭文明的影响。(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材料一:拜占庭文明是亚欧中世纪文明中一枝独具特色的奇葩。首先,它立足于东方希腊化地区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从其产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其次,它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最后,拜占庭文明还具有明显的罗马因素。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政治法律体系及官僚统治体系方面,拜占庭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使之成为中世纪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 ——摘编自徐家玲《走进拜占庭文明》材料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拜占庭皇帝们始终缅怀罗马大帝国的光荣,特别是在拜占庭帝国早期,皇帝们无不以恢复和重振罗马帝国昔日辉煌为己任。拜占庭帝国所在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不仅在经济上独享东西南北商业汇集的便利,而且使它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活动。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成为拜占庭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媒介。应该说,拜占庭文化的开放性也是其历史演化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陈志强《论拜占庭文化的独特性》特点:①融汇东西方文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②与宗教密切联系; ③包容性、开放性。原因:①特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多种文化间的交流; ②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 ③统治阶层的重视和努力。影响:拜占庭文明的历史地位(贡献):①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②保存延续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促进了近代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③传承罗马法,编纂《罗马民法大全》,对欧洲法学和法制影响深远;(2).俄罗斯文化《伊戈尔远征记》(12C):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10世纪中叶,基辅罗斯的统治者接受了基督教,基辅罗斯进入基督教文化圈。 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成为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文化特点: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又发展出自身的独特文化4.中古时期拜占庭、俄罗斯文化一、古代印度文化哈拉帕文化存在于4000多年前,出土了不能被释读的“印章文字1.文化成就哈拉帕文明摩亨佐·达罗文明 公元前2500-前1750年,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哈拉帕文明和摩亨佐·达罗文明,这是一种城市文明,城市的建造有精良的规划设计。考古学家在哈拉帕遗址中发现了2500多枚有文字的印章,上面的文字被称为“印章文字”。 人们从这些印章上发现了500多个文字符号,虽然这些文字符号还不能被释读,但它们是古代印度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一、古代印度文化1.文化成就种姓公元前6种姓制度众生平等、忍耐顺从4婆罗门教一、古代印度文化哈拉帕文化存在于4000多年前,出土了不能被释读的“印章文字1.文化成就前1500年左右婆罗门教、前6世纪佛教、4世纪印度教种姓制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成书于2世纪,史诗以罗摩和妻子悉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表现了印度古代宫廷内部和列国之间的斗争。作品中神猴哈奴曼拥有四脸和八手,帮助罗摩战胜了强敌,救出妻子,成为印度教神话中家喻户晓的角色。大多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石窟十个数字符号 、十进位计算法梵文、巴利文"0"的起源深受佛教大乘空宗的影响。其梵文名称为Sunya,汉语音译为"舜若",意译为"空"。 0 的这一特殊就反映了"一切皆空"这一命题所留下的痕迹。①对东南亚:②对中国: ③对西方: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建筑、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 如巴利文,吴哥窟中的佛教、印度教元素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文艺等产生深刻影响。印度的十个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到了西方。古印度的文化传播及影响柬埔寨“吴哥窟”探究 古代印度文化  材料 佛教小故事:在舍卫城,有个名叫尼提的旃陀罗挑粪者,当他在路上遇到佛陀时,赶快躲开。但佛陀却主动去找尼提,让尼提跟他出家修行。尼提大惊,答道:“我是个卑贱污秽的人,有资格随你出家吗?听说您的僧团都是刹帝利的王族和婆罗门的行者,我能和他们一样,做伟大佛陀您的弟子吗?”佛陀微笑着说:“……我的法好像深广的大海,无论什么都能包容。在我的法中,贫富、贵贱、种姓、阶级都是虚妄的假名……”尼提看到佛陀为什么想避开他?佛陀与尼提的对话说明了什么?原因:种姓制度等级森严,各个种姓之间的鸿沟不可逾越。 贱民在印度社会中受歧视,没有任何权利和地位。说明:佛陀反对种姓制度,倡导宗教领域“众生平等”,所以获得广泛支持,传播迅速。 1.以宗教为中心。 印度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雕刻等都以宗教为中心,其表现形式和内容也都与宗教有关,连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也都是在宗教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宗教融于印度文化之中。 2.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佛教是在与婆罗门教森严的种姓制度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倡导下,佛教发展到了极盛时期。由于佛教的兴盛与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受佛教影响的文化繁荣起来,在政治、哲学、文学、艺术、雕刻、音乐、舞蹈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都留下了佛教的烙印,即便是印度教也或多或少地继承了佛教的宗旨。3.以诗代史。由于印度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古印度人富于幻想,爱作诗,他们往往把古代历史上的大事记和英雄人物加以改编,并与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混在一起,写成长诗加以传颂。比如《摩诃婆罗多》这部世界上最长的诗,实际上是写古印度王国(相当于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纷争的史实。 《摩诃婆罗多》不是一部单纯的史诗,它反映了古印度很长一个时期内的社会生活和思想面貌,印度学术界亦称《摩诃婆罗多》是古印度的一部百科全书。 4.古代印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是古代印度文化诞生的沃土。多民族、多语言和多文化的交融,为印度浓厚的多元宗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活力。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分支经过印度西北,成为古代印度、希腊、波斯和中国四大文化汇合交融的枢纽古代印度文化的特点公元5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7世纪,修建观测天象的瞻星台12世纪,完成《三国史记》为朝鲜半岛最早史书在汉字基础上,创立本国文字特色鲜明的音乐与舞蹈二、古代朝鲜借助汉字楷体和草体,创制了片假名和平假名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法隆寺大和绘,浮世绘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海、河、树、山、龟、蛇等都有神灵,应该加以崇拜。神道逐渐发展起来。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等外来文佛教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在日本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二、古代朝鲜探究 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材料“汉文化圈”是指汉文化存在和影响的广大区域,是同西方基督教文化圈、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圈、印度婆罗门教文化圈平起平坐的世界四大文化圈之一。古代汉文化圈内的国家,受正统中国文化观念的影响,视中国为世界的中心,接受四书五经的训诫。这其中,虽然日本学习华夏文化最为系统也最为积极,但朝鲜对于中国儒家思想体系的学习更为全面。问题:古代朝鲜全面学习中国文化有哪些具体表现?古代日本又是如何积极学习中国文化的?(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古代朝鲜:学习和使用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模仿中国史书体例,编撰《高丽史》;学习中国的典章制度和学术文化;传播中国的道教和儒学等。古代日本:吸收中国文化,发展日本本土文化;在改选和简化汉字的基础上,创制日本文字;学习中国的制度和儒学等。 材料武士道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孔孟之道和神道教、佛教。武士道是日本武士阶层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以及哲学。武士道是基于一些美德如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只有通过履行这些美德,一个武士才能够保持其荣誉,丧失了荣誉的武士不得不进行切腹自杀。 问题:日本武士道是怎样形成的?对日本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形成:武士道起源于日本的神道,12世纪以后,武士阶层开始崛起,在融合佛 教、孔孟之道的基础上,武士道逐渐产生。影响:作为日本封建武士道德规范,对日本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在日本 走向法西斯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给亚洲和世界人民带来深 重灾难。自然神太阳神金字塔图画文字无文字,结绳记事玛雅历知道零的概念20进制太阳历与太阴历修筑驿道,使用麻醉剂,进行人体解剖锻造铜器,制作陶器、石雕、木雕和金银首饰阿兹特克历法三、美洲印第安文化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形成原因和历史意义1.形成原因:①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状况是文化多样性形成的根本决定因素。②人类认识水平的逐渐提高为民族文化多样性形成提供了基础。③不同地域文化形态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是文化多样性得以形成的时代动因。2.历史意义:①有利于增强文化的生命力。文化元素越多,文化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文化的生命力就越强。②有利于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保护文化多样性是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是维护文化生态平衡的必要前提。③有利于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未来世界是不同民族共存的世界,多元文化有利于化解冲突。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