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海市杨浦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91153/0-173900476177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上海市杨浦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91153/0-173900476182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上海市杨浦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91153/0-173900476185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全国部分地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真题合集(含详细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上海市杨浦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上海市杨浦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默写。
(1) 我寄愁心与明月, 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非淡泊无以明志, ______ 。(诸葛亮《诫子书》)
(3) ______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 在论及“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时,小语脱口而出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名句: ______ , ______ 。
二、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2.XX中学文学社举办《西游记》《朝花夕拾》主题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 小语同学为《西游记》《朝花夕拾》制作了知识卡片,请填写完整。
(2) 文学社成员围绕《西游记》《朝花夕拾》展开了阅读讨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______
A.《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极富想象力的作品。
B.《西游记》中作者通过塑造孙悟空的形象告诉人们要有反抗精神。
C.《朝花夕拾》写的大多是个人生活,我们无法从中了解旧时中国的社会状况。
D.《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
(3) 小文同学展示了两位学者关于“作品表现童心”的评价,请从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圣施威降大圣》中任选一篇,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的看法。(60字左右)
A.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童心与非逻辑的想象,这一切形成了弥漫在《西游记》中的童话气氛。——林庚
B.《朝花夕拾》在艺术上之所以不朽,不仅仅在于表现了作者的人道精神,而且还在于他通过平常的童心来表现。——孙绍振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7分。
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冬天的早晨,门口 quán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quán伏在母亲和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对于前几只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②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③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④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⑤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我很愤怒,叫道:“ 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⑥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着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 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⑦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⑧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⑨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⑩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跳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⑪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⑫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⑬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⑭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 看拼音写汉字。
quán伏 ______
(2) 第⑦段加点词“畏罪潜逃”在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______
A.第②段写猫总是凝望鸟笼,为其后来的被冤埋下伏笔。
B.第⑤段画线句重复“一定是猫”强化肯定的语气,是之后我惩戒罪猫的理由。
C.第⑥段画线句“?”“!”同时使用,强烈表达妻子对张妈的不满。
D.选文以养猫经历为暗线,“我”的感情变化为明线,双线交织贯穿全文。
(4) 结尾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石榴花开
①行走在初夏的早上,雨后的微凉令人神消气爽。忽然瞥见路边有几株石榴树开花了。“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红红的石榴花,一树树,一簇簇,一团团,张力十足,灼热,烂漫,飞扬,充满了蓬勃的生命感。我不由得停下脚步,走近栅栏,仔细端详。昨夜下了一阵小雨,空气是那样清新,石榴树的枝叶上还有一层水滴。绿叶红花,点缀滴滴晶莹露水,石榴花越发显得纤细、秀美、娇艳。
②这偶遇的,灿若烟霞的石榴花,一下子唤醒了我对石榴甜蜜的记忆。我的思绪飘飞到老屋的那棵石榴树身上。
③记不清是哪一年,母亲在老屋院子里栽下了它,起初只有拇指粗细,我并没有怎么关注它。直到几年后,石榴树长成,甜甜的果儿让我大饱口福,它才走进我儿时的记忆。在零食匮乏的年代,那棵石榴树结出的果实,汁液饱满,甜而不酸,还未入口,已让我满口生津,成为我童年味蕾的一份留恋。
④我家石榴树栽种的位置并不是很好,太靠墙了,它得歪着身子长,早几年间总是需要母亲精心地呵护。母亲经常培土护根,剪掉旁生的侧枝。石榴树是很容易生长侧枝的,侧枝长多了,主干就不容易长成了。枝干间有尖刺,常常划破母亲的手,但母亲并不在意,甩一甩又继续剪枝去了。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石榴树早已长过墙头,站直了身子,躯干已有碗口那么粗,扭转着树干向上攀援着,斑斑驳驳,疙疙瘩瘩,写满了岁月的沧桑。每次看到那棵石榴树,我的眼前总会浮现母亲劳作的身影,它不就是我的母亲么?母亲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操持着农活和家务,日复一日地为家庭付出。而石榴树呢,不也默默地芬芳了小院几十年,甜蜜了我们几十年么?
⑤农历五月,是火红的石榴花盛开的时节,故五月又称“榴月”。盛开的石榴花将静谧的小庭院映衬得热闹缤纷。等到了盛夏,如伞一般的树冠下,更是成了乘凉休憩的好地方。每到这个时候,母亲便在石榴树下摆上吃饭的方桌,一家人围坐在四周,迎着东南吹来的凉风,边吃饭边聊天,好不惬意。晚饭后,母亲在树下做一些诸如纳鞋底之类的针线活,有时也会给我讲岳飞、海瑞的故事,教我一些做人的道理。
⑥十月,是石榴的收获时节,细心的母亲总是按成熟的先后顺序采摘。有时候,摘得晚了,一些石榴就会裂开口子,露出鲜红的籽,引得众多鸟儿争食。我要去赶,母亲总是阻止我,告诉我那是石榴树送给鸟儿的礼物。每年,母亲都会特意在枝头剩下几个火红的果儿,送给鸟儿,也留给树。
⑦采摘下来的石榴,母亲通常分成三份儿。一份儿注定是要甜我的嘴的;我想多吃时,母亲便过来捉了我的手,告诉我多食容易上火,事事不可贪多。一份儿是送给巷子里没有石榴树的乡邻的:吃了石榴的乡邻,有的向母亲讨要树苗,第二年春天,母亲通过压条生根的方法培育幼苗,成活后,就慷慨相赠。还有一份儿母亲保存得特别仔细;先是将石榴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让石榴皮的水分蒸发,然后, 母亲把果皮干燥好的石榴放到一种略显青色的、柔软的草纸上,一包一折,一滚一顿,尽量排出空气,让每一层纸都包裹严紧,最后把纸的一角掖进纸层中,便大功告成了。包好的石榴被放在透气的纸箱里,等到春节,母亲拿出来招待客人。客人们每每惊叹——这时节还能吃上如此鲜美的石榴!
⑧“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此刻,眼前,石榴花开,活泼、灵动,像一簇簇跳动的火苗,又像一片红彤彤的晚霞,充满生机,热烈热闹,让我感到这个初夏的清晨是如此美好。 老屋、古巷、石榴花,在今天的都市里似乎很难找到了,而眼前的这几株石榴树,明艳艳地,点亮了我遥远的,香甜的记忆。
(1) 选文④—⑥段写了一些母亲和石榴相关的事件,如:A ______ :在树下纳凉吃饭、做活和给“我”讲故事;B ______ :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C ______ 、教子有方、D ______ 的母亲形象。
(2) 请从语言表现力的角度给选文第⑦段中画线句写一条批注。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______
A.第①段“我不由得停下脚步”从侧面烘托出石榴花引人止步、炫人眼目的美。
B.第④段写石榴树栽种的位置不好,却努力攀援,体现了石榴树顽强的生命力。
C.第⑤段中加点词不仅体现石榴花开得繁盛,也写了它给小院带来的生机活力。
D.结尾段中的画线句写出了都市生活的单调乏味,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
(4) 文章以“石榴花开”为标题有何含义?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5.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①,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庞恭从邯郸反,果不得见。
【注释】①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魏国大臣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国都邯郸去做人质。质:做人质。
(1) 甲文选自 ______ ,我们六年级曾学过的 ______ 一文也出自这本书。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①国人道之 ______
②庞恭从邯郸反 ______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4) 下列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是 ______
A.如今从邯郸到魏国去要经过集市,议论臣的话也会经过三人传来。
B.如今邯郸距离魏国比(王宫)离集市远,议论臣的人也超过了三个。
C.如今从邯郸到魏国去要经过集市,议论臣的人也超过了三个。
D.如今邯郸距离魏国比(王宫)离集市远,议论臣的话也会经过三人传来。
(5) 甲乙两文中的国君都面临流言,宋君的处理方式体现了他① ______ ;庞恭借集市里是否有虎一事,委婉地劝说魏王② ______ ,魏王的态度从一开始的“否”“疑之”到最后的“③ ______ ”,说明他是一个④ ______ 的人。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6.作文。
请以“其实并不难”为题,写一篇 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 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不得抄袭。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随君直到夜郎西
【小题2】非宁静无以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题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解析】答案:
(1)随君直到夜郎西(注意“郎”的书写)
(2)非宁静无以致远
(3)枯藤老树昏鸦(注意“藤”的书写)
(4)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注意“残”的书写)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2.【答案】【小题1】鲁迅,神魔小说,讲述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与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小题2】C
【小题3】略
【解析】答案:
(1)①鲁迅
②神魔小说
③讲述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与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2)C
(3)①孙悟空在书中多是以英雄形象出现的,他拥有降妖除魔的神力,且具有乐观的精神,这是契合童话、童真特点的。孙悟空始终保持着猴子的习性,但他也像人一样有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具有机智、勇敢、乐观、疾恶如仇、爱打抱不平等优秀品质,也有急躁,爱捉弄人、喜欢被“戴高帽”等人的弱点。②猪八戒同样也是这样,他不是书中的英雄形象,而是以童话中常见的呆子的形象出现的。他有着明显的缺点,又懒又馋又胆小,爱打小算盘,会搬弄小是非,但他又具有令人喜爱的优点,憨厚率真到近乎天真的地步。他的缺点往往被孙悟空抓住并捉弄一番,于是出尽洋相,大吃苦头,是一个童话中典型的笑话人物,体现童心和童真。
(1)本题考查名著常识。《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2)本题考查名著情节的把握。
ABD.正确;
C.有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现了旧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与风气并非是我们无法从中了解旧时中国的社会状况。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例如选择《朝花夕拾》,其中鲁迅在百草园玩游戏、捉斑蝥……,在三味书屋看小人书;孩子们玩吹嘟嘟的游戏……体现童心和童真。
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3.【答案】【小题1】蜷
【小题2】文中指猫在鸟被咬死后不见踪影,就好像是犯了罪害怕受到惩罚而偷偷逃跑了。
【小题3】D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根据记忆,可知“quán伏”是“蜷伏”,意思是弯着身体卧着。“蜷”字是“虫”字旁,本义是虫类弯曲或折叠身体,在这里形象地写出小猫弯曲着身体卧着的状态。
(2)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从上下文来看,在发现鸟被咬死后,大家都认定是猫干的,而猫又找不到了。“畏罪潜逃”本是一个法律词汇,用于形容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逃跑。在这里作者运用这个词带有一种主观的判断,把猫当作罪犯一样看待,认为它是因为咬死了鸟,害怕被大家惩罚,所以躲起来不见踪影,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达,生动地体现了当时作者和家人对猫的误解。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
ABC.正确。
D.有误,选文是以“我”的感情变化为暗线,从对第三只猫的不喜欢,到愤怒、惩戒,再到自责、悔恨;以养猫经历为明线,按照猫的到来、鸟被咬死、猫被冤枉和惩戒、真相大白、猫死去的顺序来叙述。
故选:D。
(4)本题考查结尾句思想感情。自责与悔恨:作者因为自己没有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就妄下断语,冤枉并惩戒了第三只猫。当发现真正的凶手是黑猫后,作者内心充满了自责,觉得自己的行为是不可原谅的。“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这种自责的情绪贯穿了文章的后半部分,而“永不养猫”则是这种自责情绪的一种强烈体现,表达了作者对自己错误行为的深深忏悔。愧疚与怀念:第三只猫的遭遇让作者感到愧疚,它的死亡使作者更加难过,这种难过包含了对猫的愧疚和怀念。作者对猫的愧疚源于自己的误解和虐待,而怀念则是在失去之后才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体现了作者对这只猫特殊的感情,“永不养猫”也表达了作者对这只猫难以释怀的情感,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表达自己对它的歉意。自我警示:这句话还包含了作者对自己的一种警示。通过这次经历,作者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如此鲁莽地对待生命,不能仅凭主观臆断就对其他生命进行惩罚。“永不养猫”是作者给自己的一个承诺,提醒自己要更加谨慎地对待生命,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答案:
(1)蜷
(2)文中指猫在鸟被咬死后不见踪影,就好像是犯了罪害怕受到惩罚而偷偷逃跑了。
(3)D
(4)这句话包含了作者深深的自责、悔恨之情。作者因误解、冤枉并虐待了第三只猫,导致它的死亡,内心充满愧疚,觉得无法弥补自己的过失。“永不养猫”表达了作者对自己错误行为的深深忏悔,以及对第三只猫的愧疚与怀念,同时也警示自己不能再如此鲁莽地对待生命。
冬天,家中收养了一只不讨喜的花白猫,春天时它常凝望妻买的芙蓉鸟,鸟死后大家认定是猫所为并惩戒它,后来发现咬死鸟的是黑猫,作者愧疚不已,两个月后猫死去,作者自此决定不再养猫。
理解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掌握住。
4.【答案】【小题1】母亲栽种石榴树呵护其成长,母亲包好石榴,等到春节时拿出来招待客人,勤劳能干、热爱生活、富有生活智慧,甘于奉献
【小题2】略
【小题3】D
【小题4】略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结合“我家石榴树栽种的位置并不是很好,太靠墙了,它得歪着身子长,早几年间总是需要母亲精心地呵护。母亲经常培土护根,剪掉旁生的侧枝”,A概括为:母亲栽种石榴树呵护其成长;结合“包好的石榴被放在透气的纸箱里,等到春节,母亲拿出来招待客人。客人们每每惊叹——这时节还能吃上如此鲜美的石榴”,B概括为:母亲包好石榴,等到春节时拿出来招待客人;C概括为:勤劳能干、热爱生活、富有生活智慧。结合“第二年春天,母亲通过压条生根的方法培育幼苗,成活后,就慷慨相赠”,D概括为:甘于奉献。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母亲把果皮干燥好的石榴放到一种略显青色的、柔软的草纸上,一包一折,一滚一顿,尽量排出空气,让每一层纸都包裹严紧,最后把纸的一角掖进纸层中,便大功告成了”运用动作描写,“放”“掖”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认真包好石榴,等到春节时拿出来招待客人的情景,表现了母亲热情、大方、善良。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BC.正确;
D.有误,结尾段画线句表达了作者对老屋、古巷、石榴花等美好记忆的怀念和珍惜,并非对都市生活的遗憾。
故选:D。
(4)本题考查标题分析。标题“石榴花开”象征着母亲美好的品质和形象,如勤劳、热爱生活等,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对美好记忆的珍惜。同时,也指代了石榴花在初夏盛开的美丽景象。
答案:
(1)A母亲栽种石榴树呵护其成长;B母亲包好石榴,等到春节时拿出来招待客人;C勤劳能干、热爱生活、富有生活智慧;D甘于奉献
(2)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认真包好石榴准备招待客人的情景,表现了母亲热情、大方、善良。
(3)D
(4)指石榴花在初夏盛开的美丽景象;象征着母亲美好的品质和形象,如勤劳、能干、热爱生活等;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以及对美好记忆的珍惜。
本文记叙了母亲栽种石榴树呵护其成长;培育石榴树苗赠邻居;在石榴树下吃饭做针线活;采摘贮存石榴用来待客。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质朴勤恳,甘于奉献,聪明能干的母亲的赞美之情;对快乐童年的留恋之情;对故乡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对秀美、娇艳的石榴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5.【答案】【小题1】《吕氏春秋》,《刻舟求剑》
【小题2】谈论。,同“返”,返回。
【小题3】略
【小题4】B
【小题5】不轻信谣言,注重实证,具有一定的判断力,不要轻信他人的谗言,信之,缺乏主见,容易轻信他人,不辨是非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甲文选自《吕氏春秋》,我们六年级曾学过的《刻舟求剑》一文也出自这本书。《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撰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著作,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2)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翻译: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道:谈论。
②翻译:庞恭从邯郸回来。反:同“返”,返回。
(3)本题考查翻译。
重点词:求闻,寻求听闻的消息;若此,像这样;不若,不如。翻译: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4)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A.有误,去,距离;者,……的人。过,超过。
B.正确。
C.有误,去,距离。
D.有误,者,……的人。
故选:B。
(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宋君的处理方式体现了他不轻信谣言,注重实证,具有一定的判断力,从“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以看出,宋君没有盲目相信“丁氏穿井得一人”的传闻,而是派人去询问丁氏以查明真相;庞恭借集市里是否有虎一事,委婉地劝说魏王不要轻信他人的谗言,庞恭通过“三人成虎”的例子,希望魏王不要因为很多人说他的坏话就相信;魏王的态度从一开始的“否”“疑之”到最后的“信之”,从“王曰:‘寡人信之矣。’”以及“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庞恭从邯郸反,果不得见”可以看出,魏王最终还是相信了谗言,说明他是一个缺乏主见,容易轻信他人,不辨是非的人。
答案:
(1)《吕氏春秋》刻舟求剑
(2)①谈论。
②同“返”,返回。
(3)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4)B
(5)①不轻信谣言,注重实证,具有一定的判断力②不要轻信他人的谗言③信之④缺乏主见,容易轻信他人,不辨是非
译文:
(甲)
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节省出了一个劳动力。”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出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乙)
庞恭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恭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恭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恭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恭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魏国,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恭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恭从邯郸回来,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6.【答案】其实并不难 生活就像一座山,有高峰也有低谷。很多时候,我们站在山脚下,望着那高耸入云的山峰,心中不禁生出一种畏惧感,觉得攀登上去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然而,只有真正踏上征途,我们才会发现,其实爬山并不难。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和几位好友相约去爬一座远近闻名的山。站在山脚下,我抬头仰望,只见山峰直插云霄,仿佛与天相连。我心中不禁生出一种退缩之意,觉得这样的高度对我来说简直是遥不可及。
然而,在朋友们的鼓励下,我还是鼓起勇气踏上了征途。刚开始的时候,我走得很快,信心满满,觉得爬山不过如此。可是,随着山路越来越陡峭,我的脚步也越来越沉重。每走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我开始感到疲惫不堪,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就在这时,我听到了朋友们的加油声。他们告诉我,不要放弃,坚持下去就能看到山顶的美景。我深吸一口气,重新振作起来。我告诉自己,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爬到山顶。
于是,我咬紧牙关,继续前行。虽然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但我没有停下脚步。终于,在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后,我成功登上了山顶。当我站在山顶俯瞰四周时,我不禁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撼。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云雾缭绕;近处的树木郁郁葱葱,鸟语花香。这一切都让我陶醉其中,忘记了之前的疲惫和艰辛。
通过这次爬山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其实并不难”的道理。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某件事情难,是因为我们缺乏勇气和信心。只要我们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并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就会发现原来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实并不难。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带着这份勇气和信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解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题目是“其实并不难”。在构思这篇文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审题立意
“其实并不难”这一命题,关键在于理解“其实”和“并不难”两个词。其中,“其实”意味着一种转折或发现,即原本可能认为某件事情很难,但经过实践或思考后发现并非如此。“并不难”则强调了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表明通过努力或正确的方法,可以克服看似困难的挑战。因此,文章应围绕这一转变过程展开,传达出积极向上的主题。
二、选材构思
在选材上,可以从个人经历、社会现象或名人故事等方面入手。例如,可以讲述自己在学习某项技能(如游泳、骑自行车)时,最初觉得很难,但经过不断练习后终于掌握的经历;或者分析某个社会现象(如环保行动、科技创新),说明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下,解决这些问题其实并不难;还可以引用名人的成功故事,展示他们面对困难时如何保持乐观态度,最终取得成功的历程。
三、写作手法
在写作手法上,可以采用对比、叙述、议论等多种方式相结合。通过对比前后的心理变化和行动结果,突出“其实并不难”的主题;通过叙述具体事例,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通过议论分析,深化文章的主题和意义。同时,注意语言流畅、结构清晰,使文章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这篇记叙文以“其实并不难”为主题,通过描述作者的一次爬山经历,生动地展现了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与勇气。文章语言流畅,结构清晰,通过对比前后的心理变化和行动结果,突出了主题。同时,结尾处的升华也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和感染力。书名
《西游记》
《朝花夕拾》
作者
吴承恩
① ______
体裁
② ______
回忆性散文
内容简介
③ ______
旧事重提,追忆往昔寻本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上海市黄浦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上海市闵行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上海市金山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