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部分学校高一上12月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1435/0-173900604061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部分学校高一上12月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1435/0-173900604067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部分学校高一上12月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1435/0-173900604074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部分学校高一上12月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部分学校高一上12月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图示雅丹地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十字连星”是指太阳、月球及八大行星排在几乎垂直的直线上。下图为“十字连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②、③代表的天体是( )
A. 金星、水星 B. 火星、水星
C. 金星、火星 D. 火星、金星
2. 图中包含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是( )
A. 太阳系 B. 地月系 C. 银河系 D. 可观测宇宙
【答案】1. D 2. A
【解析】
【1题详解】
图示是太阳系八大行星和地月系,根据八大行星距日远近,可以判定出①②⑤是地外行星,其中②是与地球相邻的地外行星火星,⑤是土星,①是天王星;③④是地内行星;③是与地球相邻的地内行星金星,④是水星。故选D。
【2题详解】
图中有太阳、月球及八大行星,包含了地月系、太阳系,其中地月系级别最低,太阳系级别最高,A正确,B错误;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属于可观测宇宙,但图中均未显示,CD错误。故选A。
中国科学院于2022年10月在福建首次发现鸟翼类恐龙化石,并将其命名为“奇异福建龙”,该恐龙出现在1.48亿年前到1.5亿年前之间。下围示意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奇异福建龙”生存的地质年代属于( )
A. 古生代 B. 元古代 C. 新时代 D. 中生代
4. 推测“奇异福建龙”生存的年代最繁盛的生物是( )
A. 藻类 B. 哺乳类
C. 爬行类 D. 海洋无脊椎动物
5. 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时期及由此推断当时的环境特点可能是( )
A. 古生代——寒冷干燥 B. 中生代——森林植被茂密
C. 太古宙——温暖湿润 D. 晚古生代——火山活动频繁
【答案】3. D 4. C 5. B
【解析】
【3题详解】
由材料“该物种距今约1.5亿年到1.48亿年”,结合图示地质年代推算应为中生代。故选D。
【4题详解】
结合上题可知,该物种生存时期为中生代,中生代为爬行动物时代,爬行动物繁盛,C正确;藻类繁盛时期为前寒武纪和古生代早期,A错误;哺乳类繁盛时期为新生代,B错误;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是震旦纪(前寒武纪)和寒武纪(古生代早期),D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煤炭是由植物遗体堆积而成,因此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时期温暖湿润,植物茂盛,A错误;中生代是裸子植被繁盛时代,森林植被茂密,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时期,B正确;太古宙虽然温暖湿润,但是只有微生物,不利于煤炭的形成,C错误;火山活动频繁不利于植被生长,不利于煤炭的形成,D错误。故选B。
下左图为楼兰故城遗址附近的一种雅丹地貌景观图,下右图为楼兰故城遗址周边区域雅丹地貌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6. 图示雅丹地貌( )
A. 排列走向与主导风向垂直 B. 南方丘陵地区多有分布
C. 主要受流水侵蚀形成 D. 具有“顶平身陡”的特点
7. 楼兰故城遗址附近雅丹地貌广布,可推测出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是( )
A. 气候干旱,地表植被覆盖率低 B. 大风天气较少,气候温和
C. 降水季节变化小,地表径流多 D. 气候严寒,地表冻土广布
8. 新疆罗布泊也分布着典型的雅丹地貌,且当地常年盛行东北风“垄脊和沟槽”的延伸方向最可能是( )
A. 南北 B. 东西 C. 东北-西南 D. 东南-西北
【答案】6. D 7. A 8. C
【解析】
【6题详解】
雅丹地貌主要受到风力侵蚀而形成,排列走向与主导风向相一致,AC错误。南方丘陵地区多分布丹霞地貌,且南方地区风力作用弱,B错误。图示雅丹地貌受风力侵蚀,形成沟槽,具有“顶平身陡”的特点,D正确。故选D。
【7题详解】
气候干旱的地区,降水稀少,地表植被难以生长,覆盖率低。由于缺乏植被的保护,风力作用强烈,容易侵蚀和塑造出独特的雅丹地貌,A正确。雅丹地貌广布的地区往往大风天气较多,而非较少,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B错误。干旱地区降水少且季节变化大,地表径流通常较少,C错误。楼兰故城所在地区气候干旱,并非严寒,也没有广布的地表冻土,D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雅丹地貌是在固定的风向长期侵蚀下形成,因此“垄脊和沟槽”的方向应和盛行风向一致,由题可知,新疆罗布泊常年盛行东北风,因此“脊和沟槽”的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C正确,ABD错误。故选C。
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其独特的冰川地貌对全球变暖极其敏感,大气0℃层高度是决定青藏高原冰川地貌消融状态的重要指标。下图示意1979-2019年青藏高原夏季大气O℃层高度平均值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决定青藏高原夏季大气0℃层高度的直接原因是( )
A. 太阳辐射 B. 地面辐射 C. 地面反射 D. 大气逆辐射
10. 导致甲、乙两地夏季大气0°C层高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 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 C. 季风环流 D. 海拔高低
【答案】9. B 10. A
【解析】
【9题详解】
读图可知,青藏高原夏季大气0℃层高度位于对流层中,根据所学可知,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因此决定青藏高原夏季大气0℃层高度的直接原因是地面辐射,B正确;地面反射是指被地面反射回大气中的太阳辐射,而太阳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根本热源,不是直接热源,AC错误;大气逆辐射是指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不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D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由图可知,青藏高原夏季大气0℃层平均高度的空间分布呈现不均匀,总体南部平均高度高于北部,对流层大气垂直气温分布特点为自近地面向高空递减,因此0℃层平均高度越高,近地面气温越高,读图可知甲地纬度更高,近地面气温较低,乙地纬度更低,近地面气温较高,因此主导因素是纬度,A正确;甲乙两地都位于青藏高原内部,海陆位置,海拔高低相差不大,BD错误;青藏高原海拔高,受季风环流影响小,C错误,故选A。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左图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下右图为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 增加地面的平整度 B. 减少庭院昼夜温差
C. 降低夜晚庭院温度 D. 增加房屋前后温差
12. 现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风,以下设计合理的( )
A. 利用卫生间做进风口 B. 缩短东西向墙面的长度
C. 房屋的朝向为东西向 D. 在前后居室间墙上设窗
【答案】11. D 12. D
【解析】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白天“穿堂风”由林木茂密一侧,穿过建筑物吹向石质地面的庭院,所以该民居设计考虑的“穿堂风”是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石质地面白天升温快,而植被升温较慢,能够增加房屋前后温差,使房屋前后气压差异增大,有助于增强穿堂风风力,D正确,B错误;地面的平整度对穿堂风的影响相对较小,A错误;石质地面夜晚降温快,便于纳凉,但这不是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C错误。故选D。
【12题详解】
现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风,就必须为屋前屋后预留风的通道,由于在空气流通的两侧大气温度不同,气压差异导致空气快速流动,又由于建筑物等阻挡,间隙、门窗、走廊等提供流通通道使大气快速通过便于穿堂风形成,D正确;利用卫生间做进风口会带来污染,不利于人体健康;“穿堂风”与房屋朝向、墙面长度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
沙漠中的绿洲受高植被覆盖率的影响,白天气温明显较周边沙漠地区低,在沙漠中形成“冷岛效应”。下图为沙漠绿洲高空等压面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冷岛效应”形成时( )
A. 绿洲大气上升,带走绿洲废热 B. 绿洲大气下热上冷,对流旺盛
C. 沙漠形成高压,绿洲废热外流 D. 绿洲大气下沉,逆温现象明显
14. “冷岛效应”控制下的地区( )
A. 污染物扩散迅速 B. 空气湿度降低
C.沙尘暴发生频率减少 D. 昼夜温差增大
【答案】13. D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白天绿洲的气温明显较周边沙漠地区低,因此绿洲上空大气下沉,使绿洲近地面形成高压,绿洲上空形成低压,并且此时绿洲附近气温低,而沙漠上空被加热的暖空气,通过局地环流作用输送到绿洲上空,因此绿洲处形成了下冷上热的逆温层,大气结构较为稳定,不利于对流;在同样的天气条件下,沙漠升温快,气温高,沙漠近地面气流上升形成低压,近地面方向较为凉爽的气流由绿洲流向沙漠。故选D。
【14题详解】
受冷岛效应控制的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其大气下冷上暖,对流作用受到抑制,风力较弱,因此污染物不易扩散,也不容易发生沙尘暴,A错误、C正确;由于受冷岛效应控制的地区气温相对较低,蒸发较弱,空气湿度相对高于不受冷岛效应控制的区域,湿度不会降低,B错误;受冷岛效应影响的地区,白天增温幅度较小,且湿度相对较大,其昼夜温差小于不受冷岛效应控制的区域,昼夜温差相对减小,D错误。故选C。
“海绵城市”在下雨时可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水时可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图是我国西北某城市依“海绵城市”原理建设的道路绿化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显著的是( )
①调节地表径流②调节水汽输送
③增加大气降水④增加下渗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6. 下列对图中城市道路绿化带设计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绿化带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②下凹式绿化带易造成城市内涝
③裸露地面铺设砂石可减轻扬尘④绿化带面积增大,不易发生城市内涝
A. ③④ B. ①④ C. ①② D. ②③
【答案】15. D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有利于增加下渗,④正确。在降水时增加了下渗,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起到了调节地表径流的作用,①正确。“海绵城市”建设对气候影响不大,不能调节水汽输送、不能增加大气降水,②③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6题详解】
绿化带面积不大,且仅在道路附近,对保持水土意义不大,①错误;下凹式绿化带能够储存部分地表径流,能够减少城市内涝,②错误;裸露地面铺设砂石,使得裸露地表上的沙土不易被风吹起,减轻扬尘,③正确;绿化带面积增大,拦截地表径流量增加,有助于减轻城市内涝,④正确。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江是珠江的最大支流,自古以来就是岭南地区的水运交通要道,其中羚羊峡河段水流湍急,且流经松软的砂岩分布区。西江中心有广东省最大的江心岛—砚洲岛(如下图所示),该岛形成以来,一直向北移动,岛上作物种植季节性强,且缺水严重。羚羊峡两岸江面附近岩石上,有众多船篙插入岩石形成的扎孔,孔口朝向上游方向。
(1)结合砚洲岛岸线形状,分析该岛向北移动的原因。
(2)解释羚羊峡两岸江面附近岩石上多船篙扎孔的原因。
(3)说明砚洲岛适合作物种植的季节,以及作物种植缺水严重的原因。
【答案】(1)岛屿北侧为河流凸岸,泥沙沉积,使岛屿北侧向北扩展;岛屿南侧为河流凹岸,流水侵蚀,使岛屿南侧向北退缩。
(2)西江为水运要道,过往船只多;羚羊峡流速快,向上游航行需要依靠人力撑船;两岸岩性较为松软,船篙插入岩石易形成孔洞。
(3)枯水季节的冬季适合作物种植,夏季丰水期岛屿易被洪水淹没;作物生长季处于旱季,降水不足;岛屿高出河面,灌溉困难;岛上土壤质地疏松,保水功能差。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片可知,砚洲岛北岸属于北支河流的凸岸,属于堆积岸,泥沙大量堆积,导致岛屿向北侧扩展。而砚洲岛的南岸属于南支河流的凹岸,属于侵蚀岸,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影响,砚洲岛南岸向北退缩。
【小问2详解】
结合图片分析及“西江是珠江的最大支流,自古以来就是岭南地区的水运交通要道,其中羚羊峡河段水流湍急,且流经松软的砂岩分布区。”可知该处为古时重要的水道,过往船只较多,羚羊峡处河道较窄,河流较为湍急,流速较快,向上游划船较为费劲。而岸边为松软的砂岩,在船工长期的撑杆划船过程中,形成了岸边多扎孔的情况。
【小问3详解】
砚洲岛作为江心洲,在丰水期容易被洪水淹没,而枯水期又大面积的裸露出来,所以枯水期适合种植作物。该地处于岭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说要枯水期是冬季。此季节降水较少,河流处于枯水期,水位较低,灌溉不便,导致缺失,同时沙洲的砂质土壤透水性较强,加剧的植物的缺水状况,所以作物缺失严重。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臭氧层是大气层中臭氧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距离地面约20一30千米的高空。据科学家研究,大气中的臭氧含量每减少1%,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就增加2%。
(1)指出人类生产生活主要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哪一层并说明该层的气温变化特点。
(2)指出臭氧层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哪一层并说明臭氧层的作用。
(3)简述高层大气中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并分析该层气温变化特点。
【答案】(1)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2)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作用:能吸收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3)极光;进入高层大气后,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下降,后因大气吸收了更短波长的太阳紫外线,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又持续上升。
【解析】
【小问1详解】
人类生产生活主要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对流层。从图中可以看到,在对流层中,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对流层中,近地面气温较高,高空气温较低,大气对流运动显著。
【小问2详解】
从材料可知,臭氧层位于距地面约20千米∼30千米的高空,此处位置在图中可以看到应为平流层。臭氧其作用主要是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由于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小问3详解】
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轰击高层大气,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电离),与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发生碰撞并激发出光子,形成绚烂多彩的极光。读图可知,该层气温变化特点随高度增加下降再持续上升。降低是因为高层大气的底部热量来源于臭氧层,高度越高离臭氧层越远,因而气温越低;上部热量来自氧原子吸收的大量紫外线,因而高度越高气温越高。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7月初,安徽歙县遭遇-轮历史罕见的强降雨,境内多条河流水位上涨,河水倒灌入城造成多地积水严重。歙县地处皖南山区,植被覆盖率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477m。歙县水系发达,新安江穿城而过,曲折东南流,流入千岛湖,最终注入东海。下图为歙县水系示意图。
(1)从水循环角度,分析此次歙县积水难以下渗的原因。.
(2)从新安江水库水量的收支状况角度,列举属于“收入”的水循环环节。
(3)说明植被盖率高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答案】(1)持续多日降雨致使地下径流已经饱和,积水难以下渗:此次暴雨强度大,地表径流水量大、流速快。
(2)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3)减缓地表径流的速度,调节地表径流季节变化:增加下渗,提升地下水含量:植被蒸腾作用增强,使空气中的水汽增多,空气湿度增大。
【解析】
【小问1详解】
影响下渗的因素包括坡度大小、土壤状况、降水强度、降水时间、植被覆盖等因素。从水循环角度主要分析降水与地表径流,从材料可知,此次强降水导致地表径流量大,流速快,下渗少;并且此次持续性的降水导致土壤过湿,地下径流已达饱和状态,积水难以下渗。
【小问2详解】
材料显示歙县位于新安江水库的上游地区,该地的众多河流最终注入新安江水库,所以新安江水库的水量主要来源于地表径流输入;新安江水库与库区周边比较,地势较低,雨季时库区周边的降水下渗以地下径流形式汇入水库,再加上水库上方的降水直接进入水库。
【小问3详解】
分析植被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主要从植被涵养水源与调节气候角度描述。植被覆盖率提高以后,降水时减弱了地表径流流速,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河流水位较低时,植被涵养的地下水可以以地下径流的方式补给河水,从而调节地表径流季节变化;由于下渗增多,地下水含量增多;植被增多,蒸发、蒸腾量增大,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大,湿度增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贵州省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 中华龙鸟繁盛的地质年代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卷(PDF版附解析),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