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必刷题(原卷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91712/0-173900984256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3 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必刷题(原卷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91712/0-173900984263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3 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必刷题(原卷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91712/0-173900984265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3 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必刷题(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91712/1-17390098473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3 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必刷题(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91712/1-173900984742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3 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必刷题(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91712/1-173900984746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3 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必刷题-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3 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必刷题-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3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必刷题原卷版docx、专题03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必刷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组文言文阅读(1题-30题)
第二组古代诗歌鉴赏(31题-50题)
一、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子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容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节选自《韩诗外传》)
材料二: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刁而虫出于户。
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公》)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者臣尽力A竭智B犹未足以C知之也D今病在于朝夕之E中F臣G奚能言?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轻,文中指轻视,瞧不起,与成语“掉以轻心”的“轻”意思相同。
B.闻,文中指见识、见闻,与《论语十二章》中“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闻”意思不同。
C.属,文中指托付,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名属教坊第一部”的“属”的意思不同。
D.为,文中意思是成为,与《鸿门宴》中“窃为大王不取也”的“为”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礼贤下士,并以此来教育儿子。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伯禽:你前往鲁国去,不要在人才面前表现得很骄横。
B.周公总结了六种谦虚的德行,指出它们带来的好处;同时从正面以桀、纣为例,说明不谦虚会导致自身的灭亡,更可能失去天下。
C.相国是个大官,不应拘泥于细节,不能耍小聪明;管仲认为,隰朋在这方面处理得还算可以,如果不得已的话,隰朋可以继承相位。
D.桀、纣对待贤才不谦虚谨慎,但是桓公却不同。桓公对待管仲时表现得很恭敬,他称管仲为仲父,求助时说:“这是大事,希望仲父指教我。”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2)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5.管仲说自己和鲍叔牙关系很好,但是他为什么没有推荐鲍叔牙为相?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凡谷:成熟有早晚,苗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地势有良薄,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良地,非独宜晚,早亦无害;薄地宜早,晚必不成实也。山泽有异宜。山田,种强苗以避风霜;泽田,种弱苗以求华实也。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违道,劳而无获。入泉伐木,登山求鱼,手必虚;迎风散水,逆坂走九,其势难。
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胡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良地一亩用子五升薄地三升谷田必须岁易。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凡种谷雨后为佳,遇小雨,宜接湿种,遇大雨,待薉生。春若遇早,秋耕之地,得仰垄待雨。夏若仰垄,匪直荡汰不生,兼与草薉俱出。凡田欲早晚相杂,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然大率欲早,早田倍多于晚。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薉难治。其收任多少,从岁所宜。早谷皮薄,米实而多;晚谷皮厚,米少而虚也。
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国者,君之本。是故人君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为治之本,务在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反性。反其所受于天之正性也。未有能摇其本而清其末,浊其源而清其流者也。
(节选自《齐民要术·卷一》,有删改)
6.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良地A一亩B用子C五升D薄地E三升F谷G田H必须岁易。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稼穑,古代对农事的总称。春耕为“稼”,秋收为“穑”,泛指播种与收获等农业劳动。
B.恶,坏、不好,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无羞恶之心”的“恶”意思不同。
C.匪,非、不;匪直,即不只;其中“匪”与成语“获益匪浅”的“匪”意思相同。
D.本,根本,与《大学之道》中“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本”意思不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稷教百姓栽培谷物,谷物成熟了,百姓便得到养育;在百姓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后,需对他们进行教育。
B.百姓种庄稼时,需据情况而定:田地肥沃或贫瘠,需选择相应的秧苗种植;山田或泽田,需选择相应的时间种植。
C.种植庄稼不能违反自然法则,听凭主观情感去做,否则就如同潜入水中砍树,只会空手而归;逆风泼水,形势艰难。
D.如果一国之君上能顺应天时,下能开发地利,再利用人的力量,那么各种生物和谷物都能顺遂生长繁殖。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2)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薉难治。
10.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历代重视稼穑的好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时载①多引私党,畏群臣论奏,乃绐帝曰:“群臣奏事,多挟谗毁。请每论事,皆先白长官,长官以白宰相,宰相详可否以闻。”真卿上疏曰:
诸司长官者,达官也,皆得专达于天子。郎官、御史,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出使天下事无细大得失皆俾访察还以闻。此古明四目、达四聪也。今陛下欲自屏耳目,使不聪明,则天下何望焉?《诗》曰:“营营青蝇,止于棘;谗言罔极,交乱四国。”以其能变白为黑,变黑为白也。陛下恶之,宜矣。胡不回神省察?其言虚诬,则谗人也,宜诛殛之。舍此不为,使众人谓陛下不能省察而倦听览,以是为辞,臣窃惜之。
昔太宗勤劳庶政,其《司门式》曰:“无门籍者有急奏,令监司与仗家引对,不得关碍。”防拥蔽也。置立仗马二,须乘者听。此其平治天下也。天宝后,李林甫得君,群臣不先咨宰相辄奏事者,托以他故中伤之,犹不敢明约百司使先关白。后权宠日甚,道路以目。上意不下宣,下情不上达,此权臣蔽主,不遵太宗之法也。陵夷至于今,天下之敝皆萃陛下,其所从来渐矣。自艰难之初,百姓尚未凋竭,太平之治犹可致,而李辅国当权,宰相用事,递为姑息。开三司,诛反侧,使余贼溃将北走党项,裒啸不逞,更相惊恐,思明②危惧,相挻而反,东都陷没,先帝由是忧勤损寿。臣每思之,痛贯心骨。
今天下干戈日滋,陛下岂得不博闻谠言以广视听,而塞绝忠谏乎?陛下在陕时,奏事者不限贵贱,群臣以为太宗之治可跂而待。且君子难进易退,朝廷开不讳之路,犹恐不言,况怀厌怠,令宰相宣进止,御史台作条目,不得直进,从此人不奏事矣。陛下闻见,止于数人耳目。天下之士,方钳口结舌,陛下便谓无事可论,岂知惧而不敢进,即林甫、国忠复起矣。臣谓今日之事,旷古未有,虽林甫、国忠犹不敢公为之。陛下不早觉悟,渐成孤立,后悔无及矣。
(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
【注】①载:指元载(713-777年),唐朝中期宰相,曾因协助代宗铲除李辅国和鱼朝恩两个权宦,深得宠信。②思明:指史思明,唐朝叛臣,于759年9月攻陷东都洛阳。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出A使B天下C事D无细大E得失F皆俾G访察H还以闻。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详,审查、审核,与苏轼《石钟山记》“而言之不详”中“详”意思不同。
B.达,通、通达,与《陈情表》“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中“达”意思相同。
C.听,听任,与《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中的“听”意思不同。
D.“岂知惧而不敢进”与苏洵《六国论》“赂秦而力亏”中“而”用法相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宰相元载出于一己之私心,奏请皇上限制群臣直接奏事,颜真卿上书予以激切抨击。
B.唐太宗颁布《司门式》法规,宫门不再设置司门官,以便有急事禀报的人直接上奏。
C.颜真卿言辞恳切,直言国运衰落、当朝弊病由来已久,而擅自弄权的官宦难辞其咎。
D.颜真卿认为,心怀厌倦怠慢,设置相关限制,只能使众人闭口,陷皇上于孤立之境。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不先咨宰相辄奏事者,托以他故中伤之,犹不敢明约百司使先关白。
(2)今天下干戈日滋,陛下岂得不博闻谠言以广视听,而塞绝忠谏乎?
15.奏章中引用李林甫的事例有何用意?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之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其大,而其志其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材料二: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1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何则A非B有生平之素C卒D然相遇E于草野之间F而命G以仆H妾之役
1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匹夫,有勇无谋的人,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匹夫”意思相同。
B.盖,大概,与“善哉!技盖至此乎?”(《庄子·养生主》)中的“盖”意义用法不同。
C.就,成就,与“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就”意思不同。
D.离,同“罹”,遭受,与“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过秦论》)的“离”意思不同。
1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苏轼看来,圯上老人并非世人所谓的“鬼物”,而是有远见卓识的隐士,他的出现意在试探张良的隐忍度,而不仅是授其兵书。
B.苏轼在《留侯论》中明写留侯张良之“忍”,实际上是以古喻今,告诫人们不能锋芒太露,面对复杂的人事惟隐忍才能成就大业。
C.《留侯论》分析了张良可以成就大业,是因为他具有忍耐精神且极具智慧;第一句“古之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D.司马迁原以为为刘邦设计良谋无数的张良身材高大威武,但其画像上的形状面貌像妇人女子一样,由是认同孔子所说的不可以貌取人的观点。
1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2)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20.《留侯论》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苏文取得这一表达效果的原因。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圜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节选自《孙子兵法·兵势篇》)
材料二:
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法曰:“因势而破之。”
晋武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惟羊祜、杜预、张华与帝意合。祜病,举预自代。及祜卒,拜预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既至镇,缮甲兵,耀威武,遂拣精锐,袭破吴西陵都督张政,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预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二止于无功耳。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添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则明车之计或无所及矣。”时帝与张华围棋,而预表适至。华推枰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国富兵强。吴王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帝乃许之。预陈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奇兵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既平上流,吴之州郡,望风归附。预仗节宣诏而抚绥之。时诸将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能尽克。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来冬,更为大举。”预曰:“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遂指授群帅,径造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孙皓。
(选自《百战奇略·势战》,有删改)
2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事A当以利害B相较C今此举D十有八九E之利F而其害一二G止于H无功耳。
2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疾,急速,迅速,与《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中的“疾”意思相同。
B.危,文中指高峻险拔之地,与《齐桓晋文之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中的“危”意思不同。
C.适,恰逢,正好,与《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中的“会”意思相近。
D.平,平定,与成语“风平浪静”“平步青云”“平分秋色”中的“平”意思都不同。
2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迅疾的流水能漂动石头,是因为“势”;凶猛的鸟儿能击杀对手,是因为“节”;对善战的人来说,“势”比“节”更加重要。
B.木石的静、动、止、行都有规律,善战之人在战场上造的“势”,就像圆石从高陡的山上滚下来形成的“势”一样。
C.晋武帝暗中策划灭亡吴国,却遭到很多大臣的反对,最后在杜预、张华的推动下,这一计划得以实施。
D.杜预认为如果不及时攻打吴国,吴王可能就会迁都武昌、修筑城池、疏散居民、集中大船进行防御,让晋国处于被动局面。
2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
(2)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
25.材料二中的杜预在灭吴时是如何做到“乘势”的?请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齐湣王不自得,以其遣孟尝君。孟尝君至,则以为齐相,任政。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材料二: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干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选自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26.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始孟尝君A列此二人B于宾客C宾客尽羞之D及孟尝君E有秦难F卒此G二人拔之。
2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即驰去”的“去”与《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去”意思相同。
B.“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都是状语后置句。
C.“赵平原君客之”的“客”与《沁园春·长沙》“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粪土”用法相同。
D.“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与“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的“以”用法相同。
2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昭王听信游说后,不仅没有任用孟尝君为秦相,反而把他囚禁起来,准备杀掉。
B.孟尝君手下盗得狐白裘,献于秦昭王幸姬,因幸姬的游说,孟尝君才得以脱离虎狼之秦。
C.赵人嘲笑孟尝君矮小,孟尝君听闻很气愤,砍杀了几百人才离开,可见其并不贤能。
D.王安石认为:如果孟尝君能得到“士”就可以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根本不需要这些鸡鸣狗盗之辈。
2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
(2)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30.王安石对孟尝君有怎样的评价?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安石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古代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唐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①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①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31.下列对本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来到故人的崇德里新居,看到街西美丽的风景,禁不住喜笑颜开。“开颜”二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两句实写院外之景:清光门外,有一溪渠水流过,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
C.颈联两句实写院内之景:院子里种着几棵松树,还栽了很多芍药,既有明月松间照的美景,也有芍药花开满园的美丽景色。
D.整首诗叙事明白流畅,用词朴素自然,语言清新隽秀,景色秀丽幽静,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
32.请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歌子
苏轼
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晴。不知钟鼓报天明。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
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求田问舍【注】笑豪英。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
【注】求田问舍:最早出自西晋·陈寿《三国志》:“备曰:‘君(指许汜)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意思是指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介。
3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具体写了词人冒雨回家、和衣而睡、酣然入梦的过程,因事抒情,环环连接,丝丝入扣。
B.上片前两句既写了天气由雨转晴的变化过程,又写了词人归来后疲惫而又自在的状态。
C.本词化用庄周梦蝶及许汜贪恋置产的典故,既增添了作品的思想容量,又使其典雅含蓄。
D.“笑豪英”是说词人讥笑某些所谓的英豪,只知置办产业,谋求私利,无远大志向。
34.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过程。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碧水惊秋
【宋】秦观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3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开篇描绘了一幅初秋的景象:碧绿的池水对秋天敏感,泛起凉意,黄昏的云气凝聚,树叶零落,飘落在空旷的台阶上。
B.本词使用的“碧水”“黄云”“败叶”等意象,与《鹊桥仙·纤云弄巧》中的意象“纤云”“飞星”“银汉”“金风玉露”相比更加富有浪漫色彩。
C.词的下片开头“伤怀”直接点明了词人的情感基调,即伤感与怅惘,紧接着“新欢易失,往事难猜”两句浓缩了词人的千愁万恨。
D.全词以“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作结,以景结情,描写了清冷的月光洒在长满青苔的地上,露珠点点,表现了词人内心淡淡的喜悦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36.秦观的词,历来以“情韵兼胜”为人们广泛传诵。“情韵兼胜”,强调的是诗歌的情感真挚与意境优美兼而有之。请分析本词是如何体现“情韵兼胜”的。
(四)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石生仲濂所藏李克孝竹木
张以宁
息斋之孙李公子,尽将幽意入经营。
修篁石上生云气,古木山中作雨声。
年来好画不忍见,岁晏故园空复情。
乌巾①挂在长松树,吾欲巢居逃姓名。
【注】①乌巾,即乌角巾。多为古代隐居不仕者的帽子。
3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题画诗,诗歌的首句指出李克孝的身份是李息斋的孙子。
B.颔联对仗工整,注重炼字,“生云气”“作雨声”化动为静,增加了画面的神秘感。
C.颈联写诗人因怕被勾起故园之思,近年来好的画作都不忍心去看,表达了复杂的感情。
D.尾联中“乌巾”“长松树”等意象,反映了诗人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
38.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李克孝高超画技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精卫
夏完淳①
北风荡天地,有鸟鸣空林。
志长羽翼短,衔石随浮沉。
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
愧非补天匹,延颈振哀音。
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
滔滔东逝波,劳劳②成古今。
[注]①夏完淳:生卒年为公元1631年~1647年,明末著名诗人,民族英雄。十四岁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后因兵败被俘,不屈而死。②劳劳:惆怅忧伤的样子。
3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以北风烘托精卫鸟的空林之鸣,渲染了衰飒空阔的氛围。
B.末尾两句与苏轼词中“大江东去”三句都怀古写今,笔调雄壮。
C.诗人在广大的天地间勾勒精卫填海的情景,境界奇幻而壮伟。
D.本诗借物咏怀,以精卫鸟填海的故事,抒写自己的人生感慨。
40.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既是悲剧,又有崇高美”。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芦花被
【元】贯云石
仆过梁山泊,有渔翁织芦花为被,仆尚其清,欲易之以绸者。翁曰:“君尚吾清,愿以诗输之。”遂赋,果却绸。
采得芦花不涴①尘,翠蓑聊复藉为茵②。
西风刮梦秋无际,夜月生香雪满身。
毛骨已随天地老,声名不让古今贫。
青绫莫为鸳鸯③妒,欸乃声中别有春。
【注】①涴(wò):泥沾在器物上。②茵:褥子。③鸳鸯:绣在青绫上的鸳鸯图案。
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四句秋意渐浓,西风袭来飞雪满身,诗人却因身盖芦花被,不觉寒冷,安然入梦。
B.“毛骨已随天地老”,运用了双关、拟人的手法,由“芦苇”推及“渔翁”,包蕴丰富。
C.“青绫莫为鸳鸯妒”,诗人极富幽默情调地安慰“青绫”不要妒恨主人拿它来换芦花被。
D.以“欸声中别有春”作结,情思悠悠,如余音绕梁,描摹了人生理想而美好的境遇。
42.屈原行于江滨,遇见渔父,高吟“举世皆浊我独清”。作者经过梁山泊,遇见渔翁,也提到“仆尚其清”与“君尚吾清”,请结合全诗,浅析“清”字的丰富意蕴。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清]黄遵宪
人境庐①之邻,有屋数间,余购取其地,葺而新之。有楼岿然独立,无壁。南武山人②为书一联曰:陆沉欲借舟权住,天问翻无壁受呵。因足成一诗:
半世浮槎梦里过,归来随地觅行窝。
陆沉欲借舟权住,天问翻无壁受呵③。
偶引雏孙问初月,且容时辈量汪波。
湾湾几曲青溪水,可有人寻到钓蓑?
〔注〕①人境庐:清末爱国诗人黄遵宪的故居,坐落在广东梅州东郊周溪畔。②南武山人:丘逢甲,黄遵宪友人,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③壁受呵:屈原被放逐,彷徨山泽之间,见到先王的宗庙,他感慨万千,于是书壁呵斥,质问苍天。
4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半生漂泊,好比漂浮的木筏,归来时寻得安乐窝,内心非常欣喜。
B.颔联的“舟”即无壁楼,时局艰难,仿佛大陆沉陷,诗人想借此暂避。
C.屈原被放逐,因内心的苦闷而书壁呵斥,诗人有同样愤懑却无壁呵斥。
D.偶尔携着儿孙辈观看初月,期望时辈能拥有宽广的气度丈量当下时代。
44.请结合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为这首诗拟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
(八)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嘲儿子阿宁①
元好问
娇莺娅姹②。解说三生③话。试看青衫骑竹马。若个张萱④许画。
西家撞透烟楼。东家谈笑封侯。莫道元郎小小,明年部曲黄牛。
【注】①词人四十余岁方得子阿宁,且身处金元易代之际,其时战火仍频,一家人颇受流离迁徙之苦。②娅姹:象声词,拟喻阿宁的咿呀。③三生:祖孙三代。④张萱:唐京兆人,以善画名冠盛唐。
4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题中的“嘲”既是对儿子阿宁的打趣,也隐含词人的自嘲之情。
B.青衫骑竹马,其间有色彩映配,又有形体动作,显得意趣盎然。
C.上片皆用正面刻画之法摹其声、绘其形,体现出阿宁的天真烂漫。
D.“部曲黄牛”,语言诙谐幽默,但实际上含着词人的一把辛酸泪。
46.下片转过笔墨,就他人事从容道来,乍看似乎无关涉,其实颇具深心。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中月
白居易
客从江南来,来时月上弦【1】。
悠悠行旅中,三见清光圆【2】。
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
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
朝发渭水桥,暮入长安陌。
不知今夜月,又作谁家客?
注释:【1】上弦:指农历初七、初八时的月相。 【2】清光圆:指月满,农历十五、十六时的月相。
47.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悠悠”与陶渊明《饮酒》中“悠然见南山”的“悠然”均流露出闲适自在的惬意。
B.“晓随”两句意在描写“残月”与“新月”两种不同形态的月相。
C.“朝发”两句与李白《将进酒》中“朝如青丝暮成雪”都借朝暮之变感慨生命短暂。
D.本诗以“客”始,以“客”结,但首尾句中的“客”所指并不相同。
48.本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都写到“月”,比较所选诗句写“月”的异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十)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袁枚①
秋夜访秋士②,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注】①袁枚,清朝诗人、文学批评家。袁枚于一个秋夜去借园拜访李晴江,适逢“主人坐月下吹笛”,乃赋此诗。时袁枚因升迁无望等原因,七年前辞官,隐居南京小仓山随园。②秋士,谓暮年不遇者。
4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通过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和情感氛围的描绘,勾勒出一幅富有诗意和画面感的场景。
B.本诗首联用词极富感情,“秋夜”一词凸显凄清冷寂,而所访者又是“秋士”,暗寓幽怨之意。
C.颔联以视觉意象“月色”衬托笛声,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增添了笛声凄怨情韵。
D.颈联两句运用用典、通感手法,笛声嘹亮悠扬,似蕴馨香,凸显主人技艺之高,情感趋于愉悦。
50.本诗尾联“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和《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虽然都有“湿”字,但表达的情感内涵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诗句
相同点
不同点
“月”的行为表现
“月”对人的情感
借“月”表达的情感
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
(《客中月》)
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月”以人的情感。增强诗歌抒怀,借月抒怀,含蓄蕴藉。
①
②
③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去,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春江花月夜》)
④
⑤
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5 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必刷题-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5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必刷题原卷版docx、专题05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必刷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4 小说阅读+语言运用必刷题-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4小说阅读+语言运用必刷题原卷版docx、专题04小说阅读+语言运用必刷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2 信息类阅读+语言运用必刷题-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2信息类阅读+语言运用必刷题原卷版docx、专题02信息类阅读+语言运用必刷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