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2025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1页
    2024-2025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2页
    2024-2025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2025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尽管已经到了风烛残年,杨绛仍然坚持写作,并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B. 青年志愿者小张工作积极主动,任劳任怨,积极地为社区老人提供服务。
    C. 我们青少年应该从小树立目空一切的远大理想,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D. 多年来,他刻苦钻研技术,精益求精,终于成为闻名全国的水利工程师。
    2.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充足的睡眠时间,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
    B. 观众听完他美妙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都深深地折服了。
    C. 秦兵马俑的再次发掘,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D. 政府非常重视环保工作,治污增绿,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3.下列句子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是( )
    ㅤㅤ与其说青春是一种年龄阶段,不如此青春是一种拼搏奋进,勇于担当的精神状态。
    ㅤㅤ_____。 。 。 。他们这种一心为民、坚定拼搏的担当精神,任时光流转、也不会褪色。
    ①这是因为,他们虽年事已高,但为了群众的生命健康,粮食安全,仍牵势奔波,奋斗不止
    ②前不久,钟南山院士为袁隆平院士颁奖的视频,引得无数人为之动容
    ③对于奋斗不息、心怀使命的人来说,青春从未流逝
    ④人们称他们为别样“80后”和“90后”,称他们为“医食无忧”组合
    A. ③②④①B. ③①②④C. ②③④①D. ②③①④
    4.诗歌理解。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客路”“行舟”点明诗人离乡远游,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B.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与两岸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C.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时令,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D. 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5.阅读回答问题。
    除夜①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注释】①除夜:除夕之夜。
    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的开头就是“旅馆”二字,看似平平,却不可忽视,全诗感情就是由此而生发出来的。
    B. “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
    C. “故乡今夜思千里”,诗人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说故乡思念他,含蓄地表达思乡之情。
    D. “霜鬓明朝又一年”,写故乡的亲人又年长一岁,抒发诗人无法陪伴家人的愧疚之情。
    6.《西游记》中孙悟空有很多称号。根据他得名的先后进行排序,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美猴王→ → → → →斗战胜佛
    ①齐天大圣
    ②弼马温
    ③孙悟空
    ④孙行者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③C. ③①②④D. ③②①④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7.根据提示默写。
    少年的成长离不开经典诗文的滋润。《秋词》(其一)中( 1)“ ______ ,我言秋日胜春朝”启迪我们应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潼关》中(2)“ ______ , ______ ”告诉我们应当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3)“ ______ , ______ ”告诫我们过度享乐和急躁将会产生不利影响;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的(4)“ ______ ,铁马冰河入梦来”激励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报国之志。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8.一部好的作品往往蕴含人生哲理,请从下列两个选项中任选一个,结合《西游记》中的相关情节加以印证。
    A.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B.付出终有回报
    四、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9.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人类始终面临如何与动物相处的问题。《猫》告诫我们要尊重生命。爱猫的一家人,以为那只 忧郁的猫畏罪潜(qián)逃,狠狠地 惩诫它,最后猫含冤(yuān)而死,他们也陷于自责之中。《我的白鸽》带我们感受生命的本真之美。两只老白鸽忙着哺食幼鸽,毛色都有点邋(lā)遢了。作者看到这一幕非常感动,他期盼幼鸽的蜕(duì)变。当幼鸽长成,四只白鸽在屋脊上 亭亭玉立,给老房子也带来生气。利奥波德告诉我们,每年一度的大雁 迁徙是一首带着野性的诗歌。我们在阅读中认识动物,丰富生命体验。
    (1) 文段中标注的四个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潜(qián)
    B.冤(yuān)
    C.邋(lā)
    D.蜕(duì)
    (2) 文段中四个画线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忧郁
    B.惩诫
    C.亭亭玉立
    D.迁徙
    (3)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人类始终面临如何与动物相处的问题”,这句话中加点的词语是名词。
    B.“两只老白鸽忙着哺食幼鸽,这句话中加点的词语是数词。
    C.“利奥波德告诉我们”,这句话中加点的词语是动词。
    D.“我们在阅读中认识动物”,这句话中加点的词语是代词。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6分。
    10.现代文阅读。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徐光惠
    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 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的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沐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是一夜之间,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地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
    ⑦“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⑧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①②段交待作者发现橘林的过程,自然引出下文。
    B.文章第④段写作者父母每年都会送一些橘子给亲戚、乡邻,由此可见作者父母的朴实善良。
    C.文章第⑤段中“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形象地写出了橘子成熟的特点,表现作者看到满树红橘子的喜悦心情。
    D.文章第⑥段中“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表现“我”因为偷橘子被父亲发现内心的气愤。
    (2)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
    (3) 请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开在心里的橘子花”的理解。
    11.现代文阅读。
    一棵枇杷树
    孙道荣
    ①宿舍楼北临围墙,围墙外是一幢居民楼。
    ②宿舍楼与居民楼一墙之隔。居民嫌学生宿舍太吵,经常半夜三更,还有学生在宿舍里唱歌、喧哗,居民不胜其烦,屡屡向学校告状。
    ③居民楼一楼 103家的院子里,种着一棵枇杷树,树冠散开,与宿舍楼二楼、三楼齐平了。树上结的枇杷,一窝窝,一挂挂,圆圆的,黄黄的,散发着果香。关键是,宿舍楼二楼和三楼有几个宿舍,推开窗户,伸出手,哎呀,竟然能够触碰到那些迷人的果子。枇杷还没熟透,就有人从窗户里伸出贼手,偷摘。有点酸,也有点涩,但是,新鲜啊,刚从树上摘下来呢,哪里吃到过这么新鲜的枇杷啊。 一颗颗脑袋,一只只手,从窗户里伸出来,远远地、努力地、不懈地,探向枝头的枇杷。摘下来,全宿舍分享,比水果店里买来的水果,新鲜多了,好吃多了。
    ④ 103的住户报告给学校,学校一通严厉批评,但过不了几日,还是有贼手忍不住,在黑夜伸出来。住户没辙,索性将临近宿舍楼的枝条给锯了,断了这些娃娃的念想。手是够不着了,但又伸出来了晾衣杆;杆头还套着个网兜,对着树冠噼里啪啦一阵敲打,像打枣一样。枇杷是打下来了,但大多落在了院子里,落在网兜里的,也许只有一两颗。
    ⑤每年春末夏初,这棵枇杷树结一次果,住户就会与宿舍楼的学生们生出一次次嫌隙,年复一年。宿舍楼里的娃,换了一茬又一茬,枇杷树上的果,也结了一年又一年。
    ⑥一天, 103院子里,忽然出现一位老太太。老太太每天都会从外面带回来一些旧书报和硬纸板,或者几个矿泉水瓶啥的,堆积在院子的一隅。宿舍楼里的娃,从窗户探出身,问老太太,您老是新搬来的?老太太笑眯眯地点点头,说,岁数大了,爬不动楼了,便换了这个带院子的房子。
    ⑦到了四月末,院子里的枇杷树,如期开花,结果。
    ⑧星期天,老太太搬了个小梯子,摘树上的枇杷。宿舍楼的窗户里,探出一颗颗好奇的脑袋,张着馋兮兮的嘴巴,看老太太摘枇杷。
    ⑨老太太摘了一大碗枇杷,黄澄澄的,看着就香甜。老太太端着碗,走到院墙下,仰起头,对挂在窗户上的脑袋们说,给你们也尝尝。挂在窗户上的脑袋们惊愕不已。以前这户人家,一到枇杷成熟,就开始跟学校告他们的状,说树上的枇杷都被他们偷摘了。今天,这个老太太这是怎么啦?
    ⑩“谢谢老人家!”有人先喊了一声。老太太端着碗,笑眯眯的,一脸诚恳。
    ⑪可是,怎么才能拿到这些枇杷呢?老太太又不可能像瓦工抛砖那样,从一楼的院子里徒手将一颗颗枇杷准确地扔到楼上人的手里。还是有人聪明,用绳子拴住饭盒子,从楼上的窗户放下来,正好落在 103的院子里。老太太将碗里的枇杷,一颗一颗地放进饭盒里。绳子往上拉,饭盒子歪歪扭扭地回到了宿舍里。宿舍楼响起一阵欢呼声。
    ⑫又一根绳子,拴着一个刷牙的缸子,从三楼的窗户,晃晃悠悠地垂了下来。
    ⑬宿舍楼临墙的这面,热闹极了。
    ⑭此后的一个多星期,每天都有枇杷成熟,每天老太太都会架起小梯子,摘树上的枇杷,然后,从宿舍楼二楼、三楼、四楼的窗户里,伸出一根根绳子,绳子一头,拴着饭盒子、刷牙缸、带把的茶杯,晃晃悠悠,像小猫钓鱼一样。老太太会在每一个盒子或者杯子里,放几颗刚刚摘下来的枇杷。那些绳子又晃悠悠拽回去,紧接着,会从楼上不同的窗户里,落下雨点般的欢呼声和感谢声。
    ⑮ 老太太一直笑眯眯的,脸上舒展开的皱纹,像那些从天而降的细绳子一样,在半空晃悠,舒展。
    ⑯今年的枇杷树,挂果似乎特别多,这样快乐的日子,也一直持续了十多天。
    ⑰到了六月,宿舍楼里的娃,也到了毕业季。他们开始收拾行囊了。
    ⑱清晨,老太太打开院门,走进院子,眼前的一幕,让她惊呆了,院子里,散落着厚厚一层旧书报,难怪昨天夜里,院子里噼里啪啦一阵乱响,老太太还以为下暴雨呢,原来是这些从天而降的旧书报。
    ⑲老太太将这些旧书报收拾好,一捆一捆,与从大街上捡回来的旧书报和纸盒子,整齐地码在一起。她看了一眼对面的宿舍楼,已经空了,她有点失落……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标题“一棵枇杷树”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主要情节,使文章结构更紧凑。
    B.③④两段重复出现“贼手”,表现作者对学生盗窃枇杷这一恶劣行为的强烈不满。
    C.老婆婆主动分享枇杷的行为与原住户锯掉枝条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老婆婆温暖和善的品质。
    D.结尾老婆婆“有点失落”,表现她对与学生相处的这段美好日子的不舍与留恋。
    (2) 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一颗颗脑袋,一只只手,从窗户里伸出来,远远地、努力地、不懈地,探向枝头的枇杷。
    ②老太太一直笑眯眯的,脸上舒展开的皱纹,像那些从天而降的细绳子一样,在半空晃悠,舒展。
    (3) 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4) 文章第⑱段“从天而降的旧书报”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12.文言文阅读。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穿井得一人》)
    【乙】
    楚人有担山雉①者,路人问曰:“何鸟也?” 担雉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 我闻有凤凰今真见之。汝贩之乎?”曰:“然。”买以十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将欲献楚王,经宿②而鸟死。路人不遑③惜其金,唯恨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凰,贵欲以献之,遂闻楚王。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
    (节选自《尹文子•大道上》,有删改)
    【注释】①雉:野鸡。②经宿:过了一夜。③不遑:来不及。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
    B.丁氏对曰:回答
    C.汝贩之乎:卖
    D.买以十金,弗与:参与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
    B.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
    C.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
    D.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
    (4) 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甲】文丁家打了一口井,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动力。
    B.【乙】文楚人用山鸡冒充凤凰,是一个不讲诚信的商人。
    C.【甲】文宋君听到流言后,派人见丁氏,问清楚事情的原委。
    D.【乙】文楚王听到流言后,赏赐给路人等同于买鸟价格的黄金。
    (5) 翻译下列句子。
    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②担雉者欺之曰:“凤凰也。”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3.作文。
    生活中,有很多触动我们心灵的东西:草长莺飞,鲜花绽放;父母教诲,友人关怀;一首动人的歌曲,一件普通的物品……
    请以“ 触动了我的心灵”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写作,力求写出真切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和人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有误,目空一切: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形容狂妄自大,谁都看不起。形容“远大理想”不合语境,使用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句意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易错点是句意理解不到位,词语理解不正确。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2.【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有误,搭配不当,应该删去“和优美的舞姿”。
    故选:B。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
    3.【答案】A
    【解析】所给语句“与其说青春是一种年龄阶段,不如此青春是一种拼搏奋进,勇于担当的精神状态”强调“青春”“拼搏奋进”“担当”,③句在强调“奋斗”“使命”“青春”,两句内容联系紧密,所以③是首句;④句中的“医食无忧”,“医”指钟南山,“食”指袁隆平,所以②连接④;①句的“这是因为”是指“称他们为‘医食无忧’组合”的原因,所以④连接①。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此题考查的是句子顺序的排列。做题时要仔细阅读句子,抓住每一句的关键字,如开头词语:首先,其次;表时间的词语;表方位的词语等,就能顺利解答此题。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内容和内涵。
    ABC.正确。
    C.有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意思是身在旅途,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还是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故乡。借“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抒发了离家已久的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理解错误。
    故选:D。
    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5.【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有误,“霜鬓明朝又一年”描绘自己年华老去的景象。
    故选:D。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理解诗歌内容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名著情节的掌握。
    先是在花果山猴子猴孙称他为美猴王,后来随菩提祖师学法术赐名孙悟空,被玉帝招安称弼马温,返回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被压五指山被唐僧救出叫做行者,取经成功被如来佛祖封为斗战胜佛。顺序为:③②①④。
    故选:D。
    《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讲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小说第一至七回记叙孙悟空的来历和“大闹天宫”故事;第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徵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经的缘起。从第十三回至一百回,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7.【答案】自古逢秋悲寂寥,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夜阑卧听风吹雨
    【解析】答案:
    (1)自古逢秋悲寂寥(易错字:寥)
    (2)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易错字:嫌)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易错字:励)
    (4)夜阑卧听风吹雨(易错字:阑)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解答此类问题,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做到正确书写。
    8.【答案】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和评价。根据题目要求,结合《西游记》相关内容,组织合理的语言回答即可。
    示例:付出终有回报。西天取经的旅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然而沙僧始终默默承担着琐碎的杂务和辅助工作。一路上,他尽心尽力地照顾师父,从来没有抱怨过,还需要不时调解两个师兄之间的矛盾。正是因为他的默默付出,师徒四人才能更加顺利地西行,取得真经。功德圆满之后,他被如来佛祖封为金身罗汉。
    答案:
    示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唐僧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初心不改,为了从西天取到真经,不畏千难万险,不为财色所惑,无论是员外的馈赠,还是女儿国国王的好意,他的初心从来没动摇过,他那普度众生的崇高信念,坚忍不拔的意志,执着追求的精神,从未改变,最终他取得真经。
    【解析】《西游记》的前七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交代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小说故事的主体,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这部小说告诉我们,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我们要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斗志战胜一切的困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9.【答案】【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解析】答案:
    (1)D
    (2)B
    (2)B
    (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多音字的读音。
    ABC.正确;
    D.有误,“蜕变”的“蜕”应读“tuì”。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
    ACD.正确;
    B.有误,“惩诫”的“诫”应为“戒”。
    故选:B。
    (3)本题考查词性辨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掌握词性的语法知识,了解词性分类及其用法。也可以结合句子成分辨析词性,做主语、宾语的往往是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可做谓语,副词往往作状语,介词往往是跟名词或代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
    ACD.正确;
    B.有误,“两只”是数量词,“两”是数词,“只”是量词。
    故选:B。
    解答字音字形题,要在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10.【答案】【小题1】D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当父亲发现“我”手中的橘子并质问来源时,“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此时“我”的表现源于内心深深的自知之明,因为偷摘了橘子而心虚,害怕受到父亲的责备,同时也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感到羞愧,根本不是气愤。若气愤,情绪反应应是抵触、反抗等,与文中“我”的表现截然不同。
    故选:D。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从比喻角度看,把橘子花比作“调皮可爱的小精灵”,小精灵在人们的想象中通常是小巧玲珑、充满奇幻色彩、活泼灵动的,这一比喻精准地捕捉到了橘子花外形小巧、花瓣轻盈,在枝头随风轻晃仿佛灵动跳跃的特点,让读者瞬间能在脑海中勾勒出橘子花的娇俏模样。
    从拟人角度而言,“挤挤挨挨,肆意绽放”赋予橘子花人类才有的动作和状态。“挤挤挨挨”描绘出花朵密集、相互簇拥的形态,好似一群孩子亲昵地靠在一起;“肆意绽放”则凸显出橘子花不受拘束、尽情开放的旺盛生命力,把橘子花写活了,让读者感受到其蓬勃的生机。综合来看,作者运用这两种修辞手法,满含对橘子花的钟情,将橘子花的可爱、繁茂、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3)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实指层面,故乡老屋后的橘子花是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背景。每年春天,橘子花应时绽放,那金黄的花蕊、淡雅的清香,是儿时记忆中最清新的一抹色彩。作者与小伙伴在树下嬉戏,将花朵别在发间,沉浸在花香里欢闹奔跑,这些纯真快乐的场景都与橘子花紧密相连,承载着童年的无忧时光。
    象征意义上,父亲在发现“我”偷摘橘子后的严肃教导,是作者成长路上的关键一课。那句“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作者的道德认知之路,让其铭记终生。而这谆谆教诲就如同橘子花的香气,虽无形却持久,深深沁入作者心间,在精神世界里永远“盛开”,时刻警醒、滋养着作者的人生,使其无论何时都秉持正直品格,让橘子花的芬芳延续在生命的每一刻。
    答案:
    (1)D
    (2)该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橘子花”比作“调皮可爱的小精灵”,形象写出橘子花小巧、灵动、充满活力的形态,赋予橘子花“挤挤挨挨,肆意绽放”等人的动作、状态,生动表现橘子花繁茂、活泼地开放,展现其生机与可爱,表达作者对橘子花的喜爱之情。
    (3)一方面,指故乡老屋后实际的橘子花,它们每年开放,承载着作者儿时欢乐回忆,如在树下玩耍、闻花香等;另一方面,象征着父亲的教导,父亲关于做人要堂堂正正的教诲如同橘子花香,深深扎根在作者心里,影响其一生,让橘子花在精神层面永远“开”在作者心间,芬芳生命每一天。
    本文讲述作者郊外闻香发现橘林,忆起故乡橘树,从儿时欢乐玩闹、橘子丰收,到偷摘橘子被父亲教导,突出橘子花承载儿时欢乐、父亲教诲,永远开在作者心间。
    阅读题一般作答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11.【答案】【小题1】B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CD.正确;
    B.有误,“表达作者对学生盗窃枇杷这一恶劣行为的强烈不满”表述错误,根据③④两段来看,对学生们不满的人应该是103的住户,在这个枇杷主人看来,学生们偷摘枇杷,就是“贼”,作者之所以用“贼手”这个词,是从枇杷主人的视角来叙述这件事的。
    故选:B。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①“从窗户里伸出来,远远地、努力地、不懈地,探向枝头的枇杷”运用动作描写,“伸”“探”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摘枇杷的情景,表现了孩子们的天真活泼。
    ②联系“老太太一直笑眯眯的,脸上舒展开的皱纹,像那些从天而降的细绳子一样,在半空晃悠,舒展”可知,写老太太“笑眯眯的,脸上舒展开的皱纹”,这是运用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太太把枇杷分享给学生们之后,内心的满足和喜悦之感。这个句子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太太的笑容和皱纹,比作“那些从天而降的细绳子”,突出她脸上的表情是舒展的,内心是快乐的,可突出老人的慈爱和善良。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根据“一颗颗脑袋,一只只手,从窗户里伸出来,远远地、努力地、不懈地,探向枝头的枇杷。摘下来,全宿舍分享,比水果店里买来的水果,新鲜多了,好吃多了”“103的住户报告给学校,学校一通严厉批评,但过不了几日,还是有贼手忍不住,在黑夜伸出来”可知,103老住户与学生之间产生了矛盾,所以住户才会把枝条锯断,阻止学生偷摘枇杷。根据“手是够不着了,但又伸出来了晾衣杆,杆头还套着个网兜,对着树冠噼里啪啦一阵敲打,像打枣一样。枇杷是打下来了,但大多落在了院子里,落在网兜里的,也许只有一两颗。”可知,锯掉枝条引出了下文学生用晾衣杆打枇杷的情节。根据“老太太摘了一大碗枇杷,黄澄澄的,看着就香甜。老太太端着碗,走到院墙下,仰起头,对挂在窗户上的脑袋们说,给你们也尝尝“可知,原住户锯掉枝条的行为和老婆婆主动分享枇杷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锯掉纸条,一个主动送给孩子们吃,在对比中突出老婆婆善解人意、慷慨大方、温暖和善的品质。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一天,103院子里,忽然出现一位老太太。老太太每天都会从外面带回来一些旧书报和硬纸板,或者几个矿泉水瓶啥的,堆积在院子的一隅”分析,第⑱段“从天而降的旧书报”这一情节照应了前文。结合“老太太将碗里的枇杷,一颗一颗地放进饭盒里。绳子往上拉,饭盒子歪歪扭扭地回到了宿舍里。宿舍楼响起一阵欢呼声”分析,老婆婆善解人意、慷慨大方、温暖和善,是学生将旧书报扔到院子的原因。一棵枇杷树,见证了新老住户的不同做法带来的不同结果,在对比中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寄托着作者与人分享、快乐自己(和谐人际关系)的美好愿望,揭示了文章主旨。
    答案:
    (1)B
    (2)①运用动作描写,“伸”“探”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摘枇杷的情景,表现了孩子们的天真活泼。
    ②运用神态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描写老太太因分享枇杷带来的满足与愉悦。
    (3)点明103老住户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原因,引出下文学生用晾衣杆打枇杷的情节,与下文老婆婆主动分享枇杷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老婆婆善解人意、慷慨大方、温暖和善的品质。
    (4)与前文老太太每天带回旧书报和硬纸板等相呼应;老婆婆善解人意、慷慨大方、温暖和善,是学生将旧书报扔到院子的原因。一棵枇杷树,见证了新老住户的不同做法带来的不同结果,寄托着作者与人分享、快乐自己的美好愿望,揭示了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记叙学生们偷枇杷、103住户锯掉枇杷树的枝条、老太太送枇杷果给学生的事情,体现了老婆婆善解人意、慷慨大方、温暖和善的品质,寄托了作者与人分享、快乐自己的美好愿望。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12.【答案】【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D
    【小题5】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ABC.正确;
    D.有误,与:给。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A.相同,者:……的人/……的人;
    B.不同,乃:才/于是,就;
    C.不同,之:代词/的;
    D.不同,其:他/其中。
    故选:A。
    (3)本题考查断句。句意为:我听说过凤凰好久了,今天真的见到了。故断为: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
    故选:B。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BC.正确;
    D.有误,根据“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可知,楚王赏赐给路人超过于买鸟价格的黄金十倍。
    故选:D。
    (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得,得到;于,从。句意:(我说的是)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挖到了一个人呀。
    ②重点词:欺,欺骗;之,代词,他。句意:挑担的人骗路人说:“是凤凰。”
    答案:
    (1)D
    (2)A
    (3)B
    (4)D
    (5)①(我说的是)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挖到了一个人呀。
    ②挑担的人骗路人说:“是凤凰。”
    【参考译文】
    【甲】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个人在外(专门负责打水)。等到他家挖了一口水井后,(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这话就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情况),丁家回答说:“(我说的是)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挖到了一个人呀。”像这样去探求听闻(消息),不如不听闻(消息)呢。
    【乙】楚国有个挑着山鸡的人,一个路人问:“这是什么鸟?”挑担的人骗路人说:“是凤凰。”路人说:“我听说过凤凰好久了,今天真的见到了。你要卖吗?”楚国人回答说:“是啊。”于是路人出千金来买,他不卖,要求加倍,(待路人付了加倍的钱后,)才卖给了路人。路人正想将山鸡献给楚国的大王,结果过了一夜,山鸡死了,路人不忧虑花了多少钱,只遗憾不能把“凤凰”献给大王。楚国的人们听说了,都在纷纷传说这件事,都以为是真的凤凰而且很贵重,于是这件事被楚王听说了。楚王对他想要将凤凰进献给自己的行为感动了,于是把他召去赏赐了好多的东西和钱,价格比路人买那只“凤凰”的钱还要多十倍。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3.【答案】
    那一幕,触动了我的心灵
    时光的流逝冲淡了许多美好的记忆,岁月的流沙沉淀出璀璨的珍珠。每每回想起那一幕,心中油然而生起深深地感动与敬意。
    记得那是仲秋时节,一个星期天的夜晚,天还没有黑下来,南边的天空突然飘过来一团乌云,只一会儿功夫就铺满了整个天空,隐隐约约还能听到轰隆隆的雷声。要下雨了!爸爸妈妈赶紧到外边,把忙碌了一天才挤出来的枣皮和掰下来的香菇往家里拿。我知道,为了不使这些堆积在一起的、湿漉漉的枣皮和香菇变色而卖不上价,就必须今晚把它们全部烘干。好在我家有一台烘干机,但烘干的责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爸爸的肩上。我本以为要不了多久就能烘干了,劳累了一天的爸爸也能睡个好觉了。于是我便没有过问,早早就进入我的房间入睡了。
    第二天,天还没有亮的时候,我起来上厕所。打开堂屋门,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借着晨曦的微光发现院子里的地面已是湿漉漉的。正要踏出大门,突然我看到放烘干机的厢房内的灯还亮着。是爸爸忘了关灯吗?不会的!难道烘干那些贵重的东西需要这么长时间吗?那爸爸岂不是累坏了吗!
    我走过去,轻轻推开虚掩的门。那情景使我心头一热,眼泪便不自觉地滑出了眼眶。爸爸靠在椅子上,似睡非睡的样子,炉子里的火苗照着他那古铜色的慈祥和蔼的面孔,他的嘴里还噙着一根吸了一半,但已熄了火的烟头;右手拿着一根柴禾,已耷拉下去,但那只手似乎还在用劲往炉子里填,可他实在已是疲惫不堪了。我含着泪慢慢走到他面前,正想把他手中的柴禾取下,他醒了,他把柴填了进去,回头看看我,立刻装出一幅精神饱满的样子说:“孩子,这天多冷呀,快去睡觉,小心着凉,你爸爸我呀还结实着呢!”他脸上充满了笑容,可我却已是泪流满面。我哽咽着说:“爸,你快去休息吧!别累着了。我来照护吧。”爸爸却用命令的口吻说:“这怎么行!快去睡!”“爸!”“快去吧!”我只好离开了烘干室。
    爸爸呀!请你关心一下你自己吧!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不要为了我们而不顾惜自己的身体!
    每每回想起那一幕,我心中不免生起深深地感动与敬意。
    【解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请你以“_____,触动了我的心灵”为题作文。审题可知,“触动心灵”就是心灵被触动的意思,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一定是有意义的,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个人或一件事。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寻找材料,要特别留意,什么人什么事曾经触动过你的心灵,是什么地方曾使你的心灵受到了触动,要把它发掘出来。如何写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在挖掘感动点时,要注意抓住细节,把它形象地再现出来,要善于从触动你心灵的人和事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它为什么触动你,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一定要把这些感悟写出来,发掘主题,深化意蕴。因而动笔前一定要想清楚对要写的人和事,需要从哪点展开叙述,重点安排什么材料,在何处、做怎样的抒情和议论,怎么收尾。这种命题作文适宜写成记叙文,不宜写成议论文,而且在叙事中一定要有抒情议论,以突出“触动我心灵”。应以细节描写为主,特别是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切记不要大篇的议论抒情。
    开篇一段与文章主题相得益彰的文字,确定了本文的情感基调,也会增加看卷老师对本文的好评度。文章的主体部分是三段以细节描写为主的记叙文字,生动传神,结尾一段采用抒情的表达方式,与题目相照应,浑然天成。A.有闻而传之者曰
    楚人有担山雉者
    B.乃与之
    屠乃奔倚其下
    C.国人传之
    夫君子之行
    D.楚王感其欲献于己
    其一犬坐于前

    相关试卷

    2024-2025学年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综合题,名著阅读,语言表达,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名著阅读,语言表达,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