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93178/0-173902467534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93178/0-173902467539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93178/0-173902467542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全国大部分地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真题合集(含详细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综合题,名著阅读,语言表达,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古诗文积累。
经典诗文浸润学子的心灵。诗文中有如画美景:“秋风萧瑟,① ______ ”(曹操《观沧海》)写出秋风之猛烈;“峨眉山月半轮秋,② 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描画秋月之动人;诗文中有如歌情思:“③ ______ ,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道尽意气风发志;④ ______ ,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抒发拳拳忧国心;诗文中有如炬慧光:“⑤ ______ , ______ ”(《次北固山下》王湾)启迪我们要锐意革新;⑥ ______ , ______ ’(《<论语>十二章》)教我们要学思结合。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分。
2.诗句常常为画家命名提供灵感,以下画作名出自七年级上册的哪两句古诗?请选择一项回答。
A.一鹤凌云
B.断肠孤旅
C.月华如霜
D.剪烛夜话
我选择 ______ ,诗句是“ ______ , ______ 。”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3.七年级将体验《朝花夕拾》人物版画的制作,你会选择以下人物中的哪一位来制作?请说明理由。
①阿长
②父亲
③衍太太
版画主题:鲁迅生命中那些重要他人我选择的人物: ______
理由: ______
4.将不同名著就同一主题联读,会别有收获。小文就“成长”这一主题对《朝花夕拾》与《西游记》进行了比较阅读,请帮助他完成表格。
四、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3分。
5.班级同学拟邀请语文郑老师参加校外实践课程,请你根据海报信息,向郑老师发出口头邀请。
五、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6.请你帮助小语完善下面的推荐词。
观澜大水田古村是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客家历史风貌,如今,这里已成为“中国版画第一村”——观澜版画基地。白墙黛瓦的客家民居,处处可见的古井,雕lòu① 祥瑞图案的宗祠,传承着古韵绵yán② 的客家文化。古老村落的静谧与版画艺术的沉静,彼此衬托,相得益彰,男女老少徜徉其间,③ 。这座古老的村落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前往参观,我推荐“观澜版画村”为校外实践基地。
(1) 结合推荐词语境,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雕lòu ______
②绵yán ______
(2) 请选择最符合语境的一项填入③处,使推荐词更加完整 ______
A.精益求精
B.各得其所
C.气象万千
D.花枝招展
(3) 推荐词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观澜大水田古村是有三百多年的客家历史风貌。
B.观澜大水田古村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客家历史风貌。
C.观澜大水田古村是有三百多年的客家历史风貌区。
D.观澜大水田古村是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客家历史风貌区。
7.基地提供了版画学习材料,请将①③处的步骤名称以及②④处的介绍补充完整。
六、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7分。
8.班级开展“探究身边的数字阅读”活动,请你根据资料夹完成问题的成果汇报内容。
资料夹
资料一:
——摘自《2024年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有删改
资料二:
——摘自深圳新闻网2024年4月24日,有删减
资料三:
《深圳图书馆数字阅读问卷调查》部分读者反馈
——摘自“深圳图书馆”公众号,有删改
(1) 【汇报一:认识概念】根据三则资料,以下对数字阅读理解和分析正确一项是 ______
A.数字阅读区别于纸媒阅读,它涵盖了所有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的双重变革。
B.据统计,2023年深圳成年居民图书、报纸、期刊等纸媒的阅读率依次递减。
C.数字阅读虽可随时随地访问到海量的数字资源,却无法丰富我们的阅读选择。
D.AI技术的运用,丰富了古籍文献的数字阅读方式,让用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 【汇报二:知晓现状】根据资料二,针对数字阅读现状,请从纵横两个维度分别总结出一个结论。(提示:横向指与纸质阅读相比较;纵向指从数字阅读自身变化进行比较)
①结论一: ______
②结论二: ______
(3) 【汇报三:剖析利弊】对于数字阅读,有人认为应该杜绝,有人则认为应该大力提倡。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资料一和资料三进行分析。
(4) 【汇报四:解决问题】为了改善数字阅读体验,请针对资料三中“声音一”所提出的问题,给出三点建议。
9.阅读回答问题。
菱角杂忆
唐红生
①又是一年金风起,“碧花菱角满潭秋”,姑妈又给我送了一大包两角菱。乌色的壳,两头弯弯上翘,如同牛角,中间鼓起,厚实而丰满。
②菱的生命力极强。掉落在水塘中的老菱角,来年春暖花开时会发芽。长藤上衍生出许多细小的菱叶,渐渐钻出水面。起初零零散散的,慢慢成了藤蔓式菱盘。夏天一到,菱便加快繁殖速度,铆足劲儿生长。 A. 菱盘越铺越大,挤挤挨挨,层层叠叠,葱郁油亮,发满了整个水面,犹如铺上一层厚厚的绿毯。菱陆续开起了小花,白中带黄,点缀在叶间。虽细细碎碎,但风姿各异,玲珑俊俏。行走在菱塘边,蜻蜓时而轻盈灵动地飞舞,时而栖息在菱叶上,周边弥散水的气息,阵阵清香扑面而来。
③我和小伙伴不敢去“偷”家菱,只能拿着竹竿,去野生的菱塘碰运气。有时抓住菱角的茎,轻轻拖拽,能带动一串。野菱呈深绿色,个头瘦小,菱角尖如针,一不小心会戳破手。成熟后野菱的壳非常坚硬,我们选嫩的,但也不能太嫩,太嫩的一捏一摊水。一口咬开野菱,洁白如玉的果肉露出。嚼在嘴里,鲜甜脆嫩、汁液清爽、生津解渴。野菱上有泥垢,我们只是稍稍洗一下,吃得嘴角黑乎乎的,相互打趣,笑成一团。在那时,菱角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甜丝丝的口感享受,更有果腹的欢心。
④村里采菱是一道景观。采菱用木质的椭圆形“腰子盆”,头部放张小板凳,坐下后身体重心尽可能前倾,双手越过盆沿,伸进水中拎起菱盘倒翻过来,所以俗称“翻菱角”。并带一只葫芦瓢,盆中有积水可随时舀掉。采菱是女人的专利,或许生来动作轻灵,或许体重较轻。她们或用手轻划,或用木板当桨,于密密匝匝的菱盘间。盆划过后,碧绿的河塘中会分出一条条水道,如诗如画。她们边采菱边说笑,有时哼唱一曲《采红菱》,热热闹闹。采菱自古是件浪漫的事,许多文人尽情吟咏。我最喜欢的是白居易《看采菱》:“菱池如镜净无波,白点花稀青角多。时唱一声新水调,谩人道是采菱歌。”写得多么传神美妙啊!其实,采菱不仅是辛苦活儿,也是技术活儿。
⑤采摘的菱角分到每户,母亲会倒入水中进行分拣。浮在水面上的是嫩菱角,壳皮松脆,容易剥开,适合生食;沉在水底的自然是老菱,外壳坚硬,适合煮着吃。菱角洗净,放进大铁锅加水慢煮,一段时间后,伴随着锅沿“哧哧”响声,溢出淡淡的香气时,菱角就熟了。捞出菱角,凉一会儿,用牙齿咬开坚硬的外壳,菱肉鲜嫩如雪。 B. 细细品味,十分绵软,一股甜香从嘴角飘出来,咀嚼时粉糯细腻,清透甘润中浸润着水的灵气。
⑥那时到了中秋节这天,母亲会用菱米烧公鸡。公鸡是开春时养的,尚未打鸣,母亲说这时的公鸡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先将鸡洗净切块,佐以生姜、辣椒等,入锅煸炒。待鸡肉八成熟时,加入菱米翻炒,文火焖烧。鸡肉的鲜香与菱角的清香相互渗透、相互吸纳,渐渐香气四溢。吃一块菱角,糯软喷香,一股乡野气息和田园风味弥漫开来。
⑦品着姑妈家的菱角,它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段 的记忆和情感。
(选自《解放日报》 2024年9月26日,有删改)
(1) 【概述往事】围绕菱角,文章回忆了四件小事,请概括出来。
② ______
③ ______
(2) 【品析语言】请从修辞或用词的角度对A处画线句进行赏析。
A.菱盘越铺越大,挤挤挨挨,层层叠叠,葱郁油亮,发满了整个水面,犹如铺上一层厚厚的绿毯。
(3) 【朗读设计】请仿照示例,用朗读符号标注文中画线B句的语调及一处重音,并说明设计理由。
朗读脚本符号系统:①重音:“•”
②语调:升调“↗”、降调“↘”
(4) 【主题解读】菱角是一道美食,也是一段记忆,更寄托着一份情感。请结合选文,在最后一段空白处填补一个形容词,并简述理由。
“品着姑妈家的菱角,它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段 ______ 的记忆和情感。”
(5) 【对比阅读】《朝花夕拾•小引》中也有关于菱角的回忆,请结合选文与链接材料,对比分析两位作者对生活往事的情感态度异同。
【链接材料】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选自《朝花夕拾•小引》
七、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1分。
10.阅读回答问题。
【甲】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自《列子•天瑞》)
【乙】
沈屯子入市,听唱书,至杨文广①被围柳城, 内乏粮外阻救蹙然② 兴叹不已。友拽之归,日夜忧念不置,曰:“文广围困至此,何由得解?”自此悒悒③成疾。家人因劝出游,以纾④其意。忽见负竹入市者,则又念曰:“竹末甚锐,道上行人必有受其刺者。”归忧益重。亲友来省者慰曰:“ 善自宽,病乃愈耳。”沈曰:“若欲吾宽,须杨文广围解,负竹者归家乃得。”
(选自刘元卿《应谐录》,有删改)
【丙】
宜未雨而绸缪⑤,毋临渴而掘井。
(选自朱用纯《朱子家训》)
【注释】:①杨文广:北宋武将,多次率兵击退外敌,平定内乱。②蹙然:紧皱眉头,局促不安的样子。③悒悒:愁闷不安的样子。④纾:缓和,宽解。⑤绸缪:事先准备,精心安排。
(1) 请完善文言积累卡。
(2)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内乏粮外阻救蹙然兴叹不已
(3)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②善自宽,病乃愈耳。
(4) 短小篇章却充满绝妙智慧。小文和小语就所读古文展开了讨论,请根据文本补全对话。
小语:许多成语都源自寓意深刻的故事。杞人忧天、庸人自扰、① ______ 等成语就分别来源于【甲】【乙】【丙】文。故事背后还蕴含着不同的生活态度。
小文:我同意你的看法。我从这三篇文章中读出了人们对待未知事件的两种不同态度,一是杞人和沈屯子② ______ ;二是朱子③ ______ 。
八、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3分。
11.阅读古诗,完成下面批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 批注一:此二句融情于景,借“ ______ ”“ ______ ”等意象,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2) 批注二:此二句借景抒情,借明月抒发 ______ 之情。
九、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5分。
12.写作。
朗读时,往往会突出强调重音。一句“好好儿活”在史铁生心间重重敲响,提醒着他母爱的伟大和生命的可贵;一句“刺我良心的针”让一只猫的亡失在郑振铎心间刻下深深烙印,警醒他不能妄下断语。生活中,一些人、事、物会在我们心底留下重音,敲击心灵,引领成长,或许是亲友的话语,或许是独特的经历,或许是特殊的礼物……
请以《成长需要重音》为题目,完成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 500字;②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泄露个人身份的人名、地名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洪波涌起,影入平羌江水流,河流大野犹嫌束,夜阑卧听风吹雨,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答案:
①洪波涌起(注意“洪”的写法)
②影入平羌江水流(注意“羌”的写法)
③河流大野犹嫌束(注意“嫌”的写法)
④夜阑卧听风吹雨(注意“阑”的写法)
⑤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注意“残”的写法)
⑥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注意“罔”“殆”的写法)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答案】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析】首先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笔记熟悉的内容作答。比如选择D,然后由此想到“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熟背课文中要求的诗文,多积累古诗句,这样就能把这类题目做到游刃有余。
3.【答案】②,父亲在鲁迅的生命中有着重要地位,他的严厉与病痛让鲁迅经历了复杂的情感变化。父亲患病时,鲁迅为父亲奔波买药,父亲临终前让鲁迅大声喊父亲,这些经历让鲁迅对封建礼教和传统习俗有了深刻的反思,也影响了鲁迅后来对社会、人性的思考和批判,是鲁迅生命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他人。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人物。例如:我选择的人物:阿长,理由:阿长是鲁迅童年生活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她虽然粗俗、迷信,但心地善良,对鲁迅关爱备至。她为鲁迅买来了心心念念的《山海经》,这件事给鲁迅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感动,让鲁迅感受到了来自底层劳动人民的质朴情感和温暖,对鲁迅的成长和心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非常契合“鲁迅生命中那些重要他人”这一主题。
答案:
示例一:②
父亲在鲁迅的生命中有着重要地位,他的严厉与病痛让鲁迅经历了复杂的情感变化。父亲患病时,鲁迅为父亲奔波买药,父亲临终前让鲁迅大声喊父亲,这些经历让鲁迅对封建礼教和传统习俗有了深刻的反思,也影响了鲁迅后来对社会、人性的思考和批判,是鲁迅生命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他人。
示例二:③
衍太太是鲁迅笔下的一个负面形象,她教唆鲁迅做一些不好的事,如偷家里的东西去变卖等,还散布谣言伤害鲁迅。她的行为让鲁迅看到了人性的丑恶和虚伪,使鲁迅对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从反面推动了鲁迅的成长和思考,也是鲁迅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记的重要他人。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4.【答案】正直热忱(或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等),弃医从文,从桀骜不驯的齐天大圣到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斗战胜佛,七十二变(或筋斗云等),大闹天宫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和名著情节。
A处:藤野先生的性格特点是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等,可填“正直热忱(或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等)”。
B处: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看到中国人被日军杀害,而围观的中国人却麻木不仁,这一事件让鲁迅意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病痛更可怕,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可填“日本留学时看到中国人被日军杀害,围观的中国人麻木不仁,促使鲁迅弃医从文”。
C处:孙悟空从一开始的桀骜不驯、大闹天宫,到后来护送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除魔,逐渐变得成熟、有责任感,可填“从桀骜不驯的齐天大圣到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斗战胜佛”。
D处:菩提老祖教会悟空七十二变、筋斗云等本领,可填“七十二变(或筋斗云等)”。
E处: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可填“大闹天宫”。
答案:
A.正直热忱(或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等)
B.日本留学时看到中国人被日军杀害,围观的中国人麻木不仁,促使鲁迅弃医从文
C.从桀骜不驯的齐天大圣到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斗战胜佛
D.七十二变(或筋斗云等)
E.大闹天宫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5.【答案】答案:
示例:郑老师,您好!我们班级组织了一个校外实践课程,每周有半天活动。1月9日(周四)下午2:00到5:00,我们将去行走客家村落,领略版画魅力,校门口集合,统一坐车出发。想邀请您参加,和我们一起体验,您看可以吗?
【解析】本题考查情景对话。
首先要有礼貌地称呼郑老师,然后清晰地说明邀请的事由,即班级组织的校外实践课程,包括活动的时间(1月9日周四下午2:00-5:00)、地点(客家村落)、活动内容(领略版画魅力)、集合地点(校门口)和出行方式(统一坐车出发),最后诚恳地发出邀请并询问郑老师是否可以参加,语言表达要通顺、自然、有礼貌,符合口头邀请的情境和要求。
解答综合性学习问题,关键在于平时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养成从生活中随时随地学习语文的习惯,在语言的运用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6.【答案】【小题1】镂,延
【小题2】B
【小题3】D
【解析】答案:
(1)镂 延
(2)B
(3)D
(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雕lòu”应写作“雕镂”;“绵yán”应写作“绵延”。
(2)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
A.精益求精:意思为事物已经非常出色了,却还要追求更加完美,好了还求更好。
B.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能够得到合适的位置或相应的回报。
C.气象万千;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D.花枝招展:比喻女孩子或事物姿态优美、艳丽,像花枝那样迎风招展的样子。
句中的意思是男女老少在古老村落里都能有自己喜欢的地方,使用“各得其所”恰当。
故选:B。
(3)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该句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村”不能是“风貌”,句末应该添加“区”。
故选:D。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7.【答案】绘制图像,使用雕刻刀将木板上的图像雕刻出来,上墨,先将纸张放在木版上
【解析】①根据“需要在木板上绘制出反向的图像”概括为“绘制图像”。
②由图片内容可知,这一步骤是用雕刻刀将木板上的图像雕刻出来。
③根据“使油墨均匀地沾在刻好的木版上”可以概括为“上墨”。
④由图片内容可知,先将纸张放在木版上,用专门的印压工具用力地按压纸张,使油墨从木版转移到纸张上,揭下纸来就是想要的版画了。
答案:
①绘制图像
②使用雕刻刀将木板上的图像雕刻出来
③上墨
④先将纸张放在木版上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答题技巧:
①注重画面本身,包括画面中一切事物,图案形状,人物动作、神态等;②注意分析画面中的人物语言,这些只言片语常揭示主题;③图画中的补充性的文字,也是至关重要的。
8.【答案】【小题1】D
【小题2】横向分析图表数据可知,从2021年到2023年,与图书、报纸、期刊传统媒体阅读率相比,数字阅读受到成年读者更多青睐。
【小题3】纵向分析图表数据可知,从2021年到2023年数字阅率整体呈现增长态势,2021年最高达到100%,2022年热度有所降低,2023年有小幅度上升。
【小题4】
【解析】(1)A.有误,“涵盖了所有”过于绝对,从资料一中数字阅读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上看,并没有提及纸媒阅读,可以推断其没有完全取代纸媒阅读这一阅读方式的独特价值;
B.有误,“2023年深圳成年居民图书、报纸、期刊等纸媒的阅读率”不是依次递减,2023年期刊阅读率为15.18%,高于报纸13.55%的阅读率;
C.有误,根据资料一和资料三可知,数字化阅读是丰富了我们的阅读选择,比如阅读方式丰富多样,可通过各种电子设备来进行阅读,比如阅读软件与工具也是多样化,可见选项C中“无法丰富”是不正确的;
D.正确。
故选:D。
(2)认真观察图表,横向分析写出数字(化)阅读受到更多青睐,纵向分析写出数字阅读率整体呈现发展态势。可以进行2021-2023整体对比,也可以拿出某一年进行对。比较基点多元开放,能得出正确结论即可。如:①横向分析图表数据可知,从2021年到2023年,图书、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阅读率起伏较大,数字阅读率相对较高;②纵向分析图表数据可知,从2021年到2023年图书、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阅读率2022年最高,2023年最低。
(3)解答本题,首先要表明观点,然后结合资料说明理由。如:从资料一中能得出数字(化)阅读内容来源、阅读方式带来的其中任何一个弊端;从资料三中能得出数字阅读带来的任何其中一个挑战。故答案可为:我认为应该杜绝数字阅读。从资料一中阅读对象的数字化和阅读方式的数字化可知,数字阅读虽具备便捷、高效的特点,数字化内容来源缺乏筛选,阅读质量无法得到保障。且长时间面对电子设备,会对视力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容易分散读者注意力,缺乏纸媒阅读的质感,最终影响阅读质量。从资料三可知数字阅读目前存在许多挑战。例如存在定位限制,阅读平台有限且不兼容的现实。同时,图书资源少,免费的学习资源缺乏常用数据库的推荐或各数字资源的数据介绍。而且部分功能还不完善,使用起来有些麻烦。因此,从其存在的弊端上看应该杜绝数字阅读。
(4)能针对资料三中“声音一”中任何三个问题对应给出三点建议,言之有理即可。示例:针对读者1:定位限制可放开了如东莞、惠州、中山、珠海等深圳周边城市,PC端、微信端、数字阅读馆皆可访问。针对读者2:增加丰富的电子书资源,有QQ阅读、掌阅精选、书香深圳、超星书世界、歌德电子书,以及适合小朋友的哪吒看书、OverDrive,偏专业的易阅通电子书等,以及持续关注更新新书和畅销书,以便更新更好的产品。
答案:
(1)D
(2)①横向分析图表数据可知,从2021年到2023年,与图书、报纸、期刊传统媒体阅读率相比,数字阅读受到成年读者更多青睐。②纵向分析图表数据可知,从2021年到2023年数字阅率整体呈现增长态势,2021年最高达到100%,2022年热度有所降低,2023年有小幅度上升。
(3)示例1:我认为应该大力提倡数字阅读。从资料一中阅读对象的数字化和阅读方式的数字化可知,数字阅读具备便捷、高效的特点,且可随时随地获取阅读内容;从社会化阅读可知,数字阅读具备互动的特点,能实现内容的快速搜索、标注和分享,满足现代人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从资料三中可知,还能通过智能推荐、个性化设置等功能,实现沉浸式阅读,提升了阅读体验。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数字阅读的优势大力提倡数字阅读。
示例2:示例:我认为应该理性对待数字阅读。从资料中可知,数字阅读具备便捷、高效、互动的特点,能满足现代人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能通过智能推荐、个性化设置实现沉浸式阅读,提升阅读体验。同时,数字化阅读存在其内容来源缺乏筛选,长时间面对电子设备会对视力造成不良影响,也容易分散读者注意力,缺乏纸媒阅读的质感等弊端。因此,数字阅读目前仍存在提升优化的空间,应该理性面对数字阅读,顺应时代发展继续提升。
(4)针对读者3:可每年开展数字阅读调查、发布数字阅读报告以便更好地了解读者需求,展示数字资源使用数据及分析结果,提升数字阅读服务水平。可附《数字资源服务指南》,便于读者知晓各种数字资源的服务内容和访问方式,方便读者快速锁定自己的最爱。针对读者4:可添加或更新可提供下载服务,便于读者登陆且具备历史记录、书签、标记等功能的APP。针对读者5:可加大宣传力度,例如可在地铁上标识广告,共同推动提升数字化阅读服务水平。
这是关于“探究身边的数字阅读”为主题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第一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第二题考查图文转换表达能力,第三题考查谈认识、看法,第三题考查意见与建议。
阅读分析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9.【答案】【小题1】“我”和小伙伴偷野菱。
【小题2】村里(人)采菱角。
【小题3】“飘”字可重读,菱角的甜香从嘴角飘散开来,读出“我”品味菱角时的欢喜;整个句子可采用微微上扬的语调,最后“飘出来”三个字可读得悠长,充分激发读者对菱角美味的想象,读出作者对菱角味美的欣赏与无比喜爱之情。
【小题4】美好
【小题5】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结合“我和小伙伴不敢去‘偷’家菱,只能拿着竹竿,去野生的菱塘碰运气”,②概括为:“我”和小伙伴偷野菱;结合“村里采菱是一道景观”,③概括为:村里(人)采菱角。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从修辞或用词的角度对A处画线句进行赏析即可。示例:“挤挤挨挨”“层层叠叠”叠词的运用,让人形象地感受到菱盘的繁殖速度之快,生命力之旺盛,表达出作者对于菱角生命力极强的赞叹。
(3)本题考查朗读分析。此题答案不唯一。示例:“十分”二字可重读,强调菱角口感绵软,读出“我”品味菱角时的欢喜;整个句子可采用微微上扬的语调,最后“飘出来”三个字可读得悠长,充分激发读者对菱角美味的想象,读出作者对菱角味美的欣赏与无比喜爱之情。
(4)本题考查词语理解。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示例:诗意。菱角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段诗意的记忆和情感。菱角开花,虽细细碎碎,但风姿各异,玲珑俊俏,好一幅诗意美景图画!村中女人采菱,动作轻灵,盆划过后,碧绿的河塘中分出一条条水道,场景如诗如画。这些画面无一不让菱角成为“我”的一段充满诗意的记忆,也让菱角成为了“我”对愉悦平淡生活的喜爱的表达。
(5)本题考查阅读比较。本文回忆了观菱塘、偷野菱、品菱角等往事,怀念往事之余还传达出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与对愉悦平淡生活的热爱之情。链接材料“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可见两篇文章相同点:菱角都是思乡之情的载体,都是作者美好、温暖记忆的载体。不同点:①对菱角味道的记忆不同。结合链接“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分析,鲁迅先生记忆中的菱角极其鲜美可口,但多年后再尝味道却不及儿时;《菱角杂忆》中,对作者来说,菱角在眼下与记忆中都是美食。②所表达的情感侧重点不同。鲁迅先生对听蟋蟀弹琴、翻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等童年趣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充满童真童趣少年生活的怀念,同时以成人视角评判童年生活,回忆童年的无忧。结合“吃一块菱角,糯软喷香,一股乡野气息和田园风味弥漫开来。品着姑妈家的菱角,它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段美好的记忆和情感”分析,《菱角杂忆》则直接、真实地回忆了观菱塘、偷野菱、品菱角等往事,怀念往事之余还传达出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与对愉悦平淡生活的热爱之情。
答案:
(1)②“我”和小伙伴偷野菱;③村里(人)采菱角
(2)示例: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迅速生长的菱盘比作厚厚的绿毯,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菱盘的繁殖速度之快,生命力之旺盛,表达出作者对于菱角生命力极强的赞叹。
(3)示例:“飘”字可重读,菱角的甜香从嘴角飘散开来,读出“我”品味菱角时的欢喜;整个句子可采用微微上扬的语调,最后“飘出来”三个字可读得悠长,充分激发读者对菱角美味的想象,读出作者对菱角味美的欣赏与无比喜爱之情。
(4)示例:美好。菱角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段美好的记忆和情感。漫步菱塘边,享受扑面而来的清香;儿时与伙伴偷野菱,吃野菱,相互打趣,笑成一团;村中采莲,如诗如画;母亲煮菱角,甜香四溢,菱角入口软糯细腻,实属美味。这一切都让菱角名副其实地成为留存于“我”脑海的美好回忆,也成为了“我”对平淡、愉悦生活的喜爱的表达。
(5)同:菱角都是思乡之情的载体,都是作者美好、温暖记忆的载体。异:①对菱角味道的记忆不同。鲁迅先生记忆中的菱角极其鲜美可口,但多年后再尝味道却不及儿时;《菱角杂忆》中,对作者来说,菱角在眼下与记忆中都是美食。②所表达的情感侧重点不同。鲁迅先生对听蟋蟀弹琴、翻蜈蚣、按斑蝥等童年趣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充满童真童趣少年生活的怀念,同时以成人视角评判童年生活,回忆童年的无忧。《菱角杂忆》回忆了观菱塘、偷野菱、品菱角等往事,怀念往事之余还传达出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与对愉悦平淡生活的热爱之情。
本文回忆了观菱塘、偷野菱、品菱角等往事,怀念往事之余还传达出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与对愉悦平淡生活的热爱之情。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10.【答案】【小题1】同“无”,开导,②,很,非常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未雨绸缪,过度担忧或恐惧未知事件,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早作打算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不”同“否”,“亡”同“无”。
B.晓之以理: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让别人明白。句意为:就去开导他。晓:开导。
C.句意为:他又忽然看见路上有人扛着一捆竹竿去集市上卖。负:背,用背驮东西。故选:②。
D.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句意为:竹竿梢头非常锐利。甚:很,非常。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城内缺少粮食,城外的援兵被阻挡时,他紧皱眉头,唏嘘不已。据此断句为:内乏粮/外阻救/蹙然兴叹不已。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只,即使;亦,也。句意为: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②中重点词语有:宽,宽慰;乃,就。句意为:想开些,病就好了。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①“宜未雨而绸缪”含有成语“未雨绸缪”。
②从“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日夜忧念不置”等语句可知,【甲】【乙】两文讽刺了生活中为不必要的事情而担忧的人;从“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可知,【丙】文主张要为将来打算,而不是遇到困难才开始筹谋。
答案:
(1)A.同“无”
B.开导
C.②
D.很,非常
(2)内乏粮/外阻救/蹙然兴叹不已。
(3)①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②想开些,病就好了。
(4)①未雨绸缪 ②过度担忧或恐惧未知事件 ③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早作打算
参考译文:
【甲】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那地陷了又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乙】沈屯子与朋友一块来到集市上听说书,听说书人说到杨文广被困在柳州城,城内缺少粮食,城外的援兵被阻挡时,他紧皱眉头,唏嘘不已。朋友把他拉回家中,他竟日夜不忘此事,口中不住地念叨着:“文广被困在那里,怎么才能解脱呢?”竟因此忧愁得生了一场病。家里人劝他到郊外游玩,来解除心中的忧烦。他又忽然看见路上有人扛着一捆竹竿去集市上卖,就又想:“竹竿梢头非常锐利,街上行人这么多,一定会有被戳着剐着的人。”回到家后,他更忧郁了。亲朋好友有来探望他的,都宽慰他:“想开些,病就好了。”沈说:“要想让我心宽,必须得杨文广解了围,挑竹的人回了家才行!”
【丙】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捆绑牢固,不要到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
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1.【答案】【小题1】杨花,子规
【小题2】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心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杨花”“子规”这两种意象,既点明时节,又奠定全诗伤感的基调。
(2)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心之情。
答案:
(1)杨花 子规
(2)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心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表达了对其怀才不遇的惋惜之情。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的情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理解诗歌内容:
1.了解诗歌基本意思;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3.注意重点句子。
12.【答案】例文:
成长需要重音 在记忆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洪钟大吕,在心底重重奏响,成为我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重音”,给予我力量,让我砥砺前行。
记得那是我上初中时,学校组织了一场英语口语演讲比赛。我怀揣着满心的憧憬报了名,渴望在舞台上绽放光芒。为了这次比赛,我日夜苦练,每一个单词的发音、每一句台词的语调,我都反复打磨,力求完美。然而,当比赛那天真正来临,站在后台候场的我,望着台下乌压压的人群,心却突然不受控制地狂跳起来,像是有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攥住了我的喉咙,让我呼吸困难。
轮到我上台了,我脚步虚浮地走向舞台中央,聚光灯炽热地洒下,刺得我睁不开眼。我张了张嘴,却发现喉咙干涩,发不出一点声音。台下开始有了轻微的躁动,我的脸瞬间涨得通红,大脑一片空白,那些背得滚瓜烂熟的台词仿佛瞬间蒸发。在那尴尬而漫长的几秒钟里,我如坠冰窟,满心都是绝望与无助,只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就在这时,我慌乱的目光扫向台下,突然看到了英语老师。她正站在第一排,眼神坚定而温暖地望着我,微微抬起双手,做了一个加油的手势,同时,她的嘴唇轻轻开合,无声地吐出几个字:“别慌,你能行!”那一刻,老师的这几个字如同一记重锤,重重地敲在我慌乱的心间,驱散了我心头的阴霾。
我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那些消失的台词慢慢回到脑海。我开口了,起初声音还有些颤抖,但随着演讲的推进,越来越流畅,越来越自信。台下的观众渐渐被我吸引,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
当我结束演讲,鞠躬致谢,台下掌声雷动。那一刻,我眼中含泪,心中满是感激。老师那无声却有力的鼓励,成为了我成长中的关键“重音”。此后,每当我面对挑战想要退缩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那个画面,听到那声“别慌,你能行!”,它如同一束光,照亮我前行的路,让我有勇气去跨越重重障碍,向着成长的彼岸奋勇前进。
【解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首先,分析题目《成长需要重音》,“重音”是题眼,它并非单纯指朗读意义上的加重读音,而是象征着那些在成长历程中具有重大影响力、能给心灵带来强烈冲击,进而推动我们成长蜕变的关键要素,这些要素可以是具体的话语、难忘的经历、珍贵的物品等。若写记叙文,开篇可通过回忆引入,营造成长的氛围感,如“在时光长河缓缓流淌的岁月里,成长的轨迹如繁星闪烁,而总有那么几颗格外耀眼,恰似生命中的重音,每每回想,都震彻心扉,给予我前行的力量”。正文部分,选材至关重要。比如,写亲人的嘱托作为“重音”。爷爷是一位传统的手工艺人,擅长制作精巧的木雕,在自己因学业压力想要放弃绘画爱好时,爷爷拉着自己的手,目光坚定地说:“孩子,别丢了手里的笔,有热爱才能活出精气神。”那一刻,爷爷粗糙却温暖的手,以及这句朴实又充满力量的话,重重地落在心间。此后,每当遇到困难,就会想起爷爷的话,重拾画笔,在绘画中抒发情感、磨炼技艺,最终收获成长与自信,爷爷的叮嘱成为成长路上最有力的支撑“重音”。或者选取一次失败的经历当作关键“重音”。参加学校运动会的 800 米长跑比赛,赛前踌躇满志,一心想要夺冠。比赛枪响,奋力奔跑,却在中途不慎摔倒,膝盖和手掌擦破,鲜血渗出,望着前方远去的对手,满心沮丧,几乎要放弃。这时,场边一直默默关注的好友大声呼喊:“爬起来,跑下去,你能行!”那声声呼喊如重锤击鼓,砸在心头。咬着牙起身,忍着痛冲过终点线,虽未夺冠,但这次经历让自己懂得了坚持与拼搏的意义,好友的呼喊成为成长关键时刻的“重音”,激励自己在往后面对困境时永不言弃。还可以是一件特殊的礼物作为成长“重音”。生日时收到父亲送的一本旧日记本,里面记录着父亲年轻时为了走出贫困山村,挑灯夜战读书、四处奔波求职的艰辛历程。读着那些泛黄纸张上的文字,父亲的奋斗岁月如电影般浮现眼前,意识到如今安稳生活的不易,决心以父亲为榜样,努力奋进。这本日记本承载着父亲的期望与家族的精神,成为触动心灵、引领成长的“重音”,时刻鞭策自己砥砺前行。结尾处,需对“重音”的意义进行升华,点明这些在成长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事、物,如何化作源源不断的动力,让自己向着未来,勇敢地踏出每一步,奏响属于自己的成长乐章。
文章紧扣“成长需要重音”展开,以英语口语演讲比赛为背景,生动细腻地描绘了“我”从紧张怯场到在老师鼓励下重拾信心、完成演讲的全过程。对人物心理、神态描写细致入微,如赛前的慌乱、看到老师鼓励后的转变,使读者身临其境。事例典型,突出老师的鼓励这一“重音”对“我”成长的推动作用,结尾升华自然,富有感染力。人物
成长变化
师长促成长
逆境促成长
鲁迅
从“周家小少爷”到“民族脊梁”
①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质朴、博学,严而不厉,读书入神的模样感染了鲁迅,遍读好书。
②A ______ (性格特点)的藤野先生带给鲁迅无比温暖,并给予鲁迅战斗的力量。
①家道中落,父亲离世让鲁迅快速长大;
②范爱农这位正直而倔强的爱国者,是浮水好手却溺水身亡的事件让鲁迅愤懑不已,促使他B ______
孙悟空
C ______ (仿照鲁迅成长变化的结构作答)
①菩提老祖教会悟空D ______ 。
②唐僧意志坚定,一心向佛,引导悟空在面对困境时更从容、坚定。
①八卦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的炼化使悟空有了火眼金睛的本领。
②E ______ (情节)后,悟空被压五指山,而后得到唐僧的解救,开启西行取经之路,逐渐成长。
版画的起源和制作
版画起源于中国,是绘画形式的一种。木刻版画通过在木板上雕刻出需要印刷的图案和线条,并在雕刻出的凹槽上涂上油墨,再经过压印到纸张上形成版画。
制作木刻版画的步骤
第一步:① ______
首先,需要在木板上绘制出反向的图像,常见的做法是在木板上画稿或通过复写纸将画稿转移到木板上。
第二步:雕刻制版
接着,② ______ ,注意用刀尽量利落,充分表现“刀痕板味”的版画自身语言。
第三步:③ ______
然后,用沾了油墨的油滚来回滚动,使油墨均匀的沾在刻好的木版上。
第四步:拓印揭纸
最后,④ ______ ,再用专门的印压工具用力地按压纸张,揭下纸来就是想要的版画了。
声音一
读者 1:关于云图数据库的位置使用限制,如果从深圳回东莞,我经常在下班路上听到一半就只能放弃。
读者 2:阅读平台太少了,而且彼此不兼容。同时,图书资源太少了,尤其是新书。读者3:很开心图书馆有这么多免费的学习资源。就是资源选择太多,精力有限,希望有常用数据库的推荐或各数字资源的数据介绍,便于我们新手花较少时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常用数字资源。
读者 4:英文有声书无法提供下载保存,每次去听都要重新登录平台,还没有上次听书的记忆,现在用起来有些麻烦。
读者 5:图书馆之城的数字内容服务已经做得很好了,可以在宣传上下功夫。
声音二
读者 6:比如,数字图书馆推出的“方志里的深圳”微信小程序,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刻本《新安县志》内容进行智慧化开发。主要运用AI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智慧化服务探索与技术创新,用生动、系统知识图谱与丰富、趣味互动界面全新展开厚重的典籍。这有利于用户身临其境、沉浸式了解古代深圳知识,探寻深圳开放包容与多元融合的基因密码。实在好评!
示例
朗读设计
朗读语句设计: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设计理由:
“近”字重读,强调春天即将来临,体现出期盼之情;全句采用升调,语调渐渐升高,传达出对于春天的热切期盼及春天到来时的欣喜之情。
朗读语句设计:
B.细细品味,十分绵软,一股甜香从嘴角飘出来。
设计理由: ______
文言词语
方法运用
解释字义
身亡所寄
触类旁通:尊君在不
A亡: ______
因往晓之
成语助读:晓之以理
B晓: ______
忽见负竹入市者
查阅字典:①违背。②背,用背驮东西。③依仗,依靠。
C负: ______ (填序号)
竹末甚锐
课内迁移:缀行甚远
D甚: _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名著阅读,语言表达,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综合题,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名著阅读,语言表达,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