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湖南省郴州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93207/0-173902477150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湖南省郴州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93207/0-173902477155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湖南省郴州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93207/0-173902477158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全国大部分地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真题合集(含详细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湖南省郴州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湖南省郴州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诗以言志,文以传情。请补写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我们要加强自身修养,厉行勤俭节约,诸葛亮《诫子书》中的“静以修身, ______ ”也表达了类似观点。
(2)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______ , ______ 。
(3) “乡思”是古代文人墨客写诗作赋的一个重要主题,在许多诗词中都有所体现。请你从本学期所学诗词中选取一句同样表达“乡思”主题的诗句: ______ , ______ 。
二、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2.班级举行名著交流会,请你阅读文字,完成问题。
(1) 文段①选自《朝花夕拾》中的《 ______ 》;文段②中的“他”是 ______ 。
(2) 同学们在阅读会上分享阅读感受,请结合《朝花夕拾》与《西游记》的内容,谈谈你对“成长”的理解。
三、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2小题,共15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以“山水画卷,郴马相见”为赛事主题的 2024郴州首届马拉松在五岭广场拉开帷幕。起跑线前,人头(cuán)动,一万两千名参赛选手汇聚成蓝色的海洋,欢呼着奔赴这场首届郴马之旅。枪响,健儿们如箭离弦,逐梦赛道。两旁观众,彩旗飘扬,呐喊声A (①此起彼伏②连绵不断),为健儿们加油鼓劲。赛道上,健儿们 B (①体态轻盈②身姿矫健),时而疾驰,时而缓步,但都怀揣着对胜利的渴望。赛道两旁,观众的呐喊声,交织成一首激昂的乐章,为健儿们注入了无尽的活力。
来自五湖四海的参赛选手齐聚郴州,不仅是为了挑战自我、追求极限,更是为了感受这片土地上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赛后,他们流连忘返,在这山水画卷中 C (①漫步②徜徉),品味着郴州独有的韵味,感受着自然与人文的交相辉映。而这场马拉松赛事,也正如同一坛美酒,在酝酿中愈发醇厚,让人回味无穷。
(摘编自《中国日报网》,有删改)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cuán ______ 动
酝酿 ______
(2) 从语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3) 下列选项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一万两千名参赛选手汇聚成蓝色的海洋”中“一万两千”是数词,“名”是量词。
B.“交织成一首激昂的乐章”中“激昂”是褒义词,表示“激动昂扬”的意思。
C.“来自五湖四海的参赛选手齐聚郴州”中“齐聚”的同义词是“凝聚”。
D.“也正如同一坛美酒,在酝酿中愈发醇厚”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阅读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成年人也可以从阅读中受益。
多项研究表明,阅读是一种大脑锻炼,甚至可以提高情商。这项重要的大脑锻炼能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
众多有关婴儿期阅读益处的研究表明,读书对儿童的大脑发育有好处。例如,西班牙儿童发育研究协会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从较低年龄段开始阅读的孩子在一些智力测试中的得分会更高,掌握的词汇量也更大。
(选自《阅读为何能提高情商智商》,有删改)
材料二:不同类型书籍及其阅读侧重点
(选自《怎样阅读》,有删改)
材料三: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读法。例如,读实用文体可以采取“冷读”的方法,阅读时头脑冷静、心平气和,这样有利于把握概念,抓住要点,深入理解;读文学作品则可以采取“热读”的方法,阅读时可以调动感情,鼓舞精神,一气贯注,达到感同身受或身临其境的效果。再如,理解性、记忆性阅读,可以采取默读的方法;评价、探究性阅读,可以采取评点、批注的方法;消遣、娱乐性阅读,可以采取浏览、跳读的方法。
(选自《读书方法指导》,有删改)
(1) 阅读以上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阅读地理教科书时,我们应专注于文字的记忆揣摩,而不是内容的理解。
B.阅读娱乐性作品时,应采取浏览、跳读的方法,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即可。
C.无论阅读何种文本,都应采取默读的方法,以便深入理解。
D.阅读只能提高儿童的智力,对成年人没有显著影响。
(2) 假设你正在教室与小文讨论阅读方法,请你根据提供的材料,补全下面对话内容。
你:(拿起一本科学杂志)你知道吗,阅读不同的书籍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比如这本科学杂志,我就采用“冷读”的方法。
小文:① ______ 。
你:所谓的“冷读”,就是当我们读一些比较客观、需要理性分析的书籍时,比如科学、历史类的书籍,我们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客观地分析文本内容,不带个人主观色彩地获取其中的知识。这样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文本内容。
小文:哦,我明白了。那既然有“冷读”的阅读方法,那是不是也存在“热读”呢?
你:被你说中了,确实有。(拿起一本小说)这类作品就适合“热读”。当我们读文学作品时,比如这本小说,我们应该全身心投入,与作品中的角色共情,感受他们的情感波动。这就是“热读”——一种更加感性、主观的阅读方法。
小文:哦,我懂了。这两种阅读方法还挺有趣的,那我以后在阅读时也要运用一下。
你:对,② ______ 。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4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春风
林斤澜
①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②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③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④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名句是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 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
⑤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⑥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⑦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⑧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⑨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得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得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⑩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选自 1980年4月8日《北京晚报》(有改动)
(1)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第①-③段写北京春天时间短、风沙大,初步体现了北国春风的特点。
B.第④段主要凸显了南国春风的美妙,可见,作者更爱南方春风。
C.第⑧-⑨段刻画人们在春风中的劳作场景,发出“好不痛快人也”的感慨。
D.第⑩段运用反问句式,强烈表达了作者对北国春风的怀念之情。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第⑤段的“扑过、漫过、插、灌”等词表现了北国春风雄健、宏大油粗犷当勇猛的气势。
B.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整句,情感强烈,有力地表达了北国春风猛烈的特点。
C.第⑧段“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一句运用了比拟的手法。
D.对比是本文的主要写法,如南方春风与北国春风的对比,麦苗返青与山桃鼓苞的对比。
(3) 请仿照第④段划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两句。
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 ______ 。体贴万物囊像细雨的滋润, ______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天真烂漫是吾师
刘小川
①三味书屋、寿镜吾先生……鲁迅十二岁,离开朝夕玩耍的百草园,进了绍兴颇具名望的三味书屋。先说书屋的布局。书屋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惟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南墙的圆洞后有一间屋,悬小匾“谈余小憩”;北面两间屋,有“仿佛陶庐”与后园一个亭子挂着匾额“自怡”,亭前花木颇壮观,有两棵百年桂花树。腊梅北向,大天竹果实累累。
②寿镜吾先生是绍兴城的名师,总是穿一件破旧的大衫,“家人给他做了一件皮袍子,他一直舍不得穿……他不抽烟,只喜欢到谢德兴酒店吃点儿酒,算是人生的一大陶醉。吃酒时,总得走进店里,不让学生看见”。
③三味书屋的环境十分讲究,而寿镜吾先生吃穿朴素,教孩子,身教是第一位的。师道尊严,质朴为先,惜物为先,知耻为先。他吃酒要避开学生。他从不滥收学生,不问学生的家庭背景,践行有教无类。
④小鲁迅是捣蛋鬼,老师罚他喝凉水,还要打他嘴。“他太调皮了,居然跑到庙会里去扮小鬼,油彩没抹干净,就跑回书房里来。”他在课堂上举手提问:“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一时蒙了,学生们大乐。
⑤老师出对课题:“独角兽。”小鲁迅怂恿同学答:“四眼狗。”老师猝不及防,一连串的对子顿时冒出来:二头蛇、三脚蟾、八脚虫……
⑥桂花树是可以爬的,腊梅花是可以摘的,墙洞是可以来回钻的,秋千是天天荡的。十二岁的小鲁迅制作了一款书签,写了一行小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⑦老先生又出对课题了:“月中桂。”学生对“风前柳”,对“雪里梅”。小鲁迅脱口而出:“星里麻。”老师听不明白,慢慢摘下了大眼镜。小鲁迅解释:“星里有牛郎织女,织女星不正是织麻的吗?”
⑧少年,正是奇思妙想喷涌之时。寿镜吾先生不打压,除非学生恶搞、装怪。孩子们自由的思绪就像原野上不羁的风,创造性的才华在孕育。如果小鲁迅不能天真烂漫,那么,他后来的运思、运笔,不可能那么凝练而灵动。
⑨苏东坡尝言:“天真烂漫是吾师。”当下的一大难题是:如何保护小孩子的天真烂漫?
⑩ 童年快乐,是通向一生幸福的唯一桥梁。切记:唯一桥梁。
⑪从五六岁到十三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绍兴古城到外婆的安桥头,小鲁迅的生活惬意而又活泼,灵动而又安静。他的脾气也不小,比如一脚踩烂了弟弟的风筝。同学叫他的外号“雨伞”,他要捏拳头,怒目而视,扔了书包打架。邻居小子八斤欺负他,他奋起反抗,包括用画笔来反抗。这些都构成了未来那一位“横眉冷对”的反抗者的雏形。
⑫研究鲁迅,要仔细打量他的孩提时光。
⑬百草园并不大,三味书屋的园子也不大,但是,“大”是什么意思呢?多大是大?
⑭古人云:“一微尘内斗英雄。”古人发现了无限小。小孩子的眼中,大抵只有心理半径。物理半径只是心理半径的伴生现象。苏轼一生,“半中国”而已。曹雪芹只拥有双城记忆:金陵、北京;卡夫卡去过的城市甚少;福克纳在一块“邮票般大”的地方写出了《喧哗与骚动》。
⑮ 巴掌大的春水池塘,他钓过鱼,捉过鳖,玩过黑泥,追过翠鸟,扎过水葫芦船,摘过鸡头米,看过初荷、圆荷、残荷,听过蝉声如雨,见过白雨跳珠,闻过袅袅炊烟,惊叹过燃烧的晚霞、浩瀚的星空,吃过莲子,当过调皮鬼,砸过核桃皮,撬过地拱子……
⑯玩过无数次的池塘,有了永久性的情感记忆。而且,这些记忆会发散开去。
(选自《鲁迅传:于无声处听惊雷》,题目是编者加的,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鲁迅对课堂上脱口而出“星里麻”,可见鲁迅是一个喜欢恶搞、装怪的孩子。
B.第⑨段承上启下,由上文写小鲁迅的“天真烂漫”引出后文的“如何保护”。
C.寿镜吾老师爱喝酒,罚小鲁迅喝凉水,还答不上“怪哉”虫子的问题,可见他徒有虚名。
D.第⑭段列举苏轼等人的事例,在刻画鲁迅形象、突出文章中心上作用不大。
(2) 请从重音和语速两个角度为第⑩段的画横线句做一个朗读设计,并阐明理由。
童年快乐,是通向一生幸福的唯一桥梁。切记:唯一桥梁。
(3) 文章第⑮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极具表现力,请你自选一个角度(修辞、用词、句式等)进行鉴赏。
巴掌大的春水池塘,他钓过鱼,捉过鳖,玩过黑泥,追过翠鸟,扎过水葫芦船,摘过鸡头米。
(4) 你认为该如何保护小孩子的天真烂漫?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经历说一说。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4分。
7.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问题。
【甲】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刘义庆《世说新语•咏雪》)
【乙】
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①,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②然可爱。寒浃肌肤,清人肺腑。
(明•沈周《记雪月之观》)
【注】①虚澄:空虚清澈。②离离:历历分明。
【丙】
撒盐空中,此米雪也。柳絮因风起,此鹅毛雪也。 然当时皆以道韫之语为工。予谓诗云:“如彼雨雪,先集维霰”①,霰即所谓米雪耳。乃知谢氏二句,当各有谓,固未可优劣论也。
(宋•陈善《扪虱新话》)
【注】①如彼雨雪,先集维霰:像下雪一样,先集下的只是雪珠。
(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中的“也”和“此鹅毛雪也”中的“也”意思相同,都表判断“是”。
B.“撒盐空中差可拟”中“差”是“大体”的意思,与“参差不齐”中“差”意思不同。
C.“未若柳絮因风起”中“若”与《杞人忧天》中“若屈伸呼吸”的“若”都有“像”的意思。
D.“浃”有“融合、整个、浸透”等义项,“寒浃肌肤”中的“浃”是“浸透”的意思。
(2) 将短文【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当时皆以道韫之语为工。
(3) 【甲】【乙】文中,都设喻绘雪,各有其妙。请按要求完成下面表格。
(4) 【丙】文陈善认为“乃知谢氏二句,当各有谓,固未可优劣论也”。你认为【甲】【乙】两文中的设喻绘雪有优劣高下之分吗?为什么?
六、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除夜①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②今夜思千里③,霜鬓明朝又一年。[注释]①除夜:除夕之夜。②故乡:借指故乡的亲人。③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诗人自己。
这首诗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9.作文。
欢喜总在不经意时涌现。秋天的旷野里,望见风过林梢,是寂静的欢喜;昏黄的路灯下,母亲等待的身影,是温暖的欢喜;寻梦的路途中,拥有了面对困难的勇气,是强大的欢喜……欢喜不只出现在目标的终点线上,它时常出现在过程里的某个瞬间。孩子,你要时常想起这些欢喜瞬间,它会让生命更有力量。
上了初中,你一定也有很多这样的欢喜。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欢喜”为题目,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
要求:①中心突出,思路清晰;②要有真情实感;③不少于 5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俭以养德
【小题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小题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解析】答案:
(1)俭以养德(易错字:俭)
(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易错字:逢)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易错字:雁)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答案】【小题1】五猖会
【小题2】藤野先生
【解析】①根据其中描述的场景,如母亲、长妈妈等人物等待“我”背熟内容,这种被强迫背诵的压抑场景是出自《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
②根据“黑瘦的面貌”“抑扬顿挫的话”以及“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等描述,可以判断出“他”是藤野先生。
(2)本题考查名著评价。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的成长历程充满了各种经历。例如他小时候经历了父亲生病去世,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成长,像在《五猖会》中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这是一种压抑的成长经历,但也促使他对封建教育有了深刻的思考。同时,他也受到一些人的关爱,如阿长给他买来《山海经》,这给他带来了温暖和力量。在日本求学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和毫无民族偏见的教导,让他在异国他乡感受到温暖,也激励他在学业和思想上不断成长。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成长也是很明显的。他最初是一只石猴,在花果山自由自在地生活。但他为了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外出学艺,这是他成长的开端。之后他大闹天宫,表现出他的叛逆和不羁。然而在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他跟随唐僧西天取经,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克服各种妖魔鬼怪带来的困难,也克服自己的野性,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懂得团队合作的斗战胜佛。
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含了各种经历,如挫折、关爱、自我觉醒等,这些都促使人物在思想、性格和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
答案:
(1)①《五猖会》②藤野先生
(2)示例:在《朝花夕拾》和《西游记》中,成长是一个充满多种元素的过程。在《朝花夕拾》里,鲁迅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封建教育的压抑以及他人的关爱等,这些经历促使他思想不断成熟,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一个以笔为武器的战士。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从一只顽皮的石猴成长为斗战胜佛,他经历了学艺、被压山下、西天取经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克服了自身的野性,学会了担当和团队合作。这些都表明成长是在经历各种事情后,在思想、性格和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名著考查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解答这类题,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经典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牢记,这样可以轻松解答。
3.【答案】【小题1】攒
【小题2】yùn
【小题3】C
【解析】答案:
(1)攒 yùn
(2)此起彼伏 身姿矫健
(3)C
(1)本题考查汉字的字音字形。“动”应写作“攒动”;“酝酿”的“酝”应读作“yùn”。
(2)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A.“此起彼伏”意思是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句中指的是“呐喊声”,使用“此起彼伏”恰当。
B.“体态轻盈”指身材姿态很轻灵乖巧,常用来比喻女子的身材轻巧。“身姿矫健”形容一个人身形健美动作敏捷的成语,主要用来形容体育健儿或者军人、警察的动作。结合“时而疾驰,时而缓步”,可知使用“身姿矫健”恰当。
(3)本题考查词性、词语的感情色彩、修辞手法、词义。
ABD.正确;
C.有误,凝聚和齐聚不是同义词。
故选:C。
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4.【答案】【小题1】B
【小题2】什么是“冷读”,不同的书籍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和理解,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享受阅读的乐趣
【解析】答案:
(1)B
(2)示例:①什么是“冷读”?②不同的书籍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和理解,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享受阅读的乐趣。
(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A.有误,根据材料二“一般科学的教科书虽也用了文字写著,但我们学习的目标并不在文字上,譬如说,我们学地理,不必专从文字上记忆揣摩,只要从文字中求得内容就够了”可知,阅读地理教科书时,我们不必专从文字上记忆揣摩,只要从文字中求得内容就够了。
B.正确。
C.有误,根据材料三“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读法”可知,阅读文本时,应根据文本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D.有误,根据材一“阅读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成年人也可从阅读中受益”可知,阅读不仅能提高儿童的智力,也能使成年人受益。
故选:B。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内容补全对话的能力。
①处对话,根据后文对“冷读”方法的解释,可以推断出小文在此处的问题应该是对“冷读”方法的疑惑或询问。因此,可以补全为:“什么是‘冷读’方法呢?”或“那你能告诉我‘冷读’是怎么读的吗?”等类似问题。
②处对话,根据前文对“冷读”和“热读”方法的介绍,以及小文表示要运用这两种方法的回应,可以推断出此处应该是对小文运用这两种方法的鼓励或建议。因此,可以补全为:“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类型的书籍。”或“是啊,掌握多种阅读方法,能让我们的阅读更加高效和有趣。”等类似表述。
综合读写就是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5.【答案】【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唤醒沉睡的花朵,绽放绚丽的色彩,给予干涸的土壤,带来生命的活力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CD.正确。
B.有误,虽然第④段确实凸显了南国春风的美妙,但并不能因此断定作者更爱南方春风。实际上,文章的主旨是通过对南国春风和北国春风的对比,来展现北国春风的独特魅力和作者对它的怀念之情。因此,B项的理解与文章主旨不符。
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
ABC.正确。
D.有误,麦苗返青与山桃鼓苞并不是对比关系,而是并列关系,都表现了北国春风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故选:D。
(3)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第④段划波浪线的句子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江南春风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句子中,“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一句,将春风比作柳丝飘拂,形象地描绘了春风轻柔、细腻的触感;“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一句,则将春风的体贴与细雨的滋润相提并论,进一步突出了春风的柔和与滋养万物的特性。在续写时,我们需要保持这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并继续围绕春风的特点进行描述。同时,要注意句子的节奏和韵律,使其与原文风格保持一致。
答案:
(1)B
(2)D
(3)唤醒沉睡的花朵,绽放绚丽的色彩;给予干涸的土壤,带来生命的活力。
文章通过对比南国与北国的春风,展现了北国春风雄健、粗犷、猛烈的特点,以及它在北方大地所带来的生机与活力,表达了作者对北国春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赏析句子,首先要找准赏析的切入点(从哪个角度入手),句子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词语运用、句式的结构特点等方面入手,落脚点在于分析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
6.【答案】【小题1】B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有误,鲁迅课堂上脱口而出“星里麻”,并不能说明他喜欢恶搞、装怪,而是体现他思维活跃、奇思妙想。
B.正确。
C.有误,寿镜吾先生答不上“怪哉”虫子的问题不能说明他徒有虚名,他是绍兴城的名师,在教学上有自己的理念和方法,且注重身教。
D.有误,第⑭段列举苏轼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小孩子眼中心理半径的重要性,强调童年经历对人成长的影响,与文章主题紧密相关,并非作用不大。
故选:B。
(2)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朗读设计:“童年快乐”“唯一桥梁”“切记”“唯一”这些词语需重读,且整句话语速适中,稍慢。理由:“童年快乐”是句子强调的核心主体,重读可以突出其重要性;“唯一桥梁”表明童年快乐对于一生幸福的独一无二的作用,重读能强化这种关键意义;“切记”一词重读,是为了引起听众的注意,强调这一点的重要性,需要牢记;“唯一”再次强调童年快乐的独特和不可替代,重读更能突出其意义。整句话语速稍慢,能让听众有时间去思考和感受童年快乐对一生幸福的重要关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好地传达文章强调童年快乐的重要性这一主旨。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修辞角度: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子中“钓过鱼,捉过鳖,玩过黑泥,追过翠鸟,扎过水葫芦船,摘过鸡头米”,通过一系列结构相似、意义相关的动宾短语构成排比。从不同方面列举了小鲁迅在春水池塘的活动,增强了语势,生动地展现出小鲁迅在池塘边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突出了他在这片小天地里的快乐与活力,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他对这片池塘的喜爱与眷恋,也体现出童年生活对他的重要意义。用词角度:动词使用精准生动:“钓”“捉”“玩”“追”“扎”“摘”等动词,准确地描绘出小鲁迅在春水池塘参与各种活动的具体动作,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他当时的行为和状态,仿佛亲眼目睹他在池塘边玩耍的场景,极具画面感。这些动词的运用,将小鲁迅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句式角度:短句连用,节奏明快:整句话由多个简短的动宾短语组成,句式简洁明快。这种句式符合小孩子活泼好动、思维跳跃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迅速地将读者带入到小鲁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童年世界中,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他在池塘边玩耍时的欢乐节奏和愉悦心情,同时也体现出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与灵动自由。
(4)本题考查开放性阅读。
结合文章内容:从文中寿镜吾先生的教学方式来看,他不打压孩子的奇思妙想,除非学生恶搞、装怪,这体现了尊重孩子的想法对于保护天真烂漫的重要性。例如小鲁迅在课堂上提出“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对出“星里麻”这样新奇的对子,寿镜吾先生都没有严厉斥责,给予了孩子自由表达的空间。同时,像鲁迅童年时在百草园、三味书屋的园子以及春水池塘等地玩耍,有丰富的生活体验,这也有助于保持孩子的天真烂漫。结合自身经历:在我的童年时期,父母允许我在小区的花园里自由玩耍,我可以观察蚂蚁搬家、和小伙伴一起捉迷藏、用落叶堆砌各种造型等。他们从不限制我的这些活动,也不会因为我弄脏衣服而责备我。当我好奇地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时,他们总是耐心地解答,鼓励我去思考。这种宽松自由的环境让我能够尽情地享受童年的快乐,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和天真烂漫的性格。所以我认为,要保护小孩子的天真烂漫,一方面老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轻易否定和打压;另一方面要给孩子提供自由玩耍、探索世界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在丰富的生活体验中保持那份纯真。
答案:
(1)B
(2)“童年快乐”“唯一桥梁”需重读,且整句话语速适中,稍慢。理由:“童年快乐”是句子强调的核心主体,重读可以突出其重要性;“唯一桥梁”表明童年快乐对于一生幸福的独一无二的作用,重读能强化这种关键意义。整句话语速稍慢,能让听众有时间去思考和感受童年快乐对一生幸福的重要关联。
(3)句子中运用了“钓”“捉”“玩”“追”“扎”“摘”等一系列动词,这些动词精准地描绘了鲁迅在春水池塘边的各种活动。如“钓”字生动地展现了他专注等待鱼儿上钩的情景;“捉”字形象地写出了他抓捕鳖时的动作;“追”字则体现出他追逐翠鸟时的活泼与急切。这些动词的连用,使画面充满动态感,将鲁迅童年在池塘边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的生活场景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他童年的快乐与天真烂漫。
(4)从文中寿镜吾先生的教学方式来看,他不打压孩子的奇思妙想,除非学生恶搞、装怪,这体现了尊重孩子的想法对于保护天真烂漫的重要性。
结合自身经历:在我的童年时期,父母允许我在小区的花园里自由玩耍,我可以观察蚂蚁搬家、和小伙伴一起捉迷藏、用落叶堆砌各种造型等。他们从不限制我的这些活动,也不会因为我弄脏衣服而责备我。当我好奇地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时,他们总是耐心地解答,鼓励我去思考。我认为,要保护小孩子的天真烂漫,一方面老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轻易否定和打压;另一方面要给孩子提供自由玩耍、探索世界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在丰富的生活体验中保持那份纯真。
文章通过描述鲁迅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以及他童年时期的种种趣事,展现了鲁迅童年的天真烂漫,强调了童年快乐对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同时引发了对如何保护小孩子天真烂漫的思考,呼吁人们重视孩子童年的成长环境和经历。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找原话,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
7.【答案】【小题1】C
【小题2】然而当时(大家)都认为谢道韫的语句更精巧。
【小题3】镜中的稀疏头发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解说。
ABD.正确。
C.有误,前一句的“若”是像的意思,后一句的“若”是你的意思。
故选:C。
(2)本题考查翻译。
重点词:然,然而;以……为,认为……是;工,精巧。翻译:然而当时(大家)都认为谢道韫的语句更精巧。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①从“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可知,在月光映照下,清澈水波间摇曳的树影,被比作镜子中稀疏的头发。生动细腻地描绘出雪后月光下,树枝在水中倒影的形态,“离离然可爱”突出了树枝在雪的装点下,呈现出一种疏朗有致、历历分明的美感,表现出雪后月夜的静谧与独特的景致。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把纷纷扬扬的雪花比作随风飘舞的柳絮。从“因风起”可看出,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雪花轻盈、灵动的姿态,仿佛赋予了雪花生命,让其在风中自由飞扬。同时,柳絮给人以轻柔、飘逸之感,营造出一种优美、灵动且富有诗意的画面,还暗示了春天即将来临的生机,给人以美好的联想。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没有优劣之分。在【甲】文中,“未若柳絮因风起”把雪比作柳絮,抓住了雪花轻柔、随风飘舞的特点,给人以灵动、活泼的感觉,营造出一种富有诗意的氛围,展现出雪花漫天飞舞的景象。在【乙】文中,“又若镜中见疏发”把月下树影比作镜中疏发,抓住了雪后月光下树枝的形态,在雪的映照下,树枝像是镜子中稀疏的头发,历历分明,表现出雪夜的宁静和树枝银装素裹的美丽,体现出一种静谧的美感。两篇文章设喻绘雪的角度不同,一个侧重于动态的雪花,一个侧重于雪夜静态的树枝,都很好地描绘出雪或雪夜的特点,各有千秋。
答案:
(1)C
(2)然而当时(大家)都认为谢道韫的语句更精巧。
(3)①镜中的稀疏头发。
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随风飘舞的轻盈姿态,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富有美感。
(4)没有优劣之分。【甲】文,抓住了雪花轻柔、随风飘舞的特点,给人以灵动、活泼的感觉,营造出一种富有诗意的氛围,展现出雪花漫天飞舞的景象。【乙】文抓住了雪后月光下树枝的形态,表现出雪夜的宁静和树枝银装素裹的美丽,体现出一种静谧的美感。两篇文章设喻绘雪的角度不同,一个侧重于动态的雪花,一个侧重于雪夜静态的树枝,都很好地描绘出雪或雪夜的特点,各有千秋。
译文:
【甲】
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
当晚,月亮出来了,月光与雪光交相辉映。坐在纸窗之下,觉得非常明亮。于是添衣起来,登上溪西的小楼。小楼靠近溪水,(溪水)清澈见底,四周又被雪环绕,(雪)就像涂抹了白银,又像泼洒了水银,光亮照人,人的肌肤也被映照得晶莹剔透。月光映照在清澈的水波之间,树影摇曳,又好像在镜子中看见稀疏的头发,历历分明,很是可爱。寒冷浸透肌肤,清新之气沁入肺腑。
【丙】
“撒盐空中”,这是米雪。“柳絮因风起”,这是鹅毛雪。然而当时(大家)都认为谢道韫的语句更精巧。我认为《诗经》上说:“像下雪一样,先集下的只是雪珠”,霰就是所说的米雪。才知道谢氏的这两个句子,应当各有各的意味,本来就不可以用优劣来评论。
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8.【答案】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次北固山下》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意思是:旅馆里透着凄冷的灯光,映照着那孤独的迟迟不能入眠的客人;这孤独的旅人是为了什么事情而倍感凄然呢?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自己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不觉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散发光和热的灯,竟也变得“寒”气逼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孤寂,除夕之夜寒灯只影自然难于入眠,而“独不眠”自然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的景象,那更是让人心情悲凉,首句中的“寒”“独”二字营造了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答案:
同:都表达了思乡之情。异:甲诗抒发了对大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乙诗抒发了诗人孤身一人在外的孤苦之情,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
译文:
旅馆里透着凄冷的灯光,映照着那孤独的迟迟不能入眠的客人。这孤独的旅人是为了什么事情而倍感凄然呢?今夜故乡的人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新增一岁。
【解析】高适素以边塞诗人著称,诗风浑厚雄放,这首《除夜作》却诗风平易自然,全诗没有一句生僻字句和华丽词藻,也没有塞外风景和异域奇观,都是浅近的口语,表达除夕夜的平常感受;却将他乡游子真实的感受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理解诗词内容:
1.了解诗词基本意思;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
3.注意重点句子。
9.【答案】例文:
欢喜 放假期间,我家发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嗑瓜子比赛。这次参加比赛的人有妹妹、爸爸、妈妈、舅舅、舅妈和我六人,爷爷当裁判,奶奶、外公、外婆当观众。
“比赛即将开始,请大家做好准备!”说着,爷爷帮我们把满满一大盘的瓜子端来。我们立刻放下手中的东西围着桌子坐成一圈。“比赛规则是这样的,”爷爷说,“每人吃掉一个瓜子就将两半的瓜子壳放入身边的碗中,就算得一分,看看今天谁是赢家,比赛,开始!”爷爷一声令下,大家便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唯独妹妹在不紧不慢地用手去抓瓜子。我已经磕了好多瓜子,这时妹妹突然睁着可怜兮兮的大眼睛对我说:“哥哥,我磕不动你帮帮我吧好吗?”看着她那空空如也的大碗,我轻叹一声:“好吧,你老哥就帮你一次吧!”说完,我便背负起我们两人的比赛“重任”。
家里静得只剩下“咔咔咔”的嗑瓜子声。爷爷突然大喊道:“还剩最后两分钟,加油啊!”我们就像听到了号角的斗士,使出了最后的劲。我看着他们都有好多壳了,只好使出我的“杀手锏”了——两手并用一次磕四颗瓜子。“时间到!”我们都纷纷停下口中的瓜子,开始数瓜子壳。“我明明磕了二百二十颗瓜子,怎么说只有一百多啊?”我不满地问。“小傻瓜,瓜子壳要除以二的。”爷爷点点我脑袋说。啊,我怎么忘了这茬啊!妹妹在旁边笑开了花。
冠军终于诞生了,是老爸!他一共磕了三百二十四颗瓜子,老爸听到宣布像个孩子一样跳起来,一脸期待地问:“奖品是什么啊?”妈妈一脸奸笑,站起身来慢悠悠地说:“奖品啊,当然是——倒——垃——圾啦!”一听是这个奖品,大家轰地一声大笑跑开,只留下老爸一人在原地跳脚。“老妈耍赖皮,哪有这样的奖品啊……”
“哈哈哈哈……”客厅里留下了大家一串串的欢笑声。
生活中的小欢喜常常给我们带来笑声,愿这笑声常伴左右。
【解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欢喜”是欢乐,喜悦的意思。什么让你感受到欢乐与喜悦?是身边的人,物,事?每天与你擦肩而过的人,或许只是一个陌生人,路边的一朵小野花,荒地里的丛丛野草……也可以带给你欢乐与喜悦,让你感受到温暖与力量,这就是凡尘中的欢喜,生活中的美好。在生活中体味寻常人、寻常物、寻常事的美好,发现让我们感到欢乐与喜悦的欢喜,擦亮我们的眼睛,发现身边的美好。结合写作导语“欢喜总在不经意时涌现。秋天的旷野里,望见风过林梢,是寂静的欢喜;昏黄的路灯下,母亲等待的身影,是温暖的欢喜;寻梦的路途中,拥有了面对困难的勇气,是强大的欢喜……欢喜不只出现在目标的终点线上,它时常出现在过程里的某个瞬间。孩子,你要时常想起这些欢喜瞬间,它会让生命更有力量”“上了初中,你一定也有很多这样的欢喜”可知,可以选取我们身边的能够带给我们欢乐与喜悦的寻常人、寻常物、寻常景、寻常事。写作重在素材的角度,重在点滴的细节,重在真情实感。寻常相处,不看重浓重的感情,不看重深刻的交谈,不看重刻骨铭心的回忆,一定要在平淡之中,揭示出人最善良的一面,感受到欢乐与喜悦。这一类文章切不可胡编滥造,仅仅靠想象,一定要遵从生活实际。真实才是撼动人心的力量。
本文记叙了我家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情——嗑瓜子比赛。这就是生活中的小欢喜,主题突出。本文最大的特色就是人物描写生动活泼。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特点更突出。文段①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文段②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书籍类型
侧重点
示例
科学教科书
阅
地理教科书:通过文字求得内容,不在文字上记忆揣摩。
语言文字类书籍
读
韩愈《画记》:了解韩愈、理解内容,研究文章结构、词句式样、描写表现方法等。
诗句或语句
比喻分析
表达效果
未若柳絮因风起
将雪比作因风而起的柳絮
② ______
又若镜中见疏发
将倒影中的树比作① ______
表现雪后月色下树枝披上银装后的稀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教育集团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