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5/16694146/0-173906225940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5/16694146/0-173906225942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科学一年级下册3.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科学一年级下册3.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和聚焦,探索,研讨,拓展,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认识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知道物体的形状对其滚动性能和摆放稳定性有影响。
2.科学思维:在观察、滚动、叠放的活动中,通过比较和分类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滚动性能和摆放稳定性方面的异同。
3.探究实践:通过多角度的观察活动以及滚动和叠放活动,训练根据形状进行物体分类的技能。
4.态度责任:在滚动和叠放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能如实记录观察结果并在班级内分享。
教学重点:通过滚动和叠放活动,认识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滚动情况和摆放稳定性。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索,能概括出哪些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哪些形状的物体能稳定摆放。
教学准备:
教师:1.教学课件;2.学生实验材料一套;3.一个纸箱(能装下学生实验材料);4.实验材料板贴。
学生:1.活动记录单;2.斜面、饼干、长方体橡皮、小番茄、圆柱橡皮、透明胶、塑料尺、小木块、螺母、乒乓球、实验材料贴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和聚焦(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踢球照片和整理后的足球照片,引入:小朋友,你们喜欢踢足球吗?如果体育课上的足球不放到指定的箱筐里会怎样呢?
2.提问:足球为什么容易滚动,且不容易放稳呢?(预设:因为足球是球形的。)
3.过渡:球形的足球容易滚动,放不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呢?又有什么形状的物体容易摆放稳定呢?(预设:学生开放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所列举物体的形状。)
4.引出课题:小朋友们列举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板书课题:认识物体的形状)。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踢球及整理足球的场景,引发学生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滚动情况和摆放情况的思考,初步引导学生建立物体的形状与滚动、 摆放情况的联系。
二、探索(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料、纸箱、记录单、物体贴纸
(一)观察与猜测
材料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不含斜面)、纸箱
1.出示纸箱(内装学生实验材料,展示时故意发出里面物品滚动的声音),提问:咦,谁能帮老师找出里面容易滚动的东西,方便后面整理?
2.课件出示箱子里的物品,提问: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们,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呢?什么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或容易稳定摆放呢?(板贴:“滚动”和“稳定”)
3.学生领取实验材料,进行小组观察。
4.交流汇报。(每个小组描述物体形状并列举自己小组认为易滚动、易摆放的物体,其余有不同意见的小组补充,例如有的同学认为螺母不易滚动,有的同学认为螺母易滚动。)
5.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有的物体有平平的面,有的物体有弯弯的面。即使是同一物体,观察角度不同,我们观察到的形状也会有差异。对于不同形状的物体是否容易滚动或容易稳定地摆放,大家的猜测也不完全相同。
【设计意图】充分调查学生对物体形状对滚动情况和摆放情况影响的认识,便于教师后续调整侧重点,同时鼓励学生多角度观察,帮助学生将物体形状与其滚动情况和叠放稳定性之间建立联系。
(二)滚动实验
材料准备:斜面、物体贴纸、记录单
1.过渡:这些不同形状的物体滚动情况与摆放情况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检验一下吧!
2.出示斜面装置,提出活动要求:提问:借助斜面,依次测试物体的滚动情况,根据物体的滚动进行分类并记录。
特别提醒:因为观察角度不同,物体的形状不同。所以,我们摆放这些物体的时候有不同的摆法,每种摆法都要试一试。
2.出示记录表,介绍记录方法:将物体的贴纸贴到对应的格子里,并注意贴纸的贴法与摆法对应。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4.交流并完成班级记录单。(板贴:分类记录表)
5.小结:球形的物体容易滚动,方形的物体不容易滚动。有的物体滚动情况会受摆放方式的影响。当接触斜面的那一面是弯弯的,物体就容易滚动。
【设计意图】利用简单的斜面实验让学生能够观察到哪些形状的物体更易于滚动或不易于滚动。摆放方式造成滚动情况不同这一现象能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形状与滚动情况的关系,同时也能引发学生对物体形状与摆放稳定的关系的思考。
(三)叠放实验
1.提问:这么多物品摊开放着太占空间了,我们试着把同一种物品叠起来,看看什么形状的物品容易摆放稳定?
2.学生进行叠放实验。
3.交流实验结果。(板贴补充分类记录表:“稳定”和“不稳定”)
4.小结:方形的小木块和橡皮容易叠放,平着放的饼干和透明胶容易叠放,球形的乒乓球和小番茄等不容易叠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摆放稳定性,容易滚动的形状同时也不容易稳定堆放,不容易滚动的形状容易稳定堆放。
三、研讨(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提问:哪些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这些物体都有什么特点?(预设学生举例实验材料进行说明)
2.小结:物体有弯弯的形状容易滚动。(板贴:弯弯的)
3.提问:怎样稳定地摆放物体?
4.小结:物体有平平的一面容易稳定地摆放。(板贴:平平的)
5.提问:什么会影响物体易滚动或易摆放呢?
6.小结:形状是物体的一个重要属性。不同形状会影响物体是否容易滚动,是否容易稳定摆放。(板贴: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板书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考虑到一年级的学生特点,这样的回顾有助于进一步巩固所学。
四、拓展:(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出示课件图片,提问:它们为什么这样整理摆放?(预设:鸡蛋、剪刀等工具根据自己的形状固定在盒子里,不容易摔破或掉落。)
2.布置课外任务:观察生活中更多整理摆放物品的例子。
【设计意图】借助鸡蛋等物品摆放例子以及课外实践作业的布置,引导学生积极将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激发后续探究的兴趣。
五、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教科版(2024)一年级下册(2024)第一单元 身边的物体4.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教科版(2024)4.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后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一年级下册3.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