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01 声现象(讲义)-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广东专用)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专题01 声现象(讲义)(原卷版).docx
    • 讲义
      专题01 声现象(讲义)(解析版).docx
    专题01 声现象(讲义)(原卷版)第1页
    专题01 声现象(讲义)(原卷版)第2页
    专题01 声现象(讲义)(原卷版)第3页
    专题01 声现象(讲义)(解析版)第1页
    专题01 声现象(讲义)(解析版)第2页
    专题01 声现象(讲义)(解析版)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1 声现象(讲义)-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广东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1 声现象(讲义)-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广东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1声现象讲义原卷版docx、专题01声现象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2页, 欢迎下载使用。
    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考点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考点二 声音的特性
    考点三 声音的利用
    考点四 噪声及其控制
    跨学科实践01 乐器的调查与制作
    04题型精研·考向洞悉
    题型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考向01:声音的产生
    考向02:声音的传播
    考向03:声速及其计算
    题型二 声音的特性
    考向01:声音三特性辨析
    考向02: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考向03: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
    题型三 声音的利用
    考向01:声音传递信息与传递能量的辨析
    考向02:超声波、次声波及其应用
    题型四 噪声及其控制
    考向01:噪声与乐音
    考向02:噪声控制
    题型五 乐器的调查与制作
    考向01 乐器的调查与制作
    05分层训练·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考点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源: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成为声源。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3.探究声音的产生
    (1)轻压喉部:轻捏喉部,然后说话或者唱歌,发声时,手指感到喉咙在振动;停止发声,振动停止,声带(固体)振动发声。
    (2)拨动橡皮筋:用手拨动张紧的橡皮筋,然后再捏住橡皮筋:拨动橡皮筋时,橡皮筋发出“嗡嗡”声,能看到橡皮筋在不停地振动;捏住橡皮筋时,橡皮筋不再振动,不再发声,橡皮筋(固体)振动发声。
    (3)吹响笛子:笛子发声时,把手放在笛孔处,能感觉到气流的振动;停止吹气,没有振动的气流,笛声消失。空气柱(气体)振动发声。
    (4)用筷子搅动水(不要碰触水盆):水发出“哗哗”的声音;当水面平静下来,水不再振动,不再发出声音,水(液体)振动发声。
    (5)敲鼓:(1)敲鼓时,鼓面上纸屑的跳动;(2)敲鼓时,鼓面附近的蜡烛火焰晃动;说明鼓声是鼓面振动产生的。
    (6)敲击音叉:敲击音叉时,音叉附近的乒乓球跳开,说明音叉在振动。
    (7)正在发声的音箱:用手按住音箱的纸盆,感觉到纸盆在振动。
    4.确定声源:弦乐是琴弦的振动产生的;管乐是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打击乐是由被打击乐器的振动产生的等。
    对声源的理解:①声源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和气体。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其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分别是由气体(空气)、液体(水)、固体(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此时,空气、水、声带就是声源。②只有正在发生的物体才能叫声源。一个能够发声但没有发声的物体不能称为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3)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探究声音的传播
    (1)固体能够传声:一个同学轻敲桌子的一端,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的桌面上,能听到清晰的敲桌子的声音,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2)液体能够传声:轻敲水族馆里的鱼缸体,鱼听到敲击声后迅速跑开。鱼能听到敲击声才迅速跑开,液体能够传声。
    (3)气体能够传声:上课时,我们都能听见老师的讲课声。我们通过空气听到了老师讲课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4)真空不能传声: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中,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向玻璃罩中逐渐充入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随着空气被抽出,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听不到声音;再充入空气,随着空气越来越多,声音又越来越大,推理:真空不能传声。
    3.回声:声波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我们听到的回声,就是声波反射形成的。
    (1)人耳能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2)回声的防止:室内讲话的回声有时候会使人听到多重声音,产生重音,严重时会对人的听觉系统造成伤害,所以要规避回声带来的不利影响。
    4.声波
    (1)声波: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我们把这种波叫做声波。例如,音叉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了声波,从而将音叉(声源)的振动传播到远方。
    (2)声音的传播速度:在15℃,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水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约为1500m/s;在钢铁中更快,速度可达5200m/s。
    (3)影响声速的因素:1)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2)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5.人耳如何听到声音
    (1)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发声体发出声音→介质传声→耳朵听声。
    (2)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物理学中把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3)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这就造成了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度及其它特征也就不同,这就是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的方位。
    (4)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如隔墙能听到相邻房间里的声音。
    6.回声的应用
    (1)改善音质:在封闭的空间产生声音后,声波就在四壁上不断反射,即使声源停止振动发声,声音也会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做混响。在建筑方面,设计、建造大的厅堂时,可采取必要的措施,例如设计内部结构、形状等,以获得适量的混响,使声音更为丰满动听,提高室内的音质示。
    (2)回声测距:当声源静止时,声音从发出到碰到障碍物反射回声源处所走过的距离,是声源到障碍物距离的两倍,即,其中t为从发声到接收到回声的时间,v声为声音的传播速度。人们根据这一原理进行距离的测量,如图乙所示。
    考点二 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频率
    (1)定义: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用字母f表示。
    (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3)单位:赫兹,简称赫,用符号Hz表示。如果一个物体在1s时间内振动100次,它的频率就是100Hz,表示f=100Hz。
    (4)音调与声源振动频率的关系: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的高低。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声音听起来越清脆;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听起来越低沉。
    3.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观察钢板尺的振动:如图,将一把钢板尺压紧在桌面上,分别将钢板尺的不同长度伸出桌面边缘,用力波动钢板尺伸出桌面的部分,使其振动发声,听声音高低的变化,观察钢板尺振动快慢情况。
    钢板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钢尺振动得越慢,发声的音调越低。因而可知,物体振动得快,发声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声的音调就低。
    4.超声波与次声波
    (1)人能感知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在20Hz—20000Hz之间。物理学中把人类能听到的声叫声音
    (2)把高于20000Hz的声叫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叫次声波。
    注意
    (1)超声波和次声波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传播也需要介质,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3)在相同条件下,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传播速度与声音的传播速度相同。
    5.人和动物的发声和听觉频率范围
    (1)人和动物听觉频率范围各不相同。另外,不同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也略有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听觉频率范围也不同,所以听觉频率范围20Hz—20000Hz仅仅是理论上的。
    (2)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等一般会伴有次声波产生,很多动物都能听到,如狗、大象等。
    (3)海豚、蝙蝠等能发出超声波,而大象能发出次声波,它们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完成交流和捕食。
    二、响度
    1.响度: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度(大小)叫响度。
    2.振幅: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
    (1)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发声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大;发声体振动的幅度越小,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小
    (2)人听到的声音是否响亮,除了跟发声体发声时的振幅有关外,还跟人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减少声音分散的方法
    (1)将手做成喇叭状或用喇叭形的传声筒喊话,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使处于喇叭前方的听到的声音更响亮,也可以使声音传播得更远;
    (2)利用管状物(例如听诊器),也能减少声音的分散,增强传声效果。
    4.放大法:在上述实验中,我们通过音叉弹开乒乓球的距离来间接反映音叉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方法叫放大法。放大法是转换法的一种。
    三、音色
    1.音色:音色又叫音品,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2.影响音色的因素: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有关,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相同。
    4.音色的利用
    (1)根据音色可以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声体)和不同人的声音。在欣赏交响乐时,人们能根据音色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闻其声而知其人”也是因为不同人发出的声音的因素不同。
    (2)同一发声体,如果其结构发生变化,音色也将发生变化。因此,可以根据音色来辨别瓷器内部是否产生了裂痕、机器运转是否正常等。
    5.声音的三特性
    考点三 声音的利用
    一、声音传递信息
    1.回声定位
    (1)蝙蝠觅食:蝙蝠在飞行过程中,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遇到障碍物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
    (2)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探测汽车后方障碍物的距离,告知驾驶员周围障碍物的情况。
    (3)声呐设备:利用声波在水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广泛用于鱼群探测、船舶导航和海底地质地貌的勘测等。
    2.医用B超:医生用B型超声波诊断仪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超声波遇到组织的分界面(不同内脏器官的分界处、内脏与骨骼分界处以及异物与组织的交界处)时会发生反射,根据反射波滞后于发射波的时间,可以知道分界面在体内的深度等信息,并转换成影像,帮助医生判断人体内的组织器官是否正常。
    3.无损探伤:工业上可以利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如果产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会在缺损处发生反射,根据接收到的声波信息可以鉴定产品是否合格。
    4.声音传递信息的其他应用
    二、声音传递能量
    1.实验探究—声波能传递能量
    (1)探究过程:如图所示,将音箱对准火焰,播放音乐。
    (2)实验现象:观察到火焰随音乐“舞动”。
    (3)实验结论:声音能传递能量。
    2.医疗:医生利用超声波碎石机去除病人体内的结石。
    3.工业: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
    (2)超声波去污:利用超声波使清洗液剧烈振动,把物体上的污垢清洗下来而不损坏被清洗的物体,可以用来清洗机器零件、精密仪器、医疗设备等;
    (3)超声波焊接:利用超声波的热效应,人们研制了超声波焊接机,利用这种焊接机可以焊接塑料制品、缝制化纤纺织品等;
    (4)超声波除尘:单反相机中的超声波滤镜,安置在快门之后,能够通过每秒万次的高速振动,将吸附在感光器上的灰尘碎屑震落,达到除尘的目的;
    (5)日常生活:利用超声波清洗牙齿、利用超声波出去人体内结石等。
    (6)次声波武器:由于次声波传播的距离远、穿透能力强,且较低频率的次声波达到一定强度时可以致人死亡,因而次声波正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军事上。
    考点四 噪声及其控制
    一、噪声的概念
    1.乐音:人们把物体有规律的振动产生的、听起来感觉非常舒服的声音叫乐音。
    2.噪声
    (1)从物理学角度:噪声通常是指哪些难听刺耳、令人厌烦的声音,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产生的。
    (2)从环保的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噪声的来源
    (1)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
    (2)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
    (3)社会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的喧哗声。
    (4)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
    4.噪声强弱的等级
    (1)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属于强弱的等级,分贝符号是dB。0dB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听觉下限。
    (2)一些声音的声级和人们相应的主观感觉
    5.噪声的危害
    (1)心里效应: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工作、学习和休息。
    (2)生理效应:出现耳聋、头疼、血压升高、视觉模糊等症状,严重时会使人神志不清、休克甚至死亡。
    (3)物理效应:高强度噪声能损坏建筑物,并使一些仪表和设备不能正常工作。如超音速飞机的轰鸣声、巨大的爆炸声会将建筑物的玻璃震碎等。
    (4)噪声的危害
    (1)>90dB,会破坏听力,引起神经衰弱、头痛高血压等疾病;
    (2)>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3)>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6.乐音和噪声辨析
    二、控制噪声:噪声一些人们的身心健康,是当今社会的四大公害之一,因此控制噪声非常重要。控制噪声一般从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这三个方面着手。
    1.在声源处控制噪声:噪声大的机器或换用噪声小的设备,安装消声装置;如:在声源处加防护罩、在内然机或摩托车排气管处加消声器。
    2.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传输的路径上隔离和吸收声波:用隔音或吸音材料把噪声声源与外界隔离开;如:在马路和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
    3.在接收处控制噪声:阻止噪声进入人耳。戴防噪声耳塞、耳罩、防声头盔,或用手指塞住耳朵等。
    跨学科实践01 乐器的调查与制作
    一、乐器的调查与制作
    1、音乐是一门用声音创造美的艺术。人们通过它抒发情感、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器乐和声乐是音乐的主要门类,它们既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包含了许多科技知识。用声学知识研究乐器,尝试制作和演奏乐器,十分有趣且有意义。
    2、任务与要求
    (1)对一种中国传统乐器进行调查,如编钟、骨笛、古琴等。了解它的历史由来、特点和简单的声学原理。
    (2)选择一种自己喜爱或擅长的乐器,如二胡、竹笛、小提琴等,研究它的结构、发声原理以及怎样实现对声音三要素的控制等。走访与乐器有关的职业人员,如音乐教师、演奏家、乐器生产维修人员等,了解他们使用乐器的工作感受与职业要求。
    (3)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自制一种简易乐器,如单弦琴、竹笛、排箫、活塞音哨、酒杯打击乐器等。在制作过程中进行一些有趣的探究活动。
    3、交流与评价
    (1)以短文的形式介绍一种中国传统乐器,内容主要包括乐器的结构、发声特点、历史渊源、演奏要求等。
    (2)向同学展示自制的简易乐器,说明制作过程的关键环节以及你是怎样调整和控制响度、音调和音色的。
    (3)对短文内容的准确性与完整性等进行评价,对自制乐器的结构、声音效果和创新性等进行评价。
    二、中国传统乐器的发声原理和发声三要素的控制
    1、中国传统乐器的发声原理
    2、中国传统乐器的发声三要素的控制
    题型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考向01 声音的产生
    【例1】(2024·湖北·中考真题)宋代苏轼在《琴诗》中问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的琴声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 )
    A.琴弦B.匣子C.指头D.耳朵
    【答案】A
    【详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苏东坡的诗句中以设问的形式说明“声音不是在琴弦上,不是在指头上,而是手指拨动琴弦使弦振动产生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例2】(2024·广东揭阳·模拟预测)除夕夜,热闹的春节文娱晚会进行到午夜时,大家都会等待新年的第一声钟响,有同学发现,虽然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大钟仍“余音不止”。其原因是( )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人的听觉延长了时间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答案】B
    【详解】AB.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被障碍物反射的现象;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不止”,虽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在振动,故出现“余音不止”现象,不是由于回声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人的听觉不会发生“延长”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不能立即停止振动(如同敲击音叉实验一样);激起的空气的振动是声波传播时导致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例3】(2024·河南·中考真题)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图,甲骨文“殸”,意指手持长柄,敲击乐器发声。这说明古人很早便知道声音与碰击有关,蕴含了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道理。请你写出一个能表明这一道理的现象: 。
    【答案】 振动 正在发声的音叉可以激起水花
    【详解】[1]手持长柄,敲击乐器时,乐器振动产生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音叉可以激起水花,说明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考向02 声音的传播
    【例4】(2024·云南昭通·二模)如图是“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音叉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小槌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实验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C.若把这个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不能看到乒乓球被弹起
    D.该实验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答案】C
    【详解】A.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用小槌敲响右边的音叉,右边的音叉振动,产生声音,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带动左侧的音叉振动发声,故A错误;
    B.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声音传播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B错误;
    C.月球上没有大气,真空不能传声,所以若把这个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不能看到乒乓球被弹起,故C正确;
    D.音叉的振动不易观察,通过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采用了转换法,没有采用控制变量法,故D错误。
    故选C。
    【例5】(2024·山东济南·模拟预测)《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记载:行军宿营,士兵常用“伏地听声”的方法来判断有无夜袭敌人的马蹄声。“伏地听声”说明了( )
    A.声音不能在空气中传播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D.声音不能在固体中传播
    【答案】C
    【详解】行军窗营,士兵常用“伏地听声”的方法来判断有无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故选C。
    【例6】(2024·四川泸州·中考真题)2024年4月10日,雪龙号圆满完成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任务。雪龙号在科考活动中经过某海洋区域时,利用回声定位原理从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射超声波,从发射到接收到回声所用的时间为4s,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该处海洋的深度为 m;探测器发出的超声波由声源的 而产生的;在月球表面不能用超声波代替激光来探测距离,原因是 。
    【答案】 振动 真空不能传声
    【详解】[1]声音传播到海底所用的时间为
    该处海洋的深度为
    [2]一切声音都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探测器发出的超声波由声源的振动而产生的。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表面没有空气,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在月球表面不能用超声波代替激光来探测距离。
    考向03 声速及其计算
    【例7】(2024·山东烟台·一模)如图所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0.005s.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2.6m,空气中的声速取340m/s,则该同学的身高为( )
    A.1.65m B.1.70mC.1.75m D.0.85m
    【答案】C
    【详解】超声波从发射到该同学的头顶所用的时间为
    感应器到该同学的头顶的距离为
    该同学的身高为
    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例8】(2024·安徽淮南·一模)倒车雷达是汽车泊车或者倒车时的安全辅助装置,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它的工作原理是在车的后保险杠设置雷达侦测器(超声波感应器),侦测出离车最近的障碍物距离,并发出警笛声来警告驾驶员,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车子处于静止启动状态,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侦测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2ms,则车离障碍物的距离为0.34m
    B.若侦测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2ms,则车离障碍物的距离为0.68m
    C.若车离障碍物的距离为1.02m时,侦测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3ms
    D.若车离障碍物的距离为1.02m时,侦测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30ms
    【答案】A
    【详解】AB.侦测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2ms即2×10-3s,则车离障碍物的距离
    故A正确,B错误;
    CD.若车离障碍物的距离为1.02m时,侦测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过的路程为
    s1=2×1.02m=2.04m
    经历的时间
    故CD错误。
    故选A。
    【例9】(24-25八年级上·江苏苏州·阶段练习)一辆汽车在匀速行驶,道路前方有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并在6s后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速度为20m/s,司机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了 m,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 m。与此同时,复兴号列车车身长428m,正以68m/s的速度驶入长1000m的平直隧道,复兴号在进入隧道时鸣笛9.4s,在隧道另一端口的护路工人听到鸣笛的时间为 s。(空气中声速340m/s)
    【答案】 120 960 7.52
    【详解】[1]汽车行驶的路程
    s车=v车t=20m/s×6s=120m
    [2]声音传播的距离
    s声=v声t=340m/s×6s=2040m
    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则
    2s=s声+s车=2040m+120m=2160m
    解得
    s=1080m
    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
    s′=s-s车=1080m-120m=960m[3]假设列车静止在隧道口鸣笛时间为9.4秒,则隧道另一端口的护路工人听到鸣笛的时间为9.4s,列车以68m/s的速度行驶,因此列车在鸣笛结束时已经行驶路程
    s1= v1t1=68m/s×9.4s= 639.2m
    声音传播这段时间
    实际列车第9.4s末鸣笛声到隧道另一端口则少用t2的时间,所以在隧道另一端口的护路工人听到鸣笛的时间
    题型二 声音的特性
    考向01 声音三特性辨析
    【例1】(2024·北京·中考真题)北京的鸽哨制作精致,图中所示的是用多个管状哨连接成的一个“连筒类”鸽哨。当鸽子携带鸽哨飞行时,哨声既有高音、也有低音,主要是因为各筒的长短会影响发出声音的( )
    A.音调B.音色C.响度D.传播速度
    【答案】A
    【详解】A.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各筒的长短不同,空气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A符合题意;
    B.音色指的是声音的特色,与发生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与各筒的长短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C.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强弱,影响因素是振动的幅度,与各筒的长短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D.传播速度与介质、温度有关,与各筒的长短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例2】(2024·江苏南通·中考真题)南通板鹞风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面缀满大小不一的哨口,如图。风筝升空后哨口发出低、中、高音,声音的这一特征指的是( )
    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速
    【答案】A
    【详解】哨口大小不一,可以影响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使哨口发出低、中、高音,故低、中、高音为声音的音调,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例3】(2024·广东清远·一模)战国早期铸造的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杰出代表,如图所示。敲击编钟发出声音主要是编钟 产生,分别用相同大小的力敲击编钟的正面与侧面,编钟振动快慢不同,产生的声音 不同,声音通过 传播到现场听众耳中的。
    【答案】 振动 音调 空气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敲击编钟,编钟振动而发出声音。
    [2]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跟频率(振动快慢)有关;分别用相同大小的力敲击编钟的正面与侧面,编钟振动快慢不同,产生的声音音调不同。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编钟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听众耳中的。
    考向02 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例4】(2024·广东广州·二模)如图,在杭州亚运会的迎宾表演中,19位少年使用“水玉琮”敲出激扬的鼓声,以水为礼,击鼓迎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鼓手敲击鼓面越快,鼓振动的频率越快
    B.用大小不同的力在鼓面上敲打出水花,改变了鼓声的音调
    C.敲击鼓面的不同位置可以改变鼓声的音调
    D.人们能根据声音的响度分辨出竹鼓
    【答案】C
    【详解】A.敲鼓时,即使敲得很快,鼓面振动的频率并不随之越高,音调也不随之越高,一般鼓面的振动频率是由鼓本身的性质如鼓面的大小、紧张程度、干湿度、厚薄、弹性等决定的,与敲打的频率无关,故A错误;
    B.用不同大小的力在鼓面上敲打出水花,鼓声的振幅不同,改变了鼓声的响度,故B错误;
    C.敲击鼓面的不同位置发声体振动的频率不同,因此声音的音调不同,故C正确;
    D.不同乐器发声的音色不同,观众即使没有看到敲鼓也能判断出是鼓声,主要是通过鼓声的音色来辨别,故D错误。
    故选C。
    【例5】(2024·广东广州·二模)同一检测器测得发声体A和B的声音数据如图,0至t1过程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声体B发声时的振动幅度可能比A小
    B.发声体A和B被检测到的响度不相同
    C.发声体A的音调变高
    D.发声体A每秒振动的次数不变
    【答案】A
    【详解】AB.由图像可知,0至t1过程中,同一检测器测得发声体A和B的声音强弱等级(响度)相同且不变;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所以发声体A发声时的振幅比B的大,这样在经过更长传播距离的衰减,到达检测器时,就与B到达检测器时的振幅一样了,故A正确,B错误;
    CD.从图像分析,0至t1过程中,发声体A的频率变小,即每秒振动的次数变小,所以音调变低,故CD错误。
    故选A。
    【例6】(2024·江苏南通·一模)小明利用一根琴弦和一些简单器材制作了如图所示的“单弦琴”,拨动箭头处琴弦的同时,向小桶里 (选题“增加”或“减少”)沙子,能降低音调;若拨动琴弦后自由释放小车,音调便逐渐 ;小车静止在某位置,若想改变“单弦琴”的音色,可以 。
    【答案】 减少 升高 换一根不同材料的琴弦
    【详解】[1]弦越松,振动的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向小桶里减少沙子,振动频率减小,则声音的音调变低。
    [2]拨动琴弦后自由释放小车,琴弦被拉得越来越紧,声源振动的频率越来越快,音调便逐渐升高。
    [3]音色和声源的材料有关,想改变“单弦琴”的音色,可以换一根不同材料的琴弦进行实验。
    考向03 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
    【例7】(2024·江苏无锡·二模)如图将一把钢尺按紧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关于该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应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
    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是探究响度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C.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音色会改变
    D.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音调会改变
    【答案】A
    【详解】A.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可以改变钢尺的振动幅度,改变声音的响度,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A正确;
    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可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音调,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B错误;
    C.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发出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音色不变,故C错误;
    D.频率指钢尺振动的快慢,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在振动过程中,发出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距离发声体越来越远,响度会改变,但是音调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例8】(2024·广东汕尾·模拟预测)上课时,离老师远近不同的同学听到声音的( )不同。
    A.音调B.音色C.响度D.频率
    【答案】C
    【详解】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所以离老师远近不同的同学听到声音的响度不同,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例9】如图所示,用钢尺做实验,探究影响声音高低、强弱的因素。
    (1)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短一些,拨动钢尺;然后伸出桌边长一些,再拨动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 (选填“快”或“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选填“高”或“低”);
    (2)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伸出桌面的长度保持不变,先拨动钢尺振动的幅度小一些,发出声音的响度越 (选填“大”或“小”),站在离钢尺越远的地方,听到的声音越 (选填“强”或“弱”)。
    【答案】 快 高 小 弱
    【详解】(1)[1][2]音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钢尺伸出桌边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3][4]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实验中,使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保持不变,拨动钢尺振动的幅度变小,响度变小,站在离钢尺越远的地方,听到的声音越弱。
    题型三 声音的利用
    考向01 声音传递信息与传递能量的辨析
    【例1】(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军队中号声就是命令,关于号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号声是由司号员的声带振动产生的B.士兵通过声音的响度分辨出号声
    C.司号员利用号声传递信息D.号声属于超声波
    【答案】C
    【详解】A.在军队中,号声是由司号员吹响军号时,军号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而不是司号员的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士兵能够分辨出号声,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即不同乐器或发声体发出的声音具有独特的音质和音色特征;响度是声音的大小或强弱,与士兵分辨号声无关。故B错误;
    C.在军队中,号声被用作传递命令和信息的方式,司号员通过吹响不同的号声来传达特定的指令或信息给士兵。故C正确;
    D.超声波是频率高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即20Hz到20000Hz)的声波,号声的频率在这个范围内,因此它是人耳能听到的可听声,而不是超声波。故D错误。
    故选C。
    【例2】(2024·广东佛山·一模)如图所示,当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A时,完全相同的音叉B会把轻触音叉的乒乓球弹开不同幅度,对该实验过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可不需要介质
    B.音叉B会振动,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
    C.音叉A、B振动的频率、幅度都相同
    D.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大,则音叉发声的音调越高
    【答案】B
    【详解】AB.在实验过程中,敲击音叉A,音叉A振动而发声,声音通过空气传到音叉B,由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所以音叉B振动,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A错误,B正确;
    C.由于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有能量的损耗,所以音叉A、B振动的频率、幅度都不相同,故C错误;
    D.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大,说明音叉B振动的幅度大,音叉发声的响度越大,故D错误。
    故选B。
    【例3】(2024·江苏常州·中考真题)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发声喇叭前方,可以看到烛焰随着声音晃动,喇叭的纸盆由于 产生声音,声音通过 传播到烛焰处,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具有 。
    【答案】 振动 空气 能量
    【详解】[1][2][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喇叭的纸盆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烛焰处;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考向02 超声波、次声波及其应用
    【例4】(2024·广东广州·中考真题)监测器测得某次鸟鸣和猫叫的声音信息如下表,则( )
    A.鸟鸣的响度大B.猫叫是超声波
    C.鸟鸣的频率高D.猫叫的音调高
    【答案】C
    【详解】A.分析数据可知,猫叫的声音强弱的等级大于鸟鸣的声音强弱的等级,所以猫叫的响度大,故A不符合题意;
    B.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猫叫声音的频率为800Hz,不是超声波,故B不符合题意;
    CD.鸟鸣的频率为5000Hz,猫叫的频率为800Hz,所以鸟鸣的频率高,音调高,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例5】如图所示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时期使用的哨子。部队进行穿插作战,因为执行无线电静默,所以志愿军内部传递信号,大多使用哨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哨子发出的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B.更用力吹哨子,改变的是哨声的响度
    C.战士们分辨哨子的声音,根据的是哨声的音色
    D.远处的战士能听到哨声,因为哨声是次声波
    【答案】D
    【详解】A.哨子发出的声音是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更用力吹哨子,改变物体振动的幅度,从而改变的是哨声的响度,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战士们分辨哨子的声音,根据的是哨声的音色,发声材料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各具特色,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次声波指的是低于20Hz,人耳听不见,故D错误,D符合题意。
    故选D。
    【例6】(2024·江西九江·模拟预测)如图所示是一款电动声波牙刷,其振动频率为31000次/-41000次/,该牙刷正常工作时发出的 (选填“是”或“不是”)超声波,当调节档位时,听到牙刷发出的声音变尖了,说明此时 (选填“响度”或“音调”)发生了变化。
    【答案】 不是 音调
    【详解】[1]频率即物体每1s振动的次数,由题可知,电动声波牙刷,其振动频率为31000次/min-41000次/min,即振动频率约为517次/s-683次/s,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所以该牙刷正常工作时发出的不是超声波。
    [2]物体振动发声时,振动的频率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尖锐。牙刷发出的声音变尖了,即牙刷振动的频率变大了,说明此时音调发生了变化。
    题型四 噪声及其控制
    考向01 噪声与乐音
    【例1】人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的演奏声,是因为它们所发声音的_________不同。小明学习时,听到邻居家传来的钢琴声,这属于_________(乐音/噪声)。
    【答案】①音色;②噪声。
    【解析】[1]不同乐器由于材料,结构不同,故音色不同,即人们能分辨不同乐器演奏声是由于音色不同。
    [2]从环保的角度,只要妨碍人们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例2】燃放烟花可以为节日增添气氛,下列有关烟花的声学知识不正确的是( )
    A.只听到烟花爆炸声,就知道有人在放烟花,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B.烟花爆炸的声音是从空气传入现场观众耳朵的
    C.对附近正在休息的居民来说,烟花爆炸的声音是噪声
    D.烟花的爆炸声震耳欲聋,是因为声音的频率大
    【答案】D
    【详解】A.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听到烟花爆炸声,就知道有人在放烟花,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而烟花爆炸的声音是从空气传入现场观众耳朵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烟花爆炸的声音影响了附近正在休息的居民,烟花爆炸的声音是噪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烟花的爆炸声震耳欲聋,是因为声音的响度大,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例3】“大妈们开音乐跳广场舞,吵得我都没法学习了”,小明向妈妈抱怨,妈妈装上了真空隔层玻璃窗,书房的声音小了很多。说明大妈在健身时产生的声音是 (填“乐音”或“噪声”)。装上了真空隔层玻璃窗,属于在 处减弱噪声;为了共建和谐社会,社区工作人员与大妈沟通,跳舞时调小音量,属于在 处减弱噪声。
    【答案】 噪声 传播过程 声源
    【详解】[1] 凡是影响人正常生活、休息、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大妈们开音乐跳广场舞影响到小明学习,所以是噪声。
    [2] 装上了真空隔层玻璃窗,可以阻断噪声的传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 调节音量时,喇叭的振幅发生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发生改变,所以把音量关小是为了减弱声音的响度,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考向02 噪声控制
    【例4】 (2024·山东济南·中考真题)下列措施是在噪声的传播环节减弱噪声的是( )
    A.午休时佩戴防噪声耳塞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图书馆内不得大声喧哗D.高架道路两旁的隔音墙
    【答案】D
    【详解】A.午休时佩戴防噪声耳塞,是阻止声音进入人耳,所以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是阻止声源发出声音,所以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图书馆内不得大声喧哗,是阻止声源发出声音,所以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高架道路两旁建隔音墙,是减弱声音的传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例5】(2024·内蒙古·中考真题)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下列措施属于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是( )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B.工厂工人戴着防噪声耳罩
    C.街头设置的噪声监测仪D.高速公路某些路段两侧设有透明板墙
    【答案】A
    【详解】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在声源处处理噪声,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A符合题意;
    B.工厂工人戴着防噪声耳罩在人耳处处理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街头设置的噪声监测仪是在监测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高速公路某些路段两侧设有透明板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例6】(2024·山东菏泽·中考真题)中国高铁正在高速发展。在旷野里,远远看到疾驰的列车犹如一枚“白色子弹”,如图所示。若它以100m/s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12s,则行驶了 m。以列车为参照物,座位上安静看书的乘客是 的。列车上交谈的乘客自觉压低声音,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
    【答案】 1200 静止 声源
    【详解】[1]若它以100m/s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12s,由得,高铁行驶的距离为
    [2]以列车为参照物,座位上安静看书的乘客的位置不变,是静止的。
    [3]列车上交谈的乘客自觉压低声音,减少噪声的产生,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题型五 乐器的调查与制作
    考向01 乐器的调查与制作
    【例1】如图所示,是小明用纸盒、橡皮筋和铅笔制作的乐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如果把这个乐器拿到月球上拨动,我们能听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
    B.若在晚上弹奏,妈妈正在休息,对妈妈来讲,弹奏声是乐音
    C.改变两铅笔之间的距离,用相同的力再次拨动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D.拨动橡皮筋,橡皮筋嗡嗡作响,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答案】D
    【详解】A.月球上是真空,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我们不能听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故A错误;
    B.若在晚上弹奏,妈妈正在休息,对妈妈来讲,弹奏声是噪音,故B错误;
    C.改变两铅笔之间的距离,橡皮筋的长度发生改变,用相同的力再次拨动时,橡皮筋振动快慢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C错误;
    D.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嗡嗡的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D正确。
    故选D。
    【例2】在学习声现象的过程中,制作了“土电话”、“水杯琴”、笛子、小吸管乐器等。关于小制作中的声学知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用“土电话”能听到对方的说话声,说明固体能传声
    B.在几个相同的杯子里装入不同量的水组成“水杯琴”,它的音调高低与装水多少有关
    C.吹笛子时发出的声音主要是笛管振动产生的
    D.通过改变吸管的长度可以改变吸管乐器的音调
    【答案】C
    【详解】A.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以及气体中传播,“土电话”通过棉线传声,说明固体能够传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几个相同的杯子里放入不同量的水组成“水杯琴”,用相同的力敲打,水量越多,杯子振动越慢,音调越低,因此它的音调高低与装水多少有关,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我们能听到笛子发出的声音主要是笛子内空气振动产生的声音,故C错误,符合题意;
    D.通过改变吸管的长度可以改变吸管内空气振动的快慢,从而改变吸管发声的音调,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例3】如图所示是一件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一等奖的获奖作品——瓷砖制作的乐器。这名学生用同种瓷砖切割成宽度相同而长度不同的瓷砖条,用小锤敲击时,就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音乐声。当用相同的力敲击这些瓷砖条时,它们发出的声音的 不同。若图中的瓷砖条刚好能发出“1,2,3,4,5,6,7”的声音,则发出“1”音的是图中的 (填“A”或“B”)。
    【答案】 音调 B
    【详解】[1][2]不同的砖条在敲击后振动的快慢不同,即频率不同,所以能够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B的长度最大,所以用相同的力敲击时,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最慢,它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是最低的。
    基础巩固
    1.(2024·甘肃武威·三模)湖北省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编钟乐团用其复制品随展演奏,深受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下列关于编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会听到音调不同的钟声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编钟,可以改变编钟的振动频率
    C.编钟产生的声音有可能是噪声
    D.在音乐厅演奏编钟时,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听众会觉得声音更响亮,演奏效果更好
    【答案】B
    【详解】A.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编钟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所以会听到音调不同的钟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编钟,可以改变编钟的振动的幅度,从而改变声音的响度,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编钟产生的声音如若干扰人休息或学习,则有可能是噪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在音乐厅演奏编钟时,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的响度变大,听众会觉得声音更响亮,演奏效果更好,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024·广东广州·二模)小明吹奏了长笛的一个音。如图1,甲、乙两个相同设置的声音监测器在距离小明不同位置进行了监测,分别测得该声音相应的波形图如图2。根据图2的信息,该声音在传播过程中( )
    A.音调降低B.响度减小C.音色改变D.传播速度减小
    【答案】B
    【详解】根据图像可知,声音的波形振幅减小了,因此响度逐渐减小;频率和形状均未发生改变,所以音色与音调均未改变;而声音一直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因此声速也不会发生改变;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3.(2024·山东德州·中考真题)如图所示,汽车领域广泛利用AI(人工智能)语音助手实现“人与车”全场景自然交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语音助手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B.减小声音音量实质是降低音调
    C.人们能分辨出车载音乐中不同乐器的声音,依据是声音的音色
    D.根据用户语音指令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答案】C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语音助手发出的声音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减小声音的音量,即减小声音的大小,故实质是降低响度,故B错误;
    C.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人们能分辨出车载音乐中不同乐器的声音,依据是声音的音色,故C正确;
    D.根据用户语音指令完成指定操作,AI获得了指令信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C。
    4.(2024·广东茂名·模拟预测)如图是几个关于声现象的实验及标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悬挂在细线下的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时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B.乙: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用同样的力去敲击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C.丙:播放音乐的扬声器前的蜡烛烛焰摆动,说明声能传递信息
    D.丁:“禁止鸣笛”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A
    【详解】A.悬挂在细线下的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时被弹开,即发声体在振动,故A正确;
    B.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用同样的力去敲击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B错误;
    C.扬声器发出的声音将能量传递给烛焰,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C错误;
    D.“禁止鸣笛”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5.(2024·广东汕尾·二模)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新“音乐之都”称号,成为亚洲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小明在哈尔滨大剧院观看交响乐团的精彩演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提琴和钢琴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B.长笛和鼓都是利用空气的振动发声的
    C.小号的声音大,是因为空气柱的振动频率快
    D.后排的观众听到的声音比前排小,是因为他们听到的声音音调低
    【答案】A
    【详解】A.小提琴和钢琴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可以根据音色区分它们,故A正确;
    B.长笛是利用空气的振动发声的,鼓是利用鼓面振动发声,故B错误;
    C.小号的声音大,是因为空气柱的振动幅度大,所以响度大,故C错误;
    D.后排的观众听到的声音比前排小,是因为他们听到的声音响度小,故D错误。
    故选A。
    6.(2024·广东茂名·二模)如图所示是汽车利用超声波辅助倒车的情境,当汽车与障碍物相距较近时,汽车就会发出“嘀嘀嘀”的警报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B.警报声是超声波
    C.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D.警报声对驾驶员来说是噪声
    【答案】A
    【详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超声波的传播同样需要介质,故A正确;
    B.人类听不到超声波,故“嘀嘀嘀”的警报声不是超声波,故B错误;
    C.超声波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C错误;
    D.警报声对正在倒车的驾驶员来说不是噪声,它起到提醒驾驶员的作用,故D错误。
    故选A。
    7.(2024·山东菏泽·中考真题)课堂上有关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B.通过音色就能判断是哪位同学在回答问题
    C.老师讲课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同学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说明响度大
    【答案】C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老师声带的振动发出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每个人的音色都不同,通过音色就能判断是哪位同学在回答问题,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同学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说明响度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2024·山东聊城·中考真题)下列和声现象有关的情景,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情景,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只要物体振动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B.乙情景,古筝演奏中拨动不同琴弦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C.丙情景,利用超声波可以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D.丁情景,航空母舰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耳罩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
    【答案】C
    【详解】A.甲情景,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只要物体振动的频率需要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人耳才可能听到声音,故A错误;
    B.乙情景,古筝演奏中拨动不同琴弦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B错误;
    C.丙情景,利用超声波可以清洗眼镜,利用超声波将污物击碎,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C正确;
    D.丁情景,航空母舰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耳罩是为了防止噪声入耳,故D错误。
    故选C。
    9.(2024·陕西·中考真题)华阴“老腔”是陕西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者演唱时声音响亮,使远处的观众也能听清。“响亮”描述的是声音的 大。现场观众听到的声音是以 为介质传入人耳的。
    【答案】 响度 空气
    【详解】[1]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坐在远处和近处的观众,他们听到唱词声的响度是不同的,近处的响度大,“响亮”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大,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所以人们听到的唱词是通过空气以波的形式传入人耳的。
    10.(2024·吉林·中考真题)去红色教育基地实践的路上,同学们齐唱《我和我的祖国》,歌声通过 传入教师耳中。红色教育基地墙上贴有禁止喧哗的提示,这是在 处控制噪声。
    【答案】 空气 声源
    【详解】[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歌声通过空气传入教师耳中。
    [2]红色教育基地墙上贴有禁止喧哗的提示,禁止声音的产生,这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11.(2024·西藏·中考真题)格桑在化学实验课上按照如图所示的方法检验氢气的纯度时,听到很小的声音,判断出气体较纯,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这一特性;该现象同时说明声音能够传递 。
    【答案】 响度 信息
    【详解】[1][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根据声音的不同来判断氢气纯度,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所以“很小”是指声音的响度小,所以听到很小的声音,判断出气体较纯,主要是依据声音的响度。
    能力提升
    12.(2024·山东威海·中考真题)如图所示,敲击音叉A,音叉B将乒乓球弹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B之间的空气可以传递能量
    B.A、B之间的空气与音叉发生了相互作用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A,音叉A发出声音的音色会变化
    D.若在宇航员生活的空间站内做此实验,乒乓球依然可以弹起来
    【答案】C
    【详解】AB.由题意可知,敲击音叉A,音叉A振动发声,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音叉A对空气有作用,使得空气振动,空气再对音叉B有作用,使得音叉B振动,音叉B再将乒乓球弹起,说明A、B之间的空气可以传递能量,故AB正确,AB不符合题意;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A,音叉A发出声音的响度会变化,音色不会发生变化,故C错误,符合题意;
    D.若在宇航员生活的空间站内做此实验,空间站内存在供宇航员生活的“空气”,“空气”依然可以传递能量,因此乒乓球依然可以弹起来,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2024·海南·中考真题)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防止噪声干扰,中考考场附近禁止鸣笛,表示“禁止鸣笛的标志是( )
    A.
    B.
    C.
    D.
    【答案】A
    【详解】A.图中画一个喇叭,表示禁止鸣笛,故A符合题意;
    B.图中标志表示禁止行人通过,故B不符合题意;
    C.图中标志表示禁止吸烟,故C不符合题意;
    D.图中标志表示禁止停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2024·山东日照·中考真题)下列关于声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小明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是由于小明的声带振动得快
    B.音乐老师能够分辨钢琴和长笛发出的C调,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
    C.蝙蝠夜间能够精准确认目标,是利用次声波的反射确定目标位置
    D.厂房外面安装玻璃隔音板降低噪声,是由于玻璃不能传播声音
    【答案】B
    【详解】A.声音的洪亮程度通常与声音的响度有关,响度与声波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声音越响。声带振动得快慢影响的是声音的音调,即声音的高低,而不是响度,故A错误;
    B.音色是指声音的特征,它是由声波的波形决定的。不同的乐器即使演奏相同的音调,也会因为材料、结构等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音色,因此音乐老师可以通过音色来区分不同的乐器,故B正确;
    C.蝙蝠在夜间导航和捕食时使用的是超声波,而不是次声波。它们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反射回来,蝙蝠通过接收这些回声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故C错误;
    D.玻璃本身是可以传播声音的,但是隔音板的设计通常是为了减少声音的传播。隔音板通过吸收、反射或散射声波来降低噪声,而不是因为玻璃不能传播声音,故D错误。
    故选B。
    15.(2024·广东肇庆·二模)关于高铁的噪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架桥上的隔音板可以防止噪声产生
    B.车窗的双层玻璃可以防止噪声产生
    C.带上防噪声耳罩可以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朵
    D.列车上的广播一定不是噪声
    【答案】C
    【详解】A.高架桥上的隔音板可以阻碍噪声的传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
    B.车窗的双层玻璃可以阻碍噪声的传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带上防噪声耳罩可以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
    D.列车上的广播如果影响到他人正常的休息,也会成为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16.(2024·广东汕头·一模)古诗“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如题图所示,我们看到蝴蝶翅膀在振动时,却听不到因翅膀振动而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 (选填“低于”或“高于”),我们将这种声波称为 声波;人们是根据声音的 (选填“音调”或“音色”)来辨别黄莺啼声的。
    【答案】 低于 次 音色
    【详解】[1][2]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到20000Hz之间。当声音的频率低于20Hz时,称之为次声波,这种声波人耳是听不到的。同样地,当声音的频率高于20000Hz时,称之为超声波,人耳同样无法听到。蝴蝶翅膀在振动,但却听不到翅膀振动而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太低了,低于了人耳能够听到的最低频率20Hz,这种声音是次声波,人耳是听不到的。
    [3]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它们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人们是根据音色辨别黄莺的啼声。
    17.(2024·广东江门·一模)深夜,大家正欲入睡时,邻居家传来了悠扬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二胡独奏曲声是由二胡琴弦 产生的,人们通过独奏曲声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辨别出是二胡曲,这时候的二胡独奏曲声对人们来讲是属于 (选填“噪声”或“乐音”)。
    【答案】 振动 音色 噪声
    【详解】[1]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二胡独奏曲声是由二胡琴弦振动产生的。
    [2]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可以通过音色不同辨别出是二胡曲。
    [3]深夜,大家正欲入睡时,这时候的二胡独奏曲声妨碍人们休息,故属于噪声。
    18.(2024·广东阳江·一模)2022年北京冬奥会,即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由中国举办的国际性奥林匹克赛事,2月20日闭幕。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名小男孩用铜管乐器(小号),小号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 传入现场观众耳朵中;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填声音的特性);开幕式现场附近,禁止车辆鸣笛是在 减弱噪声。
    【答案】 空气 音调 声源处
    【详解】[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小号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耳朵中。
    [2]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改变了小号内空气柱的长度,空气柱振动频率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
    [3]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开幕式现场附近,禁止车辆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9.(2024·云南·中考真题)某同学计划将自己练琴的房间改造成隔音房间,以免练琴时打扰邻居。方案实施前,她设计实验来测评材料的隔音性能。器材有:一个声级计(测量声音强弱的仪器)、毛毡布、泡沫板、闹钟和两个相同的盒子。实验如下:
    (1)用相同的方式把毛毡布、泡沫板分别布置在两个盒子内;
    (2)接下来的操作是: ,读出声级计的示数;
    (3)比较两次声级计的示数,如果 ,则说明泡沫板的隔音性能好。
    【答案】 见解析 见解析
    【详解】(2)[1]将闹钟分别放在两个盒子中,将声级计放在盒子外面相同距离处测量,读出声级计的示数。
    (3)[2]如果闹钟置于毛毡布内时,声级计的示数更高,置于泡沫板内时,声级计的示数更低,则说明泡沫板的隔音性能好。
    20.(2024·湖南岳阳·模拟预测)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好物理要多做实验。

    (1)如图甲,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弹开,实验中乒乓球起到的是 。
    (2)如图乙,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把乒乓球弹起,说明 可以传声;假设在月球上进行图乙中的实验,则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
    【答案】 放大音叉振动作用 空气 不能
    【详解】(1)[1]由甲可知,当用细线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到正在发声的音叉时,可以看到乒乓球会被音叉弹开,乒乓球被弹起是因为音叉振动造成的,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叉的振动幅度非常小,不容易观察,这里的乒乓球起到放大音叉振动的作用。
    (2)[2][3]如图乙所示,当用力敲击右边的音叉,处在左边的音叉也会将乒乓球弹起,两个音叉之间是空气,说明空气可以传声。而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传声介质,假设在月球上进行乙图实验,则不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
    21.(2024·广东深圳·一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阅读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在空心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已知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需要的时间为2.5s,两声相隔2.33s(此时气温约为15℃)。
    (1)求空心金属管的长;
    (2)求声音在该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
    (3)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如果在金属管里灌满水,用时间数据简要描述可能听到的声音情况。
    【答案】(1)850m;(2)5000m/s;(3)见详解
    【详解】解:(1)空心金属管的长为
    s=v空气t空气=340m/s×2.5s=850m
    (2)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时间为
    t金属=t空气﹣Δt=2.5s﹣2.33s=0.17s
    则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速度为
    (3)根据前面计算出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速度大小,对比表中数据可知,该金属管可能是铝制成的。如果在金属管里灌满水,则声音在水中传播的时间为
    耳朵要区分出不同介质传播过来的声音的条件是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s,三种介质的时间差分别为
    Δt1=t空气﹣t水=2.5s﹣0.57s=1.93s>0.1s
    Δt2=t水﹣t金属=0.57s﹣0.17s=0.4s>0.1s
    据此分析可知能听到三次声音,其依次是通过金属管、水和空气传播而来的。
    答:(1)空心金属管的长为850m;
    (2)声音在该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为5000m/s;
    (3)见详解。
    22.(2024·广东中山·一模)有一列长度为400m,运行速度为72km/h的列车,需要经过长度为2000m的隧道。为了安全,列车先鸣笛一声,4s后听到隧道口处峭壁反射的回声,已知声速v甲=340m/s。求:
    (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列车前行多远?
    (2)列车鸣笛时离隧道口有多远?
    (3)列车从开始进入隧道到完全离开隧道需要多长时间?
    【答案】(1)80m;(2)720m;(3)120s
    【详解】解:(1)列车的速度
    由得,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列车行驶的路程
    (2)由得,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路程
    则列车鸣笛时离隧道口距离
    (3)由得,列车从进入隧道到完全出隧道用时
    答:(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列车前行80m;
    (2)列车鸣笛时离隧道口有720m;
    (3)列车从开始进入隧道到完全离开隧道需要120s。
    23.(2024·广东深圳·一模)超声测速仪向障碍物发射时间极短的脉冲超声波,根据接收到的反射信号时间关系可以测量物体速度。如图所示,测速仪B向驶离匀速行驶的汽车A发射两次脉冲波的时间间隔为8.8s。发射第一个脉冲后0.8s收到反射信号,发射第二个脉冲后2.4s收到反射信号,(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求:
    (1)汽车在两次接收到超声波之间行驶的距离;
    (2)汽车行驶速度。
    【答案】(1)272m;(2)28.3m/s
    【详解】解:(1)汽车匀速行驶,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
    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
    因此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了
    (2)汽车行驶的时间
    汽车的车速为
    答:(1)汽车在两次接收到超声波之间行驶的距离是272m;
    (2)汽车行驶速度是28.3m/s。
    考点内容
    课标要求
    考查频次
    命题预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件;
    每年1~2道,3~4分
    属于常考热点,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填空题,有时也会出现在综合题中。主要命题点有: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及其相关计算等。
    声音的特性
    了解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三大特性是声现象考题中命题点较为集中的内容,主要考查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常见考题类型是选择题、填空题,有时也会出现以探究形式出现的填空题。命题点有:声音的音调以及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声音的响度及影响因素、音色和声源的辨识、超声波与次声波等。
    噪声及其防治
    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人类活动越来越重视环保,对噪声的认识以及控制噪声的考题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多。对噪声相关问题的考查题型基本上是选择题和填空题两种。命题点有:对噪声的认识、噪声的防治方法等。
    声的应用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如超声波、次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简单应用等
    声音的利用在人类社会活动中逐步得到推广和重视,相关考题也逐渐多了起来,其考题题型多是选择题,有时也会出现在填空题中。命题点有: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超声波与次声波的应用等。
    音调
    响度
    音色
    定义
    声音的高低
    声音的强弱
    声音的品质
    影响因素
    声源的振动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声源的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声源的结构、材料
    听觉表现
    音调高:声音清脆、尖细;音调低:声音低沉
    响度大:“震耳欲聋”;
    响度小:“轻声细语”
    不同声源的声音,即使音调、响度相同,听起来也有差异

    声音的特点
    归纳
    远处隆隆的雷声
    大雨就要来了
    不同的声音会传递给人们不同的信息。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下课铃声
    下课时间到了
    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钢轨发出异常声音
    有螺栓松动了
    医生用听诊器听心脏跳动的声音
    人体健康状况
    利用仪器接收次声波
    地震、台风的位置及强度
    声音
    声级/dB
    主观感觉
    风吹落叶沙沙声
    10
    极静
    睡眠的理想环境
    20-30
    安静
    阅览室、办公室
    40-50
    较静
    一般说话
    60
    大声说话
    70
    较吵
    繁华街道的喧哗
    80
    汽车鸣笛
    90
    很吵
    摇滚音乐会
    100
    电锯工作
    110
    震耳
    飞机起飞
    120
    感到疼痛
    喷气式飞机起飞、火箭起飞
    140-150
    无法忍受、永久性耳聋
    乐音
    噪声
    区别
    环保角度
    悦耳动听且不影响他人的声音
    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工作和交流的声音
    物理学角度
    物体做有规律振动发出的声音,波形如图
    物体做无规律振动发出的声音,波形如图
    联系
    (1)乐音和噪声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有时乐音会因为干扰其他人而属于噪声,例如广场舞的音乐;(3)物理学角度的噪声任何情况下都不会称为乐音
    分类
    乐器
    主要发声原理
    弹拨类
    琴、古筝、琵琶、阮、三弦、月琴、秦琴、瑟、南琵琶等
    琴弦的振动
    吹管类
    长笛、洞箫、南洞箫、唢呐、尺八、排箫等
    空气柱的振动
    簧管类
    笙、巴乌、葫芦丝等
    空气柱的振动
    拉弦类
    二胡、板胡、粤胡、中胡、京胡、马头琴等
    琴弦的振动
    打击类
    锣、鼓、梆子、木鱼、钹、编钟、编磬等
    乐器表面的振动
    吹腔类
    埙、篪等
    空气柱的振动
    乐器种类
    发声方式
    控制音调
    控制响度
    控制音色
    二胡
    琴弦的振动
    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粗细、振动部分的长度
    拉动弓毛的力度
    制作弓、琴弦、弓毛等的材质
    竹笛
    空气柱的振动
    手指按压不同的孔,改变空气柱的长度
    改变吹奏的力度
    竹的材质
    小提琴
    琴弦的振动
    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粗细、振动部分的长度
    改变拉动琴弦的力度
    制作弓、琴弦等的材质

    鼓面的振动
    改变鼓面皮膜的张紧度或击打位置
    改变敲击的力度
    制作鼓面皮膜和鼓身的材料
    声音
    鸟鸣
    猫叫
    声音的频率/Hz
    5000
    800
    声音强弱的等级/dB
    30
    60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
    空气(0℃)
    331

    3750
    空气(15℃)
    340

    5000
    水(常温)
    1500

    5200

    相关试卷

    专题11 浮力(讲义)-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广东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11 浮力(讲义)-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广东专用),文件包含专题11浮力讲义原卷版docx、专题11浮力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0 压强(讲义)-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广东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10 压强(讲义)-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广东专用),文件包含专题10压强讲义原卷版docx、专题10压强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8 力(讲义)-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广东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8 力(讲义)-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广东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8力讲义原卷版docx、专题08力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