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山西省三晋卓越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B卷)地理试卷(解析版)

    16694496第1页
    16694496第2页
    16694496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西省三晋卓越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B卷)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山西省三晋卓越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B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一章至第四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在一次震源深度为10千米的地震中,我国某山区山体岩石发生崩裂,在岩层(下图)中发现了一些化石,其中②地层分布有珊瑚化石。下表示意图示岩层形成地质年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 地壳 B. 地幔 C. 内核 D. 外核2. 若图示岩层分布有羚羊化石,则羚羊化石的埋藏地层最可能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3. 下列关于该地地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①地层含有大量古生代煤层 B. ②地层形成时期该区域为温暖的浅海C. ③地层形成时期恐龙已灭绝 D. ④地层形成时期联合古陆刚开始解体【答案】1. A 2. D 3. B【解析】【1题详解】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陆壳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故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A正确;地幔、内核、外核均位于地壳之下,BCD错误。故选A。【2题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羚羊属于哺乳类动物,出现在新生代,故最能埋藏在④地层中,D正确;①为古生代志留纪,该时期以海洋生物为主,A错误;②为中生代侏罗纪、③为中生代白垩纪,恐龙盛行,BC错误。故选D。【3题详解】②地层含有珊瑚化石,说明侏罗纪时期,该区域为温暖的浅海环境,B正确;古生代后期,蕨类植物繁盛,存在成煤的物质条件,①地层为古生代早期,没有成煤条件,A错误;③地层为中生代白垩纪,恐龙在这一时期达到了繁盛,并未灭绝,C错误;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发生在中生代三叠纪时期,D错误。故选B。乌素特雅丹地质公园,位于我国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其雅丹地貌发育于干涸湖床之中,后山洪爆发,河流改道、河水淹没而形成“水上雅丹”。下图为乌素特水上雅丹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 雅丹地貌多分布于( )A. 森林面积广阔的地区 B. 地形崎岖不平的地区C. 大风天气较多的地区 D. 河网纵横密布的地区5. 推测乌素特水上雅丹未来的演化趋势可能是( )A. 形态保持不变 B. 受堆积而继续茁壮发育 C. 数量不断增多 D. 水上部分逐渐变得低矮【答案】4. C 5. D【解析】【4题详解】雅丹地貌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且大风天气较多的地区,C符合题意;森林面积广阔的地区、河网纵横密布的地区往往气候湿润,风力作用并不强烈,排除AD;材料信息表明,雅丹地貌发育于干涸湖床之中,地形相对平坦,排除B。故选C。 【5题详解】雅丹地貌是风蚀地貌,其分布区风力侵蚀作用强,相较于水下部分,乌素特雅丹地貌水上部分会持续受到风力侵蚀,逐渐变得低矮,甚至消失,形态不断发生改变,水上雅丹的数量可能会变少,D符合题意,排除AC;雅丹地貌主要是风力侵蚀形成,不会受堆积而继续茁壮发育,排除B。故选D。土耳其西南部某地多地热温泉,温泉水中含有大量碳酸氢钙,当温泉水靠近地表时,会释放二氧化碳,导致碳酸钙沉淀,使地表被洁白的矿物质覆盖,形似铺满棉花的城堡,故该地被形象的称为棉花堡。下图分别为棉花堡位置示意图及其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 下列地貌与棉花堡形成过程相似的是( )A. 峰林 B. 牛轭湖 C. 石笋 D. 海蚀柱7. 棉花堡所在的高原地区( )①岩层裂隙较发育②岩石不易被侵蚀③土壤肥沃深厚④有地下河发育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答案】6. C 7. B【解析】【6题详解】由题及所学知识可知,棉花堡为碳酸钙沉淀形成的喀斯特地貌,石笋是由含碳酸的水不断点滴到一处后,碳酸钙沉淀而形成的喀斯特地貌,与棉花堡形成过程相似,C对;峰林是地表的石灰岩(或其他可溶性岩石)受到流水溶蚀而形成的喀斯特地貌,与棉花堡形成过程不相似,A错;牛轭湖是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岸的冲刷与侵蚀,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所形成的湖泊,与棉花堡形成过程不相似,B错;海蚀柱是海岸受海浪侵蚀、崩坍而形成的与海岸分离的岩柱,与棉花堡形成过程不相似,D错。故选C。【7题详解】由上题及所学知识可知,棉花堡为喀斯特沉积地貌,地表多为可溶性岩石,抗侵蚀能力弱,裂隙较发育,地表水易下渗,形成地下河,①④正确,②错误;土耳其是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所以棉花堡所在的高原地区,在雨季,流水侵蚀作用强,导致土层浅薄,肥力较低,③错误。综上所述,B对,排除ACD。故选B。藏南林芝流传一首民谣:“天气总无常,日携四季装,山下桃花夭,山上白雪飘”。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 与民谣反映的天气现象关系最密切的大气层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9. 关于图中大气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大气分层的依据是大气成分B. ①②层的温度变化特点相同C. ③层内存在臭氧层D. ④层内大气密度较小【答案】8. A 9. D【解析】【8题详解】民谣中:“天气总无常”反映天气多变,“山下桃花夭,山上白雪飘”表明山下气温较高,百花盛开,而山上气温低,尚有积雪,反映了对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的特点。由图及所学知识可知,①层为对流层,②层为平流层,③④层为高层大气。其中,(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该层上部冷、下部热)空气对流运动显著,(集中了整个大气圈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综上所述,与民谣反映的天气现象关系最密切的大气层是①,A对;②层为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无云雨现象,能见度高,B错;③④层为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300千米的高空温度可超过1000℃;大气密度极小,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大气的密度已经与星际空间的密度非常接近,CD错。故选A。【9题详解】由上题及所学知识可知,③④层为高层大气,不存在臭氧层,大气密度较小,C错D对;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大气成分、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和运动状况,不是单一的大气成分,A错;①层为对流层,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②层为平流层,受臭氧层影响,温度主要随海拔升高而上升,二者温度变化特点不同,B错。故选D。阿克达拉大气本底站位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下图为该地大气受热过程中,两种长波辐射通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月平均日峰值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 甲最可能为( )A. 地面辐射 B. 太阳辐射 C. 大气反射 D. 大气散射11. 推测导致阿勒泰地区夏季大气逆辐射较强的主要原因是( )A. 昼夜温差小 B. 地势较低平 C. 太阳辐射强 D. 植被覆盖少【答案】10. A 11. C【解析】【10题详解】由材料“两种长波辐射通量”可知,甲为大气受热过程中的长波辐射,且辐射通量大于大气逆辐射,最可能为选项中的地面辐射,A对;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B错;大气散射与反射的主要是太阳辐射,故也属于短波辐射,CD错。故选A。【11题详解】联系已学可知,夏季太阳辐射强,地面温度较高,因此地面辐射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较多,大气逆辐射也较强,C正确;昼夜温差小是大气逆辐射的结果而非原因,A错误;地势和植被覆盖不直接影响大气逆辐射,BD错误。故选C。距今20~200万年前,青海湖成湖初期,流域内气候温和多雨,与黄河水系相通。至13万年前,由于周围山地上升隆起、湖泊外流出路被堵塞、青海湖由淡水湖变为咸水湖。20世纪末,受人类活动影响、青海湖水位下降、面积萎缩。下图为青海湖地理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 与成湖初期相比,如今青海湖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A. 海上内循环 B. 陆地内循环 C. 海陆间循环 D. 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13. 周围山地隆起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A. 植物蒸腾 B. 湖水下渗 C. 地表径流 D. 地下径流14. 20世纪末,青海湖水位下降、面积萎缩,流域内水循环环节中( )A. 水汽输送量增大 B. 地下径流增多 C. 地表径流增多 D. 下渗量减少【答案】12. B 13. C 14. D【解析】【12题详解】由材料信息“距今20~200万年前,青海湖成湖初期,流域内气候温和多雨,且与黄河水系相通”提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海湖成湖初期,湖水注入黄河和入海,属于外流湖、淡水湖,主要参与海陆间循环;根据材料信息“至13万年前,由于周围山地上升隆起、湖泊外流出路被堵塞、青海湖由淡水湖变为咸水湖”提示可知,如今,青海湖湖水不再注入黄河和入海,为内流湖、咸水湖,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B对CD错;海上内循环是指海洋及其上空的水循环,A错。故选B。【13题详解】结合材料可知,周围山地隆起,青海湖外流出路被堵塞,由外流湖变成内流湖,因此周围山地隆起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C对;湖水下渗受湖床性质影响,地下径流受下渗影响,地表隆起不会直接影响到下渗和地下径流,BD错;植物蒸腾主要取决于植物本身的生理特征和环境条件,与山地隆起直接关系不大,A错。故选C。【14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海湖水位下降、面积萎缩,主要是因为流域内地表径流减少,C错误;地表径流减少,导致下渗量减少,地下径流减少,D对,B错;结合前两题题分析,如今青海湖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陆地内循环,其包括降水、蒸发等环节,而不包括水汽输送环节,A错。故选D。下图为我国某观测站沿30°N海域所设观测点(左图)监测到的冬季表层海水多年平均温度和盐度空间分布示意图(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 乙海域表层海水温度高于甲海域,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潮汐 B. 洋流 C. 大气降水 D. 太阳辐射16. 甲海域表层海水盐度低于乙海域,主要原因是( )A. 有陆地径流汇入 B. 海水蒸发量较大 C. 海域较为封闭 D. 沿海晒盐场较多【答案】15. B 16. A【解析】【15题详解】由图及所学知识可知,乙海域附近有暖流流经,表层海水温度较高,甲海域附近有寒流流经,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影响两处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洋流,B正确;甲、乙纬度相同,且位于同一片海域,大气降水和太阳辐射差异较小,CD错误;与潮汐无关,A错误。故选B。【16题详解】甲海域位于河流入海口处,有地表径流汇入,对海水的稀释作用强,表层海水盐度低于乙海域,A正确;乙海域表层海水温度高于甲海域,蒸发量相对更大,B错误;甲海域相对开阔,C错误;无信息提示甲海域附近晒盐场较多,且晒盐场所提取的海水量对表层海水盐度的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A。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湖陆风是湖泊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风,是热力环流的一种形式。昆明滇池是中国第六大淡水湖,由于滇池水域面积大,湖陆风环流现象较明显。下图为滇池及昆明市位置示意图。(1)说出滇池与昆明市之间湖陆风的形成过程。(2)简析湖风对昆明市的影响。(3)随着昆明市区的扩大,说明滇池与昆明市之间湖陆风强度的变化,并说明理由。【答案】(1)白天,滇池升温速度较慢,近地面气压较高,市区升温速度较快,近地面气压较低,近地面空气从滇池流向市区,形成湖风;夜晚,滇池降温速度较慢,近地面气压较低,市区降温速度较快,近地面气压较高,近地面空气从市区流向滇池,形成陆风。 (2)湖风由湖泊吹向陆地,可将滇池水汽带至昆明市,增加城市空气湿度和降水概率;来自湖泊的气流相对冷湿,能够降低城市温度;有助于城市污染物扩散,净化空气等。 (3)变化:湖风增强;陆风减弱。理由:随着昆明市区不断扩大,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市区气温升高,白天,市区与滇池的温差增大,湖风增强;夜晚,市区与滇池的温差减小,陆风减弱等。【解析】【小问1详解】读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由于湖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滇池(水域面积大)升温速度较慢,气温相对较低,近地面气压较高,昆明市升温速度较快,气温相对较高,近地面气压较低,所以近地面气流从滇池流向市区,形成湖风;夜晚,滇池降温速度较慢,气温相对较高,近地面气压较低,市区降温速度较快,气温相对较低,近地面气压较高,近地面气流从市区流向滇池,形成陆风。【小问2详解】结合上题分析,白天吹湖风,风由湖泊吹向陆地,能够给昆明市带来丰富的水汽,增加城市空气湿度,且会使降水概率增加;白天,滇池(水域面积大)升温速度较慢,气温相对较低,所以来自湖泊的气流相对冷湿,对昆明市具有降温作用;湖风从湖面吹来,增加了近地面的风速,有助于城市污染物扩散,净化空气等。【小问3详解】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会使得热岛效应加强,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市区的温度会更高,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由于热岛效应,晚上市区降温不会太快,使湖陆之间的温差减小,使陆风减弱。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恒河三角洲位于南亚孟加拉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主要由恒河冲积形成。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约25亿吨,当今约10亿吨)。在过去的40年中,其中一些三角洲前缘后退了约15米。下图为恒河三角洲位置示意图。(1)甲处河谷位于恒河上游、该河谷形成所受的主要外力作用为____,其剖面形态呈“____”形。(2)说明恒河三角洲成为世界上最大三角洲的有利条件。(3)推测恒河三角洲部分地区三角洲前缘后退的自然原因。【答案】(1)流水侵蚀 V (2)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高差大,流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能够携带大量泥沙;孟加拉国地势低平,有利于泥沙堆积;入海口处海水顶托作用影响较大,泥沙难以向海洋扩散,易在河口沉积等。 (3)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淹没部分三角洲前缘;恒河输沙量减少,泥沙物质减少,三角洲面积增长缓慢;海浪侵蚀作用较强,泥沙流失,促使部分三角洲前缘后退等。【解析】【小问1详解】读图可见,甲处河谷位于恒河上游,位于山区,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河谷不断加深延长,深而窄,谷壁陡峭,其横剖面形态呈“V”形。【小问2详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1、丰富的泥沙来源;2、海水顶托作用;3、水下坡度平缓。结合以上分析,恒河三角洲成为世界上最大三角洲的有利条件有:丰富的泥沙来源:读图可见,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高差大,河流流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能够携带大量泥沙(材料信息“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约25亿吨,当今约10亿吨)”提示);水下坡度平缓:读图根据等高线分布可知,孟加拉国地势低平,河流流速缓慢,有利于泥沙堆积;海水顶托作用:入海口处海水顶托作用影响较大,河流流速减缓,泥沙难以向海洋扩散,易在河口沉积等。【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在过去的40年中,其中一些三角洲前缘后退了约15米”提示及所学知识可知,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地冰川大量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部分三角洲前缘;根据材料信息“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约25亿吨,当今约10亿吨)”可知,恒河的输沙能力降低,恒河三角洲泥沙沉积减少,三角洲面积增长缓慢;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浪侵蚀作用较强,海浪对三角洲会持续侵蚀,泥沙流失,会导致部分三角洲前缘后退等。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4年11月11日,第10届旺代单人不间断环球帆船赛在法国旺代省的莱萨布勒多溶讷港正式启航。航行过程中,选手们需要独自面对恶劣天气、海况、燃油补给和技术故障等多重考验。赛事因具有极高难度和挑战性,被称为“航海界的珠穆朗玛峰”。下图为此次帆船赛路线示意图。(1)指出旺代至好望角航段表层海水密度的变化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2)从洋流角度判断选手途经①②海区时所需燃料相对较少的海区,并说明理由。(3)比较南极秦岭站附近海域与好望角附近海域表层海水盐度高低,并说明原因。【答案】(1)变化状况:由旺代至赤道附近,表层海水密度不断降低;由赤道至好望角附近,表层海水密度不断升高。影响因素:海水温度(太阳辐射)。 (2)海区:②海区。理由:②海区洋流流动方向与帆船行驶方向较一致,可以为帆船行驶节省燃料,加快航行速度。 (3)盐度高低:秦岭站附近海域表层海水盐度较低(或好望角附近海域表层海水盐度较高)。原因:秦岭站附近海域位于高纬地区,气候寒冷,蒸发量较小,表层海水盐度较低;秦岭站附近海域冰川较多,冰川融水汇入使得该海域表层海水盐度较低;好望角附近海域位于副热带海区,蒸发旺盛,表层海水盐度高等。【解析】【小问1详解】因为海水温度越高,海水密度越低,所以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所以由旺代至赤道附近,表层海水密度不断降低;由赤道至好望角附近,表层海水密度不断升高。其主要原因受海水温度或太阳辐射影响。【小问2详解】由图可知,图中的②海区有南极绕极流经过,该洋流是顺时针流动,选手顺流而行,航行方向与洋流方向一致,节省燃料;①海区洋流流向与航行方向相反,航向速度慢,需要更多燃料。【小问3详解】盐度高低:秦岭站附近海域表层海水盐度较低(或好望角附近海域表层海水盐度较高)。原因:由图可知,秦岭站附近海域位于高纬地区,常年气候寒冷,海水蒸发量较小,表层海水盐度较低;秦岭站靠近南极大陆,秦岭站海域附近冰川较多,由于海冰盐度低,冰川融水汇入使得该海域表层海水盐度较低;由图可知,好望角相比秦岭站,纬度低,位于副热带海区,多晴天,太阳辐射强,蒸发旺盛,表层海水盐度高等。 地层序号地质年代①古生代志留纪②中生代侏罗纪③中生代白垩纪④新生代古近纪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