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广西钦州市部分示范性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16694499第1页
    16694499第2页
    16694499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广西钦州市部分示范性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广西钦州市部分示范性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考试地理试题一、单选题(每题3分,16题,共48分)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 甲地的日出时间为( )A. 5时 B. 4时 C. 8时 D. 6时2. 乙地的夜长为( )A. 12小时 B. 8小时 C. 16小时 D. 14小时3. 图中所示日期再过6个月,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是( )A. 长春 B. 昆明 C. 天津 D. 海口【答案】1. B 2. C 3. D【解析】【1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所在纬线的昼夜之比为2:1,则甲地昼长为16小时,夜长为8小时,日出时间为夜长÷2=4时,B正确,ACD错误。故选B。【2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乙为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乙地夜长等于甲地昼长,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地昼长为16小时,则乙地夜长为16小时,C正确,ABD错误。故选C。【3题详解】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则为北半球夏至日,再过6个月为北半球冬至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位置越高昼越短,长春、昆明、天津、海口四地中,海口的纬度位置最低,昼长最长,D正确,ABC错误。故选D。结合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4. 下列正确的为( )A. 图中地貌的形成只与外力作用有关 B. 图中地貌的形成只与板块张裂有关C. 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不相同 D. 可在丙河下游选址建水库5. 下列正确的是( )A. 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B. ②处形成与岩浆活动有关C. ③处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D. 形成时间顺序为②①③6. 能正确反映沿EF断面河床横剖面的是( )A. B. C. D. 【答案】4. C 5. D 6. D【解析】【4题详解】由图可知,该处先经历挤压形成褶皱导致地表形态变化,后又经历岩层断裂,使岩层隆起与下陷,在断层线位置,岩石破碎,被外力侵蚀,形成沟谷、河流。可见图中地貌既与内力作用有关,也与外力作用有关,A错误;图中地貌的形成与地壳的褶皱构造、断裂及外力作用有关,B错误;甲、乙两座山脉分别是向斜山和背斜山,向斜山的形成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有关(内力作用,岩层下凹,形成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背斜山的形成主要与内力作用有关(岩层向上弯曲,凸起形成山岭),两者形成原因不同,C正确;丙河流下游有断层,不适合修建水库,D错误。故选C。【5题详解】读图可知,①处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A错误;②处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石灰岩主要形成于浅海环境,B错误;③处是花岗岩,为岩浆岩,不可能含有生物化石,C错误;根据图示可知,①②均为沉积岩,②岩层在①岩层下方,故②岩层形成时间比①岩层早;③为岩浆岩,③岩层侵入到②岩层和①岩层中,故③岩层在②岩层和①岩层之后形成,故图中岩层形成时间从老到新依次为②①③,D正确。故选D。【6题详解】读图可知,EF剖面中,E为凹岸,F为凸岸,河流流动过程中,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两岸不应是对称关系,AC错误;E岸为侵蚀岸,坡度较陡,F岸为堆积岸,坡度较缓,B错误,D正确。故选D。在青岛崂山脚下临海断崖南侧,距岸百米处有一座17米高的花岗岩石柱,人称“石老人”。2022年10月3日凌晨4点10分左右,“石老人”在风雨中发生坍塌,不知等待了多少年的石老人,终于告别了我们,安心地休息了。如图左图为石老人景观图,如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 图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与“石老人”一致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8. “石老人”的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A. 岩浆喷出-海水入侵-风化、海浪侵蚀 B. 岩浆喷出-风化、海浪侵蚀-海水入侵C. 岩浆侵入-地壳抬升-海水入侵 D. 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海浪侵蚀【答案】7. B 8. D【解析】【7题详解】由材料及其所学知识可知,“石老人”是距岸百米处的一座17米高的花岗岩石柱,海岸基岩受到海浪侵蚀、风化作用形成的海岸地貌,花岗岩是侵入岩。结合右图,碎屑物通过沉积堆积转化为④,④是沉积岩;图中①②可以相互转化且①只能转化为②,所以②为岩浆岩,①是岩浆;剩下的③是变质岩。由于花岗岩是侵入岩,属于岩浆岩,B正确,ACD错误。故选B。【8题详解】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形成,最开始位于地下;后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受海浪侵蚀风化作用,留下的残存花岗岩石柱,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9. 图中岩层形成时间最早的是( )A. 花岗岩 B. 大理岩 C. 砂岩 D. 石灰岩10. 与①地层形成相关的地质作用是( )A. 断裂下陷、外力沉积 B. 岩层挤压、地壳抬升C. 变质作用、岩浆喷出 D. 外力沉积、固结成岩【答案】9. D 10. A【解析】【9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石灰岩属沉积岩,按照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向下的规律,可知石灰岩形成最早,之后形成砂岩,D正确,C错误;石灰岩形成后岩浆侵入,冷凝形成成花岗岩,A错误;侵入过程中,石灰岩发生变质,形成大理岩,B错误,故选D。【10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①地层的形成是由于石灰岩、砂岩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岩层发生断裂,断裂面南侧岩层下陷,然后受外力沉积作用,形成沉积物,A正确;①地层形成与地壳抬升、变质作用、岩浆喷出无关,BC错误;此时还未发生固结成岩作用,D错误,故选A。下图为某日某时刻北半球局部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据完成下面小题。11. 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 )A. 0° B. 30°W C. 30°E D. 150°E12. 该日甲地的昼长为( )A. 8小时 B. 12小时 C. 14小时 D. 16小时13. 该日过后的一个月内( )A. 地球公转速度先快后慢 B. 北京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C. 伦敦昼夜长短差值变小 D. 全球日出方位由东北变为东南【答案】11. B 12. D 13. C【解析】【11题详解】由图可知,图中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相邻两条经线之间相差30°、时间相差2小时,则图中0°经线地方时=18时-4=14时,因此12时所在经线与0°经线相差2小时,经度相差30°,则12时所在经线为30°W,即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30°W。B正确,ACD错误;故选B。【12题详解】由图可知,图中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甲地所在经线与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相差30°,时间相差2小时,即甲地所在经线的地方时=18时+2=20时,此时甲地位于昏线上,说明其于20时日落可计算出该日甲地的昼长为(20-12)×2=16小时,D正确,ABC错误;故选D。【13题详解】由图可知,图中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出现极昼,说明该日为北半球夏至日,该日过后的一个月内(夏至日至7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动,伦敦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昼夜长短差值变小,C正确;在此期间,地球公转经过远日点(7月初),所以该时期地球公转速度先慢后快,A错误;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京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B错误;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全球日出方位任然是东北,当太阳直射南半球后才日出东南,D错误。故选C。图里河位于大兴安岭西侧,地处我国东北多年冻土区南界附近,自1990年以来,图里河流域冻土出现退化现象,整个流域径流量呈减少趋势,但冬季径流量有所增加。下表为图里河1990~2020年各季节径流量占比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 图里河的主要补给类型为( )A. 地下水补给 B. 雨水补给 C. 湖泊水补给 D. 冰雪融水补给15. 导致1990~2020年图里河冬季径流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 地下水补给增多 B. 积雪融水增多 C. 河流结冰期延长 D. 河流蒸发量减少【答案】14. B 15. A【解析】【14题详解】由图可知,图里河夏秋季径流量占比在70%左右,图里河位于东北地区,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秋季降水量丰富,补给河流多,故雨水补给是图里河的主要补给类型,B正确,ACD错误,故选B。【15题详解】由于冻土融化,大量地表水下渗成为地下水,冬季河流水位低,地下水大量补给河流,导致冬季图里河径流量增大,A正确;气温升高导致冻土融化,河流结冰期缩短,蒸发量增大,CD错误;东北地区积雪融水一般出现在春季,B错误。故选A。16. 某地理学习兴趣小组想要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合作完成平面图绘制和模型构建。下图示意该小组成员绘制的某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关于下图所示正确的是( )A. 该图反映的是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 B. 图中B是西北风,对应盛行西风带C. 甲和乙控制下多晴朗天气 D. 甲和丙附近海域风力强劲【答案】B【解析】根据图中各风带所处纬度高低判断,图中A、B、C分别表示低纬信风带、中纬西风带、极地东风带,其中中纬西风带的风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图中中纬西风带中的风呈顺时针方向,表明自转方向呈顺时针方向,则该半球为南半球,A错;图示半球为南半球,则A、B、C的风向分别是东南风、西北风、东南风,由此判断,B对;根据图中各气压带所处纬度位置判断,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甲)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易形成云雨天气,副热带高气压带(乙)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C错;赤道低气压带(甲)控制下,垂直上升气流为主,水平气流较弱,多无风带,因此甲附近海域风力并不强劲,D错。故选B。二、综合题(共三大题,共52分)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某中学学生到重庆市南部花溪河中游河段进行研学旅行。研学考察中,同学们发现较完整的河流阶地多保留在凸岸。下图示意花溪河中游某河段阶地剖面。(1)简述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2)解释花溪河河流阶地多保留在图中右岸(凸岸)的理由。(3)从地形、水源、土壤和自然灾害的角度,说明人们常选择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和耕作场所的原因。【答案】(1)地壳相对稳定或下降时,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河漫滩;地壳上升,河流下切侵蚀,河漫滩抬升形成阶地;地壳间歇性上升几次,就形成几级河流阶地。 (2)河流凸岸以流水沉积为主;凸岸水流速度较慢,泥沙容易沉积形成阶地;凸岸受侵蚀作用较弱,阶地易保存。 (3)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交通线和聚落的建设;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利于农耕;靠近河流,取水、灌溉方便;地势较高,洪涝灾害少等。【解析】【小问1详解】图示地区的河流阶地是流水作用与地壳间隙性抬升共同影响形成。地壳相对稳定或下降时,流水侵蚀以侧蚀为主,拓宽河谷,河流携带泥沙在较宽的河谷中沉积,形成河漫滩;地壳上升时,河水侵蚀以下切侵蚀为主,河床大幅度地降低,原先谷底的河漫滩就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成为阶地,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这样间歇性的地壳抬升运动。【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流凸岸水流速度较慢,流水作用以沉积为主,容易形成较宽的河漫滩,为形成较宽阶地打好基地,而凹岸水流速度较快,流水作用以侵蚀为主,不易形成河漫滩,地壳抬升、流水下切之后,形成的阶地不明显;地壳抬升、流水下切之后,凹岸受侵蚀较强,凸岸受侵蚀作用较弱,阶地(原有河漫滩)在凹岸容易被侵蚀掉,而凸岸则容易保存,因此花溪河河流阶地多保留在图中右岸(凸岸)。【小问3详解】题意要求,人们常选择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和耕作场所的原因应从从地形、水源、土壤和自然灾害的角度说明。从地形角度来看,河流阶地是原来的河漫滩,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交通线和聚落的建设;从水源角度来看,河流阶地位于河谷之内,靠近河流,取水、灌溉方便;从土壤角度来看,河流阶地上物质由河水沉积形成,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利于农耕;从自然灾害角度来看,河流阶地地势较高,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因此洪涝灾害少等。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受地面状况、大气运动、太阳辐射等因素影响,在地面或高空形成高气压区和低气压区。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不同半球形成不同的气旋和反气旋系统。下图为北美洲局部地区某日某时刻等压线分布图。(1)指出图中甲、乙、丙三个阴影区中最适合户外活动的地区,并说明理由。(2)判断甲、乙两个阴影区的天气系统并说明判断理由。(3)描述P地在甲天气系统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答案】(1)丙阴影区。理由:丙阴影区位于高压脊,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2)天气系统:甲阴影区为冷锋,乙阴影区为暖锋。理由:锋面北侧为冷气团,南侧为暖气团;气流呈逆时针辐合。锋面气旋的左侧为冷锋,右侧为暖锋。 (3)过境前:p点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过境时:常出现较大的风,气温下降;云层增厚,出现雨、雪天气。过境后:冷气团取代原来暖气团位置,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转好。【解析】【小问1详解】结合生活常识可知,晴天适合户外活动。读图可知,丙阴影区是高压中心延伸出来的区域,为高压脊,受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天气晴朗,最适合户外活动。【小问2详解】判断锋面的性质可以通过图中气压分布及冷暖空气的运动方向及气流旋转方向得出。由材料“北美洲局部地区”并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甲、乙两阴影区位于北半球低压中心附近,为北半球锋面气旋;结合所学锋面气旋知识可知,气流呈逆时针辐合,位于北半球锋面气旋中的锋面总是按逆时针,锋面北侧为冷气团,南侧为暖气团。锋面气旋的左侧为冷锋,右侧为暖锋。据此可判断位置偏西的一侧甲是冷锋,位置偏东的一侧乙是暖锋。【小问3详解】据上题分析得知P地在冷锋附近,冷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分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三种情况,过境前:P地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气压较低,温暖晴朗。过境时:常出现较大的风,气温下降;云层增厚,出现雨、雪天气。过境后:冷气团取代原来暖气团位置,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转晴。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沙丁鱼喜冷水,好群居,以大量的浮游生物为食。厄加勒斯浅滩(图中阴影部分)是南半球沙丁鱼的主要集聚地,但每年5~7月,当一股低温的沿岸流在厄加勒斯浅滩出现并向北流动时,沙丁鱼便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大迁徙。数以十亿计的沙丁鱼聚拢在了一起,形成了数千米长,宽达1千米,厚数十米的“鱼带”,跋涉1000多千米迁徙到德班附近海域。(1)说明厄加勒斯浅滩成为南半球沙丁鱼主要集聚水域的原因。(2)分析厄加勒斯浅滩出现的沿岸流对沙丁鱼大迁徙的有利影响。(3)结合气候特点,评价非洲南部捕鱼的天气条件。【答案】(1)厄加勒斯浅滩位于非洲南端,受西风漂流影响,水温低,适合沙丁鱼生存;浅滩水域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多,为沙丁鱼提供食物;浅滩面积大,为鱼群居提供广阔生存空间。 (2)沿岸流向北(东北)流动,利于沙丁鱼顺流迁徙;该沿岸流属于冷水流,降低了德班附近海域水温,为沙丁鱼提供了冷水生存环境;该沿岸流(冷水流)与外海的厄加勒斯暖流交汇,搅动起深海的营养物质,为沙丁鱼带来丰富饵料。 (3)冬半年,西风带控制,阴雨天气多,海面风浪大,不利于捕捞。夏半年,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多晴朗天气,海面风浪小,利于捕捞。【解析】【小问1详解】读材料可知,“沙丁鱼喜冷水”,厄加勒斯浅滩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受西风漂流的影响,厄加勒斯浅滩水温低,适合沙丁鱼生存;“以大量的浮游生物为食”,浅滩水域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厄加勒斯浅滩浮游生物多,为沙丁鱼提供食物;“好群居”,说明沙丁鱼需要较大的生存空间,由图可知,厄加勒斯浅滩面积大,为沙丁鱼群居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小问2详解】读材料可知,“低温的沿岸流”为沙丁鱼提供了冷水生存环境,降低了德班附近海域水温,为沙丁鱼提供了冷水生存环境;5~7月气压带、风带北移,受西风带控制,厄加勒斯浅滩出现的沿岸流向北(东北)流动,利于沙丁鱼顺流迁徙;同时由图可知,沿岸流与厄加勒斯暖流交汇,搅动起深海的营养物质,利于浮游生物集聚生存,为沙丁鱼带来丰富饵料。【小问3详解】每年5~7月是南半球的冬半年,而非洲南部地中海气候显著,冬半年当地受西风带控制,阴雨天气多,且西风风力大,海面风浪大,不利于捕捞安全。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少有阴雨天气,海面风浪小,利于捕捞。 项目年份各季节径流量占比(%)春季夏季秋季冬季19902251243200024531942010224724720202746225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