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4541/0-173907916989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4541/0-173907916994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4541/0-173907916997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 关于不同地质年代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2024年12月17日下午14:30-17:05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的甘肃省敦煌市(95°E,40°N),建造了“超级镜子发电站”的熔盐塔式光热电站,该工程通过聚光吸热、储能换热等科技手段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下图为光热电站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该地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低,太阳辐射强②海拔较高,削弱作用弱
③气候干旱,晴天多④沙漠广布,植被稀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 对该地光热电站发电影响较大的是( )
A. 沙尘多发 B. 太阳活动强 C. 植被遮挡 D. 地形遮挡
3. 下列能源来源方式与该地相同的是( )
A. 潮汐能 B. 地热能 C. 核能 D. 生物能
【答案】1. B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该地位于中纬,①错误;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海拔高,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②正确;结合所学知识,甘肃省敦煌市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太阳辐射强,③正确;沙漠广布,植被稀少,对太阳辐射影响不大,④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位于西北内陆地区,沙尘天气多发,对镜子反光影响大,对光热电站发电影响较大,A正确;太阳活动影响较小,B错误;该地植被稀少,C错误;地形较平坦,D错误。故选A。
【3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潮汐能源于太阳和月球对地球引潮力;地热能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核能源于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能量;生物能是生物获取太阳能存储产生能量;光热电站利用太阳能资源,与其来源方式相同的为生物能,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3年9月,经过200多天野外发掘和长达一年的修复与分析研究,确认发现于福建省政和县约1.5亿年前的地层中一件保存近乎完整的恐龙化石属于鸟翼类恐龙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奇异福建龙”。同一地层中还发现大量水生、半水生的鱼类和两栖类等脊椎动物化石。下图为“奇异福建龙”(左图)和地球发展史(右图)的五个地质年代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奇异福建龙”生存的地质年代是( )
A. 新生代 B. 中生代 C. 古生代 D. 元古宙
5. 关于不同地质年代说法正确的是( )
A. ②时期出现两栖动物 B. ③时期末恐龙大灭绝
C. ④时期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D. ⑤时期是重要成煤时期
6. 推测“奇异福建龙”生存时期,福建省政和县地区的地理环境最可能是( )
①寒冷干燥 ②温暖湿润 ③沼泽湿地 ④沙漠广布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4. B 5. C 6. C
【解析】
【4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奇异福建龙”化石在1.5亿年前的地层中被发现,结合地质年代图可知,1.5亿前处于图中④时期,这一时期为中生代,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5题详解】
读图可知,②时期处于距今25亿年至5.41亿年间,应为元古宙,而两栖动物出现在古生代,A错误;③时期处于距今5.41亿年至2.52亿年间,应为古生代,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恐龙,B错误;④时期距今2.52亿年至0.66亿年间,应为中生代,中生代联合古陆开始解体,C正确;⑤时期为新生代,不是重要的成煤时期,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在发现“奇异福建龙”的地层中还发现大量水生、半水生的鱼类和两栖类生物化石,可推测出当时该地应为沼泽湿地环境而非沙漠广布,③正确,④错误;当地气候温暖湿润,生物群落繁盛,这样的环境才能为恐龙生存提供有利条件,②正确,①错误。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BD。故选C。
“黑障区”是航天器返回地球时,高速冲进大气层,与大气剧烈摩擦,导致外部温度急剧升高,与地面失联的区域,一般出现在地球上空35—80千米的大气层。下图为“嫦娥六号”采用“打水漂”方式返回地球的过程与穿越“黑障区”的图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嫦娥六号”在跳出区时在地球大气的(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臭氧层 D. 高层大气
8.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于“黑障区”主要是由于( )
A. 大气削弱作用 B. 地表反射作用
C. 大气保温作用 D. 臭氧的吸收作用
9. “嫦娥六号”从开伞点到地面之间大气温度变化是( )
A. 先降低后升高 B. 先升高后降低 C. 降低 D. 升高
【答案】7. D 8. A 9. D
【解析】
【7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嫦娥六号”在跳出区时在大气100千米以上,在地球大气层中的高层大气层(50~55km以上高空),D正确;对流层是地面以上至12km高空处,平流层是对流层顶到50~55km高空处,ABC错误。故选D。
【8题详解】
“黑障区”一般出现在地球上空35—80千米的大气层,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地面太阳辐射弱于“黑障区”主要是由于近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导致的,A正确;地表反射作用、大气保温作用对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影响小,BC错误;臭氧的吸收作用属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形式之一,D不全面。故选A。
【9题详解】
“嫦娥六号”从开伞点(10千米左右)到地面之间主要在大气对流层,根据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规律可知大气温度变化是升高,D正确,ABC错误。故选D。
雷州半岛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苞西盐场为广东省重要的海盐生产基地之一。6~9月为该盐场晒盐的黄金季节,此时盛行东南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A和B两处海区盐度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正确的是( )
A. A>B;纬度 B. A>B;河流 C. A乙>丙;河流从上游侵蚀搬运来的物质进入地形较平坦地区后,流速减缓,物质会逐渐沉积,由上游到河口,流速逐渐减缓,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3)丙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形平坦,河流流速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从上游侵蚀搬运来的物质在此处沉积形成。
【解析】
【小问1详解】
甲处位于河流出山口,河流摆脱了两侧山地的约束,河道变宽、流速变慢,泥沙淤积,形成大致呈扇形的堆积体;河流在流出山口后,随着流速逐渐降低,颗粒大的物质先沉积且沉积较多,而颗粒小的物质后沉积且沉积较少。因此,从扇顶到扇缘,沉积物的厚度变薄、颗粒逐渐变小。
【小问2详解】
流水沉积规律为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从甲--丙,由河流上游至河流下游,上游流速快,只能沉积颗粒较大的物质;下游流速较慢,携带颗粒较小,只能沉积颗粒小的物质;故从甲--丙颗粒物大小为甲>乙>丙。
【小问3详解】
丙位于河流入海口,河流入海口处地形平坦,河流流速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从上游侵蚀搬运来的物质在此处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
18. 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骆驼刺因其是戈壁滩和沙漠中骆驼所吃的草料而得名,主要分布在中国内蒙古、甘肃和新疆等地,骆驼刺根部的根瘤可以固氮,根系可吸收一定量的盐分。在西北内陆地区骆驼刺有较好改良土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材料二:下图为骆驼刺景观图。
(1)从气候的角度推测骆驼刺的生长习性。
(2)骆驼刺大量生长对当地生态环境主要有利影响。
(3)分析骆驼刺对土壤的有利影响。
【答案】(1)骆驼刺生长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耐旱;光照强烈,喜光;冬季寒冷,耐寒;风力大,抗风能力强。
(2)缓解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缓解土地盐碱化;增加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环境);增加土壤肥力。
(3)骆驼刺提供植物残体(枯枝落叶)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或骆驼刺根瘤固氮可提高土壤肥力);减轻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减轻土地盐碱化(或土壤沙化);改善土壤结构。
【解析】
【小问1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骆驼刺主要分布在中国内蒙古、甘肃和新疆等地,地处我国内陆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整体气候干旱,因此具有耐旱的特征;地处内陆,晴天较多,光照充足,因此具有喜光的特征;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干燥,因此具有耐寒的特征;骆驼刺因其是戈壁滩和沙漠中骆驼所吃的草料而得名,戈壁地区风力较大,因此抗风能力较强。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骆驼刺位于我国内陆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突出,因此骆驼刺的生长提高区域植被覆盖率,有利于缓解土地荒漠化;骆驼刺根系可吸收一定量的盐分,减少土地盐碱化;植被提供生存环境,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植物生长过后枯枝落叶归于地表,有利于增加土壤肥力。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骆驼刺的生长,可以提供植物残体以及枯枝落叶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来源,加上骆驼刺根瘤固氮作用效果较好,从而可提高土壤肥力;植被覆盖率提高可以减轻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植被覆盖率增加可以抵抗风力侵蚀,缓解土地沙化,同时根系可吸收一定量的盐分,减轻土地盐碱化,从而改善土壤结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11月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奇异福建龙”生存的地质年代是,关于不同地质年代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A4,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