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份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份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第1页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份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第2页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份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份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份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0—2020年,成渝地区整体由“老龄化社会”步入“老龄社会”。成渝地区可划分为四大城市群,分别为成都城市群、重庆城市群、南部城市群和东北部城市群。下图示意2000—2020年成渝地区城市群人口老龄化的区域间基尼系数(系数越大,代表差异越大)。完成下面小题。
    1. 2020年,区域间人口老龄化空间差异最大的两个城市群是( )
    A. 成都城市群—重庆城市群B. 成都城市群—南部城市群
    C. 重庆城市群—东北部城市群D. 重庆城市群—南部城市群
    2. 与“老龄化社会”相比,“老龄社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老龄人口( )
    A. 数量增多,比重大B. 数量多,比重增大
    C. 数量增多,比重增大D. 数量多,比重大
    【答案】1. B 2. D
    【解析】
    【1题详解】
    据题干信息材料可知,基尼系数越大,代表差异越大。据图可知,2020年,区域间人口老龄化区域间基尼系数最大的是成都城市群—南部城市群,所以判断区域间人口老龄化空间差异最大的两个城市群是成都城市群—南部城市群,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老龄化社会”是动态特征,是指老龄人口及其比重的变化和发展,而“老龄社会”是静态特征,是指这个社会问题已经基本成型,在一定时期内,某一空间的老龄人口数量多,比重大,变化较小,形态基本稳定,D正确,ABC错误。故选D。
    济川村位于福建省仙游县石仓乡东北部,是国家级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济川村传统民居是典型的莆仙风格,多带有天井(即宅院中被房与房或房与围墙围合的露天空地)。济川村早年在河谷发展传统聚落,后来逐渐往高处拓展,且发展新民居集群。下图示意济川村两种聚落形态。完成下面小题。
    3. 济川村的聚落后来逐渐向高处拓展的原因是( )
    A. 区域交流增加B. 用地空间不足
    C. 便于农业耕作D. 保障用水安全
    4. 济川村民居天井的作用主要是( )
    A. 储水、散热、采光B. 防火、防盗、排水
    C. 通风、排水、采光D. 休憩、娱乐、采光
    5. 推动济川村从传统聚落向新民居集群演变的内在因素是( )
    A. 人口数量B. 地形地势
    C. 交通条件D. 局地气候
    【答案】3. B 4. C 5. A
    【解析】
    【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济川村的聚落最初在河谷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向高处拓展。由于河谷地带用地空间不足,为了寻找更多的土地和更好的居住条件,村民们逐渐迁移到更高处,B正确;聚落和人口还是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区,在更高处不会使区域交流增加,A错误;海拔更高处远离河谷地带,不利于耕作,远离水源,不利于保障用水安全,C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雨季长,降水多,因此天井没有必要储水,也没有防火、防盗功能,娱乐功能也不是主要的,ABD错误;福建年均温较高,夏季炎热,庭院及室内需要散热,天井具有通风、散热的作用,同时天井四周多为房屋,因此天井也可以增加采光,C正确,ABD错。故选C。
    【5题详解】
    推动济川村从传统聚落向新民居集群演变的内在因素是村落人口数量的变化,这种演变与村庄的人口数量逐渐增多及人口结构组成明显变化密切相关,进而导致了村民对新型住宅的强烈需求,A正确;新民居集群演变主要是建筑结构方式的变化,与地形地势、交通条件、局地气候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近年来,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备受世界瞩目,开发利用开展得如火如荼,为北极地区国家能源产量增长带来了新的契机。下表示意北极地区待发现油气资源地质省分布统计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6. 北极地区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是( )
    A. 美国B. 俄罗斯
    C. 挪威D. 丹麦
    7. 近年来,各国均瞄准北极地区进行石油开采,主要是为了( )
    A. 降低技术难度B. 削减开采成本
    C. 提高运输效率D. 抢占能源先机
    【答案】6. B 7. D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表格可知,在北极地区待发现油气资源地质省分布中,俄罗斯是拥有最多地质省的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分布储量大。因此推断俄罗斯是北极地区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题详解】
    据表可知,北极地区属于国际领土,涉及多个国家,包括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挪威、丹麦等。北极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石油开采难度较大,开采成本投入较高,AB错误;北极地区全年气温低,仅有北冰洋沿岸在暖季有通航条件,其他时间运输难度较大,C错误;北极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各国瞄准北极地区进行石油开采,主要是为了抢占油气资源,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D正确。故选D。
    某地理兴趣小组在探究《地球的历史》相关课程时,做了如下笔记:甲地区最底部的地层有三叶虫和菊石化石,同时有部分贝壳类化石出现。在较高的底层中发现了恐龙化石。完成下面小题。
    8. 甲地区最底部的地层形成于( )
    A. 前寒武纪B. 古生代
    C. 中生代D. 新生代
    9. 地层的化石发现于地球圈层中的( )
    A. 地壳B. 地幔
    C. 大气圈D. 水圈
    10. 与恐龙化石相同的地质年代,陆地上最为繁盛的植物是( )
    A. 蕨类植物B. 被子植物
    C. 海生藻类D. 裸子植物
    【答案】8. B 9. A 10. D
    【解析】
    【8题详解】
    三叶虫是古生代特有的生物,材料中“甲地区最底部的地层有三叶虫和菊石化石”可知甲地区最底部的地层最早形成于古生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硬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圈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而沉积岩属于地壳的组成部分,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
    恐龙生活在中晚三叠世至白垩纪末,为中生代。中生代的陆地面积空前扩大,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等植物是主要的代表植物,裸子植物繁盛,D正确,ABC错误。故选D。
    泰加林,也称为北方针叶林带,覆盖了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区。泰加林主要由耐寒的针叶树种组成,如松树、冷杉和落叶松,这些树种适应了泰加林严酷的冬季和较短的生长季节。泰加林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完成下面小题。
    11. 泰加林生态系统中,针叶树适应长期低温,主要依赖于( )
    A. 延长根深以获取地下水B. 扩大叶片以增加光合作用
    C. 针形叶减少水分蒸发D. 快速生长以抵御寒冷气候
    12. 影响泰加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 土壤肥沃度和水分供应B. 年降水量和局部气候的变化
    C. 高原和山地的地形特征D. 植物种间和种内的竞争关系
    13. 我国大兴安岭西侧也有众多泰加林分布,大兴安岭山脊泰加林北坡比南坡分布更多的原因是( )
    A. 北坡人类活动多B. 南坡土壤条件好
    C. 北坡蒸发量较小D. 南坡水分更充足
    【答案】11. C 12. D 13. C
    【解析】
    【11题详解】
    泰加林是亚寒带针叶林的别称,该树种主要分布在纬度较高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泰加林中的针叶树种(如松树、冷杉和落叶松)的针形叶有助于减少水分的蒸发,这是它们适应冬季长期低温和夏季较短生长季节的一种方式,C正确;泰加林生长区域由于气温低,水分蒸发微弱,气候并不算干旱,其根部并没有延长,而且这些地区多冻土,根系也不易向下发展,A错误;低温条件不利于泰加林扩大叶片或快速生长,B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泰加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植物种间和种内的竞争关系是重要的驱动因素,竞争关系影响个体和物种的存活、繁衍和扩散,D正确;相关土壤、气候、地形等因素相对稳定,对泰加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植物都是一样的,并没有区分对待,不是影响泰加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发展的主要因素,ABC错误。故选D。
    【13题详解】
    大兴安岭山脊北坡为阴坡,且纬度较高,光照较弱,蒸发少,水分条件比南坡好,热量条件比南坡差,适宜泰加林生长,分布较多,而大兴安岭山脊南坡为阳坡,光照较强,蒸发多,水分条件比北坡差,热量条件比北坡好,泰加林的生长适应性较差,分布较少,C正确,D错误。人类活动多不利于植被分布,A错误;南坡为阳坡,土壤水分条件差,B错误。故选C。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位于中国西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这一地区不仅对亚洲的气候产生重要影响,还对全球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青藏高原是多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广泛分布着冻土。下图示意青藏高原的冰川冻土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4. 青藏高原地区广泛分布的冻土层,可以( )
    A. 作为全球主要热量吸收区B. 存储大量温室气体
    C. 直接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D. 影响全球洋流流向
    15. 青藏高原对亚洲季风系统的影响主要在于( )
    A. 影响季风的路径和强度B. 促进冷暖气团汇合
    C. 阻挡冷空气持续南下D. 降低亚洲整体气温
    16. 青藏高原海拔1300m~2000m范围内冻土的数量明显减少,其原因是( )
    A. 降水量减少B. 植被覆盖率增加
    C. 风力强劲D. 热量散失加剧
    【答案】14. B 15. A 16. B
    【解析】
    【14题详解】
    青藏高原的冻土层中储存了大量的有机碳,这些有机碳在气候变暖和冻土融化的情况下可以被释放,进入大气,形成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和甲烷,从而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B正确;温室气体储存在冻土中,如果冻土不融化,就不能作为热量吸收区,A错误;冻土层不会直接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也基本不会影响全球洋流流向,CD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对亚洲季风系统有重要影响,它不仅影响季风的路径,还影响其强度。青藏高原作为一个巨大的热力源,对亚洲季风的形成和维持起着关键作用,A正确。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直接阻挡了我国西部地区对流层下部南北冷暖气流的交流汇合,B错;阻挡冷空气持续南下、降低亚洲整体气温不属于对亚洲季风系统的影响,C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1300m-2000m范围内植被的增加,会导致地表温度的变化,植被可以吸收太阳辐射,同时通过植被的蒸腾作用影响局部气候,而植被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冻土层的上升或融化,B正确;海拔1300m-2000m范围内降水不一定减少,迎风坡还可能增多,A错误;1300m-2000m范围内风力没有增强,也不会出现热量散失加剧的现象,CD错误。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先进制造业是指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高效的生产管理,依托技术进步和创新来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的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如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等。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不断创新产品和生产工艺,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快速变化。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发展迅速,取得了良好的收益。下图示意2004—2018年珠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就业人员密度分布(香港、澳门地区资料暂缺)。
    (1)指出2004—2018年珠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就业人员分布的变化趋势。
    (2)简述珠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发达的形成条件。
    (3)研究表明,数字化的发展导致珠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企业密度降低,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1)2004—2018年,珠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就业人员密度增加:空间不断向外围扩散;最低密度区(发展缓慢地区)数量不断减少;核心区发展迅速。
    (2)靠近港澳,地理位置优越;国际贸易便利,市场广阔;产业链完善,产业集聚效应显著;人才广布,受教育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有优惠政策支持。
    (3)(数字化)推动智能化和自动化升级,减少对人力的依赖,降低了企业分布密度;生产效率提升,企业规模缩小;供应链不断优化,对于地理区位的要求降低;远程与协同办公(线上办公)趋势显著,减少了企业对固定场所的依赖。
    【解析】
    【小问1详解】
    2004—2018年珠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就业人员分布的变化趋势可以从就业人员密度、空间扩散、最低密度区(发展缓慢地区)数量和核心区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2004—2018年,珠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就业人员密度增加:据图示可知先进制造业空间不断向外围扩散,对应的先进制造业就业人员也会向外扩散;最低密度区(发展缓慢地区)数量不断减少;核心区发展迅速。
    【小问2详解】
    先进制造业区位条件分析主要涉及工业区位因素,从地理位置、国际市场、产业条件、人才条件、基础设施、政策等角度思考分析。市场:靠近港澳,地理位置优越;国际贸易便利,市场广阔;科技人才:当地经济发达,科技力量雄厚,人才众多,受教育水平较高;政策:改革开放时间早,有优惠政策支持。产业条件:相关产业链完善,产业集聚效应显著。
    【小问3详解】
    数字化是工业区位因素发生重大变化,科技进步对企业分布及企业规模、供应链优化、办公条件的变化等方面都会发生改变。首先数字化推动智能化和自动化升级,减少对人力的依赖,降低了企业分布密度;数字化管理使生产效率提升,企业规模有所缩小;数字化会使供应链不断优化,对于地理区位的要求降低,导致相关产业布局集中度降低;远程与协同办公(线上办公)趋势显著,减少了企业对固定场所的依赖。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总面积为1.486×105km2,其中耕地面积40929km2。辽宁省地形概貌为“六山一水三分田”,东部山地与西部丘陵分列两侧,中部为辽河平原,城镇化水平较高。近年来,辽东、辽西地区人口流出较多,进一步加剧了辽东、辽西地区耕地破碎化程度,同时也导致耕地连片性变差。辽中地区虽然耕作条件较好,但在粮食安全保障上仍然存在隐患。下图示意辽宁省的地形和城市分布。
    (1)说明辽东、辽西地区耕地破碎化程度较高的原因。
    (2)推测辽中地区耕地面临的粮食安全方面的主要问题。
    (3)为辽西地区提高耕地质量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辽东、辽西地区丘陵、山地较多,地形破碎,地势起伏大;受生态恶化、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部分耕地(因风蚀、沙埋、缺水、水土流失等原因)无法耕作;农户迁往发达地区务工经商,部分耕地弃耕,导致原本连片的耕地破碎。
    (2)城镇化建设占用耕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水源和土壤污染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单产降低;农业结构调整,转粮食作物为经济作物。
    (3)推进土地流转,合并细碎地块;适当进行退耕还林还草,拓展当地的自然生态空间,从而保护耕地质量;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藏粮于技”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破碎化程度高的原因既有自然条件如地形和水源、生态环境与环境变化的制约,又有原本集中连片的耕地因撂荒而破碎的影响。辽东、辽西地区丘陵、山地较多,地形破碎,地势起伏大,受地形地势的影响,耕地破碎化程度高;受生态恶化、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部分耕地(因风蚀、沙埋、缺水、水土流失等原因)无法耕作,导致耕地被分割形成碎片化;农户迁往发达地区务工经商,部分耕地弃耕,导致原本连片的耕地破碎。
    【小问2详解】
    辽中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随着城市的发展,会出现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城市化及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可能对水源和土壤污染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单产降低;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相对经济作物低,农业结构调整,转粮食作物为经济作物,粮食作物比例下降。
    【小问3详解】
    辽西地区水土承载力有限,耕地破碎化程度较深,要实行土地流转,合并细碎地块,扩大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适当进行退耕还林还草,拓展当地的自然生态空间,从而保护耕地质量;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藏粮于技”等。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兰州盆地是陇中盆地的次级盆地,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系列盆地中最早接受沉积的地区之一,也是研究高原隆升与古气候演化的理想场所。研究表明,兰州盆地西柳沟组橘红色、砖红色砂岩属于风成沙漠沉积。西柳沟组沉积之后,进入河流—三角洲—湖泊演化阶段,最后兰州盆地整体演变为河流相沉积,仅在局部残存小型洼地。下图示意兰州盆地古环境的演化过程。
    (1)图中a→b时期,兰州盆地经历了“风成沙丘→旱谷扩大→滨浅湖”的地貌变化。试描述风成沉积作用和水成沉积作用在此过程中的发展变化。
    (2)从图中b→c时期三角洲前缘的形态变化,推测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过程。
    (3)在图中时期,青藏高原隆起,带动兰州盆地基底抬升。简述青藏高原隆起对兰州盆地底部地貌形态变化的影响。
    【答案】(1)从风成沙丘到旱谷扩大时期,风成沉积作用逐渐减弱,水成沉积作用逐渐增强,沙丘变成旱谷、沙漠湖;从旱谷扩大到滨湖时期,风成沉积作用进一步减弱,水成沉积作用逐步取代风成沉积作用,旱谷沙漠湖积水形成滨浅湖。
    (2)水体范围逐渐扩大,沉积物质逐渐增多,水流速度逐渐减缓;水流进入静水区后,沉积物质开始沉积,形成三角洲。
    (3)盆地底部湖泊逐渐萎缩,消亡;三角洲逐渐消亡;流水沉积,形成河流相沉积地貌。
    【解析】
    【小问1详解】
    在图中a→b时期,兰州盆地经历了从“风成沙丘→旱谷扩大→滨浅湖”的地貌变化。从风成沙丘到旱谷扩大时期,沙丘变成旱谷、沙漠湖,风成沉积作用逐渐减弱,水成沉积作用逐渐增强;从旱谷扩大到滨湖时期,旱谷沙漠湖积水形成滨浅湖,风成沉积作用进一步减弱,水成沉积作用逐步取代风成沉积作用。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在图中b→c时期,三角洲前缘面积变大,表明该时期以沉积作用为主。三角洲的形成与水体范围的扩大,沉积物量的增加密切相关。当河流挟带的沉积物进入相对静止的水域时,沉积物开始沉积,逐渐形成三角洲。水流速度的减缓使得三角洲处的沉积作用增强,三角洲面积扩大。
    【小问3详解】
    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兰州古盆地基底逐渐抬升,它使得原有的湖泊逐渐萎缩,最终消失。随着该盆地逐渐发育地表径流,进而转变为流水沉积,形成河流相沉积。同时由于湖泊的消失,三角洲逐渐消亡。
    地质省名称
    所属国家
    在岸/离岸
    石油/亿吨
    天然气/万亿立方米
    液化天然气/亿桶
    西西伯利亚盆地
    俄罗斯
    在岸、离岸
    4.6
    651.5
    20.3
    阿拉斯加北坡盆地
    美国
    在岸、离岸
    37.5
    221.4
    5.9
    东巴伦支海盆地
    挪威、俄罗斯
    离岸
    0.9
    317.6
    1.4
    东格陵兰盆地
    丹麦(格陵兰岛)
    主要离岸
    1.1
    86.2
    8.1
    叶尼塞—哈坦加次盆地
    俄罗斯
    在岸
    0.7
    100.0
    27
    美亚盆地
    加拿大、美国
    离岸
    1.2
    56.9
    0.5

    相关试卷

    贵州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一)地理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贵州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一)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贵州省多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地理]贵州省多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