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大理州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云南省大理州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为试题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23年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团队发现新物种曾氏江蓠,其无根、茎、叶的分化,可作为提取琼脂的原料。下列与曾氏江蓠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 葫芦藓B. 海带C. 满江红D. 苏铁
【答案】B
【分析】(1)藻类大多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无根、茎、叶分化,更无输导组织。曾氏江蓠无根、茎、叶的分化,属于藻类。
(2)苔藓植物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没有真正的根,因此无法支持很高的地上部分,虽然有了茎和叶,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不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其利用,所以苔藓植物比较矮小;不能产生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3)蕨类植物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有了根、茎、叶的分化,根能吸收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利用,也有了机械组织,能支撑地上部分,因此蕨类植物一般长的比较高大;不能产生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4)裸子植物有根、茎、叶、种子四种器官,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着,不能形成果实。
【详解】A.葫芦藓有茎、叶的分化,没有真正的根,茎、叶内无输导组织,属于苔藓植物,A不符合题意。
B.海带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属于藻类,故与曾氏江蓠亲缘关系最近的是海带,B符合题意。
C.满江红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靠孢子繁殖后代,属于蕨类植物,C不符合题意。
D.苏铁有根、茎、叶、种子四种器官,用种子繁殖,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属于裸子植物,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地钱是一味中药,具有止血功能。地钱没有真正的根,有茎和叶,属于( )
A. 藻类B. 苔藓植物C. 蕨类植物D. 种子植物
【答案】B
【分析】苔藓植物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没有真正的根,因此无法支持很高的地上部分,虽然有了茎和叶,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不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其利用,所以苔藓植物比较矮小;不能产生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详解】A.藻类大多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A不符合题意。
B.地钱是一味中药,具有止血功能。地钱没有真正的根,有茎和叶;结合分析可知,地钱属于苔藓植物,B符合题意。
C.蕨类植物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有了根、茎、叶的分化,根能吸收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利用,也有了机械组织,能支撑地上部分,因此蕨类植物一般长的比较高大,C不符合题意。
D.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用种子繁殖后代。裸子植物有根、茎、叶、种子四种器官,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着,不能形成果实;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能形成果实,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 小美把自制的植物标本分成两类,一类是卷柏、葫芦藓、石松,另一类是苏铁、银杏、金花茶,她的分类依据是( )
A. 叶的有无B. 茎的有无
C. 根的有无D. 种子的有无
【答案】D
【分析】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种多样,根据植物种子的有无和繁殖方式的不同一般把植物分成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孢子植物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详解】ABC.卷柏、石松属于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有茎、叶的分化;苏铁、银杏属于裸子植物,有根、茎、叶、种子四种器官;金花茶属于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可见,她的分类依据不是叶的有无、茎的有无、根的有无,ABC错误。
D.卷柏、石松属于蕨类植物,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都不能产生种子,都靠孢子繁殖后代,都属于孢子植物;苏铁、银杏属于裸子植物,金花茶属于被子植物,都能产生种子,都用种子繁殖后代,都属于种子植物。可见,她的分类依据是种子的有无,D正确。
故选D。
4.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形象地描述了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繁茂景象。下列关于绿色植物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煤主要是由古代蕨类植物等的遗体形成的
B. 满江红体内有输导组织,靠孢子繁殖
C. 银杏树上结的“白果”是它的果实
D. 葫芦藓可以监测空气污染
【答案】C
【分析】植物根据生殖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着,其外没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能形成果实。
【详解】A.古代蕨类植物等的遗体在地下经过若干万年的变化形成煤,故A正确。
B.满江红属于蕨类植物,体内有输导组织,靠孢子繁殖,故B正确
C.银杏树是一种裸子植物,它的种子裸露在外,没有果实包裹。我们通常所说的“白果”,实际上就是银杏树的种子,而不是果实,故C错误。
D.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苔藓植物对有毒气体非常敏感,因此常被用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故D正确。
故选C。
5. 兰花螳螂酷似粉红色的兰花花瓣,是昆虫界的“伪装大师”和颜值担当的“花仙子”。下列特征不属于兰花螳螂的是( )
A. 身体被覆贝壳B. 身体分节
C. 足和触角分节D. 体表有外骨骼
【答案】A
【分析】节肢动物的特征:身体两侧对称、分节,附肢也分节,体表有外骨骼,具有多种呼吸器官和发达的感觉器官,一般为雌雄异体、卵生,发育过程多有变态。
【详解】A.兰花螳螂属于节肢动物,而身体被覆贝壳是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如贝类等,故A符合题意。
B.节肢动物的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兰花螳螂作为节肢动物,身体分节,这使它的身体更加灵活,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和进行各种活动,故B不符合题意。
C.节肢动物的附肢(包括足和触角等)也分节,兰花螳螂的足和触角同样分节,分节的足有助于它更好地抓握、攀爬和捕食,分节的触角则可用于感知周围环境,故C不符合题意。
D.节肢动物的体外覆盖着坚硬的外骨骼,兰花螳螂体表具有外骨骼,它不仅可以保护兰花螳螂的内部器官免受损伤,还能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保护,并且在其生长过程中会定期蜕皮,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 你一定还记得下图中这只“叶羊”,一种海蛄蝓。它的身体柔软,贝壳已经退化成内壳,请你判断“叶羊”属于( )
A. 扁形动物B. 软体动物C. 环节动物D. 刺胞动物
【答案】B
【分析】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软体动物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数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详解】A.扁形动物的身体通常呈扁平状,没有体节,也没有明显的贝壳结构,A错误。
B.软体动物与“叶羊”的特征相符。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有些种类的贝壳会退化或形成内壳,B正确。
C.环节动物的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这与“叶羊”的特征不符,C错误。
D.刺胞动物包括水母、珊瑚虫等,它们的身体结构通常与水母相似,有触手和口等结构,与“叶羊”的特征不符,D错误。
故选B。
7. 2024年9月,西北工业大学研发的“小隼”扑翼无人机成功面世,拥有多项黑科技,军民两用意义重大!该款无人机主要仿生鸟类,下列关于鸟类的形态结构特征中,可减小空中飞行阻力的是( )
A. 身体呈流线型B. 骨骼中空且坚固
C. 有喙无齿D. 有发达的胸肌
【答案】A
【分析】鸟类适应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有很多,如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等。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飞行中空气的阻力。
【详解】A.鸟类身体呈流线型,这种形状使得空气在流经鸟类身体时能够更加顺畅地流动,减少了空气对鸟类飞行的阻碍,从而减少了飞行中的空气阻力,故A正确。
B.骨骼轻、薄、中空且坚固可减轻飞行时的体重并具有稳定性,故B错误。
C.有坚硬的喙与飞行生活无直接关系,口腔内无牙齿可以减轻身体重量,故C错误。
D.鸟类胸肌发达,能牵动两翼完成飞行,故D错误。
故选A。
8. 景东齿蟾是中国特有的两栖动物,主要分布在云南常绿阔叶林下的山溪中、水流平缓以及溪中多石块的环境中。下列有关景东齿蟾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
B. 幼体的呼吸器官是鳃
C. 皮肤裸露,具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D. 生殖过程不能离开水
【答案】A
【分析】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发育为变态发育,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详解】A.景东齿蟾属于两栖动物,两栖动物卵外没有起保护作用的卵壳,故A错误。
B.景东齿蟾属于两栖动物,它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故B正确。
C.景东齿蟾属于两栖动物,其成体肺不发达,皮肤裸露且湿润,具有辅助呼吸的作用,故C正确。
D.景东齿蟾属于两栖动物,受精作用及幼体的发育在水中,生殖和发育过程不能离开水,故D正确。
故选A。
9. 周末,同学们到科普馆研学。如果按场馆顺序参观(如图),下列选项中的动物你最先看到的是( )
A. 白腹锦鸡B. 东方蝾螈C. 蟒蛇D. 大鲵
【答案】C
【分析】爬行动物的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体温不恒定,身体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四肢爬行。
【详解】A.白腹锦鸡,属于鸟类,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气囊辅助肺呼吸,体温恒定,卵生,故A不符合题意。
B.东方蝾螈,属于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兼皮肤辅助呼吸,卵生,故B不符合题意。
C.蟒蛇,属于爬行动物,爬行动物的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故C符合题意。
D.大鲵,属于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兼皮肤辅助呼吸,卵生,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 今冬以来,肺炎支原体感染较为多见。下图是支原体结构模式图,据此判断,与支原体结构最相近的是( )
A. 病毒B. 细菌C. 酵母菌D. 霉菌
【答案】B
【分析】由题图可以看出,支原体由细胞膜、细胞质、DN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详解】A.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A不符合题意。
B.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因此,据图判断,与支原体结构最相近的是细菌,B符合题意。
CD.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霉菌是多细胞真菌,真菌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因此,酵母菌、霉菌都属于真核生物,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 科学家从北极冻土样本中复活了冻结万年的古老病毒。迄今为止,样本中复活的病毒仅感染阿米巴虫一种动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病毒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
B. 该病毒在分类上属于动物病毒
C. 该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D. 该病毒可进行分裂生殖
【答案】D
【分析】根据侵染细胞的不同,病毒分为三类,专门侵染动物细胞的病毒是动物病毒、专门侵染植物细胞的病毒是植物病毒、专门侵染细菌细胞的病毒是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
【详解】A.病毒非常微小,只能用纳米来表示。大约10亿个细菌等于一颗小米粒大,大约3万个病毒等于一个细菌大,一个病毒的大小约为10~300纳米(1纳米=10-6毫米),因此用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病毒,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因此,该病毒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A正确。
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迄今为止,样本中复活的病毒仅感染阿米巴虫一种动物;因此,结合分析可知,该病毒在分类上属于动物病毒,B正确。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C正确。
D.病毒的繁殖方式为自我复制,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寄主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D错误。
故选D。
12. 勐宋粉褶菌是中科院团队在云南发现的蓝色蘑菇新种,因其蓝色的外表被称为现实版“蓝瘦香菇”。下列有关勐宋粉褶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勐宋粉褶菌是一类大型的真菌
B. 勐宋粉褶菌属于原核生物
C. 勐宋粉褶菌依靠种子繁殖
D. 勐宋粉褶菌细胞内有叶绿体
【答案】A
【分析】真菌,其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勐宋粉褶菌是一类大型的真菌,A正确。
B.勐宋粉褶菌属于真菌,具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B错误。
C.勐宋粉褶菌属于真菌,产生孢子,依靠孢子繁殖,C错误。
D.勐宋粉褶菌属于真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D错误。
故选A。
13. 2024年8月大理大学动物生态学团队在穴虻科潜穴虻属之下有了新发现一一苍山潜穴虻。该发现在现有分类体系中增加了一个( )
A. 纲B. 门C. 目D. 种
【答案】D
【分析】为了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等级,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最大的等级是界,最小的等级是种。
【详解】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因此,2024年8月大理大学动物生态学团队在穴虻科潜穴虻属之下有了新发现一一苍山潜穴虻。该发现在现有分类体系中增加了一个种。所以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4. 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记载的许多药物取自野生的动植物,这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 )
A. 观赏价值B. 直接价值C. 间接价值D. 潜在价值
【答案】B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潜在价值三个方面。
【详解】直接使用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间接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等。潜在价值是今天还未被利用的哪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可见题干这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5.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024年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旨在呼吁各国政府或组织等积极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之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水平
B. 应重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C.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
D. 围湖造田不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答案】D
【分析】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AC.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程度,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程度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水平,AC正确。
B.保护生物多样性应重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B正确。
D.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围湖造田会破坏生态环境,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D错误。
故选D。
16. 云南某森林公园内发现一条凶猛的外来物种一一鳄雀鳝,因其大量捕食其他鱼类,导致湖中多种水生动物大量死亡,此现象说明外来物种可能会( )
A. 维持当地生态平衡B. 威胁当地生态安全
C. 增加当地生物的多样性D. 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B
【分析】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A.题目中凶猛的外来物种导致湖中多种水生动物大量死亡,可能会引起生物种类和数量失衡,进而造成当地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故A错误。
B.题目中的外来物种凶猛,造成湖中多种水生动物大量死亡,可能对当地生态安全造成威胁,故B正确。
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生物种类)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外来物种虽然是一个新的物种,但是题干中其导致湖中多种水生动物大量死亡,不仅不会增加当地生物的多样性,反而会导致该地生物多样性减少,故C错误。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反之,就越弱。题干中外来物种导致湖中多种水生动物大量死亡,则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故D错误。
故选B。
17. 云南禄丰是“恐龙之乡”,这里发掘出了大量的恐龙化石。下列关于化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B.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C. 化石有规律地出现在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中
D. 化石真实记录了生物进化的历程
【答案】A
【分析】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据此解答。
【详解】A.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其中化石是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最主要、最可靠的证据。但不是唯一证据,A错误。
B.根据化石形成的原因,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B正确。
C.一般而言,越古老的地层,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化石有规律地出现在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中,C正确。
D.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地层中的生物化石真实地记录了生物进化的历程,D正确。
故选A。
18. 1890年至1960年,英国某地区由于工业的发展,排放了大量黑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有研究者发现,在这段时间,这一地区深色桦尺蛾的数量逐年增加,而浅色桦尺蛾的数量逐年减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深色桦尺蛾比浅色的繁殖能力强
B. 由于环境污染桦尺蛾的颜色逐渐变深
C. 环境污染后浅色桦尺蛾更适应环境
D. 不同桦尺蛾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
【分析】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达尔文认为:因生存资源有限,生物的过度繁殖引起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生物种间的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详解】A.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都有较强的繁殖能力,深色桦尺蛾的数量逐渐增多是环境的变化对深色桦尺蛾的生存有利, A错误。
B.变异是不定向的,桦尺蛾在自然条件下产生变异类型,其后代有浅色桦尺蠖和深色桦尺蠖,环境只对桦尺蛾起选择作用,B错误。
C.英国某地区由于工业的发展,排放了大量黑烟,树皮被熏成黑褐色,浅色桦尺蛾易被鸟类捕食,而深色桦尺蛾不容易被鸟类捕食,因此环境污染后深色桦尺蛾更适应环境,C错误。
D.桦尺蛾体色的变化表明:环境的变化影响了桦尺蛾的生存,与环境相一致、形成保护色的个体容易生存;反之则容易被淘汰。因此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即环境的变化对浅色桦尺蛾的生存不利,对深色桦尺蛾的生存有利,D正确。
故选D。
19. 达尔文在著作《人类的由来》中指出:人类也是进化的产物,人类和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经科学研究证明,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 )
A. 森林古猿B. 黑猩猩C. 长臂猿D. 北京人
【答案】A
【分析】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详解】A.根据科学研究,人类和现代类人猿(如黑猩猩、大猩猩、猩猩和长臂猿)确实有着共同的祖先,这个祖先就是森林古猿。森林古猿是一类生活在森林中的古猿类动物,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分化出了人类和现代类人猿两个分支,A符合题意。
B.黑猩猩是现代类人猿的一种,虽然与人类在进化上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它本身并不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B不符合题意。
C.长臂猿同样是现代类人猿的一种,与人类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也不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C不符合题意。
D.北京人是早期的人类化石之一,属于直立人阶段,与人类进化史上的某个阶段有关,但并不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0. 根据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进化发展大约分为四个阶段。下列关于人类四个阶段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第一阶段是南方古猿,虽然还带有一些猿的特征,但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B. 第二阶段是能人,可能已经具有语言能力
C. 第三阶段是直立人,从此才开始直立行走,此阶段的人最早使用火
D. 第四阶段是智人,晚期智人已经身穿兽皮衣,可以使用长矛等工具
【答案】C
【分析】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古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四个阶段。
【详解】A.南方古猿虽然还带有一些猿的特征,但是已经可以使用天然工具,已经能够两足直立行走,故A正确。
B.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脑的沟回与人相似,可能已经具有语言能力,故B正确。
C.直立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具有语言能力,但是并不是从直立人才开始直立行走,而是南方古猿已经能够直立行走,故C错误。
D.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能用骨针缝制兽皮衣物,可用标枪和长矛进行狩猎、捕鱼,脑容量增至1300-1500mL,故D正确。
故选C。
21. 下列动物的运动结构与运动方式不相适应的是( )
A. 青蛙的后肢——跳跃B. 海鸥的翼一一飞行
C. 鱼的鳍一一游泳D. 蜗牛的足一一奔跑
【答案】D
【分析】动物因种类不同,生存环境各异,其运动方式也不同。动物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有飞行、爬行、行走、奔跑等。
【详解】A.青蛙的后肢发达,适于跳跃,蹼适于游泳,A正确。
B.海鸥属于鸟类,靠翼飞行,B正确。
C.鲤鱼有鳍,适于游泳,C正确。
D.蜗牛属于软体动物,用足爬行,D错误。
故选D。
22. 某校共青团举行入团仪式,当新团员举起右手宣誓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状态是( )
A. 收缩、收缩B. 收缩、舒张
C. 舒张、收缩D. 舒张、舒张
【答案】B
【分析】各种动作都由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而收缩,牵动所附着的骨,绕关节而活动产生的。 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其他系统的协调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
【详解】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至少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上肢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舒展、肱三头肌同时舒张;提重物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同时收缩。当新团员举起右手宣誓时,处于屈肘状态,故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状态是收缩、舒张,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3.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描写了鸟类的( )
A. 求偶行为B. 筑巢行为C. 育雏行为D. 孵卵行为
【答案】C
【分析】鸟类在生殖发育过程中的一些行为: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六个阶段,筑巢、孵卵、育雏可以例外,求偶、交配、产卵不能例外。
【详解】鸟类的生殖是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其生殖和发育过程包括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等几个过程。“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描写了鸟类的育雏行为。
故选C。
24. 下列不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
A. 蚁群中兵蚁的职能是保护蚁穴
B. 蜜蜂群体中工蜂跳舞传递信息
C. 狒狒群体中的“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
D. 雄孔雀展开美丽的尾羽吸引雌孔雀
【答案】D
【分析】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中还会形成等级。
【详解】A.蚁群体中的兵蚁专司蚁巢的保卫,体现了群体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属于社会行为,A不符合题意。
B.蜜蜂群体中的工蜂负责觅食,通过跳舞传递蜜源信息,体现成员有明确分工,具有社会行为,B不符合题意。
C.“首领”狒狒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栖息场所,形成等级,属于社会行为,C不符合题意。
D.雄孔雀展开美丽的尾羽吸引雌孔雀,体现繁殖行为,D符合题意。
故选D。
25. 下列能构成生态系统的是( )
A. 洱河森林公园B. 洱海里的所有绿头鸭
C. 苍山上的所有植物D. 金梭岛上的所有生物
【答案】A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详解】A.洱河森林公园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故A符合题意。
B.洱海里所有绿头鸭属于消费者,缺少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生态系统,故B不符合题意。
C.苍山上的所有植物属于生产者,缺少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生态系统,故C不符合题意。
D.金梭岛上的所有生物属于生物部分,缺少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生态系统,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6.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进行
B.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通过食物链(网)而进行
C. 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
D. 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多
【答案】D
【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
【详解】AB.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进行,AB正确。
CD.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获取的能量越少,C正确,D错误。
故选D。
27. 某生物兴趣小组通过制作生态瓶来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稳定性。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瓶置于有光的条件下,丙瓶用不透光的盒子罩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为探究“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应选择甲、丙两瓶进行对照
B. 在甲、乙、丙三个生态瓶中,维持时间最长的是丙瓶
C. 在乙生态瓶中,通过食物链传递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D. 要想使甲瓶更加完善,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分解者
【答案】C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为探究“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光为变量,除了光之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因此,应选择乙、丙两瓶进行对照,A错误。
B.甲瓶中没有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丙瓶中没有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阳光。乙瓶中有植物,有阳光,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所以在甲、乙、丙三个生态瓶中,维持时间最长的是乙瓶,B错误。
C.在乙生态瓶中,通过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最终来自金鱼藻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C正确。
D.要想使甲瓶更加完善,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生产者,D错误。
故选C。
28. 我国有许多诗词名句是描绘生态环境的,下面描写草原生态系统的是( )
A.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B.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D.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答案】A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包括地球上全部的生物及其环境,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
【详解】A.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其意为: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体现了草原生态系统,A符合题意。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的是沙漠的炊烟和落日,描写的是沙漠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写稻田里的青蛙叫声一片,描写的是农田生态系统,C不符合题意。
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写的是山林中的鸟鸣生,描写的是森林生态系统,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9.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了解它,保护它。下列有关生物圈的定义及其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 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能生活的地方
C. 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
D. 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答案】D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详解】ABD.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故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因此,生物圈不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也不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能生活的地方,AB错误,D正确。
C.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厚度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C错误。
故选D。
30.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下做法不利于打好“保卫战”的是( )
A. 加大农药化肥使用B. 加强江河湖泊治理
C.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D. 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答案】A
【分析】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的是:提倡单车出行;减少尾气排放;植树造林;合理开发新能源;垃圾分类回收,增强节约意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青少年应该从我做起,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爱护环境的习惯。如不使用一次性木筷;不乱倒垃圾;爱护花草树木;参加绿化种植活动等。
【详解】A.加大农药化肥使用会在增产的同时也带来了水域污染、土壤污染等新问题,不利于保护环境,A错误。
B.加强江河湖泊治理可以有效地保护水资源,减少水土流失,B正确。
C.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可以减少传统化石燃料对空气、水域、土壤的污染,C正确。
D.发展绿色环保产业,节能环保,产能高效,D正确。
故选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
二、简答题(共30分)
31. “美好生活在云南・寻宝动植物王国”的大型主题联合直播活动中,直播团队先后走进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园、丽江老君山、楚雄双柏绿孔雀栖息地、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带领大家近距离认识云南70多种保护动植物,其中包括绿孔雀、滇金丝猴、华盖木等中国珍稀物种,以及巧家五针松、漾濞槭等云南特有的极小种群植物,直观感受云南“动植物王国”的生态魅力。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下图所给信息,判断华盖木属于______植物,它和巧家五针松的主要区别是______,它们的生殖过程______(填“受”或“不受”)水的限制。
(2)滇金丝猴和绿孔雀是云南特有物种,二者具有的共同特征是______(写出一点即可)。我们在动物园常见的孔雀是蓝孔雀,偶尔也会见到白孔雀,白孔雀是人工繁殖的蓝孔雀的变异品种,它的出现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多样性。
(3)云南省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是我国目前唯一以亚洲象收容、救助和繁育研究为核心的科研基地。截至2024年6月,该中心累计收容、救助野生亚洲象23头,像这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称为______保护。
【答案】(1)①. 被子 ②. 种子有果皮包被 ③. 不受
(2)①. 体温恒定 ②. 基因##遗传
(3)易地##迁地
【分析】被子植物的种子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就是常说的绿色开花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子没有果皮包被,种子裸露在外面。迁地保护: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1)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华盖木会开花结果,判断华盖木属于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种子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就是常说的绿色开花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子没有果皮包被,种子裸露在外面;华盖木和巧家五针松的主要区别是种子有果皮包被。 种子植物是能够产生种子的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它们的生殖过程离开了水,不受水的限制。
(2)滇金丝猴属于哺乳动物,绿孔雀属于鸟类。恒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恒温动物只有两类:鸟类和哺乳动物。滇金丝猴和绿孔雀是云南特有物种,二者具有的共同特征是体温恒定。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白孔雀是人工繁殖的蓝孔雀的变异品种,它的出现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遗传)多样性。
(3)迁地保护: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云南省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是我国目前唯一以亚洲象收容、救助和繁育研究为核心的科研基地。截至2024年6月,该中心累计收容、救助野生亚洲象23头,像这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称为迁地(易地)保护。
32. 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驯鹿是唯一一种雌雄都有大角的鹿,雌鹿4~5月份产仔,幼仔角小或无角。驯鹿喜食苔藓植物、树木嫩芽、枝条等,属于草食性动物,但偶尔也会吃旅鼠、北极红点鲑和鸟蛋。因为食物缺乏、自然环境恶劣等原因,驯鹿在每年的暮春和初秋进行迁徙,迁徙途中若遇狼群,强壮的成年雄性驯鹿会在外围区域快速奔跑,幼仔被围在中心区域,让狼群无法锁定捕猎对象,该现象被称为“驯鹿旋风”。栖息于寒带、亚寒带的森林和冻土地带的公驯鹿常被训练用于运输,一头驯鹿可载30-40kg物品,日行数千米,享有“山林之舟”的美誉。
(1)驯鹿的生殖方式是______,该生殖方式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2)从行为目的(功能)来看,“驯鹿旋风”现象中成年雄性驯鹿的行为属于______行为。
(3)有的鹿科动物存在“鹿角效应”:鹿群中幼仔会和同样无角且形态相似的雌鹿一起生活,从而迷惑天敌,降低被捕食的风险。结合资料分析,驯鹿是否也有“鹿角效应”?为什么?______。
【答案】(1)胎生 (2)防御
(3)没有;因为驯鹿幼仔角小或无角,成年雌雄鹿有大角,两者形态不同
【分析】动物的行为复杂多样,按获得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按行为的不同表现可分为觅食行为、贮食行为、攻击行为(同类)、防御行为(不同类)、领域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洄游行为,迁徙行为)、社会行为、定向行为、通讯行为等。各种行为都是动物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表现,行为帮助动物更好的生存繁衍。
(1)哺乳动物的特征是: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根据题干“雌鹿4~5月份产仔”的描述可知,驯鹿属于哺乳动物,生殖方式是胎生,该生殖方式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2)防御行为是动物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因此,从行为目的(功能)来看,“驯鹿旋风”现象中成年雄性驯鹿的行为属于防御行为。
(3)“鹿角效应”是指:鹿群中幼仔会和同样无角且形态相似的雌鹿一起生活,从而迷惑天敌,降低被捕食的风险,这是一种防御行为。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驯鹿幼仔角小或无角,成年雌雄鹿都有大角,两者形态不同;因此,驯鹿是没有“鹿角效应”的。
33. 美国加州大学模仿非洲婴猴开发了一款跳跃机器人Salt,重100g,完全伸展时高26厘米,拥有折叠式长腿,垂直弹跳高度可达1.2米,平均每隔0.58秒就可以进行一次高达1米的跳跃,还能自己设计运动路线,轻松越过障碍物。未来,机器人Salt将在协助侦察和抗灾搜救中大显身手。
(1)婴猴和人一样,属于脊索动物门______纲。
(2)Salt的跳跃过程由内置芯片控制,芯片相当于婴猴的______系统。从蹲伏状态到弹跳状态,由发动机带动腿部连接打开折叠式长腿,腿部连接可模拟运动系统中的______;除此结构外,婴猴运动系统还包括骨和提供动力的______。
(3)Salt的跳跃是由电池供能的,而婴猴跳跃所需要的能量是通过细胞的______作用释放出来的。
【答案】(1)哺乳 (2)①. 神经 ②. 关节 ③. 肌肉##骨骼肌
(3)呼吸
【分析】(1)婴猴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原猴亚目、婴猴科。
(2)芯片在机器人Salt中起到控制和协调的作用,相当于婴猴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可以控制和调节动物的各种生理活动和行为。
从蹲伏状态到弹跳状态,发动机带动腿部连接打开折叠式长腿,腿部连接可模拟运动系统中的关节,关节在动物的运动中起到连接骨和传递力的作用,使骨能够围绕关节进行运动。
婴猴运动系统除了骨和关节外,还包括提供动力的肌肉(骨骼肌),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是动物运动的动力来源。
(3)婴猴跳跃所需要的能量是通过细胞的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细胞可以利用的能量,为婴猴的各种生命活动包括跳跃提供动力。
34. 图1所示进化树表示了几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自下而上进化),图2表示不同年代形成的地层,图3是美国学者米勒设计装置模拟原始大气环境。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在图1中,较a和c而言,a和b间的亲缘关系更______(填“近”或“远”)。
(2)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证据,在图2所示的三个地层中均发现了许多生物化石。据图分析,较低等,简单的生物形成的化石最可能存在于______地层中(填字母)。
(3)图3中,A装置内的气体与现代大气成分相比较,不包括的气体______是,A装置里的火花放电模拟原始地球上的______。此实验表明:在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变过程中,从无机物到______的转变是完全可能的。
【答案】(1)近 (2)C
(3)①. 氧气 ②. 能量 ③. 有机物
【分析】生命的进化:生物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由原始的简单、低等、水生生物逐渐进化为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其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1)在进化树中,分支点越近的生物亲缘关系越近。从图 1 进化树可以看出,a和b的分支点比a和c的分支点更近,所以a和b间的亲缘关系更近。
(2)一般来说,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因此,较低等、简单的生物形成的化石最可能存在于最古老的地层中,即C地层中。
(3)米勒实验中A装置内的气体模拟的是原始大气,其成分有甲烷、氨、氢气、水蒸气等,与现代大气成分相比,不包括氧气。
A装置里的火花放电模拟原始地球上的闪电等条件,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
此实验表明在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变过程中,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变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实验中产生了多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35. 大理市洱海湿地面积24990.98公顷,是典型的高原断陷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是以海菜花等中国特有物种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物种和越冬候鸟的栖息地。
(1)海菜花在洱海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
(2)大理市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对洱海湿地中几种生物消化道内的食物进行分析,其结果见下表:
请根据表中信息写出野鸭获得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______。水体中一些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能沿着食物链传递,据此分析,该生态系统中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______。
(3)洱海湿地生态修复后,大量候鸟飞抵洱海越冬。候鸟的这种迁徙行为受到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分泌的______的调控。
(4)洱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增加,稳定性就会增强,原因是______。
【答案】(1)生产者 (2)①. 小球藻→水蚤→田螺→野鸭 ②. 野鸭
(3)激素 (4)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分析】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1)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将太阳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海菜花属于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故在洱海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2)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其中的食物链包括:小球藻→水蚤→田螺→野鸭,小球藻→河虾→野鸭,小球藻→田螺→野鸭,小球藻→水蚤→野鸭;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不可倒流,沿着食物链传递方向逐级递减;因此,野鸭获得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是最长的食物链,即小球藻→水蚤→田螺→野鸭。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因此,水体中一些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能沿着食物链传递,据此分析,该生态系统中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野鸭。
(3)人体之所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作用;在人体内,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体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激素是内分泌系统的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在人体内的含量少,却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动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因此,候鸟的这种迁徙行为受到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共同调控。
(4)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因此,洱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增加,稳定性就会增强,原因是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36. 红彩瑞猎蝽(如图)能捕食棉花和水稻上的多种害虫。已知饲养红彩瑞猎蝽的常用温度为27℃,若环境温度过高,会影响其存活率。为更合理利用红彩瑞猎蝽进行害虫防治,某研究团队对红彩瑞猎蝽开展了系列研究。
实验一:探究高温条件对红彩瑞猎蝽生存能力的影响,实验处理方式如下:
①选择大小相同的塑料杯分成6组,标记1、2、3、4、5、6;每组放入大小、健康状况相同的红彩瑞猎蝽5只。
②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处理48h,然后转入27℃培养箱,每隔8h观察、记录猎蝽的存活数量。
③每个温度设4次重复,每次重复放入5只猎蝽。实验结果如下表:
(1)设置组别1的目的是______。
(2)为进一步确定影响红彩瑞猎蝽存活率的精确温度,研究团队在______温度范围内增设梯度。
实验二: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红彩瑞猎蝽对斜纹夜蛾幼虫捕食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3)由图可知,在不同的猎物密度条件下,红彩瑞猎蝽捕食量最大的温度均为______℃。
(4)与使用农药相比,用红彩瑞猎蝽进行害虫防治,具有的优势是______。
(5)综合实验一和实验二推测,在夏季炎热的天气,挑选清晨或傍晚释放红彩瑞猎蝽捕食斜纹夜蛾幼虫,可以避免红彩瑞猎蝽持久暴露在高温条件下影响它的_______。
【答案】(1)作为对照
(2)33℃-36℃ (3)33 (4)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5)存活率和捕食能力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1)组别1的温度条件为27℃,是红彩瑞猎蝽的常用饲养温度,设置该组作为对照,目的是与其他高温处理组进行对比,以排除其他非温度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从而更准确地得出高温条件对红彩瑞猎蝽生存能力的影响。
(2)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33℃至36℃之间,红彩瑞猎蝽的存活率下降明显,因此为进一步确定影响红彩瑞猎蝽存活率的精确温度,研究团队应在33℃至36℃温度范围内增设梯度。
(3)由图可知,在不同的猎物密度条件下,红彩瑞猎蝽捕食量最大的温度均为33℃。
(4)与使用农药相比,用红彩瑞猎蝽进行害虫防治,具有的优势是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不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能减少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还可以长期有效地控制害虫数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成本等。
(5)综合实验一和实验二推测,高温条件对红彩瑞猎蝽生存能力的有影响,在夏季炎热的天气,挑选清晨或傍晚释放红彩瑞猎蝽捕食斜纹夜蛾幼虫,可以避免红彩瑞猎蝽持久暴露在高温条件下影响它的存活率和捕食能力。
华盖木拉丁文名:Pachylarnax sinica
别名:缎子绿豆树(云南西畴)
科属:木兰科厚壁木属
特征:常绿大乔木,花期4月,果实成熟9至11月。
习性:生长于山坡上部、向阳的沟谷、潮湿山地。
生物种类
野鸭
田螺
河虾
水蚤
消化道内食物
田螺、河虾水蚤
水蚤、小球藻
小球藻
小球藻
小组
1
2
3
4
5
6
温度条件
27℃
30℃
33℃
36℃
39℃
42℃
平均存活率
100%
100%
100%
95.23%
85.71%
66.67%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云南省普洱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为试题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云南省大理州下关第一中学初中部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共10页。
这是一份云南省大理州下关一中初中部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共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