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部分高中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694769/0-17390800479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部分高中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694769/0-173908004798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部分高中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694769/0-173908004803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部分高中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部分高中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g/ml或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学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卷密封内相应的位置上,用2B铅笔将自己的学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 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024年2月,联合国发布了首份《世界迁徙物种状况》报告,为野生迁徙物种的保护工作敲响警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迁徙物种可为植物授粉及捕食害虫,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 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的威胁,主要是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等
C. 许多鸟类在冬季向南方迁移,这改变了群落的物种组成,属于群落演替
D. 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加强立法、宣传,禁止开发和利用这些自然资源
【答案】B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
【详解】A、迁徙物种可为植物授粉及捕食害虫,这对生态系统起到了调节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A错误;
B、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的威胁,主要是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等,B正确;
C、许多鸟类在冬季向南方迁移,使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C错误;
D、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加强立法、执法、宣传教育,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和利用这些自然资源,而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D错误。
故选B。
2. 绿叶海天牛可以进食海藻,并将藻类的叶绿体储存在皮肤细胞中,从而能像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该动物体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中,下列物质参与的可能性最小的是( )
A. NADP+B. NAD+C. H2OD. ADP
【答案】B
【分析】海天牛是真核生物,绿叶海天牛通过进食藻类,将藻类的叶绿体储存在自身细胞中,从而能像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说明其为自养型生物。
【详解】绿叶海天牛可以进食海藻,并将藻类的叶绿体储存在皮肤细胞中,从而能像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该动物体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是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过程中水光解产生氧气,同时利用NADP+合成NADPH,利用ADP和Pi合成ATP,即光反应能将光能转化为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NAD+是细胞呼吸合成NADH的原料,因此该动物体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中,下列物质参与的可能性最小的是NAD+,即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 实验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下列关于生物实验的操作,描述错误的是( )
A. 分离绿叶中的色素时,应在通风良好的条件下进行
B. 检测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物时,应适当延长培养时间
C. 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解离后直接进行染色
D.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中,诱导愈伤组织生芽一般需要光照
【答案】C
【分析】有丝分裂观察实验装片的制作: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①解离:剪去洋葱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入有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温室下解离;目的: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②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入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③染色:把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玻璃皿中染色。目的:染料能使染色体着色。④制片:用镊子将这段根尖取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尖把根尖能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的按压载玻片。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详解】A、层析液的作用是分离叶绿素,层析液中挥发性物质有毒,所以为避免过多吸入层析液中挥发性物质,实验应在通风条件下进行,A正确;
B、在检测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酒精时应首先让酵母菌消耗掉装置中的氧气,所以应适当延长培养时间,B正确;
C、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解离后直接进行漂洗,之后在染色,C错误;
D、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中,脱分化不需要光,诱导生芽需要光,D正确。
故选C。
4. 技术手段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成果的不断更新,下列关于科学研究所使用的技术手段描述错误的是( )
A. 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同位素标记法
B. 分离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差速离心法
C. 研究DNA 的空间结构——X射线晶体衍射法
D. 检测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是否表达——PCR技术
【答案】D
【分析】通过追踪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中间产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可以追踪细胞内的物质代谢途径;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PCR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PCR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A、用于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氨基酸,可用于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过程的研究,A正确;
B、不同细胞器的比重不同,因此可以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器,B正确;
C、研究DNA结构常用的方法是X射线晶体衍射法,C正确;
D、检测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是否表达出蛋白质,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D错误。
故选D。
5. 低氧条件下,细胞中的低氧诱导因子-1(HIF-1)增多,从而激活相关通路并诱导线粒体自噬,最终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使机体适应低氧环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低氧条件下,硝化细菌不能发生线粒体自噬
B. 线粒体自噬不利于维护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
C. 线粒体自噬产生的物质,细胞无法重新利用
D. 溶酶体内合成的水解酶参与了线粒体自噬
【答案】A
【分析】细胞自噬离不开溶酶体的作用,溶酶体是细胞中消化车间,其中有多种水解酶,能清除受损或衰老的细胞器,有还能吞噬并杀死进入细胞的病毒和病菌。
【详解】A、硝化细菌为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线粒体,A正确;
B、题意显示,低氧条件下,细胞中的低氧诱导因子-1会激活相关通路并诱导线粒体自噬,最终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使机体适应低氧环境,可见线粒体自噬有利于维护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B错误;
C、线粒体自噬需要溶酶体的参加,其中产生的物质可以被细胞重新利用,而对细胞没有用的物质会被排出,C错误;
D、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这些酶参与了线粒体自噬,但这些水解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D错误。
故选A。
6. 2024年4月,我国科研团队发表了关于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来源的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技术成功治愈一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报告。这是国际上首次采用此技术治愈糖尿病的病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通过检测血糖含量及胰岛素含量诊断糖尿病
B. 患者的肝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均含有胰岛素受体
C. 制备iPS细胞的过程中,基因的表达发生变化
D. 利用此项技术可恢复患者原有胰岛的分泌功能
【答案】D
【分析】血糖偏高时,能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使血糖降低;同时,高血糖也能刺激下丘脑的某区域,通过神经控制促进胰岛B细胞的分泌。血糖偏低时,能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更多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同时,低血糖也能刺激下丘脑的另外的区域,通过神经控制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糖尿病存在Ⅰ型糖尿病,病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也存在Ⅱ型糖尿病,病因是胰岛素靶细胞上的受体不足。
【详解】A、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高,若胰岛B细胞受损,则胰岛素含量低,若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则胰岛素含量高,因此可通过检测血糖含量及胰岛素含量诊断糖尿病,A正确;
B、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因此患者的肝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均含有胰岛素受体,B正确;
C、制备iPS细胞的过程中,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可知基因的表达会发生变化,C正确;
D、此项技术是将iPS细胞诱导的胰岛移植到患者体内,不能恢复患者原有胰岛的分泌功能,D错误。
故选D。
7. 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蛋白质的合成。短时记忆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谷氨酸(Glu)可引起海马区兴奋性增加,具体原理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特有高级功能
B. 图中①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C. 谷氨酸引起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改变
D. 促进谷氨酸的合成有助于提高记忆力
【答案】A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但不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是语言功能,A错误;
B、①表示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正确;
C、谷氨酸引起突触后膜对Ca2+和Na+的通透性改变,导致Na+,Ca2+内流进而产生动作电位,C正确;
D、依据题干信息,短时记忆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而谷氨酸可引起海马区兴奋性增加,故可推知,促进谷氨酸的合成有助于提高记忆力,D正确。
故选A。
8.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9号染色体和22号染色体互换片段,导致 bcr基因和abl基因发生融合形成了 bcr-abl融合基因,其产生的 bcr-abl融合蛋白会导致造血干细胞增殖失控,患者体内出现大量恶性增殖的白细胞。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病是 bcr基因和abl基因发生基因重组导致的
B. 患者细胞内的基因数目及排列顺序均发生了改变
C. 可通过血液检查、染色体分析等对该病进行诊断
D. 抑制 bcr-abl融合蛋白的活性可作为治疗该病的思路
【答案】A
【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染色体结构变异会改变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进而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详解】A、由图可知,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是9号染色体与22号染色体的片段互换,因此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不是基因重组,A错误;
B、bcr基因和abl基因融合后形成 bcr-abl融合基因,因此基因的总数目会减少,基因的排列顺序也发生改变,B正确;
C、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遗传病,可通过血液检查、染色体分析等对该病进行诊断,C正确;
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由于bcr-abl融合基因编码出BCR-ABL融合蛋白导致的,故抑制bcr-abl融合蛋白的活性可以治疗该病,D正确。
故选A。
9. 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上的小型植食性动物,其洞穴常成为小鸟栖息的巢穴。若小鸟发现附近有猛禽,就会立刻扑扇翅膀并高声鸣叫,为鼠兔示警。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小鸟向鼠兔传递的信息有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B. 小鸟和鼠兔的种间关系属于互利共生
C. 在该生态系统中,鼠兔属于第二营养级
D. 小鸟、鼠兔等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详解】A、小鸟“高声鸣叫”向鼠兔传递的是物理信息,小鸟“立刻扑扇翅膀”向鼠兔传递的是行为信息,A正确;
B、高原鼠兔的洞穴常成为小鸟赖以生存的巢穴,小鸟发现附近有猛禽,就会立刻扑扇翅膀并高声鸣叫,为鼠兔示警,说明小鸟和鼠兔的种间关系属于原始合作,B错误;
C、在该生态系统中,鼠兔是小型植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C正确;
D、小鸟、鼠兔都是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正确。
故选B。
10. 已知多种类型的癌症与EZH2基因的突变或过表达相关。EZH2基因编码的是一种组蛋白赖氨酸N-甲基转移酶,该酶可对染色体中的组蛋白进行修饰,进而抑制抑癌基因的正常表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不表达
B. 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增多,有利于其转移
C. 异常激活的EZH2驱动肿瘤形成属于表观遗传范畴
D. 对组蛋白进行修饰可能影响DNA 聚合酶与启动子的结合
【答案】C
【分析】生物的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现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基因中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的结果。
【详解】A、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存在和表达,以维持细胞的正常生长,A错误;
B、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降低,有利于其转移,B错误;
C、EZH2基因编码的是一种组蛋白赖氨酸N-甲基转移酶,该酶可对染色体中的组蛋白进行修饰,进而抑制抑癌基因的正常表达,属于表观遗传范畴,C正确;
D、RNA 聚合酶与启动子的结合,启动转录,D错误。
故选C。
11. 在高海拔地区,低氧激活野生型EPAS1基因表达,易导致红细胞过度增多,诱发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藏族人普遍携带的EPAS1突变基因很可能来源于已灭绝的丹尼索瓦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提取丹尼索瓦人的DNA时,需防止操作人员的DNA 污染
B. 藏族人携带的EPAS1突变基因可能只会轻微提高红细胞数量
C. EPAS1 突变基因在藏族人群中的频率高于低海拔地区人群
D. EPAS1 突变基因的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答案】D
【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2)比较解创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 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
(3胎学证据:人和鱼的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裂和尾,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
(4)细胞水平的证据: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等。
【详解】A、由于化石中残留的DNA非常少,且容易受到外界污染(如微生物DNA、操作人员的DNA),所以需防止操作人员的DNA 污染,A正确;
B、低氧激活野生型EPAS1基因表达,易导致红细胞过度增多,诱发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存在于藏族人中的EPAS1突变基因只会轻微提高红细胞水平,降低了高原性疾病的发生,B正确;
C、不具有突变基因的个体很难在青藏高原地区生存,所以EPASI突变基因在青藏高原世居藏族人群中的基因频率远高于低海拔地区人群,C正确;
D、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直接证据的是化石,D错误。
故选D。
12. 生态学家对新疆某地外来入侵生物——褐家鼠的种群数量进行连续跟踪调查,发现其周限增长率为1.247[(t+1)年与t年的种群数量比值],种群年龄组成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查褐家鼠的种群数量可以采用标记重捕法
B. 该种群幼年个体占比较高,属于增长型种群
C. 食物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增长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D. 依据其周限增长率推测,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J”形
【答案】C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
(1)密度的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竞争、捕食、寄生、疾病等生物因素。
(2)非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温度、降水、风等气候因素,污染、环境的pH等环境因素。
【详解】A、鼠属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
B、由题图可知,该种群中幼年个体占比较高,老龄个体占比较小,属于增长型种群,B正确;
C、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
D、“J”形增长指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由题意可知,调查期间家鼠种群的周限增长率是定值,说明种群呈“J”形增长,D正确。
故选C。
13. 为了解某地马尾松人工林的林龄对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者调查了不同林龄的马尾松人工林的相关数据,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样方法调查马尾松的种群密度,样方大小以1m2的正方形为宜
B. 5年马尾松林下喜光植物较多,随林龄增加,林下耐阴植物增多
C. 林龄大于14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的物种数目一定大于35
D. 除表中数据,描述马尾松的生态位只需补充其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答案】B
【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调查乔木的种群密度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选用的样方面积大;
(3)对样方中位于顶点和边线上的个体计数时,采用取相邻两边和这两边的顶点原则。
生态位是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包括其栖息地的非生物环境范围、食物和能量来源,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A、用样方法调查马尾松的种群密度时,由于马尾松是高大的乔木,因此样方大小不能以1m2的正方形,而是要以100m2的正方形作样方,A错误;
B、5年马尾松林下喜光植物较多,随林龄增加,郁闭度增加,因而林下耐阴植物增多,B正确;
C、结合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林龄大于14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的物种数目为23+12=35,未必一定大于35,C错误;
D、生态位是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因此要研究马尾松的生态位,除表中数据,描述马尾松的生态位不仅需要补充其与其他物种的关系,还需要补充马尾松的出现频率和植株高度等,D错误。
故选B。
14. 雄性不育的水稻品种对中国科学家团队的研究有重要作用。水稻雄性育性由等位基因A/a控制,A对a完全显性,B基因会抑制不育基因的表达,反转为可育。某科研小组进行了下列相关实验:取甲(雄蕊异常,雌蕊正常,表现为雄性不育)、乙(可育)两个品种的水稻进行相关实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进行甲和乙品种杂交实验时应对甲进行套袋处理
B. 控制雄性不育性状的是A基因,甲的基因型为Aabb
C. 据结果分析可知,F2中可育株的基因型共有7种
D. F2可育株中的 aabb和AaBb杂交,后代雄性不育株比例最高
【答案】D
【分析】分析表中信息可知:有一半的F1个体自交得到的F2中,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13∶3是9∶3∶3∶1的变式,说明控制该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甲表现为雄性不育,进行甲和乙品种杂交实验时,甲作为母本,应对甲进行套袋处理,以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A正确;
BC、由题意可知,A_B_为可育,B基因会抑制不育基因的表达,反转为可育,则控制雄性不育性状的基因是A基因。表中信息显示:甲(雄性不育)与乙(可育)杂交,F1全部可育,F1个体自交单株收获,种植并统计F2表型,一半全部可育,另一半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据此可推知F1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Bb∶AaBb=1∶1,进而推知甲的基因型为Aabb,乙的基因型是aaBB,F2中可育株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共有7种,BC正确;
D、雄性不育株为A_bb。F2可育株中的 aabb和AaBb杂交,后代雄性不育株比例为1/2Aa×1/2bb=1/4;F2可育株中的 aabb和AABb杂交,后代雄性不育株比例为1Aa×1/2bb=1/2。可见,F2可育株中的 aabb和AABb杂交,后代雄性不育株比例最高,D错误。
故选D。
15.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是由于艾杜糖苷酸酶(IDUA)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翻译提前终止,机体不能产生正常的IDUA来分解黏多糖。科研人员将某种抑制性tRNA(sup-tRNA)导入模型鼠体内,在转录水平相同的情况下,检测正常肽链的相对含量,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上述实验所用的模型鼠为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患病小鼠
B.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患者的IDUA基因最可能发生了碱基替换
C. 抑制性tRNA的反密码子可与终止密码子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D. 利用抑制性tRNA治疗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无潜在风险
【答案】D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翻译是指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还需要tRNA来运转氨基酸。密码子由位于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组成。终止密码子的作用是终止翻译过程。
【详解】A、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是由于艾杜糖苷酸酶(IDUA)基因发生突变,则实验所用的模型鼠为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患病小鼠,A正确;
B、导入IDUA突变基因和能介导mRNA 通读的药物,能产生5%的正常肽链,说明突变的基因长度没变,则可能是发生了碱基替换,B正确;
C、IDUA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翻译提前终止,导入IDUA突变基因和编码sup-tRNA 的基因可产生60%的正常肽链,则说明抑制性tRNA 的反密码子可与终止密码子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合成了正常的肽链,C正确;
D、利用抑制性tRNA治疗黏多糖贮积症Ⅰ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并不代表就没有任何潜在风险,D错误。
故选D。
16. 一次性口罩主要成分是由 C、H两种元素组成的聚丙烯纤维。研究人员欲从合适的土壤样品中筛选出能高效降解一次性口罩的细菌,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流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甲是指选择培养,应以聚丙烯纤维为培养基的唯一碳源
B. 为增大菌体与培养基接触面积,“甲”使用的培养基是固体培养基
C. 培养皿和培养基等材料都需要在使用前后进行消毒处理
D. 可用平板划线法对筛选得到的目的菌进行纯化和计数
【答案】A
【分析】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虽然各种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提供碳元素的物质)、氮源(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和无机盐。另外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
【详解】A、本实验目的是筛选出能高效降解一次性口罩的细菌,一次性口罩主要成分是由C、H两种元素组成的聚丙烯纤维,故在选择培养时培养基中应以聚丙烯纤维为唯一碳源,为了提高聚丙烯纤维降解菌的比例和密度,图中“甲”指的是选择培养,A正确;
B、采集的样品中目的菌数量可能较少,所以需要经过甲步骤,即扩大培养(选择培养)以增加目的菌的比例和浓度,为增大菌体与培养基的接触面积,培养基应是液体培养基,B错误;
C、微生物培养前,需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灭菌处理,防止其他微生物污染,C错误;
D、目的菌的纯化和计数可以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只能用于目的菌的纯化,不能计数,D错误。
故选A。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7. 小干扰RNA(siRNA)是每条链包含19~25个核苷酸的双链核酸片段,可调控相应基因的表达。siRNA 主要来源于外来生物,例如,寄生在宿主体内的病毒会产生异源双链RNA(dsRNA),dsRNA经过酶1的加工后成为 siRNA,siRNA的产生和作用过程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siRNA可_______(填“增强”或“抑制”)特定基因的表达,该过程的特异性主要体现在复合体2中的单链RNA可与目标RNA分子依据_______原则进行结合。
(2)酶1 只能识别双链 RNA.若将某个dsRNA 的两条单链分别注入细胞,_______(填“能”或“不能”)起到预期效果,原因可能是_______。
(3)利用siRNA特异性地作用于致病靶基因的 mRNA,可达到精准治疗疾病的目的。但siRNA具有亲水性,且化学性质不稳定,在体内给药后会被迅速清除,因此科学家尝试将siRNA 药物包装在脂质体颗粒中,目的是_______。
(4)若要将 siRNA 药物精确地递送到特定的癌细胞中,请你对脂质体颗粒提出改造思路:_______。
【答案】(1)①. 抑制 ②. 碱基互补配对
(2)①. 不能 ②. 酶1具有专一性,只能识别并切割异源双链RNA(dsRNA)
(3)有利于siRNA药物进入组织细胞
(4)可在脂质体表面引入导向分子,例如能识别特定癌细胞的特异性抗体,脂质体就可把药物定向输送到特定癌细胞
【分析】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表观遗传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例如,基因组成相同的同卵双胞胎所具有的微小差异就与表观遗传有关。除了DNA甲基化,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详解】(1)siRNA中的一条单链与目标mRNA之间发生碱基互补配对,最终导致mRNA被水解无法翻译,从而抑制了特定基因的表达。该过程的特异性主要体现在复合体2中的单链RNA可与目标RNA分子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结合。
(2)酶1具有专一性,只能识别并切割异源双链RNA(dsRNA),因此将能引起RNA干扰的dsRNA的两条单链分别注入细胞,结果却没有引起RNA干扰现象。
(3)通常将siRNA药物包装成脂质体纳米颗粒,由于脂质体与细胞膜的基本结构类似,因而有利于siRNA药物进入组织细胞。
(4)若要将siRNA药物精确地递送到特定的癌细胞中,可在脂质体表面引入导向分子,例如能识别特定癌细胞的特异性抗体,脂质体就可把药物定向输送到特定癌细胞,从而可以避免误伤正常体细胞。
18.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类视网膜功能退化的遗传病。目前已经发现有多达20个基因的100多个突变位点与RP有关。下图是两个单基因突变引起的RP患者的部分家系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有多达20个基因的100多个突变位点与RP有关,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的特点。
(2)甲家族中RP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乙家族中RP的遗传方式最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_______。
(3)已知位于X染色体上的RP2基因是导致RP的主要致病基因之一,为研究家系乙的患病原因是否与RP2基因有关,研究人员做了如下检测:在获得家系成员知情同意后,采集该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分别提取不同家族成员的基因组 DNA,以其作为模板,根据_______设计引物进行 PCR扩增,对不同成员的PCR产物测序。测序结果如下。由此可初步判断,家系乙的RP发生_______(是/否)与RP2基因突变有关。
(4)传统的治疗不能阻止和逆转视网膜的损害。结合上述信息,请为乙家族提出一个基因治疗RP的新思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定向性和随机性
(2)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②. 乙家系中Ⅲ-9的父母正常,可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Ⅰ-1和Ⅰ-2的后代中儿子都患病,女儿都没病,男女患病比例严重失衡
(3)①. RP2基因的碱基序列 ②. 是
(4)通过基因沉默/ 敲除手段抑制突变基因有害表达,或者利用病毒载体导入健康的基因片段(意思合理即可)
【分析】分析题图:甲家系中父母患病,有一个儿子正常,说明该病为显性遗传病,又因为甲Ⅲ-1为男性且为患者,而其母亲正常,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家系中Ⅲ-9的父母正常,可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
【详解】(1)根据题意分析,RP遗传与多达20个基因的100多个突变位点有关,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随机性两个特点有关;
(2)甲家系中父母患病,有一个儿子正常,说明该病为显性遗传病,又因为甲Ⅲ-1为男性且为患者,而其母亲正常,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家系中Ⅲ-9的父母正常,可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Ⅰ-1和Ⅰ-2的后代中儿子都患病,女儿都没病,故乙家族中RP的遗传方式最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3)PCR扩增设计引物需要根据目的基因来设计,结合题干也就是RP2基因的序列,已知位于X染色体上的RP2基因是导致RP的主要致病基因之一,对不同成员的PCR产物测序,测序结果如图,Ⅰ-1作为母亲存在两条X染色体,一条X染色体为正常情况,另一条X染色体携带致病基因,Ⅰ-2作为父亲不患病,X染色体为正常情况,Ⅱ-5,8,9都患病,都是男性,其X染色体都携带致病基因,结合测序结果的图,RP2基因在358位置上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家系乙的RP发生与RP2基因突变有关;
(4)传统的治疗不能阻止和逆转视网膜的损害,基因治疗RP的新思路可以抑制突变基因有害表达,或者导入健康的基因片段,大体做法是通过基因沉默/ 敲除手段抑制突变基因有害表达,或者利用病毒载体向视网膜细胞导入健康的基因片段,从而争取达到治疗效果。
19. 细胞分裂素(CK)参与调节植物对食草昆虫的防御反应。为研究其机理,科研人员以番茄为研究对象、斜纹夜蛾为危害昆虫,研究外施CK或CK信号缺陷对番茄防御斜纹夜蛾的影响;虫害对番茄CK代谢的改变及CK 葡萄糖基化修饰对番茄抗虫性的影响。部分结果见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______________,在促进细胞分裂方面,与______________表现为协同作用。
(2)用含BAP(细胞分裂素类似物)的水溶液喷施野生型番茄幼苗24h后,接种斜纹夜蛾幼虫,48h后记录斜纹夜蛾幼虫的体重增量,实验结果见图1.对照组的处理为______________,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3)已知SlHK2、SlHK3、SlHK4均为番茄内的细胞分裂素受体基因。研究人员以野生型和SIHK4基因缺失突变体番茄为材料,设计并开展实验,结果如图2.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SlHK4是否参与了内源细胞分裂素调节番茄抗斜纹夜蛾过程中的______________。
(4)糖基化失活是植物维持CK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葡萄糖基转移酶(UGT)可催化有活性的细胞分裂素(tZ)转变为非活性形式(tZOG),请设计实验验证虫害对番茄CK活性的改变与糖基化修饰有关。写出你的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根尖 ②. 生长素
(2)①. 用等量的清水喷洒野生型番茄幼苗24h后,接种斜纹夜蛾幼虫,48h后记录斜纹夜蛾幼虫的体重增量 ②. 细胞分裂素可降低番茄对斜纹夜蛾幼虫的防御反应
(3)信号传导(信息传递)
(4)取生长状况相同的野生型番茄,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进行抗虫接种实验,一组不做处理,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番茄中葡萄糖基转移酶的含量以及tZ和tZOG的含量
【分析】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促进芽的分化,侧枝发育和叶绿素的合成。
【详解】(1)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在促进细胞分裂方面,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因此,二者在促进细胞分裂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2)实验组用含BAP(细胞分裂素类似物)的水溶液喷施野生型番茄幼苗,则对照组应喷施等量清水,即对照组的处理为:用等量的清水喷洒野生型番茄幼苗24h后,接种斜纹夜蛾幼虫;由图1可知,施加BAP后,幼虫体重增量大于对照组,因此说明了细胞分裂素可降低番茄对斜纹夜蛾幼虫的防御反应。
(3)由图2可知,突变体番茄对斜纹夜蛾幼虫的防御功能低于野生型,此实验的目的是SlHK4是否参与了内源细胞分裂素调节番茄抗斜纹夜蛾的信号传导(或信息传递)过程。
(4)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虫害对番茄CK活性的改变与糖基化修饰有关,所以自变量为是否进行抗虫接种实验,因变量为UGT的含量及tZ和tZOG的含量,因此实验设计思路为:取生长状况相同的野生型番茄(无关变量),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进行抗虫接种实验,一组不做处理,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番茄中葡萄糖基转移酶的含量以及tZ和tZOG的含量。
20. 机体在压力和不良情绪的影响下会表现为应激状态。超过24h的持续或反复应激称为慢性应激。慢性应激可通过改变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理改变,最终影响人体健康。慢性应激过程中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的反应模式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激素a是___________,该激素的分泌增多受___________(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支配,这体现了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联系可概括为___________。
(2)糖皮质激素常用于治疗因免疫系统___________功能失调而导致的过敏性鼻炎,推测糖皮质激素可以___________(填“增强”或“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健康人体内的___________调节机制保证了糖皮质激素分泌的稳态。
(3)研究发现,注射适量的药物M或切除肾上腺均可以缓解情绪压力刺激引起的长期效应,同时使小鼠代谢下降。选取多只生长发育正常小鼠均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小鼠不做处理,乙组小鼠摘除肾上腺,丙组小鼠注射适量的药物M,三组小鼠均置于压力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检测甲、乙、丙三组小鼠的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量。若糖皮质激素含量为甲>丙>乙,请推测药物 M可以缓解情绪压力刺激引起的长期效应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
【答案】(1)①. 肾上腺素 ②. 交感 ③. 不少内分泌腺本身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可以把体液调节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①. 防御 ②. 抑制 ③. 负反馈
(3)药物M对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分析】情绪压力可以刺激下丘脑,在神经调节方面,下丘脑可以通过控制肾上腺髓质分泌激素a所示的肾上腺素,引起压力的短期效应。在体液调节方面,下丘脑会分泌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产生糖皮质激素,引起压力的长期效应。
【详解】(1)由图可知:下丘脑通过脊髓支配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a为肾上腺素。交感神经可以使心跳加快,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减慢,而肾上腺素能促进心跳加快,因此推测该激素的分泌受交感神经支配,这体现了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联系可概括为:不少内分泌腺本身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可以把体液调节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引发的。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该功能异常时,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缺失,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等问题。可见,糖皮质激素常用于治疗因免疫系统防御功能失调而导致的过敏性鼻炎,推测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由图可知: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进行分级调节的,当糖皮质激素持续增高后,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功能,保证激素分泌的稳态,这属于负反馈调节,因此健康人体内的负反馈调节机制保证了糖皮质激素分泌的稳态。
(3)注射适量的药物M或切除肾上腺均可以缓解情绪引起压力的长期效应,同时使小鼠代谢下降,因此推测药物M对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实验设计的思路:选取多只生长发育正常小鼠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测定它们的基础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量。甲组小鼠不做处理,乙组小鼠摘除肾上腺,丙组小鼠注射适量的药物M,三组小鼠均置于压力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检测甲、乙、丙三组小鼠的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量。若糖皮质激素的含量为甲>丙>乙,可证明药物M对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1. 林窗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偶然因素导致成熟阶段的优势物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形成空隙的现象。科研人员对多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进行团状采伐,形成小型林窗(100∼225m2)、中型林窗((625∼900m2)和大型林窗((1225∼1600m2),每个类型林窗9个,以未采伐的马尾松人工纯林作为对照,测定了不同林窗中不同土层的土壤动物类群数目,结果如下图。请回答:
(1)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采用___________法对土壤小动物进行采集、调查,原因是___________。
(2)对马尾松人工林进行采伐后,不同土层土壤动物的种类有显著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群落内各种生物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是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___________的结果。
(3)长期过度的纯林化经营,致使马尾松人工林病虫害频发。结合上图数据进行分析,推测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由此可见,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要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合适的比例,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从而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这体现了生态工程所遵循的___________原理。
(4)为促进马尾松人工林稳定持续发展,根据本实验结果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
【答案】(1)①. 取样器取样 ②. 许多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2)①. 垂直 ②. 协同进化
(3)①. 纯林土壤动物类群数目较少,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 ②. 系统学和工程学
(4)适当进行林窗采伐,形成中型(625~900m2)林窗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或群落中的时空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的功能关系。生态位不仅表示物种在空间中的位置,还包括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功能,即物种对环境资源的使用和影响;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获取资源而不断进化出适合的生态位,同时生物的存在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促使环境变化,从而又进一步影响生物的进化等;
生态系统稳定性即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主要通过反馈(feedback)调节来完成,不同生态系统的自调能力不同。主要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详解】(1)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对土壤小动物进行采集、调查,因为许多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而取样器取样法可以采集到种类丰富的土壤小动物,能较好地反映土壤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情况;
(2)对马尾松人工林进行采伐后,不同土层土壤动物的种类有显著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不同土层就属于垂直方向的分层;群落内各种生物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是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3)图中可以看出,纯林与林窗相比,土壤动物类群数目较少。长期过度的纯林化经营,致使马尾松人工林病虫害频发,原因可能是纯林土壤动物类群数目较少,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差,一旦有病虫害发生容易大面积爆发。由此可见,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要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合适的比例,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从而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这体现了生态工程所遵循的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该原理强调系统内部不同组分之间要有合理的结构和比例关系,才能保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发挥;
(4)为促进马尾松人工林稳定持续发展,根据本实验结果可采取的措施是适当进行林窗采伐(合理即可)。因为从实验结果来看,林窗内土壤动物类群数目相对较多,适当采伐形成中型(625~900m2)林窗,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等,从而促进马尾松人工林的稳定发展。
林龄
郁闭度
树高(m)
马尾松种群密度(株/hm2)
灌木层物种数
草本层物种数
5
0.2
4.2±0.63
1 400
11
6
8
0.6
4.6±0.20
1 350
18
11
14
0.8
9.3±0.46
1 250
23
12
P
F1
F1个体自交单株收获,种植并统计F2表型
甲与乙杂交
全部可育
一半全部可育
另一半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
组别
导入物质
正常肽链的相对含量
1
正常IDUA基因
100%
2
IDUA突变基因
0%
3
IDUA突变基因和能介导mRNA 通读的药物
5%
4
IDUA突变基因和编码sup-tRNA 的基因
6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广东省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PDF版附解析),共9页。
这是一份广东省部分高中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文件包含Word_高三生物学docx、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