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学案第四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3课时大气受热过程
展开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学案第四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3课时大气受热过程,共6页。
学习目标
1.能用图表说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在大气中的转化过程,通过原理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结合典型实例,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一些与其有关的地理现象。
必备知识梳理
1.大气的热源:________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____________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也是来源于此。
2.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在下图中填出三种辐射的名称。
[方法技巧] 图示法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关系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对流层)主要的、直接的热量来源,而地面辐射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所以说,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地面和大气)的根本能量来源。对地面直接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
【知识体系构建】
eq \x()
关键能力提升
能力点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应用
(1)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①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②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③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2)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应用→分析生产、生活现象
①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②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①大小
②应用举例: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西瓜时,在原有土地上增铺砂砾层,西瓜的产量、质量显著提高。砂砾层对西瓜生长自然条件具有改善作用,减少水分的蒸发;白天增温快,夜晚冷却快,增大土壤日温差,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有效减少(风沙等造成的)土壤养分流失。
真题感悟
[典例] [2020·全国Ⅱ卷]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观测时段内( )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2)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
①白天温度低 ②蒸发(腾)多 ③空气湿度大 ④大气逆辐射强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3)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
A.1~2月B.4~5月
C.7~8月D.10~11月
[解题能力培养]
第(1)题: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能力越强,辐射电磁波波长越短。
第(2)题:
第(3)题:
[答案] (1) (2) (3)
[2024·云南大理模拟]2023年11月26日我国某城市的天气状况为:最低和最高气温分别为4℃和21℃,天气晴朗。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当日该城市气温特点的原因是( )
A.①减弱,④增强B.②减弱,③减弱
C.①增强,③减弱D.④增强,③增强
2.当夜该城市出现的天气现象与下列古诗词描写景象相近的是( )
A.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
B.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C.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D.满地梨花白,风吹碎月明
[2024·九省联考贵州卷]“雾凇”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字林》:“寒气结冰,见日光乃消,齐鲁谓之雾凇。”雾凇是过冷却水汽凝华形成冰晶挂结于草木枝叶的天气现象。“瀚海雾凇”专指沙漠戈壁中的雾凇景观,犹如在石海沙丘上开出的“玉树琼花”。新疆北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瀚海雾凇”出现频率高,吸引摄影爱好者慕名前往。据此完成3~4题。
3.“寒气结冰”形成雾凇的原因是( )
A.上升气流导致降温B.云层较厚太阳辐射弱
C.大气的保温作用弱D.暖锋过境前后温差大
4.为了次日能拍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雾凇景观,适宜摄影爱好者蹲守的天气是( )
A.飘雪初晴B.气温回升
C.晚来风急D.夜间有雨
第13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
必备知识梳理
1.太阳辐射 地面长波辐射
2.(1)云层 厚 强 空气分子 臭氧 紫外线 二氧化碳 红外线
(2)
关键能力提升
能力点
[真题感悟]
[典例] 答案:(1)C (2)A (3)C
[变式演练]
1~2.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由材料可知,当日该城市昼夜温差大是因为天气晴朗,云量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小,升温较快,①增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③减弱。故选C。第2题,从时间和该城市某日气温可知,该城市处于深秋。当日夜间晴朗且气温较低,地面辐射强烈降温冷却,使近地面的空气层也随之降温,空气中的水汽在地物上凝结可能形成露。当日天气晴朗,排除A;“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描写的是深秋晴朗夜晚关于露的景象,B项符合题意;“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描写的是冬季的天气现象,排除C;“满地梨花白,风吹碎月明”描写的是春季时天气现象,排除D。
答案:1.C 2.B
3~4.解析:第3题,“寒气”说明气温低,不利于大气上升,A错误;“见日光乃消”说明“寒气结冰”形成雾凇主要发生在夜间,夜间没有太阳辐射,B错误;大气的保温作用弱,降温快,夜间温度低,水汽容易冷却水汽凝华形成冰晶,形成雾凇,C正确;暖锋过境温度升高,不利于水汽凝华,D错误。故选C。第4题,结合材料分析可知,雾凇景观的出现需要满足充足的水汽条件、遇冷条件。飘雪说明刚经历过雨雪天气,空气湿度较大。初晴说明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弱,夜间大气保温作用弱,降温快,水汽容易遇冷凝华,形成雾凇,A正确。
答案:3.C 4.A
削弱作用
参与的物质
作用特点
典例
A反射
大气中的________和较大颗粒的尘埃
云层越低、越____,云量越多,反射越____(无选择性)
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相对来说不会太高
B散射
大气中的________或微小尘埃
蓝光、紫光波长较短,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有选择性)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C吸收
平流层大气中的____
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______(有选择性)
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地面生物免遭过多紫外线的侵害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________
水汽、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________(有选择性)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学案第四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5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__风,共5页。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学案第四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4课时大气热力环流,共5页。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学案第四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2课时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