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学案第十四章环境与发展第57课时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5119/0-173908187640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学案第十四章环境与发展第57课时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5119/0-173908187644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学案第十四章环境与发展第57课时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学案第十四章环境与发展第57课时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共5页。
学习目标
1.运用人类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并结合实例,解释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利用图表,认识并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3.根据相关资料,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和全球化趋势,认识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必备知识梳理
1.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①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________获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
②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________,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简称“三废”)等,又被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产生机制
②环境问题的演化
③影响因素:人口数量、人均资源消费量和技术水平。
2.环境问题的表现
(1)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2)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3.环境问题的危害
(1)影响________,危害人类健康
①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污染,会直接损害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②有些污染物质会残留或富集在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中,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2)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环境问题不仅直接造成________的损失,也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造成损害,进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思维拓展] 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联系与区别
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都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但自然灾害主要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会引发环境问题。当前人为原因引发的环境问题尤为严重,自然灾害只是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
【知识体系构建】
关键能力提升
能力点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污染
危害:大量废弃物进入环境之中,改变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组成成分,其中有些废弃物在环境中几乎不能降解,造成较严重的环境污染,直接威胁人类健康,影响人类生活质量
治理措施: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环境问题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2.生态破坏
3.资源短缺
[典例] [2020·浙江1月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材料一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材料二 甲地有全世界最大的露天铜矿,该矿易采易选,冶炼铜需要大量的水。甲地经百年开采,形成了长4300米、宽3000米、深700米的巨型深坑,横亘在沙漠中,如同地球上一块巨型伤疤。现甲地所在国重视环境保护监管,建立了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简析甲地铜矿开采和冶炼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6分)
[解题能力培养]
[答案]
[2024·九省联考甘肃卷,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新安江流域地跨皖浙两省,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约1600毫米,新安江水库入库径流量的70%左右来自安徽。21世纪初,流域内普遍存在生态破坏、水体污染等问题。2010年,新安江水库爆发蓝藻危机。2012年,两省开展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实施后,跨省断面水质显著改善,新安江水库水质总体保持为优。下图示意新安江流域水系及2010年土地利用分布。
(2)结合土地利用,说明2012年前新安江水库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地及类型。(6分)
(3)为继续改善跨省断面水质,分别提出两省应采取的可行性措施。(6分)
第57课时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必备知识梳理
1.(1)①自然界 ②废弃物 (2)①a环境承受能力 b生态破坏 c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 d环境污染 ②有限 剧增 调节 支撑 稳定 全球变暖
2.(1)矿产 荒漠化 环境污染 (2)消耗资源 生态破坏
全球变暖
3.(1)生活质量 (2)生命财产
关键能力提升
能力点
[真题感悟]
[典例] 答案:用水量大,加剧了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排放废水,造成水环境污染;排放废气,严重污染空气;矿渣不合理处理,破坏地表生态环境。
[变式演练]
解析:(2)读图可知,该地的土地主要有耕地、林地、城镇与工业用地等类型,林地释放的污染物少,因此污染物主要来源于耕地和城镇与工业用地。耕地中,由于施肥、喷洒农药和灌溉,在灌溉尾水(农田退水)中富含营养物质;施肥和农药使用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残留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而城镇及工业用地中,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大,洗涤产生的生活废水中含有磷等营养元素;城镇工业生产中的废水也含有营养物质。(3)新安江水库入库径流量的70%左右来自安徽,因此安徽应努力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安徽耕地面积广,应减少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增施有机肥;灌溉尾水(农田退水)会将营养物质带至水库,应发展节水灌溉、精准灌溉,减少农田退水的水量;建设污水处理厂,城镇和工业废水经过废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大对土壤和水体营养物质的吸收;而浙江位于下游,受水污染的影响很大,且经济发达,资金雄厚,可以增大向安徽的生态(经济)补偿力度;浙江科技发达,可以发挥人才、技术优势,对安徽水环境治理给予支持;利用技术优势对跨省断面水质精准监测,提供更翔实的跨省断面水环境数据。
答案:(2)来源地1:耕地。类型:灌溉尾水(农田退水)中富含营养物质;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残留氮、磷等营养物质。
来源地2:城镇及工业用地。类型:洗涤产生的生活废水中含有磷等营养元素;城镇工业生产中的营养物质排放。
(3)安徽:减少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增施有机肥;发展节水灌溉、精准灌溉;建设污水处理厂,城镇和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浙江:增大向安徽的生态(经济)补偿力度;发挥人才、技术优势,对安徽水环境治理给予支持;精准监测,提供更翔实的跨省断面水环境数据。阶段
环境问题
工业革命前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________,地球的大气、土地和水能够满足人类的生产和消费需要,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能够被自然环境降解
工业革命后
资源的消费和废弃物的排放数量________
目前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在某些方面超过自然环境的________能力,损害自然环境的________服务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____________状态,从而发生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________等环境问题
主要环境问题
表现
自然资源枯竭
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________资源短缺等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________、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________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
特点
地区
环境问题
空间分
布差异
城市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乡村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达国家
主要体现在过度________带来的环境影响
发展中国家
主要表现在掠夺式开发带来的________
全球性环境问题
酸雨、臭氧层破坏、________等;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也有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势
表现
原因
大气污染
工业废气和交通尾气等任意排放到大气中
水污染
工业废水和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废弃物任意排放到江河湖海中
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和农业生产使用的化肥、农药等任意排放到土壤中
固体废弃物污染
城市建设、生活垃圾堆积在城市或郊区
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建筑业等产生噪声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核废料处理不当
海洋污染
海岸带工业发展、海上航运泄漏、海上石油开采等产生的污染物排入海洋
具体内容
产生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森林环境调
节功能下降
毁林开荒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污染等都会直接和间接导致生态退化问题,进而影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根本措施在于恢复生态,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功能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砍伐森林、开垦草原
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方式
生物多样
性减少
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的过度捕猎
表现
成因
治理措施
水资源
短缺
水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降水少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土地资
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能源
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学案第十四章环境与发展第60课时海洋权益和海洋发展战略,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法指导,知识体系构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学案第十四章环境与发展第59课时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易错辨析,学法指导,知识体系构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学案第十四章环境与发展第58课时走向人地协调__可持续发展,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