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物态变化(4大模块知识清单+5个易混易错+3种方法技巧+典例真题精析)(原卷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695577/0-173908893981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4 物态变化(4大模块知识清单+5个易混易错+3种方法技巧+典例真题精析)(原卷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695577/0-173908893987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4 物态变化(4大模块知识清单+5个易混易错+3种方法技巧+典例真题精析)(原卷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695577/0-173908893991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4 物态变化(4大模块知识清单+5个易混易错+3种方法技巧+典例真题精析)(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695577/1-173908894788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4 物态变化(4大模块知识清单+5个易混易错+3种方法技巧+典例真题精析)(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695577/1-173908894790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4 物态变化(4大模块知识清单+5个易混易错+3种方法技巧+典例真题精析)(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695577/1-173908894792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4 物态变化(4大模块知识清单+5个易混易错+3种方法技巧+典例真题精析)-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4 物态变化(4大模块知识清单+5个易混易错+3种方法技巧+典例真题精析)-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知识清单,文件包含专题04物态变化4大模块知识清单+5个易混易错+3种方法技巧+典例真题精析原卷版docx、专题04物态变化4大模块知识清单+5个易混易错+3种方法技巧+典例真题精析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物态变化一般在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中出现,常结合内能、比热容等知识考查。
常考考点有: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六种物态变化的特点及辨析(高频)、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实验:探究物质熔化(凝固)的规律、实验:探究水沸腾时的特点等。
1、物态变化辨识、蒸发和沸腾一般在选择、填空题中结合生活现象、教材素材、古诗词等考查;
2、探究物质熔化、凝固的规律、探究水沸腾时的特点多在实验探究题考查,常考内容有:仪器组装及使用、实验现象、实验注意事项及作用、实验结论等。
考点一 温度
知识点01 温度
1、定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摄氏温度(℃)
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 100℃,0℃和 100 ℃之间分成 100等份,每一等份为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叫1℃。
3、理解
(1)任何物体都有一定的温度,不能说0℃的物体没有温度。
(2)比0℃高的温度值直接读,如“20℃”,读作“20 摄氏度”;比0℃低的温度值在数字前加“-”,读作“负”或“零下”,如“-20℃读作“负20摄氏度”或“零下20摄氏度”。
4、常考温度的估测
知识点02 温度计
1、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2、种类
(1)根据测温物质分为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等。
(2)根据用途分为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等。
3、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温度计测量的范围和分度值,并估测待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温度计可能会损坏,或者测不出温度。
(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微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如果仰视读数,会造成读数偏小;如果俯视读数,会造成读数偏大。
【记忆口诀】“俯大仰小”。
知识点03 体温计
1、用途:体温计用于测量人体的温度。
2、量程:常用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分度值为 0.1℃。
3、特殊构造: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的管很细,水银不会自动流回玻璃泡内,这样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它表示的仍然是人体的温度。所以,读数时,可以把它从人体上取下来;每次使用前,都要将水银甩下去。【注意】不甩:只升不降,高准低不准。
如图,体温计的读数为37.8℃。
考点二 熔化和凝固
知识点01 物态变化
1、物质的三种状态:自然界中的物质,通常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
2、定义: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作物态变化。发生物态变化时,要伴随一个吸热或放热的过程。
知识点02 熔化和凝固
1、熔化和凝固
2、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作晶体。常见的晶体有海波、冰、萘、食盐、各种金属等。
(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常见的非晶体有玻璃、松香、石蜡、沥青等。
3、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实验装置
(2)主要实验器材及作用
①测量工具:温度计(测量温度)、停表(测量时间)。
②搅拌棒:使物体受热均匀。
③石棉网:使烧杯底部均匀受热。
(3)实验注意事项
①取适量的海波和石蜡,“适量”的原因:避免加热时间过长或过短。
②组装器材应该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
③将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中加热,采用的是水浴法。水浴法可使物质均匀、缓慢受热。
④为了使海波、石蜡受热均匀,可将物质研碎,或在加热过程中要用搅拌器不断搅拌(切勿将温度计当搅拌器使用)。
(4)实验结论: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持续升高。
知识点03 熔点和凝固点
1、熔点和凝固点
(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晶体不同,熔点一般也不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2)凝固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凝固点。
2、晶体熔化与凝固的条件
(1)晶体熔化的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2)晶体凝固的条件:①温度达到凝固点;②继续放热。
3、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或凝固时的比较
考点三 汽化和液化
知识点01 汽化
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特点:汽化吸热。
3、方式:蒸发和沸腾。
4、常见的汽化现象:撒在地上的水一段时间后不见了;水烧开后,水量减少。
【注意】①“汽化”不能写成“气化”;“气态”也不能写成“汽态”。
②看得见的“白气”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无色无味,是看不到的。平时我们看到的“白气”都是悬浮的小水滴。
知识点02 蒸发和沸腾
知识点03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实验装置
2、实验步骤及现象
(1)实验步骤:用酒精灯外焰给水加热至沸腾。在加热过程中,当水的温度接近90℃时,每隔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将记录的数据填入表格中;撤掉酒精灯,停止对烧杯加热,观察水的变化情况。
(2)实验现象
①沸腾前:温度不断上升,烧杯底部有少量的气泡产生,并且温度越高,气泡越多,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小。
②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烧杯底部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并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迅速变大,在液面处破裂开来,放出里面的水蒸气。
③停止加热,水停止沸腾,温度开始下降。
3、实验图像
4、实验结论
(1)沸腾的特点: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的温度叫做该液体的沸点。
(2)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二者缺一不可】
5、实验常考作用及注意事项
①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提高水的初温;减少水的质量;调大酒精灯火焰,并用外焰加热;在烧杯上加带小孔的盖子以减少热量损失。
②液体的沸点和液面的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实验时由于受大气压的影响,测出的水的沸点可能不是 100 ℃。
③实验中烧杯上的盖子留个小孔是为了使烧杯内外气压平衡,防止烧杯内气压过大,水的沸点过高。
④停止加热,水仍会沸腾的原因:石棉网上有余温,水还能从石棉网继续吸热。
知识点04 液化
1、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特点:液化放热。
生活中水蒸气引起的烫伤要比开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和开水的温度虽然差不多,但是水蒸气液化的时候还会放出大量的热,进而加重烫伤。
3、液化的两种方式
(1)降低温度: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2)压缩体积:在一定的温度下,压缩气体的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4、常见的水蒸气液化现象
雾、露、雨、“白气”通常都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考点四 升华和凝华
知识点01 升华和凝华
1、升华
(1)概念: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例如:衣柜里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会变小;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过一段时间变干;用久了的白炽灯的灯丝变细了。
(2)对升华的理解:升华是从固态直接到气态的过程中间没有经历液态过程。并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发生升华现象,它仅限于某些物质,而且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升华的快慢与周围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升华越快。
2、凝华
(1)概念: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华。例如:玻璃上的冰花;雾凇;霜的形成。
(2)对凝华的理解:凝华是从气态直接到固态的过程,中间没有经历液态过程。
知识点02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1、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在烧杯中放少量的碘,烧杯口放一只装有冷水的烧瓶,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用酒精灯对烧杯直接加热过程中,在烧杯中看到紫色碘蒸气,同时烧瓶底部逐渐附着碘晶粒。停止对烧杯加热,烧瓶底部的碘晶粒变多,温度计的示数升高。
(1)分析:①碘变成碘蒸气是碘的升华现象,碘的升华需要吸收热量。②烧瓶底出现碘晶粒是碘蒸气的凝华现象,该过程放出热量使烧瓶内的水温度升高。
(2)结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升华吸热的应用
(1)人工降雨:飞机在空中喷撒出的干冰迅速升华吸热,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粒,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落过程中,小冰粒又熔化成水滴,水滴降落形成雨。
(2)舞台效果:舞台上喷出的干冰瞬间升华,从周围吸热,导致温度下降,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烟雾”。
(3)储藏食物:利用干冰升华吸热降温,可以防止食品腐烂。
知识点03 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知识点04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水在循环过程中,不断地在大气和地表之间运动。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升入高空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就形成了云。云中的小水滴和小水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易混易错点1:对温度的理解
1、温度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单位为开“有无”之别。
2、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无论是水多还是冰多,其温度都是0℃。
易混易错点2:看得见的“白气”不是水蒸气
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我们人眼是看不到的,在平时我们看得到的从壶嘴冒出的“白气”、雪糕周围的“白气”,其实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大量悬浮在空中的小水滴。凡是看得见的“白气”、“白雾”都不是水蒸气。
易混易错点3:认为晶体达到熔点就会熔化
晶体熔化(凝固)有两个条件:①达到熔点(凝固点);②继续吸热(放热)。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若晶体温度达到熔点(凝固点),但无法继续吸热(放热),是不会熔化(凝固)的。
易混易错点4:对双层锅内的水是否沸腾的判断
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能继续吸热。
在解答有关问题时往往容易忽略第二点而出错。如图,在盛水的烧杯内放入一装水的试管,用酒精灯对烧杯缓慢加热,当烧杯中的水沸腾后,继续加热。则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因为水达到沸点100℃(标准大气压下)以后,还要继续吸热,但试管在一个盛着水的烧杯里,烧杯里水的温度最多为100℃,所以没有热传递发生,这样,试管里的水就不能吸热了,所以不能沸腾。
易混易错点5:不能正确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
判定物态变化的关键就是判定变化前后的物质状态,最后确定是哪种物态变化。在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的状态如下:露是液态,雾是液态,“白气”是液态,霜、雪是固态等。常出现的错误有把凝固与凝华混淆,不考虑物体原来和后来的状态就下结论。
方法技巧1:温度计和体温计的读数问题
1、当图中没有标明零刻度时,则温度计示数由下往上越来越大,为“零上”,反之为“零下”。
2、体温计示数只能根据实际体温往上升,只有在甩动情况下才会降。读数时,眼睛通过一条棱看过去,圆弧形的棱相当于一个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放大了的较粗的水银柱,便于观察和读数。
方法技巧2:熔化、凝固图像的应用
方法技巧3:辨别“白气”
1、水蒸气: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气体,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
2、白气:我们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其本质并不是气体。例如: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水烧开时从壶嘴喷出的“白气”等。
3、冷物体与热物体冒“白气”的区别
①热物体冒“白气”的来源: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呼出温度较高的水蒸气液化;烧开水时壶嘴喷出“白气”—开水冒出高温水蒸气液化。
②冷物体冒“白气”的来源:夏天冰棒冒“白气”—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夏天冰箱门打开时冒“白气”—冰箱外的空气中水蒸气液化。
高频命题点1 温度计的使用及读数
【例1】【新考法】 结合生活常识考查
下列关于生活中一些常见温度的说法,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
A.火柴燃烧时火焰的温度是37℃
B.人体感觉温暖而又舒适的房间温度大约是25℃
C.人的正常体温是47℃
D.我国历史上的最低气温是0℃
【答案】B
【解析】A.根据生活实际可知,火柴的火焰温度是1400℃左右,故A错误;
B.根据生活实际可知,人的舒适生存环境温度在20-25℃之间,故B正确;
C.根据生活实际可知,人的正常体温是37℃,故C错误;
D.根据生活实际可知,我国北方冬天气温在0℃以下,故D错误。
故选B。
【例2】【新考法】 结合实践活动考查
在进行实践活动展示时,两位同学都带来了自制的温度计,自制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规律制成的;如图所示,你认为 (选填“甲”或“乙”) 温度计对温度的反应更灵敏。
【答案】热胀冷缩 甲
【解析】[1][2]图中左侧温度计对温度的反应更灵敏,因为温度计是依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两支温度计瓶内容积相同,瓶中液体等量,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量相同,吸管越细,液柱变化的长度就越大,对温度的反应更灵敏。
【例3】下列四幅图是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和读数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B.C.D.
【答案】C
【解析】A.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底部,故A错误;
B.温度计的玻璃泡未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故B错误;
C.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没有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读数时视线和液面相平,故C正确;
D.读数时视线没有和液面相平,故D错误。
故选C。
【例4】实验室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的 工作的,观察其分度值是 ,此时温度计示数为 。
【答案】热胀冷缩 0.1℃ 38.1℃
【解析】[1]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工作的。
[2][3]图示温度计1℃被分成了10小格,则每小格为0.1℃,故分度值为0.1℃;此时温度计示数为38.1℃。
高频命题点2 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的规律
【例1】小红同学在“探究海波熔化和凝固特点”的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同组的小明同学画出了“温度—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由此可知,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温度计读数为44℃B.海波的熔点和凝固点是不相同的
C.海波是晶体,海波在第10min时处于液态D.图乙可知EF段是吸热过程,且温度不变
【答案】C
【解析】A.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温度计的示数为36℃,故A错误;
B.根据图示可知,海波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故B错误;
C.由图可知,海波有固定的熔点,所以是晶体,海波在第10min时的温度高于熔点,处于液态,故C正确;
D.由图乙可知,EF段为凝固过程,此过程是放热过程,且温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例2】探究某固态物质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加热过程中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请分析并回答:
(1)组装图甲中的实验器材时,应该从 (填“上往下”或“下往上”)组装。
(2)分析图乙可知:该物质属于 (选填“非晶体”或“晶体”);其熔化过程所用时间为 min。
【答案】(1)下往上 (2)晶体 6
【解析】(1)实验时,需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要先调整好铁圈的高度,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及水浴法加热要求确定悬挂温度计的位置,故应自下往上组装器材。
(2)[1]由图乙可知,该物质在BC段保持0℃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故该物质是晶体。
[2]由乙图可知,该镜头从第4min开始熔化,到第10min熔化结束,熔化过程所用时间为
t=10min-4min=6min
【例3】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某物质的熔化规律。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 (选填“A”、“B”或“C”);
(2)下列措施不能使物质受热均匀的是 ;
A.加热过程中不断搅拌
B.通过水给试管加热
C.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物质中
(3)加热到某一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其温度为 ℃;
(4)根据实验数据绘出该物质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丙所示,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5)另一小组同学用相同物质进行实验,绘制出的温度—时间图像中没有出现明显的水平段,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种即可)
【答案】C C 38 晶体 物质受热不均匀,导致温度测量不准确
【解析】(1)[1]实验中为了让酒精灯用外焰加热,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且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所以组装器材时,要从下到上组装,则应先固定C。
(2)[2]A.加热过程中不断搅拌,可以使被加热液体受热均匀,故A不符合题意;
B.通过水给试管加热,采用水浴加热,可以使试管受热均匀,故B不符合题意;
C.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物质中,使得测量的温度准确,不能使物质受热均匀,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3)[3]由图乙得,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其温度为38℃。
(4)[4]由图丙可知,BC段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即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该物质由固定的熔点,故该物质是晶体。
(5)[5]另一小组同学用相同物质进行实验,该物质是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而实验时绘制出的温度—时间图像中没有出现明显的水平段,原因可能是物质受热不均匀,导致温度测量不准确。
【例4】某实验小组用两套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分别研究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过程。
(1)如图乙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石蜡在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 。
(2)海波熔化过程中不断 (填“放出”或“吸收”)热量,温度 (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3)两支试管中分别盛有海波和石蜡,当两者全部熔化后,该实验小组继续研究海波和石蜡的凝固过程。将两支试管从烧杯中取出,静置于空气中自然冷却,每隔2 min同时记录一次温度,根据记录数据在同一个图像中画出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标号)。
A.石蜡的凝固点为48℃
B.实验室内环境温度为20℃
C.0~15 min内的任一时刻,石蜡和海波的温度都不可能相同
【答案】36℃ 吸热 不变 B
【解析】(1)[1]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因此此时读数为36℃。
(2)[2][3]海波是晶体,根据晶体熔化特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3)[4]由图可知,室内温度为20℃,海波和石蜡温度组件下降;5min的时候海波和石蜡温度同为48℃,由于石蜡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熔点。
故选B。
高频命题点3 实验:探究水沸腾时的特点
【例1】在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加盖子是为了减慢水的沸腾,开小孔是为了防止沸点变大
B.图乙中读数方法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C.图丙中A是沸腾时气泡的变化情况,B中沸腾前气泡上升时变小是因为空气遇冷液化
D.图丁中,若a、b是同种物质,则图像不同的原因有初温不同和质量不同
【答案】D
【解析】A.加盖是为了缩短加热时间,加快沸腾,故A错误;
B.温度计的0刻度在下,俯视读数使读数偏大,故B错误;
C.沸腾前,烧杯中水的温度下层高,上层低,气泡上升时水蒸气遇冷液化,使气泡变小;沸腾时,烧杯中上层水的温度和下层水的温度相同,气泡上升逐渐变大,直至液面破裂,故C错误;
D.若a、b是同种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差越小的质量越大,故D正确。
故选D。
【例2】.a、b两个实验小组用相同的酒精灯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如图乙所示。
(1)实验过程中,烧杯口出现的“白气”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2)由图像可知,水沸腾前温度不断升高,沸腾后温度 ;
(3)进一步分析可知, 组所用水的质量较小;
(4)a、b两组所测水的沸点均不是100℃,这是由于 (选填“实验误差”或“当地气压”)引起的;
(5)对实验进行评估可知,b组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过长,你给他们的合理化建议是: (填写一条即可)。
【答案】液化 不变 a 当地气压 提高水的初温或给烧杯加上盖子
【解析】(1)[1]“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放热形成的小水珠。
(2)[2]由图像可知,水沸腾后,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3)[3]如图乙,a组的水升温快,b组的水升温慢,所以a组所用水的质量较小。
(4)[4]在标准的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如果水的沸点低于100℃,这是由于当地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引起的。
(5)[5]对实验进行评估可知,b组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过长,要缩短加热时间,可以提高水的初温或给烧杯加上盖子,或者适当减少水的质量。
【例3】物理学习小组在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时,装置如图-1所示。
(1)安装实验器材应按照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
(2)在水温升高到85℃后,每隔1 min读取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将所得数据记录在如下表格中。由实验可知:水沸腾时需要 ,但温度 ;
(3)在本次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由此可知当地大气压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
(4)初步得出结论后,等水温降至85℃以下后,另一位同学继续利用该装置再次进行实验,并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2所示,从两次实验的图像中可看出,水从85℃加热至刚沸腾时,所用 不同,原因可能是水的 不同。
【答案】自下而上 吸热 不变 98 低于 时间 质量
【解析】(1)[1]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实验器材应该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安装。
(2)[2][3]水沸腾时不断用酒精灯加热,所以水沸腾时需要不断加热,由表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不变。
(3)[4][5]由表可知,水的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8℃,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此时水的沸点低于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气压高,沸点高,气压低,沸点低,所以此地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4)[6][7]由图可知,两次实验水沸腾的时间不同,第一次实验水沸腾所需时间大于第二次实验所需时间,两次实验水的初始温度相同,所以原因可能是水的质量不同。
【例4】小明和小华都选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实验时,给盛水的烧杯加热,是通过 方式改变水的内能;
(2)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实验过程中两位同学分别绘制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两位同学图像不同的原因是水的 不同;
(4)水沸腾后,将水倒入烧瓶,发现水停止沸腾。如图丙所示,用橡皮塞塞住烧瓶口并将其倒置,向烧瓶底部浇冷水,发现水重新沸腾了。这是因为浇冷水后瓶内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瓶内气压减小,水的沸点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答案】热传递 不变 质量 液化 降低
【解析】(1)[1]改变内能的方法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用酒精灯给水加热,水吸收热量,内能增大,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来改变内能的。
(2)[2]水沸腾时的特点: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继续给沸腾的水加热,水的温度会保持在沸点。
(3)[3]由图乙可知,两次实验中水的沸点以及初始温度均相同,小华给水加热的时间比小明长,说明小华的实验中水达到沸点时吸收了更多的热量,由
可知,小华实验中水的质量比小明的大。
(4)[4][5]液体的沸点与液面上方的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向烧瓶底部浇冷水,瓶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瓶内气体变少,气压降低,瓶内水的沸点降低,水又重新沸腾了。
高频命题点4 物态变化辨识及解释
【例1】【新考法】 结合古诗词考查
中华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蜡烛“流泪”是熔化现象
B.“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答案】A
【解析】A.蜡烛“流泪”是蜡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正确;
B.雨的形成是水蒸气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
C.霜的形成是水蒸气由气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C错误;
D.雾的形成是水蒸气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例2】【新考法】 结合中国传统节气考查
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
A.“谷雨”节气,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C.“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小雪”节气,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答案】C
【解析】A.雨主要是云层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水滴,故A错误;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C正确;
D.雪是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D错误。
故选C。
【例3】如图所示,国画描绘的美景中蕴含了丰富的物态变化知识。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湖面上厚厚的冰层是升华形成的
B.图乙,荷叶上晶莹的露珠是凝固形成的
C.图丙,山林间的缕缕薄雾是液化形成的
D.图丁,枝头上的奇景雾凇是熔化形成的
【答案】C
【解析】A.冰是水在低温下凝固形成的,故A错误;
B.露珠是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
C.雾是小水珠,是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的,故C正确;
D.雾凇是水蒸气放热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D错误。
故选C。
【例4】寒冬的早晨,爸爸开车带小明去图书馆。小明刚坐进汽车不久便发现车窗玻璃上出现一层水雾,这是因为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水珠附着在车窗玻璃的 (选填“内”或“外”)侧。
【答案】液化 内
【解析】[1][2]冬天,车内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会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水珠会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高频命题点5 水循环与水资源
【例1】如图是自然界中水的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山上的积雪升华,直接变成小水滴,升入天空
B.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有的凝固成小冰晶,有的液化成小水滴
C.过量开采地下水可以解决部分饮水问题,且对环境不会造成影响
D.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汽化,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
【答案】D
【解析】A.山上的积雪,是由固态的雪变成气态的水蒸气通过升华升入空中的,故A错误;
B.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有的经过液化形成液态的小水滴,有的经过凝华形成固态的小冰晶,便形成了云,故B错误;
C.过量开采地下水虽然可以解决部分饮水问题,但会造成地下水储量不足,对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故C错误;
D.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是通过汽化方式由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升入天空的,故D正确。
故选D。
【例2】“水是生命之源”,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节约用水是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如图是自然界水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地表面的水吸收热量,液化成水蒸气B.水蒸气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
C.小水滴遇到更冷气流,凝华成小冰晶D.冰晶降落遇到暖气流,汽化形成雨水
【答案】B
【解析】A.地表水吸热,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了汽化,变成水蒸气,故A错误;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遇冷液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变成水滴,故B正确;
C.小水滴遇到更冷的气流,由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成小冰晶,故C错误;
D.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由固态变为液态,熔化成雨水,故D错误。
故选B。
【例3】海水是宝贵的水资源,是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
A.海水变成水蒸气是升华过程
B.雪是云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
C.积雪液化成水后,汇入溪流流向大海
D.水资源可以循环利用,不必节约用水
【答案】B
【解析】A.海水变成水蒸气是液态变成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故A错误;
B.雪是云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B正确;
C.固态的积雪熔化成液态的水后,汇入溪流流向大海,故C错误;
D.淡水资源总量较少且分布不均,所以要节约用水,故D错误。
故选B。
【例4】首届“节水中国行”城市主题宣传活动于2024年3月在陕西西安举办。水资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下列有关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的循环中,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遇到热气流会熔化成雨滴
B.水的循环离不开太阳,整个过程是一个吸热的过程
C.水循环过程中水量不会减少,因此不必担心缺水问题
D.水的循环中,经历了3种状态,伴随着3种物态变化
【答案】A
【解析】A.水的循环中,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遇到热气流吸热会熔化成雨滴,故A正确;
C.水循环过程中水量不会减少,但是有些水在下落过程中会被污染,会出现酸雨等,会出现缺水的现象,所以一定要节约用水,故C错误;
BD.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地表的水汽化成水蒸气,或者地表的冰升华成水蒸气,或者地表的冰熔化成水后再汽化成水蒸气;空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落到地面,或者水蒸气凝华成冰晶落到地面,或者水蒸气液化成水再凝固成冰落到地面,水的循环过程,有吸热过程,也有放热过程,整个自然界的水循环经历了三种状态,伴随着六种物态变化,故BD错误。
故选A。
1.(2024·江苏连云港)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下面四幅图中,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024·河南)我国北方某地最低气温曾达到,当地多使用酒精温度计,这是利用了酒精的( )
A.热值高B.比热容大C.沸点低D.凝固点低
【答案】D
【解析】而酒精的凝固点较低,是-117℃,在-52.3℃时,酒精仍然是液态,所以当地多使用酒精温度计。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2024·四川成都)小李同学在爸爸指导下,走进厨房进行劳动实践,他发现厨房里涉及到很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冷冻室取出的排骨表面有“白霜”,“白霜”是固态
B.在排骨的“解冻”过程中,排骨中的冰吸热熔化成水
C.排骨汤煮沸后冒出大量的“白气”,“白气”是液态
D.排骨汤盛出后不容易凉,是因为汤能够不断吸热
【答案】D
【解析】A.因为排骨在冷冻室的低温环境下,其表面温度极低。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这样低温的排骨表面时,会发生凝华现象,即由气态直接转变为固态,形成我们看到的“白霜”。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需要吸收热量;因此在排骨的“解冻”过程中,排骨中的冰吸热熔化成水,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白气”是由于煮沸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空气后迅速冷却并凝结成的小水滴,因此“白气”是液态,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排骨汤含有大量的水,水的比热容比较大,与等条件的其他物质相比,当放出相同的热量时,水的温度变化小,故排骨汤盛出后不容易凉,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2024·北京)图甲为我国古代的“节能灯”——“省油灯”,图乙为其部分剖面示意图。向灯盏夹层内注水,有助于减慢油的蒸发,达到省油的目的。关于“省油灯”减慢油蒸发的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降低油的温度B.减小油的表面积
C.减慢油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D.减少油的体积
【答案】A
【解析】减慢蒸发的方法包括降低液体温度、减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和减小液体表面积。灯点燃后会加热灯盏,热量会通过热传递的方式转移给油,使油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加快油的蒸发,增加耗油量;如果在夹层中加水,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使油的温度升高得慢些,减慢了油的蒸发,所以相对耗油量就少一些。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2024·山东滨州)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对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寒露”节气,“露”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图乙“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图丙“大雪”节气,“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图丁“雨水”节气,“雨”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答案】B
【解析】A.图甲“寒露”节气,“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
B.图乙“霜降”节气,“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B正确;
C.图丙“大雪”节气,“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C错误;
D.图丁“雨水”节气,“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
故选B。
6.(2024·四川泸州)蒸馏法在酿酒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图所示为蒸馏过程中的原理图,烧瓶内装有含酒精和水的酒糟,在蒸馏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烧瓶内,酒精沸腾,瓶中的酒精升华需要吸热
B.在烧瓶内,仅酒精沸腾,瓶中的水不会发生汽化
C.在冷凝器处,管内酒精蒸汽遇冷液化,需要放热
D.在冷凝器处,管外的冷却水吸收热量,内能不变
【答案】C
【解析】A.在烧瓶内,酒精沸腾,瓶中的酒精汽化吸热,故A错误;
B.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吸收,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故B错误;
C.在冷凝器处,管内酒精蒸汽遇冷液化放热,故C正确;
D.在冷凝器处,管外的冷却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故D错误。
故选C。
7.(2024·山东枣庄)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公民的基本素养。关于水的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熔化,需要吸热
B.夏天洒水降温——汽化,需要放热
C.秋天细雨绵绵——液化,需要吸热
D.冬天大雪纷飞——凝华,需要吸热
【答案】A
【解析】A.冰雪消融,是固态冰变成液态水熔化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吸热,故A正确;
B.洒水能降温,是因为水在蒸发时,吸收热量,故B错误;
C.雨是水蒸气在上升时遇到冷液化而成的,液化需要放热,故C错误;
D.雪是水蒸气上升时,遇到极冷凝华而成的,凝华需要放热,故D错误。
故选A。
8.(2024·安徽)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里记载了铸造“万钧钟”和“鼎”的方法,先后用泥土制作“模骨”,“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附其上数寸”,在油蜡上刻上各种图案(如图),然后在油蜡的外面用泥土制成外壳。干燥之后,“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油蜡流出形成空腔,在空腔中倒入铜液,待铜液冷却后,“钟鼎成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炙化其中油蜡”是升华过程B.“炙化其中油蜡”是液化过程
C.铜液冷却成钟鼎是凝固过程D.铜液冷却成钟鼎是凝华过程
【答案】C
【解析】AB.“炙化其中油蜡”是固态的油蜡变成液态的蜡水,因此是熔化的过程,故AB错误;
CD.铜液冷却成钟鼎是液态的铜液变成固态的铜,因此是凝固的过程,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9.(2024·广西)在探究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此时温度计的读数为 ℃。观察到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说明晶体在熔化过程中 (选填“有”或“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答案】45 有
【解析】[1]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此时温度计的读数为45℃。
[2]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说明说明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10.(2024·湖北武汉)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得到了如图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实验中要控制好烧杯中的水温。
(1)根据图乙所示的图像中 段温度的变化特点可知冰是晶体,在这段时间内,物质处于 态。
(2)该同学继续探究加有盐的冰块熔化时温度的变化特点。他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出现白霜,这些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混合物的温度 0℃。
【答案】 BC 固液共存 凝华 低于
【解析】(1)[1]根据图乙所示的图像中BC段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说明冰是晶体。
[2]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2)[3]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迅速降温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4]冰与盐水混合会使冰的熔点降低,低于0℃,水蒸气遇到低于0℃的物体凝华形成小冰晶,则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11.(2024·重庆)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加热过程搅拌试管中的海波是为了使它 受热,海波的温度升高,内能 ;在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为 ℃。
【答案】均匀 增大 48
【解析】[1]实验中,加热过程搅拌试管中的海波是为了使它均匀受热。
[2]加热过程中,海波吸收热量,内能增大。
[3]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48℃。
12.(2024·山东临沂)2024年5月2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举行了第五个“国际茶日”庆祝活动,中国展台的工作人员展示了煮茶茶艺。小明想知道煮茶时茶叶对水的沸点有没有影响,于是他使用烧杯、温度计、酒精灯等器材进行了探究,并每隔2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
(1)将少量茶叶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后,小明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图甲所示实验装置,一是为了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二是为了让温度计的玻璃泡 ;
(2)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水的沸点为 ℃;烧杯上方出现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 (选填“吸热”或“放热”)后形成的;
(3)根据实验数据,小明描绘了如图丙所示的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请给小明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4)分析实验数据,小明并不能得出茶叶对水的沸点有没有影响.为了得出结论,他可以 。
【答案】浸没在水中,且不接触烧杯壁和底部 99 放热 提高水的初温,以缩短加热时间 同时做一组加热水的对比实验,比较茶水和水的沸点
【解析】(1)[1]将少量茶叶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后,小明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图甲所示实验装置,一是为了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二是为了让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被测物体中,且不碰杯壁与杯底,使测量时温度计的示数较准确。
(2)[2]水沸腾时,由图乙得,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99℃,即水的沸点为99℃。
[3]烧杯上方出现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放热后形成的水珠。
(3)[4]由图得,实验过程中选用的水的初温为20℃,较低,实验时间较长,则可以提高水的初温,以缩短加热时间。
(4)[5]为了得出茶叶对水的沸点有没有影响,他可以同时做一组加热水的对比实验,比较茶水和水的沸点,若沸点相同,说明茶叶对沸点没有影响,若沸点不同,说明茶叶对沸点有影响。人的正常体温
约37℃
我国冬天的最低气温
约-53℃
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
约23℃
洗澡水的最佳温度
约40℃
冰箱冷藏室的温度
约4℃
冰箱冷冻室温度
约-18℃
熔化
凝固
定义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作熔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固
特点
吸收热量
放出热量
举例
铁块变成铁水、冰雪消融
水结冰、铁水铸造成铁块
图示
晶体
非晶体
相同点
熔化过程吸热、凝固过程放热
不同点
熔点(凝固点)
有
没有确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温度变化
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
熔化过程中温度一直上升,凝固过程中温度一
直下降
图像
BC 段:固液共存态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能使液体变为气体,都吸收热量
不同点
发生部位
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现象
不容易观察到
迅速产生大量气泡
发生条件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温度必须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
温度变化
使自身和周围物体温度降低,有致冷作用
需要从外界吸热,温度等于沸点,且保持不变
影响因素
①液体的温度。
②液体的表面积。
③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
供热快慢、气压高低
现象
物态变化
形成过程
云
液化或凝华
地表水遇热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升入高空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最后聚集成云
雨
熔化
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结合越聚越大,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下落。下落时小冰晶吸热熔化,形成了雨。
雪
凝固
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结合越聚越大,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下落。下落遇到低温时小水滴放热凝固,形成了雪。
露、雾
液化
低空的水蒸气夜晚遇冷,液化为小水滴。附着在空气中的灰尘上形成雾;附着在近地面的草木上形成露。
霜、雾凇
凝华
低空的水蒸气冬夜遇冷,凝华为小冰晶,附着在地面和树枝上。
晶体熔化
AB段:物质是固态,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BC段:物质是固液共存态,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CD段:物质完全变为液态,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非晶体熔化
熔化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度/℃
85
86
88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
9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6 生活用电-(3大模块知识清单+3个易混易错+5种方法技巧+典例真题精析)-【讲练】最新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可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6生活用电-3大模块知识清单+3个易混易错+5种方法技巧+典例真题精析-口袋书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原卷版docx、专题16生活用电-3大模块知识清单+3个易混易错+5种方法技巧+典例真题精析-口袋书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0 浮力-(3大模块知识清单+5个易混易错+3种方法技巧+典例真题精析)-【讲练】最新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可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0浮力-3大模块知识清单+5个易混易错+3种方法技巧+典例真题精析-口袋书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原卷版docx、专题10浮力-3大模块知识清单+5个易混易错+3种方法技巧+典例真题精析-口袋书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9 压强(4大模块知识清单+5个易混易错+6种方法技巧+典例真题精析)-【讲练】最新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可通用),文件包含口袋书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原卷版docx、口袋书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