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试题及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党的二十大已经胜利闭幕, 关注健康,预防疾病,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下列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下列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 党的二十大已经胜利闭幕。大会强调科技可以兴国,科技可以强国。下列做法不利于科技兴国的是
A. 发展轻轨磁悬浮列车
B. 神舟系列飞船升天
C. 辽宁号成功深潜
D. 过量开采稀土资源
【答案】D
【解析】
【详解】A、发展轻轨磁悬浮列车,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利于科技兴国,不符合题意;
B、神舟系列飞船升天,进一步证明了我国的航天技术,利于科技兴国,不符合题意;
C、辽宁号成功深潜是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利于科技兴国,不符合题意;
D、过量开采稀土资源,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应合理开采,不利于科技兴国,符合题意。
故选D。
2. 关注健康,预防疾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青少年缺钙会患骨质疏松症
B. 被蚊虫叮咬后可以在患处涂些含碱性物质的溶液减轻痛痒
C. 人体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
D. 霉变的食物不能食用,食用后容易诱发肝癌
【答案】A
【解析】
【详解】A、青少年缺钙会患佝偻病,老年人缺钙会患骨质疏松症,选项错误;
B、被蚊虫叮咬后可以在患处涂些含碱性物质的溶液减轻痛痒,这是因为蚁酸显酸性能和碱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选项正确;
C、人体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选项正确;
D、霉变的食物含有黄曲霉素,不能食用,食用后容易诱发癌症,选项正确。
故选:A。
3. 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镁离子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质子数=原子序数,2号元素是氦元素,该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氦原子,不符合题意;
B、12号元素是镁元素,该粒子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表示镁离子,符合题意;
C、8号元素是氧元素,该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氧原子,不符合题意;
D、12号元素是镁元素,该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镁原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滴管的使用B. 加入液体药品
C. 过滤D. 闻气体的气味
【答案】D
【解析】
【详解】A、取液后的胶头滴管不能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或腐蚀橡胶胶帽,不符合题意;
B、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瓶口应紧挨,标签应朝向手心处,图中瓶塞未倒放,不符合题意;
C、过滤时,应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不符合题意;
D、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味飘进鼻孔中,不能凑到瓶口去闻,符合题意。
故选D。
5. 在日常生活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 档案着火用CO2灭火器
B.大理石做补钙剂
C. 用洗涤剂洗碗
D. 硬水软化后洗衣服
【答案】B
【解析】
【详解】A、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不留下任何痕迹,也不会损坏档案,选项说法正确;
B、大理石中除碳酸钙外,还含有其他杂质,大理石不能食用,不能用作补钙剂,选项说法错误;
C、洗涤剂对油污有乳化作用,所以用洗涤剂洗去餐具表面的油污,选项说法正确;
D、用硬水洗衣服既浪费洗涤剂,衣服又洗不干净,所以将硬水软化后再洗衣服,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6. 下列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A. 聚氯乙烯做电线外皮
B. NaOH改良酸性土壤
C. 氧气炼钢
D. 稀有气体充霓虹灯
【答案】B
【解析】
【详解】A、聚氯乙烯绝缘性好,可做电线外皮,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显碱性,能与酸性物质反应,但是氢氧化钠腐蚀性较强,不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符合题意;
C、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于炼钢,不符合题意;
D、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霓虹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是引起酸雨的气体
B. 黄铜是铜锌合金
C. 可燃冰还没有被广泛的开发利用
D.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氧气
【答案】D
【解析】
【详解】A、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但是二氧化碳不是引起酸雨的气体,不符合题意;
B、黄铜铜锌合金,不符合题意;
C、可燃冰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但是可燃冰开采技术上存在困难,还没有被广泛的开发利用,不符合题意;
D、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符合题意。
故选D。
8. 下列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石墨导电
B. 检验氧气
C. 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
D. 食物腐烂
【答案】A
【解析】
【详解】A、石墨导电,只是能量的转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检验氧气,发生了燃烧,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固体小颗粒,白烟能被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食物腐烂,有微生物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9. 下列叙述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2CO+O2=2CO2
B. 铝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Al + CuSO4=Cu + A1SO4
C. 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C6H12O6 + 6O26CO2 + 6H2O
D. 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症:HCO3 + 2HCl=NaCl + H2O + CO2↑
【答案】C
【解析】
【详解】A、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为一氧化碳与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该反应方程式为,故A错误;
B、铝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该反应方程式为,故B错误;
C、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葡萄糖与氧气在酶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方程式为,故C正确;
D、小苏打是碳酸氢钠,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方程式为,故D错误;
故选C。
10. 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湿衣服晒干,是因为水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运动到空气中去了,故A解释正确;
B、液化石油气压缩能装入钢瓶,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压缩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减小,故B解释正确;
C、蔗糖溶液不导电,,是因为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其溶液中不存在大量自由移动的离子,故C解释错误;
D、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和二氧化碳是同种分子构成的,都是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所以二者的化学性质相同,故D解释正确;
故选C。
11.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铵态氮肥不能跟碱性肥料混合施用
B. 为节能减排,我们提倡“低碳生活”
C. 为增强作物抗病虫害能力,必须施加硝酸钾
D. 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要做灯火实验
【答案】C
【解析】
【详解】A、铵态氮肥与碱性肥料混合施用,会产生氨气,降低肥效,所以铵态氮肥不能跟碱性肥料混合施用,故A正确;
B、为节能减排,我们提倡“低碳生活”,故B正确;
C、钾肥能增强作物抗病虫害能力,所以为增强作物抗病虫害能力,可以施加钾肥,不一定必须是硝酸钾,故C错误;
D、久未开启的菜窖内二氧化碳含量可能过高,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为防止发生危险,因此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要做灯火实验,故D正确;
故选C。
12. 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铁粉和木炭粉均是黑色的,观察颜色,无法区分,不符合题意;
B、碳铵易溶于水,磷矿粉难溶于水,加水观察溶解性可以区分,符合题意;
C、羊毛面料和涤纶面料的手感可能相同,无法区分,可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区分,不符合题意;
D、氢气和氮气均是无味的,闻气味无法区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 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
B. B中含有少量A时,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
C. t1℃时,A和B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 t2℃时,150g A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为10g
【答案】C
【解析】
【详解】A、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必须指明温度,故A说法错误;
B、由图可知,A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降温时溶液中A物质更容易析出,所以B物质中含有少量A时,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 A,故B说法正确;
C、t1℃时,A、B物质溶解度相等,但不知溶液状态(是否饱和),所以A 和 B 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故C说法错误;
D、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t2℃时,150g A 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 t1℃时,溶液仍是饱和溶液,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g,故150g A 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为100g,溶质质量为50g,t1℃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40g,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为 50g-40g=10g,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14.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加入过量的氧化铜,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过滤,除去过量的氧化铜,可除去杂质,符合题意;
B、通过足量灼热的碳粉,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除去了原物质,不符合题意;
C、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虽然除去了杂质,但是引入了新的杂质二氧化锰,不符合题意;
D、加入过量的硝酸银溶液,硝酸银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过滤,除去氯化银,但是硝酸银过量,会引入新的杂质硝酸银,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 现有表面被氧化的镁条样品8.8g,加入到盛有300g7.3%的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则样品中镁元素的质量为
A. 7.2gB. 4.8gC. 2.4gD. 1.6g
【答案】A
【解析】
【详解】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镁和稀盐酸反应:,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盐酸中的氯元素完全转化到了氯化镁中,镁条中的镁元素也完全转化到了氯化镁中,设镁元素的质量为x,则x:=24:(35.5×2),x=7.2g。
故选A。
二、非选择题(请根据题意填写空白,28—35小题,共40分)
16.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请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
(2)_______;
(3)_______;
(4)_______。
【答案】(1)天然 (2)糖类 (3)复合 (4)防锈
【解析】
【小问1详解】
运动服面料中的棉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小问2详解】
米饭、面条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
【小问3详解】
玻璃钢是由玻璃纤维和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而成,钢筋混凝土是由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而成,它们均属于复合材料;
【小问4详解】
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氧气和水接触,在铁质汽车外壳喷漆,可以使铁与空气和水隔绝,达到防锈的目的。
17. 今年是航母辽宁舰入列10周年,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舷号为“18”)是迄今为止亚洲最大的军舰、中国建造过的最大的军舰、我国第一艘弹射起飞/拦阻降落航母。
(1)合金是建造航空母舰的主体材料。如:航母舰体可由合金钢制造,这种合金钢应具备的性质有 (填字母);
A. 密度小、导电性好、熔点低
B. 耐冲击、耐高温、耐腐蚀
(2)航空母舰的动力由重油燃烧提供,重油的主要成分是一种链烷烃(C16H34),这种链烷烃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放出大量的热,为航母提供动力。该过程中能量转化是由______能转化为内能。请写出这种链烷烃(化学式为C16H34)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反应后碳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3)燃料燃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空气污染物是_____(写一种)。
【答案】(1)B (2) ①. 化学 ②. ③. +4
(3)一氧化碳(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航母舰体可由合金钢制造,故这种合金钢应耐腐蚀,硬度大、耐冲击,耐高温等,无需导电性好、熔点低
故选B;
【小问2详解】
这种链烷烃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放出大量的热,为航母提供动力。该过程中能量转化是由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链烷烃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后二氧化碳中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碳元素显+4价;
【小问3详解】
燃料燃烧过程中,可能产生一氧化碳等污染物。
18. 下图是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使图示完整准确,应在乙图补充______;(填“A”或“B”)
A. B.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见微知著”,从微观角度看,此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______种类,一个氧分子比一个氮分子多_____个质子;
(4)该反应的实质是:在放电条件下,氮分子分解成氮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______结合成一个一氧化氮分子。
【答案】(1)B (2)
(3) ①. 分子 ②. 2##两##二
(4)一个氮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N、O的个数分别是4、2,生成物中含N、O的个数分别是1、1,故生成物中还应含3个N、1个O,每个一氧化氮分子由1个氮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每个氮分子由2个氮原子构成,故应在乙图补充。
故选B;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该反应为氮气和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N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从微观角度看,该反应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一个氧分子中质子数为:8×2=16,一个氮分子中质子数为7×2=14,故一个氧分子比一个氮分子多2个质子;
【小问4详解】
该反应的实质是:在放电条件下,氮分子分解成氮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一个氮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一氧化氮分子。
19. 分类、类比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
(1)同学们进行了以“使用塑料的利与弊”为题的小组辩论。老师提供了下列参考论点:
①塑料的制造成本低,且耐用、防水
②塑料容易被塑制成不同的形状
③有些塑料易燃,燃烧产生有害气体
④大部分塑料的抗腐蚀能力强
⑤塑料难降解,易造成“白色污染”
⑥塑料一般不导电,是良好绝缘体
⑦塑料分类回收困难,经济上不合算
⑧塑料是石油炼制的产品制成,石油资源有限
分析上述论点,选择一个观点,并选出能支持你的观点的所有论据。
你的观点:______;你选择的支持你的观点的所有论据序号:______。
(2)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由有机小分子化合物聚合而成的,淀粉和聚乙烯都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下图是两种表示聚乙烯的分子模型,都很形象。淀粉的化学式为______,乙烯的化学式为C2H4,请你根据淀粉的化学式,仿写聚乙烯的化学式为_____。
【答案】(1) ①. 塑料制品对人类利大于弊 ②. ①②④⑥
(2) ①. (C6H10O5)n ②. (C2H4)n
【解析】
【小问1详解】
塑料制品既有对人类有益的方面也有有害的方面,其中有益的方面:①塑料的制造成本低,且耐用、防水, ②塑料容易被塑制成不同的形状, ④大部分塑料的抗腐蚀能力强, ⑥塑料一般不导电,是良好的绝缘体;
其中有害的方面:③有些塑料容易燃烧,燃烧时产生有害气体,⑤塑料难降解,易造成“白色污染” ,⑦塑料分类回收困难,经济上不合算 ⑧塑料是石油炼制的产品制成,石油资源有限;
所以我认为塑料制品对人类利大于弊,可选择①②④⑥;
【小问2详解】
淀粉和聚乙烯都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淀粉的化学式为(C6H10O5)n,乙烯的化学式为C2H4,根据淀粉的化学式,聚乙烯是由有机小分子化合物聚合而成的,其化学式为(C2H4)n。
20. 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b的名称:______。
(2)小组同学用稀盐酸和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选取装置B作为发生装置制取CO2,其中仪器a的作用是______,仪器b中液体必须高于仪器a的下端管口,是为了防止_______。
(3)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填字母编号)。
(4)用E装置收集氧气,导管伸入集气瓶口收集氧气的最佳时刻是_____(填字母编号)。
A. 集气瓶灌满水倒扣在水槽里时
B. 刚开始加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时
C. 导管口有连续并均匀气泡冒出时
(5)收集到氧气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大致趋势如图所示,请结合图像分析,t1时试管内固体中氧元素与锰元素的质量比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48:55。
【答案】(1)锥形瓶 (2) ①. ②. 加入稀盐酸 ③. 反应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下端逸出
(3) ①. ②. A (4)C (5)大于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仪器b的名称是锥形瓶;
【小问2详解】
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选取装置B作为发生装置制取CO2,其中仪器a的作用是:加入稀盐酸;
仪器b中液体必须高于仪器a的下端管口,是为了防止反应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下端逸出;
【小问3详解】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A;
【小问4详解】
用E装置收集氧气,导管伸入集气瓶口收集氧气最佳时刻是导管口有连续并均匀气泡冒出时,因为一开始排出的是空气。
故选C;
【小问5详解】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完全反应后,固体中O、Mn元素的质量比为:(16×6):(55×2)=48:55,t1时,高锰酸钾还未完全反应,故t1时试管内固体中氧元素与锰元素的质量比大于48:55。
21. A、B、C、D分别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四种物质,它们的反应和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一”表示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或“”表示两种物质间能单向转化或双向转化,且省略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及条件),A与B反应可生成D,C与D反应可生成B。
(1)若D为细铁丝,且B为黑色固体氧化物,请回答:
①写出A、C的化学式:A______;C_______;
②C与D发生反应生成B的实验现象为:银白色固体剧烈燃烧,______,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2)若D为氯化钡时,B为胃液主要成分,请回答:
①写出AB的化学式:A______;B________;
②C与D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答案】(1) ①. H2 ②. O2 ③. 火星四射
(2) ①. BaCO3 ②. HCl ③.
【解析】
【小问1详解】
若D为细铁丝,且B为黑色固体氧化物,D能与B相互转化,可推出B为四氧化三铁,C能与D反应生成B,可推出C为氧气,A能与B反应生成D,A能与C反应,A能与D相互转化,可推出A为氢气,代入验证,符合题意。
①A为氢气,化学式为:H2;C为氧气,化学式为:O2;
②C与D发生反应生成B的反应为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实验现象为:银白色固体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小问2详解】
若D为氯化钡时,B为胃液主要成分,可推出B为盐酸,C能与D反应生成B,可推出C为硫酸,A能与B反应生成D,A能与C反应,A能与D相互转化,可推出A为碳酸钡,代入验证,符合题意。
①A为碳酸钡,化学式为:BaCO3;B为盐酸,化学式为:HCl;
②C与D发生反应为氯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盐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2. 将如图所示稀盐酸滴入盛有100g氢氧化钠溶液(滴有2滴酚酞试液)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此稀盐酸的质量为50 g。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配制此实验中的5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需要用36.5%的浓盐酸______g;
(3)求此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x)的比例式为_______;
(4)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
(5)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2滴酚酞试液质量忽略不计)。
【答案】(1) (2)10
(3)
(4)5.85g (5)3.9%
【解析】
【小问1详解】
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需要36.5%的浓盐酸的质量为:50g×7.3%÷36.5%=10g;
【小问3详解】
解:设此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x=4g
y=5.85g
故此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的比例式为:
【小问4详解】
由(3)可知,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5.85g;
【小问5详解】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3. 小冰同学对家里久置的炉具清洁剂进行探究(假设表面活性剂对探究过程无影响);
【实验活动1】探究炉具清洁剂的酸碱性。小冰同学取炉具清洁剂少许于试管中,加入酚酞溶液,无色酚酞溶液变_____,说明炉具清洁剂显碱性。
【提出问题】标签上的无机碱是指碳酸钠还是氢氧化钠?
【实验探究】小冰同学进行了如图实验:
【解释结论】实验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据此实验,小冰同学得出炉具清洁剂中的无机碱是碳酸钠.实验分享给同组同学,大家讨论认定小冰的结论是错误的,原因是如果炉具清洁剂中的无机碱是氢氧化钠,变质发生反应______(填化学方程式),也会产生碳酸钠。小城同学取新开封的同种炉具清洁剂少量加入足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确定小冰家的炉具清洁剂已经变质。
【实验活动2】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
【实验探究】小组同学讨论后进行了如图实验: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得出该炉具清洁剂中氢氧化钠_____(填“是”或“不是”)完全变质;实验中溶液A可以是_____(填两个序号)。
A.氯化钙溶液 B.氢氧化钙溶液 C.氢氧化钡溶液 D.硝酸钡溶液
【拓展延伸】小城同学观察上述实验后分析得出,实验中加入的酚酞溶液可用_____(填一种有色盐溶液名称)代替,也可以得出正确结论。
【实验安全】小美同学在实验时不小心将清洁剂沾到皮肤上了,正确的处理方式是先______,然后涂上硼酸溶液。
【反思总结】同学们经过上述探究活动,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教训得出确定某物质是否变质和是否完全变质是不同的,确定是否变质是证明变质后生成了新物质,而确定是否完全变质是证明变质后______。
【答案】 ①. 红色 ②. 二氧化碳##CO2 ③. ④. 不是 ⑤. AD ⑥. 氯化铜溶液 ⑦. 用大量水冲洗 ⑧. 是否含有原物质
【解析】
【详解】[实验活动1]
探究炉具清洁剂的酸碱性。取炉具清洁剂少许于试管中,加入酚酞溶液,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炉具清洁剂显碱性;
[解释结论]
根据结论炉具清洁剂中的无机碱是碳酸钠.,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实验中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由于如果炉具清洁剂中的无机碱是氢氧化钠,变质发生反应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是碳酸钠和水,该反应方程式为;该反应也会产生碳酸钠,所以不能说明炉具清洁剂中的无机碱是碳酸钠;
小城同学取新开封的同种炉具清洁剂少量加入足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确定小冰家的炉具清洁剂已经变质;
[实验探究]
由上可知,该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所以加入足量溶液A除去碳酸钠,然后过滤得到无色滤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说明含有氢氧化钠,即该炉具清洁剂中氢氧化钠不是完全变质,
溶液A可以除去碳酸钠,且不能引入氢氧根,
A、氯化钙溶液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与氢氧化钠不反应,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虽然除去了碳酸钠,但是生成了氢氧化钠,影响后面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钡溶液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虽然除去了碳酸钠,但是生成了氢氧化钠,影响后面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不符合题意;
D、硝酸钡溶液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钠,与氢氧化钠不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AD;
[拓展延伸]
实验中除去了碳酸钠,酚酞溶液用来检验氢氧根,所以加入的酚酞溶液可用一种有色盐溶液氯化铜代替,若能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也可以得出正确结论;
[实验安全]
在实验时不小心将清洁剂沾到皮肤上了,氢氧化钠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正确的处理方式是先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
[反思总结]
同学们经过上述探究活动,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教训得出确定某物质是否变质和是否完全变质是不同的,确定是否变质是证明变质后生成了新物质,而确定是否完全变质是证明变质后是否含有原物质。
湿衣服晒干
液化石油气压缩能装入钢瓶
蔗糖水不导电
干冰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相同
A.分子不断运动
B.压缩后分子间间隔减小
C.蔗糖水中不含自由移动的粒子
D.干冰和二氧化碳是同种分子构成的
选项
需区分的物质
方法
A
铁粉和木炭粉
观察颜色
B
碳铵和磷矿粉
加水观察溶解性
C
羊毛面料和涤纶面料
手摸,感觉软硬
D
氢气和氮气
闻气味
选项
物质
杂质
试剂及操作方法
A
硫酸铜溶液
硫酸
加入过量的氧化铜,过滤
B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通过足量灼热的碳粉
C
氯化钾
氯酸钾
加入适量二氧化锰,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
D
稀硝酸
盐酸
加过量硝酸银溶液,过滤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黑龙江哈尔滨市道外区九年级(上)期末考试化学试卷和答案,共7页。
这是一份+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共7页。
这是一份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