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有为有不为》核心素养教案(2025春详细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96094/2/1_173920999581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核心素养教案(2025春详细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有为有不为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有为有不为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教学课时,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在人生道路上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理解“有为”与“有不为”的含义,掌握文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理解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行文思路。(重点、难点)
[审美创造]感受本文说理清晰透彻的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则故事。
《元史》中记载了理学家许衡的一个故事:某个炎炎夏日,许衡外出,看见行人纷纷到路边的一棵梨树下摘梨解渴,他却不去摘。有人问他,如今兵荒马乱的,这棵梨树已经没有主人了,你为什么不去摘梨吃呢?许衡回答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师:读完这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自主发言)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对,人在面对诱惑时应该坚守内心的原则,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明白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那么,什么事能做?什么事又不能做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的《有为有不为》,看看他对这个问题是如何思考的。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
通过故事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借助相关资料,扫清字词障碍。(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2.明确观点。
师:请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学生举手回答)
[预设]
每个人都应为善不为恶。
3.梳理文章脉络。
师: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教师指名回答)
[预设]
①大小善跟大小恶的联系 ②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
4.把握行文思路。
师:完成了思维导图后,文章的行文思路就很清晰了,请简要分析一下文章的行文思路。
(学生讨论作答)
[预设]
首先,作者从主题“有为”“有不为”的内涵切入,由“有为”“有不为”的关键——“应该”引出其判断标准——善恶。接着,作者提出善恶有大小之分的观点,分别从社会层面和历史层面选取事例论述了什么是小恶小善、大恶大善,并得出结论。然后,作者又提出大小善和大小恶之间有时候是有联系的观点,并进一步作了论述。最后,作者直陈希望,号召人们“有为”“有不为”。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行文思路。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师:初读课文后,我们对文章的观点、脉络和行文思路都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精读课文,品味课文语言。
文章多次引用文言警句,请说说它们的作用。
1.行而宜之之谓义。
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预设]
1.引用“行而宜之之谓义”是为了阐释什么是“应该”。
2.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为了引出下文对善恶的大小之别的阐述。
3.引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形象地说明了“小恶”与“大恶”的关系。
师:除了多次引用文言警句外,文中还举了两个事例,请说说这两个事例的作用。
1.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
2.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吗呀。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预设]
1.举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的事例,并将让与不让两种情况进行对比,具体地阐述了小善小恶的表现,鲜明而有力地论证了小善小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的观点。
2.通过举文天祥的事例,论述了什么是大善。
师:季羡林在文中讲述的道理浅显易懂,语言平实质朴。请勾画出你喜欢的语句,仿照课文旁批来作批注。
1.从句子的句式和修辞手法等方面来品味语言。
2.从句子关键词的角度来品味语言。
(学生精读课文,圈点勾画相关语句并作批注,然后交流、展示)
[预设]
1.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故意不给老人和病人让座的人的谴责。)
2.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往往”是通常的意思,表示大多数情况下“大恶”是由“小恶”发展而来的,但不排除存在特例,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通过具体的内容体会文章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的特点。
四、总结储蓄
1.教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广泛社会意义的作品。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选择是否符合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要坚守道德底线,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和人生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2.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后,写一篇心得体会。
[设计意图]
整体回顾课文,深化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让学生写心得体会,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本课观点的认识,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黄河颂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教学课时,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单元1 春/朱自清教学设计,共2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20 狼/蒲松龄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教学课时,教学准备,课时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