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隧洞(shuì) 婉惜(wǎn) 驳船(bó) 无精打采(cǎi)
B.簇新(cù) 踔号(chuò) 笑涡(wō) 信手拈来(zhān)
C.拘泥(ní) 惦记(diàn) 舵手(duò) 浮光略影(lüè)
D.高傲(à) 驾驭(yù) 狡黠(xiá) 取义成仁(rén)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隧洞(shuì)——suì,婉惜——惋惜;
B.踔号——绰号,信手拈来(zhān)——niān;
C.拘泥(ní)——nì,浮光略影——浮光掠影。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读书要善于辨别。一个______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识一本书的优劣,才能够倾心于好书。这种______虽然部分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是更多源自一个灵魂的品质。______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能再容忍那些______的书了。
A.真实 能力 一旦 粗制滥造
B.真实 实力 万一 粗枝大叶
C.真正 能力 一旦 粗制滥造
D.真正 实力 万一 粗枝大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第一空,真正:真实的;名实相符的;的确。真实:客观事实相符。“一个真正的读者”中更强调符合“读者”这个称谓的本质要求,用“真正”恰当;
第二空,能力:做事的本领。实力:真实拥有的力量(一般指经济或军事方面)。这里说的是读者辨别书的优劣的主观条件,用“能力”更恰当;
第三空,一旦:表示不确定的时间。万一:表示可能性极小的假设。句中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假设,用“一旦”更合适;
第四空,粗制滥造:指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粗枝大叶:比喻工作粗糙,不认真细致,马虎大意。这里是说不能容忍制作粗劣的书,用“粗制滥造”恰当。
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龙已渗入到中华民族始祖崇拜的文化脉络里,贯穿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汤汤长河间。②龙形象的形成,就是一个不断创新,表现了中华民族不断超越现实、迎向理想的进取精神。③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④作为《龙的传人》,我们要以坚定的信念和勇气来共同迎接美好的未来,迎接更多的挑战。
A.“历史进程”“中华民族”“超越现实”三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完全相同。
B.句③“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的主干是“龙是民族。”
C.句④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正确改法是将书名号改为双引号。
D.句②画线部分有语病,正确改法是把“形象”去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法知识、标点符号的用法、语病的修改。
A.“历史进程”“中华民族”“超越现实”三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并不完全相同,“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是偏正结构,“超越现实”是动宾结构;
B.句③主干应该是“龙是象征、标志、载体和纽带。”而不是“龙是民族”;
D.句②“龙形象的形成,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中,缺乏宾语中心语,可在“创新”后加一个宾语“的过程”。
某中学开展“悦读书海·畅享经典”主题读书活动,安排如下:
(1)书海拾贝,研精致思
4.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中国民主革命烈士。
B.文庙是孔庙的别称,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所以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代以后称“文庙”。
C.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
D.《水浒传》采用先合后分的链式结构,先讲述单个英雄人物的故事,然后百川汇海,逐步发展到水泊梁山大聚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D.有误,《水浒传》采用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并非“先合后分”。
(2)经典寻途,启思明志
5.每个人在成长的路上,总会遇到一些对自己产生重要影响的人。请从下列两组人物中任选一组,简要分析前者对后者成长产生的重要影响。
A.大堰河与艾青(《艾青诗选》) B.宋江与李逵(《水浒传》)
【答案】示例一:诗人此时身陷囹圄,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诗人想起了曾用乳汁哺育过自己的又是佣人的乳娘——大堰河,只有她的爱才是伟大的、至诚的、永恒的!她过去抚平了诗人在自家成了“新客”的幼小心灵的严重创伤;今天,她又给狱中的诗人带来了安慰、温暖和力量。诗人用那蘸着血和泪的笔,写出了“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控诉那吃人的血淋淋的旧世界!
示例二:宋江让李逵懂得了做人要以忠义为先。宋江初见李逵,即大方赠银;后李逵喝酒吃鱼鲁莽行事,宋江仍一一满足其要求;这些都让李逵看到了“及时雨”做人的忠义。这以后,李逵一直以忠诚待宋江,即使最终被宋江毒死,也毫无怨言。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的人物关系与影响分析。
紧扣“前者对后者成长产生的重要影响”,结合原著内容分析即可。
示例一:《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将自己称作“乳儿”,“呈给你的赞美诗”,表达对方的赞美;“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呈给你吻过我的唇”,表现对方对自己的照顾与关怀;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示例二:李逵讲义气,忠心轻生死,孝顺疾恶如仇等,宋江号称“及时雨”,因此在李逵眼里,宋江应该是个带有圣人光环的大英雄,值得他死心塌地地跟随。士为知己者死,宋江是李逵的引路人、精神导师。
6.古诗文默写
(1)晓镜但愁云鬓改,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2)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四面歌残终破楚,_____________。(秋瑾《满江红》)
(5)李白《行路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希望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
【答案】(1)夜吟应觉月光寒 (2)到乡翻似烂柯人 (3)八百里分麾下炙
(4)八年风味徒思浙 (5)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一)(3分)
7.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小题。
【甲】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
立春日感怀
于谦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①又逢春。
关河②底事③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④五辛⑤。
【注】①马上:指在征途或在军队里。②关河:关山河川,这里指边塞。③底事:何事,为什么。④簇:聚集的意思。⑤五辛:指五种辛味的菜。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
下面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渔家傲·秋思》中“异”字统领全篇,既写出了塞下奇异的景象,又写出了塞下奇异的声音,还表现了战事紧张,戒备森严。
B.《渔家傲·秋思》具有婉约词的风格,读来令人感伤;《立春日感怀》展现舍身报国的豪迈之志,激烈悲壮。
C.《立春日感怀》作者“簇”五辛盘以迎接新春,呼应首联中的“又逢春”,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与伤感。
D.季节的变化常常能触发人的情思,《渔家傲·秋思》是因秋感怀,《立春日感怀》是因春感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渔家傲·秋思》不是婉约词风格。婉约词多写儿女风情,语言圆润清丽,而《渔家傲·秋思》描绘的是边塞生活,风格苍凉悲壮,展现了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思乡之情以及报国之志。《立春日感怀》中“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体现了作者报国与思亲的复杂情感,既有豪迈之情,也有悲壮之感。
(二)(14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李贺字长吉,七岁能辞章。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①,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它人牵合程课②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③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选自《新唐书》)
【注】①奚(xī)奴:奴仆。②牵合程课:牵强附和固定的格式。③率:大抵,一般。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B.录毕 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C.七岁能辞章 旦辞爷娘去(《木兰诗》)
D.及暮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9.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10.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背 古 锦 囊 遇 所 得 书 投 囊 中
11.宋濂和李贺在学习上有什么异同点?
【答案】8.D
9.(1)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能够有所收获。
(2)他的母亲让婢女到囊中搜寻,见写的稿子很多,就发怒说:“这个孩子要呕出了心肝才算完啊!”
10.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11.同:两人都勤奋刻苦。不同:宋濂讲究诚信,尊师重教;李贺多写多练,持之以恒。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A.名词,时候/副词,按时;
B.动词,完毕/动词,用尽;
C.动词,写文章/动词,告别;
D.都是动词,返回、回来。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1)重点词语:故,所以;余,我,卒,最终;有所闻,有所收获。
(2)重点词语:使,让;探,打开;书,写;即,就;是,这个;乃,才;已,停止。
【10题详解】
考查文言断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背上背着一只破旧的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诗句,就写下来投入锦囊中”“背古锦囊”是一个完整的动宾结构,描写李贺出门的装备。“背古锦囊”之后应该断开。“遇所得书”中,“遇所得”是一个动宾短语,“书”是动词,意思是记录下来,在“书”后面停顿;“投囊中”描述了主语对“所得书”的处理方式,即将写的诗句投送到锦囊中。这也是一个完整的动宾结构。因此,这句话可以断为:“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根据甲文“余幼时即嗜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可知,宋濂幼年时及热爱学习,家里没有书就借书来抄,没有好的老师,不辞辛劳,到很远的地方去求师,据此可知,宋濂勤奋好学;
根据乙文“每旦日出……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它人牵合程课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可知,李贺每天出去,心有所得就写成诗句投入囊中,晚上回来,就整理成完整的诗篇,基本上每天如此;根据他母亲的话“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可知,李贺写诗到了呕心沥血的程度;由此可知李贺写诗也很勤奋刻苦。据此可知两人都勤奋刻苦。
根据甲文“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可知,宋濂诚实守信,按照约定的日期还书,赢得了别人的信任;根据甲文“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知,宋濂对老师态度很恭敬,尊师重教,求学态度很谦虚;
根据乙文“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可知,李贺每天写诗,除非喝到大醉或者参加丧礼,他一般都会写诗。由此可以概括:李贺多写多练,持之以恒。
参考译文:
甲文: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学习。由于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看,我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期按时送还。天气非常寒冷的时候,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但我从不放松抄书。抄写完毕后,就急忙跑去还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高尚,名望显赫,学生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他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恭恭敬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我的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再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还是有所收获。
乙文:李贺字长吉,他七岁就能写文章。每天大清早,骑上瘦弱的马,后面跟着一个小书童,背上背着一只破旧的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诗句,就写下来投入锦囊中。从来不是先定好题目再写诗,也不像其他人那样按固定格式写作。等到晚上回来,就整理成完整的诗篇。除非喝到大醉或者参加丧礼,他一般都这样做,过后也不怎么回想。李贺的母亲让婢女打开锦囊,看见里面写的诗句很多,就生气地说:“这孩子是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一)(8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纤维是一种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细丝状物质。无论是金属、矿石、生物体、高分子物质,只要满足“具有足够细度(直径1000),具有定向导向性、可编程性、可柔性加工”的条件,都可以称为纤维。
纤维有自然纤维和人造纤维之分。天然的麻纤维源自一种植物,商周时期人们利用植物纤维制作织物,汉代出现了素纱禅衣,这些都属于自然纤维的使用。
人造纤维又是什么呢?1664年,英国科学家胡克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一些自然界现象后写道:“也许能找到某种方法来制造一种黏性的物质,然后让它通过网筛,拉出很像蚕吐出的丝。”
目前,除了人类穿的衣物外,纤维材料还在医疗、能源、通信等领域“发光发热”,在航天领域更是有着重要的用途:地外纤维能够辅助航空飞机、空天装备、空间站、通信卫星等设施的使用。比如,在太空中有大量高速飞行的细小空间粒子,它们的运行速度高达每秒几十千米。如果这些粒子碰巧撞上了飞行器,就很有可能给飞行器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所以,研发用于实时监测、防护和收集空间粒子的纤维与织物,对探索宇宙有着重要意义。
(摘编自《科普时报》)
【材料二】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功能材料课题组研发出集无线能量采集、信息感知与传输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智能纤维,由其编织制成的智能纺织品无需依赖芯片和电池便可实现发光显示、触控等人机交互功能。这一突破被认为有希望改变人与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方式,对功能性纤维的开发以及智能纺织品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智能可穿戴设备正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健康监测、远程医疗和人机交互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相较于传统刚性半导体元件或柔性薄膜器件等,由智能纤维编织而成的电子纺织品具有更好的透气性和柔软度,被视为理想的可穿戴设备载体。然而,现阶段的智能纺织品仍依赖于芯片和电池,体积、重量和刚性大,难以同时满足人们对纺织品功能性和舒适性的需求。东华大学团队开创性地提出“人体耦合”新型能量交互机制,有效简化可穿戴设备和智能纺织品的硬件结构,实现将能量采集、信息感知、信号传输等功能集成于单根纤维中,并通过编织制成不依赖芯片和电池的智能纺织品。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近期,我国科学家研发出无须“插电”的发光发电纤维,该新型智能纤维集无线能量采集、信息感知与传输等功能于一体,由其编织制成的纺织品具有无须依赖芯片和电池便可实现发光显示、触控等人机交互功能。这款新型智能纤维具有三层鞘芯结构,采用的均是市面上较常见的原材料,而且原材料成本低,已具备量产能力。“不插电”就能发光发电,这背后的奥秘究竟是什么?日常生活中,如WIFI信号这样的电磁能量无处不在。新型智能纤维将这些电磁能量作为无线驱动力。散布在环境中的电磁能量优先进入纤维、人体、大地组成的回路,形成能源交互。在添加特定功能材料后,仅仅经过人体触碰,这种新型纤维就会展现发光发电的“神奇一幕”。
(摘编自《中国科技报》)
12.对以上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周时期植物纤维制作的织物,汉代的素纱禅衣,都属于自然纤维的制作和使用。
B.研发用于实时监测、防护和收集空间粒子的纤维与织物,对探索宇宙有重要意义。
C.东华大学的技术突破完全改变了人与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方式。
D.新型智能纤维将日常生活中的电磁能量,如WIFI信号,作为无线驱动力。
13.材料一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纤维相关知识的?
14.班级开展“纤维知多少”主题班会,请你根据材料三内容完成下面的对话。
主持人:同学们,大家好!请大家畅所欲言,说一说对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智能纤维有哪些了解?
小语:我国科学家研发出无须“插电”的发光发电纤维,由其编织制成的纺织品具有①_______的功能。
小文:这款新型智能纤维具用②____________结构,在原材料上有两个优势:③____________,已具备量产能力。
主持人:科技促进发展。未来,新型智能纤维的的发展前景更加值得期待,让我们向科技致敬。
谢谢同学们!
【答案】12.C
13.纤维的定义、纤维的分类、纤维的用途
14.①无须依赖芯片和电池便可实现发光显示、触控等人机交互 ②三层鞘芯
③比较常见、成本低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
C.结合材料二“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功能材料课题组研发出集无线能量采集、信息感知与传输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智能纤维,由其编织制成的智能纺织品无需依赖芯片和电池便可实现发光显示、触控等人机交互功能。这一突破被认为有希望改变人与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方式”可知,原文说的是“有希望”,并没有说完全改变。因此,选项中“完全改变”的说法是错误的。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概括。
根据材料一第①段“纤维是一种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细丝状物质。无论是金属、矿石、生物体、高分物质,只要满足‘具有足够细度(直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名著阅读,名句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卷,共4页。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