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97643/4/1_173930581365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97643/4/2_173930581365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97643/4/3_173930581365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和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和运用(24分)
少年正是读书时。开学初,七年级各班设置了阅读角,让同学们阅读各类书籍。学期末,七年级即将开展关于阅读方面的专题研讨会,参会同学做了以下准备工作,请你帮忙完善。
【“搏斗式”阅读】
小秦准备在研讨会上谈谈自己的阅读感悟,下面是他撰写的发言片段,请你帮忙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阅读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枯躁、乏味,它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千方百计地把读者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最终却在争执中得以发散。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潜移默化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我知道大师们在云霄中注视着后人,虽然他们灿烂,但已经凝固;今人虽然平凡,但我们年轻。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不断蜕变的时期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我们在校量中丰富了自己,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1.请确认上述文段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只填序号)
(1)云霄(A.xiā B.xià)( ) (2)蜕变(A.ruì B.tuì)( )
2.校对文段时发现其中有错别字,请改正。
(1)枯躁______ (2)校量______
【答案】1.(1)A (2)B
2.(1)燥 (2)较
【解析】
【1题详解】
枯躁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
(1)云霄,yún xiā,意思是指高空或天空。
(2)蜕变,tuì biàn,意思是指生物在成长过程中脱皮或形态发生变化,常用来比喻人或事物在发展中产生质的变化。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
枯躁——枯燥。kū zà,一是指干枯、干燥,通常用来形容物体或环境缺乏水分;二是形容事物或活动单调、无趣味,常用来表达对其乏味、缺乏吸引力的感受。
校量——较量。jià liàng,较量通常指比较力量或本领的高低,常通过竞赛、斗争等方式进行。它也可以指计较、争辩。
【“穿越式”阅读】
3.有同学就“古代诗歌”串写了一段文字,准备在研讨会上分享给同学们,请你帮他完善。
读古代诗歌能丰富我们的知识,也能与古人对话,体悟他们的情感与思绪。读(1)“_______,______”(《夜雨寄北》),我们可以感受到到李商隐归家无期的苦涩,见秋景的孤独凄凉;读(2)“______,_______”[《秋词》(其一)],我们可以感受到刘禹锡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心态;读(3)“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的愁心,那是他对友人的深切关心、思念和同情;读(4)“逝者如斯夫,______”(《论语·子罕》),我们可以体悟到孔子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读(5)“乡书何处达,______”(《次北固山下》),我们可以体悟到诗人的思乡之情。
【答案】(1)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2)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3)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4)不舍昼夜
(5)归雁洛阳边
【“调查式”阅读】
为促进全民阅读,各地采取了多种措施。有同学就“城市书房”的设立情况做了调查,并撰写了下面的调查结论,准备在研讨会上与大家探讨,请你阅读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近年来,随着“书香中国”的持续推进,使城市书房在大江南北落地生根。②从零下30摄氏度的大兴安岭地区,到海拔3650米的西藏拉萨……城市书房虽地处一隅,却可容万千气象。③一间城市书房,不仅是对公共文化空间的有益补充,也是观察一座城市精神气象的精妙切口。④一座城市需要繁华的文化地标,也需要静谧的文化空间。⑤散落在街巷的城市书房,为群众提供了深入思考□提升自我的空间□蕴藏着城市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⑥一盏灯,像一团火焰,温暖着城市书房;像一弯月亮,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
4.第①句有语病,请你进行修改,并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照词性划分,第③句中加点的“一间”“一座”是______词,第④句中加点的“繁华”“静谧”是______词。
6.请在第⑤句中的方框内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使该段结论完整、连贯。
【答案】4.[示例]删掉“使”。
5.①数量 ②形容
6.、 ,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①句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删去“使”。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性。
第③句中加点的 “一间”“一座”是数量词,用于表示事物的数量;第④句中加点的“繁华”“静谧”是形容 词,用来描绘“文化地标”和 “文化空间”的特点。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深入思考”与 “提升自我”是并列关系,用于修饰“空间”,所以中间用顿号;
“为群众提供了……空间”与“蕴藏着……精神力量”是两个并列的谓语部分,共同描述城市书房的作用,之间用逗号。
【“提问式”阅读】
7.小华阅读了《西游记》,将在研讨会上提出下面的问题,请你做好参与解答的准备。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分别说说唐僧为什么要念紧箍咒。
材料一:他口里虽然答应,心上还怀不善,把那针儿幌一幌,碗来粗细,望唐僧就欲下手,慌得长老口中又念了两三遍,这猴子跌倒在地,丢了铁棒,不能举手,只教:“师父!我晓得了!再莫念!再莫念!”
(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
材料二: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那怪见棍子起时,依然抖擞,又出化了元神,脱真儿去了;把个假尸首又打死在山路之下。唐僧一见,惊下马来,睡在路旁,更无二话,只是把《紧箍儿咒》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
(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答案】材料一中唐僧骗孙悟空戴上紧箍,孙悟空疼痛难忍,盛怒之下企图对唐僧下手,唐僧念紧箍咒是为了制止孙悟空的恶行,阻止他伤害自己。材料二中孙悟空打死白骨精变化出的人,唐僧人妖不分,认为孙悟空打死的是普通人,因此念紧箍咒是为了惩戒孙悟空。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材料一:唐僧骗孙悟空戴上紧箍,孙悟空疼痛难忍,此时,孙悟空虽然表面上服从管教,但心中仍然不满,于是将金箍棒变大,想要对唐僧下手。唐僧见状,立即念起紧箍咒,使孙悟空疼痛难忍,最终放弃对唐僧的攻击。唐僧念紧箍咒是因为孙悟空心生恶念,想要伤害他,这是对孙悟空的一种惩罚和制止手段。
材料二:在“三打白骨精”的情节中,白骨精变化成村姑、老妇和老翁来欺骗唐僧。孙悟空凭借火眼金睛识破妖精的伪装,但唐僧肉眼凡胎,无法分辨真假。孙悟空三次打死白骨精变化出的妖怪,但唐僧却认为孙悟空滥杀无辜,勃然大怒。当孙悟空再次打死妖怪(实际上是白骨精的化身)后,唐僧非常生气,将紧箍咒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唐僧念紧箍咒是因为他认为孙悟空滥杀无辜,违反了佛教的慈悲为怀原则。这是对孙悟空的一种惩罚,也是对他行为的一种纠正。
二、阅读(4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两年,看似与“遛弯儿”无异的Citywalk(又名:城市漫步)成为最受欢迎的旅行玩法之一。它强调松弛感与慢节奏,以漫步的方式探索城市,无需精心规划,只需随心而行,沉浸式感受城市的风土人情与发展脉搏。既可跟随导赏人员走特定路线,在社区街道、市井小巷中触摸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又可漫无目的地走走停停,一家小饭馆、一座老建筑、一次与当地居民的对话,都是旅途中偶遇的“风景”。
Citywalk并非游客专属,对一座城市的居民来说,它同样颇受欢迎。居民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在夜间集市上逛逛、到滨河步道上散步吹风,这些日常化的城市漫步,能够帮助人们再次发现“消失的附近”,重新认识并爱上所在的城市,形成归属感和情感认同,建立深度链接的精神需求。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材料三】作为感受城市烟火气的最佳方式之一,Citywalk为一座城市提供了发展的新契机。它需要文旅工作者挖掘、形成、推广一系列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标或线路、形成属于每座城市独特的旅游产品;需要建设者在保护好城市历史旧迹的基础上,考虑街区改造与居民生活、人文深度与商业发展的平衡,盘活本土历史文化资源;还需要城市管理者活跃思维、统等谋划,将优质服务与便利设施输送到大街小巷,提升城市的“漫步友好度”,让游客与市民在城市中慢下来、留下来,带动起漫步与消费的热潮。Citywalk对塑造城市文化旅游品牌有着重大意义,促进城市的餐饮、购物、住宿、文化等产业的发展。
(摘自《海报新闻》,有删改)
8.有专家对参与Citywalk的人做了调查,【材料二】是调查结果报告。阅读图一,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9.关于Citywalk,小语和小文发表了如下观点。你赞同谁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阐述理由。
小语:Citywalk是在轻松的步伐里,放空大脑、享受当下,是发掘街头触手可及的小确幸,是值得推崇和推广的生活方式。
小文:Citywalk不过是给散步、瞎逛、遛弯儿套上了个洋气的马甲,徒有虚名。
10.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次Citywalk都需要跟随导赏人员走特定路线,去触摸城市历史文化记忆。
B.Citywalk是一种时尚旅游方式,参与者可以是外地游客,也可以是城市本地居民。
C.Citywalk类型多样,景观类、人文历史类、网红打卡类属于相对热门的Citywalk类型。
D.Citywalk可以使人感受到城市的烟火气,为一座城市的发展提供新机会。
【答案】8.[示例]①大多数人选择周末或节假日进行Citywalk,不到两成的人选择工作日进行Citywalk。②喜欢Citywalk的人群主要是年轻人。
9.[示例]我赞成小语的观点。Citywalk是一种新兴的旅行方式,它强调松弛感与慢节奏,以漫步的方式探索城市,沉浸式感受城市的风土人情与发展脉搏,还可以帮助人们对城市形成归属感和情感认同,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此外,Citywalk也为城市提供发展的新契机,促进城市的餐饮、购物、住宿、文化等产业的发展,对塑造城市文化旅游品牌有着重大意义。 10.A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结合材料二的图一可知,参与Citywalk的时间段:周末占了87.5% ,节假日占了61.1% ,而工作日只19.6% ;由此可知,参加Citywalk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周末和节假日,工作日最少,不到两成。因此可得出结论:大多数人选择周末或节假日进行Citywalk,不到两成的人选择工作日进行。
结合材料二的图一可知,参加Citywalk的年龄分布:18-24岁占35.3% ,25-30岁占41.4%,31-35岁占23.3% ,由此可见参加Citywalk的主要为青年人,三十岁以下最多。因此可得出结论:喜欢Citywalk的人群主要是年轻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观点看法。
由【材料一】Citywalk强调的是“松弛感与慢节奏”“以漫步的方式探索城市”“无需精心规划,只需随心而行”可知,这种旅行方式可以帮助人们重新发现城市的美,增强归属感和情感认同。由“Citywalk并非游客专属,对一座城市的居民来说,它同样颇受欢迎。居民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在夜间集市上逛逛、到滨河步道上散步吹风,这些日常化的城市漫步,能够帮助人们再次发现‘消失的附近’,重新认识并爱上所在的城市,找回归属感和情感认同,建立深度链接的精神需求”可知,Citywalk不仅能让外地游客感受到城市的魅力,也能让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新的乐趣。
由【材料三】“Citywalk对塑造城市文化旅游品牌有着重大意义,促进城市的餐饮、购物、住宿、文化等产业的发展”可知,Citywalk对塑造城市文化旅游品牌有着重大意义,可以促进城市的餐饮、购物、住宿、文化等产业的发展。通过Citywalk,城市可以更好地展示其历史文化和现代风貌,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市民参与。
小语的观点“Citywalk是在轻松的步伐里,放空大脑、享受当下,是发掘街头触手可及的小确幸,是值得推崇和推广的生活方式”,肯定了Citywalk的旅游方式,认为Citywalk不仅是一种放松和享受的方式,还具有推动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是值得推崇和推广的生活方式。
小文的观点“Citywalk不过是给散步、瞎逛、遛弯儿套上了个洋气的马甲,徒有虚名”否定了Citywalk的旅游方式,认为Citywalk徒有虚名。结合以上分析,表明明确的观点,并阐述理由即可。
示例:我赞成小语的观点。
首先,从Citywalk的本质来看,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散步或闲逛,而是一种深度的城市文化体验。通过Citywalk,人们可以在轻松的步伐中,放慢节奏,放空大脑,享受当下的美好。这种生活方式有助于人们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提升生活品质。
其次,Citywalk对于城市文化的挖掘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它鼓励文旅工作者去挖掘、形成、推广一系列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标或线路,这不仅有助于游客更好地了解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也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同时,通过Citywalk,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城市的烟火气和人文魅力,从而增强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最后,Citywalk的兴起也促进了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我认为Citywalk是一种值得推崇和推广的生活方式。它不仅可以让人们享受到轻松愉悦的时光,还可以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播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当然,我们也需要理性看待Citywalk的兴起,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同质化,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的筛选和辨析。
A.结合材料一“它强调松弛感与慢节奏,以漫步的方式探索城市,无需精心规划,只需随心而行,沉浸式感受城市的风土人情与发展脉搏。既可跟随导赏人员走特定路线,在社区街道、市井小巷中触摸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又可漫无目的地走走停停,一家小饭馆、一座老建筑、一次与当地居民的对话,都是旅途中偶遇的‘风景’”可知,“每次出行都需跟随导赏人员走特定路线”理解错误。
(二)(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斑鸠于飞
倪瑞星
①小区院里有几株槐树,常常招来一群常见的麻雀和喜鹊,而我却有幸见到过几只斑鸠,它们飞过来,落在树上、咕咕咕叫着。忽然,我心生一计,找来一个纸盒,剪去一截,竖起来立在窗台上。我希望斑鸠能住进我为它们建造的简陋房子里。
②等了一天,两天。斑鸠从窗前飞过,并无进驻的意愿。已经是农历三月中旬,节令过了谷雨,正是鸟儿引伴呼朋交配孵化的季节。
③我往窗台上撒一把小米,相信鸟儿定然会来。
④终于,一只斑鸠从树上飞到窗台,但它并不吃米,只是小心翼翼走过来,又走过去,东张西望,咕咕咕叫着。当它确信并无危险时,便低头啄食米粒。此时,又飞来一只斑鸠。我断定它们应该是一对。两只鸟儿将米粒吃得干干净净。
⑤第二天,太阳还未升起,我又听见咕咕咕的叫声。两只斑鸠衔着树枝一前一后飞落在窗台上。我一阵惊喜。它们将树枝放入纸盒,没有停留,又飞走了。以后数日,两只鸟儿一起营建它们的窝巢。斑鸠的窝,就是将小树枝堆积在一起,然后略加整理,中间凹下去一些。这么简陋的巢穴,与斑鸠灵秀的形体似乎不大相称。
⑥不久后两枚雪白的鸟蛋就静静地躺在窝巢微凹的中间,拇指大小,新鲜,光洁,西斜的阳光照过来,泛出如羊脂白玉一般温润的光泽。
⑦接着开始孵化。斑鸠是雄雌共同承担的。它们一天轮换一次,这一天里不吃不喝不动,静静地卧着,护佑着两个小生命。阳光照过来,正在孵化的斑鸠沐在午后的暖阳里,神态安详,银灰色的毛羽熠熠生辉。外出的斑鸠回来了,迈着小碎步,咕咕咕叫着,面对窝里的斑鸠,不停地点头鞠躬,样子很滑稽。鞠躬的这一只毛羽更鲜亮,头和眼睛稍大点,嘴粗而长,腿也要粗壮些。联系之前下蛋时的观察,我就断定孵蛋的是雌鸟,后来的是雄鸟无疑了。
⑧接下来的日子,我常往窗台上撒些米粒,再放一小碗清水。初时,鸟们只是看着,其后慢慢踱出来,走一步,头颅一伸一缩,转动着漆黑的小眼珠,透过玻璃朝屋里张望。随即便一粒一粒啄食小米,又将尖尖的嘴喙伸进碗里喝一点清水。
⑨有天夜里风刮得紧,楼宇间一阵一阵呼呼的啸声。我很是担心窗台上的斑鸠窝,天刚麻麻亮就起来,只见窝儿完好如初,方才放心。令我惊喜的是,大风之夜雏鸟竟然出壳了!从下蛋算起,过去了16天。雏鸟在亲鸟腹下一拱一拱地动,亲鸟护着不让出来。我在窗台上撒一把米,它姗姗走出。雏鸟像两颗椭圆的肉蛋儿,肌肤呈藏青色,浅浅地铺一层乳白色的绒毛,细脖子,大脑袋,还没睁眼,就是两个凸出的小包。
⑩第五天小鸟睁开眼睛了,像麻线一样一条细细的缝儿。两只亲鸟轮番衔食回来,鸟娃张开嫩黄色的小嘴吱吱叫着。斑鸠喂食和别的鸟不同,雏鸟把嘴喙伸进亲鸟嘴里吞食。我是头一回见这种奇特的饲雏方式,想将它拍下来。拉开窗户,正要拍摄,鸟儿突然愤怒了,扎煞起两扇翅膀,随时准备扑过来。我只好放弃。亲鸟之于幼雏,确如人母之于婴孩。护雏是动物的本能。我已经深入斑鸠的领地了,还是退出的好,不要打扰它们吧。
⑪天地间生命无数,虽样貌有别,但每一种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并且被呵护。
(有删改)
11.请简要概括本文作者从哪些方面对斑鸠的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介绍。
12.请联系上下文,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初时,鸟们只是看着,其后慢慢踱出来,走一步,头颅一伸一缩,转动着漆黑的小眼珠,透过玻璃朝屋里张望。
13.仔细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作者两次态度如此肯定的原因是什么。
①相信鸟儿定然会来。
②我就断定孵蛋的是雌鸟。
14.阅读【链接材料】,试着分析文章以“斑鸠于飞”为题,有什么妙处。
【链接材料】
《诗经》有“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爱止”的句子,本指凤凰高飞,百鸟慕而随之。后以凤和凰相偕而飞,比喻婚姻美满,夫妻和睦。
15.读完本文,也许你会联想到这些词语:尊重、呵护、美好⋯⋯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围绕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谈谈读完本文后的感受。
【答案】11.①斑鸠筑巢;②斑鸠孵化幼鸟;③斑鸠给幼鸟喂食。
12.运用动作描写,“踱”“一伸一缩”“转动”“张望”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斑鸠看到米粒和水之后谨慎、紧张、试探的状态,表达了“我”对斑鸠的喜爱之情。
13.①此时正是鸟儿呼朋引伴交配孵化的季节,作者顺应自然规律,为鸟儿提供食物住所,供它们交配孵化,因此作者断定鸟儿一定会来;②作者联系之前斑鸠下蛋时的观察以及长时间对其孵化方式和外形特点的观察,因此断定孵蛋的是雌鸟。
14.①“斑鸠于飞”化用“凤凰于飞”的典故,使文章富有文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斑鸠,寄予了作者对窗台上斑鸠一家的美好祝愿;③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揭示了文章主旨。
15.[示例]尊重。作者通过记录自己观察斑鸠的生活习性,并在文末意识到自己的关注似乎打扰到了斑鸠的生活,从而反思每种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和呵护,表达了作者对斑鸠的喜爱以及对生命的尊重。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结合第⑤段“以后数日,两只鸟儿一起营建它们的窝巢。斑鸠的窝,就是将小树枝堆积在一起,然后略加整理,中间凹下去一些。这么简陋的巢穴,与斑鸠灵秀的形体似乎不大相称”可知,两只斑鸠衔来树枝,筑起一个简陋的巢穴,据此可概括为:斑鸠筑巢;
结合第⑦段“接着开始孵化。斑鸠是雄雌共同承担的。它们一天轮换一次,这一天里不吃不喝不动,静静地卧着,护佑着两个小生命”可知,雌雄两只鸟儿轮流孵化幼鸟,据此可概括为:斑鸠孵化幼鸟;
结合第⑩段“两只亲鸟轮番衔食回来,鸟娃张开嫩黄色的小嘴吱吱叫着。斑鸠喂食和别的鸟不同,雏鸟把嘴喙伸进亲鸟嘴里吞食”可知,两只亲鸟轮番衔食回来喂养幼鸟,据此可概括为:斑鸠给幼鸟喂食。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赏析。
句子运用了“慢慢踱出来”“走一步,头颅一伸一缩”等连续动作描写,表现鸟儿试探性前进的警觉性;“转动着漆黑的小眼珠,透过玻璃朝屋里张望”则通过传神的细节刻画,反映了斑鸠对周围环境的观察与疑虑。整句描写细腻生动,仿佛能让读者直观感受到鸟儿小心翼翼、戒备十足的动态,增强了画面感和真实感。“踱”“一伸一缩”“转动”“张望”等词语,形象地展现斑鸠看到米粒和清水之后谨慎、紧张、试探的状态,描写灵动,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斑鸠的喜爱。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①我相信鸟儿定然会来:结合第②段“斑鸠从窗前飞过,并无进驻的意愿。已经是农历三月中旬,节令过了谷雨,正是鸟儿引伴呼朋交配孵化的季节”分析,此时正是交配孵化的季节,作者热心地为鸟儿提供食物、住所,供它们交配孵化,所以鸟儿一定会到我为它们营造的这个场所来;
②我就断定孵蛋的是雌鸟:结合第①段“找来一个纸盒,剪去一截,竖起来立在窗台,我希望斑鸠能住进我为它们建造的简陋房子里”、第⑤段“两只斑鸠衔着树枝一前一后飞落在窗台上。我一阵惊喜。它们将树枝放入纸盒……以后数日,两只鸟儿一起营建它们的窝巢”、第⑦段“斑鸠是雄雌共同承担的。它们一天轮换一次,这一天里不吃不喝不动,静静地卧着,护佑着两个小生命”、“鞠躬的这一只毛羽更鲜亮,头和眼睛稍大点,嘴粗而长,腿也要粗壮些”、“联系之前下蛋时的观察”可知,作者之前对斑鸠的观察持续了很长时间,且细致入微,结合斑鸠的孵化方式以及外形特点,可以断定孵蛋的是雌鸟。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标题的作用可从内容主旨和表现手法两方面分析。“斑鸠于飞”是化用《诗经》“凤凰于飞”的典故,本指凤凰高飞,百鸟慕而随之。后以凤和凰相偕而飞,喻夫妻和好恩爱。文章用“斑鸠于飞”做标题,既交代了写作对象是两只斑鸠,又寄寓了作者对斑鸠一家的美好祝愿。两只斑鸠共同哺育自己的孩子,如凤凰般恩爱,更加具有文学色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另外,斑鸠在文中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好,作者通过观察斑鸠的生活习性,展现了它们的相互陪伴与合作,传达出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斑鸠于飞”这个标题,也表达作者希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揭示了文章主旨。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分析。
作答时,从“尊重、呵护、和谐、美好……”等词语中任选一两个,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尊重:结合第⑩段“我已经深入斑鸠的领地了,还是退出的好,不要打扰它们吧。仰天地间生命无数,虽样貌有别,但每一种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并且被呵护”可知,作者通过对斑鸠生活习性的观察与细腻描写,展现了斑鸠筑巢、孵化以及哺育雏鸟的生命历程。让我们感受到每一种生命都应被尊重,而作者悉心呵护斑鸠的行为,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关系,唤醒了我们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与责任感。
呵护:结合第①段“找来一个纸盒,剪去一截,竖起来立在窗台,我希望斑鸠能住进我为它们建造的简陋房子里”可知,我希望斑鸠能住进我给他们营造的小房子里。根据第⑧段“接下来的日子,我常往窗台上撒些米粒,再放一小碗清水”可知,斑鸠住进来以后,作者在观察斑鸠筑巢、孵化、护雏等过程中,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斑鸠在窗台上安家,象征着自然对人类的信任,而作者的细心呵护则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关爱。文章唤起了我们对生命的敬畏与珍惜,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关注并保护身边的生灵。
美好:结合第④段“一只斑鸠从树上飞到窗台……又飞来一只斑鸠。我断定它们应该是一对。两只鸟儿将米粒吃得干干净净”、第⑤段“两只斑鸠衔着树枝一前一后飞落在窗台上……以后数日,两只鸟儿一起营建它们的窝巢”、第⑦段“它们一天轮换一次,这一天里不吃不喝不动,静静地卧着,护佑着两个小生命”、第⑩段“第五天小鸟睁开眼睛了,像麻线一样一条细细的缝儿。两只亲鸟轮番衔食回来,鸟娃张开黄色的小嘴吱吱叫着。斑鸠喂食和别的鸟不同,雏鸟把嘴喙伸进亲鸟嘴里吞食”可知,两只鸟儿与人类同框的景象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两只鸟儿共同筑巢彰显了伴侣互相协作构建家园的美好,两只鸟儿共同抚育幼鸟展现了家庭温馨的美好,大鸟喂食小鸟彰显了护雏的美好。
示例:尊重:生命平等,皆需尊重。文中作者对斑鸠一家的态度让我深刻体会到尊重生命的意义。作者在观察斑鸠筑巢、孵蛋、育雏的整个过程中,虽充满好奇,但始终保持着尊重。当想要拍摄斑鸠独特的饲雏方式时,因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打扰到它们,便选择放弃。这让我明白,每一种生命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尊严,无论其多么渺小、常见,都值得我们以平等、敬畏的心去对待。
呵护:以爱之名,守护生命。作者对斑鸠一家给予了悉心的呵护。从为斑鸠搭建简陋的“房子”,到在窗台上撒米、放清水,再到在大风之夜担心斑鸠窝的安危,作者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对斑鸠的关爱。这种呵护不仅是物质上的给予,更是精神上的关怀。在斑鸠的整个繁衍过程中,作者始终默默关注,不做过多干涉,让它们能在相对自然的环境中生活。这启示我们,呵护生命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用爱去付出。
美好:生命相伴,尽显美好。斑鸠一家在作者窗前的生活点滴,处处洋溢着美好。从两只斑鸠相互陪伴、共同营建巢穴,到雌鸟安心孵蛋、雄鸟悉心照顾,再到雏鸟破壳而出,一家人温馨相处,这些画面都充满了生机与温情。作者在观察过程中,也收获了很多惊喜与感动,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是如此美好。它让我们看到,当人类以友善、包容的心态对待自然生物时,能够收获一份独特的美好。这种美好不仅来自于斑鸠一家的生活趣事,更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穿井得一人》)
【乙】楚人担山雉①者,路人问:“何鸟也?”担雉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②见之。汝贩之乎?”曰:“然。”则十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③惜金,惟恨④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凰,贵⑤欲以献之,遂闻楚王。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
(选自《尹文子·大道上》,有删改)
【注】①雉(zhì):野鸡,也有叫山鸡的。②直:同“值”,遇到,碰上。③不遑(huáng):来不及。④恨:遗憾。⑤贵:赞赏。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家无井而出溉汲( ) (2)及其家穿井( )
(3)我闻有凤凰( ) (4)国人传之( )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担雉者欺之曰”中“之”的用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下车引之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C.国人道之D.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8.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19.阅读【甲】【乙】两文,说说宋君和楚王面对传闻的态度和做法有何不同。
【答案】16.(1)打水浇田 (2)挖掘、开凿 (3)听说,听过 (4)传播,流传
17.B
18.(1)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人使唤,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2)(路人)正想将鸟献给楚王,经过一夜鸟却死了。
19.宋君知道事情后,没有轻信,谨慎地派人去询问丁氏事情的原貌;楚王知道事情后,完全相信了,并且很感动,给了路人丰厚的赏赐。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田。溉汲:打水浇田。
(2)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穿:挖掘、开凿。
(3)句意:我听说过有凤凰。闻:听说,听过。
(4)句意:楚国的人们纷纷传说这件事。传:传播,流传。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担雉者欺之曰”意为:挑着山鸡的人骗他说。之:代词,指代路人。
A.句意:(友人)下车去拉他。之:代词,指代元方;
B.句意: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之:助词,的;
C.句意: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之:代词,代指听到的事;
D.句意: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之:代词,代指某种学问或事业。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对,回答;使,劳力;于,在。
(2)将,打算;欲,想要;经宿,经过一夜。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对比阅读。
结合甲文“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当宋君听闻国人传播“丁氏穿井得一人”这一传闻后,并没有盲目相信,而是采取了派人向丁氏询问的行动。由此可见,宋君知道事情后,没有轻信传闻,而是谨慎地派人去询问丁氏事情的原貌,以探究事情的真相。
结合乙文“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凰,贵欲以献之,遂闻楚王。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可知,楚王听到国人传说路人欲献真凤凰给自己这件事后,完全相信了这一传闻,并且被路人的心意所感动,进而召见路人并给予超过买鸟金钱十倍的丰厚赏赐。由此可见,楚王知道事情后,完全相信了传闻,并且很感动,给了路人丰厚的赏赐。
参考译文:
【甲】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劳动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这件事,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乙】有个楚国的人挑着一只山鸡,一个路人问他:“这是什么鸟呀?”挑着山鸡的人骗他说:“这是凤凰。”路人说:“我听说过有凤凰,今天正巧见到了。你愿意卖它吗?”挑山鸡的人说:“愿意。”路人给他十金,他不卖;路人请求加倍给钱,他才把山鸡卖给了路人。路人想把这只“凤凰”献给楚王,过了一夜,山鸡就死了。路人来不及可惜金钱,只遗憾不能把它献给楚王。楚国的人们纷纷传说这件事,都认为那只山鸡是真凤凰,十分赞赏路人想要把凤凰献给楚王的心意,于是这件事被楚王听到了。楚王被路人想要进献凤凰给自己的心意所感动,便召见他并给予丰厚的赏赐,赏赐的钱财超过了路人买山鸡所花金钱的十倍。
(四)(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0.首句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生活处境?请结合具体词语加以分析。
21.有人评价陆游的这首诗前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后两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思。请根据诗歌内容对此简要分析。
【答案】20.“僵卧”写出了诗人年迈老病的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凄凉至极。由此可见,首句写出了诗人当时寂寞、窘迫、凄凉的生活处境。
21.①一个“思”字直接写出了诗人不以衰老自弃,内心仍燃烧着为国戍边的志愿。②后两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诗人借写风雨梦境,抒发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结合诗歌首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可知,“僵卧”一词描绘出诗人身体僵硬地躺卧着的状态,这暗示了诗人年迈体弱,身体状况不佳,可能已被疾病缠身,无法像年轻时那样自由行动。“孤村”则点明了诗人所处的地点是一个孤独、偏僻的小村落,这样的环境显示出诗人与外界交流甚少,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由此可见,“僵卧”和“孤村”这两个词,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当时生活寂寞,无人陪伴,且处境窘迫,物质生活可能也比较匮乏,整体氛围凄凉的生活处境。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理解。
结合诗歌前两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可知,诗人此时处于“僵卧孤村”的艰难处境,身体老迈且生活孤寂,但他却“不自哀”,反而“尚思为国戍轮台”。“思”字直接表明诗人即便身处困境,却没有因自身的衰老和艰难处境而自怨自艾,心中依然坚定地怀着为国家戍守边疆的强烈愿望。由此可见,一个“思”字直接写出了诗人不以衰老自弃,内心仍燃烧着为国戍边的志愿。
结合诗歌后两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可知,在夜深人静之时,诗人卧听风雨之声,随后在梦中出现了“铁马冰河”的战斗场景。“梦”字将诗人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报国之志,通过梦境展现出来。诗人在睡梦中都渴望投身于抗击外敌的战斗,足见其报国之心的炽热与执着。由此可见,后两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诗人借写风雨梦境,抒发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三、作文(5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写作任务。
打开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美丽的自然画卷惹人向往,真挚的情感让人赞叹,人格的力量令人敬仰⋯⋯在语文的世界里,有一片片天光云影,一股股清泉细流,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值得我们点赞。生活中也有很多的人、事、景、物值得我们记住,值得我们为之点赞。
请以“我要为______点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作文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②文体不限;③600字左右;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⑤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答案】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综合题,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卷前将装订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经典诗文默写,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