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教案(第一课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98259/3/1_173929547636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教案(第一课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98259/3/2_173929547636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教案(第一课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98259/3/3_173929547636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教案(第一课时)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教案(第一课时),共8页。
1 古诗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提高文化自信。语言运用:学习古诗的基本的方法,有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审美创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课前解析】 关注教材: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前两首描写的是春景,第三首描写的是夏景,展现了一幅幅轻快明朗的画面。《绝句》一句一景,描绘了草堂浣花溪一带明丽和谐的春日景象。《惠崇春江晚景》中,诗人由眼前之实景联想到“河豚欲上”,写出了画中无、情理中有的事物,引人遐想。《三衢道中》“添得黄鹂四五声”以动衬静,为三衢山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关注写作背景:苏轼和惠崇都是宋代的名人。惠崇能诗善画,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还擅长绘画和书法,他们志同道合,常常在一起切磋。有一天,苏轼去惠崇住处,这时惠崇正在专心致志地作画,苏轼便在身后悄悄地观看。只见惠崇聊聊数笔就画出了翠绿的竹子,粉红的桃花,茂盛的蒌蒿,新生的芦芽,还有几只在水中嬉戏的鸭子。苏轼不由得大声称赞。惠崇邀请苏轼题诗一首,苏轼稍加思索便提笔在画的空白处写下了这首《惠崇春江晚景》。关注汉字文化:中国汉字不仅具有独特的形态美,其表意特征更使其具有极其深远的内涵和意蕴。形声是汉字的一种造字方式,形声字是由表示字的意义的形旁,和表示字的读音的声旁组成的合体字。如“蜘、蛛、蜻、蜓、蚯、蚓”是左形右声的字,虫字旁的字大多与昆虫有关。“露、霜、雪”是上形下声,雨字头的字大多与水或者天气有关。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凝聚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共有12个,可以运用形声字的规律或字理识字等方法识记字形。注意“鸳鸯”的“鸯”读yānɡ,其中“融”“燕”“鸳鸯”“溪”等字容易写错,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目标】1.认识“鸳、鸯”等6个字,会写“融、燕”等12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教学难点】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鸳、鸯”等5个字,会写“融、燕”等8个字。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绝句》《惠崇春江晚景》。3.能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中的景象。进而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激兴趣1.教师播放课件中有关春日美景的图片,师生共同欣赏。2.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这春天的美景有没有让你感到陶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的殿堂去欣赏美丽的春天吧!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追随诗人杜甫的脚步,去感受美丽如画的春光。3.教师出示诗题并板书:绝句,学生齐读诗题。(设计意图:通过春光烂漫的图片,既能具体感受春天的美好,吸引学生兴趣,又为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感受古诗意境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二、学习古诗《绝句》(一)走近作者,初知诗文1.教师提出问题:二年级下册我们学过杜甫的诗,你对他有哪些了解?预设1:杜甫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预设2: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2.了解作者:杜甫,唐代诗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创作诗歌约1500首,其中描写春天的诗有《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被后世尊称为“诗圣”。3.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2)教师指名读古诗,并相机正音。(3)全班齐读古诗,读出节奏。(二)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1.教师提出问题:在学习古诗前,我们一起来回忆之前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吧!预设:借助注释法、边读边想象画面、借助书中插图。2.学生小组合作,研读“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1)教师提出要求。要求一:再次朗读古诗前两句,圈一圈:诗人描写了哪些春天的景物?说一说:看到这些景物,诗人的心情怎么样?要求二:试着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和小组成员交流。(2)学生根据要求圈画古诗,并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学生活动:圈出诗人描写的春天的景物,交流圈画的景物和诗人的心情。(3)汇报交流。①教师提出问题:诗人描写了哪些春天的景物?看到这些景物,诗人有什么感觉,用诗中的文字表示。预设:迟日、江山、春风、花草;丽,香教师相机板书: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②教师提出问题:“迟日”是什么意思呢?你用什么方法了解的?预设:迟日是春日的意思。我是结合注释了解的。教师拓展讲解:迟日的含义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迟迟,指缓慢的样子。迟日,就是指春季太阳落山渐晚,白天变得长了。③教师提出问题:谁来说说“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这两句诗的意思?预设:春天阳光普照,山河无比秀丽,清风拂面,送来花草的芳香。(4)师生交流:结合图片,边读边想象画面。预设:阳春三月,日光柔和,微风徐徐。站在春光中,我们感受着暖暖的阳光,沐浴着柔柔的春风,深深地吸一口气,仿佛闻到了花草的淡淡芳香。青山绿水,柳绿花红,到处生机勃勃,真是一派好春光,祖国的山河多美丽呀!(5)教师指导朗读:如果你是诗人,欣赏了这样的美景,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预设:喜悦这幅春景图多美啊,让我们一起伴着音乐,读出诗人的喜悦吧。 朗读指导:①速度可以缓慢一点儿。②句尾的“丽”和“香”要读得饱满而充分,可以适当延长。(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生利用之前学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3. 迁移学法,学习“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1)学生运用前两句的学习方法,学习诗歌的第三、四句。(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预设1:诗人描写了泥、燕子、沙、鸳鸯这几种景物。预设2:结合注释,我们知道了泥融在这里指泥土变湿软。预设3:这句话的意思是:泥土湿润,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慵懒的鸳鸯睡在温暖的沙滩上。教师相机板书:泥融、燕子——飞;沙暖、鸳鸯——睡。(3)教师提出问题:读完这两句诗,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抓住两个关键词去想象画面,(预设:飞,睡)一动一静,你脑海中有画面了吗?预设:小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一边唱着歌儿,一边忙着筑巢。太阳出来后,沙滩被太阳晒得暖暖的,几只鸳鸯正在沙滩上悠闲自得地休息。(4)教师指导朗读:燕子和鸳鸯一动一静,一上一下,这画面真是太生动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朗读指导:①从“融”字开始,语调上扬,语速加快;重读“燕”,轻读“子”;读出燕子轻巧灵动的感觉。②轻柔舒缓,要读出悠然闲适的感觉。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诗、看插图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想象中,了解诗的大意,想象画面,感受春天的美好,产生热爱之情。) 4.回忆二年级下册《找春天》片段。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哇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教师提问:春天给大地带来了什么?春天来了,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预设1:春天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预设2:春天来了,作者满心喜悦。教师板书:喜爱春天,赞美春天。(三)诵读古诗,尝试背诵1.指导朗读,尝试背诵。(1)学生自由朗读,老师指导。教师提问:我们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预设1:我觉得读前两句诗时,语速可以稍微缓慢一点,读出春天的气息。预设2:第三句可以语调上扬,读出小燕子飞来的欢快。教师指导朗读:让我们用轻快愉悦的语调,带着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吧!(2)教师指导背诵:我们可以借助图画,抓住“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等关键词,聚焦“飞”“睡”两个动词,想象画面进行背诵。2.教师总结:通过《绝句》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大好春光中美丽生灵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三、学习古诗《惠崇春江晚景》(一)走近作者,初知诗文1.教师出示诗题并板书:惠崇春江晚景,学生齐读诗题。2.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3.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2)教师指名读古诗,并相机正音。(3)全班齐读古诗,读出节奏。(4)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你是通过什么方法了解的?预设1: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预设2:结合注释。(二)品读诗句,感悟诗境1.小组合作,研读“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1)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前两句诗,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试着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和小组成员交流。(2)学生根据要求圈画古诗,并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学生活动: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想象画面。(3)汇报交流。①教师提出问题:诗人描写了哪些春天的景物?看到这些景物,诗人有什么感觉?预设1:诗人描写了竹、桃花、江水、鸭这些景物。预设2:诗人看到这些景物有暖的感觉。教师相机板书:竹子 桃花 水暖 鸭②教师提出问题:谁来说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两句诗的意思?预设:绿色的竹林,掩映着几枝粉红的桃花。江上春水荡漾,一群鸭子在欢快地嬉戏,它们最先知道春天江水已经变暖。③师生交流:结合图片,边读边想象画面。预设:春天来了,竹林外的桃花已经绽开了两三枝,一群鸭子在江中嬉戏,它们感受到了江水也已经开始变暖。教师总结:从江岸到江面,诗文逼真地再现了画中的江南早春勃勃的生机。2.迁移学法,学习“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1)学生运用前两句的学习方法,学习诗歌的第三、四句。(2)学生汇报,师相机指导。①交流诗意预设1:诗人描写了蒌蒿、芦芽、河豚这几种景物。预设2:蒌蒿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芦芽指芦苇的嫩芽。河豚是一种肥而味美的鱼,有毒。教师相机板书:蒌蒿 芦芽 河豚预设3:结合“满地”“短”以及插图可知,这句诗写岸边长满了刚长出的蒌蒿和刚刚发芽的芦苇,由此作者联想到春天河豚由海入江产卵,逆江而上。预设4:这句话的意思是岸边长满初生的蒌蒿和刚刚发出嫩芽的芦苇。这正是河豚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②根据诗句想象画面,描述想到的景象教师提出问题:读完这两句诗,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呢?教师引导:齐读全诗,抓住景物布局,在头脑中形成画面。预设:江岸(竹、桃花),江面(江水、鸭),水边(蒌蒿、芦芽),水中(河豚)。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结合诗句意思,想象画面,说说诗中描写的景象吗?预设:在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刚刚(绽放),(鸭子)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在水中(游戏)。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这真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南水乡早春)图。(三)诵读古诗,尝试背诵1.教师提出问题:边读诗句边体会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师生交流:色彩分明、动静结合、虚实结合。2.师生共同欣赏历代名家画的《春江水暖图》。 3.根据提示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有感情地读出这美丽的画面呢?预设1:读“花”“三两枝”速度放慢。第二句“春江水暖”可以略拖长一点,读出江水温暖的感觉。预设2:读第三句时语速可以加快。读“欲上时”语调上扬,节奏放慢。教师总结:读出大地一片生机的感觉。美丽的画配上优美的诗,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吧。教师相机板书:生机勃勃的春景(2)多种方式朗读(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诗中的景色展开想象,多种方式朗读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味。) 4.引导学生借助图画和关键词背诵。背诵指导:从江岸、江面、水边、水中的布局,有序地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背诵。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1.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读准字音,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2.教师重点指导“燕、惠”等容易写错的字。五、课堂演练,课后作业1.课堂演练2.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绝句》。(2)选择其中一首古诗,用诗配画的形式描绘诗句意思。【板书设计】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