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教案(第二课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98260/3/1_17392954664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教案(第二课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98260/3/2_17392954664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教案(第二课时)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教案(第二课时),共5页。
1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衢道中》,并能背诵。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并说出《三衢道中》描绘的景象。3.通过反复诵读古诗,感受大自然中和谐美好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4.自觉提高学习古诗的能力,不断增强积累古诗的兴趣。【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了解作者1.师引导:梅雨时节不能出去玩耍,多烦恼啊!现在阳光明媚,梅子熟了,溪水潺潺,小朋友们,快放飞心情,跟随诗人一起去浙江《三衢道中》游玩吧!2.教师出示诗题并板书:三衢道中,学生齐读诗题。3.走近作者曾几(j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其诗风格清淡,词意明白,语言流爽轻快,形象也较为生动。著有《茶山集》。二、初读古诗,理解诗题 1.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2)教师指名读古诗,并相机正音。(3)全班齐读古诗,读出节奏。2.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题目什么意思吗?预设:走在三衢这个地方的路上。三、读古诗,寻“三衢”美景1.小组合作,研读“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1)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前两句诗,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想象画面,试着体会诗人的心情,和小组成员交流。(2)学生根据要求圈画古诗,并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学生活动: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心情。(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①教师提出问题: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预设:梅子,小溪。②教师提出问题:诗人是什么时候游三衢山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预设:从“黄时”这个词可以看出诗人是在夏季游三衢山的。教师板书:梅子黄③教师提出问题:“梅子黄时”本是多雨的季节,可是诗人曾几游三衢山正好碰上了怎样的天气呢?预设:日日晴。教师点拨:日日晴就是天天晴,因此诗人的心情也愉快了起来,要出门游玩了。教师相机板书:日日晴④教师提出问题:谁来说说“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这两句诗的意思?学生自主结合注释说诗意。预设: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很晴朗。乘小船来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路继续前行。教师相机板书:溪——泛 山——行2.迁移学法,学习“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1)学生运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第三、四句。(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①第三、四句中,诗人描写了绿阴、黄鹂这两种景物。②第三、四句的诗意:山路上绿树成荫,不亚于来时之路,树林中不时传来几声黄鹂悦耳的鸣叫。(3)教师提出问题:在回来的路上,诗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预设:诗人在回来的路上看到了浓郁的绿荫,听到了几声黄鹂的鸣叫声。师生小结:诗的后两句写游玩归途中的所见所闻。“绿阴不减”和“黄鹂四五声”写出了诗人游玩归途中三衢山带给他惊喜,也写出了山林的有声有色,静中有动。教师相机板书:绿阴 黄鹂 四五声(设计意图: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在自主阅读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个性的阅读体验。因此,迁移学习方法,以一个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充分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3.朗读指导。教师提出问题:黄莺清脆的叫声给山林增添了生机,绿阴、黄莺使诗人出游的兴致更浓。那么,我们该如何来读这首诗呢? 预设1:重点读好“日日晴”,“日”稍长,稍重;“晴”语调上扬,读出意外之喜。预设2:“却”字道出了诗人高涨的游兴。读“小溪泛尽却山行”这句话应该读出诗人的开心。预设3:读“路”字时加快语速,语调上扬。声音延长,读出意犹未尽充满期待的感觉。教师指导朗读:第四句可以带着轻松稍快的节奏,读出静中有动的韵味。教师相机板书:山中游玩 乐趣无穷4.结合诗句,说诗中美景。教师提出问题:结合诗句意思,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吧!预设:梅子(黄了)的时候,诗人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5.学生活动:借助图画和关键词背一背这首诗。背诵指导:抓住“梅子”“日日晴”“小溪”“却山行”“绿阴”“黄鹂”等关键词展开背诵。6.教师提出问题:快来做一回小诗人吧。如果你和诗人同行,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预设:儿童牧牛日日晴,泛舟小溪却山行。鲜花不减来时路,添得燕子四五声。(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已给内容,借助画面,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随文补白,想象去时所见景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1. 出示“梅、溪、泛、减”4个字。 师生交流: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2.重点指导“溪”。教师提示:左窄右宽。右部紧凑,第六笔、第八笔和第十二笔都从竖中线起笔,第十一笔横要写得长一些。五、主题概括,拓展延伸1.主题概括《三衢道中》是一首纪行诗,描写了梅子成熟时节诗人游三衢山的见闻感受,展现了浙西山区明媚清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2.拓展延伸教师安排学生积累描写春天,并且含有动物的诗:《绝句》《江畔独步寻花》。(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读古诗的同时,感受不同诗人笔下不同的春天。)六、课堂演练,课后作业1.课堂演练2.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1)背诵《三衢道中》。(2)搜集带有动物的古诗,和同学交流。【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绝句》这首诗意境开阔,一句一景,近景、远景交相辉映,动静结合,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惠崇春江晚景》全诗用白描的手法简洁地写出了最富特征的景物,使人如临其境。诗中既依托画面所描绘,又融入作者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刻画了一派江南初春的景象。《三衢道中》描写了作者游三衢山的见闻感受,展现了浙西山区明媚清丽的风光,全诗明快自然,极富生活韵味。为帮助学生顺利达成学习目标,我采用了“三步走”策略:第一步:创设情境,带入诗境。在整节课的设计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中,借助春天景物的图片,给学生强烈的视觉感受,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向往和喜爱之情。每张幻灯片始终以明丽的色彩为背景,让学生投入春的怀抱,感受春天的美好。第二步:理解诗句,想象画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节课紧紧围绕语文要素的内容,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让立体而丰满的画面浮现在学生脑海中。培养学生在想象中学会表达,在想象中感知语言的韵味,为实际运用打下基础。第三步:反复吟诵,升华诗情。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变化,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指导朗读教学时,教师结合诗句和画面做重点指导。教学中对节奏快慢的把握,对语调的上扬延长的处理技巧,对重音轻音的变化都做了具体的讲解。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赛读、配乐诵读等方式指导学生读出诗句节奏、韵味和语调变化,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进而感受到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并在课堂中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因此,此环节注重授之以渔,让古诗朗读落到实处。“想象画面,描述诗中描绘的景象”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致使学生描述的语句不够生动、流畅。今后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结合生活体验,借助朗读,将头脑中的画面转化为具体的图像,以便能够合理组织语言进行具体生动的描述。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