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答案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答案第1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答案第2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答案第3页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答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有一株纯种小麦性状是高秆,已知豌豆的红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某同学选用三个搪瓷盆A、B、C进行模拟实验,A装入100个绿球,B装入100个红球,C装入50个绿球和50个红球(绿球和红球大小相同),欲用这三个搪瓷盆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中配子的产生和结合,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搪瓷盆可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盆内小球可代表雌雄配子
    B.该实验可模拟杂交过程中雌雄产生配子的种类的情况,但无法模拟产生配子的数量情况
    C.从A、C中抓取可模拟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杂交情况,且抓取后无须放回原盆
    D.每次从C盆中抓取一个球,模拟的是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2.斑点牛分为褐色和红色,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育种人员将纯种红色斑点母牛与纯种褐色斑点公牛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斑点牛体色的表现型与性别有关
    B.该性状受2对独立遗传基因控制
    C.F1公牛、母牛的相关基因型相同
    D.反交实验结果应与上述结果相同
    3.减数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间的距离越小,发生互换的概率就越小,产生的重组类型的配子就会越少。科研人员将基因型为AaBbDd(三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雌果蝇与基因型为aabbdd的雄果蝇测交,所得后代基因型和比例如下表所示。据此可推测上述基因在染色体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在图上标出基因)
    A.B.C.D.
    4.某品种甘蓝的叶色有绿色和紫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只含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隐性性状,其他基因型的个体均表现显性性状。某科研小组进行以下杂交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绿色为隐性性状,甲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B.乙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实验②子代中有4种基因型
    C.实验③组中,子代紫叶个体中叶色基因纯合的比例为1/2
    D.紫叶甘蓝丙的基因型有两种可能
    5.“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杜鹃花的花色有红、淡红、杏红、白色,受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某研究团队选取两株开红花的植株杂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淡红花:杏红花:白花=7:3:1:1,已知某基因型的雄配子致死,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F1中杏红花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
    C.F1红花中,与亲本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占1/3
    D.让F1淡红花与杏红花杂交,后代可能出现2种或4种花色
    6.现有一株纯种小麦性状是高秆(D)有芒(T);另一株纯种小麦的性状是矮秆(d)无芒(t)(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F2,对F2的个体进行如下杂交操作及结果错误的是( )
    A.选取F2中所有高秆有芒个体随机交配,子代高秆有芒个体占64/81
    B.选取F2中所有高秆个体随机交配,子代高秆有芒个体占2/3
    C.选取F2中所有矮秆有芒与高秆无芒个体随机交配,子代高秆有芒个体占25/81
    D.选取F2中所有矮秆个体随机交配,子代有芒个体占3/4
    7.GAL4基因的表达产物能识别启动子中的UAS序列,从而驱动UAS序列下游基因的表达。野生型雌、雄果蝇均为无色翅,且基因组中无GAL4基因和含UAS序列的启动子。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在雄果蝇的一条Ⅲ号染色体上插入GAL4基因,雌果蝇的某一条染色体上插入含有UAS序列的启动子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科研小组利用杂交实验对雌果蝇中外源基因插入的位置进行判断:将上述雌、雄果蝇杂交得到F1,让F1中绿色翅雌、雄果蝇随机交配,由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插入位置不同将导致F2个体的表型和比例出现差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根据F1的性状分离比,无法确定亲本雌果蝇中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插入位置
    B.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插入Ⅲ号染色体上,则F2中绿色荧光翅:无色翅=1:1
    C.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插入I号染色体上,则F2中无色翅雌性个体的比例为7/16
    D.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插入X染色体上,则F2中无色翅个体的基因型共有6种
    8.某闭花授粉植物花的位置和颜色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以纯合顶生紫花作母本、纯合腋生白花作父本进行杂交实验,发现F1中除一株顶生紫花外,均为腋生紫花。让F1中腋生紫花自交,F2中腋生紫花:腋生白花:顶生紫花:顶生白花=45:3:15: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F2性状分离比可推测花的颜色至少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
    B.F2腋生紫花植株中基因型有16种,其中纯合植株占1/15
    C.F1出现顶生紫花个体的原因最可能是亲代发生自交
    D.F1顶生紫花个体自交,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该个体不是母本自交产生
    9.从性遗传又称性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如绵羊的有角和无角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有角基因H为显性,无角基因h为隐性,在杂合体(Hh)中,公羊表现为有角,母羊则无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杂合体公羊和母羊表现不同说明有角基因H的表现受性别影响
    B.两头有角羊交配,生了一头无角小羊,该无角小羊基因型为hh
    C.杂合体公羊和母羊杂交,子代公羊中有角:无角=3:1
    D.两头无角羊相互杂交,子代出现有角羊,则亲本基因型为Hh、hh
    10.已知豌豆的红花(A)对白花(a)是显性,高茎(D)对矮茎(d)是显性。某豌豆植株的基因型为AaDd,但两对基因的位置关系未知。下列关于该植株产生配子、自交产生F1以及基因位置判定的推测中,不合理的是( )
    A.若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则该植株自交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16种
    B.若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则该植株自交产生的F1中杂合子的占比为3/4
    C.让该植株自交,根据子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不能确定两对基因的位置
    D.让该植株与基因型为aadd的植株进行杂交,可以确定两对基因的位置
    11.果蝇的灰体和黑檀体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基因A、a控制,但是基因A的外显率为75%,即具有A基因的个体只有75%是灰体,其余25%的个体为黑檀体。现将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果蝇杂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若子代表现型比例为3:1,则亲本基因型相同
    B.若子代表现型比例为3:5,则亲本基因型相同
    C.若子代表现型比例为9:7,则亲本基因型相同
    D.若子代表现型比例为1:1,则亲本基因型相同
    12.研究人员用野生型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时发现了3个隐性突变体:①猩红眼;②褐色眼;③朱砂眼,并获得了隐性突变体的纯合品系(每个突变品系只涉及1个基因)。利用这3个突变品系继续杂交实验(不考虑其他突变),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3个突变基因均不是等位基因
    B.控制猩红眼和褐色眼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C.控制褐色眼和朱砂眼的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D.②×③杂交组合中,F2野生型相互交配,后代中野生型占3/4
    13.猫的毛色由复等位基因C、cb、cs控制,C基因控制黑色,cb控制缅甸色,cs控制暹罗色。野生型为黑色,其他为突变型。基因型为cbcs的缅甸色猫与基因型为Ccs的黑色猫杂交,后代中一半为黑色猫,1/4为缅甸色猫,1/4为暹罗色猫。已知cbcb的颜色明显比cbcs深。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复等位基因C、cb、cs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B.C对cb、cs为完全显性,cb对cs为完全显性
    C.每个个体最多只含 C、cb、cs中的两种基因
    D.若Ccs与Ccb杂交,则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2:1
    14.已知大豆的高茎与矮茎受同源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花的结构和生理特性与豌豆相似。现取甲、乙两组各取100粒大豆种子(假设每粒大豆种子的繁殖能力相同),分别在适宜的条件下种植并繁殖。从甲、乙两组获得的种子中分别随机选取1500粒并种植,获得子代植株,其中甲组子代植株为高茎1125株、矮茎375株;乙组子代植株为高茎1200株、矮茎300株。根据上述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组子代的表型及比例符合典型的性状分离比,可推断高茎为显性
    B.乙组子代的矮茎大豆植株中出现了一定数目的个体致死
    C.控制大豆高茎、矮茎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
    D.据子代数据无法得出甲、乙组亲代中不能稳定遗传大豆种子的比例
    15.科研人员为探明柑橘果皮色泽的遗传特点,利用果皮颜色为黄色、红色和橙色的三个品种进行杂交实验,并对子代果皮颜色进行了调查测定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如下。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实验甲:黄色×黄色→黄色
    实验乙:橙色×橙色→橙色:黄色=3:1
    实验丙:红色×黄色→红色:橙色:黄色=1:2:1
    实验丁:橙色×红色→红色:橙色:黄色=3:4:1
    A.上述柑橘的果皮色泽遗传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且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B.根据实验乙或丁可以判断出黄色是隐性性状
    C.实验丙中亲代红色柑橘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6:1
    D.若实验中亲代橙色柑橘的基因型相同,则亲代和子代橙色柑橘的基因型共有4种
    16.某家禽等位基因M/m控制黑色素的合成(MM与Mm的效应相同),并与等位基因T/t共同控制喙色,与等位基因R/r共同控制羽色。三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研究者利用纯合品系P1(黑喙黑羽)、P2(黑喙白羽)和P3(黄喙白羽)进行相关杂交实验,并统计F1和F2的部分性状,结果见表(不考虑染色体互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家禽喙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2的花喙个体中纯合体占比为1/3
    B.实验1的F2中黄喙个体均为白羽,其余个体均为黑羽
    C.若实验2中F2的黑羽个体间随机交配,则后代会出现黄喙黑羽个体
    D.统计实验2中F2个体的喙色和羽色,可以判断基因T/t和R/r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
    17.某种二倍体植物果实质量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染色体上,对果实质量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有叠加性。已知隐性纯合子和显性纯合子果实质量分别为150g和270g。现有一株果实重量为210g的植物,对其进行了相关遗传学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让该植物与果实质量为150g的植株杂交,若子代中出现4种表型,即可确定其基因型
    B.让该植物进行自交,若子代中出现7种表型,则果实质量为210g的植株占子代的5/16
    C.让该植物与果实质量为150g的植株杂交,子代中一定会出现果实质量为170g和190g的植株
    D.让该植物进行自交,若子代中只有果实质量为190g、210g和230g的个体,则该植株可用来验证自由组合定律
    18.某种兔的红眼和黑眼、下垂耳和直立耳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某学习小组对①红眼下垂耳;②黑眼下垂耳;③红眼下垂耳三种不同基因型兔的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每组选用多对兔杂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乙组可推断,红眼对黑眼为显性,下垂耳对直立耳为显性
    B.①与③杂交,子代中红眼下垂耳∶红眼直立耳=3∶1
    C.甲组F1中的红眼下垂耳兔随机交配,子代性状分离比为15∶5∶3∶1
    D.乙组F1中的黑眼下垂耳兔随机交配,子代中黑眼直立耳兔比例为1/8
    19.三叶草的野生型能够产生氰酸,用两个无法产生氰酸的纯合品系(突变株1和突变株2) 及野生型进行杂交实验,得到下表所示结果。据此得出结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氰酸生成至少受两对基因控制,且突变株1和2有关基因都是纯合的
    B.组合一 F2有氰酸的群体中纯合体占1/3
    C.若组合二 F2无氰酸的群体a自由交配,后代中杂合体占4/9
    D.若表中的a和b杂交,则后代的无氰酸:有氰酸=3:1
    20.某种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E/e和F/f控制,显性基因越多,红色越深,反之则红色越浅,无显性基因时花色为白色。让开深红花的植株与开白色花的植株杂交,F1全为开中红花植株,F1自交,F2的表型及比例为深红色∶朱红色∶中红色∶浅红色∶白色=1∶4∶6∶4∶1。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控制该种植物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B.若F2中开朱红花植株自由交配,则F3中开深红花植株占1/4
    C.F1进行测交,后代有3种表型、4种基因型
    D.F2中只有开深红花植株和开白花植株是纯合子
    21.某品种玫瑰是自花传粉植物,花瓣花色与花青素种类有关。研究发现玫瑰花瓣中有两种主要花青素:矢车菊素和芍药素,分别由基因M、N控制合成。若M、N基因发生隐性突变会导致相应色素均无法合成,使花瓣呈蓝色,m基因还会导致花粉育性下降。矢车菊素和芍药素均存在时使花瓣呈红色,若缺少矢车菊素或芍药素使花瓣呈紫色。为探究该植物花色的遗传规律,研究人员使用纯合亲本进行了图示实验。不考虑互换,请回答下列问题:
    (1)自花传粉植物进行杂交时,需要对一亲本进行 操作后作为母本。
    (2)分析可知杂交实验一中亲本红玫瑰的基因型是 ,F2出现该性状分离比的原因是 。
    (3)请在下图中画出实验二中F1代红玫瑰的M/m,N/n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实验二F1红玫瑰产生mN花粉的概率是 。
    (4)科研人员将一个抗病基因H导入蓝玫瑰,通过单倍体育种培育出纯合抗病蓝玫瑰植株,并通过实验来探究该抗病蓝玫瑰植株中基因m、n、H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
    实验思路:让该纯合抗病蓝玫瑰植株和纯合红玫瑰植株进行杂交得到F,F1进行自交,观察并统计F2植株的表型及比例。
    预期结果:若F2中表型及比例为 ,则证明蓝玫瑰的H基因与m、n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否则,蓝玫瑰的H基因与m、n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2. ROQTI :uId: ROQTI …部分水稻品系的花粉育性会受到温度影响,低温时花粉败育,高温时育性正常,将其应用在杂交育种上可大大简化育种流程。
    (1)水稻具有两性花,自然条件下自花授粉。将雄性不育系应用在育种中,其优点是能免去杂交过程中的 步骤。
    (2)品系1是一种雄性不育系,品系2、3、4育性正常。为研究雄性不育的遗传规律,科研人员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了杂交实验:
    ①由杂交一结果可知,育性正常与雄性不育性状受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控制,依据是 。若品系1、2的基因型分别为A1A1B1B1,A2A2B2B2,则F2中雄性不育系的基因型为 。
    ②通过基因型分析发现品系3、4与品系1的A基因序列完全相同,B基因是不同的等位类型,品系3的B基因用B3表示。根据杂交二中的信息可知,F1能够在 温度范围内自交获得F2,F2在22℃的育性表型及比例是 、32℃时的育性表型及比例是 。
    (3)上述品系1×品系4杂交后代在任何温度条件下均为雄性不育,将这一现象称为杂合雄性不育,能够应用在杂交育种过程中而不受温度条件限制。研究者通过杂交、连续多代回交和筛选培育出了遗传组成与品系4基本相同的雄性不育系B1B4,过程如图2虚框所示。这一方法的缺点在于每年都需要回交并进行筛选。因此研究者借助品系3的育性特点进行了改良,过程如图2.请你完善图2中育种步骤,并说明育种方案改进后不需要每年筛选的理由⑤ 。
    23.A基因表达的A蛋白与B基因表达的B蛋白与某种自花传粉植物的果实的甜与不甜有关(a基因和b基因不表达A蛋白和B蛋白)。现有甲、乙、丙三个纯合品系,其中甲为不甜植株,乙、丙为甜植株,实验人员用甲、乙、丙三个品系进行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杂交组合①为甲×乙、杂交组合②为甲×丙、杂交组合③为乙×丙。实验人员运用抗原—抗体杂交法对亲本、F1和F2个体细胞中的A蛋白和B蛋白进行检测,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注:“+”表示含有,“-”表示不含有。
    (1)甲、乙、丙三个品系的基因型分别为 、 、 。
    (2)杂交组合①中的F1的表型为 。杂交组合②中的F2类型1的表型为 ,其基因型有 种。
    (3)杂交组合③中的F2中不甜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甜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
    (4)选择杂交组合③中的F1与杂交组合①中的F2的甜植株杂交,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 。
    24.水稻是两性植株,在长日照和短日照下都能开花,但开花的起始时间影响其最终产量。科研人员筛选得到在长日照下晚开花的突变体M,并对该突变体M进行了相关研究。
    (1)在长日照条件下,野生型水稻正常开花,已知正常开花和晚开花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科研人员将突变体M与野生型水稻进行杂交实验,F1都表现为正常开花,F2出现1/4晚开花。控制开花的基因 (填“可能”或“不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原因是 。将F2中正常开花的水稻自交,F3中正常开花:晚开花的比例为 。
    (2)水稻的染色体上有简单重复序列SSR(如:GAGAGA……),非同源染色体上的SSR、不同品种的同源染色体上的SSR都不同,因此SSR技术常用于染色体特异性标记。科研人员先提取不同水稻个体的DNA,再对9号染色体上特异的SSR进行PCR扩增并电泳分析,结果如下图。
    ①若控制晚开花的基因在9号染色体上,推测F2中晚开花个体SSR扩增结果,请在下图中画出4、5、41号个体的电泳条带 ;

    注:1号:野生型; 2号:突变体M; 3号:F1; 4-41号:F2中的晚开花个体
    ②若控制晚开花的基因不在9号染色体上,则F2中晚开花个体SSR扩增结果有 种类型,比例约为 。
    (3)感染病毒也会严重降低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为预防抗病水稻品种乙的抗病能力减弱,科研人员用EMS诱变感病水稻,获得新的抗病品种甲。科研人员利用甲、乙两品种水稻进行杂交试验,结果如下表。
    据表分析,甲、乙两品种抗病性状依次为 性性状。已知品种乙的抗性基因位于14号染色体上,为探究品种甲抗性基因的位置,科研人员设计如下杂交实验:甲乙杂交,F1自交,统计F2性状分离比。
    ①预期一:若F1均抗病,F2抗病:易感为13:3,说明两品种抗病性状的遗传是由 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位于 染色体上。
    ②预期二:若F1 、 F2 均为抗病,说明甲、乙两品种抗性基因可能是 或同一对染色体上不发生交叉互换的两个突变基因。
    子代
    表现型
    比例
    F1
    褐色公牛:红色母牛
    1:1
    F2
    褐色公牛:红色公牛:褐色母牛:红色母牛
    3:1:1:3
    基因型
    AaBbDd
    AaBbdd
    AabbDd
    Aabbdd
    aaBbDd
    aaBbdd
    aabbDd
    aabbdd
    比例
    163
    1455
    1
    148
    192
    1
    1158
    130
    组别
    亲本组合
    子代个体中叶色性状及比例
    实验①
    绿叶甘蓝(甲)自交
    均为绿叶
    实验②
    甲植株与紫叶甘蓝(乙)杂交
    绿叶:紫叶=1:3
    实验③
    紫叶甘蓝(乙)与紫叶甘蓝(丙)杂交
    绿叶:紫叶=1:7
    杂交组合
    F1表型及比例
    F1自由交配,F2表型及比例
    ①×②
    全为野生型
    野生型占9/16
    ①×③
    全为野生型
    野生型占9/16
    ②×③
    全为野生型
    野生型占1/2
    实验
    亲本
    F1
    F2
    1
    P1×P3
    黑喙
    9/16黑喙,3/16花喙(黑黄相间),4/16黄喙
    2
    P2×P3
    灰羽
    3/16黑羽,6/16灰羽,7/16白羽
    杂交组合
    P
    F1

    ①×②
    红眼下垂耳∶红眼直立耳=3∶1

    ③×②
    红眼下垂耳∶红眼直立耳∶黑眼下垂耳∶黑眼直立耳=3∶1∶3∶1
    组合
    杂交
    F1
    F1自交得F2

    突变株1×野生型
    有氰酸
    240无氰酸,780有氰酸

    突变株2×野生型
    无氰酸
    1324无氰酸(a),452有氰酸

    突变株1×突变株2
    无氰酸
    1220无氰酸,280有氰酸(b)
    项目
    植株类型
    A蛋白
    B蛋白
    相对数量

    +
    -

    -
    -

    +
    +
    杂交组合①中的F1
    +
    -
    杂交组合②中的F1
    +
    +
    杂交组合③中的F1
    +
    +
    杂交组合①中的F2
    类型1
    +
    -
    3
    类型2
    -
    -
    1
    杂交组合②中的F2
    类型1
    +
    +
    3
    类型2
    +
    -
    1
    杂交组合③中的F2
    类型1
    +
    +
    9
    类型2
    +
    -
    3
    类型3
    -
    +
    3(甜)
    类型4
    -
    -
    1
    组别
    亲本组合
    F1
    F2
    抗病
    易感
    抗病
    易感
    实验一
    甲×易感
    0
    18
    111
    348
    实验二
    乙×易感
    15
    0
    276
    81
    《第五单元 基因的传递规律 单元检测B卷》参考答案:
    1.C
    【分析】结合题干可知红球和绿球分别代表不同遗传因子的配子,由于A和B中装的均为单一颜色的小球,故A和B模拟的为纯合子的生殖器官,且是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而C盆中绿球和红球各一半,意味着C中模拟的为杂合子的生殖器官。
    【详解】A、结合题干“欲用这三个搪瓷盆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中配子的产生和结合”可知,搪瓷盆可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盆内小球可代表雌、雄配子,A正确;
    B、配子产生的种类与实际情况相同,但雄配子的数量应远远多于雌配子,但无法模拟产生配子的数量情况,B正确;
    C、从A、C中抓取可模拟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杂交情况,且抓取后需放回原盆,保证每种小球代表的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C错误;
    D、C盆中两种小球代表一对遗传因子,故每次从C盆中抓取一个球,模拟的是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D正确。
    故选C。
    2.B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分析题意,将纯种红色斑点母牛与纯种褐色斑点公牛杂交,子代中性状与性别有关联,说明斑点牛体色的表现型与性别有关,A正确;
    B、斑点牛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据F2可知,同一性别内均出现3∶1的分离比,说明该性状受1对基因控制,B错误;
    C、将纯种红色斑点母牛与纯种褐色斑点公牛杂交,F1是褐色公牛:红色母牛=1∶1,且F2中公牛与母牛均有3:1的分离比,说明F1公牛、母牛的相关基因型相同,均为杂合子,C正确;
    D、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反交实验结果应与上述结果相同,D正确。
    故选B。
    3.A
    【分析】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的实质是: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常常连在一起进入配子;在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因而产生了基因的重组。应当说明的是,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并不矛盾,它们是在不同情况下发生的遗传规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或多对)基因,是按照自由组合定律向后代传递的,而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或多对)基因,则是按照连锁和交换定律向后代传递的。
    【详解】测交就是让AaBbdd的雌果蝇与基因型为aabbdd的雄果蝇杂交,所得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AaBbDd:AaBbdd: AabbDd: 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163:1455:1:148:192:1:1158:130,运用减法(减去雄配子abd)可得到雌配子种类和比例为 ABD:ABd:AbD:Abd:aBD:aBd:abD:abd=163:1455:1:148:192:1:1158:130。ABd、abD 这两种配子最多,说明ABd/abD 连锁,D 错误; 只考虑A/a,B/b 两对等位基因时,AB:Ab:aB: ab=(163+1455):(1+148):(192+1):(1158+130) =1618:149:193:1288,则重组类型的配子是Ab和 aB,占(149+193)/(1618+149+193+1288)=10.53%;只考虑 B/b、D/d 两对等位基因时,BD:bD:Bd:bd=355:1456:1159:278,重组类型的配子是BD和bd, 占(355+278)/(355+1456+1159+278)=19.45%;只考虑A/a、D/d两对等位基因时,AD:aD:Ad:ad=164:1603:1350:131,重组类型的配子是AD和ad,占(164+131)/(164+1603+1350+131)=9.08%。又由题 意“减数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位点间的距离越小,发生互换的概率就越小,产生的重组 类型的配子就会越少”可知,B/b、D/d两对等位基因重组类型的配子最多,距离最远,BC错误、A正确。
    故选A。
    4.C
    【分析】只含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说明隐性性状的基因型为aabb。实验①的子代都是绿叶,说明甲植株为纯合子。实验②的子代发生了绿叶:紫叶=1:3性状分离,说明乙植株产生四种比值相等的配子,并结合实验①的结果可推知:绿叶为隐性性状,其基因型为aabb,紫叶为A-B-、A-bb和aaB-。
    【详解】AB、依据题干信息,只含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隐性性状,说明隐性性状的基因型为aabb,由实验①的自交子代均为绿叶,可说明甲植株为纯合子,由实验②,绿叶:紫叶=1:3,说明紫叶甘蓝乙可产生四种不同的配子,进而可推知,绿叶为隐性性状,且甲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乙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乙植株与甲植株杂交,可以产生4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AB正确;
    CD、乙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其与紫叶甘蓝丙杂交,出现绿叶:紫叶=1:7,绿叶占1/8=1/2×1/4或1/4×1/2,则说明丙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有两种可能,其子代紫叶个体中叶色基因纯合的个体基因型为AAbb或aaBB,所占比例为1/7,C错误,D正确。
    故选C。
    5.C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两株开红花的植株杂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淡红花:杏红花:白花=7:3:1:1,是9:3:3:1的变式,因此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根据缺失个体的类型及比例可知,亲代红花产生的基因型为Ab或aB的雄配子致死,若致死的是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杏红花只有一种基因型,则为Aabb,若致死的是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则杏红花的基因型为aaBb,B正确;
    C、亲本基因型为AaBb,F1红花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占3/7,C错误;
    D、F1淡红花的基因型为aaBB、aaBb(或AAbb、Aabb),杏红花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若杏红花植株作为父本,则出现2种花色,若杏红花植株作为母本,则出现4种花色,D正确。
    故选C。
    6.C
    【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用纯种小麦性状是高秆有芒DDTT与另一株纯种小麦的性状是矮秆无芒ddtt,杂交得到F1(DdTt),F1(DdTt)自交得F2,选取F2中所有高秆有芒个体(1/9DDTT、2/9DdTT、2/9DDTt、4/9DdTt),产生的配子为4/9DT、2/9Dt、2/9dT、1/9dt,让其随机交配,子代高秆有芒个体占4/9×4/9+4/9×2/9+4/9×2/9+4/9×1/9+2/9×4/9+2/9×2/9+2/9×4/9+2/9×2/9+1/9×4/9=64/81,A正确;
    B、选取F2中所有高秆个体(1/3DD、2/3Dd),产生的配子为2/3D和1/3d,随机交配,子代高秆的概率为2/3×2/3+2×2/3×1/3=8/9,F2中有芒:无芒=3:1,产生的配子为1/2T和1/2t,随机交配,子代有芒的概率为1/2×1/2+2×1/2×1/2=3/4,所以选取F2中所有高秆个体随机交配,子代高秆有芒个体占8/9×3/4=2/3,B正确;
    C、选取F2中所有矮秆有芒(1/3ddTT和2/3ddTt)产生的配子为2/3dT和1/3dt,高秆无芒个体(1/3DDtt和2/3Ddtt),产生的配子为2/3Dt和1/3dt,二者随机交配,子代高秆有芒个体占2/3×2/3=4/9,C错误;
    D、选取F2中所有矮秆dd个体随机交配,子代都是矮秆,F2中有芒:无芒=3:1,产生的配子为1/2T和1/2t,随机交配,子代有芒的概率为1/2×1/2+2×1/2×1/2=3/4,选取F2中所有矮秆个体随机交配,子代有芒个体占3/4,D正确。
    故选C。
    7.C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根据F1的性状分离比,无法确定亲本雌果蝇中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插入位置: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插入Ⅲ号染色体上,发生基因连锁,F1中绿色翅:无色翅为1:3,若插入Ⅲ号染色体以外的染色体上,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组合定律,F1中绿色翅与无色翅比例仍为1:3,A正确;
    B、分析题意可知,同时具备GAL4和UAS-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果蝇,才能合成GAL4蛋白驱动UAS下游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表达,从而表现出绿色性状。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插入III号染色体上,设GAL4为A,UAS-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为B,则F1的基因型为OAOB(O代表相关位置没有基因),由于两对基因连锁遗传,故配子为1/2 OA、1/2OB,F2中绿色荧光翅(2OAOB)∶无色翅(1 OOAA+1 OOBB)=1∶1,B正确;
    C、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插入I号染色体上,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则F2中无色翅占7/16,由于雌雄比例为1:1,故无色翅雌性个体的比例为7/32,C错误;
    D、设插入GAL4基因用A表示(没有该基因用O表示),插入UAS-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用B表示(没有该基因用O表示)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插入X染色体上,亲本基因型即AOXOY×aaXBXO,F2中无色翅个体的基因型共有6种为(OOXBXO,OOXBXB,AAXOY,OOXBY,OOXOY,AOXOY),D正确。
    故选C。
    8.C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由F2中紫花:白花=(45+15):(3+1)=15:1,符合“9:3:3:1”的变式,因此该植物花色至少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为A/a,B/b),且A_B_、A_bb、aaB_为紫花,aabb为白花,A正确;
    B、由F2中腋生:顶生=3:1,说明花的位置至少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为D/d),且腋生为显性性状,则F2腋生紫花植株基因型为A_B_D_、A_bbD_、aaB_D_,共16种,其中AABBDD,AAbbDD,aaBBDD为纯合子,所占比例为3/(27+9+9)=1/15,B正确;
    C、F2性状分离比之和64,且aabbdd所占比例为1/64=(1/4)³,因此F1腋生紫花的基因型应为AaBbDd。题干中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出现dd的顶生植株,考虑两种情况:可能是腋生(DD)亲本产生了d配子,即父本花粉发生基因突变;或一定比例的母本发生自交而导致,但无法判断是这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C错误;
    D、若为母本自交导致,则F1顶生紫花基因型应为AABBdd,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若为父本花粉发生基因突变导致,则其基因型为AaBbdd,自交后代花色会发生性状分离,D正确。
    故选C。
    9.B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有角基因H为显性,无角基因h为隐性,在杂合体(Hh)中,公羊表现为有角,母羊则无角,杂合体公羊和母羊表现不同说明有角基因H的表现受性别影响,A正确;
    B、两头有角羊交配,生了一头无角小羊,即一只有角(HH)母羊生了一只无角小羊,说明其所生小羊一定是H_,B错误;
    C、杂合体(Hh)公羊和母羊杂交,子代中HH∶Hh∶hh=1∶2∶1,由于Hh公羊表现为有角,故子代公羊中有角:无角=3:1,C正确;
    D、若两只无角绵羊交配,其中无角公羊的基因型只能为hh,无角母羊的基因型为Hh或hh,若后代中出现有角羊,则该有角羊的基因型只能为Hh,是公羊,并可进一步推知母本基因型为Hh,即亲本基因型为Hh、hh,D正确。
    故选B。
    10.C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B、若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则该植株(AaDd)自交时,雌雄配子均有4种(AD、Ad、aD、ad),则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4×4=16种,产生的F1中杂合子的占比为1-纯合子=1-1/2×1/2=3/4,AB正确;
    C、若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则该植株(AaDd)自交后代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红花高茎:红花矮茎:白花高茎:白花矮茎=9:3:3:1;若A和D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则该植株(AaDd)自交后代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红花高茎:白花矮茎=3:1;若A和d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则该植株(AaDd)自交后代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红花高茎:红花矮茎:白花高茎=2:1:1,由此可知,让该植株自交,根据子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能确定两对基因的位置,C错误;
    D、若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则让该植株与基因型为aadd的植株进行杂交,后代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红花高茎:红花矮茎:白花高茎:白花矮茎=1:1:1:1;若A和D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则让该植株与基因型为aadd的植株进行杂交,后代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红花高茎:白花矮茎=1:1;若A和d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则让该植株与基因型为aadd的植株进行杂交,后代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红花矮茎:白花高茎=1:1;由此可知,让该植株与基因型为aadd的植株进行杂交,可以确定两对基因的位置,D正确。
    故选C。
    11.C
    【分析】题意分析:灰体对黑檀体为显性,且基因型AA和Aa中有75%是灰体,其余25%的个体为黑檀体。即黑檀体的基因型有三种,即AA、Aa、aa。
    【详解】A、子代表现型比例为3:1,亲本基因型可能为AA×AA或AA×Aa或AA×aa,A错误;
    B、子代表现型比例为3:5,亲本基因型为Aa×aa,B错误;
    C、子代表现型比例为9:7,亲本基因型为Aa×Aa,C正确;
    D、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表现型比例不可能为1:1,D错误。
    故选C。
    12.D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三个杂交组合的F1均为野生型,说明3个突变基因均不是等位基因,A正确;
    B、①×②的F2中野生型占9/16,说明控制猩红眼和褐色眼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同理,控制猩红眼和朱砂眼的基因也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B正确;
    CD、由②×③的F2表型及比例可知,控制褐色眼和朱砂眼的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因此,F2野生型相互交配,后代中野生型占1/2,C正确、D错误。
    故选D。
    13.D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基因型为cbcs表型为缅甸色猫,cb对cs为完全显性,基因型为Ccs的表型为黑色猫,说明C对cs为完全显性,基因型为cbcs的缅甸色猫与基因型为Ccs的黑色猫杂交,后代中一半为黑色猫(Ccb、Ccs),1/4为缅甸色猫(cbcs),1/4为暹罗色猫(cscs),可知C对cs为显性。
    【详解】A、复等位基因C、cb、cs控制猫的毛色,遵循遗传遵循分离定律,A正确;
    B、基因型为cbcs表型为缅甸色猫,cb对cs为完全显性,基因型为Ccs的表型为黑色猫,说明C对cs为完全显性,两者杂交后代中一半为黑色,基因型为Ccb、Ccs,说明C对cs为显性,即C对cb、cs为完全显性,cb对cs为完全显性,B正确;
    C、基因在细胞中成对存在,因此每个个体最多只含 C、cb、cs中的两种基因,C正确;
    D、若Ccs与Cc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CC:Ccb:Ccs:cbcs=1:1:1:1,C对cb、cs为完全显性,cb对cs为完全显性,因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黑色:缅甸色=3:1,D错误。
    故选D。
    14.D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A、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由题干信息及乙组子代的植株数量可知,乙组的亲代不都是杂合子,乙组的子代不符合典型的3:1性状分离比,A错误;
    B、甲、乙两组亲代、子代数目分别相同,亲代表现型未知且种子繁殖力相同, 根据题中数据无法确定乙组是否有个体致死,B错误;
    C、大豆花的结构与豌豆相似,均为两性花,雌雄同体,因此控制大豆高茎、矮茎的等位基因一定不位于X染色体上,C错误;
    D、大豆花的结构和生理特性与豌豆相似,自然条件下是自花传粉,即进行自交,甲、乙两组亲代植株表现型未知,只根据子代数据无法得出亲代中杂合子的比例,D正确。
    故选D。
    15.D
    【分析】分析实验乙:橙色×橙色→黄色,说明黄色是隐性;实验丙代表测交实验,如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测交后代性状之比为1∶1,而根据题干信息红色×黄色→红色:橙色:黄色=1∶2∶1,说明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即AB基因同时存在时为红色,没有AB基因就为黄色,只有A或B就为橙色。由此可推知各组实验亲本的基因型:实验甲:aabb×aabb;实验乙:Aabb×Aabb或aaBb×aaBb;实验丙:AaBb×aabb;实验丁:Aabb×AaBb或aaBb×AaBb。
    【详解】A、由实验丙的结果可推知,实验丙代表测交实验,如果柑橘的果皮色泽遗传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测交后代性状之比为1:1,而根据题干信息测交后代性状之比为红色:橙色:黄色=1:2:1,说明柑橘的果皮色泽遗传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 正确;
    B、同一性状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分离出的性状是隐性性状。据此,根据实验乙或丁可以判断出黄色是隐性性状,B正确;
    C、实验丙代表测交实验,根据题干信息红色×黄色→红色:橙色:黄色=1:2:1,说明柑橘的果皮色泽遗传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分别用A/a、B/b表示),即A和B基因同时存在时果皮色泽表现为红色,没有A和B基因时果皮色泽表现为黄色,只有A或B基因时果皮色泽表现为橙色。因此,实验丙中亲代红色柑橘的基因型是 AaBb,其自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9A_B_(红色):3A_ bb(橙色):3aaB_(橙色):laabb(黄色),即红色:橙色:黄色=9:6:1,C正确;
    D、若实验中亲代橙色柑橘的基因型相同,实验丙中 AaBb×aabb后代橙色有 aaBb和 Aabb;实验乙中 Aabb×Aabb后代橙色有 Aabb、Aabb(或aaBb×aaBb后代橙色有 aaBB、aaBb);实验丁中 Aabb×AaBb后代橙色有 Aabb、AAbb、aaBb(或aaBb×AaBb后代橙色有 Aabb、aaBB、aaBb)。由此可以推断,实验中亲代和子代橙色柑橘的基因型共有3种,即aaBb、Aabb、AAbb(或aaBb、Aabb、aaBB),D错误。
    故选D。
    16.ABD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家禽喙色由M/m和T/t共同控制,实验1的F2中喙色表型有三种,比例为9:3:4,是9:3:3:1的变式,表明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种,且比例相同,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方式有16种,故家禽喙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规律;F2中花喙个体(M_tt)占3/16,期中纯合子MMtt占1/3,A正确;
    B、该家禽羽色由M/m和R/r共同控制,实验2的F2中羽色表型有三种,比例为3:6:7,是9:3:3:1的特殊分离比,因此F1灰羽个体基因型为MmRr,黑羽的基因型为MMRR、MmRR,综合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可知,P1的基因型为MMTTRR,P2的基因型为MMTTrr,P3的基因型为mmttRR,实验1F1的基因型为MmTtRR,则后代黄喙个体均为白羽,其余个体均为黑羽,B正确;
    C、由实验1和实验2结果可知,黄喙个体基因型为mmT_和mmtt,黑羽的基因型为M_RR,黑羽个体间随机交配不存在黄喙黑羽的个体,即黄喙黑羽个体占比为0,C错误;
    D、实验结果能证明M/m和T/t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M/m和R/r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但要判断基因T/t和R/r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还需要统计实验2中F2个体的喙色和羽色,D正确。
    故选ABD。
    17.ABC
    【分析】由题意知,该植物果实质量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隐性纯合子果实质量为150g,显性纯合子果实质量为270g,基因型是AABBCC,对果实质量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有叠加性,因此果实质量是210g的植株含有3个显性基因。
    【详解】AC、据题意可知,隐性纯合子和显性纯合子果实质量分别为150g和270g,现有一株果实重量为210g的植物,该植物含有3个显性基因,其基因型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与果实质量为150g的植株(aabbcc)杂交,基因型为AaBbCc时测交子代有4种表型,其余6种基因型测交子代均为2种表型(一种含一个显性基因,果实质量为170g,一种含两个显性基因,果实质量为190g),子代中一定会出现果实质量为170g和190g的植株,AC正确;
    B、让该植物进行自交,若子代中出现7种表型,则该个体基因型为AaBbCc,子代中果实质量为210g的植株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占子代的1/2×1/2×1/2+1/4×1/2×1/4×6=5/16,B正确;
    D、如果该植物基因型是AABbdd的话,自交会产生题干的结果,只不过不能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可以验证分离定律,D错误。
    故选ABC。
    18.ACD
    【分析】遗传题解题思路:常根据后代的表现型推出亲本的基因型,再根据亲本的基因型推出后代的基因型,并进行相关的概率计算。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详解】A、由乙组可推断,下垂耳对直立耳为显性,但不能推断出红眼对黑眼为显性,由甲组可推断红眼对黑眼为显性,A错误;
    B、假设兔的红眼和黑眼由等位基因A、a控制,下垂耳和直立耳由等位基因B、b控制,根据甲、乙组杂交结果可判断①②③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AaBb;①与③杂交,子代中红眼下垂耳∶红眼直立耳=3∶1,B正确;
    C、结合B选项,①与②杂交,F1中红眼下垂耳兔的基因型为1/3AaBB、2/3AaBb,随机交配,子代性状分离比为24∶8∶3∶1,C错误;
    D、结合B选项,乙组F1中的黑眼下垂耳兔的基因型为1/3aaBB、2/3aaBb,随机交配,子代中黑眼直立耳兔比例为1/9,D错误。
    故选ACD。
    19.ABC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由于野生型、突变株1、突变株2均为纯合品系,因此可以根据杂交亲本的表现型以及后代表现型的比例确定突变株的基因型。
    突变株1×野生型杂交后代为有氰酸,并且自交后代比例为1:3,因此可确定F1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
    突变株2×野生型杂交后代为无氰酸,并且自交后代比例为3:1,因此可确定F1的基因型是式AABb或AaBB;
    突变株1×突变株2杂交后代为无氰酸,并且自交后代比例为13:3,因此可确定F1的基因型是AaBb,所以突变株1和突变株2的基因型是aabb、AABB.
    【详解】A、组合三中的突变株1与突变株2杂交, F1均为无氰酸,F1自交所得F2中,无氰酸∶有氰酸=1220∶280 ≈13∶3,说明氰酸生成至少受两对基因控制,且突变株1和2有关基因都是纯合的,若相应的两对基因分别用A和a、B和b表示,则无氰酸的植株有A_B_、aaB_或A_bb、aabb,有氰酸的植株为A_bb或 aaB_,A正确;
    B、组合一的突变株1与野生型杂交,F1均为有氰酸,并且F2中的无氰酸∶有氰酸=240∶780 ≈1∶3,说明突变株1的基因型为aabb,野生型(有氰酸)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因此组合一的F1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F2有氰酸的个体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bb∶Aabb=1∶2或aaBB∶aaBb=1∶2,可见,F2有氰酸的群体中纯合体占1/3,B正确;
    C、为了便于理解,以下分析只考虑野生型(有氰酸)的基因型为AAbb的这一种情况]结合以上分析可推知,突变株2的基因型为AABB,组合二的突变株2与野生型(AAbb)杂交,F1的基因型是AABb,F2无氰酸的群体a的基因型为1/3AABB和2/3AABb,产生的配子为2/3AB与1/3Ab,因此F2无氰酸的群体a自由交配,后代中杂合体占1-(2/3AB×2/3AB+1/3Ab×1/3Ab)=4/9,C正确;
    D、表中a的基因型为1/3AABB和2/3AABb,产生的配子为2/3AB与1/3Ab,由组合三“F1的基因型为AaBb”可推知:b(有氰酸)的基因型为1/3AAbb和2/3Aabb,产生的配子为2/3Ab与1/3ab,因此a和b杂交,后代的无氰酸∶有氰酸=(2/3AB×2/3Ab+2/3 AB×1/3ab)∶(1/3Ab×2/3Ab+1/3 Ab×1/3ab)=2∶1,D错误。
    故选ABC。
    20.ABC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植物花色遗传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E/e和F/f)所控制,且显性基因E和F可以使花青素含量增加,显性基因越多,红色越深,反之则红色越浅,无显性基因时花色为白色。让开深红花的植株与开白色花的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有白花植株和4种红花植株,有eeff(白色)、(Eeff、eeFf)(浅红色)、(EEff、eeFF、EeFf)(中红色)、(EEFf、EeFF)(朱红色)、(EEFF)(深红色)五种表现型,比例是1∶4∶6∶4∶1,共有16种组合方式,属于9∶3∶3∶1的变式,因此子一代基因型是EeFf,且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由题意知,F2的表型及比例为深红色∶朱红色∶中红色∶浅红色∶白色=1∶4∶6∶4∶1,共有16种组合方式,属于9∶3∶3∶1的变式,因此控制花色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某植物花色遗传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E/e和F/f)所控制,且显性基因E和F可以使花青素含量增加,显性基因越多,红色越深,反之则红色越浅,无显性基因时花色为白色。且控制花色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F2中开朱红花植株基因型为2EEFf、2EeFF,若F2中开朱红花植株自由交配,产生的配子为1/2EF、1/4Ef、1/4eF,则F3中开深红花植株(EEFF)占1/2×1/2=/4,B正确;
    C、由题意知,F2的表型及比例为深红色∶朱红色∶中红色∶浅红色∶白色=1∶4∶6∶4∶1,共有16种组合方式,属于9∶3∶3∶1的变式,则F1基因型是EeFf,F1进行测交,即EeFf×eeff,后代基因型和表型有EeFf(中红)、eeFf(浅红)、Eeff(浅红)、eeff(白色),C正确;
    D、根据题意可知,F2的表型及比例为深红色∶朱红色∶中红色∶浅红色∶白色=1∶4∶6∶4∶1,其中有eeff(白色)、(Eeff、eeFf)(浅红色)、(EEff、eeFF、EeFf)(中红色)、(EEFf、EeFF)(朱红色)、(EEFF)(深红色)五种表现型,则F2中除了开深红花植株和开白花植株是纯合子外,中红花植株中也有纯合子,D错误。
    故选ABC。
    21.(1)去雄
    (2) MMNN 含m的花粉育性下降50%
    (3) 1/3
    (4)红玫瑰抗病:红玫瑰不抗病:蓝玫瑰抗病:蓝玫瑰不抗病=15:5:3:1
    【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红玫瑰植物中同时含矢车菊素和芍药素,基因型为M_N_;紫玫瑰中含有矢车菊素或芍药素,基因型为 M_nn、mmN_;蓝玫瑰不含矢车菊素和芍药素,基因型为mmnn。
    【详解】(1) 自花传粉植物仅作母本,需要去掉雄蕊。
    (2)由“玫瑰花瓣中有两种主要花青素:矢车菊素和芍药素,分别由基因 M、N控制合成。若M、N基因发生隐性突变会导致相应色素无法合成,m基因还会导致花粉育性下降。红玫瑰中缺少矢车菊素或芍药素使花瓣呈紫色,若矢车菊素和芍药素均缺乏使花瓣呈蓝色”可知,红玫瑰植物中同时含矢车菊素和芍药素,基因型为M_N_;紫玫瑰中含有矢车菊素或芍药素,基因型为 M_nn、mmN_;蓝玫瑰不含矢车菊素和芍药素,基因型为mmnn。为探究该植物玫瑰色的遗传规律,研究人员使用纯合红玫瑰(MMNN)和纯合紫玫瑰(mmNN或MMnn)植株作为亲本杂交。杂交实验一:纯合红玫瑰(MMNN)和纯合紫玫瑰(mmNN或MMnn)杂交,F1均为红玫瑰(MnNN或MMNn),F1自交,观察F2的比值红玫瑰:紫玫瑰=5:1而不是3:1,说明亲本纯合紫玫瑰的基因型是mmNN,F1基因型为MmNN。F1产生的雌配子MN:mN=1:1,由于m导致花粉育性下降。设F1产生的可育花粉(雄配子)MN:mN=(1-a):a,则F1自交,子代出现紫玫瑰植物(mmNN)的概率为1/2×a=1/6,则a=1/3,可以推出F1产生的可育花粉MN:mN=2:1,即基因m导致花粉育性下降了50%。
    (3) 杂交实验二中,纯合紫玫瑰植株杂交,都是红玫瑰,则亲本紫玫瑰植物的基因型应为mmNN和MMnn。F1红玫瑰的基因型是MmNn。若基因m和基因N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由于m导致花粉育性下降了50%,MmNn产生的雌配子为mN:Mn=1:1,花粉(雄配子)为mN:Mn=1:2,所以花粉mN占1/3。自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1/6mmNN、1/2MnNn、2/6MMnn,表型及比例为红玫瑰:紫玫瑰=1:1,所以蓝玫瑰占比为0,则F1代红玫瑰的M/m,N/n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的相关图片为:
    (4)探究该抗病蓝玫瑰植株中基因m、n、H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实质是探究M/m(N/n)和H/h基因是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选纯合抗病蓝玫瑰植株mmnnHH与纯合红玫瑰植MMNNhh进行杂得到F1,F1MmNnHh进行自交,观察并统计下植株的表型及比例。若H基因位于m、n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上,则亲本红玫瑰植株产生MNh配子,蓝玫瑰抗病植株产生mnH配子,F1产生雄配子MNh:mnH=2:1,雌配子MNh:mnH=1:1,则F2红玫瑰不抗病:红玫瑰抗病:蓝玫瑰抗病=2:3:1;若H基因不位于m、n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上(即非同源染色体上)上,F1产生雄配子 MNh:mnh:MNH :mnH=2:1:2:1,雌配子MNh:mnh:MNH:mnH=1:1:1:1,则F2红玫瑰抗病:红玫瑰不抗病:蓝玫瑰抗病:蓝玫瑰不抗病=15:5:3:1。
    22.(1)去雄
    (2) F2中育性正常:雄性不育为 15:1,可知该性状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所以受两对非同源非等位基因控制 A1A1B1B1 ≥27℃ 雄性不育:育性正常=3:1 雄性不育:育性正常=1:3
    (3) B1B3 ≥27℃ <27℃ B1B1 植株甲可以自交繁殖出大量的纯种B1B1,与B4B4一次杂交即可产生杂合雄性不育株B1B4且不需要筛选
    【分析】杂交育种的原理为基因重组,育种过程一般有杂交、自交、筛选等过程。
    【详解】(1) 水稻具有两性花,自然条件下自花授粉,雄性不育系低温时花粉败育,高温时育性正常,因此杂交过程可以免去对母本去雄步骤。
    (2)①F2中育性正常∶雄性不育为15∶1,为9∶3∶3∶1的变式,因此该性状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所以受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控制。品系1、2的基因型分别为A1A1B1B1,A2A2B2B2,F1基因型为A1A2B1B2,F1自交得F2,F2中育性正常∶雄性不育为15∶1,因此F2中雄性不育系的基因型为A1A1B1B1。
    ②根据杂交二中的信息可知,<27℃时F1雄性不育,≥27℃时F1育性正常,F1若想自交则需要为雄性可育,即需控制温度为≥27℃范围内自交获得F2。品系1的基因型为A1A1B1B1,品系3的基因型为A1A1B3B3,两者杂交产生F1基因型为A1A1B1B3,F1在适宜温度自交产生获得F2,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1A1B1B1:A1A1B1B3:A1A1B3B3=1:2:1,基因型为A1A1B1B3的个体,<27℃时雄性不育,≥27℃时育性正常,因此表现型及比例为22℃雄性不育:育性正常=3:1,32℃时雄性不育:育性正常=1:3。
    (3) 根据图2可知,B1B4和B4B4杂交,筛选B4B4和B1B3的个体,B1B3在<27℃时雄性不育,≥27℃时育性正常,因此需在高温下≥27℃时自交产生植物乙,植物乙的基因型为B1B1,与B4B4在低温下<27℃杂交可得到B1B4的雄性不育株。由于植株甲可以自交繁殖出大量的纯种B1B1,与B4B4一次杂交即可产生杂合雄性不育株B1B4且不需要筛选,因此育种方案改进后不需要每年筛选。即图中①为B1B3,②为≥27°C,③为B1B1,④为

    相关试卷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单元检测A卷含解析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单元检测A卷含解析答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某昆虫存在三种体色,人类多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五单元 基因的传递规律(测试)-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五单元 基因的传递规律(测试)-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测试原卷版docx、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测试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单元检测卷05+基因的传递规律-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

    这是一份单元检测卷05+基因的传递规律-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文件包含单元检测卷05基因的传递规律原卷版docx、单元检测卷05基因的传递规律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