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综合检测A卷含解析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98385/4/1_1739293454909.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综合检测A卷含解析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98385/4/2_1739293454909.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综合检测A卷含解析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98385/4/3_1739293454909.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高中生物一轮复习AB卷含解析答案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综合检测A卷含解析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综合检测A卷含解析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下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高原盼鼠种群密度超过环境容纳量会导致草地鼠害发生,造成草地生产力下降和水土流失。科研人员通过长时间的定点监测,调查研究区的气候(温度、降水等)、土壤和植被等特征,计算不同季节高原盼鼠的种群数量,其变动规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食物、气候和领域行为是影响高原鼠种群密度的外源性因素
B.鼠害发生后可能会导致高原酚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C.依据种群数量可推测出当年高原盼鼠的出生率
D.可通过标记重捕法准确掌握该地高原盼鼠数量
2.三裂叶豚草是某地危害较大的外来入侵植物。随着入侵时间的延长,多种该地原来常见的植物逐渐消失。研究发现,某锈菌专营寄生生活,使叶片出现锈斑抑制其生长,在入侵地种植野艾蒿也可有效减少三裂叶豚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三裂叶豚草的入侵改变了该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B.入侵早期三裂叶豚草的种群增长速率会不断增大
C.野艾蒿与三裂叶豚草竞争空间和资源,从而抑制三裂叶豚草的生长
D.在尚未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但入侵风险较高的区域,可喷洒锈菌预防
3.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度放牧会改变草原群落物种组成,但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不会改变
B.多种生物只要能各自适应某一空间的非生物环境,即可组成群落
C.森林群落中林下喜阴植物的种群密度与林冠层的郁闭度无关
D.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
4.下列关于种群及群落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性别比例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B.对具有趋光性的农林害虫的监测,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该方法能准确反映它们的种群密度
C.群落中的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总是此消彼长的
D.觅食生境一样的两种鸟,生态位不一定相同
5.土壤镉污染影响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种植富集镉的植物可以修复镉污染的土壤。为了筛选这些植物,某科研小组研究了土壤中添加不同浓度镉后植物A和B的生长情况,以不添加镉为对照(镉含量0.82mg·kg-1)。一段时间后,测量植物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植物体镉含量,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和B都发生了镉的富集
B.与植物A相比,植物B更适合作为土壤镉污染修复植物
C.在被镉污染的土壤中,镉对植物B生长的影响更大
D.若以两种植物作动物饲料,植物A的安全风险更大
6.为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某地实施了退耕还湖工程。某经过改造的湖泊生态系统中存在三个营养级,其能量流动情况如下表(单位:×103kJ)。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各种生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的营养结构
B.候鸟迁入和迁出导致群落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发生变化,这属于群落演替
C.通过该表无法计算出第三营养级的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表中的X的具体数值是6,由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4%
7.磷循环是生物圈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磷经岩石风化、溶解、生物吸收利用、微生物分解,进入环境后少量返回生物群落,大部分沉积并进一步形成岩石。岩石风化后磷再次参与循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磷元素年周转量比碳元素少
B.人类施用磷肥等农业生产活动不会改变磷循环速率
C.磷参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D.磷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8.松树受到松叶蜂幼虫攻击时,会释放植物信息素,吸引寄生蜂将卵产入松叶蜂幼虫体内,寄生蜂卵孵化后以松叶蜂幼虫为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过程中松树释放的信息应是化学信息
B.3种生物凭借该信息相互联系形成食物链
C.松树和寄生蜂的种间关系属于原始合作
D.该信息有利于维持松林群落的平衡与稳定
9.下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单位:J•km-2•a-1)。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注:碎屑是指水体中植物的残枝败叶、动物遗体及其粪便。
A.图示31.l J•km-2•a-1能量包含Ⅲ粪便中的能量
B.Ⅱ和碎屑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实现物质循环
C.第二营养级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1.21%
D.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出都是通过各营养级的呼吸而实现
10.大兴安岭森林和呼伦贝尔草原,生物种类的组成稳定,生态系统的外貌、结构保持相对稳定,都是处于生态平衡的系统。下列关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兴安岭森林的恢复力稳定性大于呼伦贝尔草原
B.大兴安岭森林生产者的有机物积累量与消费者的摄食量基本相等
C.呼伦贝尔草原通过负反馈调节使草和食草动物的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D.砍伐树木或放牧不利于提高大兴安岭森林和呼伦贝尔草原的自我调节能力
11.据《汜胜之书记载》,在瓜田中“又种薤十根,令周回瓮,居瓜子外。至五月瓜熟,薤可拔卖之,与瓜相避。又可种小豆于瓜中,亩四五升”,其藿可卖。此法宜平地,瓜收亩万钱。”这种生产方式就是立体农业的雏形。某农场在板栗林里栽培茶树,通过精心管理取得了板栗、茶树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下列关于两个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瓜田中的薤、瓜、豆等全部植物和动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B.瓜田立体农业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
C.板栗和茶树两种植物的根系深浅搭配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垂直结构
D.两个生态系统通过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提高了经济效益
12.关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清洁能源的使用能够降低碳足迹
B.在近海中网箱养鱼不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
C.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
D.水泥生产不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唯一原因
13.据报道,2015年到2019年长江经济带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2hm2下降至0.2958hm2,5年的下降率为7.91%。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7hm2下降到0.4498hm2,5年的下降率为2.37%。结合上述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江经济带这5年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
B.长江经济带这5年的环境容纳量维持不变
C.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
D.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
14.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进行高效的共生固氮,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其对旱、寒等逆境的适应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沙棘可作为西北干旱地区的修复树种
B.在矿区废弃地选择种植沙棘,未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二者共生改良土壤条件,可为其他树种的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D.研究弗兰克氏菌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沙棘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15.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生态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增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经济所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循环经济
B.生态工程的特点是少消耗、低效益、可持续
C.“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在湿地的周围建立缓冲带可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16.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下列能增大生态足迹的做法是( )
A.多吃蔬菜,少吃肉
B.少开私家车,多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C.培育高光合效率的农作物
D..采用掠夺式开发利用的“牧童经济”模式
简答题
17.生态位可以定量测度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生态位重叠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在同一空间分享或竞争资源的情况。某研究小组调查了某山区部分野生哺乳动物的种群特征,并计算出它们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如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物种的生态位包括该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 等。长时间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猛兽数量,使用 (填工具)对动物干扰少。
(2)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一般相对较 (填“大”或“小”)。那么,物种S1的猎物有可能是物种 和物种 。
(3)物种S3和物种S4可能是同一属的动物,上表中支持此观点的证据是 。
(4)已知物种S2是夜行性动物,那么最有可能属于昼行性动物的是物种 和物种 ,判断依据是 。
18.凤眼莲又名“水葫芦”,原产于南美洲,作为畜禽饲料引入我国,引发了一系列生态和经济问题。回答以下问题:
(1)可通过 法调查水系中风眼莲的种群密度。研究发现,每年7月中下旬,水体中另一种外来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会被昆虫水花生象甲大量啃食,从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分析该阶段凤眼莲种群密度变化的原因是 。
(2)凤眼莲成为优势种覆盖水面时,水系中的沉水植物会显著减少,原因是 。沉水植物的减少又会加剧水生动植物的减少,因此凤眼莲的入侵往往会使当地的 降低甚至丧失。
(3)凤眼莲会吸收水体中有害的重金属离子,据此推测,凤眼莲的入侵可能会危害人体健康的原因是 。
(4)可通过引进天敌治理凤眼莲的入侵,该措施属于 防治。引进天敌时,需考虑的问题有 (答出1点即可)。
19.人工湿地是一种生态污水处理工程系统,20世纪8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国,随后其数量快速增长。人工湿地与传统污水处理厂相比,投资低、成本低、效率高,具有多重生态服务功能。如图为某市人工湿地结构和污水处理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 平衡和 平衡的特征。
(2)为防止污水浓度过高,造成微生物过度失水死亡,在将污水排入处理系统前,一般要先对流人的污水进行 ,同时还要控制单位时间污水的输入量,原因是 。
(3)若某种药物A由于处理不当随污水进入该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则水体可能出现 现象,从而使某些藻类种群大暴发,进而导致鱼虾类大量死亡。
(4)同时沿海湿地是巨大的“碳库”,对于碳循环的稳定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试分析湿地被称为“碳库”的原因是 。
镉浓度(mg·kg-1)
地上生物量(g·m-2)
地下生物量(g·m-2)
植物体镉含量(mg·kg-1)
植物A
植物B
植物A
植物B
植物A
植物B
对照
120.7
115.1
23.5
18.0
2.5
2.7
2
101.6
42.5
15.2
7.2
10.1
5.5
5
105.2
35.2
14.3
4.1
12.9
7.4
10
97.4
28.3
12.1
2.3
27.4
11.6
营养级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同化量
500
Y
Z
呼吸作用消耗
132
26.5
3.8
未被利用
292
34.3
3.1
分解者
X
2.2
0.1
物种
S1
S2
S3
S4
S5
S6
S1
1
S2
0.36
1
S3
0.40
0.02
1
S4
0.37
0.00
0.93
1
S5
0.73
0.39
0.38
0.36
1
S6
0.70
0.47
0.48
0.46
0.71
1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综合检测A卷》参考答案:
1.B
【分析】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在自然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最终呈现S形增长。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
2、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详解】A、食物、气候是影响高原鼠种群密度的外源性因素,领域行为是影响高原鼠种群密度的内源性因素,A错误;
B、鼠害发生后可能会造成草地生产力下降和水土流失,导致高原鼢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B正确;
C、依据种群年龄结构可推测出当年高原盼鼠的出生率,C错误;
D、可通过标记重捕法估算该地高原盼鼠数量,D错误。
故选B。
2.D
【分析】1.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原来占优势的物种也可能逐渐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失。
2.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模型
(1)种群的J形增长: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2)种群的S形增长: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呈S形。
【详解】A、由题意可知,随着入侵时间的延长,多种该地原来常见的植物逐渐消失了,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了变化,因此改变了该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A正确;
B、入侵早期因空间条件充裕、没有天敌或其他竞争物种等,三裂叶豚草的种群增长曲线为J形,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大,B正确;
C、野艾蒿可以与三裂叶豚草竞争空间和资源,从而抑制三裂叶豚草的生长,C正确;
D、由题干信息可知,某锈菌专营寄生生活,因此若在尚未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但入侵风险较高的区域,提前喷施锈菌会因为没有宿主而造成锈菌死亡,D错误。
故选D。
3.D
【分析】1、群落的季节性是指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例如,有些种类的植物在早春来临时开始萌发,并迅速开花和结实,到了夏季其生活周期结束;另一些种类的植物则在夏季达到生命活动的高峰,从而导致群落在春季和夏季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可以概括为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等)和生物因素(群内部生物因素和种群外部生物因素)两大类。
3、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的简单集合, 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详解】A、过度放牧,牛、羊等牲畜会大量取食禾本科植物,有利于一二年生的低矮草本获得更多的光照等资源而成为占优势的植物,所以过度放牧会改变草原群落物种组成,也会改变优势的物种,A错误。
B、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的简单集合, 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自适应某一空间的非生物环境,但彼此没有一定的种间关系就不能构成群落,B错误;
C、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取决于林冠层郁闭度,但不一定是郁闭度越大,种群密度越小的,对于喜阴植物(惧怕强光)来说,在一定范围内(林冠层郁闭度较小,光照强度比较高的范围内),有可能林冠层郁闭度越大、光照强度越低,其种群密度反而越大,C错误;
D、在夏季,温带落叶阔叶林枝繁叶茂,而在冬季叶片全落,只剩光秃的枝干,所以在温带地区,草原和森林的外貌在春、夏、秋、冬有很大不同,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D正确。
故选D。
4.D
【分析】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当种群数量极少,调查其种群数量时,应该逐个计数。
【详解】A、性别比例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A错误;
B、调查具有趋光性的农林害虫的监测,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调查估算其种群数量,但结果只是估算值,不能准确反映种群密度,B错误;
C、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并非总是此消彼长,当捕食者的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被捕食者数量的减少,C错误;
D、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觅食生境一样的两种鸟,生态位不一定相同,D正确。
故选D。
5.B
【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筛选可以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植物,自变量为镉的浓度和植物种类,因变量为植物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植物体镉含量。
【详解】A、由表可知,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和B的植物体镉含量都有所增加,说明植物A和B都发生了镉的富集,A正确;
B、由表可知,在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的植物体镉含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都高于植物B,所以与植物B相比,植物A更适合作为土壤镉污染修复植物,B错误;
C、由表可知,在相同的镉浓度处理下,植物A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都高于植物B,说明在被镉污染的土壤中,镉对植物B生长的影响更大,C正确;
D、由表可知,在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的植物体镉含量高于植物B,说明植物A对镉的富集能力更强,若以植物A作动物饲料,镉会沿着食物链进行富集,安全风险更大,D正确。
故选B。
6.D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两部分,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指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为纽带所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未利用+流入下一营养级+其他部分;
3、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
【详解】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两部分,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指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为纽带所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
B、候鸟的迁入和迁出导致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属于群落的季节性,B错误;
C、根据计算公式: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未利用+流入下一营养级+其他部分,在该生态系统中,肉食性动物为最高营养级,无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结合表中数据可得肉食性动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3.2×103KJ,C错误;
D、根据C选项中的计算公式可推算出肉食性动物能量计算公式为:Z=3.8+3.1+0.1=7,植食性动物能量计算公式为:Y=26.5+34.3+2.2+7=70,植物能量计算公式为:500=132+292+X+70,即X=6;结合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公式: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可计算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70/500×100%=14%,D正确。
故选D。
7.B
【分析】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这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详解】A、细胞中碳元素的含量高于磷元素,故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磷元素年周转量比碳元素少,A正确;
B、人类施用磷肥等农业生产活动,使部分磷留在无机环境里,改变磷循环速率,B错误;
C、植物吸收利用的磷可用于合成磷脂、ATP、DNA、RNA等物质,故磷参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C正确;
D、磷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D正确。
故选B。
8.B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大致可以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就是化学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松树释放植物信息素吸引寄生蜂,植物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
B、松叶蜂幼虫攻击松树不需要凭借该信息,B错误;
C、寄生蜂将卵产入松叶蜂幼虫体内,寄生蜂卵孵化后以松叶蜂幼虫为食,从而减少松树受到攻击,松树受到松叶蜂幼虫攻击时,会释放植物信息素,吸引寄生蜂将卵产入松叶蜂幼虫体内,两者相互合作,彼此也能分开,属于原始合作关系,C正确;
D、通过该信息的调节使得松鼠、松叶蜂、寄生蜂维持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松林群落的平衡与稳定,D正确。
故选B。
9.C
【分析】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能量去向为: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
【详解】A、Ⅲ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Ⅱ的同化量,不包含在31.l J•km-2•a-1的能量里,A错误;
B、物质循环是在生物圈中循环的,且是碳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B错误;
C、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是896.3,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是100.5,两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是11.21%,C正确;
D、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能量输出为: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D错误。
故选C
10.C
【分析】1、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 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2、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 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
3、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 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 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详解】A、大兴安岭森林中组分多、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小于呼伦贝尔 原,A错误;
B、大兴安岭森林生产者的有机物积累量与消费者摄食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有关,B错误;
C、呼伦贝尔草原通过负反馈调节使草和食草动物的数量维持相对稳定,C正确;
D、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适当砍伐树木或合理放牧利于提高大兴安岭森林和呼伦贝尔草原的自我调节能力,D错误。
故选C。
11.B
【分析】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详解】A、生物群落包含一定空间内的所有生物,除了动物和植物,还有细菌等,A错误;
B、瓜田立体农业通过间种和套种,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B正确;
C、板栗和茶树两种植物的根系深浅搭配可以体现群落结构的垂直结构,C错误;
D、两个生态系统通过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提高了经济效益,D错误。
故选B。
12.B
【分析】全球性的生态问题有: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
【详解】A、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积,洁能源的使用能够降低碳足迹,A正确;
B、在近海中网箱养鱼,养殖过程中大量饵料及产生的排泄物等有机物长时间的累积,对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会产生各种影响,B错误;
C、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如过度砍伐森林等,C正确;
D、水泥生产不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唯一原因,除此之外还有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D正确。
故选B。
13.B
【分析】生态足迹是指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
【详解】A、长江经济带这5年,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7hm2下降到0.4498hm2,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2hm2下降至0.2958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一直大于人均生态足迹,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A正确。
B、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生态承载力下降,所以这五年的环境容纳量改变,B错误。
C、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降低吸纳废物所需的土地及水域面积,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C正确。
D、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生产资源的能力,可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D正确。
故选B。
14.B
【分析】生态工程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自生: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一方面是源于其中的“生物”,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再生更新等;另一方面是这些生物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特别是种间关系)进行自组织,实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形成有序的整体。这一有序的整体可以自我维持。这种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
【详解】A、结合题干,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其对旱、寒等逆境的适应性,故沙棘可作为西北干旱地区的修复树种,A正确;
B、在矿区废弃地选择种植沙棘,因地制宜,种植适合该地区生长的物种,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错误;
C、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进行高效的共生固氮,二者共生改良土壤条件,可为其他树种的生长创造良好环境,C正确;
D、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利于固氮和增强植物的抗逆性,研究弗兰克氏菌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沙棘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D正确。
故选B。
15.B
【分析】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原则,使一个系统产生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而实现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生态工程。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的含义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进行区域小循环和全球地质大循环,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从而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效果,例如“无废弃物农业 ”。与传统的工程相比较,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在生态系统的周围建立缓冲带可以减少人类的干扰。
【详解】A、生态经济所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循环经济,A正确;
B、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B错误;
C、“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该农业中有机肥料的施用,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土壤养分如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循环利用,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C正确;
D、在湿地的周围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可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D正确。
故选B。
【点睛】
16.D
【分析】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职。例如,一个人的粮食消费借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而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因此,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详解】A、吃素食与吃肉食相比,能降低人的营养级,因此能减少生物足迹,A错误;
B、开车出行比步行消耗能量多,因此少开私家车,多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减少生态足迹,B错误;
C、培育高光合效率的农作物,提高光合速率,可以减少生态足迹,C错误;
D、“牧童经济”是指人类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沙尘暴频发是人类过度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导致森林、草原破坏引起的,这会加大生态足迹,D正确;
故选D。
17.(1)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红外相机
(2) 大 S5 S6
(3)物种S3和物种S4重叠指数最大,说明这两种生物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某一资源因素(食物、营养成分、空间等)的可能性较大
(4) S3 S4 S2与S3、S4重叠指数最小,说明它们占用相同资源较少
【分析】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对于某一生物种群来说,其只能生活在一定环境条件范围内,并利用特定的资源,甚至只能在特殊时间里在该环境出现。这些因子的交叉情况描述了生态位。生态位主要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详解】(1)物种的生态位包括该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长时间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猛兽数量,使用红外相机对动物干扰少;
(2)存在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生态位有重叠,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某一资源因素(食物、营养成分、空间等)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所以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一般相对较大;因此由表格可以看出,S1与S5、S6的重叠指数最大,因此物种S1的猎物有可能是物种S5和物种S6;
(3)由表格信息可知,物种S3和物种S4重叠指数最大,说明这两种生物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某一资源因素(食物、营养成分、空间等)的可能性较大,因此二者可能属于同一属的动物;
(4)由表格信息可知,S2与S3、S4重叠指数最小,说明它们占用相同资源较少,因此最有可能属于昼行性动物的是物种S3和物种S4。
18.(1) 样方法 竞争者喜旱莲子草由于被大量啃食,凤眼莲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种群密度增大
(2) 凤眼莲产生遮光效果,使沉水植物获得的光照显著减少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3)有害重金属离子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富集
(4) 生物 引入的天敌是否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否能够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
【分析】1、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黑光灯诱捕法: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3)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4)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
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
(2)控制有害动物——机械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详解】(1)凤眼莲为植物,可通过样方法调查水系中风眼莲的种群密度。每年7月中下旬,体中另一种外来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会被昆虫水花生象甲大量啃食,此时凤眼莲在竞争中占优势,生长会进入爆发期,繁殖加快,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增大
(2)凤眼莲成为优势种覆盖水面时,会对水体产生遮光效果,使沉水植物获得的光照显著减少。沉水植物的减少又会加剧水生动植物的减少,使群落物种丰富度降低,使当地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甚至丧失。
(3)凤眼莲可作为畜禽饲料,凤眼莲会吸收水体中有害的重金属离子,有害重金属离子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富集,可能会危害人体健康。
(4)可通过引进天敌治理凤眼莲的入侵,该措施属于生物防治。引进天敌时,需考虑的问题有引入的天敌是否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否能够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
19.(1) 收支 功能
(2) 一定的稀释处理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污水能力有一定限度
(3)富营养化
(4) 间接 湿地中植物种类丰富,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碳,由于湿地底部相对厌氧的环境限制了有机物的分解,使湿地中固定的有机物不断堆积,起到储存碳的作用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二是对生态 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 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需要指出的是,直到近几十年来,人类才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详解】(1)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收支平衡、功能平衡的特征。
(2)为防止污水浓度过高,造成微生物过度失水死亡,在将污水排入处理系统前,一般要先对流人的污水进行一定的稀释处理,降低其浓度,同时还要控制单位时间污水的输入量,原因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污水能力有一定限度。
(3)若某种药物A由于处理不当随污水进入该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则水体可能出现富营养化现象,从而使某些藻类种群大暴发,进而导致鱼虾类大量死亡。
(4)同时沿海湿地是巨大的“碳库”,对于碳循环的稳定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试分析湿地被称为“碳库”的原因是湿地中植物种类丰富,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碳,由于湿地底部相对厌氧的环境限制了有机物的分解,使湿地中固定的有机物不断堆积,起到储存碳的作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生物技术与工程综合检测(B卷)含解析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生物技术与工程综合检测(A卷)含解析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因工程应用广泛,成果丰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综合检测B卷含解析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棉蚜是个体微小、肉眼可见的害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