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用于新教材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章水的运动课时23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湘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章水的运动课时23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湘教版,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相互联系的陆地水体,河流的补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相互联系的陆地水体
1.陆地水
(1)概念:分布在陆地的各类水体的总称。
(2)类型
①地表水:包括河水、湖泊水、沼泽水、冰川、生物水等。②地下水:埋藏于地表以下的水。
2.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陆地水体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
在下图中添加箭头以表示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答案
二、河流的补给
特别提醒 河流水与地下水、湖泊水之间的特殊补给关系
河流水与地下水、湖泊水之间并不总是存在相互补给的关系。在特殊情况下,如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流水位总是高于地下水位,因此总是河流水补给地下水;河流源头的湖泊,水位总是高于河流水位,因此总是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思考 说明湖泊(水库)对河流的调蓄作用。
答案 (1)湖泊对河流径流具有削峰补枯的作用,受此作用影响,在相同情况下,湖泊上游河段水位变化大,而湖泊下游河段水位变化相对平缓。(2)修建水库前后,受水库调蓄作用影响,水库下游河段在修建水库前水位变化大,修建水库后水位变化平缓。
1.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方法
(1)依据河流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条件判断
(2)依据径流变化过程判断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量与降水变化一致;冰雪融水补给取决于气温,河流径流高峰在夏季;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径流平稳;湖泊对径流具有调节作用,使径流过程趋于缓和;春季有明显汛期的河流则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2.河流流量曲线图的判读
(1)识别图中纵、横坐标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单位及数值,特别是纵坐标。
一般横坐标表示时间变化,纵坐标反映数值特征(高低、变化幅度以及极值出现的时间)。上面甲、乙两图中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甲图中纵坐标为河流流量与降雨量,乙图中纵坐标为河流流量与气温。
(2)以横坐标的时间变化为主线,结合流量过程曲线的数值变化,分析其水文特征
①阅读图中流量过程曲线,依据纵坐标中的流量数值(绝对值或相对值)推断河流全年流量(或多年平均流量)的大小。
②分析图中流量过程曲线的变化幅度,确定河流流量的枯水期、丰水期(或枯水年、丰水年)的时间段、丰水期和枯水期流量的差值大小;是否有断流,断流出现在哪几个月份等;说明河流流量年内季节变化规律(或流量年际变化规律)。如上图,甲河流量较大,汛期出现在4~7月份,冬季是枯水期。乙河流量较小,气温越高,流量越大,冬季出现断流。
(3)结合河流的流量,并对照河流汛期确定河流的补给形式
①汛期出现在夏秋季、枯水期在冬春季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区河流刚好相反。
②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③春季和夏季出现两个汛期的河流,除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④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内流河往往是由于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雪融水补给所致。
⑤曲线变化和缓,多是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如上图,甲河流量与降水量的对应关系明显,说明以雨水补给为主;乙河流量与气温的对应关系明显,说明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4)确定河流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
图中甲河水量丰富,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季风气候区;乙河水量较小,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内流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2022·湖南地理)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下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量
C.蒸发量 D.地表径流量
2.推测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 )
A.1961~1979年 B.1970~1989年
C.1980~1999年 D.2000~2020年
3.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湖岸地区( )
A.沙尘天气增多 B.灌溉面积扩大
C.湖岸线较稳定 D.绿洲面积增加
[关键信息点拨]
答案 1.D 2.B 3.D
解析 第1题,气温一般是通过蒸发来影响湖区水量的,气温越高、蒸发量越大,水量可能就越少。蒸发量虽然也受湖面面积、风力大小、湿度、辐射、气压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但主要是受气温影响。图中蒸发量变化幅度较小,意味着气温也没有趋势性明显的变化,A、C错;图中柱状图显示,降水量略有波动,但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变化,与“水量变化显著”不符,B错;图示中有明显变化趋势的只有入湖地表径流量,D正确。第2题,材料信息表明,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补给方向取决于两者的水位高低,读图可知,1961~1969年,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湖水水位应上升,此时湖水补给湖滨地下水;1970~1989年,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湖水水量明显减少,水位明显下降,此时湖滨地下水补给湖水明显;1990~2020年,入湖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略大于蒸发量,湖水水位缓慢上升,此时湖滨地下水与湖水之间相互补给量不大。因此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1970~1989年,故选B。第3题,根据湖区水量收支差额比较,20世纪80年代蒸发量>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是湖泊面积最小的时期。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的降水量基本一致,蒸发量略有增加,而入湖地表径流量增加明显,总体来说是湖泊的水量收入>支出,湖水水位升高,湖泊面积扩大,湖岸地区沙尘天气减少,A错;湖泊面积增大,湖岸线向陆地方向移动,C错;入湖地表径流量增大,湖岸地区水资源条件改善,绿洲面积也相应增加,选D。灌溉面积扩大,会因引入湖河水灌溉而加剧入湖地表径流量的减少,导致湖泊面积减小,与题意不符,B错。
考向1 通过“河流的补给类型”考查“区域认知”
(2023·天津部分区联考)马莲河位于我国中度冻融区,是黄河二级支流泾河的最大支流,河水含沙量、输沙量大,水质苦咸,含盐量高(盐分主要来源于岩石化学风化)且季节变化大。马莲河干流几乎无坝库及引水工程,目前计划建设马莲河水库,该水库兼有咸水淡化作用。下图示意马莲河水系及下游庆阳至雨落坪段某月等潜水位线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马莲河河水含盐量( )
A.春季因冻土融化而突增
B.夏季因盐类物质汇聚达到峰值
C.秋季因蒸发减弱而降低
D.冬季受寒潮侵袭影响波动较大
2.图示月份,马莲河流域( )
A.上游河水补给地下水,下游地下水补给河水
B.上游冰川融水补给河水,下游地下水补给河水
C.多是地下水补给河水
D.正值一年中的丰水期
3.马莲河水库建成后的主要作用有( )
①保障下游生产生活用水 ②提高马莲河的航运价值 ③降低黄河干流泥沙含量 ④提升马莲河的防洪能力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答案 1.A 2.C 3.D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马莲河位于我国中度冻融区,春季气温回升,冻土融化,使矿物元素浓度较高的土壤水、地下水大量补给河水,导致马莲河河水含盐量出现突增现象,A对;夏季降水多,因大量淡水注入,稀释作用凸显,河水含盐量降低,B错;秋季随着降雨减少,含盐量因蒸发浓缩而增高,C错;冬季降水少且冰冻,水循环慢,河水含盐量波动较小,D错。故选A。第2题,根据等潜水位线分布判断,图示月份呈现地下水向马莲河汇聚的趋势,说明地下水补给河水,正值枯水期,则全流域主要是地下水补给河水;马莲河位于黄土高原,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故选C。第3题,马莲河流域位于黄土高原,水质含盐量高,该地区淡水较缺乏,建设有淡化作用的水库,利于保障下游生产生活用水,①对;马莲河全流域航运价值低,修建水库后也没有明显的改善效果,②错;水库可拦截泥沙,减少进入黄河干流的泥沙,降低黄河干流泥沙含量,③对;水库位于马莲河下游出口附近,对整个流域的防洪作用较小,④错。故选D。
考向2 通过“河流径流量的变化”考查“综合思维”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西北地区一些河流夏季径流量有增大趋势。下图示意某年新疆境内某条河流的各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百分比和径流变差系数(反映某地月径流量年际变化幅度)。据此完成4~5题。
4.近年来,该河流夏季径流量增大,主要是因为( )
A.夏季降水变多 B.冬季降雪量增多
C.冰川融化量增大 D.冬季气温升高
5.从长期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我国西北地区一些河流( )
A.径流量增大
B.径流变差系数变小
C.径流量减少
D.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小
答案 4.C 5.C
解析 第4题,新疆境内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冰川融化量增大,河流补给量增大,C正确。新疆地区距海洋十分遥远,受海洋气流影响很小,降水量不会因某季节突然增多;冬季气温升高与夏季河流径流量增大关系不大。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短期内夏季径流量会增大,而从长期来看,随着冰川大量融化,冰川后退,冰川融化量会越来越少,河流径流量将会减少,C正确;随着冰川面积逐渐缩小,夏季融化量会越来越少,河流径流变差系数会变大。
答题指导5 河流特征描述
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2.河流水系特征分析
3.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影响的分析
1.(2023·北京市东城区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描述尼加拉瓜的河流水系特征。(6分)
尼加拉瓜湖曾是太平洋伸进美洲大陆的一个海湾,随着岁月流逝,封闭成湖,并由咸水湖逐渐变成淡水湖。
(2)推测尼加拉瓜湖的形成过程。(4分)
答案 (1)河流较多,流程较短,流域面积较小,自西向东注入加勒比海。
(2)火山喷发,喷出物堵塞海湾出口,与外海隔绝而成湖;地表径流及大气降水不断汇入湖泊,湖水上涨不断外泄入海,带走盐分,湖水日渐淡化,变成淡水湖。
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丹江口和钟祥是汉江上、中、下游的分界。
(1)相对于汉江下游,其上游河段显著的水文特征有哪些?(6分)
(2)分析汉江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6分)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地,为减少南水北调对汉江下游地区的影响,建设了从长江荆江河段引水至汉江下游河段的“引江济汉”大型输水工程,每年向汉江下游输送31亿立方米的水量。
(3)说明“引江济汉”对汉江下游生态环境产生的作用。(6分)
答案 (1)上游的水量少,水位季节变化大;流速快;含沙量少,水质更好。
(2)汉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季节降水多且集中;流域面积广,汇水区域大;支流数量多,汇水速度快;汉江中下游地势低平,河道曲折,排水不畅。
(3)提供水资源,缓解因调水可能引发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汉江枯水期水位,有助于维持下游生物多样性;改善下游水质,缓解水污染。
课时精练
如图是北半球某条河流上游水文站和下游水文站分别测得的“径流量随着季节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河上游和下游水源最主要的补给方式分别是( )
A.雨水、雨水
B.湖泊水、高山冰川融水
C.季节性积雪融水、雨水
D.高山冰川融水、雨水
2.湖泊水对河流具有调节作用,湖泊与河流存在着相互补给的关系。下列关于该河流所在地区湖泊、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的湖泊在冬季时补给河流、夏季时则受河流补给
B.该地的湖泊中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C.该地的河、湖水不参与陆地内循环
D.该地河流的汛期主要在冬季
答案 1.D 2.D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该河上游水量小,7、8月气温高,径流量较大,随着气温变化,冰川融水量也发生变化,所以上游水源最主要的补给方式是高山冰川融水。下游在冬季径流量大,冬季气温低,不可能是冰川融水补给,只可能是雨水补给。D正确。第2题,结合图示明显看出,该地河流的汛期主要在冬季,因此,该河流主要位于地中海气候区,河流有冬汛,D正确。该地的河流在冬季时水位较高,应是河流补给湖泊,夏季时则是湖泊补给河流,A错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是北美洲的苏必利尔湖,不在地中海气候区,B错误;该地的河、湖水参与陆地内循环,C错误。
(2023·安徽合肥市模拟)下图示意某河流流域1936~2017年各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及入海口径流量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该河流可能位于( )
A.东非高原 B.安第斯山区
C.地中海沿岸 D.西伯利亚地区
4.5~6月,该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
A.大气降水 B.积雪融水
C.冰川融水 D.地下水
5.从多年来看,该河流夏季径流量( )
A.与春季气温呈负相关 B.与夏季降水量呈正相关
C.与秋季气温呈正相关 D.与冬季降水量呈负相关
答案 3.D 4.B 5.A
解析 第3题,从该流域平均气温来看,该地最冷月均温-35 ℃左右,最低气温非常低,该地最高气温15 ℃左右,气温偏低,从图中河流径流量来看,从11月至次年4月其径流量接近0,结合此时气温较低,综合判断此时可能由于结冰导致河流径流量过低;西伯利亚地区位于高纬度地区,其结冰期较为漫长,符合该河流的径流量变化。东非高原位于非洲赤道地区,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沿岸位于亚热带地区;安第斯山整体虽海拔高,但其纬度较低,其河流无过长结冰期,故选D。第4题,从图中降水量来看,其降水主要出现在7~8月,5~6月降水较少,A错误;由于该地处于纬度较高地区,5~6月气温回升,积雪融水增多,河流径流量增大,B正确;5~6月非气温最高月份,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本区位于西伯利亚地区,冰川融水较少,C错误;地下水补给各月相对较为稳定,流量变化小,D错误。第5题,由于该地地处西伯利亚高纬度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方式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越高,积雪融化越多,积雪随气温上升存量越少,导致夏季河流补给减少,春季气温越低,导致大部分积雪延至夏季融化,夏季河流径流量会增大,故夏季河流径流量与春季气温呈负相关,故选A。
艾丁湖地处吐鲁番盆地,湖盆底海拔-154 m,是我国地势最低的洼地。下图示意艾丁湖湖泊最大面积各月出现频率与入湖河流日平均流量的季节变化。据此完成6~7题。
6.艾丁湖入湖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是( )
A.季节性积雪融水 B.高山冰雪融水
C.雨水 D.地下水
7.艾丁湖入湖河流日平均流量最大值与湖泊最大面积出现频率并不成正比,主要是由于艾丁湖( )
A.冬季湖面冻结 B.湖水下渗量增加
C.夏季蒸发旺盛 D.灌溉用水量增加
答案 6.B 7.C
解析 第6题,由图可知,艾丁湖入湖河流7月径流量最大;该地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季节性积雪融水发生在初春时节;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量的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都十分均匀,故选B。第7题,艾丁湖夏季入湖河流日平均流量最大,但湖泊最大面积频率非夏季最高,而是春季;其原因最可能是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湖水的收入小于支出;冬季湖泊出现最大面积频率较低,日平均流量较低;春季之后湖水下渗量增加,湖泊最大面积出现频率应该较低;灌溉用水增加应该在春季,湖泊最大面积出现频率应该较低。故选C。
温尼伯湖是加拿大第三大淡水湖,是更新世冰期巨大的古冰川湖的残迹。大陆冰川消融初期,温尼伯湖湖水曾经通过红河流入密西西比河。随着冰川进一步消融,温尼伯湖湖水改由纳尔逊河注入哈得孙湾,湖面逐渐保持稳定。下图示意温尼伯湖流域。据此完成8~9题。
8.温尼伯湖从形成初期到湖面稳定时期,该湖泊( )
A.水位先下降后上升 B.蓄水量保持稳定
C.水位先上升后下降 D.蓄水量逐渐减少
9.温尼伯湖湖水外泄方向改变后,红河( )
A.径流量增大 B.会发生凌汛现象
C.结冰期延长 D.水位季节变化小
答案 8.C 9.B
解析 第8题,温尼伯湖形成初期是大陆冰川消融产生的水源,开始时湖泊的蓄水量会先上升,A、D错误;之后随着冰川的进一步消融,冰川面积缩小,消融的水量减少,并且湖水改由纳尔逊河注入哈得孙湾,湖泊蓄水量下降,水位下降,C正确,B错误。第9题,温尼伯湖湖水外泄方向改变后,红河失去湖泊的水源补给,失去了冰川的融水补给,径流量减小,水位季节变化增大,A、D错误。受气温影响,结冰期不变,C错误。温尼伯湖湖水外泄方向改变后,红河流动方向改为自南向北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在秋末、初春和初冬会出现凌汛现象,B正确。
10.(2023·上海市徐汇区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无定河是黄河的支流,因其流量不定,深浅不定,流速不定,清浊不定,故有无定河之名。海流图河是无定河的一条支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其河床深度随无定河加深而加深。下图为无定河水系示意图。
(1)分析无定河水质清浊不定的自然原因。(6分)
(2)描述无定河干流南北两侧地势的差异并说明理由。(8分)
(3)简述海流图河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原因。(6分)
(4)分析海流图河河床深度随无定河加深而加深的原因,并推测其河床加深后流量的变化。(6分)
答案 (1)流域属温带季风气候,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流水的侵蚀、搬运等作用强弱变化大;无定河主要流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流经地区,植被稀疏,保沙保水能力差,汛期水土流失严重,因此河流的含沙量变化大,水质清浊不定。
(2)地势差异:北侧地势相对平坦;南侧地势起伏较大、地表破碎。(从地势高低角度不给分)
理由:北侧支流少、地表相对完整;南侧支流多,地表较为破碎。
(3)深居内陆,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附近无高山,缺少冰雪融水补给;流域地表水缺乏,支流较少,河流补给较少;海流图河流经沙漠,地下水较为丰富,地下水补给量大。
(4)海流图河汇入无定河,无定河加深,无定河与海流图河的落差加大;海流图河流速加快,对河床下蚀作用加强,深度加大。 加深后,地下水补给量增多,海流图河水量增大。补给类型
补给特点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示意图
雨水补给(最重要)
不连续性和集中性
降雨的季节变化
东部季风区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连续性和日变化
气温高低、积雪厚度、地形状态
东北地区
冰川融水补给
对河流径流的丰枯具有调节作用
气温高低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和沼泽水补给
削峰补枯,使河流径流过程趋于缓和
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地下水补给
深层地下水补给稳定,水量只有年际变化;浅层地下水补给水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地下水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补给
汛期
分布
湿润区
雨水
取决于降水的季节变化
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季风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干旱区
季节性积雪融水
春季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温带、亚寒带等冬季有降雪的地区: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等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
夏季(主要)
河流发源于高大山体,山体海拔高于当地雪线
该湖泊地处欧亚大陆内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较少,植被为草原和荒漠,
主要发展畜牧业、灌溉农业;内陆咸水湖,水分收入主要是地表径流汇入和大气降水,水分支出主要是蒸发_。
湖泊水量变化显著,会直接导致湖水水位的升降,进而影响湖泊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湖水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湖水补给地下水;湖水水位低于地下水位时,地下水补给湖水。水位差越大,补给量越大。
湖滨地下水与湖泊水的相互补给量少,可以大致根据蒸发量、降水量与入湖地表径流量的数据来判断湖泊水量的收支平衡关系,进而判断湖泊水量、水位的变化趋势。
图示三类柱状图,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是湖泊水分收入,蒸发量是支出,对比发现
每个时间段的收入、支出并不相等,其收支差值基本上就代表了地下水的补给量。例如 1961~1969年,收入为入湖地表径流量15.5 km3+降水量3.5 km3=19 km3,支出为蒸发量18 km3,收入与支出的差值为1 km3,这也就是湖泊水补给湖滨地下水的数量。
水文特征要素
描述特征
影响因素
水位
高或低,季节变化大或小,汛期出现的时间及长短
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道特征有关。河流主要的补给季节为汛期,此时水位高。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高低
流量
大或小、季节变化大或小
河流流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量与流域面积的大小。一般来讲,补给量与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流量越大;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方式
含沙量
大或小
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一般来讲,地形坡度越大、地面物质越疏松、植被覆盖度越差、降水强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
结冰期
有或无、长或短
无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 ℃;有结冰期,最冷月均温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章水的运动真题专练湘教版,共5页。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章水的运动课时24海_气相互作用湘教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厄尔尼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章水的运动课时22海洋与人类湘教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海洋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