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暨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上海市黄浦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暨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名句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名句名篇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默写
(1)山随平野尽,。(李白《渡荆门送别》)
(2)予独爱莲之,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欧阳修《醉翁亭记》)
(4)当一个位高权重的人,发现自己因没有知心朋友而分外孤寂时,常会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表达自己的心情。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1)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2)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
独游山寺
王荆公介,退处金陵。一日,幅巾杖屦,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词辩纷然。公坐其下,人莫之顾。有一人徐问公曰:“(3)公亦知书否?”公唯唯而已,(4)复问公何姓,公拱答曰:“安石姓王。”众人惶恐,惭俯而去。
公《定林》诗云: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就数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值月寻。兵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释①处金:指退出,归金。②屦:麻糙材质做的鞋,③漱甘:用水漱 ④烦襟:烦躁的心情。⑤诗句的意思是:真正的快乐并非无所寄托,悲鸣的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2.甲诗作者是唐代诗人(人名),丙文中的王荆公就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人名)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欣然起行( ) (2)人莫之顾(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和丙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恰当的是( )
(1)(我们)一起走出庭院散步 (2)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3)您不是也读过书吗 (4)(那人)又问荆公的姓名
A.(1)(3)
B.(1)(4)
C.(2)(3)
D.(2)(4)
5.丙文中“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所表达的情志意趣,在甲诗“,”中亦有体现。
6.(1)下列对丙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王荆公归隐山林后,自由自在,不受束缚。
B.王荆公年迈体弱,但与人交往的心性未改。
C.王荆公曾身处高位,令众人心生惶恐而离开。
D.王荆公的以礼待人和为人谦逊,令人折服。
(2)丙文中的王荆公是乙文中所说的“闲人”吗?简要说明理由。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己所欲,勿施于人”
①中外圣哲都教导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要我们将心比心,把自己视为恶、痛苦、灾祸的东西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却施于人,损人利己,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行径当然是对别人的严重侵犯。然而,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
②另一方面,自己视为善、快乐、幸福的东西,难道就可以强加于人了吗?要是别人并不和你一样认为它们是善、快乐、幸福,这样做岂不也是对别人的一种严重侵犯?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纷争的确起于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趣味、观点、立场等等。大至在信仰问题上,试图以自己所信奉的某种教义统一天下,甚至不惜为此发动战争。小至在思维方式上,在生活习惯上,在艺术欣赏上,在文学批评上……人们很容易以自己所是为是,斥别人所是为非,即使在一个家庭内部,家庭成员间改造对方趣味的斗争也是屡见不鲜的。
③事情的这一个方面往往遭到了忽视。人们似乎认为,以己所不欲施于人是明显的恶,出发点就是害人,以己所欲施于人的动机却是好的,是为了助人、救人、造福于人。殊不知在人类历史上,以救主自居的世界征服者们造成的苦难远远超过普通的歹徒。我们应该记住,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同样不可施于人。如果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文明人的起码品德,它反对的是对他人的故意伤害,主张自己活也让别人活,那么,“己所欲,勿施于人”便是一个文明人的高级修养,它尊重的是他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进而提倡自己按自己的方式活,也让别人按别人的方式活。
④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人们在精神信仰领域和私生活领域都享有了越来越多的自由。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合理化的进程,而那些以己所欲施于人者则是这个进程中的消极因素,倘若他们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我是丝毫不会感到意外的。
7.(1)随手乱扔垃圾的行为是属于( )
(2)自己喜欢吃辣,每次聚餐都强烈推荐大家尝试最辣的菜品是属于(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己所不欲,施于人
C.己所欲,勿施于人
D.己所欲,施于人
8.下列对“己所欲”的理解,与本文作者的看法不相符的是( )
A.自己视为善、快乐、幸福的东西。(见第②段)
B.自己的趣味、观点、立场。(见第②段)
C.为了助人、救人、造福于人(见第③段)
D.提倡自己按自己的方式活。(见第③段)
9.第③段画线句要证明的观点是( )
A.以己所不欲施于人是明显的恶
B.以己所欲施于人的动机是好的
C.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不可施于人
D.“己所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文明人的高级修养
10.黄同学读完文章后,质疑道:“己所欲,施于人,未必不可,只要尊重他人,并注意态度和语气。”请改写下面的事例,以求能证明黄同学的观点。
【事例】
一位旅行达人,总是喜欢向朋友推荐自己认为最好的旅游路线和景点,并且认为别人都应该按照他的计划行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学童
①这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事了。
②那时外国人开始到中国投资办企业,华阳镇第一个外资企业的老板叫杜拉克,杜拉克在华阳镇郊有一幢别墅。
③这幢别墅与当地财主尤老爷的后花园只隔着一道栅栏,栅栏两边花草地,垂柳成荫,是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去处。杜拉克的儿子小杜拉克每年随母来华看望父亲时,总在栅栏那边读书。尤老爷家是书香门第,世代为官,小少爷尤鹏举常在栅栏这边读书。两个同岁的学童学习都十分勤奋,天刚亮就来到栅栏边,一个“叽哩哇啦”,一个“之乎者也”,没人来喊连饭都不知道吃。
④九岁那年,他们隔着栅栏进行了第一次交谈。
⑤尤鹏举忽闪着黑眼睛,好奇地问:“你,你的鼻子怎么总肿着?肿得好高啊!”
⑥小杜拉克受父母熏陶,不但听得懂而且还会说几句华语:“N!N!我的鼻子没有肿,是天生的。”
⑦“天生的?那么大一团肉吊在脸面前,不难受么?走路不打前栽么?”
⑧小杜拉克笑得前仰后合:“我生来就是这样的鼻子,习以为常了,怎么会难受呢?怎么会打前栽呢!”
⑨笑过,小杜拉克闪动着蓝眼睛,好奇地问:“你后脑勺上怎么生着条尾巴呢?
⑩“不!这不是尾巴,是辫子!”
⑪“辫子?是天生的吗?”
⑫“哪是天生的!蓄的。——我爹说。凡大清子民都必须蓄发留辫子。“
⑬“后脑勺总甩着那么条大辫子,不难受么?走路不朝后坐吗?”
⑭尤鹏举笑得前仰后合:“我生下来就蓄发留辫子,习以为常了,怎么会难受呢?怎么会朝后坐呢?”
⑮问过答完笑罢,两个学童就各自读各自的书,或“叽哩哇啦”或“之乎者也”。但读着读着都走了神,都觉得对方很笨、很笨——很好端端的鼻子他说是肿了!明明是条辫子他说是尾巴!人笨到这份上,还有必要读书么?这么笨的人读书有什么用?
⑯尤鹏举就隔着栅栏先发问:“你为什么要读书?”
⑰“我爸爸说,书是知识的源泉,只有刻苦读书才能掌握知识呀!”
⑱“掌握知识干什么?”
⑲“搞发明创造呀!”
⑳“搞发明创造干什么?”
㉑小杜拉克觉得对方的提问太可笑了,可是又难以用三五句话说清楚,就反问:“那么你为什么要读书?”
㉒“我爹爹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谷,书中自有颜如玉!”
㉓“……什么意思?”
㉔“连这道理都不懂?——读书能升官发财,还能娶到漂亮媳妇!”
㉕小杜拉克憋不住突然捧腹大笑起来,笑得直喊肚子痛。
㉖尤鹏举本来就认定小杜拉克笨得可怜,见他又如此无端地大笑傻笑,因此觉得这小洋人十分的可笑,忍不住就也捧腹大笑起来,笑得直喊肚子痛。
㉗笑声撼得栅栏直晃……
㉘后来他们都长大成人了,各自在各自的国家谋事,就没有机会交谈了。小杜拉克曾托人给尤鹏举过一封信,信中说:“我如愿以偿,成为一名研究员……”
㉙尤鹏举问捎信人:“研究员算几品官?”
㉚捎信人解释说:“研究员不是官,是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
㉛尤鹏举摇头叹道:“既然如此,何必当初?读书不做官,读书又有何用?废了废了!”
㉜小杜拉克在实验室熬到秃了顶,驼了背,终有伟大发明问世,死后墓前有碑,碑文为:人类进步之一阶。尤鹏举皇榜高中后封官授品,有了“黄金屋”、“千钟谷”,“颜如玉”,深宅大院里养得脑满肠肥。死后墓前也有碑,碑文为:显赫一世。
㉝小杜拉克的墓碑至今还在,常有人吊唁;而尤鹏举的墓碑却在民国初年被乱民砸了,很可惜。不过尤鹏举是儿孙满堂的。
【注释】①书香门第:世代读书、相沿不变的人家。②显赫一世:一生名声威势盛。
1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12.下列关于两个学童对话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尤鹏举说小杜拉克鼻子肿了,激怒了小杜拉克。
B.有关鼻子和辫子的质疑,暗示俩人在互相讥讽
C.尤鹏举质疑发明创造,是因为他缺乏科学教育
D.在小杜拉克看来,想升官发财不能只依靠读书。
13.第㉗段“笑声撼得栅栏直摇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
14.第㉜段小杜拉克死后的碑文“人类进步之一阶”,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15.如果尤鹏举的后人想为他重新立一块碑,你建议碑文选用下列哪个词更好?结合对本文的理解说明理由。
(1)书香门第 (2)显赫一世
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初三年级整本书阅读分享展示活动即将开始。黄同学所在的小组拟定了以下任务,请你一起完成。
16.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第一篇中首先介绍了中国文字起源之一的( )
A.图画说
B.八卦说
C.结绳记事说
D.仓颉造字说
17.在“《》第一”中,朱自清认为中国文字的起源更合理的说法是。
【任务二:图解鲁迅的世界】
18.图1描绘的是《朝花夕拾·五猖会》中的一个场景。
(1)下列对这个场景的概述,正确的是( )
A.“我”正要出发去看会,父亲却要求“我”背书。
B.“我”背书遇到困难,父亲一句一句教“我”读。
C.“我”问私塾先生问题,他只顾看书不理“我”。
D.给父亲看病的名医,正在研究给父亲重新开药方。
(2)《五猖会》中父亲的所言所行,让鲁迅长大之后依然感到“诧异”。作品中的父亲,同时还代表中国文化伦理中的“父亲”。所以鲁迅会发出呼吁:“!”( )
A.大胆地说话
B.勇敢地前行
C.摆脱冷气
D.救救孩子
(3)黄同学在《朝花夕拾》阅读报告演示文稿的首页,放上了图2,为此他还搜集了下列材料,请你运用材料,结合作品和图2,写一段话,用来说服不赞成用图2的同学。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19.请以“向新而行”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答案】江入大荒流出淤泥而不染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高处不胜寒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荒、流、淤、染、寒。
【答案】2.刘禹锡王安石3.散步理会4.D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6.(1)B
(2)丙文中的王荆公是乙文中所说的“闲人”。王安石因改革失利而退隐,心境豁达,能从繁忙的政务中抽身而出,融入自然。这种状态正如乙文中“闲人”的定义,不为世事所扰,珍惜人生的简单与自在,同时也有一种对过往功业的淡然与人生哲理的领悟。
【分析】【甲】诗由刘禹锡创作,诗中通过描述在萧条凄凉的地方经过二十三年的弃置生活,来表达对旧友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思。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饱含人生哲理,表现了他对世事变化的超然达观和对未来的乐观自信,最后两句表达与友人欢聚时的欣悦之情。【乙】文由苏轼所写,文中苏轼于元丰六年被贬,被幽禁中却能从夜色中品味到自然的美好。文章字里行间展现了作者与张怀民对生活的豁达与洒脱。结尾处的感叹点出了志趣相投者的难得,也透露了他在逆境中依旧保持的一种闲适心态。【丙】文讲述了王安石在归隐生活中的一件事。他遇到一群在寺庙里谈论文学历史的人,而自己低调隐居,得不到注意。直到他透露名号时,才让众人震惊离去。这篇文章展现了王安石为人谦逊、淡泊名利的品质。通过寺庙中的自然景观以及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寻求心灵宁静和内心从容的生活理想。
【详解】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甲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夔州(即今重庆奉节),经历长期政治困厄,在经历了二十三年的被贬流放之后被召回长安。在这首诗中,刘禹锡通过对友人白居易赠诗的回应,借景抒情,表达了对人生变化的感叹以及虽屡遭挫折但仍保持乐观、坚韧心态的情怀。
丙文中的王荆公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王安石。他字介甫,号半山,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变法的主要倡导者,以推行新法闻名。丙文描绘了他退出政坛后的生活,展现出他谦逊淡泊的性格。在这段文字中,王安石隐居金陵,以悠然自得的方式体验生活,对待他人淡然谦和,折射出其豁达的心态和对自我身份的超然态度。据此填空即可。
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高兴地起来到庭院中散步。行:行走,散步。
(2)句意:没有人理会他。顾:顾及,理会。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相与:共同,一起;步:行走,散步;于:在;中庭:院子里。句意: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不是“走出庭院散步”,翻译错误;
(2)盖:大概是;竹:竹子;柏:松柏;影:影子。句意: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翻译正确;
(3)公:对成年男子的敬称;亦:也;知书:读过书。句意:你也读过书吗?“您不是也读过书吗 ”翻译有误;
(4)复:又;问:问询;何姓:姓什么。句意:(那人)又问荆公的姓名。翻译正确。
故选D。
5.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运用了“沉舟”“病树”来比喻诗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用“千帆”“万木”来比喻新生事物的成长与发展,从而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丙文中的“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都表现了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刘禹锡在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后,依然能够从自然界的变化中感受到生命的持续和希望。而王安石在诗中也指出,即使在哀鸣中,也能听到美妙的音乐,表达了能够在困境中寻找乐趣和安慰的生活哲学。两者都强调了逆境中对美好事物的发现和欣赏。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B.有误,丙文没有提到王荆公“年迈体弱”。文中只描述了王荆公身处隐退后的情景和与人的互动,并没有具体提到他的体貌特征或健康状况。
故选B。
(2)乙文中所说的“闲人”包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丙文中的王荆公可以说是乙文中所说的“闲人”。首先,王荆公(王安石)在退隐山林后,远离了官场的尘嚣与束缚,这让他获得了闲暇的时间和空间,这与乙文中“闲人”的状态相符。其次,王荆公在独游山寺时“坐其下”“唯唯而已”,宁静淡泊,不争于名利,这种心境亦体现了闲适。此外,他通过“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表达对生活的乐趣和自然的热爱,也与乙文中对月亮、自然的欣赏领悟之情相契合。因此,王荆公的悠闲自在、淡然处世符合“闲人”的特质。
【参考译文】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于是我)高兴地起来到庭院中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般清明澄澈,水中的藻荇交横错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丙】文:王安石因离职而退居金陵。有一天,他戴着头巾,拄着杖,穿着麻鞋,独自游览山上的寺庙,遇到几位客人正在热烈地谈论文学历史,议论纷纷。王安石坐在他们下首,没有人理会他。有一个人慢慢地问王安石:“您也读过书吗?”王安石只是点头。那人又问王安石的姓氏,王安石拱手回答:“姓王,名安石。”众人感到惶恐,惭愧地低下头离开。
王安石曾在《定林》诗中写道:“用甘甜的泉水漱口,清凉了牙齿;席地而坐,沉静了烦躁的心绪。在水边脱下鞋子,披上山岩上的被褥。只留下云朵为伴,随月色漫步其中。真正的快乐并非无所寄托,悲虫的鸣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答案】7.(1)B (2)D 8.C 9.C 10.示例:一位旅行达人,会将自己的旅行中认为最好的旅游路线和景点做成攻略,分享给需要的朋友,并告知朋友,每个人想经历的旅游路线和景点也许会有所不同,所以仅做参考使用,还是以朋友的意愿为主
【分析】这篇文章探讨了“己所欲,勿施于人”的哲学理念,批判了那些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人的行为。作者通过论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普遍认可的道德观,进一步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道德标准,即尊重他人的自主选择。文章指出,在多元价值的现代社会,强加个人意愿是消极的,也是对他人独立人格的侵犯。这种思考引发了对如何平衡个人喜好与尊重他人之间界限的深刻反思。
【详解】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 1)结合 “己所不欲”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垃圾”是自己不喜欢的,“随手乱扔”就是属于“施于人”,所以“随手乱扔垃圾的行为是”属于“己所不欲,施于人”。故选B。
(2)“自己喜欢吃辣”就是“己所欲”,“强烈推荐大家尝试最辣的菜品”就是把自己喜欢的推荐给别人,就是“施于人”。故选D。
8.本题考查作者观点。
A.结合第②段“另一方面,自己视为善、快乐、幸福的东西,难道就可以强加于人了吗”可知这是“己所欲,施于人”的表现,“自己视为善、快乐、幸福的东西”就是“己所欲”;
B.结合第②段“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纷争的确起于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趣味、观点、立场等等”可知这也是“己所欲,施于人”的表现,“自己的趣味、观点、立场”就是“己所欲”;
C.结合第③段“以己所欲施于人的动机却是好的,是为了助人、救人、造福于人”可知“为了助人、救人、造福于人”是“己所欲施于人的动机”,而非“己所欲”;
D.结合第③段“‘已所欲,勿施于人’便是一个文明人的高级修养,它尊重的是他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进而提倡自己按自己的方式活,也让别人按别人的方式活”可知这是“己所欲,勿施于人”的表现,“提倡自己按自己的方式活”是“己所欲”;
故选C。
9.本题考查论证的观点。
A.结合第③段“人们似乎认为,以己所不欲施于人是明显的恶,出发点就是害人”可知“以己所不欲施于人是明显的恶”是人们的看法,“似乎”一词表现了这种看法的不正确。所以划线句不是为了证明此观点;
B.结合第③段“人们似乎认为,以己所不欲施于人是明显的恶,出发点就是害人,以己所欲施于人的动机却是好的,是为了助人、救人、造福于人”可知“以己所欲施于人的动机是好的”也是人们的看法,也不正确。所以划线句也不是为了证明此观点;
C.结合第③段“殊不知在人类历史上,以救主自居的世界征服者们造成的苦难远远超过普通的歹徒。我们应该记住,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同样不可施于人”可知,这是以救世主的例子证明“己所欲施于人”这样的行为造成的苦难更为严重,是不可取的,这是反面事例,进而提出“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不可施于人”的观点,这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D.结合第③段“‘己所欲,勿施于人’便是一个文明人的高级修养,它尊重的是他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进而提倡自己按自己的方式活,也让别人按别人的方式活”可知“‘己所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文明人的高级修养”是本段得出的结论。划线句通过举例证明的是“己所欲施于人”这样的行为造成的苦难更为严重,而不是为了证明“己所欲,勿施于人”便是一个文明人的高级修养;
故选C。
10.本题考查论据的改写。
结合黄同学的观点“己所欲,施于人,未必不可,只要尊重他人,并注意态度和语气”可知事例“一位旅行达人,总是喜欢向朋友推荐自己认为最好的旅游路线和景点,并且认为别人都应该按照他的计划行事”中“认为别人都应该按照他的计划行事”态度不妥,有“己所欲,施于人”的强硬态度,改为让别人参考他的路线和攻略,朋友的意愿为主要的,就符合黄同学的观点了。
示例:一位旅行达人,总是热心地向朋友分享自己认为值得一游的路线和景点。他会耐心地倾听朋友的兴趣和需求,根据他们的喜好提出建议,而非强迫朋友接受自己的计划。通过尊重朋友的选择并表达自己的想法,他的建议常常受到朋友的欢迎。
【答案】11.(1)书香门第、世代为官(2)读书目的(3)搞发明创造,为人类作贡献(4)都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与追求。12.B 13.这句话通过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两人笑声之大,同时也暗示了两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相互不理解,表现了他们纯真无邪的孩童天性。14.强调小杜拉克致力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成就,与尤鹏举的碑文“显赫一世”形成鲜明对比,彰显科学和知识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意义。15.建议选用“显赫一世”,“显赫一世”更能体现尤鹏举的追求与人生价值,他在世时追求名利,官运亨通,而“书香门第”偏向于突出家庭对文化的传承,不能凸显尤鹏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小杜拉克与尤鹏举从童年到成年不同人生轨迹的对比,生动展现了中西方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两人孩时的对话充满童趣和文化差异的趣味,折射出他们对读书意义的不同理解。小杜拉克追求科学创新,献身人类进步;尤鹏举则以追求官职与财富为目标,体现了传统功名观。文章通过两人的命运和墓碑铭文的差异,深刻讽喻了功利性教育观念,启发人们思考读书与人生价值的真正意义。
【详解】11.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信息的概括。
(1)根据文章第③段“尤老爷家是书香门第,世代为官”可知,尤鹏举的家庭背景是:书香门第、世代为官。
(2)根据题干提示“升官发财,过上好日子”可知,这是尤鹏举的读书目的,所以此处应填 “读书目的”,用于概括后面下面的内容。
(3)根据“文中第⑰—⑲段小杜拉克说 “我爸爸说,书是知识的源泉,只有刻苦读书才能掌握知识呀!”“搞发明创造呀!”可知,小杜拉克的读书目的是掌握知识,搞发明创造。
(4)根据第⑰段小杜拉克说“我爸爸说,书是知识的源泉,只有刻苦读书才能掌握知识呀”可知,他期望通过掌握知识搞发明创造,以及第㉒段尤鹏举说“我爹爹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谷,书中自有颜如玉”可知,渴望通过读书升官发财、过上好日子,可见他们虽追求的路径不同,但都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与追求。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根据第⑧段“小杜拉克笑得前仰后合:‘我生来就是这样的鼻子,习以为常了,怎么会难受呢?怎么会打前栽呢!’”可知,小杜拉克没有被尤鹏举的话激怒,反而是笑了起来;
C.根据第⑳段“搞发明创造干什么?”可知,原文中并没有提到尤鹏举质疑发明创造是因为缺乏科学教育,而是他对小杜拉克的读书是为了发明创造的愿望不理解;
D.根据第㉔段“连这道理都不懂?——读书能升官发财,还能娶到漂亮媳妇!”可知,尤鹏举读书的目的就是升官发财,但文中并没有提到小杜拉克对升官发财的看法。故“在小杜拉克看来,想升官发财不能只依靠读书”表述错误;
故选B。
1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笑声撼得栅栏直摇晃”通过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两人笑声之大,表现出他们交流中对彼此文化差异产生的误解和逗趣,突出了两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相互不理解。同时通过“栅栏”的意象隐喻两人未来不同的人生选择,进一步突出主题。
14.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
“人类进步之一阶”,这句话作为小杜拉克的碑文,突出了他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贡献。碑文“人类进步之一阶”表明小杜拉克的人生价值已超越个人、家族,与全人类的进步联系,凸显小杜拉克追求科学理想的价值以及其人生意义的超越性。在全文中,它与尤鹏举的碑文“显赫一世”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彰显科学和知识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意义。
1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根据第㉜段“尤鹏举皇榜高中后封官授品,有了‘黄金屋’‘千钟谷’‘颜如玉’,深宅大院里养得脑满肠肥。死后墓前也有碑,碑文为:显赫一世”可知,尤鹏举追求的是功名利禄,他在封建社会中取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死后也希望得到人们的敬仰和纪念。因此,“显赫一世”更能体现他的人生轨迹和价值观。“书香门第”强调了尤鹏举家族的文化背景,偏向于文化的传承,“显赫一世”更符合他一生的追求和成就。同时,这个碑文也与原文中小杜拉克和尤鹏举的不同人生追求相呼应,更能突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观的差异,启发人们思考读书与人生价值的真正意义。
【答案】16.D 17.说文解字 “后世圣人”造出来的18.(1)A(2)D(3)图2中,鲁迅手举一块写有“不干了”的木牌,这一形象不仅生动展现了鲁迅先生的幽默与决绝,更深刻反映了他1926至1927年间在教育界多次辞职的动荡经历。这一决定背后,是对当时教育环境和政治氛围的深切不满与无奈。将这幅图置于《朝花夕拾》阅读报告演示文稿的首页,不仅贴合了鲁迅先生在作品中的批判精神,更能激发读者对作品及其背后时代背景的兴趣与思考。(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6.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
根据原著中的“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做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可知,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第一篇中首先介绍了中国文字起源之一的“仓颉造字说”;
故选D。
17.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字典、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被誉为“天下第一种书”。
《经典常谈》中《说文解字第一》原文写道: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的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据此可得出答案。
18.(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
《五猖会》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此文匠心独运,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做铺垫。然而,接着转写父亲要求“我”背书,“我”失望、郁闷至极,这本书的内容晦涩,“我”一个字一个字地背,最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而作者并没写五猖会的盛况;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
故选A。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
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的结尾处发出了沉痛的呐喊:“救救孩子”。鲁迅要拯救的是被封建礼教逼疯了的孩子。“救救孩子”准确反映了鲁迅在《五猖会》中对父亲强制自己背书的行为及其背后文化伦理的深刻反思,他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批评了封建家长和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同时也启示现代家庭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兴趣,不可过多地束缚孩子的天性。他因此发出的“救救孩子”这种强烈呼吁,希望改变这种对孩子身心造成压抑和伤害的教育方式;
故选D。
(3)本题考查拓展运用。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图中鲁迅拿着一块写有“不干了”的木牌,这幅图不仅生动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个性与态度,还与他的作品及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从鲁迅的个人简谱中我们可以看到,1926年至1927年间,他的职业生涯充满了波折与变动。特别是在1926年底,他正式向厦门大学辞职,并在次年的多个时间点提出辞职或实际离职,这反映出他对当时教育环境和政治氛围的不满与无奈。而图2中的“不干了”木牌,正是对这种情绪的直接而幽默的表达。
《朝花夕拾》作为鲁迅的散文集,不仅回忆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也蕴含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图2中的鲁迅,手持木牌,面带微笑,却透露出一种决绝与不屈,这与他在作品中展现的批判精神和独立人格相得益彰。
因此,用图2作为演示文稿的首页,不仅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还能准确地传达出《朝花夕拾》这部作品的精神内核和鲁迅先生的个人魅力。它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敢于直言不讳的鲁迅,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和时代背景。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9.【答案】例文:
向新而行
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如同航行于茫茫大海的船只,唯有不断寻找新的航向,才能抵达更远的彼岸。这便是“向新而行”的真谛——勇于探索未知,敢于创新实践,在变化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
回望历史长河,每一次社会的进步无不伴随着创新的火花。从蒸汽机的轰鸣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到互联网的普及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再到人工智能的兴起引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是对旧有秩序的打破,对新领域的开拓。正是这些勇于创新的人们,用他们的智慧和行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向新而行”同样至关重要。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竞争力,更能在面对挑战时,为我们提供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在学习方法上,传统的死记硬背已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而采用思维导图、番茄工作法等创新方法,则能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些新方法的应用,不仅让我们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更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然而,创新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具备开放的心态,勇于接受新事物,敢于挑战自我。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学会了反思和总结,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下一次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向新而行”,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挑战,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人民的需求,推动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创新的践行者,用实际行动去诠释“向新而行”的精神内涵。
总之,“向新而行”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行动。让我们在时代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不断创新,用实际行动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
“向新而行”这一题目,关键词在于“新”与“行”。“新”意味着创新、新颖、改变,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是对旧有事物的突破与超越;“行”则强调行动、实践,是将想法付诸实践的过程。将两者结合,文章应表达在面对生活、学习的挑战时,要勇于尝试新方法、新思路,并通过实际行动去实现目标,不断前进的精神。
文章可以围绕“勇于创新,勇于实践”这一中心思想展开,强调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只有不断追求新颖、勇于尝试,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个人价值。
2、构思选材:
文章开头可以引用一句关于创新或行动的名言,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简要阐述“向新而行”的重要性,引出文章主题。
主要内容选取一个或几个具体事例,如某位科学家通过创新方法解决难题,或某位学生在学习中尝试新策略取得优异成绩,展示“向新而行”在个人成长中的积极作用。还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如科技革新推动社会进步,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等,说明“向新而行”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讨论在面对未知或困难时,如何保持开放心态,勇于尝试新方法,通过实际行动克服挑战,实现自我超越。
最后总结全文,强调“向新而行”不仅是个人成功的关键,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呼吁读者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不断追求新的高度。
人物
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家庭背景
外貌特征
(2)
九岁学童,读书勤奋,好奇心强,(4)。
小杜拉克
外资企业老板
大鼻子
(3)
尤鹏举
(1)
大辫子
升官发财,过上好日子
材料:鲁迅个人简谱(1926—1927部分)
1926年1月中句
教育部撤销对周树人的免职处分,令其复职
11月中旬
收到中山大学聘书
2月下旬
开始写作后集为《朝花夕拾》的散文作品
12月底
正式向厦门大学辞职
3月下句
因防迫害,离家避难
1927年1月中句
离凤抵岛,就职中山大学
7月底
受聘厦门大学
4月中旬
参与救援被拓学生无效。其后多次提出辞职
8月下旬至 9月初
离京,赴厦门大学
5月初
编定《朝花夕拾》,次年出版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上海市闵行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暨中考一模) 语文试题(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为下列加点词选择相同意义的选项,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划线句,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上海市闵行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暨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名句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选择题,语言表达,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上海市长宁区2024-2025学年(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暨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名句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综合性学习,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