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12讲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含解析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700830/0-173926791644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12讲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含解析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700830/0-173926791649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12讲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含解析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700830/0-173926791652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含解析答案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12讲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含解析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12讲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含解析答案,共56页。
1.阐明减数分裂产生染色体数量减半的精细胞或卵细胞。
2.说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其遗传信息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
3.通过细胞分裂图像辨析染色体、核DNA数量变化,培养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能力。
4.运用模型、装片或视频观察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考点一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基本过程
1.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细胞的形成过程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2.减数分裂的概念
3.受精作用
(1)概念: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2)实质: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互融合,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3)结果: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
情境长句·练思维
1.减数分裂Ⅰ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 。
2.减数分裂形成的精细胞需经变形过程才能成为精子,该过程中将丢弃大部分的细胞质及多数细胞器,但全部线粒体被保留下来,并主要集中在尾的基部,意义是 。
3.卵细胞产生过程中,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其意义是 。
典型例题1 围绕减数分裂的相关概念与过程考查生命观念及科学思维
4.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同源染色体是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B.四分体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
C.同源染色体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的两条染色体
D.每个四分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的4条染色单体
经典高考题
5.已知某种细胞有4条染色体,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同学用示意图表示这种细胞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细胞。其中表示错误的是( )
A.B.C.D.
典型例题2 围绕减数分裂相关结构或物质数量变化考查科学思维
6.如图表示雄果蝇进行某种细胞分裂时,处于四个不同阶段的细胞(Ⅰ~Ⅳ)中遗传物质或其载体(①~③)的数量。下列表述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 )
A.Ⅱ所处阶段发生基因自由组合
B.Ⅲ代表初级精母细胞
C.②代表染色体
D.Ⅰ~Ⅳ中③的数量比是2∶4∶4∶1
7.如图为果蝇精子形成过程中某物质或结构的数量变化曲线图的一部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该图表示细胞内染色体数量变化,则AB段一定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B.若该图表示细胞内每条染色体上DNA数量的变化,则BC段不一定发生着丝粒分裂
C.若该图表示细胞内DNA数量的变化,则CD段不含有姐妹染色单体
D.若细胞中发生交叉互换,染色体的互换区段内同一位点上的基因不一定相同
[方法提炼] 引发相关物质数量变化的四大原因
典型例题3 围绕配子的种类和来源考查逆向思维
8.某种生物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如图表示该生物的精细胞。试根据细胞内基因的类型,判断这些精细胞至少来自精原细胞的个数是(不考虑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 )
A.2个B.3个C.4个D.5个
9.如图1所示为某动物初级精母细胞中的两对同源染色体,其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形成了如图2所示的四个精子,则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方法提炼] 根据配子中的染色体形态判断配子的来源的方法
1.减数分裂中的基本概念辨析
(1)同源染色体:男性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但X染色体比Y染色体大。
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且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如图中的A和B,C和D。
(2)非同源染色体:指形态、大小各不相同,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发生联会的染色体。如图中的A和C(或D),B和C(或D)。
(3)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4)四分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特有的现象,有丝分裂过程中不进行联会,不存在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作四分体。
(5)互换: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一部分片段的现象,如图中的A和B就发生了互换。
注: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8条脱氧核苷酸链。
2.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区别
3.利用三图一体的形式解读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
(1)甲为性原细胞;乙为初级性母细胞;丙、丁为次级性母细胞;戊为性细胞。
(2)熟练掌握细胞分裂结构图中的各种变化特点是理解应用两种坐标图的基础。直方坐标图突破的关键点:只有染色单体才会出现“0”现象;坐标曲线图中突破的关键点:首先看斜线——不存在斜线的为染色体的变化,有斜线的为染色单体或DNA,其次看关键点——染色单体起于“0”终于“0”。
4.依据细胞质的分配方式判断减数分裂中的细胞类型
考点二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
1.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特点比较
2.结合图像分析细胞分裂的方式及特点
(1)三个前期图的判断
是否出现四分体
结论:A为有丝分裂前期,B为减数分裂Ⅰ前期,C为减数分裂Ⅱ前期。
(2)三个中期图的判断
着丝粒是否排列在赤道板上
结论:A为有丝分裂中期,B为减数分裂Ⅱ中期,C为减数分裂Ⅰ中期。
(3)三个后期图的判断
染色体是否含有染色单体
结论:A为有丝分裂后期,B为减数分裂Ⅱ后期,C为减数分裂Ⅰ后期。
3.结合染色体的奇、偶数识别细胞分裂的方式
4.结合染色体的行为与形态判断细胞分裂的方式
5.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数目变化曲线的比较(假设体细胞内染色体数为2n)
注:图中减Ⅰ代表减数分裂Ⅰ,减Ⅱ代表减数分裂Ⅱ。
6.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分析
(1)若表示有丝分裂:AB段表示间期DNA复制,BC段表示前期、中期,DE段表示后期、末期。
(2)若表示减数分裂:AB段表示间期DNA复制,BC段表示减数分裂Ⅰ的前期到减数分裂Ⅱ的中期,DE段表示减数分裂Ⅱ的后期、末期。
7.细胞分裂的柱形图辨析
(1)有数目为0的一定是染色单体,细胞中核DNA和染色体数目不可能为0。
(2)柱形图各时期图像中,DNA的数目一定≥染色体的数目(1∶1或2∶1)。
(3)看有无染色单体;看染色体、核DNA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核DNA数的关系。
题型1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异同点的辨析
[跟踪突破]
2018·全国卷Ⅲ,T4
10.关于某二倍体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染色单体分离
B.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
C.一次有丝分裂与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次数相同
D.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11.在某哺乳动物(2N=24)体内,细胞甲和细胞乙的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分子数依次是12、24、24和24、48、48。下列关于两个细胞分裂方式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细胞甲和细胞乙一定都在进行有丝分裂
B.细胞甲和细胞乙可能都在进行减数分裂
C.细胞甲一定在进行减数分裂,细胞乙不可能进行减数分裂
D.细胞甲可能在进行有丝分裂,细胞乙一定在进行有丝分裂
题型2 “两结合法”图析细胞分裂的方式及特点
1.结合不同分裂时期特点判断细胞分裂方式及时期
2.结合染色体的奇、偶数识别细胞分裂方式
图像判断中应注意的几点:
(1)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细胞,可能含有同源染色体,如多倍体(四倍体的减数分裂)。
(2)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细胞可能没有同源染色体,如二倍体的单倍体的体细胞进行的有丝分裂。
(3)如果题干中明确为二倍体生物,则没有必要考虑其他类型的生物;若题干中出现“如图为某高等动物的细胞分裂图”或“假设只含某(几)对同源染色体的体细胞”等,可确定为二倍体生物;若没有特殊说明,还要考虑多倍体或单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
[跟踪突破]
12.下图是某二倍体高等动物细胞处于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细胞不可能代表胰岛B细胞
B.乙细胞含有的两条X染色体不属于同源染色体
C.丙细胞的子细胞为卵细胞、极体或者精细胞
D.丁细胞不会发生A和a、B和b这两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13.如图是甲、乙两种雄性高等动物的体细胞分裂模式图,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动物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 3 个、4 个
B.甲动物体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乙动物体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
C.图示两种细胞中染色单体数和 DNA 分子数之比均为 1∶1
D.图示两种细胞都能在各自的精巢中找到
题型3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相关数量变化的分析
1.“三看法”判断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1)模型
(2)判断方法
2.每条染色体中DNA含量的变化
根据图中曲线归纳如下:
3.“同源染色体对数”和“染色体组数”数目变化曲线
(1)图甲中表示有丝分裂的是①,表示减数分裂的是②。
(2)图乙中表示有丝分裂的是③,表示减数分裂的是④。
4.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相关柱形图的比较
(1)模型图
(2)相关解读
①只有染色单体的数目才可能是0,染色体和DNA的含量不可能是0。染色单体会因着丝粒的分裂而消失,所以柱形图中表示的某结构如出现0,则其一定表示染色单体。
②DNA分子未复制时,其数目与染色体一样多,而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即DNA∶染色体可能为1∶1或2∶1,但不可能是1∶2。
[跟踪突破]
14.下图表示一个二倍体动物细胞进行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及DNA数目的变化,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图中两曲线重叠的各段,每条染色体都不含姐妹染色单体
B.在BC段和HI段都能发生染色体的复制
C.在AG段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HQ段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
D.在ED段和LM段,发生的原因都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15.下图表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与核DNA数目比的变化关系。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AB段中有关蛋白质的合成量明显增加
B.BC段中DNA稳定性较差,易出现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替换
C.CD段中可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过程
D.EF段中细胞内染色体数与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始终相等
16.如图为人体细胞正常分裂时有关物质或结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若曲线表示减数分裂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等于1
B.若曲线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等于46
C.若曲线表示减数分裂Ⅰ核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等于23
D.若曲线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组数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等于2
17.如图中甲-丁为某动物(染色体数=2n)睾丸中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图,关于此图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可表示减数分裂Ⅰ前期
B.乙可表示减数分裂Ⅱ后期
C.丙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
D.丁可表示减数分裂Ⅱ末期
1.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与核DNA数量变化
[典型图示]
[问题设计]
2.每条染色体中DNA含量的变化
[典型图示]
[问题设计]
根据上图曲线完善下表:
3.同源染色体“对”数和“染色体组数”数目变化曲线
[典型图示]
[问题设计]
(1)图甲中表示有丝分裂的是①,表示减数分裂的是②。
(2)图乙中表示有丝分裂的是③,表示减数分裂的是④。
考点三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以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为例)
1.实验原理
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2.实验流程
(1)装片制作(同有丝分裂装片制作过程)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2)显微观察和绘图(以蝗虫精母细胞为例)
3.实验关键
宜选用雄性个体生殖器官,如植物的花药、动物的精巢作为观察减数分裂的实验材料。
典型例题1 教材基础
18.下列关于观察减数分裂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
B.用桃花的雄蕊比用桃花的雌蕊制成的装片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
C.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可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D.用洋葱根尖制成装片,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19.在观察蝗虫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时,区分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的主要依据是
A.是否有染色单体B.有无同源染色体
C.染色体是否均分给子细胞D.是否发生染色体分离
典型例题2 拓展延伸
2020·江苏卷,T22
20.有研究者采用荧光染色法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拟南芥(2n=10)花药减数分裂细胞中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以下为镜检时拍摄的4幅图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丙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
B.图甲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已彼此分离
C.图乙细胞中5个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附近
D.图中细胞按照减数分裂时期排列的先后顺序为甲→乙→丙→丁
21.蝗虫(雄性2n=23,XO;雌性2n=24,XX)染色体数目较少而大,且多为端部着丝点,易于观察,故常利用雄蝗虫的精巢压片法制作细胞分裂时相观察的标本。图1~3是从多个显微图像中选出的三个处于不同的分裂中期图像。请分析回答:
(1)将采集的蝗虫精巢适当处理后移入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中固定,一段时间后取出,用解剖针挑破曲细精管,使细胞溢出,然后经 →制片后,观察分析染色体的 。
(2)图2中X染色体并未像常染色体一样正常排列在赤道面上,推测出现这种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
(3)图1是处于 (填细胞分裂方式)中期细胞的染色体。与图3处于同一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可能有 种形态。
(4)研究发现,某些化学因素的刺激可以影响减数分裂过程的完成。在采集精巢前对蝗虫活体适量注射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抑制 ,使细胞停留在分裂中期,从而获得较多的中期分裂相。
(5)为了解一天中蝗虫减数分裂是否存在分裂最旺盛的时段,研究小组应在 捕获同种蝗虫并采集精巢,规范制作临时装片,对每个装片选取多个视野进行观察,比较不同装片中 。
1.实验材料的选取
选用雄性个体生殖器官如植物的花药,动物的精巢作为观察减数分裂实验材料的原因:
(1)雄性个体产生精子的数量多于雌性个体产生卵细胞的数量。
(2)在动物卵巢内的减数分裂没有进行彻底,排卵时排出的仅仅是次级卵母细胞,只有和精子相遇后,在精子的刺激下,才能继续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
2.临时装片制作时应特别注意的几个关键环节
(1)为了更加清晰地观察染色体形态,在解离前,一般要对动物组织进行低渗处理,其目的是凭借渗透作用使细胞膨胀,染色体铺展,同时可使黏附于染色体的核仁物质散开,以便能在一个平面上观察所有染色体形态。
(2)低渗处理后再进行解离固定,将细胞杀死并去除细胞之间的粘连物,使细胞彼此分开,经压片,细胞会彼此分散开,解离后进行漂洗,去除解离液对染色效果的影响,染色体容易被醋酸洋红溶液或龙胆紫溶液染色,染色完成后进行制片并压片。
3.确定中期细胞的类型
睾丸内初级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精子,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目。因此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应该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有丝分裂中期,产生的子细胞分别是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原细胞。
2022·全国乙,1
22.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哺乳动物细胞分裂的两种形式。某动物的基因型是Aa,若该动物的某细胞在四分体时期一条染色单体上的A和另一条染色单体上的a发生了互换,则通常情况下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A和a进入不同细胞的时期是( )
A.有丝分裂的后期B.有丝分裂的末期
C.减数第一次分裂D.减数第二次分裂
2022·浙江1月选考,13
23.在“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活动中,先制作4个蓝色(2个5cm、2个8cm)和4个红色(2个5cm,2个8cm)的橡皮泥条,再结合细铁丝等材料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将2个5cm蓝色橡皮泥条扎在一起,模拟1个已经复制的染色体
B.将4个8cm橡皮泥条按同颜色扎在一起再并排,模拟1对同源染色体的配对
C.模拟减数分裂后期I时,细胞同极的橡皮泥条颜色要不同
D.模拟减数分裂后期II时,细胞一极的橡皮泥条数要与另一极的相同
2022·浙江6月选考,21
24.某哺乳动物卵原细胞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某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其中①~④表示染色体,a~h表示染色单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所处时期为前期Ⅱ
B.①与②的分离发生在后期Ⅰ,③与④的分离发生在后期Ⅱ
C.该细胞的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均为卵细胞的2倍
D.a和e同时进入一个卵细胞的概率为1/16
2019·江苏,11
25.下图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图中1~8表示基因。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与2、3、4互为等位基因,与6、7、8互为非等位基因
B.同一个体的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也应含有基因1~8
C.1与3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分离,1与2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分离
D.1分别与6、7、8组合都能形成重组型的配子
2017·江苏,16
26.假如下图是某生物体(2n =4)正常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若染色体①有基因A,则④有基因A或a
C.若②表示X染色体,则③表示Y染色体
D.该细胞的子细胞有2 对同源染色体
2022·山东,8
27.减数分裂Ⅰ时,若同源染色体异常联会,则异常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可进入1个或2个子细胞;减数分裂Ⅱ时,若有同源染色体则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若无同源染色体则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异常联会不影响配子的存活、受精和其他染色体的行为。基因型为Aa的多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Ⅰ时,仅A、a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异常联会且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上述精原细胞形成的精子与基因型为Aa的卵原细胞正常减数分裂形成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已知A、a位于常染色体上,不考虑其他突变,上述精子和受精卵的基因组成种类最多分别为( )
A.6;9B.6;12C.4;7D.5;9
2021·江苏,7
28.A和a、B和b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下列有关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多细胞生物体内都同时进行这两种形式的细胞分裂
B.减数分裂的两次细胞分裂前都要进行染色质DNA的复制
C.有丝分裂的2个子细胞中都含有Aa,减数分裂Ⅰ的2个子细胞中也可能都含有Aa
D.有丝分裂都形成AaBb型2个子细胞,减数分裂都形成AB、Ab、aB、ab型4个子细胞
2022·湖北
29.为了分析某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病因,对该患儿及其父母的21号染色体上的A基因(A1~A4)进行PCR扩增,经凝胶电泳后,结果如图所示。关于该患儿致病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
A.考虑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可能是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21号染色体分离异常
B.考虑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可能是卵原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21号染色体分离异常
C.不考虑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可能是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21号染色体分离异常
D.不考虑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可能是卵原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21号染色体分离异常
2020·江苏,22
30.有研究者采用荧光染色法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拟南芥(2n=10)花药减数分裂细胞中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以下为镜检时拍摄的4幅图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丙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
B.图甲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已彼此分离
C.图乙细胞中5个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附近
D.图中细胞按照减数分裂时期排列的先后顺序为甲→乙→丙→丁
2018·江苏,25
31.下图为一只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为一对等位基因
B.在有丝分裂中期,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C.在有丝分裂后期,基因cn、cl、v、w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D.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cn、cl、v、w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2023·山东滨州高三模拟
32.下图为某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发生的染色体行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发生的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B.雌果蝇体内可能发生这种变化
C.等位基因A与a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
D.该细胞分裂完成后可产生4种基因型的子细胞
2023·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模拟
33.某生物兴趣小组观察了某种二倍体生物精巢内的几种细胞,测定不同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核DNA分子数,并绘制出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细胞a可能是精细胞或卵细胞或极体
B.细胞f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C.细胞c和细胞g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
D.细胞b、d、e中都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
34.如图为雄性哺乳动物体内细胞进行两次分裂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两次分裂均出现着丝粒分裂,则甲、乙、丙染色体数相同
B.若甲为精原细胞,则丙可能是精细胞,也可能是极体
C.若丙为精细胞,则在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没有纺锤体出现
D.若在第一次分裂中出现四分体,则乙细胞中不存在X染色体
35.针对一成年男性体内细胞分裂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
A.一个精子核中含有染色体23条;DNA分子23个、无同源染色体
B.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有四分体23个、染色体形态24种、着丝点46个
C.有丝分裂中期含有92条染色单体、23对同源染色体、23个四分体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2023·河北衡水中学高三模拟
36.生物学研究中曲线和图像常用于变量分析,下图甲是某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相关图像,图乙是另一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变化曲线,图丙是完整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某种变量随时间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产生图甲细胞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发生基因突变
B.乙图中秋水仙素在cd段发挥作用,受精作用发生在de段
C.丙图所示曲线,无论表示何种分裂方式,纵坐标均有三种含义
D.丙图所示曲线,e点时细胞数目是a点时的两倍或四倍
37.现建立“动物精原细胞(2n=4)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模型。1个精原细胞(假定DNA中的P元素都为32P,其它分子不含32P)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正常培养,分裂为2个子细胞,其中1个子细胞发育为细胞①。细胞①和②的染色体组成如图所示,H(h)、R(r)是其中的两对基因,细胞②和③处于相同的分裂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①形成过程中没有发生基因重组
B.细胞②中最多有两条染色体含有32P
C.细胞②和细胞③中含有32P的染色体数相等
D.细胞④~⑦中含32P的核DNA分子数可能分别是2、1、1、1
2023·山东东营高三模拟
38.菠菜(2n=12)为典型雌雄异株植物,少数植株表现为雌雄同株。菠菜的性型遗传主要受性染色体控制。XM基因控制雌雄同株,Y对X、XM为显性,XM对X为显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菠菜减数分裂临时装片的一般过程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B.XY及XMY基因型的菠菜不适合用于制作减数分裂临时装片
C.可以利用菠菜的叶肉细胞观察叶绿体和染色体
D.观察菠菜减数分裂装片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具有12个四分体
39.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红绿色盲孩子,若又生了一个性染色体为XBXbY的孩子。其形成原因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可能是父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没分离最终产生了异常的含XBY精子
B.父方或母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没分离最终产生了异常的配子所导致
C.可能是父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没分离最终产生了异常的含XbY精子
D.可能是母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没分离最终产生了异常含XBXb卵细胞
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符合题目要求。
40.下图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所示时期发生三次DNA的复制
B.AC段和NO段形成的原因不都是DNA的复制
C.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只发生在GH段
D.GH段和OP段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不相同,但都含有同源染色体
41.某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如图是该个体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出现如图所示现象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B.基因A和基因a的本质区别是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C.若发生显性突变,该初级精母细胞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AB、aB、ab或Ab、ab、aB
D.若发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可使A和a之间发生基因重组
2023·湖南娄底高三模拟
42.下图为某高等雄性动物(基因型为AaBb)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模式图,①和②是相互交换的染色体片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Bb或aaBb
B.甲、乙细胞来自于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
C.精原细胞产生乙细胞的过程中,中心体需进行2次复制
D.甲、乙细胞中都存在一条性染色体,3条常染色体
2023·江苏高邮高三学情调研
43.下图表示雌果蝇进行某种细胞分裂时,处于四个不同阶段的细胞(I~IV)中遗传物质及其载体的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②、③分别代表染色体和核DNA
B.II阶段可能发生基因重组或染色体变异
C.处于III阶段的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
D.处于IV阶段的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三、非选择题
44.下列两幅图中,甲图为卵巢中一些细胞图像,乙图表示卵巢中某种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数(有阴影)和DNA分子数(无阴影)在不同分裂时期细胞中的统计数据。请回答问题:
(1)甲图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细胞图像是 ,乙图与之对应的时期是 。
(2)甲图中属于有丝分裂的细胞图像是 ,乙图中 (具有/不具有)与之相对应的时期。
(3)乙图最可能表示 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的相对含量变化。如果该种细胞分裂按照A、B、C、D的时间顺序依次进行,乙图中处于A时期的细胞名称应为 ;甲图中与乙图C时期对应的图像是 ,该图所表示的细胞名称为 ;甲图中与乙图D时期对应的图像是 ,该图所表示的细胞名称为 。
45.研究证实,在受精卵形成后的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来自父母双方的染色体并非携手共进,而是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
(1)据图可知,受精作用发生在 分裂过程中。
(2)下列对图中受精卵第一次正常分裂时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描述及排序是 。
①不同来源的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②不同来源的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③在两个纺锤体的牵引下,染色体分离;④在两个纺锤体的牵引下,同源染色体分离;
⑤细胞分裂,不同来源的染色体分配在两个子细胞中;⑥细胞分裂,不同来源的染色体均分在两个子细胞中。
(3)图中的两种异常分裂现象表现为( )
A.两个纺锤体牵引不同步B.两个纺锤体方向不一致
C.形成了两个纺锤体D.着丝点不分裂
(4)请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比较上图中异常子细胞与正常子细胞的异同点?不同点是 ,相同点是 。
46.图甲表示某高等动物在进行细胞分裂时的图像,图乙为某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及核DNA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根据此曲线和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 ,这是由于 ,并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
(2)图甲中A处于 期,对应在图乙中 时期(图中数字表示), B处于 期,此细胞的名称是 ;C细胞分裂后得到的子细胞名称为 。
(3)若图乙中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0条,则一个细胞在6~7时期染色体数目为 条,该生物体内染色体数目最多可以为 条,8对应的时期表示 过程。
2023·江苏盐城伍佑中学高三期中
47.蝗虫易取材,染色体较大、数目较少,易于观察。在同一玻片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请回答:
(1)主要实验步骤如下:将野外捕捉的活虫逐个注入0.05%秋水仙素3~5 μL,6~8小时后取出精巢,放入0.08%的NaCl溶液中处理5~10分钟。注入秋水仙素的目的是 ;精巢在0.08%的NaCl溶液中会 ,这样处理的目的是 。将处理过的精巢移入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中固定,一段时间后取出,用解剖针挑破曲细精管,使细胞溢出,然后 →制片后,观察分析染色体的 。
(2)为了解一天中蝗虫减数分裂是否存在最旺盛的时段,研究小组应在 捕获同种蝗虫并采集精巢,规范制作临时装片,对每个装配选取多个视野进行观察,比较不同装片中 。
(3)图1为某研究者所拍摄的照片,依据照片中出现的V、8、X、O等形状,研究者认为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此时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已经完成 ,因 而进行基因重组。
(4)图1中的交叉处有被称为霍利迪联结体的结构, 该结构可以看成是2个DNA双螺旋“头对头”地靠近,其分支可快速地在一个方向上移动,如图2所示。则图示霍利迪联结体含有 条DNA单链。
(5)雄蝗虫2n=23,雌蝗虫2n=24,为XO型性别决定方式,则雄蝗虫体内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可能有 种。
名称项目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着丝粒
不分裂
分裂
染色体
2n→n,减半
n→2n→n,不减半
DNA数目
4n→2n,减半
2n→n,减半
染色体主要行为
同源染色体联会、分离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同源染色体
有
无
分裂方式比较项目
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
不同
点
分裂的细胞
原始生殖细胞
体细胞或原始生殖细胞
细胞分裂次数
两次
一次
同源染色体的行为
(1)联会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可以发生互换;(2)同源染色体分离
存在同源染色体,但不联会,不分离,无互换现象
非同源染色体的行为
出现自由组合
不出现自由组合
子细胞染色体数目
减半
不变
子细胞的名称和数目
4个精子或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
2个体细胞或原始生殖细胞
子细胞间的遗传物质
不一定相同
相同
意义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使生物的亲代细胞和子代细胞之间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
项目
染色体
染色单体
核DNA分子
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
项目
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
不同点
细胞类型
原始生殖细胞→成熟生殖细胞
体细胞→子代体细胞
分裂次数
2次
1次
染色体数量变化
2n→n→2n→n
2n→4n→2n
同源染色体特殊行为
联会、交叉互换、排两列、分离
无特殊行为
子细胞数量
雄性:4个雌性:1个(生殖细胞)
2个
子细胞性别
雄性、雌性生殖细胞
无性别区分
相同点
DNA和染色体均只复制1次,都有染色体和纺锤体出现
项目
A→B
B→C
C→D
D→E
减数分裂对应时期
MⅠ前的间期
MⅠ全过程和MⅡ前期、中期
MⅡ后期
MⅡ末期
有丝分裂对应时期
间期
前期和中期
后期
末期
A→B
B→C
C→D
D→E
减数分裂对应时期
减数分裂Ⅰ前
的间期
减数分裂Ⅰ全过程和减数分裂Ⅱ前期、减数分裂Ⅱ中期
减数分裂Ⅱ后期
减数分裂Ⅱ末期
有丝分裂对应时期
间期
前期和中期
后期
末期
《第12讲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参考答案:
1.同源染色体分离,并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
【解析】略
2.使精子有充足的能量,灵活游动,从而保证受精作用的顺利完成
【解析】略
3.保证卵细胞有较多的营养物质,以满足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物质的需要
【解析】略
4.A
【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因此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由此可判断一个四分体含2条染色体(2个着丝粒),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详解】A、一条染色体复制后形成的是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着丝粒一分为二后,是相同的染色体,并非同源染色体,因为同源染色体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的两条染色体,A错误;
B、四分体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所特有的结构,出现在同源染色体配对后,即前期和中期,在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四分体消失,B正确;
C、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是能联会配对的两条染色体,C正确;
D、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四分体是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后形成的,所以一个四分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含4条染色单体,D正确。
故选A。
5.D
【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
【详解】A、A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该分裂过程中,含有基因G和基因H(或基因g和基因h)的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到一起,A正确;
B、B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该分裂过程中,含有基因g和基因H(或基因G和基因h)的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到一起,B正确;
C、C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该分裂过程中,含有基因g和基因H(或基因G和基因h)的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到一起,C正确;
D、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正常情况下,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不应该含有同源染色体和等位基因,D错误。
故选D。
6.A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①为染色体,②为染色单体,③为DNA。Ⅰ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处于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Ⅳ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详解】A、由图分析可知II所处阶段可以代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和后期,而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分裂后期,A正确;
B、Ⅲ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因此Ⅲ代表次级精母细胞,B错误;
C、②是染色单体,①是染色体,C错误;
D、Ⅰ~Ⅳ中③DNA数量比是2:4:2:1,D错误。
故选A。
7.CD
【分析】1、有丝分裂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规律:(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4)核膜和核仁:前期消失,末期重建;(5)中心体:间期复制后加倍,前期分离,末期细胞质分裂后恢复体细胞水平。
2、减数分裂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规律:(1)染色体变化:染色体数是2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2N→N),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变化N→2N→N;(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4N→2N),减数第二次分裂再减半(2N→N);(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4N→2N),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消失(2N→0),存在时数目同DNA。
【详解】A、若该图表示细胞内染色体数量的变化,则AB段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只有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才能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A错误;
B、若该图表示细胞内每条染色体上DNA数量的变化,则BC段一定是由着丝粒分裂导致的,使得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量由2变成1,B错误;
C、若该图表示细胞内DNA数量的变化,则CD段(DNA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即DNA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完成之后,细胞中不含有姐妹染色单体,C正确;
D、若细胞中发生交叉互换,染色体的互换区段内同一位点上的基因可以是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D正确。
故选CD。
8.C
【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
【详解】据图分析,图示表示某个生物的精细胞,根据6个精细胞中的基因组成可知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Dd。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则图中精细胞:①ABd和④abD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②ABD和⑥abd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③Abd和⑤AbD不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应来自两个精原细胞。综合以上可知,图中6个精细胞至少来自4个精原细胞。
故选C。
9.B
【分析】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两种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精子。
【详解】正常情况下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精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应该是相同的,由题干图示分析,其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发生互换,则染色体的颜色大部分相同,而互换的部分颜色不同。所以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①与③,②与④,B正确。
故选B。
10.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有关知识。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前期同源染色体不联会,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类似有丝分裂,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
【详解】A、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A正确;
B、有丝分裂不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B错误;
C、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染色体都只复制一次,C正确;
D、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染色体行为类似,前期散乱分布,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D正确。
故选B。
【点睛】要注意同源染色体联会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有丝分裂存在同源染色体,但不联会配对;虽然减数分裂连续分裂两次,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11.B
【分析】在某哺乳动物(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4)中,细胞甲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分子数依次是12、24、24,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说明甲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细胞乙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分子数依次是24、48、48,其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而DNA是体细胞的两倍,则细胞乙可能出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
【详解】A、细胞乙可能属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而细胞甲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A错误;
B、细胞乙可能在进行有丝分裂,也可能在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而细胞甲一定在进行减数分裂,B正确;
C、细胞乙可能在进行有丝分裂,也可能在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而细胞甲一定在进行减数分裂,C错误;
D、细胞乙可能在进行有丝分裂,也可能在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而细胞甲一定在进行减数分裂,D错误。
故选B。
【点睛】总结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细胞内染色体、核DNA和染色单体的变化规律:
(1)若染色体复制但着丝点未分裂前:细胞中染色体不变,DNA加倍,染色单体出现;
(2)若染色体复制后着丝点也分裂,则细胞内染色体和DNA均暂时加倍,染色单体消失;
(3)若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细胞分裂,则细胞内染色体和核DNA均减半,染色单体也减半。
12.C
【详解】胰岛B细胞高度分化,不再进行细胞分裂,A项正确;乙细胞每一极不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的两条X染色体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不属于同源染色体,B项正确;根据乙图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可判断该生物为雌性动物,丙细胞的子细胞为卵细胞、极体,不会是精细胞,C项错误;丁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但没有联会、分离现象,着丝点排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不会发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D项正确。
13.D
【分析】分析题图:
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乙细胞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A、甲细胞有3条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则其体细胞有6条染色体,乙细胞有8条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所以其体细胞有4条染色体,错误;
B、甲、乙动物体细胞中都有同源染色体,错误;
C、甲细胞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均为1:2,乙细胞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均为1:1,错误;
D、精巢中的精原细胞既能进行有丝分裂,也能进行减数分裂,正确。
故选D。
14.C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实线表示DNA含量变化规律,虚线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AG段表示有丝分裂过程,其中AC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CE段表示前期和中期,EF段表示后期,F之后表示末期;HQ段表示减数分裂过程,其中HI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IJ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KL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MN(LP)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PQ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A、染色单体是从间期染色体复制后出现,到着丝点分裂后消失,所以图中两曲线重叠的各段所在时期,每条染色体都不含染色单体,A正确;
B、BC段和HI段都是间期,都进行染色体的复制,使DNA分子数目加倍,B正确;
C、图中AG段和HJ段细胞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KQ段不含同源染色体,C错误;
D、在DE段和LM段,染色体数目加倍,原因都是由于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D正确。
故选C。
15.D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与核DNA数目比的变化关系.其中AB段表示G1期;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CD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EF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只含有1个DNA分子,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详解】AB段表示G1期,此时细胞中正在大量合成蛋白质,为S期做准备,A正确;BC段表示S期,此时DNA正在进行复制,其稳定性较差,易出现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改变,B正确;CD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因此CD段中可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过程,C正确;EF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其中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而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需要熟悉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整个过程中染色体和核DNA的数量变化规律。
16.ABD
【分析】1、有丝分裂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规律: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4)核膜和核仁:前期消失,末期重建;
(5)中心体:间期复制后加倍,前期分离,末期细胞质分裂后恢复体细胞水平。
2、减数分裂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规律:
(1)染色体变化:染色体数是2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2N→N),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变化N→2N→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4N→2N),减数第二次分裂再减半(2N→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4N→2N),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消失(2N→0),存在时数目同DNA;
(4)核膜和核仁:前期消失,末期重建;
(5)中心体:间期复制后加倍,前期分离,末期细胞质分裂后恢复体细胞水平。
【详解】A、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为1或2,若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1,A正确;
B、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为46→92→46,若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46,B正确;
C、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核DNA数目是92,若曲线表示减数分裂Ⅰ中核DNA数目,则n=46,C错误;
D、人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为2或4(后期),因此n=2,D正确。
故选ABD。
17.BC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等,由此可知,甲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乙图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1:2:2,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由此可见,乙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丙图中无染色单体,且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等,由此可知,丙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开始阶段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开始阶段或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丁图中无染色单体,且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说明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或减数分裂完成形成的精细胞时期。
【详解】A、甲图中染色体数是正常体细胞中的数目,含有姐妹染色单体,可以代表减数分裂Ⅰ前期,A正确;
B、乙图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含有姐妹染色单体,可以代表减数分裂Ⅱ前期和中期,而减数分裂Ⅱ后期没有染色单体,且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B错误;
C、丙图染色体数目是正常体细胞中的数目但没有染色单体,应是DNA没有复制的有丝分裂间期的G1期,也可能是减数分裂Ⅱ后期,而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是正常体细胞数目的二倍,C错误;
D、丁中染色体数目减半,没有染色单体,可表示减数分裂Ⅱ末期或精细胞,D正确。
故选BC。
18.D
【分析】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实验的原理: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详解】A、可用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A正确;
B、桃花的雄蕊中减数分裂产生精子的数目要大于雌蕊中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的数目,且易于取材,因此观察减数分裂选择雄蕊,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B正确;
C、联会现象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因此实验中可能观察到,C正确;
D、联会现象只发生于减数分裂过程中,洋葱根尖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不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D错误。
故选D。
19.B
【详解】初级精母细胞含有染色单体,次级精母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的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也含有染色单体,A不符合题意;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均含有同源染色体,而减数第二次分裂各时期均无同源染色体,B符合题意;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染色体均分给子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染色体,且染色体移向细胞的两极均分给子细胞(精细胞),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CD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由于拟南芥的染色体数为2n=10,故知其细胞内含有5对同源染色体,则甲表示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乙中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附近,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丙图中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且每一极均有5条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丁图形成了四部分,且每部分含有5条染色体,说明形成了4个配子。
【详解】A、由分析可知,图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A错误;
B、图甲细胞中染色体正在联会,B错误;
C、图乙细胞中5个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附近,C正确;
D、由分析可知,图中细胞的分裂顺序为甲→乙→丙→丁,D正确。
故选CD。
21. 染色 形态、位置和数目 雄蝗虫细胞内X染色体无同源染色体联会,(导致来自两极的纺锤丝对染色体的拉力不平衡) 有丝分裂 11或12 纺锤体的形成 一天的不同时间段 处于分裂期细胞的平均数(比例)
【分析】据题意:图1~3是从多个显微图像中选出的三个处于不同的分裂中期图像,可判断图1为有丝分裂中期,图2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图3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1)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的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由此类推观察曲细精管中精原细胞中的染色体也需要染色;染色体的形态、位置,数目是区分不同分裂时期的标志。
(2)图2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由于雄蝗虫细胞内无Y染色体,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雄蝗虫细胞内X染色体无同源染色体联会,(导致来自两极的纺锤丝对染色体的拉力不平衡)。
(3)图1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故是有丝分裂中期。图2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最终进入不同的配子中。所以与图3处于同一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可能有11或12种形态。
(4)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抑制前期纺锤体的形成。
(5)为了解一天中蝗虫减数分裂是否存在分裂最旺盛的时段,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为自变量,所以研究小组应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段捕获同种蝗虫并采集精巢。因变量为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目,所以填处于分裂期细胞的平均数(比例)。
【点睛】根据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区别能够判断出各分裂时期图像,紧扣蝗虫(雄性2n=23,XO;雌性2n=24,XX)对相关问题作答。
22.D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主要特点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实现基因的重组,减数第二次分裂则为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详解】AB、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的过程,也不会发生交叉互换,不会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A和a进入不同细胞的现象,A、B错误;
CD、根据题意,某动物基因型是Aa,经过间期复制,初级性母细胞中有AAaa四个基因,该动物的某细胞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交叉互换,涉及A和a的交换,交换后两条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均分别具有A和a基因,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开,两组Aa彼此分开进入次级性母细胞,至此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所以不会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A和a的现象;而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其上的等位基因A和a分开进入两个子细胞,C错误,D正确。
故选D。
23.C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是经过复制而来,大小一样,故将2个5cm蓝色橡皮泥条扎在一起,模拟1个已经复制的染色体,A正确;
B、同源染色体一般大小相同,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用不同颜色表示),故将4个8cm橡皮泥条按同颜色扎在一起再并排,模拟1对同源染色体的配对,B正确;
C、减数分裂后期I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细胞同极的橡皮泥条颜色可能相同,可能不同,C错误;
D、减数分裂后期II时,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均分到细胞两级,故模拟减数分裂后期II时,细胞一极的橡皮泥条数要与另一极的相同,D正确。
故选C。
24.D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两两配对联会的现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该细胞的名称为初级卵母细胞,据此答题。
【详解】A、根据形成四分体可知,该时期处于前期Ⅰ,为初级卵母细胞,A错误;
B、①与②为同源染色体,③与④为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均发生在后期Ⅰ,B错误;
C、该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核DNA分子数为8,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核DNA分子数为2,C错误;
D、a和e进入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的概率为1/2×1/2=1/4,由次级卵母细胞进入同一个卵细胞的概率为1/2×1/2=1/4,因此a和e进入同一个卵细胞的概率为1/4×1/4=1/16,D正确。
故选D。
25.B
【分析】由图可知,图中为一对同源染色体,1与2、5与6、3与4、7与8为相同基因,1(或2)与3或4可能是等位基因,5(或6)与7或8可能是等位基因。
【详解】1与2是相同基因,1与3、4可能互为等位基因,1与6、7、8互为非等位基因,A错误;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与其进行减数分裂时形成的初级精母细胞含有的染色体的数目和基因种类、数目均相同,故均含有基因1~8,B正确;若不考虑交叉互换,1与3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1与2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随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若考虑交叉互换,则1与2可能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1与3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随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C错误;1与5在同一条姐妹染色单体上,5与6是相同的基因,因此1与6的组合不能形成重组配子,D错误。故选B。
26.A
【详解】A、细胞中着丝点分裂,且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因此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A错误;
B、若染色体①有基因A,则染色体④是其同源染色体,所以其上有基因A或a,B正确;
C、若图中的②表示X染色体,则染色体③是其同源染色体,由于形态大小不同,所以③表示Y染色体,C正确;
D、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所以子细胞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D正确。
故选A。
27.A
【分析】正常情况下,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离。
【详解】基因型为Aa的多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Ⅰ时,仅A、a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异常联会且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1)若A、a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则A、a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①异常联会的同源染色体进入1个子细胞,则子细胞基因组成为AAaa或不含A、a,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可形成基因型为Aa和不含A、a的精子;②异常联会的同源染色体进入2个子细胞,则子细胞基因组成为Aa,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可形成基因型为A或a的精子;(2)若A、a所在的染色体片段未发生交换,③异常联会的同源染色体进入1个子细胞,则子细胞基因组成为AAaa或不含A、a,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可形成基因型为AA、aa和不含A、a的精子;④异常联会的同源染色体进入2个子细胞,则子细胞基因组成为AA或aa,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可形成基因型为A或a的精子;综上所述,精子的基因组成包括AA、aa、Aa、A、a和不含A或a,共6种,与基因组成为A或a的卵细胞结合,通过棋盘法可知,受精卵的基因组成包括AAA、AAa、Aaa、aaa、AA、Aa、aa、A、a,共9种。
故选A。
28.C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分裂Ⅱ: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多细胞生物体内有些特殊的细胞(如生殖器官中的细胞)既能进行有丝分裂又能进行减数分裂,但某些体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还有些细胞不能进行分裂,A错误;
B、减数分裂只在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进行染色质DNA的复制,B错误;
C、有丝分裂得到的子细胞染色体组成与亲代相同,得到的2个子细胞中都含有Aa;减数分裂Ⅰ若发生互换,则减数分裂Ⅰ得到的2个子细胞中也可能都含有Aa,C正确;
D、有丝分裂得到的子细胞染色体组成与亲代相同,都形成AaBb型2个子细胞;因A和a,B和b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若不考虑互换,则减数分裂能得到两种类型(AB、ab或Ab、aB)的子细胞,D错误。
故选C。
29.D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1、细胞分裂前的间期:细胞进行DNA复制;2、减一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形成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消失,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3、减一中期:同源染色体着丝点(粒)对称排列在赤道板两侧;4、减一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移向细胞两极;5、减一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或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6、减二前期: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再次聚集,再次形成纺锤体;7、减二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在赤道板上;8、减二后期:染色体着丝点(粒)分离,染色体移向两极;9、减二末期:细胞一分为二,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形成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详解】A、如果发生交叉互换,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21号染色体分离异常,A2、A3所在的染色体可进入同一个卵细胞,A正确;
B、考虑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卵原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21号染色体分离异常,A2、A3所在的染色体可进入同一个卵细胞,B正确;
C、不考虑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可能是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21号染色体分离异常,C正确。
D、不考虑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患儿含有三个不同的等位基因,不可能是卵原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21号染色体分离异常,D错误。
故选D。
30.CD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由于拟南芥的染色体数为2n=10,故知其细胞内含有5对同源染色体,则甲表示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乙中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附近,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丙图中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且每一极均有5条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丁图形成了四部分,且每部分含有5条染色体,说明形成了4个配子。
【详解】A、由分析可知,图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A错误;
B、图甲细胞中染色体正在联会,B错误;
C、图乙细胞中5个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附近,C正确;
D、由分析可知,图中细胞的分裂顺序为甲→乙→丙→丁,D正确。
故选CD。
31.BCD
【分析】据图分析,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辰砂眼基因v和白眼基因w都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而等位基因应该位于同源染色体上,A错误;
B.在有丝分裂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B正确;
C.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两极都含有与亲本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两极都含有基因cn、cl、v、w,C正确;
D.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X染色体与常染色体可以同时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因此基因cn、cl、v、w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B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明确两种定律发生的条件,并结合图示四个基因的物质判断各自遵循的遗传规律。
32.C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该行为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详解】A、据图可知,该图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该行为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正确;
B、雌雄果蝇都能进行减数分裂,图示染色体行为可发生在雄果蝇体内,也可发生在雌果蝇体内,B正确;
C、图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等位基因A与a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错误;
D、发生图示染色体行为的细胞可产生AB、Ab、aB、ab共4种基因型的子细胞,D正确。
故选C。
33.B
【分析】分析题图:a的核DNA数目为n,是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b的核DNA含量为2n,染色体是n,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c的核DNA含量为2n,染色体是2n,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末期或为未分裂的体细胞;d、e的核DNA含量位于2n~4n之间,处于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f的核DNA含量为4n,染色体是2n,处于有丝分裂前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g的核DNA含量为4n,染色体是4n,处于有丝分裂后、末期。
【详解】A、观察的是精巢内的细胞,因此细胞a不可能是卵细胞或极体,A错误;
B、结合分析可知,细胞f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B正确;
C、细胞c的染色体和核DNA数目均为2n,可能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C错误;
D、细胞b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没有同源染色体;细胞d、e的核DNA数目为2n~4n,处于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前的间期,不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两两配对),D错误。
故选B。
34.A
【分析】若图中两次分裂均为有丝分裂,则甲、乙、丙中染色体数目相同;若图中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则甲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丙的二倍。
【详解】A、若两次分裂均出现着丝粒分裂,则图中两次分裂均表示有丝分裂,则甲、乙、丙染色体数相同,A正确;
B、若甲为精原细胞,则丙可能全是精细胞,但不可能是极体,极体是卵细胞产生过程中产生的,B错误;
C、若丙为精细胞,在第二次分裂过程中需要有纺锤体出现,因为在着丝粒分裂后需要纺锤丝将染色体分别牵引至两极,C错误;
D、该动物为雄性,若在第一次分裂中出现四分体,则乙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可能存在X染色体,D错误。
故选A。
35.C
【分析】1、一个成年男性有23对染色体,其中性染色体组成为X和Y型。
2、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①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②细胞适度生长。
(2)前期:①核仁、核膜消失;②染色质→染色体;③纺锤体形成,植物细胞是从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动物是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3)中期:①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于赤道板上;②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
(4)后期:①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②子染色体平均移向两极。
(5)末期:①核仁、核膜出现,形成两个细胞核;②染色体→染色质;③纺锤体消失;④细胞质分裂,植物细胞在赤道板的位置形成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四周扩散,逐渐形成了新的细胞壁。动物细胞细胞膜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
(1)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 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一个精细胞是经过减数分裂得到的,所以精子核中含有染色体23条、DNA分子23个、无同源染色体,A正确;
B、由于是男性,所以性染色体有X和Y两种形态,所以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有四分体23个、染色体形态24种、着丝点数目等于染色体数目46个,B正确;
C、有丝分裂中不存在四分体,所以有丝分裂中期含有92条染色单体、23对同源染色体、无四分体,C错误;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D正确。
故选C。
36.D
【分析】题图分析:甲图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并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分析乙图:由于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利用秋水仙素处理之后细胞未分裂,并且此后开始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分析丙图:ab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
【详解】A、甲图细胞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Bbdd,因为不知道亲本的基因型,因此,不能确定该细胞产生该细胞的原因一定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发生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A错误;
B、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而纺锤体是有丝分裂前期(即cd段)形成的,图中没有受精作用,图中表示的是染色体数目加倍后的细胞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过程,B错误;
C、丙图所示曲线,可表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如果纵坐标的含义是分裂过程中细胞核DNA含量的变化,则只能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的DNA含量变化,C错误;
D、丙图所示曲线,可表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如果表示有丝分裂,则e点(分裂末期)时细胞数目是a点(间期)时的两倍;如果表示减数分裂,则e点(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时细胞数目是a点(间期)时的四倍,D正确。
故选D。
37.D
【分析】图中细胞①中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②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已经分裂,染色体分布在两极,细胞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②和③处于相同的分裂时期,细胞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④~⑦都是精细胞;细胞①发生了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
【详解】A、图中细胞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分析细胞①中基因组成可知,发生了交叉互换,即发生了基因重组,A错误;
B、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1个精原细胞(DNA中的P元素都为32P),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正常培养,经过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中的DNA分子一条链含32P和另一链不含32P。该子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复制,形成的细胞①中每条染色体,只有一条单体的DNA分子一条链含有含32P(共4条染色单体含有32P),细胞①形成细胞②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正常情况下,细胞②有两条染色体含有32P(分布在非同源染色体上,),但根据图可知,H所在的染色体发生过交叉互换,很有可能H和h所在染色体都含有32P,因此细胞②中最多有3条染色体含有32P,B错误;
C、根据B项分析可知,正常情况下,细胞②和③中各有两条染色体含有32P(分布在非同源染色体上),但由于细胞①中发生了H和h的互换,而发生互换的染色单体上不确定是否含有32P,故细胞②和细胞③中含有32P的染色体数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C错误;
D、如果细胞②的H和R所在染色体含有32P,且细胞②中h所在染色体含有32P,则r在染色体不含有32P,因此形成的细胞④含有32P的核DNA分子数为2个,形成的细胞⑤含有32P的核DNA分子数为1个,由于细胞③的基因型为Hhrr(h为互换的片段),h所在的染色体与其中一个r所在染色体含有32P(H和另一个r所在染色体不含32P),如果含有32P的2条染色体不在同一极,则形成的细胞⑥和⑦都含32P的核DNA分子数为1个,D正确。
故选D。
38.A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由于染色体需要染色后才能观察,且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因此,制作菠菜减数分裂临时装片的一般过程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A正确;
B、Y对X、XM为显性,XY、XMY基因型的菠菜为雄株,二者都可用于制作减数分裂临时装片,B错误;
C、菠菜的叶肉细胞可用作观察叶绿体的材料,而菠菜叶肉细胞不再进行细胞分裂过程,因此细胞中的染色体呈染色质的状态,因而不能用作观察染色体的材料,C错误;
D、观察菠菜减数分裂装片应该看到少数细胞具有6个四分体,因为分裂间期时间长,D错误。
故选A。
39.C
【分析】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孩子既是红绿色盲患者,相关基因为B、b,则双亲基因型分别为XBXb、XBY,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BD、可能是父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没分离,最终产生了异常的含XBY精子,该精子与携带者母亲产生的Xb卵细胞结合形成;也可能是母方(XBXb)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没分离,最终产生了异常的卵细胞(XBXb),该细胞与正常的精子Y结合形成,A、B、D正确;
C、由于父方表现型正常,基因型为XBY,因此不可能产生XbY的精子,C错误。
故选C。
40.C
【分析】分析曲线图:a阶段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b阶段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c阶段表示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其中LM表示受精作用后染色体数目加倍,M点之后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
【详解】A、图中所示时期发生三次DNA的复制,即AC段、FG段、MN段,A正确;
B、A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NO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
C、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GH段,若发生了交叉互换,则等位基因的分离可以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即GH段和IJ段,C错误;
D、图中GH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含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OP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两倍,含有同源染色体,因此GH段和OP段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不相同,但都含有同源染色体,D正确。
故选C。
41.AB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详解】A、出现如图所示现象的原因(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基因分别是A和a),由于该个体的基因型是AaBb,所以可能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互换),A正确;
B、基因A和基因a为等位基因,本质区别是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B正确;
C、若发生显性基因突变,则初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是AAAaBBbb,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AB、aB、Ab或 Ab、ab、AB,C错误;
D、若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互换,则同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基因重组,A 和a是等位基因,不能发生基因重组,D 错误。
故选AB。
42.AB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不含染色单体,是减数分裂形成的生殖细胞。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甲细胞中发生了交叉互换,若交叉互换发生在A/a所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则甲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BB或Aabb;若交叉互换发生在B/b所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则甲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Bb或aaBb,A错误;
B、甲细胞中染色体有三条白色,一条黑色,乙细胞中染色体有一条白色和三条黑色,从染色体来源可知,甲、乙细胞不可能来自于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B错误;
C、精原细胞产生乙细胞的过程中,细胞连续分裂了两次,中心体需进行2次复制,C正确;
D、根据分析,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已经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细胞中存在一条性染色体和3条常染色体;乙细胞是减数分裂形成的生殖细胞,无同源染色体存在,细胞中存在一条性染色体和3条常染色体,D正确。
故选AB。
43.AC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①为染色体,②为染色单体,③为DNA。Ⅰ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详解】A、图中②有为0的时间,因此为染色单体,A错误;
B、Ⅱ代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可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而染色体变异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B正确;
C、Ⅲ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因此可以代表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C错误;
D、处于IV阶段的细胞为卵细胞或第二极体,其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D正确。
故选AC。
【点睛】
44.(1) ② B
(2) ① 不具有
(3) 减数 卵原细胞 ③ 次级卵母细胞或者(第一)极体 ④ 卵细胞或者(第二)极体
【分析】甲图: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乙图:A中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处于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中染色体∶DNA=1∶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C中染色体∶DNA=1∶2,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中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详解】(1)甲图中②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该细胞中染色体∶DNA=1∶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对应于乙图中的B。
(2)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图中①属于有丝分裂图像;①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在乙图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时期。
(3)乙图D中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可见乙图最可能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的相对含量变化。由于细胞分裂按照A、B、C、D的时间顺序依次进行,又乙图中处于A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都为2N,而B时期的细胞中DNA分子数为4N,所以处于A时期的细胞名称应为卵原细胞;甲图中与乙图C时期应对的图像是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该图所示的细胞名称为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甲图中与乙图D时期对应的图像是④,该图所表示的细胞名称为卵细胞或者(第二)极体。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准确判断图甲中各个细胞所代表的分裂时期和图乙各个字母代表的分裂时期。
45. 减数第二次(MⅡ) ①③⑥ AB 不同点:异常子细胞有两个细胞核,正常子细胞一个细胞核 相同点:正常细胞与异常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相同
【分析】分析题图:来自父母的染色体在初次碰面时,竟还保持了一定的安全距离。在受精卵的第一次分裂过程中,这些染色体并非携手共进,而是自顾自的分离。从题图中看出实际上存在两个纺锤体:一个纺锤体分离一组父本染色体,另一个纺锤体分离一组母本染色体,这意味着来自亲本的遗传信息在第一次细胞分裂过程中一直都是分开的。
【详解】(1)卵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大)和一个第一极体(小),从图中可以看出,精子与次级卵母细胞融合的同时,次级卵母细胞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
(2)观察图中正常分裂的三个细胞图象可以看出:首先不同来源的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然后在两个纺锤体的牵引下,染色体各自分离;最后细胞分裂,不同来源的染色体均分在两个子细胞中,保证子细胞遗传物质的稳定,即正确的描述及排序是①③⑥。
(3)从分裂图可以看出,图中异常分裂的情况有两个纺锤体牵引不同步,如;还有两个纺锤体方向不一致,如,AB正确。
(4)图中异常子细胞与正常子细胞的不同点:异常子细胞有两个细胞核,正常子细胞有一个细胞核;从分子水平来看,图中异常子细胞与正常子细胞的相同点:异常子细胞的两个细胞核中含有父方和母方各一半的染色体,只是未融合,所以正常细胞与异常子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相同。
【点睛】本题信息来自最新的科学研究,跟教科书上所学知识有所不同,这就要求考生一定要根据图中信息结合以前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后再作答,对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46.(1) 减数分裂Ⅰ 同源染色体分离
(2) 有丝分裂后 11-12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 初级卵母细胞 卵细胞和极体
(3) 20 40 受精作用
【分析】分析图甲:A细胞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应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析图乙:图乙是该生物细胞核内染色体及DNA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0~8表示减数分裂;8时刻表示受精作用;8~13表示有丝分裂。
【详解】(1)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子细胞中,从而导致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2)A细胞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对应乙图中的11-12。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C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为第二极体和卵细胞。
(3)6~7时期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等,即为20条。该生物体内当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时染色体数目最多,为40条。乙图中8处染色体与DNA数量加倍的原因是发生受精作用。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7.(1)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更多的细胞处于分裂(中)期 吸水膨胀 利于染色体分散,便于观察 染色 形态、位置、数目
(2) 一天的不同时间段 处于分裂期细胞的平均数(比例)
(3) 两两配对(联会)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4)4
(5)12
【分析】观察减数分裂实验的原理: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经变形形成精子。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详解】(1)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染色体不能正常分离,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将野外捕捉的活虫用秋水仙素处理的目的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更多的细胞处于分裂(中)期;蝗虫细胞液的浓度高于0.08%的NaCl溶液,因此,蝗虫精巢在0.08%的NaCl溶液中会吸水膨胀,利于染色体分散,便于观察;在制片前需要先进行染色处理,以利于观察分析染色体的形态、位置、数目。
(2)为了解一天中蝗虫减数分裂是否存在最旺盛的时段,则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时间,故研究小组应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段捕获同种蝗虫并采集精巢;对每个装配选取多个视野进行观察,比较不同装片中处于分裂期细胞的平均数(比例)。
(3)图1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之间两两配对,此现象为联会;在此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发生片段的交叉互换(互换),该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4)霍利迪联结体的结构是由2个DNA双螺旋“头对头”地靠近形成的,则图示霍利迪联结体含有4条DNA单链。
(5)据题干信息可知:雄蝗虫细胞内有2n=23条染色体,性染色体只有一条,为XO型,即雄蝗虫有11对常染色体,1条性染色体,染色体种类数可能为11+1=12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33讲群落含解析答案,共4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32讲种群含解析答案,共51页。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26讲体液调节含解析答案,共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