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 第20课 《一滴水经过丽江》分层练习( 原卷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701313/0-173926859370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 第20课 《一滴水经过丽江》分层练习( 原卷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701313/0-173926859375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 第20课 《一滴水经过丽江》分层练习( 原卷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701313/0-173926859378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 第20课 《一滴水经过丽江》分层练习 ( 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701313/1-173926859568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 第20课 《一滴水经过丽江》分层练习 ( 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701313/1-173926859571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 第20课 《一滴水经过丽江》分层练习 ( 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701313/1-173926859574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年级下册 课件PPT+分层练习(原卷+解析卷)全册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一滴水经过丽江/阿来优秀课堂检测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一滴水经过丽江/阿来优秀课堂检测,文件包含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基础篇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轻盈 跳望 闸口 亭台楼阁
B.徘徊 应照 翡翠 目眩神迷
C.犹豫 喧哗 擦拭 五彩斑斓
D.硕大 漫溢 苍劲 明扬世界
【答案】C
【解析】A项“跳”应作“眺”;B项“应”应作“映”;D项“明”应作“名”。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
B.时光中既有姹紫嫣红的好日子,也有举步维艰的难日子,还有平淡无奇的小日子。
C.晚年的杨绛完全可以享受盛名而不再作为,但她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老而弥坚,笔耕不辍。D.老一辈科学家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所以才有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答案】 B
【解析】“姹紫嫣红”是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用来形容日子不恰当。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
B.我记起了跌进落水洞前的心愿:也要流过四方街。
C.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样的写法?
D.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
【答案】C
【解析】该句是一个陈述句,问号应改为句号。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新近出炉的丽江古城整改方案可谓无所不包,此前被提及的所有“问题”几乎都在其中给出回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破此局,丽江政府唯有以破釜沉舟的勇毅猛药去疴。
①长久以来,在丽江,破坏了的规则和道德
②俨然构成了一个难解的整体性恶性循环
③治理这种整体性的病变,自然绝非朝夕之功
④事实上,这份景区整改方案,已然超越了“旅游业”的范畴
⑤与丑闻频现的旅游业互为表里、互为因果
⑥涉及地方治安、营商生态、市场秩序等更为基础的层面
A.①⑤②④⑥③ B.④⑥②①⑤③ C.①⑤④⑥②③ D.④⑥①⑤②③
【答案】D
【解析】④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方案,承接上文;⑥紧承④说明整治的社会范围以及相关的秩序关系;①说明整治方案的背景;⑤将存在的问题提出来;②进一步说明存在的具体问题;③表明治理问题的难度之大,引出下文。据此排序即可。
5.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从一滴水的角度,从不同视角去描述丽江,展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如同风景画、建筑画、民俗画,美不胜收。
B.全文以“一滴水”的身份,讲述自己由雪直接变成一滴水,再由一滴水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面、纳西人院子,最后奔流到金沙江边的经历。
C.“一滴水”实际上指的是作者自己,题目的含义是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江,向人们介绍丽江这座古城。
D.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风景如画的丽江和丽江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丽江的民俗民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答案】B
【解析】“由雪直接变成一滴水”有误,应是由雪变成冰川的一粒冰,再变成一滴水。
提升篇
(一)综合运用
八(1)班要开展以“走近玉龙雪山,保护丽江”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请你为本主题活动写一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保护丽江人人有责。
示例二:保持丽江清澈,我们人人有责。
(2)请结合下面的材料,用简洁的语言帮玉龙雪山旅游公司写几点温馨提示。(只写内容)
玉龙雪山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海拔5596米,是纳西族人心目中的圣山。玉龙雪山是中国最靠近赤道的雪山,山顶的积雪长时间都不会融化。在人类征服高山的历史上,玉龙雪山至今从未被征服。玉龙雪山上有大量的冰川,但是随着全球环境的变化,这些冰川面临着融化的危险,这些冰川大多集中在海拔4000-4200米的范围内。玉龙雪山上修建了滑雪场,主要项目有高山滑雪和雪地摩托。因为海拔高度的差异,玉龙雪山山上是冰雪世界,山下却是鲜花烂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玉龙雪山是高海拔地区,山上和山下温差大,注意保暖;②玉龙雪山是纳西族人的圣山,注意尊重当地的民俗;③冰川面临着融化的危险,注意自身安全;④山上具备游乐设施,山下风景秀丽,可自行选择,前往赏玩。
(3)下面是一篇有关玉龙雪山的作文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修改。
【甲】我们先从大理乘车,大概四小时左右,来到了丽江的玉龙景区。从山下往山上望,玉龙雪山直插云霄,山顶没入云端,深不可测,简直就像一条蜿蜒盘旋的玉龙,也许玉龙雪山就是由此而得名的吧!接着,我们随导游乘坐缆车来到雪山上。一路上,云雾环绕着四周,仿佛在天上遨游似的,【乙】只能隐约看见葱葱茏茏的树木、叮咚的水流声。不一会儿,雾变浓了,山腰被雾挡住了,只露出一个山尖,就像大海里的小岛。过了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雪山上。哇!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洁白的,似雪,又似冰。我快步走上前,轻轻地抚摸了一下,啊!
原来是晶莹剔透的冰川!
①【甲】处第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处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语意重复,可以将“左右(或:大概)”删去。
②搭配不当,可以改为:只能隐约看见葱葱茏茏的树木,听见叮咚的水流声
(二)课内语段精读
《一滴水经过丽江》节选
①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
②进城之前,一道闸口出现在前面。过去,把水拦在闸前,是为了在四方街上的市集散去的黄昏开闸放水,古城的五花石的街道上,水流漫溢,洗净了街道。今天,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做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③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在这里,我有些犹豫。因为河流将要一分为三,流过古城。作为一滴水,不可能同时从三条河中穿越同一座古城。因此,所有的水,都在稍作徘徊时,被急匆匆的后来者推着前行。来不及做出选择,我就跌进了三条河中的一条,叫作中河的那一条。
④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
⑤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样的写法。但我停不下来,没有看见。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入砚池中,被蘸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在又一座桥边,一个浇花人把手中的大壶没进了渠中。我立即投身进去,让这个浇花的妇人,把我带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院子里,兰花在盛开。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
⑥黄昏时,主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⑦好像是因为那些鼓点的催动,水流得越来越快。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加入了我们。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⑧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根据第①-⑦段内容填写下表。
【答案】①古城全貌 ②经过小店 ③百姓寻常生活 ④五彩斑斓,宁静澄澈
【解析】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此题要根据提示找到相关内容,再仿照示例进行概括。第①题可由第②段“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等内容概括为:古城全貌。第②题可根据第⑤段“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售卖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等内容概括为:经过小店。第③题根据第⑤段“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等内容概括为:百姓寻常生活。第④题根据第⑥段“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第⑦段”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等内容概括为:五彩斑斓,宁静澄澈。
2.文章第⑥段描写城内夜色,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结构上:承上启下,由上文对古城白天景色的描写自然过渡到对城内夜色的描写。内容上:写古城夜色的热闹场景以及带给游人的精神抚慰,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此类题通常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结构上通常是过渡或照应,“黄昏时,主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由描写古城白天景色转到描写城内夜景,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内容上,“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描写人们幸福、欢乐的生活,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突出对丽江的赞美之情。据此回答即可。
3.赏析句子。
(1)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修辞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加点词语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丽江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房屋、老街等人文景观,句式富有节奏与诗意,增强气势,表达了作者对丽江景色的沉醉与喜爱。
(2)两个“跳”字,拟人的修辞,表现“我”动作的轻快敏捷,突出“我”的调皮活泼,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方法及作用。结合语境首先写出修辞方法,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画线句“看到了……看到了……看到了……”连用三个“看到了”,运用的是排比的手法,富有节奏与诗意,具有增强语势的表达效果,内容上写的是“我”在水车上看到的古城景象如“古城”“老柏树”“重重房屋”“老街”,运用排比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把作者对丽江景色的沉醉与喜爱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
(2)本题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跳”意思是:以脚蹬地,使身体往上或向前的动作。两个“跳”字,结合“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分析,“跳”字,把“我”人格化,据此分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表现“我”动作的轻快敏捷,突出"我"的调皮活泼,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4.选文最后一句话表达了我对丽江怎样的情感?加点词“走过”是否可以换成“流过”?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情感:向往、热爱、留恋
不能换。本文从“一滴水”的视角叙述游览丽江的全过程,“走过”运用了拟人手法,就像人驻足漫步欣赏美景,如果替换成“流过”就给人水流速度快而无暇欣赏美景的印象。
【解析】第一问:本题考查句子情感。结合文本主旨分析。本文用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见证了人世的沧桑巨变,体会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表现一滴水的满足感,表达作者对丽江古城的眷恋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喜爱和赞美。
第二问: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解答此题要根据全文运用的表现手法来考虑。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不能。其次,分析理由:因为本文运用拟人手法来写,“走过”将水人格化,写出“一滴水”如人一样,用自己的视角在空间中驻足漫步欣赏丽江美景,与文章运用的手法一致,并且能体现游览丽江之意。“流过”语言平淡,缺乏表达效果,且不能体现游览之意。因此不能替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①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②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③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④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⑤从留下上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⑥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庸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同“邀”)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⑦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⑧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⑨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1.阅读全文,跟随作者的游踪,感受作者笔下雨天西溪的野趣,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游踪:参观古墓和静莲庵堂→(1)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船上欣赏摇船少女
野趣:感受到(3)_________→感受到(4)________ →感受西溪回环和秀美→感受到(5)______
【答案】(1)坐车览沿途景色 (2)从留下上船 (3)恐怖不安和清茶涤荡相映成趣 (4)沿山大道景色的空明青翠 (5)竹西歌吹般的闲情
【解析】考查文中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的感受。通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文章第①段交代了游西溪的原因;第②③段介绍了参观古墓和静莲庵堂,下意识里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但是两杯清茶之后内心自然清净;第④段坐车领略了沿山大道的景色,自是一派空明青翠,微雨朦胧;第⑤段描写从留下上船,所欣赏的特殊景致,感受它回环、古怪的秀美之色;第⑥段描写在船上欣赏摇船的少女,感受竹西歌吹般的闲情;第⑦段弹指楼上做好评;第⑧⑨段略写了晴天西溪的景色。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有人认为可以去掉第①段所写的西湖景色。你是否同意?请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同意。将西湖湖光山色的整齐、小巧与西溪晴雨景色的变化多姿对比,更突出西溪景色的够味儿;使情感跌宕起伏,充满情趣;引出下文游览西溪的记叙。
【解析】考查段落的作用。结构上,文章第①段写西湖是一个引子,引出下文游西溪的原因;内容上,写西湖“ 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 ”是为了衬托出后文西溪晴雨景色的变化多姿,更能突出体现西溪的景色之美,也为突出了一行人游西溪时情感的跌宕起伏做了铺垫。
第④段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难度的俗物”?这里的“俗益”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作者没有从松木场下船,慢慢儿地品赏沿途景色,而是坐汽车去西溪(游赏),缺少一种雅兴。“俗益”指坐车所看到的美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可知,游西溪本来应该从松木场下船慢慢欣赏,而我们却是坐汽车去西溪(游赏)。根据“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黑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可知,坐汽车去西溪,不但可以看到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荫的斜平海上,满眼渺茫青绿的景象,而且春秋时节,微雨之中,好景尽在沿山大道。据此可以作答“俗益”指坐车所看到的美景。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少女摇船比作进行软调,形象地表现了少女摇橹使桨的优美画面和柔和情调,表达了作者对此美景的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题干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答案包括判断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情感。
5.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前半部分写雨中游西溪,以“微雨”为背景,通过自己的路上所闻,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
B.参观古墓,闻吸到的是“霉灰的阴气”,给人以“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这段描写与后文雨中游西溪的描写形成对比,引出了后文感受到的野趣。
C.在文章后半部分,作者运用了与雨中游西溪相同的笔法,描写了晴日游西溪的经历。
D.作者在文章收笔处,描述龙妇吹洞箫像东坡夜游赤壁。二者的相似在于洞箫声的幽咽和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雅趣。
【答案】C
【解析】C项分析不当,错在“作者运用了与雨中游西溪相同的笔法”这个地方,其实作者前后的笔法不同,雨中游西溪主要是写景状物,而晴日游西溪则是写人记事。
游踪
景象
感受
登上水车
①
依止自然,美丽自然
②
东巴文字
掺入砚池,蘸到笔尖
投身民居
③
恬淡怡然,安居乐业
穿城而出
古城夜晚,旷野田园
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2018)马说/韩愈优秀达标测试,文件包含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第23课《马说》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第23课《马说》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八年级下册(2018)壶口瀑布/梁衡精品课后复习题,文件包含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第17课《壶口瀑布》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第17课《壶口瀑布》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核舟记/魏学洢精品综合训练题,文件包含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第11课《核舟记》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第11课《核舟记》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