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第23课 《马说》课件

    16701320第1页
    16701320第2页
    16701320第3页
    16701320第4页
    16701320第5页
    16701320第6页
    16701320第7页
    16701320第8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第23课 《马说》课件

    展开

    23 马说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重点)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重点)了解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难点)学习目标 伯乐非常擅长相马,楚王派他去买千里马。他跑了好几个国家,还是没有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瘦骨嶙峋的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伯乐走到马的面前,马突然仰起头,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在倾述着什么,伯乐立马认出了这匹良马,于是伯乐就买了这匹瘦马,并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半个月后,瘦马变得精神奕奕,并且立功无数。新课导入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作者简介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擢用,但“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识分子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己身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 “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相当于杂文 。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却是人才问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文体知识zhǐ祗lì隶pián骈lì枥xiàn现nú奴sǐ死cáo槽wài外zhě者mǎ马sì食字词学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候能吃下一石的粮食一食:一次进食,即一顿或:有时候粟:谷子尽:吃完,吃尽(动词)石:古代的容量和重量单位。shísùdàn 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喂马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食马者:喂马人sì疏通文意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够,是:代词,这见:通“现” ,表现,表露等:相等。指一样的能力且:尚且安:怎么,如何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又怎么能要求他日行千里呢?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shíxiàn错误的饲养方法千里马 普通马饥肠辘辘吃饱了!悲痛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四个“不”反问句排比句愤怒谴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鞭打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式,喂养它又不足使它发挥自己的才能,策:用鞭子打(名词作动词)道:方式材:通才,指日行千里的才能其道:指正确的方式通:通晓,理解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执:拿着sì临:从高处往下看愚蠢无知狂妄自大愤恨不已痛心疾首三个“不”排比句yé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哎!难道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真的不了解千里马呀!呜呼:表惊叹,相当于“哎“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第一个其:难道,加强诘问语气第二个其:其实,加强感叹语气愤然痛切排比句“不”之喟叹人才发现培养任用人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通“饲”,喂通“现”,显示通“才”,才能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通假字:归纳整理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食 食不饱(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不以千里称也( )以 策之不以其道( ) 吃通“饲”喂养吃通“饲”喂养用按照 故虽有名马( )虽 虽有千里之能( ) 策之不以其道( )策 执策而临之( )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即使虽然鞭打鞭子代指“千里马”难道 ,表反问语气恐怕,表推测语气分析文段一: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精读课文分析文段二: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分析文段三: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2、本文用“伯乐” “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托物寓意千里马人才伯乐赏识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本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课堂小结1、完成课后练习与背诵文章。2、针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结合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感言。课后作业课程结束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