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702049/0-173927125924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702049/0-173927125927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702049/0-173927125930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全国各省市县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真题合集(含详细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古诗文默写。
(1) 月亮是诗歌永恒的话题:曹操《观沧海》中的诗句“① ______ ,若出其中”表现他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②“ ______ ,受降城外如霜”描绘了凄凉苍茫的边城月色。
(2) 学经典诗文,增人生智慧。谭嗣同《潼关》中“③ ______ ,山入潼关不解平”告诉我们要冲破罗网,一往直前。《论语》中④“ ______ , ______ ”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论语>十二章》)。诸葛亮《诫子书》中“⑤ ______ , ______ ”告诫我们淡泊宁静乃人生之大境界。
二、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2.光明中学老师带着同学们参观鲁迅故居,请你们小组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鲁迅纪念馆顾馆长介绍说,百草园在鲁迅故居后面,是绍兴新台门周家的一个菜园。那时周姓各个家族已无精力(拾侍)弄花草,只是在这个园里都种有一些瓜菜,但因园子大而显得有些荒凉,但这正是鲁迅幼年时玩耍的地方。
同学们跟着顾馆长走进百草园。徜徉园中,几(颀畦)青葱的菜田覆盖着一层薄雪,一眼古朴的石井,里面仿佛(贮伫)蓄着无尽的能量,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顿时使人觉得满目生气。顾馆长又带着同学们走进三味书屋。这里是鲁迅少年时代上学的地方,距故居 100米左右。房内正中墙上挂“三味书屋”的(匾碥)额和松鹿图。房内摆设有方桌、木椅,是当时原物。在书房的东北角有一张桌面上刻有“早”字的书桌,当年鲁迅在这里聆听先生的谆谆教导。
鲁迅从百草园走来,怀满腔热忱,踏上探求新生活之路。他以笔作刀枪,用文吹号角,唤起民众; 他是海上的一座航标,他是林中的一支响箭, ,引领未来。
(1) 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2) 下列各项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应分别为侍、颀、伫、匾。
B.“故居、荒凉、覆盖、这”的词性分别是形容词、名词、动词、代词。
C.古时候人们对于年龄的称呼很多,其中六十岁既可以称为“花甲”,也可以称为“古稀”,七十岁一般称为“耳顺”。
D.书,又称“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我们学过的《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
(3) 请认真阅读上下文,根据划线句子,仿写一句话,填入文中横线处。
(4) 同学们参观后热烈讨论并发表感想,其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______
A.同学们用人声鼎沸的声音,讨论鲁迅先生充满着激情与奋斗的传奇一生。
B.先生说:“文字是我唯一的武器。”他用笔指引茫然无措的民众,激励人们革命救国。
C.小语说:“我心中的鲁迅,不是愁眉苦脸的,也不是咄咄逼人的,而是充满了温暖的力量。”
D.小文说“我会牢记鲁迅先生的谆谆教导,面对挑战时,传承先生勇于担当,敢于斗争的精神品质。”
(5) 下面是小语写给顾馆长的邀请函,请选出谦辞和敬辞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______
邀请函尊敬的顾馆长:
您好!我们很荣幸地邀请您参加我们七年级的“云游鲁迅故居”的主题活动,期待您能抽出宝贵的时间莅临指导。活动时间:11月15日下午2:00-4:00,活动地点:光明中学报告厅。期待您的赏光和支持,欢迎您对本次活动提出宝贵的拙见。
A.荣幸
B.莅临
C.赏光
D.拙见
(6) 参观完故居后,同学们又重温了《朝花夕拾》这部著作,小语整理的《朝花夕拾》人物关系表,请你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两处空缺,请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人名。(每处一个)
B.表中的两位老师对鲁迅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哪位老师更符合你心目中对良师的期待?请结合《朝花夕拾》相关内容加以阐述。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9分。
3.阅读下列短文,完成问题。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徐光惠
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 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地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沐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间,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拔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澄澄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 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的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
⑦“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⑧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 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有删改)
(1)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以下表格。
(2) 选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 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⑤段画线句。
(4) 怎样理解第⑧段画线句“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的含义?
(5) 有人认为,当时的作者还是个孩子,只不过偷摘了两个橘子,父亲小题大做了。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和感悟。
【链接材料】
一个孩子随父母到亲戚家做客,在往亲戚家女儿的钢琴上倒水被发现之后,孩子父母以“小孩子不懂事”“他只是个孩子”“帮忙洗钢琴”等理由推卸责任。女孩的妈妈也劝女儿“都是亲戚,也不好撕破脸”。最后女孩忍了,对熊孩子说:“做得好,谢谢你帮我洗钢琴。”没过几个月,这孩子随父母逛街时,把水倒在了 60多万的钢琴上,老板报警处理了。
4.阅读下面的童话,完成下面小题。
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
(意大利)罗大里
①泰莱沙是一位小巧聪明的姑娘,大家都叫她小泰莱莎。
②一天,战争爆发了。小泰莱莎的父亲被抽去当兵,再也没有回来。小泰莱莎想不通:为什么战争结束了,国王打胜了,可自己的父亲却不能再回来?悲伤的她再也不想长大了。
③自从那天起,小泰莱莎果真再也不长了。
④后来,小泰莱莎的妈妈得了重病,家里的一切活儿都压在了年迈的奶奶身上。看到奶奶弯着腰吃力地背着木柴朝家里走来时,小泰莱莎别提多难受了。于是,个子小小的泰莱莎想试提一桶水,可是怎么提也提不起来。她想试背一捆柴,结果,非但没有背起来,反而摔了一跤。小泰莱莎说:“看来只有长大一点。”她真的就让自己长大了那么一丁点儿,然后就去井边打水。
⑤再后来,奶奶去世了,可妈妈仍在医院里。于是,家中的一切事情又全落到了小泰莱莎的身上。看着上一年级的小小弟弟,小泰莱莎决断地说:“看来,我还得再长大一点儿。”于是,小泰莱莎就又长大了一点儿。有时她不由得埋怨起自己来:“你怎么这样不坚定,小泰莱莎?你以前不是决心不愿长大的吗?”可是她马上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又埋头干活去了,她想:我是长大了,可我不是为了自己才长大的,因此,我问心无愧。
⑥有一天,从山上下来一个全副武装的强盗。当时,没有一个人敢反抗。这时小泰莱莎挨家挨户地说服男人们:“快,把大伙联合起来,我们人多,强盗只有一人。”“他虽是一个人,但他有枪呀。”男人们害怕地回答说。小泰莱莎一听又气又急:“你们到底是男人还是山羊?”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回答。“既然这样,”小泰莱莎说,“我来对付他!”说完,她就跑回家,站在镜子面前大声地叫了起来:“我还要再长大点,我要成为一个巨人。”话音刚落,她果然飞快地长了起来。长过了天花板,又长过了屋顶,直到长得和烟囱一样高。
⑦小泰莱莎来到广场上。强盗一见有个巨人朝他走来,吓得慌忙丢掉猎枪,拔腿就逃。小泰莱莎一见,只朝前跨了几步,就一把抓住了他的脖子,然后把他放在钟楼顶上,用命令的口气说:“你就坐在这里吧,直到警察来把你抓走为止。”这个强盗一听,吓得从钟楼上滚了下来,摔得顿时断了气。小泰莱莎向四周看了看,只见大伙正从家门出来,热烈地向她表示祝贺。小泰莱莎一句话也没说,转过身子就回家去了。“这一次我长得太多了,”她说,“可有什么办法呢,总不能眼看强盗胡作非为啊!”谁知,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情。 小泰莱莎每走一步,她的高大身材就缩短好长一段。到后来,她越缩越小,直至缩到一个中等身材姑娘那么大小了,并且还成了村里最漂亮的一名姑娘。人们一瞧,简直无法相信这会是事实。“小泰莱莎,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啊?”他们问。小泰莱莎高兴地微笑着,一句话也没说。
(节选自《外国童话故事》,有删改)
【童话•故事】
(1) “重复中有变化”是童话情节的基本特点。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
小福:这个故事只是在简单地重复小泰莱莎一次又一次长大的过程。
小清:才不是简单的重复呢!我发现她每次说出“长大一点”的原因都不一样: ______
【童话•想象】
(2) 童话里的想象往往荒诞离奇却又合情合理。请参考示例,分析文中第⑦段画横线的内容。
原文:小泰莱莎说:“看来只有长大一点。”她真的就让自己长大了那么一丁点儿,然后就去井边打水。
示例我的分析:小泰莱莎想长大就长大,这个情节充满了离奇的想象力。而小孩子本来就是会长大,现实也需要她长大让这个情节合情合理。
原文:小泰莱莎每走一步,她的高大身材就缩短好长一段。到后来,她越缩越小,直至缩到一个中等身材姑娘那么大小了,并且还成了村里最漂亮的一名姑娘。
你的分析: ______
【童话•形象】
(3) 故事中小泰莱莎和男人们都具有典型意义。请你说说他们分别代表了哪一类人。
【童话•意义】
(4) 小泰莱莎的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结合童话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4分。
5.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二则》)
【乙】
卓茂①尝②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 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而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③马,幸④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卓茂让马》)
【注释】①卓茂:人名,字子康,西汉元帝时,以博学为通儒,曾任丞相府史事、侍郎、给事黄门等职。②尝:曾经。③公:对人的尊称。④幸:希望。
(1) 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2) 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
(3) 翻译句子。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他日,马主别得亡马。
(4) 谈谈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
五、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6.阅读古诗,回答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 诗歌以“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请简要分析。
(2) 老师强调要慢速、低沉地朗诵这首诗,请你结合本诗抒发的情感简要分析老师这样强调的原因。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7.作文。
幸福,就是流淌在心中的一种感觉。鲁迅拥有可以自由玩耍的百草园,是一种幸福;朱德拥有一位勤劳智慧而又深明大义的母亲,是一种幸福;陈忠实拥有一对圣洁美丽的白鸽,是一种幸福……那在你心中,谁是你幸福的源泉呢?
请以《有你,真幸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③不得抄袭本试卷内容。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日月之行,回乐烽前沙似雪
【小题2】河流大野犹嫌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解析】答案:
①日月之行
②回乐烽前沙似雪(易错字:烽)
③河流大野犹嫌束(易错字:嫌)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易错字:罔、殆)
⑤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易错字:致)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答案】【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D
【小题5】
【小题6】
【解析】答案:
(1)C
(2)D
(3)示例:他是山顶的一面旗帜。
(4)A
(5)D
(6)①寿镜吾先生、藤野先生
②示例一:藤野先生更符合我心目中对良师的期待。藤野先生帮鲁迅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说明他做事认真、治学严谨、毫无狭隘的民族偏见,对中国学生能一视同仁,耐心教育。
示例二:寿镜吾先生更符合我心目中对良师的期待。寿镜吾先生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但不常用,说明他严格而不严厉;学生可以去后园玩,在先生读书入神时可以“做戏”“画画儿”等,表明他是可亲、可敬的。
(1)本题考查字音。
“徜徉”读作cháng yáng,“薄雪”读作bá xuě,“热忱”读作rè chén,“谆谆教导”读作zhūn zhūn jià dǎ。
故选:C。
(2)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A.有误,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应分别为侍、畦、贮、匾。
B.有误,“故居”是名词,“荒凉”是形容词。
C.有误,六十岁既可以称为“花甲”,也可以称为“耳顺”,七十岁一般称为“古稀”。
D.正确。
故选:D。
(3)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首先,分析题目给出的划线句子“他是海上的一座航标,他是林中的一支响箭”。“海上的一座航标”:航标在海上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确保船只安全航行,避免触礁或迷失方向。这里象征着鲁迅为民众指引前进的道路,确保他们不走弯路或误入歧途。“林中的一支响箭”:响箭在林间发出清脆的声音,能够迅速引起人们的注意,具有警示和召唤的作用。这里象征着鲁迅用他的作品唤起民众的觉醒和斗志。这两个比喻都强调了鲁迅的引领作用,一个是方向上的指引(航标),一个是精神上的召唤(响箭)。接下来要仿写的句子,应该继续这种引领、启示或激励的主题,同时保持与前两句相似的句式和修辞手法。考虑到鲁迅不仅是引领者,还是思想的灯塔和行动的先锋,我们可以从这些角度进行仿写。如:他是夜空中的一颗明灯。
(4)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人声鼎沸:原意是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人声鼎沸”与同句中“声音”语义重复,使用不正确。
B.茫然无措:形容不知所措,完全没有办法的样子。在此句中,用来形容被鲁迅先生指引前的民众状态,使用正确。
C.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使用正确。
D.谆谆教导:指恳切、耐心地启发和指导。在此句中,用来形容鲁迅先生的教导方式,使用正确。
故选:A。
(5)本题考查谦敬辞。
ABC.正确。
D.有误,拙见,是对自己见解的谦称。此处应改为“意见”。
故选:D。
(6)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①《朝花夕拾》中鲁迅的老师有寿镜吾和藤野先生。
②此题答案不唯一,可从寿镜吾和藤野先生中任选一位,结合文章内容、人物特点阐述理由。
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3.【答案】【小题1】感动
【小题2】每年橘子成熟时
【小题3】在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因饥饿而偷摘了橘子
【小题4】
【小题5】
【解析】(1)本题考查了对文章情节和人物心理的理解。
①在周日清晨,作者前往郊外的南山进行晨练,“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随后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经过一番寻找,作者发现了隐藏在山坡后的橘林,并被其美丽所吸引(第①段)。文中提到“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这表明作者不仅被橘子花的美丽所打动,也感受到了自然带来的宁静与美好。
②橘子成熟后,全家一起采摘橘子,分享丰收的喜悦(第④段)。文中写道:“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这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合作和共享成果的快乐。
③在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作者因饥饿而偷摘了橘子,事后感到紧张和害怕(第⑤段至第⑦段)。文中详细描述了作者从心动到行动再到被父亲发现后的羞愧过程,尤其是父亲的教诲让作者深刻认识到了错误。
(2)本题考查了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
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橘子花比作小精灵。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橘子花簇拥绽放的场景,赋予了花朵以生命和活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橘子花的喜爱之情。
(3)本题考查了对描写手法及其效果的理解。
画线句子“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的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结合,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情景。动作描写:“环顾四周”“使了个眼色”“迅速摘下”“飞也似的逃离”,这些动词准确地描绘出了孩子们从观察环境到决定行动再到快速撤离的一系列行为。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紧张感和冲动性,反映出他们既兴奋又害怕的心理状态。心理描写:“心怦怦乱跳”直接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紧张与不安。尽管偷摘橘子的行为看似简单且迅速,但这一细节揭示了孩子们内心深处对于违反规则的恐惧以及对可能被发现的担忧。通过这样的描写手法,作者不仅成功地再现了那个瞬间的真实场景,还深刻地刻画了人物当时的复杂情绪。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既刺激又紧张的心情,同时也为后续父亲发现并教育作者的情节埋下了伏笔。这段描述不仅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起点,强调了即使是小错也不应忽视,需要及时纠正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本题考查了对文中关键句子深层含义的理解。
第⑧段画线句“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这句话不仅仅是对橘子花美丽的回忆,更是对父亲教诲和个人成长经历的一种精神寄托。橘子花象征着那些美好的记忆、家庭的温暖和父亲给予的重要人生课程,它们如同花朵般永远绽放在作者的心中,持续给予力量和慰藉。
(5)本题考查了对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的理解。
关于父亲对待偷摘橘子事件的态度是否小题大做,实际上,父亲的做法体现了正确的家庭教育原则。通过这次事件,父亲教会了作者一个重要的道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这种及时且深刻的道德教育帮助孩子建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避免了未来可能发生的更严重的行为问题。链接材料中的案例则警示了忽视对孩子早期不当行为纠正可能导致的负面后果,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答案:
(1)①感动
②每年橘子成熟时
③在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因饥饿而偷摘了橘子
(2)使用比喻手法,将橘子花比作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橘子花簇拥绽放的场景,赋予花朵以生命和活力。强调了橘子花的美丽与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橘子花的喜爱之情。
(3)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生动地描绘了偷摘橘子时的紧张与刺激。
(4)表达了橘子花不仅是记忆中美好的象征,更成为了内心深处坚持正义、珍惜亲情的精神寄托,持续激励着作者前行。
(5)父亲的做法并非小题大做,而是通过及时的道德教育帮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引导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忽视对孩子早期不当行为的纠正可能导致未来更严重的后果,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文章主旨概括《开在心里的橘子花》通过作者对童年时期与橘子树相关记忆的回忆,不仅描绘了自然美景带来的感动和童年时光的欢乐,还深入探讨了家庭温暖、成长中的教训以及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文章的核心围绕着橘子花展开,它不仅是自然界中美丽的存在,更象征着家庭的爱、童年的纯真快乐以及父亲给予的重要人生课程。
阅读分析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4.【答案】【小题1】第一次长大是为了帮助年迈的奶奶,第二次是为了帮助生病的妈妈,第三次是为了对付凶恶的强盗。
【小题2】像巨人一样的小泰莱莎竟然又缩短身材,直至缩到中等身材,这真是太离奇夸张了。强盗已经摔死了,普通人泰莱莎不需要有那么高大的身材了,所以这个结果又是合乎情理的。
【小题3】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梳理故事情节。根据第④段“后来,小泰莱莎的妈妈得了重病,家里的一切活儿都压在了年迈的奶奶身上。……她真的就让自己长大了那么一丁点儿”可知,妈妈得了重病,奶奶年迈干不了重活,所以小泰莱莎第一次长大是为了帮助年迈的奶奶。根据第⑤段“再后来,奶奶去世了,可妈妈仍在医院里。……于是,小泰莱莎就又长大了一点儿”可知,妈妈生病,弟弟需要照顾,所以她第二次长大是为了帮助生病的妈妈。根据第⑥段“有一天,从山上下来一个全副武装的强盗。当时,没有一个人敢反抗。……她果然飞快地长了起来。长过了天花板,又长过了屋顶,直到长得和烟囱一样高”可知,当村里的男人都害怕强盗的时候,她第三次长大是为了对付凶恶的强盗。
(2)本题对想象这种表现手法的分析。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想象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想象的情节反映了人们的某种愿望,结合文章的主旨做分析即可。示例:小泰莱莎第三次长大是为了对付凶恶的强盗,当强盗摔死以后,小泰莱莎不需要再对抗坏人,于是缩小成为村里中等身材的、最漂亮的姑娘。这是作者想要传递的价值观:一个能关照身边人,有正义感和责任心,勇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人,可以获得特殊的力量和嘉奖,那就是让她恢复正常的身高,变得漂亮。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第⑥段“‘他虽是一个人,但他有枪呀。’男人们害怕地回答说。小泰莱莎一听又气又急:‘你们到底是男人还是山羊?’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回答”可知,当强盗来袭时,男人们没有选择站出来保护家园和村民,而是被恐惧所驱使,选择逃避或躲藏。他们的行为体现了缺乏面对危险和挑战的勇气。由此可知,男人们代表遇事就逃避、表现懦弱的一类人。根据第⑤段“再后来,奶奶去世了,可妈妈仍在医院里。……于是,小泰莱莎就又长大了一点儿”可知,小泰莱莎在父亲去世后,面对家庭的困境,没有选择逃避或放弃,而是主动承担起照顾家庭和弟弟的责任。这种责任感使她不断克服自己的恐惧和犹豫,毅然决定长大以应对生活中的重担。根据第⑥段“‘既然这样,’小泰莱莎说,‘我来对付他!’”可知,在面对强盗的威胁时,小泰莱莎没有退缩或恐惧,而是勇敢地站出来保护大家。根据第⑦段“小泰莱莎来到广场上。强盗一见有个巨人朝他走来,吓得慌忙丢掉猎枪,拔腿就逃。小泰莱莎一见,只朝前跨了几步,就一把抓住了他的脖子,然后把他放在钟楼顶上”可知,她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将强盗制服,这展现了她过人的勇气和智慧。由此可知,小泰莱莎代表遇到困难危险时勇于承担责任的一类人。
(4)本题考查阅读启示。结合文章中具体语句,分析其展现了小泰莱的某个形象,进而获得启示。可以从小泰莱为了家人而长大、小泰莱面对强盗不畏惧、小泰莱变回美丽的姑娘等情节出发,谈启示,爱与责任,勇气和力量,美丽的心灵等。示例:根据第④段“后来,小泰莱莎的妈妈得了重病,家里的一切活儿都压在了年迈的奶奶身上。……她真的就让自己长大了那么一丁点儿”,第⑤段“再后来,奶奶去世了,可妈妈仍在医院里。……于是,小泰莱莎就又长大了一点儿”,第⑥段“有一天,从山上下来一个全副武装的强盗。当时,没有一个人敢反抗。……她果然飞快地长了起来。长过了天花板,又长过了屋顶,直到长得和烟囱一样高”可知,在爸爸去世后,小泰莱莎并不想长大,后来她的每次长大,都是为了承担责任和义务,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逃避、不退缩。只有勇于担当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答案:
(1)第一次长大是为了帮助年迈的奶奶,第二次是为了帮助生病的妈妈,第三次是为了对付凶恶的强盗。
(2)示例一:像巨人一样的小泰莱莎竟然又缩短身材,直至缩到中等身材,这真是太离奇夸张了。强盗已经摔死了,普通人泰莱莎不需要有那么高大的身材了,所以这个结果又是合乎情理的。
示例二:像巨人一样的小泰莱莎竟然又缩短身材,直至缩到中等身材,这个情节充满了离奇的想象力。这个勇敢、善良的姑娘,大家都希望她最后能够恢复正常,所以这个结果又是合乎情理的。
(3)小泰莱莎代表遇到困难危险时勇于承担责任的一类人;男人们代表遇事就逃避、表现懦弱的一类人。
(4)示例一:她为对付强盗而变成巨人,说明一个道理,任何人只要敢于同坏人作斗争,就能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
示例二:小泰莱莎本不想长大,为了家人和村庄里的人们,她主动要求长大,可以看出爱和责任会让人成长。
示例三:她最后由巨人又变回成一个漂亮姑娘,则隐喻着心灵美好的人永远是最美丽的人。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小泰莱莎由于爸爸去世,于是拒绝长大,直到她意识到她要帮妈妈和奶奶减轻负担,于是成为村子里最高的姑娘。后来,她还变成巨人,吓跑了强盗。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5.【答案】【小题1】约定
【小题2】回头看
【小题3】离开
【小题4】①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联系常见成语:“不期而遇”意思是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期:约定。据此,“君与家君期日中“里的“期”可理解为“约定”,句意: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B迁移课内字词:如“元方入门不顾”中“顾”是“回头看”的意思。据此,“顾而谓曰”中“顾”可理解为“回头看”,句意:回头对那人说。
C根据语境推断:根据“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而去”可知,卓茂有那匹马已经多年,他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但还是解开缰绳将马牵给对方,自己拉车离去。去:离开。
D查阅字典法:确定选①拜访。句意:于是他便到丞相府归还卓茂的马。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意:卓茂这匹马已经养了好几年,心里知道不是这人丢的马,但还是卸下马给了他。
“茂有马数年”是卓茂拥有这匹马的时间,“心知非是“表示他心里明白这不是对方丢失的马,一解以与之”描述他解下马交给对方。每个分句表意相对比较完整,均可独立成句。
根据以上分析,可断句: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日中,正午时分;至,到;则;就是。句意:到了正午您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②重点词:他日,有一天;别,在别处;得,找到;亡马,丢失的马。句意:后来有一天,马的主人在别处找到了丢失的马。
(4)本题考查感悟启示。【甲】文中陈太丘的朋友未能按时赴约,已经失信于人;而后又对着陈太丘的儿子元方骂其父,更显得无礼。反观元方,他年纪星小,但面对长辈的责难,能够据理力争,不卑不亢,展现出良好的教养和应变能力。这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严格遵守约定,不轻易失约,同时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有礼有节。【乙】文中卓茂在被人误认马匹时,没有急于争辩,而是宽容地听取对方的陈述,并主动将马匹归还给对方,展现出了极大的宽容和大度。而马主在后来发现自己的马匹后,也毫不犹豫地前往丞相府归还马匹,体现出了他的诚信和责任感。这告诉我们,为人要如卓茂一样宽容大度,如马主一样讲诚信。
答案:
(1)A约定;B回头看;C离开;D①
(2)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
(3)①到了正午您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②后来有一天,马的主人在别处找到了丢失的马。
(4)【甲】做人要诚实守信,要有礼貌。【乙】为人要如卓茂一样宽容大度,如马主一样诚信。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卓茂曾经有一次出门,有人指认他骑的马是自己的。卓茂问他说:“您的马遗失多久了?“那人答道:“大约有一个多月了!“卓茂有那匹马已经多年,他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但还是解开缰绳将马牵给对方,自己拉车离去,将要离开时,他回头对那人说:“如果发现这匹马不是您丢失的,希望您到丞相府还给我。”隔了几天,那个人在别处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马,于是他便到丞相府归还卓茂的马。
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6.【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杨花落尽子规啼”意为:在柳絮落尽,子规啼鸣之时。杨花即柳絮,杨花飘落给人以飘零之感;子规是杜鹃鸟,子规啼鸣,其声凄厉,在古典诗歌中常用来表达哀伤、悲愁之情。诗人选取这两种景物,既点明了暮春时节,又借杨花的飘落和子规的悲啼,烘托出一种凄凉、哀愁的氛围,为后文表达对友人王昌龄被贬的同情与牵挂奠定了情感基调。可据此作答。
(2)本题考查情感分析。
本诗开篇“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飘落,子规啼鸣,这两种景象都给人以飘零、哀伤之感,营造悲凉之感。“闻道龙标过五溪”,友人要前往偏远的龙标,路途艰险遥远,更增添了离别的愁绪和对友人境遇的担忧。“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将自己的愁心托付给明月,希望能陪伴友人到遥远的夜郎西,这份牵挂之情深沉而真挚。整首诗表达对友人王昌龄被贬的同情与牵挂,表达情感是哀伤且对友人充满牵挂。
慢速朗诵能让节奏舒缓,更好地展现出诗人在听闻友人遭贬后的那种沉重、担忧的心情;低沉的语调则与哀伤的情感基调相契合,更能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以及对友人深深的同情和关怀,使读者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面对离别和友人遭遇不幸时的无奈与牵挂。
答案:
(1)营造了一种飘零、哀伤的氛围。杨花飘落,子规啼叫,杨花象征着漂泊不定,子规啼声哀婉,两者结合,为诗歌营造了一种哀伤的基调,暗示王昌龄被贬谪的不幸遭遇。
(2)因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牵挂之情,情感基调是哀伤的。慢速、低沉地朗诵可以更好地体现这种情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对友人的关怀。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小题2】
【解析】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自然景物“杨花”和“子规”营造出伤感离别的氛围,抒发对友人的思念和慰藉。诗歌充满惆怅,描绘出一种闲愁幽怨的景象,表达了对王昌龄的深情厚谊。借明月传递思念,委婉低沉,情感真挚。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7.【答案】有你,真幸福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流淌在心中的一种感觉,是当你抬头望向某个人或某个事物时,内心涌动的那份温暖与满足。对我而言,幸福的源泉便是我的母亲。
母亲,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从我记事起,她的身影就始终陪伴在我身边,无论风雨,无论寒暑。她的笑容,如同冬日的暖阳,驱散了我心中的寒冷;她的眼神,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记得有一次,我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沮丧不已。我独自一人坐在房间里,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就在这时,母亲轻轻地推开门,走了进来。她没有责备我,也没有安慰我,只是默默地坐在我身旁,用她那温暖的手抚摸着我的头。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幸福的声音,它在我心中轻轻响起,告诉我:有母亲在,就什么都不用怕。
母亲不仅在我失落时给予我力量,更在我迷茫时指引我方向。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她总是耐心地听我倾诉,然后给我提出宝贵的建议。她的智慧,如同明灯一般,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让我在人生的旅途中少走了许多弯路。
母亲的爱,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田。她的付出,从不求回报,只是默默地守护着我,陪伴着我成长。每当我回想起与母亲共度的时光,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幸福的感觉。
有你,我的母亲,真幸福。你的陪伴,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你的爱,让我拥有了前行的勇气。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我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铭记你的教诲,带着你的期望,勇敢地前行。因为我知道,有你在,我就拥有了一切。
【解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有你,真幸福》这篇作文的审题立意在于表达某个人或事物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这里的“你”可以是亲人、朋友、老师,也可以是宠物、书籍、自然等任何能给予心灵慰藉的存在。在选材上,应选择具体的事例来展现“你”如何成为幸福的源泉。可以描述与“你”共度的美好时光,如家人的关怀、朋友的陪伴、老师的鼓励等,通过细节描写展现情感的真挚。
构思上,可采用倒叙或插叙的手法,先引出幸福感,再回忆与“你”相关的故事。结尾部分要升华主题,强调“你”在自己生命中的重要性,以及带来的幸福感受。整篇文章要注重情感表达,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份由衷的幸福感。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使文章打动人心。
该文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情感,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母亲的关爱与陪伴是幸福的源泉。文章情感真挚,语言流畅,细节描写生动,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整体结构紧凑,主题鲜明,是一篇充满温情的佳作。A.徜徉tǎng
薄雪bó
热忱chén
谆谆zhūn
B.徜徉cháng
薄雪bó
热忱zhěn
谆谆chún
C.徜徉cháng
薄雪bá
热忱chén
谆谆zhūn
D.徜徉tǎng
薄雪bā
热忱zhěn
谆谆chún
亲人
父亲周伯宜
母亲鲁瑞
朋友
闰土
范爱农
老师
①
②
其他
邻居衍太太
保姆阿长
时间
情节
“我”的心理
周日的清晨
前往郊外南山,发现橘林,嗅到淡淡余香
① ______
初夏的某天
和小伙伴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满村子疯跑
欢喜
② ______
帮父母采摘橘子,分享收获的喜悦
高兴(快乐)
一次放学回家
③ ______
心怦怦乱跳(紧张)
方法提示
词语
解释
联系常见成语(不期而遇)
君与家君期日中
A ______
迁移课内字词
顾而谓曰
B ______
根据语境推断
挽车而去
C ______
查阅字典法(①拜访。②前往;到某地去。③学问、技艺等所达到的高度或深度。)
乃诣丞相府归马
D ______ (填序号)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