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马蹄学校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702070/0-173927126822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马蹄学校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702070/0-173927126825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马蹄学校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702070/0-173927126827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全国各省市县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真题合集(含详细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马蹄学校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马蹄学校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综合题,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古典诗文入人心】班级制作了阅读感悟留言板,下面是小文在阅读古典诗文后写下的留言,请你帮他将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阅读古诗文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我体会到了李益笔下( 1)“ ______ , ______ ”的乡愁;读《夜雨寄北》,我可以看到李商隐心中(2)“ ______ , ______ ”的期盼;读《诫子书》,我不仅能感受到诸葛亮对儿子的殷殷教诲,而且能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其中(3)“ ______ , ______ ”告诉我学习不能放松懈怠,不能轻薄浮躁;在《观沧海》中,我欣赏到了曹操眼中(4)“秋风萧瑟, ______ ”的大海,它显示了惊人的力量和宏伟气象;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我看到陆游僵卧孤村,以(5)“夜阑卧听风吹雨, ______ ”来表达自己的报国之志。古诗文中有情,古诗文中有景,古诗文中有哲理,值得我们阅读。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2.【一抹亮色暖寒冬】下面是小语在“美文语段分享会”中分享的一段文字,请你帮忙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冬日里,寒风瑟瑟,万物雕零,灰色的基调主宰大地,紫荆树却有别样的景致,紫荆花开,一枝独秀,花大艳丽,满树紫红,远看如百蝶蹁跹,斑斓灵动,香气馥郁,令人动容,成为一抹亮丽的风景。
它们那么纯粹,又那么热烈,在寒冬里释放着温暖,在灰色中跳跃着瑰丽,不管人们是否关注,它们精神抖擞,自顾自地盛开。紫荆凌风踏雪而来,表现出无畏、执着的精神,它保持最长的花期,乐观地淀放,在凛冽的季节给人们带来暖意和欢欣。
(1) 请确认文段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只填序号)
①纯粹 ______ (A.cuì B.zuì)
②抖擞 ______ (A.sǔ B.sǒu)
(2) 校对文段时发现其中有错别字,请改正。
①雕零 ______
②淀放 ______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3分。
3.【走进书中看人物】为让同学们对一些经典作品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学校组织开展了阅读专题讲座。主讲《西游记》的老师在互动环节,提出了下面的问题,请你回答。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个极其鲜活的形象,请结合“三打白骨精”的相关情节,谈谈你对他的认识。
四、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4.【学会读书很重要】小秦参加了阅读征文比赛,下面内容选自他的征文稿,请阅读并解决问题。
①好书如同良师益友,读一本好书如同和高尚的人谈话。②如果仅为黄金屋,颜如玉而读,那是对读书这一高尚行为习惯的亵渎。③所以,读书一定要分良莠,选书而购,㸷书而读,否则就开卷无益了。④读书的目的在于应用。⑤一个人读书再多,不能活用,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不如不读。⑥因而,学习、思考、实践,三位一体,相辅相成,不可分割。⑦我们只有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才能获得宝贵金钱所买不到的财富。
(1) 第①句中的加点词“高尚”按照词性划分属于 ______ ,按照感情色彩划分属于 ______ (褒义词/贬义词)。
(2) 第②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3) 第⑦句是一个病句,请你进行修改,并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让“ AI+教育”的各种应用场景纷纷落地校园:外语课上,“数字翻译”会实时切换各种语言进行教学并为学生发音打分;数学课上,智能分析系统能根据试卷上的解题步骤快速分析学生的知识短板;体育课上,智能机器人可帮助学生完成自我体能测试,提供运动数据的综合分析……AI走进日常课堂,成为老师传道授业的得力助手,为传统教育带来全新体验。
在教育部举办的数字教育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专项行动暨“扩优提质年”启动仪式上,北京市某小学展示了一节“智慧课堂”。课堂上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不只有北京本地的学生,还有该校兰州分校的学生。他们虽然远隔千里,但在智能技术的帮助下,犹如同处一间教室,讨论气氛非常热烈。
【材料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上,大有可为。 2024年2月26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中国首部文生视频AI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正式播出。
依托国内首个广电专业领域的视听大模型——总台“央视听媒体大模型”,《千秋诗颂》创作团队使用大量国画、古诗词为训练素材,与 AI大模型进行反复沟通。经历了无数次艺术创作语言和代码语言的碰撞,“央视听媒体大模型”具备了独特的风格和强项——中国审美。它能够准确理解“国风、唐代、写意、工笔画”等传统文化词汇,生成工笔、氷墨等国画风格的美术素材,从而最大限度地再现诗词的意境美。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千秋诗颂》再现了中国古诗词中的人物造型、场景和道具,呈现了一部将中华古典诗词的博大精深与现代视听艺术相结合的动画作品。
据悉,它的德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版本也在总台 CGTN正式上线发布,并同步在德国、意大利、巴西等国10余家主流媒体播出,海外受众近1亿。
【材料三】脑机接口,是大脑与外界设备沟通交流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新一代人机交互与人机混合智能的前沿技术。
脑机接口可分为运动型(输出型)和感觉型(输入型)两种。清华大学与宣武医院团队成功进行的首例无线微创脑机接口临床试验,让一名四肢瘫痪 14年的高位截瘫患者通过“意念”驱动手套外骨骼,实现自主喝水等脑控功能。对于存在听觉损伤的患者,在其耳部植入小型传声器,将传声器采集到的声音信息通过嵌入听神经的电极传入脑内(人工耳蜗),就可以达到恢复听力的效果。
脑机接口高效稳定地运行,离不开人工智能的保驾护航。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可以帮助脑机接口提高系统读取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且可以实时处理和分析所获得的丰富信息,加快脑机接口的处理速度,使人机交流更快、更有效。
(1) 班级正在开展“人工智能事物”分享会,请你根据【材料三】中的脑机接口系统原理图,向大家介绍一下脑机接口的工作原理。(要求:语言流畅、连贯)
(2) 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说说人工智能在教育、文化传播和医疗康复三个方面分别有哪些作用。
(3)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AI+教育”在各种场景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B.人工智能助力“智慧课堂”,让不同地域的学生同处一间教室,同听一堂课变为现实。
C.“央视听媒体大模型”具有中国审美能力,能最大限度地再现诗词的意境美。
D.上述三则材料展示了AI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送走三只猫(节选)
南帆
①一只肥猫长长地打了一个呵欠,懒洋洋地从我的记忆中踱了出来,鼓出的肚皮隐隐地一颤一颤。
②这只猫叫做阿灰,一身又滑又亮的灰皮毛。想不起它怎么来到我们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家居住在小巷一幢破旧的瓦房里,大小老少衣裳简陋,面有菜色,只有少许的荤腥短暂地漂过清苦的日子。奇怪的是,阿灰居然在这种日子里悄悄地长成了一只大肥猫。
③阿灰是外婆的宠儿。外婆时常悄悄地挤出几文菜钱,买回一些小鱼小虾喂养阿灰。父亲偶尔会流露出不满的神色:饭桌上的人还吃不到鱼虾,怎么又来了一只猫争食。外婆装聋作哑。阿灰分得清亲疏的脸色,它从来不会撒娇地蹭父亲的裤脚。
④这是一只懒猫,大部分时间闭目养神,或者干脆盘成一团打起了呼噜。那时我还是一个顽劣少年,不时想方设法捉弄阿灰。
⑤午间的闷热消散后,阿灰多半要从厨房出来溜达一圈,从事一些轻松的娱乐——譬如戏弄壁虎。它悠闲地坐在地板上,慢条斯理地拍打一只刚刚捕获的壁虎。壁虎竎掉了尾巴试图潜逃,阿灰对于这种诡计洞若观火。它的一个爪子按住活蹦乱跳的尾巴,另一个爪子及时地把逃出了几步的壁虎一次又一次地拨回来,有条不紊的操作让人想到炉灶前的大厨。奇怪的是,阿灰对于老鼠似乎缺乏应有的仇恨,它生平仅仅擒获一只老鼠。
⑥这一幢破旧瓦房的地板底下有一条大阴沟,众多老鼠穿梭往返。许多时候,老鼠在朽烂的地板破口探头探脑,然后鬼鬼祟祟地钻出地面收罗一些食品。可是,阿灰仿佛耗尽了攻击老鼠的兴致。 它闭着眼坐在一缕阳光里,任由老鼠行色匆匆地窜来窜去,安详的神情如同一个窥破了世情的智者。某次,一只大老鼠竟然在不远的地方停下来,目光炯炯地和它对视。这个挑衅仅仅让阿灰微微地动了动胡须,它甚至懒得站起来。阿灰似乎不屑于再与地板底下那些神情诡异的家伙交手。阿灰大约就是在这个时候仰起头来,开始想念明亮的天空和自由自在的呼吸。某一天下午,它攀上一小段柱子,跃过一个横梁之间的空隙,转过屋檐来到了瓦顶之上。
⑦可是,一个难堪的结局出其不意地出现了:阿灰不知该怎么回家。返回屋檐跃过横梁之间的空隙之后,阿灰愣住了——它不敢头朝下地沿着柱子滑下来。饥肠辘辘的阿灰坐在瓦顶的边缘哀哀地叫着,长一声短一声。
⑧我找来一架木梯子靠到了屋檐的边缘。阿灰观察了许久,颤巍巍地伸出一条前腿试了几番又缩回去。我不耐烦地攀上梯子试图把它拎下来,阿灰竟然一侧身躲开了。父亲愤愤地表示无须理它,这种笨猫丢了也罢。天渐渐地暗下来了,外婆心急如焚。房前屋后转了几圈,她想出一个笨拙的办法:外婆用晒衣服的长长木杈挑起一个菜篮伸到屋檐上,嘴里阿灰阿灰地叫着。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犹豫了一会儿,阿灰竟然慢悠悠地跨入了菜篮。它一屁股坐下来的时候,接近十斤的体重压得菜篮一晃,外婆一个趔趄几乎扶持不住木杈。
⑨阿灰善于归纳,它很快形成了习惯。酒饱饭足,鼓腹而游,瓦顶上云游一番归来,阿灰就会坐到屋檐旁边千呼万唤,催促外婆备好菜篮。它堂而皇之地坐入菜篮左右顾盼,惬意得如同坐上了轿子的县太爷。外婆不断地咒骂着,恶狠狠地发誓这是最后一回,然而,阿灰的召唤总是让她一次又一次食言。
⑩我记得阿灰失踪过一回。外婆端上它的饭盆走家串户,一边用筷子叮叮当当地敲打着,一边阿灰阿灰地呼唤。这种老乞婆的形象让我们感到了脸红。可是,外婆前所未有地强硬,根本不理睬我们的劝阻。几天以后,阿灰不知从什么地方溜回来了,浑身污迹,整整消瘦了一圈。它将脑袋埋在饭盆里狼吞虎咽了一阵,神情慢慢镇定了下来。外婆坐在厨房的小椅子上,一下一下地抚摸阿灰背上的皮毛,嘴里喃喃地劝它不要出门,不要到布满了陷阱的危险世界四处乱串。它眿起眼睛静静地听着,慢慢地打起了呼噜。
⑪阿灰大约活了十来年,外婆送走了它。多年之后,外婆也到另一个世界去了。他们在那边仍然相依为命吗?
(有删改)
(1) 外婆与阿灰之间的故事很感人,请你根据文章内容,把下面的情节补充完整。
①外婆悄悄挤出钱买小鱼小虾喂养阿灰→② ______ →③外婆敲饭盆走街串巷寻阿灰→④ ______
(2) 请联系上下文,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它闭着眼坐在一缕阳光里,任由老鼠行色匆匆地窜来窜去,安详的神情如同一个窥破了世情的智者。
(3) 文中写到了外婆两次对阿灰的呼唤,这两次呼唤所蕴含的情感各有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4) 文中的父亲对阿灰持什么态度?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5) 本文是否可以作为教材中《猫》(郑振铎)的拓展阅读篇目?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身亡所寄 ______
②亦不能有所中伤 ______
③充塞四虚 ______
④其人舍然大喜 ______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其他三项中“之”的用法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夫君子之行
C.复投之
D.因往晓之
(3)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②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4) 这则寓言嘲讽了怎样的人?如果从积极的方面去思考,你又会如何评价杞人?
七、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两句从哪些角度写景?请简要分析。
(2) 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少年形象?
八、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写作任务。
我们探寻美好景致,收获自然真谛;我们感恩父母师友,收获深情厚谊;我们学习英雄楷模,收获高尚品德……在每一次行动中,我们有所收获,不断成长,心灵得以丰盈,生活因此而充满意义与光彩。
请以“这次,我收获了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作文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②文体不限;③ 600字左右;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⑤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答案和解析
1.【答案】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洪波涌起,铁马冰河入梦来
【解析】答案:
(1)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2)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3)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重点字:躁)
(4)洪波涌起
(5)铁马冰河入梦来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答案】【小题1】A,B
【小题2】凋,绽
【解析】答案:
(1)①A ②B
(2)①凋 ②绽
(1)本题考查字音。“粹”读作“cuì”;“擞”读作“sǒu”。
(2)本题考查字形辨析。“雕零”应作“凋零”;“淀放”应作“绽放”。
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3.【答案】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和情节。根据题目要,结合三打白骨精的情节来分析孙悟空的形象即可。
小说中孙悟空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敢于斗争、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比如他不顾唐僧的阻拦,三打白骨精;被唐僧赶走而愤慨不平,但离开时给唐僧下拜,并嘱咐沙僧好好照看师父,可见忠心耿耿等。
答案:
示例:①本领高强:孙悟空识破白骨精的三次变化,并将其打死。②忠心耿耿:孙悟空虽因被唐僧赶走而愤慨不平,但离开时给唐僧下拜,并嘱咐沙僧好好照看师父。③爱憎分明:孙悟空痛恨妖精,忠诚于唐僧。
【解析】《西游记》的前七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交代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小说故事的主体,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这部小说告诉我们,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我们要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斗志战胜一切的困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4.【答案】【小题1】形容词
【小题2】褒义词
【小题3】
【解析】答案:
(1)形容词 褒义词
(2)第一个逗号改为顿号。
(3)“善读书”应放在“爱读书”之后,“读好书”放在最后。
(1)本题考查词性和词语感情色彩。需明确词性分类,以及褒义词、贬义词的概念,据此判断“高尚”所属类别。“高尚”按照词性划分属于形容词,按照感情色彩划分属于褒义词。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分析句子结构和停顿,判断标点使用是否恰当。
“黄金屋”“颜如玉”是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
(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找出句子语病,依据语法规则进行修改。
原句逻辑关系不清,应明确“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是获得“宝贵财富”的条件。修改后为:“我们只有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才能获得宝贵的、金钱所买不到的财富。”
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5.【答案】【小题1】B
【小题2】
【小题3】
【解析】(1)结合材料三分析,脑机接口的工作原理是:首先通过脑电采集及预处理获取大脑信号,接着进行特征提取,然后对提取的特征进行分类判断,最后根据判断结果实现信号输出、执行,如运动辅助、替代、沟通互动、娱乐、游戏控制等功能,同时还能进行反馈调节。据此作答即可。
(2)结合材料一“外语课上,‘数字翻译’会实时切换各种语言进行教学并为学生发音打分;数学课上,智能分析系统能根据试卷上的解题步骤快速分析学生的知识短板;体育课上,智能机器人可帮助学生完成自我体能测试,提供运动数据的综合分析……AI走进日常课堂,成为老师传道授业的得力助手,为传统教育带来全新体验”,概括为:教育方面:成为老师传道授业的得力助手,实现远程教学,让不同地域的学生同处一堂课。结合材料二“依托国内首个广电专业领域的视听大模型……‘央视听媒体大模型’具备了独特的风格和强项——中国审美”,概括为:文化传播方面:助力传统文化传播,如《千秋诗颂》再现诗词意境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结合材料三“清华大学与宣武医院团队成功进行的首例无线微创脑机接口临床试验,让一名四肢瘫痪14年的高位截瘫患者通过‘意念’驱动手套外骨骼,实现自主喝水等脑控功能。对于存在听觉损伤的患者,在其耳部植入小型传声器,将传声器采集到的声音信息通过嵌入听神经的电极传入脑内(人工耳蜗),就可以达到恢复听力的效果”,概括为:医疗康复方面:帮助瘫痪患者实现脑控功能,恢复听力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ACD.正确;
B.有误,结合材料一“他们虽然远隔千里,但在智能技术的帮助下,犹如同处一间教室,讨论气氛非常热烈”分析,可知选项错误。
故选:B。
答案:
(1)示例:首先通过脑电采集及预处理获取大脑信号,接着进行特征提取,然后对提取的特征进行分类判断,最后根据判断结果实现信号输出,如运动辅助、沟通互动、娱乐等功能,还能进行反馈调节。
(2)教育方面:成为老师传道授业的得力助手,实现远程教学,让不同地域的学生同处一堂课。文化传播方面:助力传统文化传播,如《千秋诗颂》再现诗词意境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医疗康复方面:帮助瘫痪患者实现脑控功能,恢复听力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B
本题是关于“人工智能”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第二题考查图文转换,第三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6.【答案】【小题1】外婆多次用篮子营救阿灰
【小题2】外婆温情的抚摸劝导丢失的阿灰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已知信息“外婆悄悄挤出钱买小鱼小虾喂养阿灰”对应第③段,“外婆敲饭盒走街串巷寻阿灰”对应第⑩段。由“房前屋后转了几圈,她想出一个笨拙的办法:外婆用晒衣服的长长木杈挑起一个菜篮伸到屋檐上,嘴里阿灰阿灰地叫着。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犹豫了一会儿,阿灰竟然慢悠悠地跨入了菜篮”“酒饱饭足,鼓腹而游,瓦顶上云游一番归来,阿灰就会坐到屋檐旁边千呼万唤,催促外婆备好菜篮”可知,第一空应填:外婆多次用篮子营救阿灰;由“外婆坐在厨房的小椅子上,一下一下地抚摸阿灰背上的皮毛,嘴里喃喃地劝它不要出门,不要到布满了陷阱的危险世界四处乱串”可知,第二空应填:外婆温情的抚摸劝导丢失的阿灰。
(2)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词句。“安详的神情如同一个窥破了世情的智者”将阿灰比作一位窥破了世情的智者,形象地写出阿灰作为一只猫,在面对天敌老鼠肆意横行时,表现出安详、淡然的神情,此处用语幽默诙谐,表达了作者对阿灰的喜爱之情。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蕴含的情感。根据第⑧段“阿灰观察了许久,颤巍巍地伸出一条前腿试了几番又缩回去。我不耐烦地攀上梯子试图把它拎下来,阿灰竟然一侧身躲开了。父亲愤愤地表示无须理它,这种笨猫丢了也罢。天渐渐地暗下来了,外婆心急如焚。房前屋后转了几圈,她想出一个笨拙的办法:用晒衣服的长长木杈挑起一个菜篮仰到屋檐上,嘴里阿灰阿灰地叫着。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犹豫了一会儿,阿灰竟然慢悠悠地跨入了菜篮”可知,阿灰困在屋檐不敢返回,为鼓励阿灰,给它信心,让它放心,让它有勇气跳到篮子里,所以外婆对阿灰呼唤,此时的呼唤蕴含着温柔的鼓励,体现外婆对阿灰的无私关爱。根据第⑩段“我记得阿灰失踪过一回。外婆端上它的饭盆走家串户,一边用筷子叮叮当当地敲打着,一边阿灰阿灰地呼唤”,外婆为寻回失踪的阿灰走家串户地对其呼唤,她对流浪在外的阿灰极为担忧,有丢失阿灰的沮丧与恐惧,此时的呼唤蕴含了外婆的焦虑忧伤。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情节安排的用意。由“父亲偶尔会流露出不满的神色:饭桌上的人还吃不到鱼虾,怎么又来了一只猫争食”“父亲愤愤地表示无须理它,这种笨猫丢了也罢”可知,因为阿灰懒惰且会和人争食,“父亲”对阿灰的态度是厌恶、嫌弃的,这与外婆对阿灰的疼爱形成对比,更突出外婆对待阿灰无私关爱的不易与善良。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看法。先表明观点,结合阅读提示,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从内容、情感、主题、语言等角度阐述理由。示例:《猫》这篇文章叙述作者一家养猫的经过,真切表现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内心情感,文笔细腻委婉,清新动人。而本文讲述了外婆关心爱护照顾阿灰的故事,文笔清新朴素,具有“写实主义”的风格。两篇文章中对猫的描写各具特色,生动、形象、逼真,这一切都表明作者对生活观察是很精细的,感受是很真切的,从而在艺术表现上给人一种健康、真挚、朴实的艺术美感。
答案:
(1)②外婆多次用篮子营救阿灰;④外婆温情的抚摸劝导丢失的阿灰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阿灰比作一位“智者”,生动形象地写出它面对老鼠肆意横行时,淡然自若、无动于衷的情态,作者用调侃的语气表达了对它的欣赏与喜爱。
(3)第一次对阿灰的呼唤,是在第⑧段,阿灰困在屋檐不敢返回,为鼓励阿灰,给它信心,让它放心,让它有勇气跳到篮子里,此时的呼唤蕴含着温柔的鼓励。第二次对阿灰的呼唤,是在第⑩段,外婆为寻回失踪的阿灰走家串户地对其呼唤,她对流浪在外的阿灰极为担忧,有失阿灰的沮丧与恐惧,此时的呼唤蕴含了外婆的焦虑、忧伤。
(4)“父亲”对阿灰的态度是厌恶、嫌弃。在父亲眼中,阿灰愚笨无用还与我们争食。在艰难的岁月里,父亲是从实用角度对待阿灰。而外婆则把阿灰当孩子一样对待,包容关爱阿灰。作者写父亲的态度衬托外婆对阿灰无私关爱的不易与难得。
(5)《猫》叙述了“我”养的第三只猫,丑陋而慵懒,因主人的偏见而被扼杀。而所选文章中的阿灰也同样慵懒,却得到外婆的格外照料与关爱,自在惬意,任性洒脱。因此两只猫完全不同的命运,折射出人性的弱点与美好。人的情感可以蒙蔽双眼,人也可以无私地爱动物,建立一段超越时空的美好感情,所以两者可以进行对比阅读。
本文主要讲了外婆养的一只灰猫“阿灰”的故事,外婆对阿灰很是宠爱,阿灰失踪,外婆走家串户去找,后来外婆找回阿灰,阿灰大约活了十来年,外婆送走了它。多年之后,外婆也到另一个世界去了。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外婆和阿灰的思念之情。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7.【答案】【小题1】同“无”,没有。,伤害。,四方。,消除疑虑的样子。
【小题2】B
【小题3】略
【小题4】略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翻译:自己没有可以依托的地方。亡:同“无”,没有。
②翻译:也不会有什么伤害。中伤:伤害。
③翻译:填满了四方。四虚:四方。
④翻译:那个杞国人消除疑虑后很高兴。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之”是代词,代指学问和事业。
B“夫君子之行”中“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C“复投之”中“之”是代词,代指狼。
D“因往晓之”中“之”是代词,代指杞人。
故选:B。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若,你;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行止,行动和停止;奈何,为什么,为何。翻译: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②重点词:果,如果;星宿,泛指星辰;坠,坠落;耶,句末语气词,吗。句意: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积聚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了吗?”
(4)本题考查拓展性阅读。
寓意及评价嘲讽对象:这则寓言嘲讽了那些为不必要的或毫无根据的忧虑和担心而自寻烦恼的人。如文中“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这个杞国人毫无根据地担忧天崩地陷,以至于寝食难安,完全是自寻烦恼,被作者以一种略带讽刺的笔触描绘出来。积极评价:从积极的方面思考,杞人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探索精神。他敢于思考天和地这样宏大的事物,对自然现象存在疑问和思考,如“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奈地坏何”,这些问题体现了他不满足于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无知状态,想要探究天地运行的规律和真相,这种对未知的探索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肯定的。虽然他的担忧在当时看来是没有根据的,但从人类认识世界的发展过程来看,正是有这样敢于质疑和思考的人,才推动了人类对自然科学等领域的探索和进步。
答案:
(1)①同“无”,没有。
②伤害。充塞。
③四方。
④消除疑虑的样子。
(2)B
(3)①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②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积聚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了吗?”
(4)寓意:嘲讽了那些为不必要的或毫无根据的忧虑和担心而自寻烦恼的人。
积极评价:杞人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探索精神,这种对未知的探索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肯定的。虽然他的担忧在当时看来是没有根据的,但从人类认识世界的发展过程来看,正是有这样敢于质疑和思考的人,才推动了人类对自然科学等领域的探索和进步。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积聚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了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那个人又说:“那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8.【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意思是久远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高耸壮阔、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主题。《潼关》是清末政治家、诗人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答案:
(1)首句从视觉角度,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下一句从听觉角度,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2)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形象。
译文:
久远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平坦。
【小题2】
【解析】《潼关》是清末政治家、诗人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①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②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③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④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动 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9.【答案】这次,我收获了自信 成长中的很多经历,让我难忘。尤其是那一次演讲,让我勇于挑战自我,昂首挺胸走向远方。
念初一时,学校里举行了一场和“理想”有关的演讲比赛。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日子在找材料、背稿子、排练中紧张地度过。在稍闲的时间里,我便会忍不住地想些细节问题,比如说台上应该做什么样的手势呀,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呀,微笑时该露几颗牙齿呀……总之,我惶恐而兴奋,惴惴不安又满怀期待。
在我惶恐而又兴奋的等待中,比赛的日子终于来到了。参赛选手都在后台做着准备工作。令人憋闷的空气中满是紧张的气氛,我觉得似乎要窒息了。我想象着自己面对千万双眼睛注视的场景,自己给自己打着气。当轮到我上场时,我顺利地完成了排练多遍的程序化动作。接下来却有些紧张,感到声音似乎有些发抖。我赶忙在心里安慰自己:一定要镇静,刚开始有一点点紧张,这是正常的。我挺直了脊梁,用手潇洒地捋了一下额前的刘海儿,声音变得激昂有力,目光自然地逡巡全场,我以一个演讲家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地讲,激情飞扬,把自己的理想畅谈得淋漓尽致。和我设想的一样,当我最后用一句铿锵有力的话结束了我的演讲时,下面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演讲结束后不久,我所在的学校搞征文活动,我很自然地想到了我的演讲稿。为了这篇稿子,我倾注了太多太多——每天一下课就直奔图书馆,一头扎进书籍纸堆中查找资料;回到家依旧不放弃分分秒秒,苦思冥想反复修改,甚至直至深夜。我怎么忍心让自己的心血付之东流呢?于是,我将稿子毅然投了出去,没想到居然发表了!当自己捧着印有自己名字和心血的报纸时,我由衷地笑了,深深地体会到:机会总是为有准备的人而设。
感谢那一次演讲,是它让我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是它锻炼了我的勇气,积累了我的经验,也让我为了以后每个目标去奋斗。
那一次经历,让我收获了自信:我真的很棒!
【解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我”指现实中的自己,不是虚拟的自己,也不是未来的自己,更不是他人。“收获”获得的成熟的农作物。比喻获得的成果、心得等。本题是比喻义。“了”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补题的范围本来很宽泛,“这次,我收获了 ”为题,补题可从结果角度来补,如规范、知识、自信、友谊等。立意上,应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易写成记叙文。应先根据对题意的理解完成补题,如我收获了演讲的技巧、我收获了正确书写的能力、我收获了自信、坚强等。然后叙写与补题有关的故事。要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要用心理描写出自己的感受,用议论抒情语句“收获”的喜悦和快乐以及对自己的影响或作用。
这篇文章用细腻的文笔对一次演讲的始末进行了全程刻画,让读者感同身受。演讲前、演讲中、演讲后详略有致,层次分明;写演讲中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巧设波澜,让文章跌宕起伏。文章开头和结尾所采取的议论的表达方式与全文主体所采用的记叙的表达方式互为补充,而且首尾形成照应。文章运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描写方法,增添了文章的魅力。语言流畅,表达到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甘肃省陇南州武都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名著阅读,语言表达,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甘肃省酒泉七中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综合题,名著阅读,语言表达,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