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安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安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安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x、安徽省安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
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
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
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
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
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
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
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
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
社会。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
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
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
是生活的保障了。
如果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
第 1页/共 9页
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
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
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曾子易篑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切的,只是
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
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
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
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
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
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
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材料二:
六尺巷遗址位于桐城西后街,现安徽省荣康院内。巷南原为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府第,巷北为
吴氏宅。清康熙年间,张氏家人与吴氏因地界发生纠纷,张英给家中写诗劝阻,家人便拆让三尺。吴氏深
感其义,亦后退三尺,故成此巷。
作为一座文化名城,桐城有“天下文章其出桐城”“天下高文归一县”之称。有清一代,文人士子“言
必称桐城”,历史上的桐城并不缺乏关注。桐城是桐城派的故乡,更是六尺巷文化的土壤,自古便是文章
锦绣之地。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为江淮文明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据《桐城县志》记载:“明初桐城地
属畿内,易得风气之先,县人竞相以读书为进取之阶,学风渐盛。”当时的桐城,方圆百余里百姓家家贫不
弃书,诚为家训。17 世纪初,桐城先后还涌现出了如“泽园”“枞川”“金山”等众多讲学会所,桐城县
当时就形成了理学滥觞、会馆林立的局面,这种文风成了后来桐城派的渊源。
“六尺巷”故事与桐城人张英发生亲密接触是历史造就的一段美妙文化姻缘,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美德,不管是塞北还是江南,不管是西陲还是东隅,中华儿女都继承了祖先留下的礼让美德:早在《周易》
的《谦》卦中,就有“谦谦君子”的爻辞(《谦·初六》),并认为“呜谦”“劳谦”者最终都会吉利。
六尺巷的礼让精神与安徽文化互为交融,一脉同源。姚鼐在《赠陈伯思序》中说:“绝去矫饰,远荣利,
第 2页/共 9页
安贫素,有君子之介。”这与老宰相张英的“教之谦让,教之立品”是相一致的。同样,作为“六尺巷”故
事的传播地之一,安徽人时刻也在发扬“让他三尺又何妨”的精神。礼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风范,是一
种高尚的境界。礼让表面上是降低了自我,但实际上却维护了家庭、社会的和谐与团结。俗话说:宰相肚
里能撑船,“忍”是人生必修课。站在这个角度,六尺巷精神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去珍视
它、敬重它。
(摘编自王智汪、韩冰洋《六尺巷故事与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创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并不带有“文明”“慈善”的意思,以现代标准去看,礼的内容是非常残酷的。
B. 礼和法从行为规范的层面而言,二者并没有差异,但是它们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
C.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非依赖外在权力的强制维持,而是出自于传统。
D. 表面上看礼让会降低自我,但实际上它却有助于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和睦与凝聚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以“杀了人来祭旗”为例,目 是论证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也可以很野蛮。
B. 乡土社会可以说是“无法”的社会,但并非“无法无天”的社会,因为礼的规范而有秩序。
C. 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具有优越性,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社会秩序的。
D. 材料二善于运用引用论证,论证了“六尺巷精神”是我们的宝贵遗产,需要我们珍视敬重。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礼治范畴的一项是( )
A. 曾子临终易席 B. 古代贵族用陶俑殉葬 C. 孟母为儿三迁 D. 当代长辈过年发红包
4. 根据材料一,填写表格空缺内容
5.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礼治”的重要性。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雨过天青
祝勇
宋徽宗赵佶《瑞鹤图》里的天空,并不能称作天青色。那是一种幽蓝,深邃、迷离,具有梦幻特质的
色彩。年轻画家韦羲说:“我们有一种误解,以为中国绘画里的天空就是水墨画的留白,其实古人画天空,
也曾满满地涂上明丽的蓝色,很写实的,就像西方的油画和水彩画。”假如说范宽是第一位以“点”来思考
第 3页/共 9页
宇宙整体的画家,那宋徽宗就应当是以“块”来映现内心世界的画家,他的许多作品,都突出着大面积的
色体。《瑞鹤图》里,他居然以一种纯粹的蓝,为天空做大面积的平涂。那种蓝,不似他的学生王希孟《千
里江山图》那样明媚和跳跃,让古老的群山焕然一新,而是一种更稳定、含蓄的蓝,一如他喜爱的汝窑天
青。
画家宋徽宗,对色彩有非凡的感受力,使用起来也格外大胆。他是绘画里的帝王,敢肆意妄为,他的
造诣也因这份狂妄而成就。他有一套属于他自己的色谱,远比他的官僚系统更加细致和缜密。那是独属于
他的话语体系,别人并不容易轻易介入。在他心里的青色,就不知分了多少种,以至于当他把梦里所见“雨
过天青云破处”选作制瓷的色标时,不知道有多少烧瓷工匠被这句圣旨雷倒,因为谁也说不出,这“雨过
天青云破处”到底是什么颜色。
所幸在今天的故宫,存着一件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樽,让我们在千年之后,看得见宋徽宗最爱的颜色,
而不至于像当年的瓷工,对着“雨过天青云破处”的御批,不知所云。
没有什么器物比唐三彩更能代表大唐热烈、奔放的性格,也没有什么器物比汝窑瓷器更能代表北宋文
人清丽、深邃的气质,一如这件天青釉弦纹樽,虽是仿汉代铜樽造型,但它不再像青铜器那样,以张牙舞
爪的装饰纹样吸引眼球,而是以瓷釉作为美化器物的介质,色泽清淡含蓄,胎质细腻,造型简洁脱俗,釉
面上分布着细密的裂纹,那是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而在焙烧后冷却时形成的裂纹,汝窑瓷器在烧成后,
这样的开裂还会继续,这使汝窑瓷器一直处于细小的变化中,似乎器物也有生命,可以老出皱纹。
唐的气质是向外的、张扬的,而宋的气质则是向内的、收敛的。与此相对应,宋代的版图也是收缩的、
内敛的,不再有唐代的辐射性、包容性。唐朝的版图可以称作“天下”,但宋朝只占有中原,北宋亡后,
连中原也丢了,变成江南小朝廷,成为与辽、西夏、金并立的列国之一。唐是向广度走,宋则是向深度走。
正是由于唐代有广度,使佛学发展,刺激理学兴起,才使宋有了深度。这变化反映在诗词、绘画上,也反
映在器物上,所以,“晚唐以降,青绿山水盛极而衰,水墨山水取而代之,好比是绚烂的唐三彩隐入时间深
处,天青色的宋瓷散发出形而上的微光”。
唐宋两代都是充满想象力的朝代,唐人的想象力通过对外部世界的好奇来体现,玄奘《大唐西域记》、
段成式《酉阳杂俎》,无论纪实、述异,其经验之独特,都是空前绝后的;但唐人的想象力无论怎么膨胀,
也抵不过宋人,因为唐人的世界再博大,也是“实”的,而宋人的世界,则是“虚”,是“空”,是“天
青”,是“留白”,是“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宋人以“无色”代替“五色”,以“无象”
容纳“万象”,因此,他们的世界,更简单也更复杂,更素朴也更高级,那留白无象中,收留着万古的光
阴,也装得下喜马拉雅山。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宋代艺术家在构建空灵、无色、抽象的形而上世界时,并没有遗弃形而下
的日常生活,而是相反,让艺术在日常生活中长驱而入、单刀直入,甚至无孔不入。在宋代,艺术向生活
第 4页/共 9页
领域大幅度推进,与每个人的生命密切相融。我们今天的许多生活品位,虽不是宋人的创造,却是在宋代
定型的,比如花、香、茶、瓷,在这些物质中,宋人寄寓了静观沉思的精神理念,而汝窑各种器型的发展,
正是依托于花道、香道、茶道,向生活的深处挺进。除此,宋人在衣饰、家具、房屋、庭园、金石收藏与
研究等方面,也都达到极高的高度。那是中华文明中至为绚烂的一页。而汴京,业已成为帝国的文化中心,
绘画、书法、音乐、百戏、文学,皆进入巅峰状态。明代学者郎瑛在《七修类稿》中发出这样的感慨:今
读《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则宋之富盛,过今远矣。所以,郑骞先生说,“唐宋两朝,是中国过
去文化的中坚部分。中国文化自周朝以后,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逐步发展,到唐宋才算发展完成,告一
段落。从南宋末年再往后,又都是从唐宋出来的。也就是说,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结
束。就像一个大湖,上游的水都注入这个湖,下游的水也都是由这个湖流出去的。而到了宋朝,这个湖才
完全汇聚成功,唐时还未完备。”当然,含蓄清淡的宋代艺术,一方面辉映着宋代士人的高古清雅的精神气
质,另一方面又孳生出宋代帝王对物质的迷恋与娇纵。
汝窑天青釉,与《瑞鹤图》里的幽蓝天空虽然不是同一个颜色,但它们代表宋徽宗赵佶对天空的某种
依恋,因此,它们是自由的颜色,代表着宋徽宗对飞翔、速度无限的渴望。卓绝的艺术正是有赖于这样的
自由才能完成,但对于皇帝,所有任性飞奔,都将引发灾难性的后果。比如宋徽宗,对颜色的敏感、对物
质的激情,反而使他对国家日渐麻木,终于,他为物欲所围困,他的艺术王国,也像这瓷器一样不堪一击。
在金人的土地上,他手里只剩下粗糙的饭碗。雨过天青时分,不知他是否会想念些什么。
(选自《祝勇散文精选》,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宽是第一位以“点”来思考宇宙整体的画家,宋徽宗是第一位以“块”来映现内心世界的画家,他的
许多作品都突出着大面积的色体。
B. 宋徽宗把宫廷特有的“雨过天青云破处”选作制瓷的色标,因为他要建立一套自己的色谱,独属于他的
话语体系,不让别人能轻易介入。
C. 唐代具有向外、张扬的气质,宋代则具有向内、收敛的气质。与之相应,宋代的版图也是收缩的、内敛
的,缺乏唐代的辐射性、包容性。
D. 因为向往自由,汝窑天青釉与《瑞鹤图》里的幽蓝天空以同一个颜色来代表宋徽宗对天空的依恋,代表
宋徽宗对飞翔、速度无限的渴望。
7.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代艺术家构建空灵、无色、抽象的形而上世界,但是没有遗弃形而下的日常生活。
B. 文章将唐代与宋代的文化特点进行对比,是为了突出宋代比唐代更加内敛和有深度。
C. 作者通过对宋徽宗艺术特色的深入剖析,主要是为表现其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洞察。
第 5页/共 9页
D. 宋代汝窑器型依托花道、香道、茶道向生活挺进,对今天的许多生活品位造成影响。
8.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借用郑骞先生“就像一个大湖,上游的水都注入这个湖,下游的水也都是由这
个湖流出去的”的意义和作用。
9. 文题“雨过天青”既富有诗意美又暗含哲理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
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
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
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
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
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
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材料二: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
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十二,而山人之亭,
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
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
亭”。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节选自苏轼《放鹤亭记》)
10. 文本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郡守 A 苏轼 B 时从宾佐 C 僚吏 D 往见山人 E 饮酒 F 于斯亭 G 而乐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 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意为“向东进发”,与《劝学》中“非能水也”的“水”用法相同。
第 6页/共 9页
B. 固,指“本来”,与《师说》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固”意思相同。
C. 文中“之”,与《涉江采芙蓉》中“采之欲遗谁”的“之”用法不同。
D. 名,文中指“命名”,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中的“名”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在写曹操意气飞扬与困于周瑜时的两次发问使文章跌宕起伏。
B. 材料一由对生命短促的悲叹而超拔为乐观理性对待生活的随缘自适。
C. 材料二状写景物随着季节的转换而风采各异,节奏明快、语势刚劲。
D. 两则材料都善于将写景、抒情与述理融为一体,彰显高超写作技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14. 中国文人常借物寄寓心意,请分别写出材料中“赤壁”“放鹤亭”与《我与地坛》中“地坛”所寄寓的
心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透碧霄
宋·查荎①
舣②兰舟。十分端是载离愁。练波送远,屏山遮断,此去难留。相从争奈,心期久要③,屡更霜秋。叹
人生、杳似萍浮。又翻成轻别,都将深恨,付与东流。
想斜阳影里,寒烟明处,双桨去悠悠。爱渚梅、幽香动,须采掇、倩纤柔。艳歌粲发④,谁传馀韵,来
说仙游。念故人、留此遐洲⑤。但春风老后,秋月圆时,独倚西楼。
【注】①查荎(chí):北宋词人,现存词一首。②舣:停船靠岸。③久要:旧约。④粲发:启齿歌唱。
⑤遐洲:远洲。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词人直言停靠在岸边 兰舟所载的都是离愁别绪,奠定了哀婉的情感基调。
B. 本词将离愁别恨付与东去的流水,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C. 夕阳西下,词人看着友人的小船悠悠地驶到烟雾迷离的江面处,生出不舍之感。
D. 古人折花寄情,本词采梅意在赞美友人;《涉江采芙蓉》以采芙蓉寄思念之情。
16. 本词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第 7页/共 9页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乡野之音淳朴自然,生动活泼。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乡野之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一身傲骨,狂放不羁。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直抒胸臆“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表现出对权贵的蔑视。
(3)学习是一种态度,不论年龄大小,自觉与他人交流总会有所收获,正如韩愈《师说》中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小题。
杜甫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受害者,对战争有着 ① 的体验。在那 ② 的年月,杜甫一家四处逃
亡,风餐露宿,妻离子散,有一段时间还被叛军抓获,命悬一线。但杜甫并没有沉浸在一己的苦难中不能
自拔。他始终像新闻记者一样,忠实地记录着残酷的战争见闻,而他的着眼点,始终不离底层百姓的遭遇
和苦难。这样的人生经历和写作经历,使他笔下的战争,绝没有凭空臆造的那种藐视生命的豪迈激越。那
一缕缕 ③ 的悠远情怀,显示出诗人的高贵与仁爱。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安史之乱”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
B. 卢老师发现,有些学生可能因选不到合适的导师而“流落街头”。
C. 他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D. 作为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
20. 试比较文中加点的“像”与“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中“像”的用法有何不同。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目前,虽然人们并不了解秸秆覆盖如何影响生态系统、土壤及其中的微生物,但已将其作为一种最易
于管理、最高效的作物残留物管理方法被进行推广。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对秸秆覆盖频率和秸秆覆盖量进行了研究。研究团队依托中国科学院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研究了高频每年连续覆盖、低频每 3 年间隔覆盖两种秸秆覆盖
率,少量、大量两种秸秆覆盖量对土壤细菌群落和土壤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 ,都对土
壤细菌群落结构没有显著影响。 增加了土壤中碳源的可利用性,土壤细菌群落以富营养菌
第 8页/共 9页
为主,共生网络复杂而紧密,且潜在代谢功能多样化,增加了土壤全磷和全钾的储量并提高了玉米产量;
而在低频率的秸秆覆盖下,土壤细菌群落以寡营养菌为主, ,且潜在功能以细胞过程为主。
因此,高频率的秸秆覆盖可以让土壤更健康、更肥沃,该研究将指导秸秆的优化利用。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
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 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
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劝学》中有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庄子·外篇》中说“物物而不物于物”,意
思是利用外物而不受外物的干扰。当今,科技发展迅猛,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人们可以“物”的“物”
越来越多,“物物”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与此同时,“物于物”的人也日益增多。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第 9页/共 9页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安庆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安庆市2024届高三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安徽省安庆市2024届高三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安庆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安徽省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