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702280/0-173927149830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702280/0-173927149832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702280/0-173927149834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702280/1-173927149967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702280/1-173927149969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702280/1-173927149972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各学科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附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附答案),文件包含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答案】
1.D
2.A
3.B
4.①信息获取方式的多样化:受众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视、报纸等媒体获取新闻,而是通过多种设备,多渠道获取个性化的新闻资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安排选择最便捷的方式接收信息。
②内容消费的碎片化:允许受众在短时间内了解多个事件,满足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对信息快速更新的需求。
③参与互动的增强:受众可以通过评论、分享、点赞等方式参与到新闻传播过程中,甚至可以自己创作,增加用户的参与感,促进新闻的社会价值最大化。
④定制化服务的实现:新媒体能够根据受众的浏览历史、地理位置、社交行为等因素提供定制化的新闻推荐,确保每个用户都能接收到与个人兴趣相符的信息,从而提高了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5.①提升技术应用能力:掌握并利用最新的传播科技,如5G、8K等高分辨率视频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工具,以提高新闻采集、编辑和发布的效率。
②强化互动交流: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和其他在线渠道,积极与受众建立双向沟通机制,鼓励用户参与评论、分享和讨论,使新闻传播更加贴近民众生活。
③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不断学习和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写作、摄影摄像、视频剪辑、数据分析等,成为全能型媒体工作者。
④促进媒体融合: 努力实现自媒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资源整合,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构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新闻传播体系。
⑤肩负社会责任:记录时代脉搏,深入事发第一现场,深刻分析,深入探究,形成真实可信的新闻稿件,提高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和社会价值。
【解析】
1.【命题意图】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选项中“受众可能被动参与到新闻传播过程中”错,原文“在不同信息交互方式中,受众可主动参与到新闻传播过程”,是为了凸显受众的参与性、主体性。故选D
2.【命题意图】考查分析概括文章观点的能力。
A选项“为了确保公民享有知情权与监督权”错。“公民享有知情权与监督权”是采用5G技术与新型设备达到的效果,而不是目的。故选A
3.【命题意图】考查理解文章观点,并拓展运用的能力。
B选项“东方甑选直播卖货”不属于新闻传播。故选B
4.【命题意图】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本文关于受众个性化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信息获取方式的多样化;②内容消费的碎片化;③
参与互动的增强;④定制化服务的实现
5.【命题意图】考查运用文章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主要从“内容层面”“技术层面”和“受众层面”等方面入手来谈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及趋势。内容层面涉及内容质量及其呈现形式;技术层面要求拥抱并优化传播渠道;受众层面主要就是加强与受众互动并关注受众反馈,故而拟定以下几点参考答案:
①提升技术应用能力:掌握并利用最新的传播科技,如5G、8K等高分辨率视频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工具,以提高新闻采集、编辑和发布的效率。
②强化互动交流: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和其他在线渠道,积极与受众建立双向沟通机制,鼓励用户参与评论、分享和讨论,使新闻传播更加贴近民众生活。
③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不断学习和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写作、摄影摄像、视频剪辑、数据分析等,成为全能型媒体工作者。
④促进媒体融合: 努力实现自媒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资源整合,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构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新闻传播体系。
⑤肩负社会责任:记录时代脉搏,深入事发第一现场,深刻分析,深入探究,形成真实可信的新闻稿件,提高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和社会价值。
现代文阅读II
【答案】
6.C
7.D
8.①灵活运用动词,突出老桑技艺娴熟;②多感官结合,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等,写出了美食制作的过程以及人们对美食的迫切心情;③引用,引用宋诗,语言典雅,也写出了美食制作现场的情况与香气;④长短句结合,读起来有节奏感;⑤比拟,将包好的蘑菇比作年夜包的饺子,体现蘑菇排列的整齐;
9.①“牛粪石板菇”是青海湖一道独特的美食,代表的是大自然的恩赐与馈赠,也寄托着作者的怀念与回忆。
②“城里的美食家”,是指脱离自然、脱离实践,未亲身体验的人。
③“永远没法享受”,表达作者对他们无法亲自享受美食的遗憾,呼吁人们能走出城市,走进自然。
④表达了作者对真正美好的东西,在亲身经历过,只能留存记忆的遗憾与怀念之情。
【解析】
6.【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是因为好东西就像‘梦中的情人’可望而不可及”错,强加因果。故选C
7.【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重点句子和文章内部逻辑关系的能力。
D项“是为了证明真正的文学史要到民间去找”错,举“玻尔和爱因斯坦两人观点相矛盾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只能是记忆中的一瞬”。
8.【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梁衡散文的语言简洁典雅,富有诗意,注重对词语的锤炼和选择,用词精准生动,手法巧妙,描写细腻画线句子很好地体现了作家的语言特点。
①灵活运用动词,突出老桑技艺娴熟;②多感官结合,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等,写出了美食制作的过程以及人们对美食的迫切心情;③引用,引用宋诗,语言典雅,也写出了美食制作现场的情况与香气;④长短句结合,读起来有节奏感;⑤比拟,将包好的蘑菇比作年夜包的饺子,体现蘑菇排列的整齐;
9.【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内涵的能力。
这是一篇充满魅力的散文,青海湖的美丽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对蘑菇的描写充满生活气息和惊喜,湖蘑菇在青海湖边的独特生长环境及它们的鲜美味道,都勾起了我们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之情。小小的蘑菇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一种奇妙连接,让我们体会到探寻美好事物的乐趣,以小见大,引人深思,挖掘人生真谛。
①“牛粪石板菇”是青海湖一道独特的美食,代表的是大自然的恩赐与馈赠,也寄托着作者的怀念与回忆。
②“城里的美食家”,是指脱离自然、脱离实践,未亲身体验的人。
③“永远没法享受”,表达作者对他们无法亲自享受美食的遗憾,呼吁人们能走出城市,走进自然。
④表达了作者对真正美好的东西,在亲身经历过,只能留存记忆的遗憾与怀念之情。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答案】
BEF
11.B
12.C
13.(1)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的。
(4分)(这三个字的)意思是,已被流放而离开朝廷,(虽)心中忧虑,(却)仍然沿着正道前行,用国风的方式劝谏国君。
(1)司马迁对屈原怀着深切的同情与惋惜之情。(①从 “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可看出,他在读屈原作品时为其志向而悲伤,亲临屈原沉江之处更是落泪,足见同情之深;(②司马迁一开始 “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对屈原的结局有所疑惑,后读《服鸟赋》又 “爽然自失”,整体体现出对屈原命运的惋惜以及对其复杂经历的感慨。(2)司马迁对屈原怀有仰慕和赞赏之情。从“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可看出司马迁对屈原清高人格的仰慕和对屈原文采的赞美之情。
【解析】
10.【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是:所以文中向上追述了唐虞三个帝王时期的盛世之治,往下陈述了桀纣羿浇的灭亡,希望国君能够觉悟,返回到正道上并让自己回到朝廷。
“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对举,“冀君觉悟”,觉悟后的结果从对“君”和对“己”两个方面来陈述,所以在“悟”后断。故选BEF
11.【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欲诚其意者”中“诚”是使动用法,句意是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的人。故选B
12.【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中 “创作此作品时他已遭放逐” 说法不准确,根据材料二 “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疏屈原。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 可知,屈原是先被怀王疏远,心怀忧愁才创作了《离骚》,此时还未到被放逐阶段,所以该项概括分析不正确。故选C
13.【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人君”,国君;无,无论;“举”,选举;“自为”“自佐”,宾语前置,帮助自己,辅佐自己。
(2) “依”,沿着;“以”,用;“中心”,内心,心中;“放逐”是被动用法。
14.【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爽然自失”等,可知司马迁对屈原怀着深切的同情与惋惜之情。
根据材料二“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可知司马迁对屈原清高人格的仰慕和对屈原文采的赞美之情。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怪罪子兰劝怀王人秦而致其未能回来。屈原痛恨子兰,虽然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挂念怀王,念念不忘想要返回朝廷。盼望国君能彻底悔悟,风俗能完全改变。屈原思念君王、振兴国家而想要使楚国回归富强局面的意愿,在一篇作品中再三表达出来。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终于由此看出怀王终究没有醒悟。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出现,而圣明的君主、安定太平的国家却多少世代也难以见到,这是因为他认为是忠臣的人并不忠诚,认为是贤臣的人并不贤明。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军队遭到挫败,土地被削割,失去了汉中一带的六个郡,自己客死于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能知人善任所招致的祸患啊。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哀怜。到长沙,看到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推想他的为人。等看到贾谊写文章凭吊他,又奇怪屈原如果凭他那样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看到他将生死等同看待,把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看得很轻,又茫然若有所失了。”
材料二:
《离骚》经是屈原所作。屈原与楚国王族同姓,在楚怀王时做官,当的是三闾大夫。三闾的职责是掌管王族娃的事务,即昭、屈、景三姓。屈原整理了王族的家谱,明确了贤良之士的标准规范,来激励国中贤士。屈原在朝廷内与怀王谋划讨论国家大事,处理疑难事务;在朝廷外监察群臣的言行,应对各诸侯国的来访,他的建议都能被采纳,他也尽职尽责地做事,因而怀玉非常器重他。同他一起担任大夫的上官靳尚嫉妒他的才能,与别人一起诋毁他,怀王于是疏远了屈原。
屈原忠心耿耿却遭到小人谗言陷害,心情忧愁烦乱,不知该向谁倾诉,于是写出了《离骚经》。离,是别的意思;骚,是愁的意思;经,是途径。这三个字的意思是,已被流放而离开朝廷,虽心中忧虑,却仍沿着正道前行,用国风的方式劝谏国君。所以文中向上追述了唐虞三个帝王时期的盛世之治,往下陈述了桀纣羿浇的灭亡,希望国君能够觉悟过来,返回到正道上,并让自己回到朝廷。这时候,秦昭王派张仪欺诈怀王,让怀王断绝与齐国的交往;又让张仪诱骗怀王,请他与秦王一起在武关会盟,趁势就胁迫怀王与秦王一起到了秦国,扣留了怀王,不让他回去。怀王最终客死在秦国。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又听信谗言,把屈原放逐到江南。
屈原被流放在荒远地区,又作了《九章》,援引圣王来证明自己的冤屈,却最终不能被明察。他又不能容忍以自己的清白之身长久地生活在污浊的世上,于是投汨罗江自沉而死。
《离骚》的行文,依照《诗经》来起兴,援引不同的物类作比喻,所以用好鸟香草来比喻忠贞之士,用恶禽臭物比喻谗佞之人,用灵修美人来比拟君王,用宓妃佚女来比喻贤臣,用虬龙鸾凤来托喻君子,用飘风云霓比喻小人。文章的词语温厚而典雅,文章的意旨纯洁而明朗。大凡所有的君子,没有谁不仰慕他的清高,赞赏他的文才,哀痛于他的怀才不遇,而同情他的志向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
15.A
(1)相同点:示例一:都是间接抒发自己的愁绪,杨广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时光流逝带来的愁思;李白试图通过饮酒的豪放态度来忘却生活中的烦恼。
示例二:都用富有典型意义的意象来抒情,杨广借水抒情,表达时光流逝带来的愁思;李白借酒抒情,试图通过饮酒的豪放态度来忘却生活中的烦恼。
(2)不同点:示例一:借以抒情的典型意象不同,杨广借水抒情,表达时光流逝带来的愁思;李白借酒抒情,试图通过饮酒的豪放态度来忘却生活中的烦恼。
示例二:抒发的情绪不同,杨广的愁绪显得较为内敛和含蓄,是由于自然的变化和个人命运的无常所引发的一种淡淡的哀愁;李白的愁则是激昂且外向的,他不直接表达愁的具体内容,而是强调通过行动——饮酒来消解愁闷,表现出一种豁达和洒脱。
【解析】
15.【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项“营造了一种朦胧而又静谧的意境”错,“淼淼”的意思是水势浩大,“静谧”与“水势浩大”矛盾。故选A
16.【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及抒情方式的能力。
这首诗是杨广在第三次下扬州途中,行进至淮河所作。写景生动形象:前八句通过“淼淼”“菲菲”“晴霞”“锦帆”“潮鱼”“沙禽”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清晨淮河上烟波浩渺,雾气朦胧,孤屿在晴霞中转动,锦帆从长圻使出,潮鱼跃浪,沙禽欲飞的美丽景象,展现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斑斓的淮河晨景图。情感自然真挚:最后两句“会待高秋晚,愁因逝水归”,由眼前的美景联想到高秋时节,借淮河之水寄托自己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忧虑和期待,富有感染力。
本题设置,直接联系了课内所学《将进酒》,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方面进行对比。
(三)名篇名句默写
【答案】
17.(1)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3)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解析】
17.【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长、度、文、指、迩、见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答案】
18.自以为是、桀骜不驯、遍体鳞伤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19.C
20.柳宗元发现游历山水不能彻底释放苦闷,所以通过《江雪》创设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清净世界来安放灵魂。
【解析】
18.(1)自以为是: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不接受他人意见。根据语境,第一空表示自己的过度自信,用“自以为是”合适。
(2)桀骜不驯:形容人性情强悍倔强而不驯顺。根据后文“他就是要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第二空填“桀骜不驯”合适。
(3)遍体鳞伤:浑身都是伤口,形容伤势十分严重。根据前后文,第三空用“遍体鳞伤”合适。
19.【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
A项引号表示特殊含义;B项表示引用;C项表示突出强调,与“独钓寒江”的引号作用相同;D项表示特定称谓。故选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段和逻辑思维能力。
从第三段可知,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心中有失落与苦闷(原因),所以他创作《江雪》是为自己创设一个与世隔绝的清净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绝世独立的渔翁是他孤傲形象的化身,他想通过这首诗钓一份清净、悠然、自由和寂寞(结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答案】
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②埋下一颗种子
22. 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让更多人从源远流长的文脉中感受到力量,恰恰需要这样的“无用之学”。
【解析】
21.【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包括学生阅读理解、逻辑推理和语言表达能力。
①处,根据前文“每一点发现都离不开日复一日的坚持与付出”“将公众讨论的热潮转化为学术研究的热情”等信息,可推知填的内容。②处,根据前文“通过短视频进行甲骨文知识普及等的意义”和后文“收获一片树林”等信息,可推知此处内容。
【命题意图说明】本题考查学生辨识和修改语病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铸造”与“重焕荣光”搭配不当,二是缺少介词“从”。
四、作文
23.【参考立意】
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
②理论与实践比翼齐飞
③实践促成长
【解析】
23.【命题意图】
本题立足于教考衔接,综合考查考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真实情境,引导高阶思维能力培养。选题立意的角度广,贴近考生生活,考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
题目中,“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中的“理论”是人们通过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观察、思考和总结而形成的系统性知识。它为实践提供了方向、原则和方法,可以预见实践中的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执行行动,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强调实践不仅能够检验理论,还能推动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理论只有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才能真正成为科学的真理。而“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实际上是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即通过实际行动将理论知识或思考转化为现实。这反映了哲学中关于实践与认知关系的一个核心观点: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连接主观思想与客观世界的重要桥梁。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科学研究、技术革新还是个人成长,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意义与实践的具体作用。这则作文材料强调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以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重要性。在审题时,我们需要抓住两个核心概念:理论和实践,并理解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来说,题目要求探讨的是理论如何指导实践,以及实践如何验证理论,连接思想与客观实际的桥梁,它使理论能够在现实中得到检验和应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PDF版附答案),文件包含语文试题pdf、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