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六课《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检测卷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702791/0-173928619512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六课《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检测卷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702791/0-173928619516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六课《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检测卷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702791/0-17392861951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 2024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课时单元期中期末检测卷(共27套)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堂检测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堂检测,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被称为( )
A.张骞B.遣唐使C.玄奘D.鉴真
2.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播日本文化B.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C.加强两国的友谊D.进行贸易往来
3.唐朝时,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的是( )
A.鉴真B.玄奘C.崔致远D.阿倍仲麻吕
4.鉴真东渡日本,他在日本传授的不包括( )
A.佛经B.医学C.书法D.活字印刷术
5.下列关于鉴真东渡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鉴真东渡发生在唐太宗时期
B.鉴真东渡共六次,最后一次成功
C.鉴真东渡主要是为了学习日本文化
D.鉴真东渡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6.唐朝时期,西行天竺取经的高僧是( )
A.鉴真B.玄奘C.一行D.慧能
7.玄奘西行天竺的目的是( )
A.传播唐朝文化B.学习印度的先进技术
C.求取佛经D.进行贸易往来
8.玄奘回国后,以亲身见闻写成的著作是( )
A.《西游记》B.《大唐西域记》C.《资治通鉴》D.《史记》
9.下列关于玄奘西行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B.玄奘在天竺的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C.玄奘西行的时间是唐玄宗时期
D.玄奘带回大量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0.唐朝时期,与新罗交往频繁,新罗位于今天的( )
A.日本B.朝鲜半岛C.印度D.越南
11.新罗与唐朝的交流中,传入唐朝的物品不包括( )
A.人参B.茶叶C.折扇D.工艺品
12.唐朝时期,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参加科举考试,担任官职。这表明唐朝( )
A.对外来文化持排斥态度
B.社会风气开放
C.经济发达
D.文化昌盛
13.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
A.广州B.泉州C.长安D.扬州
14.唐朝时期,在对外交往中,中国输出的主要物品不包括( )
A.丝绸B.瓷器C.茶叶D.香料
15.唐朝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不包括( )
A.唐朝国力强盛
B.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C.唐朝的交通发达
D.唐朝的疆域辽阔
16.下列关于唐朝对外交往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唐朝只与亚洲国家有交往
B.唐朝对外交往以官方为主,民间交往很少
C.唐朝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D.唐朝对外交往的目的是为了扩张领土
17.唐朝时期,被称为“海东盛国”的是( )
A.日本B.新罗C.天竺D.波斯
18.唐朝时期,大食人在中国的活动不包括( )
A.经商B.传教C.学习中国文化D.与唐朝军队发生大规模战争
19.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不包括( )
A.范围广泛B.双向交流C.以佛教交流为主D.政府支持
20.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鉴真东渡②玄奘西行③日本遣唐使来华④新罗统一朝鲜半岛
A.④③②①B.③④②①C.②③④①D.③②①④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材料二:“有希望革新这古老帝国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同文馆的主要课程是洋文和西艺,同文馆是恭亲王和文祥等所主持,是在与英法联军媾和之后,所以招生时学生不但没有赏赐,反而被人鄙视,被称为‘小汉奸’。”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鉴真“传道艺”到哪个国家?“道艺”包括哪些方面?(6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反映的对外交往相比,在方式和目的上有何不同?(8分)
(3)从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6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玄奘从天竺带回佛经657部,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共翻译出75部1335卷,他还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
材料三:“唐朝对外交往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影响巨大,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1)材料一反映了日本对唐朝的什么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玄奘西行的贡献。(6分)
(3)结合材料三,分析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影响。(8分)
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被称为遣唐使。张骞是西汉时期出使西域的人物;玄奘是西行天竺取经的唐朝高僧;鉴真是东渡日本的唐朝高僧。
2.答案:B
解析: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包括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生产技术等,以促进日本的发展。
3.答案:A
解析: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玄奘是西行天竺取经,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崔致远是新罗人,在唐朝为官并传播新罗文化;阿倍仲麻吕是日本遣唐使,为中日文化交流有一定贡献,但相比鉴真,鉴真的贡献更为突出。
4.答案:D
解析: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医学、文学、书法、建筑等,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唐朝时还未出现,所以鉴真不可能传授活字印刷术。
5.答案:B
解析:鉴真东渡发生在唐玄宗时期,A错误;鉴真东渡共六次,前五次失败,最后一次成功,B正确;鉴真东渡是为了传播唐朝文化,C错误;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D错误。
6.答案:B
解析:唐朝时期,西行天竺取经的高僧是玄奘。鉴真是东渡日本;一行是唐朝天文学家;慧能是禅宗六祖。
7.答案:C
解析:玄奘西行天竺的目的是求取佛经,探究佛教教义。
8.答案:B
解析:玄奘回国后,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的纪传体通史。
9.答案:C
解析:玄奘西行的时间是唐太宗时期,C表述错误。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在天竺的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带回大量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A、B、D表述正确。
10.答案:B
解析:新罗位于今天的朝鲜半岛。
11.答案:B
解析:新罗与唐朝的交流中,传入唐朝的物品有人参、折扇、工艺品等,茶叶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向外输出的物品。
12.答案:B
解析:唐朝时期,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参加科举考试,担任官职,这表明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对外来文化和人才持包容态度。
13.答案:A
解析: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广州。泉州在宋元时期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长安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扬州是唐朝重要的商业城市,但不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14.答案:D
解析:唐朝时期,中国输出的主要物品有丝绸、瓷器、茶叶等,香料主要是从东南亚、阿拉伯等地输入中国。
15.答案:D
解析:唐朝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包括唐朝国力强盛,具有强大吸引力;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交通发达,便于对外交流。唐朝疆域辽阔与对外交往频繁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16.答案:C
解析:唐朝不仅与亚洲国家有交往,还与欧洲、非洲等国家有交往,A错误;唐朝对外交往官方和民间都很活跃,B错误;唐朝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C正确;唐朝对外交往目的不是扩张领土,D错误。
17.答案:B
解析:新罗在唐朝时期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被称为“海东盛国”。
18.答案:D
解析:唐朝时期,大食人(阿拉伯人)在中国经商、传教、学习中国文化等,没有与唐朝军队发生大规模战争。
19.答案:C
解析: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范围广泛,涉及亚洲、欧洲、非洲;是双向交流,既有中国文化外传,也有外国文化传入;政府支持对外交往,如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等。虽然佛教交流是其中一部分,但并非以佛教交流为主,C表述错误。
20.答案:A
解析: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在676年;日本遣唐使从唐朝贞观年间开始来华;玄奘西行是在唐太宗贞观初年;鉴真东渡从唐玄宗时期开始,经历多次失败后最终成功。所以顺序为④③②①。
二、材料分析题
1.
(1)答案:鉴真“传道艺”到日本。“道艺”包括佛经、医学、文学、书法、建筑等方面。
解析:鉴真东渡日本,带去了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2)答案:方式上,材料一鉴真东渡是主动传播文化;材料二同文馆是通过学习西方文化来革新。目的上,材料一鉴真东渡是传播唐朝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材料二同文馆是为了革新古老帝国,学习西方先进知识以应对当时的局势。
解析: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对比鉴真东渡和同文馆在方式和目的上的差异。
(3)答案:启示:国家要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要积极传播本国优秀文化,同时也要善于学习他国的先进文化,促进共同发展;开放包容能使国家繁荣昌盛,闭关锁国则会导致落后。
解析:从唐朝对外交往的积极影响,如文化传播与交流、国家发展等方面总结启示。
2.
(1)答案:材料一反映了日本对唐朝的尊崇和向往,希望与唐朝交往。原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政治制度先进,在世界上具有很大影响力,日本希望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和制度,促进自身发展。
解析:从材料一日本对唐朝的评价“法式备定,珍国也”可看出其态度,再结合唐朝的强盛方面分析原因。
(2)答案:玄奘西行的贡献:带回大量佛经,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翻译大量佛经,为佛教文化的传承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写成《大唐西域记》,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提供了重要资料。
解析: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佛经带回、翻译、著作等方面总结玄奘西行的贡献。
(3)答案: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影响: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唐朝和其他国家的文化内涵;推动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加强了唐朝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促进了唐朝经济的繁荣;提高了唐朝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使唐朝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
解析: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从文化交流、文明进步、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等方面分析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影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时作业,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下册(2024)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精练,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检测】——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综合复习,文件包含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检测解析版docx、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检测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