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八课《北宋的政治》检测卷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八课《北宋的政治》检测卷第1页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八课《北宋的政治》检测卷第2页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八课《北宋的政治》检测卷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历史第8课 北宋的政治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第8课 北宋的政治练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北宋的建立者是( )
    A.李渊B.李世民C.赵匡胤D.赵构
    2.北宋建立的方式是( )
    A.农民起义夺取政权
    B.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C.大将发动兵变
    D.外戚夺取政权
    3.北宋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行省制度
    D.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4.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杯酒释兵权
    B.设立三司使
    C.实行科举制
    D.设立通判
    5.北宋时期,分割宰相行政权的官职是( )
    A.参知政事
    B.枢密使
    C.三司使
    D.节度使
    6.北宋时期,为了监督地方官员,在地方设置的官职是( )
    A.刺史
    B.通判
    C.转运使
    D.御史大夫
    7.北宋时期,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的官职是( )
    A.通判
    B.转运使
    C.节度使
    D.刺史
    8.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是( )
    A.提高文人的地位
    B.防止武将专横跋扈
    C.促进文化的发展
    D.加强对边疆的防御
    9.北宋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表现不包括( )
    A.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B.提高进士地位
    C.创立殿试制度
    D.考试内容注重实用性
    10.北宋时期,出现了“文臣统兵”的格局,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武将地位提高
    B.文臣地位提高
    C.武将权力受到限制
    D.文臣权力受到限制
    11.北宋时期,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分别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掌管,这一举措的目的是( )
    A.提高禁军的战斗力
    B.加强对禁军的管理
    C.削弱地方军事力量
    D.加强皇权对禁军的控制
    12.北宋时期,为了削弱相权,设立了枢密使、三司使等官职,枢密使负责( )
    A.行政事务
    B.军事事务
    C.财政事务
    D.监察事务
    13.北宋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了路、州、县三级制,其中路的长官是( )
    A.转运使
    B.通判
    C.知州
    D.知县
    14.北宋时期,科举考试的科目中,最受重视的是( )
    A.明经科
    B.进士科
    C.武举科
    D.明法科
    15.北宋时期,为了选拔人才,增加了科举考试的次数,这一举措的影响不包括( )
    A.扩大了统治基础
    B.提高了官员素质
    C.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D.导致了官员冗滥
    16.北宋时期,与辽签订的盟约是( )
    A.澶渊之盟
    B.绍兴和议
    C.尼布楚条约
    D.马关条约
    17.澶渊之盟的签订,对北宋来说( )
    A.是一个屈辱的条约,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B.是一个平等的条约,促进了双方的和平与交流
    C.是一个胜利的条约,提高了北宋的国际地位
    D.是一个无奈的条约,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18.北宋时期,与西夏进行了多次战争,最终双方达成和议,其内容不包括( )
    A.元昊向宋称臣
    B.宋给西夏岁币
    C.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D.西夏向宋割让土地
    19.北宋时期,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
    A.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B.官僚机构的臃肿
    C.军队数量的增加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0.下列关于北宋政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B.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C.北宋与辽、西夏的和议,维持了相对和平的局面
    D.北宋的政治制度导致了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如何?’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1)材料一中的“太祖”指谁?“普”指谁?(4分)
    (2)根据材料一,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6分)
    (3)结合材料二,评价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材料二:“北宋时期,科举考试的科目增多,录取名额也大大增加。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性,注重考察考生的经史、时务等方面的知识。”
    材料三:“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不断,双方都损失惨重。最终,北宋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与西夏达成了和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通判的职责。(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北宋科举制度发展的影响。(8分)
    (3)结合材料三,评价北宋与辽、西夏的和议。(6分)
    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李渊是唐朝的建立者;李世民是唐朝的皇帝;赵构建立南宋。
    2.答案:C
    解析:北宋是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这一方式建立的,属于大将发动兵变夺取政权。北宋不是农民起义夺取政权,也不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更不是外戚夺取政权。
    3.答案:C
    解析:实行行省制度的是元朝,并非北宋。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削弱相权,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等。
    4.答案:A
    解析: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设立三司使是为了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实行科举制不是宋太祖在军事方面的措施;设立通判是为了监督地方知州。
    5.答案:A
    解析:北宋时期,为分割宰相行政权,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节度使是唐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军事长官,北宋削弱节度使权力。
    6.答案:B
    解析:北宋在地方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监督地方官员。刺史是汉朝设立的监察地方的官职;转运使负责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御史大夫是秦朝设立的监察百官的官职。
    7.答案:B
    解析:北宋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通判负责监督地方官员;节度使在北宋时权力被削弱;刺史不是北宋负责收归地方财赋的官职。
    8.答案:B
    解析: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加强中央集权。提高文人地位、促进文化发展是其影响而非目的;重文轻武政策对加强边疆防御作用不大。
    9.答案:C
    解析:殿试制度是武则天创立的,并非北宋。北宋时期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考试内容注重实用性,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发展。
    10.答案:C
    解析:北宋“文臣统兵”的格局,反映出武将权力受到限制,这是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体现。这一现象是文臣地位提高,但更主要的是武将权力受限,而不是武将地位提高;同时也说明文臣权力得到一定提升而非受到限制。
    11.答案:D
    解析:北宋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对禁军的控制,防止武将权力过大威胁皇权。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加强皇权,而非提高禁军战斗力、加强对禁军的管理,也不是为了削弱地方军事力量。
    12.答案:B
    解析:北宋设立枢密使负责军事事务,分割宰相的军事权;行政事务由宰相和参知政事负责;三司使负责财政事务;北宋监察事务由御史台等负责。
    13.答案:A
    解析:北宋时期路的长官是转运使,负责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等事务。通判是州一级监督知州的官职;知州是州的长官;知县是县的长官。
    14.答案:B
    解析:北宋时期科举考试的科目中,进士科最受重视,许多官员大多出身进士科。明经科在唐朝较为重要;北宋重文轻武,武举科不如进士科受重视;明法科不是北宋最受重视的科举科目。
    15.答案:D
    解析:北宋增加科举考试次数,扩大了统治基础,选拔了更多人才,提高了官员素质,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但官员冗滥主要是由于北宋官僚机构臃肿,官职设置重叠等原因,而不是增加科举考试次数直接导致的。
    16.答案:A
    解析:北宋时期,辽军大举攻宋,宋真宗在澶州城打退辽军,之后双方签订澶渊之盟。绍兴和议是南宋与金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是清朝与沙俄签订的;马关条约是清朝与日本签订的。
    17.答案:A
    解析:澶渊之盟中北宋要给辽岁币,这对北宋来说是一个屈辱的条约,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从客观上看,它也促进了双方的和平与交流。澶渊之盟不是平等条约,北宋也未在其中提高国际地位,且北宋灭亡并非因为澶渊之盟。
    18.答案:D
    解析:北宋与西夏和议内容包括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界贸易兴旺等。西夏并未向宋割让土地。
    19.答案:D
    解析: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一系列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臃肿,官员数量增多,军队数量增加,军费开支庞大,出现“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根本原因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不是统治者昏庸无能;官僚机构臃肿、军队数量增加是表现而非根本原因。
    20.答案:D
    解析:北宋的政治制度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并非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重文轻武政策有利于文化发展;北宋与辽、西夏的和议维持了相对和平的局面。
    二、材料分析题
    1.
    (1)答案:“太祖”指宋太祖赵匡胤;“普”指赵普。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讲述的是宋太祖赵匡胤与赵普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对话。
    (2)答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唐朝末年以来,藩镇割据,政权更迭频繁,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节度使权力过大,形成“君弱臣强”的局面,威胁中央政权。
    解析:从材料一“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等语句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3)答案:积极方面: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效地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使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消极方面:过度集权导致地方权力过小,州郡困弱,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地方无力抵抗,如靖康之祸时,金兵所到之处,地方军队纷纷溃散。同时,这些措施也导致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削弱了北宋的国力。
    解析:结合材料二及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评价。
    2.
    (1)答案:通判的职责:负责监督地方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事务,与知州共同裁决相关事务并签署施行,以分知州权力,监督地方官员。
    解析:从材料一“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概括通判职责。
    (2)答案:北宋科举制度发展的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选拔了更多人才,为北宋政府注入了新鲜血液;提高了官员素质,促进了官僚队伍的文化水平提升;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社会上读书风气盛行,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官员数量增多,出现“冗官”现象。
    解析:根据材料二及北宋科举制度发展的相关知识,从对统治基础、官员素质、文化教育、官员数量等方面分析影响。
    (3)答案:北宋与辽、西夏的和议,一方面,给北宋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岁币加重了百姓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维持了宋辽、宋夏之间相对和平的局面,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边境贸易兴旺,有利于民族交融和社会稳定。从长远看,这种和平局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
    解析: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北宋与辽、西夏的和议,积极方面如维持和平、促进交流,消极方面如加重百姓负担。

    相关试卷

    【同步讲义】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讲义:

    这是一份【同步讲义】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讲义,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讲义学生版doc、同步讲义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讲义教师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随堂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后练习题,文件包含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教师版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docx、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学生版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