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703062/0-173931332428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南通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703062/0-173931332436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南通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703062/0-173931332439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南通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5页。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3.请监考员认真核对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考试证号与你本人的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的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题2分,共计46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2024年6月4日,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并展开了一面由玄武岩纤维制成的五星红旗;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下图为返回器落地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推测此面玄武岩纤维制成的五星红旗的特性是( )
①耐高温②质量大③防水好④耐低温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 图中的 “嫦娥六号”返回器表面有曾经“烧灼”的痕迹,其成因类似于( )
A.磁暴 B. 耀斑 C. 彗星 D. 流星
【答案】1. B 2. D
【解析】
【1题详解】
月球表面由于缺少大气层导致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特别大,白昼温度异常高,夜晚温度异常低,所以玄武岩制作的五星红旗要耐高温和耐低温,①④正确;月球表面没有水,所以不需要防水。③错误;红星红旗需要从地球运送到月球,质量必须越轻越好,减少运输压力,②错误。故①④正确,②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宇宙中的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摩擦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嫦娥六号”返回器经历大气层时,也会产生摩擦,产生“烧焦”的痕迹,D正确;耀斑是太阳大气的异常变化,属于太阳活动,与题意无关,B错误;彗星是指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与题意不符,C错误;磁暴是日冕物质抛射产生的带电粒子扰乱地球磁场现象,与题意不符,A错误。故选D。
兰萨罗特岛全年降雨稀少,十分干旱缺水,植被稀少。火山灰几乎覆盖了全岛,到处都是一望无际黑色土壤。然而这里却盛产葡萄,人们在山谷的地面和较低的斜坡,挖掘了大量的鱼鳞坑(坑宽3—4米,坑深1—1.5米,坑边用石块垒半圆形石墙),将单株葡萄种植在单个坑里,形成了著名的火山葡萄园。下图为“葡萄园里的鱼鳞坑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兰萨罗特岛土壤呈黑色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气候 B. 生物 C. 成土母质 D. 地形地貌
4. 当地居民挖掘鱼鳞坑是为了( )
A. 增大昼夜温差 B. 增加土壤肥力
C. 便于葡萄采摘 D. 收集坡面径流
【答案】3. C 4. D
【解析】
【3题详解】
读图可知,兰萨罗特岛位于板块交界处,火山活动频繁,火山岩分布多,黑色火山岩是土壤的成土母质,受其影响土壤呈黑色,故C正确。土壤颜色的深浅与腐殖质有关,腐殖质含量多时,土壤呈黑色。该地全年降水量少,气候干旱,植被少,有机质来源少,温度高,有机质分解快,因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故A、B排除。地形地貌不是土壤呈黑色的原因,故D排除。故选C。
【4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兰萨罗特岛全年降雨稀少,十分干旱缺水,植被稀少”可知,该区域种植葡萄的限制性条件是水分,葡萄园里的鱼鳞坑主要目的是收集坡面径流,收集水分,D正确,排除ABC。故选D。
地质学者认为,分布于皖南地区的上溪群地层是元古宙古老大陆的一部分,后来在该地层中发现了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为认识该地层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下图为地质年代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 由此可推测,元古宙以来上溪群地层区经历了( )
A. 持续抬升 B. 持续下沉 C. 先抬升后下沉 D. 先下沉后抬升
6. 研究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可以( )
A. 重现海陆变化的格局 B. 判断古气候分布规律
C. 推测古生物生存环境 D. 分析煤炭的形成条件
【答案】5. D 6. C
【解析】
【5题详解】
依据材料“根据材料信息“皖南地区的上溪群地层是元古宙古老大陆的一部分,后来在该地层中发现了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可知,其在元古宙时为陆地,寒寒武-奥陶纪为海洋环境,先经历了下沉,后形成化石又说明经历了地壳的隆起抬升,D正确;排除ABC。故选D。
【6题详解】
古生物形成的化石种类及特点打上了当时地理环境的烙印,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可以推测古生物的生存环境,C正确;仅通过研究该生物化石,难以重现海陆变化的格局以及判断古气候分布规律,AB错误;煤炭形成于陆地森林环境,该化石为海洋生物化石,不能反映煤炭的形成条件,D错误。故选C。
2024年端午节当天,一场雷雨过后,北京城区北部的居民在午后观测到了奇异且壮观的乳状云(如左图)。乳状云通常出现在雷雨云的下方,其云底高度与上升气流强度正相关。右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出现乳状云的大气层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 云底较高的乳状云多出现在( )
A. 黎明 B. 午后 C. 黄昏 D. 午夜
9. 地面看到乳状云下方呈黑色,其影响因素是( )
A. 水汽含量大小 B. 空气组成成分
C. 阳光照射方向 D. 地面起伏状况
【答案】7.A 8. B 9. C
【解析】
【7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乳状云通常出现在雷雨云下方,与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的相互作用有关,对流层大气对流运动旺盛,多云雨现象,可知乳状云应出现在对流层。右图中,①位于近地面,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为对流层;②位于对流层顶部至50km高空处,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为平流层;③④为高层大气。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下垫面温度决定上升气流强度,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14点左右,对流上升的高度最高,云底较高的乳状云多出现在午后,B正确;黎明、黄昏、午夜对流运动较弱,不易出现云底较高的乳状云,AC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当云层增厚,云内的水滴或冰晶变得密集,阳光照射方向是从上方照射,云层使得光线的传播方式发生改变,这便是乳状云下方呈黑色的原因,C正确。水汽含量大小、空气组成成分、地面起伏状况对其影响不大,ABD错误。故选C。
《齐氏要术》中有文字记载:“凡五米,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常预于园中,往往贮恶草生粪。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做煴(无焰的微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②→④→③
11. “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的主要原因是( )
A. 多雨的夜晚,云层反射地面辐射,气温降幅大
B. 晴朗的夜晚,大气透明度高,大气逆辐射较弱
C. 北方的冷空气,加速地面蒸发,增强地面辐射
D. 雨后的夜晚,空气湿度大,吸收大气辐射较少
12. “放火做煴,少得烟气”,是因为“烟气”可以使( )
A. ①减弱 B. ②增强 C. ③增强 D. ④增强
【答案】10. B 11. B 12. C
【解析】
【10题详解】
据图,结合所学知识,①为未经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②为经过大气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的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近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太阳辐射经大气的削弱作用后传到地面,地面吸收热量后以地面辐射形式放散热量,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升温,据此结合图示,热量传递过程是①→②→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依据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天雨新晴,北风寒切”造成“是夜必霜”是因为在秋天降水过后,天气转晴,晴朗的白天温度高,水汽蒸发,晴朗的晚上大气保温作用弱,温度迅速降低,水汽凝结,当温度低于零度,凝结的水汽附着在地面植被上,形成霜,B正确。天雨新晴是指降水过后,天气转晴,A错误;冷空气加速地面水分蒸发会增强大气逆辐射作用,使晚上温差变小,不利于水汽凝结成霜除,C错误;空气湿度大会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根据所学可判断,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烟气主要在夜间释放,对①②没有影响,AB错误;“放火做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是因为烟气可以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辐射热量损失,起到保温作用,使作物免受冻害,C正确;地面辐射由地面温度决定,与烟气无关 ,D错误。故选C。
2024年第11号台风“摩羯”于9月6日傍晚到前半夜在海南文昌登陆后一路向西,给云南河口县带来严重的洪涝灾害。下图为“‘摩羯’移动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监测台风“摩羯”的路径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RS B. BDS C. GIS D. 数字地球
14. 引起云南河口县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是( )
A. 海陆间水汽输送异常 B. 强台风带来大量降水
C. 地面裸露下渗速度慢 D. 河谷地带汇水速度快
【答案】13. A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遥感技术(RS)可以通过卫星等设备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和数据,能够实时监测台风的位置、移动方向、云系分布等信息,从而确定台风的路径,A正确;BD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用于定位、导航和授时等,虽然也能提供位置信息,但对于大面积的台风路径监测,不是主要应用的技术,B错误;GIS(地理信息系统)是对地理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的技术,它可以对获取的台风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但不是直接用于监测台风路径的技术,C错误;数字地球是地球虚拟系统,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是专门用于监测台风路径的技术,D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海陆间水汽输送异常是导致降水异常的一个因素,但不是直接导致河口县洪涝灾害的原因,A错误;题干中明确提到台风 “摩羯” 给云南河口县带来严重的洪涝灾害,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是导致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B正确。地面裸露下渗速度慢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洪涝,但不是直接原因,C错误。河谷地带汇水速度快是洪涝灾害的一个地理条件,但不是此次洪涝灾害的直接触发因素,D错误。故选B。
挪威北部正常年份海水温度较低,适宜冷水鱼的生长。2024年夏天,挪威北部海水温度异常较高,导致其水产养殖业寄生虫异常增多、水产品质和产值下降。下图为挪威北部海域位置及周边海水运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P洋流性质及流经海域等温线描述正确的是( )
①寒流②暖流③等温线向北凸出④等温线向南凸出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6. 挪威北部正常年份海水温度普遍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沿岸有暖流流经 B. 海陆热力差异大
C. 白昼时间较短 D. 太阳辐射较弱
17. 当地水产养殖户应对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可以采取的最合理措施是( )
A. 将水产养殖区往南方迁移 B. 增加养殖网箱的入水深度
C. 海洋表面广泛设置遮阴网 D. 向养殖海域大量投放冰块
【答案】15. C 16. D 17. B
【解析】
【15题详解】
P 洋流是北大西洋暖流,所以①寒流错误,②暖流正确。暖流流经海域,海水温度比同纬度两侧高,等温线会向高纬(北)凸出,所以③等温线向北凸出正确,④等温线向南凸出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沿岸有暖流流经会使海水温度升高,而不是降低,A错误;海陆热力差异大不是挪威北部海水温度普遍较低的主要原因,B错误。挪威北部纬度较高,夏季白昼时间长,冬季白昼时间短,白昼时间较短不能解释原因,C错误。挪威北部纬度高,太阳辐射较弱,海水温度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较弱使得海水温度较低,D正确。故选D。
【17题详解】
南方地区纬度较低,海水温度较高,将水产养殖区往南方迁移不能应对海水异常升温,A错误。因为海水深度越大,水温越低,增加养殖网箱的入水深度可以使养殖的冷水鱼处于相对适宜的水温环境,B正确。海洋表面广泛设置遮阴网操作难度大,且效果可能不明显,C错误。向养殖海域大量投放冰块成本高,且冰块融化后会改变海水盐度等,可能带来其他问题,D错误。故选B。
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上植被主要是苔原,如地衣和苔藓类,仅有的树木是小极地柳和矮桦木。下图为“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导致该群岛多数植物紧贴地面匍匐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
A. 风力强劲 B. 光照强烈
C. 土壤贫瘠 D. 水源稀缺
19. 该群岛苔原植物生长非常缓慢的根本原因是( )
A. 大雪覆盖 B. 风浪侵蚀
C. 气温很低 D. 动物啃食
【答案】18. A 19. C
【解析】
【18题详解】
由题意知该岛多数植物矮小且紧贴地面匍匐生长,结合图中经纬度可知,其原因主要是该岛纬度高,气候寒冷;受极地东风影响,风力大,植物紧贴地面匍匐生长,可抗风、保温及减少植物蒸腾,A正确。与光照、土壤、水源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19题详解】
结合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岛苔原植物生长非常缓慢的原因主要是:纬度高,气温低,冻土广布,苔原植物生长在冻土层上,C正确。因纬度高,气候寒冷,大雪覆盖不是根本原因,动物啃食活动较少,对植物生长影响不大,AD错误。风浪是影响植物矮小的原因,不符合题意,B错误。故选C。
陕西省由北向南分为黄土高原、渭河谷地和秦巴山地三大地形区。三大地形区之间环境人口容量差异大。专家预测陕西省环境人口容量未来将会有较大增长。下图为“陕西省地形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渭河谷地比秦巴山地环境人口容量大,主要是因为渭河谷地( )
A. 河流无结冰期 B. 地形平坦耕地多
C. 热量条件更优 D. 降水量较为丰富
21. 专家预测陕西省环境人口容量增长的依据是( )
A. 大力开发煤炭资源 B. 人口迁入量在增加
C. 平均消费水平下降 D. 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答案】20. B 21. D
【解析】
【20题详解】
渭河谷地地形平坦,耕地多,有利于农业和城市发展,环境人口容量大,B正确。渭河谷地位于秦岭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河流有结冰期,A错误。秦巴山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水热条件较渭河谷地更充足,CD错误。故选B。
【21题详解】
科技水平进步会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环境人口容量,D正确。陕西省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上,大力开发煤炭资源会造成资源枯竭,并不能提升环境人口容量,A错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渭河谷地的平均消费水平会上升,C错误。环境人口容量受资源、科技、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等因素的影响,人口迁入并不能增加环境人口容量,B错误。故选D。
广东省粤西地区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是人口外迁的地区。近几年来,该地区出现人口回流现象。下图为“粤西地区向外迁移人口年龄比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人口外迁会使粤西地区( )
A. 加剧其老龄化 B. 增加城镇水平
C. 激化人地矛盾 D. 优化产业结构
23. 县城和乡镇是近几年城市人口回流的主要目的地,主要是因为县城和乡镇( )
①就业机会多②生活成本低③基础设施完善④行业门槛低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22. A 23. C
【解析】
【22题详解】
粤西地区位于广东省西侧,与广东沿海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收入较低;读图可知,粤西地区向外迁移人口比例以青壮年为主,人口外迁会使粤西地区加剧其老龄化,A正确。人口外迁会使粤西地区城镇水平降低,B错误。人口大量外迁,对当地土地的压力减小,对当地环境的破坏减小,人地矛盾减小,C错误。人口外迁导致当地劳动力减少,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D错误。故选A。
【23题详解】
大城市生活成本较高,导致部分人口回流至生活成本更低的县城和乡镇,②正确;回流至县城和乡镇的人口多为学历水平较低、专业技能不足的人群,这部分人通过“创业回流”的方式在行业门槛较低的县城和乡镇进行创业,能更好地提高经济收入,④正确;与县城和乡镇相比,城市基础设施更完善、就业机会更多,①③错误。故选C。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54分。
2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结构图”。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分布图”。
(1)材料一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波,D、F表示不连续界面,其中F表示____界面。
(2)我国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陆续发现很多大油田。地震波通过含油层时,发生的变化是____。
(3)地壳等厚度线起始处(0km)是____。描述材料二图示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____。
(4)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材料一图的____层(填写字母)。火山喷发后的火山灰会形成类似云雾状的物质,会导致部分地区温度下降,原因是____。
【答案】(1)横 古登堡
(2)横波消失;纵波波速会大幅降低。
(3)莫霍界面 从西向东逐渐变薄(从西北向东南递减)。
(4)E 火山喷发大量的火山灰漂浮在空中,悬浮物会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导致部分地区温度下降。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A波速度慢,表示横波,B波速度快,B波表示纵波;F面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F表示古登堡界面。
【小问2详解】
近年来,我国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陆续发现很多大油田。油气层为液态和气态,根据地震波传播规律,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不能在液态和气态中传播,因此横波在通过油气层时完全消失,波速变为零,变化非常明显;纵波可以通过液态和气态,但是纵波波速也会大幅下降。
【小问3详解】
在地壳等厚度线图中,0km表示莫霍界面,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距离莫霍界面多远,就可以知道地壳厚度多厚。材料二所示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是:西北厚,东南薄,从西北向东南厚度逐渐递减。
【小问4详解】
火山灰喷发的物质来自上地幔的软流层,是材料一的E层(地幔);火山喷发大量的火山灰漂浮在空中,大量的悬浮物会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导致部分地区温度下降。
25.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地貌指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形态的总称。研究河流地貌,掌握河流的演变过程,预测河流的变化趋势,对水利、交通、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古代聚落大多建在“汭位”,古时将河流向外凸的河岸(凸岸)称为“汭位”。下图为“某河流流域地貌示意图”。
(1)描述从①地到③地地表所受流水侵蚀类型的变化情况。
(2)说出③处容易形成的地貌的名称,并描述其地貌特征。
(3)解释古代聚落大多建在河流“汭位”的原因。
【答案】(1)上游表现为溯源侵蚀和下蚀,中游下蚀减弱侧蚀增强,下游主要变现为侧蚀。
(2)三角洲。地貌特征:地形平坦、河网密布。
(3)“汭位”位于河流的凸岸,泥沙堆积多,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于建城和农耕;凸岸水浅,也便于取水;凸岸天然水面围绕可用作防御。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①位于河流上游,河流源头以溯源侵蚀为主,上游地势较高,流水侵蚀以下蚀为主;②位于河流中游,地势较为平坦,流水下蚀作用逐渐减弱,侧蚀作用逐渐增强;③位于河流下游,地形平坦开阔,流水侵蚀以侧蚀为主。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河流携带泥沙,流到入海口处地形平缓;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变慢,泥沙沉积,③处容易形成三角洲地貌。地貌特征:三角洲是河流入海或入湖时在河口形成的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平坦广阔;三角洲地区河流众多,河网稠密,湖泊星罗棋布,水流缓慢,泥沙沉积形成大片沼泽和湖泊。
【小问3详解】
根据河流地貌知识,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凸岸即汭位,凸岸泥沙堆积多,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于房屋建筑和种植业发展;凸岸水浅,流速较慢,也便于取水;古代多战乱,凸岸天然水面围绕可用作防御。
2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湖陆风是指发生在沿湖地区,风向存在明显昼夜变化的天气现象。2024年8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到鄱阳湖畔进行“湖陆风”研学。研学地点如图所示。
(1)帮助研学小组绘制夜晚湖陆风示意图,并在答题纸下图中绘制近地面等压面。____
(2)写出鄱阳县白天的风向,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简析湖风对鄱阳县大气环境的有利影响。
【答案】(1)
(2)偏西风。鄱阳县位于鄱阳湖东岸,白天陆地升温快、湖泊升温慢,陆地近地面形成低压,湖泊近湖面形成高压,近地面水平气流由湖泊吹向陆地,风右偏后为偏西风。
(3)湖风从湖上吹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于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夜间陆地降温快,温度低,空气下沉,近地面气压高。湖泊降温慢,温度高,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低;近地面大气从陆地吹向湖面,形成陆风。结合前面分析可知,湖风如下图:
【小问2详解】
鄱阳县白天的风向是偏西风。据图可知,鄱阳县位于鄱阳湖东岸,白天湖东的陆地升温快,陆地气温高,陆地近地面形成低压,湖泊升温慢,湖泊近湖面形成高压,近地面水平气流由湖泊吹向陆地,风右偏后为偏西风。
【小问3详解】
湖风从湖上吹来,为城市带来部分水汽,可以增加空气湿度;城区温度高,白天风从湖泊吹来,还可以降低城市气温,减缓热岛效应;湖风从湖面吹来,有利于城污染物的扩散,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镇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测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答卷前,考生须用0,非选择题须用0, 甲圈层, 2, 马家山的“鱼瘤”约形成于, 图中的马家山“鱼瘤”多见于, 甲地最可能发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无锡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 当日可能是农历, 一周后,观察到的月相接近, 该太阳活动发生在, 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0,5倍,即纵坐标“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情调研测试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