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考生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区域。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风变得强劲,会扰动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产生磁暴、极光等现象。2024年5月11日,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发布磁暴红色预警,我国多地肉眼可见绚丽多彩的极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各地中,肉眼观赏此次极光的最佳地点为( )
A. 广州 B. 长沙 C. 武汉 D. 漠河
2. 下列人类活动中,可能直接受到本次磁暴影响的是( )
A. 飞机场的修建 B. 汽车制造 C. 无线电短波通讯 D. 茶叶采摘
【答案】1. D 2. C
【解析】
【1题详解】
极光是出现于地球的高纬地区上空,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极光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广州、长沙、武汉纬度较低,漠河纬度较高,广州、长沙、武汉、漠河四地中,肉眼观赏此次极光效果最佳的地点为漠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风变得强劲,会扰动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产生磁暴,会对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影响,C正确;磁暴不会直接影响飞机场的修建、汽车制造、茶叶采摘等工农业活动,ABD错误。故选C。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
A. 爬行类 B. 鱼类 C. 鸟类 D. 两栖类
4. 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
A. 新生代 B. 中生代 C. 古生代 D. 元古代
5. 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演化。新生代后期,以下哪类生物物种呈现明显减少趋势( )
A. 爬行类 B. 鸟类 C. 鱼类 D. 两栖类
【答案】3. B 4. B 5. C
【解析】
【3题详解】
图中显示,爬行类出现在古生代后期,鸟类出现在新生代,鱼类出现在古生代早期,两栖类出现在古生代中后期,因此出现最早的是鱼类,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动物演化进程图中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图中显示,爬行类动物宽度最宽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 B正确。图中显示,图中显示,新生代爬行动物的种类较少,排除A;古生代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种类较少,排除C;图中显示,元古代爬行动物还没有出现,排除D。故选B。
【5题详解】
图中显示,整个新生代的爬行类都比较少,变化不大,A错误;鸟类呈增加趋势,B错误;鱼类在新生代后期宽度明显变窄,生物物种明显减少,C正确;两栖类在新生代后期宽度变宽,生物物种增加,D错误;故选C。
下图为“温室效应模拟实验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6. 甲、乙两端管内的气体可能分别为( )
A. 都是空气 B. 都是二氧化碳
C. 二氧化碳和空气 D. 空气和二氧化碳
7. 实验效果( )
A. 阴天比晴天好 B. 石蜡上铺砂石比不铺砂石好
C. 早晚比中午好 D. 管内二氧化碳浓度低比高好
【答案】6. C 7. B
【解析】
【6题详解】
读图,阳光照射后,甲管气体吸热快,体积膨胀快,品红溶液向乙管方向移动。两管内气体一定不同,A、B错。甲、乙两端管内的气体可能分别为二氧化碳和空气,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比空气吸热快,体积膨胀快,C对,D错。
【7题详解】
实验效果阴天比晴天差,晴天时太阳光照充足,A错。石蜡上铺砂石比不铺砂石好,砂石吸热快,管内升温快,B对。早晚光照较弱,不如中午光照好,C错。管内二氧化碳浓度低比高差,浓度越高吸热、保温效果越强, D错。
下图是我国2021年拍摄到的第18号台风“圆规”的图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获取该台风图像利用的是( )
A. 卫星遥感技术 B. 无人机摄影 C. 航天空间站 D. 气象气球
9. 监测该台风的主要目的是( )
①预测台风的行进路径②预测台风带来的天气
③判断台风的影响范围④判断台风造成的灾害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8. A 9. C
【解析】
【8题详解】
根据云层以及不同地物对电磁波辐射、反射特性获取台风云图,利用的是卫星遥感技术,A 正确。无人机摄影无法获得尺度如此大的台风图像,B错误;航天空间站是对宇宙进行探索的,C错误;气象气球是探测温度、风向、风速等气象信息的,无法获得台风云图,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实时监测台风可以预测台风的行进路径从而判断台风的影响范围,便于做好防台风的准备,①③正确;台风带来的天气及可能造成的灾害在以前的台风天气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不需要从台风监测中获得,②④错误;排除ABD,故选C。
灌丛沙丘是在风力作用下,沙物质在运移过程中受到植被的阻挡发生沉积而形成,属于特殊沙丘地貌。在沙漠中,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和衰败退化可以指示环境变化。柽柳是优良的防风固沙先锋树种,沙物质常在其附近堆积,发育成灌丛沙丘(剖面见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柽柳的生长发育能够形成灌丛沙丘的主要原因是( )
A. 根系发达 B. 喜光照 C. 耐干旱 D. 耐盐碱
11. 在沙漠中,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可以指示( )
A. 沙丘移动变快 B. 土壤水分条件改善
C. 气候趋于干旱 D. 植被覆盖率降低
【答案】10. A 11. B
【解析】
【10题详解】
由图可以看出,沙物质在柽柳附近堆积,随着沙丘的不断长高,柽柳的根系不断向下伸长,以获得地下水源,以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所以,柽柳常发育成灌丛沙丘,主要由于其根系发达,A正确,与风沙、干旱和盐碱关系不大,故BC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柽柳是优良的防风固沙树种,沙物质常在其附近堆积,发育成灌丛沙丘。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和衰败退化可以指环境变化。柽柳植物能在沙丘上生长需要一定的水分条件,因此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可以指示土壤水分条件改善,B正确;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使植被覆盖率增加,降低了风速,使风蚀作用减弱,沙丘移动变慢,土地沙漠化减轻,气候趋于湿润,ACD错误。故选B。
“雪龙2号”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下图为“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前往南极科考的路线图和“雪龙2号”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所经过海域的以下各处中,盐度最高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3. 从台湾以东海区至赤道附近海区航线所经过的海域,“雪龙2号”吃水深度(指船舶在水中沉入水下部分的垂直距离)的变化大致是( )
A. 变深 B. 变浅 C. 先变深后变浅 D. 先变浅后变深
【答案】12. B 13. A
【解析】
【12题详解】
读图联系已学可知,海水表层盐度的变化规律是由副热带海域向南北两侧递减,乙地位于副热带海域,四地中海水盐度最高,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载重不变的情况下,船只的吃水深度与海水密度大小有关,密度越大,海水浮力越大,吃水越浅,反之,越深;一般情况下,由赤道向两极,海水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从台湾以东海区至赤道附近海区航线所经过的海域行驶过程中,纬度越来越低,海水密度减小,船只的吃水深度变深,A正确,BCD错误。故选A。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最厚的黄土分布区。“风成说”(黄土高原形成的主流学术观点)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来源于强劲的偏北风所携带的尘土堆积,再经过成土作用形成。我国地质学家通过对陕西洛川黄土剖面的研究,向世人展现了该区域两百多万年以来自然环境的变迁。下图为洛川地区某黄土剖面及土质分析信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的成土母质为( )
A. 当地的岩石风化碎屑物 B. 古老湖泊中沉积的淤泥
C. 河流搬运的泥沙沉积 D. 风源地区的沙粒和细尘
15. 结合不同颜色土层的土质分析结果判断,黄土层和壤土层形成时期,该区域生长的主要植被分别是( )
A. 草原森林 B. 森林草原 C. 草原灌木 D. 森林灌木
16. 洛川地区黄土呈现深浅颜色土层交替的变化,说明两百万年以来,当地反复变化的自然环境要素主要是( )
A. 地势 B. 地形 C. 水文 D. 气候
【答案】14. D 15. A 16. D
【解析】
【14题详解】
岩石的风化物被称为成土母质,它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才能转变成生长植物的土壤。“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来源于强劲的偏北风所携带的尘土堆积,再经过成土作用形成,由此判断黄土的成土母质应该是沙尘堆积物,它是强劲的偏北风从黄土高原西北方或北方内陆风源地区带来的沙粒和细沙,D正确;因为湖泊洼地中的淤泥含水多,不容易被风力搬运,B错误;风成说认为形成黄土的母质是风吹来的,不是当地岩石碎解的沙石,也不是黄河携带而来的泥沙,AC错误。故选D。
【15题详解】
图中土质分析信息显示,壤土层中含有较多乔木、灌木的植物孢粉,这说明当地的植被应以森林为主,森林生长需要大量的水分,壤土层中又有典型的淋溶层、淀积层,说明当时气候较为湿润,降水较多。黄土层中含较多的草本植物孢粉,说明当时生长的植被为草原,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黄土当中的黄土层颜色较浅,含草本植物孢粉,反映了当时环境以草原为主,气候较干燥;黄土当中的壤土层颜色较深,含森林植被孢粉,反映了当时环境以森林为主,气候较湿润;因此,洛川地区黄土呈现深浅颜色土层交替的变化,说明两百万年以来,当地反复变化的自然环境要素主要是气候,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2分。
17.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补全图中线段上的“箭头”,并在图中写出字母B、C、D、F代表的水循环环节的名称。
(2)说出大规模植树造林对水循环的环节产生的影响。
(3)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分析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
【答案】(1)
(2)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加蒸腾作用;减少地表径流。
(3)自然原因:长江中下游流域多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变率大,夏秋多暴雨;支流多,干流长,流域面积大,河流水量大;长江中下游地势低平,易造成排水不畅;局部地区河道弯曲,泥沙淤积严重,泄洪不畅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AD为蒸发或蒸腾,BE为降水,C为水汽输送,F为地表径流,G为地下径流,绘图如下:
【小问2详解】
大规模植树造林对水循环的蒸腾、径流、下渗产生影响,大规模植树造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能力,可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同地植被的蒸腾作用增加。
【小问3详解】
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方面分析。气候:长江中下游流域多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夏秋多暴雨;水文水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江支流多,干流长,流域面积大,河流水量大;局部地区河道弯曲(如荆江河段),泥沙淤积严重,泄洪不畅;地形:长江中下游地势低平,水流速度缓慢,易造成排水不畅。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城市植被覆盖率每提高10%,平均气温降低约0.6℃。印度首都新德里(如下图)城区的植被覆盖率不足5%。2024年5月以来,持续的晴天导致新德里气温不断飙升,极端高温天气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新德里极端高温天气的成因。
(2)在下图线段上用箭头标出新德里城区与郊区的热力环流方向。
(3)提出新德里应对极端高温天气的可行措施。
【答案】(1)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到达地面辐射多;晴天多,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地面增温快且温度高,地面辐射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多,气温升高。
(2)
(3)减少午后等高温时段外出活动;外出做好防晒,戴宽边帽、用遮阳伞、涂防晒霜;穿轻薄透气浅色衣物;增加饮水量,保持身体水分平衡;利用空调、风扇等设备降低室内温度;关注高温预警信息,了解防暑降温知识和措施;合理调整饮食,多吃清淡易消化食物。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方面: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太阳高度角较大,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增多。晴朗天气居多,云层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更多的太阳辐射能够直达地面,使地面吸收大量的热量,温度迅速升高。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并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地面温度高,地面辐射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气温随之上升。
【小问2详解】
城市气温高,气压低,郊区气温低,气压高,风由郊区吹向城区,如图:
【小问3详解】
午后通常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此时外出容易中暑和晒伤,减少外出能降低高温对身体的直接伤害;外出做好防晒,戴宽边帽、用遮阳伞、涂防晒霜”,可以有效阻挡阳光直射皮肤,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降低晒伤和中暑的风险;轻薄透气的衣物有助于散热,浅色衣物吸收的热量相对较少,能让身体保持相对凉爽;高温会导致人体大量出汗,失去水分和电解质,及时补充水分可以防止脱水和中暑;利用空调、风扇等设备降低室内温度,有助于休息和恢复体力,减轻高温带来的不适;关注高温预警信息,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可以提前做好准备,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高温天气下,人体消化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能够减轻肠胃负担,同时也有助于补充营养和水分等。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贵州水城天生桥属石灰岩洞穴坍塌后残留洞段,桥高135米,跨度60米,顶拱厚15米,桥面长30米,桥两岸全是悬崖绝壁,东部为倮布大沟,西部为干河大沟,桥的四周分布着暗河和溶洞,石灰岩陡壁,其下游还有数量众多、大小不一的天生桥组群。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留下的宝贵印记,也是喀斯特地貌演化过程中难得的证据。下左图为贵州水城天生桥景观,下右图是水城天生桥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1)指出喀斯特地貌形成需具备的自然条件。
(2)据右图简述水城天生桥的形成过程。
(3)推测经过若干年后,桥下流水潺潺的水城天生桥地貌可能发生的变化。
【答案】(1)岩石具有透水性和可溶性,气候温暖,降水多,水具有溶解能力且流动性好。
(2)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地表水沿裂隙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暗河,流水不断对石灰岩进行溶蚀和侵蚀,地下岩溶洞穴发育,洞穴在流水溶蚀作用下不断扩大,洞穴顶部坍塌,残留的洞穴顶板则成为天生桥的桥面,洞穴空洞部分变成桥洞。
(3)随着流水的继续溶蚀,天生桥孔洞会不断扩大,桥面缩小,可能会在重力的作用下坍塌。
【解析】
【小问1详解】
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形成条件包括岩石具有透水性和可溶性;水具有溶解能力且流动性好,气候暖湿的地区更易形成喀斯特地貌。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天生桥是石灰岩洞穴坍塌后残留的洞段,根据右图天生桥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可知,首先是该地区地表水沿裂隙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暗河;随着流水的增多,流水不断对可溶性的石灰岩进行溶蚀和侵蚀,便在地下发育了溶洞穴;随着洞穴向下方和两侧不断扩大,形成了深切的峡谷状洞穴通道;后来在重力作用影响下,洞穴顶部发生坍塌,残留的洞穴顶板则成为天生桥的桥面,洞穴空洞部分变成桥洞。
【小问3详解】
经过若干年后,天生桥继续受流水的溶蚀作用,桥面会变小,孔洞会变大,“桥墩”的支撑能力减弱,然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桥面可能会坍塌,形成新的喀斯特地貌。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8亿年前的念忠长兴鱼化石, “念忠长兴鱼”最可能生活在, 与地球相比,月球缺少的辐射有, 下列与棉花堡成因最相似的是, 当地在地震发生后,可运用, 下一轮太阳活动峰年可能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共3页。
这是一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文件包含内蒙古锡林郭勒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试卷地理docx、高一地理期中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