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知识点与答题技巧汇编 讲义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703322/0-173931830614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知识点与答题技巧汇编 讲义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703322/0-17393183062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知识点与答题技巧汇编 讲义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703322/0-173931830629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知识点与答题技巧汇编 讲义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知识点与答题技巧汇编 讲义,共2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纵向思路,横向思路,引用史实与用典区别,作者情感态度,若已完全掌握,可跳过,将物拟作人,将人拟作物,修辞的使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散文的概念
古代文学中:散文包括古文、骈文和辞赋,骈文和辞赋基本上属于韵文范畴,但在行文体制上更接近散文。
现代文学中: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广义的散文,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
狭义的散文,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常见的散文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2.散文的特征——形散神聚,意境深远,富有文采。
3.散文的线索
常见线索:
①以核心人物为线索;②以核心事物为线索;③以时间为线索;
④以地点为线索;⑤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⑥以主要事件的发展为线索。
文章或单一或双重,或虚实结合,或纵横交叉,或一主一次,或平行发展。
线索多半在标题、开头、结尾或过渡段的段首、段尾等处。
4.散文“文眼”
“文眼”是散文艺术意境的焦点,能揭示全篇旨趣或有画龙点睛妙用。
“文眼”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5.散文的分类
(1).抒情性散文:根据不同侧重点,分为写景、状物、文化游记散文。
(2).记叙性散文
散文叙事琐碎散漫,饱含情感;小说叙事情节完整,曲折变化。散文人物在真人真事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小说一般通过虚构,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3).议论性散文
往往蕴含深邃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思想内涵是理,是对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说理有时委婉含蓄,常伴随着强烈感情色彩和鲜明个性色彩。
二.整体感知
(一)纲领概要
1.找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析人、事、景来理解作品思想内容。
2.理顺序。结合记叙顺序(顺叙、插叙、倒叙),梳理文章行文思路。
3.抓线索。
4.品情感。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
5.析哲理。圈画抒情议论句,结合前文的叙述或描写揣摩作者所思。
(二)梳理结构思路
1.高考常考文本结构:
参游式:移步换景,景变情迁;虚实相间,篇末点题。入景—赏景—联想—收束。如《荷塘月色》。
静赏式:定点定景,多方写景;联想深化主题。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如《故都的秋》。
象征式:形在写物,旨在象征;卒章显志。描摹物—由物及人—言志向。如《囚绿记》。
追怀式:抓住最物或人主要特征,表达寄托的情思。眼前景—从前景—怀念情。如《背影》。
感悟式:撷取日常生活片段,以情感或见闻为线索。抒情触媒—相关场景—相关人物—生活感悟。如《藤野先生》。
叙史式:追叙史实,联系现实,抒发感慨。奠定基调—追述史实—抚今感概。如《记念刘和珍君》
2. 散文常见结构思路:
【纵向思路】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重在反映过程。有时既有空间顺序转换,又有时间顺序的变化。
【横向思路】
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纵横交错式: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多侧面地加以叙写。
三.常见考点分析
(一)赏析作品的语言
语言鉴赏的角度
1.修辞表达效果
①比喻:生动形象写出了……特征;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繁冗为简洁;化深奥为浅显【“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引发读者联想,激发读者共鸣。
②借代:突出强调……特征,增强形象性;委婉含蓄,具体生动写出了……;回避、掩饰……。
③拟人:突出强调……特征;语言形象化,生动活泼;便于抒情,激发想象,增强感染力。
④夸张:鲜明突出……特征,激发联想;鲜明表达褒贬好恶,引起共鸣;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⑤对偶:句式整齐,音节匀称,抑扬顿挫,音乐感强;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便于吟诵记忆;表意凝练,概括力强,具有警策之效。
⑥排比:强调……内容,增强说服力/气势/表现力;强化抒情,增强感染力;层层递进,逐层深入地阐述……事理,有深化内容之效。
⑦设问:强调……内容或情感;引起人们注意/深思,发人深省;辅助反映思维过程,厘清思路、提纲挈领。⑧反问:强调……内容,加强语气,显得义正词严;引起读者注意,增强表达效果;句式变化,掀起波澜。
⑨反复:强调、突出……【反复的】内容;一唱三叹,加强语势和抒情效果;间隔反复:串接文句文段、连接内容、分清层次。
⑩反语:幽默风趣;批判/揭露对象……本质;讽刺嘲笑,语中含刺,增强批判性。
⑪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表意委婉;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能增强抒情效果;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⑫通感:突出……特征;化抽象为具体,增强表达效果;调动读者多种感觉,激发联想,耐人寻味。
⑬引用:引用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增强文章说服力/权威性/趣味性;丰富内容,增强文化/历史的厚重感。
引用古诗文或格言:论证观点、阐明事理;丰富文章内涵,增强文章文学性。
引用神话传说:给文章蒙上一层神秘色彩;丰富文章内容。
⑭用典:丰富含蓄地表达……思想,使立论有根据;充实文章内容;美化词句。
【引用史实与用典区别】
引用史实:直接使用历史事件、人物等来支持论点或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用典:引用古代文献中的故事、词句或典故来传达隐含意义,可能包含作者的情感或观点。
⑮双关:含蓄表达……,语义丰富。
⑯对比:突出……,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情感态度】;增强表达效果。
部分修辞概念理解【若已完全掌握,可跳过】
1.比喻:
(1)明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远处绵延的燕山褶皱带作了首都的苍翠的屏障。
(3)借喻:夕阳把胭脂抹了一河,便匆匆地落了山。
(4)博喻:比起北国的秋来,(南国的秋)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5)通感:一种特殊的比喻——感觉间的互相沟通。
2.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拟人【将物拟作人】、拟物【将人拟作物】。
3.借代:用相关事物或其特征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1)特征代本体: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
(2)具体代抽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形象代本体: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4.夸张:有意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并对其加以扩大或缩小来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包括: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5.对比:既是修辞手法,也是表现手法。
修辞对比:通过两种或多种事物、情境、观点等比较,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相似处,增强表达效果。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通过对比穷困和显达时的不同做法,鲜明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表现手法对比:在构思或情节设置中,通过对比不同人物、事件或环境,揭示主题、深化内涵。如:《红楼梦》中,荣宁二府繁华与衰败对比,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盛衰更替。
2.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1). 动词、形容词、副词:形象生动/准确传神地刻画了/突出了……特征,表达了作者……情感;
(2). 叠字、叠词:突出描写了……特征,且富有音韵美/绘画美;
(3). 化用成语或古语: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4). 词语感情/褒贬色彩: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褒词贬用【否定讽刺,突出了……,表达了……】,贬词褒用【幽默赞美,突出了……,表达了……】
(5).词语语体色彩:口头语通俗活泼,符合人物身份/乡土生活特征……,书面语庄重典雅。
(6)大词小用:突出惊喜/讽刺……感情,增强读者情感体验;加大批判力度/讽刺效果,增强警醒度;更加风趣幽默,富有表现力。
小词大用:表达更生动形象;增强情感传递;创造幽默诙谐的氛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3.句式表达效果:
(1).常式句与变式句:
常式句:写出来……表达了……
变式句:突出强调了……,表达了……【主要分析被移动句子成分】
(2). 长句与短句:
长句:精确周详/细致严密地写出了……【精确地叙述事物或严密地说理论证】;情感舒缓。
短句:简洁有力/轻松明快地写出了/强调了……;渲染了紧张/激烈/恐怖……的氛围;节奏明快愉悦;表达了欢快/激动/愤怒……感情。
(3).整句与散句
整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说理富有气势、铿锵有力。
散句:句式灵活,富于变化。
整散结合:行文既整齐有气势又错落有致,富于变化,读来朗朗上口,有一种自然潇洒的韵味。
(4).口语句与书面句
口语句:灵活多变,通俗流畅,便于理解。
书面句:结构严谨,用语精准,科学明了。
4. 语言风格:
(1)“知人论世”,不同作家语言风格积累:
鲁迅:精炼深邃;朱自清:清丽婉约、富有韵味;巴金:朴素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孙犁:简洁质朴;北方农村的泥土气息。
(2)词汇积累:
柔婉清新、清新明丽、绚丽繁复、生动活泼;朴素无华、质朴简练、通俗平实、明白如话、自然流畅、明快简洁;含蓄委婉、委婉蕴藉、婉约凄切;庄重诙谐、幽默讽刺、辛辣讽刺;豪放洒脱、飘逸豪放、雄奇磅礴;苍凉悲壮、苍凉雄健、沉郁顿挫等。
(3)不同文体语言风格:
散文:自由灵敏、活泼多样、华美蕴藉。用词异彩纷呈,句式变化多端,篇章千姿百态。
诗歌:语言精炼,意境美、音乐美。
小说、戏剧:通过完整故事情节/舞台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语言风格:切合人物身份、思想精神,展现人物个性。
杂文、科学小品、社科文:语言准确严密【限制词、语序、关联词的得当使用】,兼具文学性,生动形象【修辞的使用】。
(二)赏析作品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u 散文常见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1.记叙:作者对人物经历和事件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1)记叙顺序
①顺叙: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较强的时空层次性;易于读者理解、印象深刻。
②倒叙:制造悬念、埋下伏笔,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开篇点题、突出文章主旨,使文章结构更紧凑;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加文章的可读性/生动性/感染力。
③插叙:补充交代……内容,丰富故事情节;增加故事的层次感和深度;突出刻画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题。
④补叙/追叙:补充交代……内容,更好地表现/突出……主题;使文章结构更完整;丰富人物……形象;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插叙与补叙区别】
插叙:叙述主线事件过程中,插入其他相关的事件或背景信息。一般在文章中。
补叙:叙述结束后,补充交代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一般在结尾。
⑤平叙/分叙:营造紧张/平和……的氛围,增强文章得表达效果;将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叙述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便于作者灵活组织材料,丰富文章的层次性、多样性/提升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便于读者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2)叙述人称
①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抒情;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增加叙述的真实性。
②第二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抒情;容易引起读者共鸣;拉近读者的距离。
③第三人称:客观全面地反应社会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灵活自由;全知视角,深入地表现人物形象。
(3)叙述视角【相对而言,小说中考查更多】
全知视角/上帝视角:全知全能,自由灵活;便于全方位剖析人物;视野开阔,时空延展度大;突出主题。
半知视角:设置悬念,便于埋下伏笔;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儿童视角:天真烂漫,充满童真童趣。
成人视角:成熟理智,便于回忆剖析、审视过去。
女性视角:温柔人性,叙述细腻。
(4)叙述人称或叙述视角转换的作用
①结合内容,分别分析各个叙述人称或视角的作用;②叙述人称或视角的转换,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增强了文章叙述的波折性/使文章叙述跌宕起伏/使行文富有变化,足见作者构思之巧;增添了文章的多重意蕴;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思考/共鸣。
【补】称谓作用:反映说话对象身份地位、职业,与该对象的关系、亲疏程度,反映个人修养。
(5)记叙详略
详写:突出细节;渲染气氛;多用铺陈,突出中心。
略写:概括式叙述,使内容简略,结构紧凑。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描绘和刻画。
作用: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1)描写对象
①人物描写:肖像(神态、外面)、动作、语言、心理。
作用:生动刻画了……(人物外在动作、语言的特征);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品质精神;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结构上,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伏笔,突出主题。
②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写出来环境……特征;渲染……氛围,奠定……情感基调;烘托……心情;表现……情感/人物形象;突出……主题;对比/衬托,突出主旨,深化主题;照应/呼应/埋伏笔,暗示人物……命运。
③细节描写:对象可以是人、物、景等细节的刻画。
作用:小中见大/以小见大;突出刻画……;细腻表达……;含蓄隽永。
④场面描写: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中,展开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
作用: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思想性格;表达……情感。
(2)描写方法
①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多用于人物描写】
②白描与工笔、简笔与繁笔:白描,即简笔勾勒;工笔即细腻入微的刻画。
作用:前者简单直接,不加雕琢,自然朴实;增加真实感/艺术感染力;后者细腻生动、细致刻画……;增加表现力。
③衬托/对比:形成鲜明反差,突出……,表现……,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增强艺术感染力。
④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实写虚: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感染力;拓展时空的深度与广度,提升文章境界;激发读者的想象、联想,引起读者思考/回味。
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相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使景物更鲜活生动,更富有感染力。
⑥点面相结:既突出……重点,烘托……(人物形象);又宏观叙述……具有画面感,使人身临其境。
⑦意象叠加:一组特色意象的有机组合,渲染……氛围/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3)景物描写角度【高频考点】
①从感官角度: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通感【修辞】
作用:生动刻画……,绘形绘色绘声。
②从视觉/空间/观察角度:仰视、俯视、平视/由高到低/由低到高;远看、近观/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作用:视野开阔,拓展意境,全方位/立体化描述……,使景物展现出千姿百态/……特征;蕴含情趣和理趣。
③从时间上:古今、昼夜。
④从景物角度:形状、声音、色彩;绘形绘色绘声,全方位/立体化描述……,使景物展现出千姿百态/……特征。
⑤从用笔角度:正面与侧面;繁笔与简笔;白描与工笔;动与静;点和面;虚实等。
3.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寓情于事/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
4.议论: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作用:鲜明、深刻地表达作者……观点;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5.说明:简明扼要地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
作用:科学准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权威性。
u 散文常见表现手法:
①象征:形象表现……思想情感;具有深沉、含蓄之美;启发读者联想、思考,增强艺术感染力。
②托物言志:委婉曲折地表达情感;将抽象情感表达得生动且容易理解。 ③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④对比:突出……鲜明特征,凸显主旨;表现作者好恶褒贬;给读者深刻印象/启示。
⑤衬托:侧面突出事物特征表现主旨;表意委婉,含义隽永,耐人寻味;启发读者联想、想象。
⑥抑扬结合、欲扬先抑:突出强调事物/人物……特征;使文章意脉曲折/跌宕起伏,富于变化;使情节波澜起伏,更加引人入胜,增强可读性。
⑦虚实结合:灵活自由、含蓄深沉表现……;抒发……情感;表达独特的审美体验;引发读者想象/共鸣。
⑧点面结合:具体描写……对象,使文学作品内容具体,有血有肉;较为全面概述……使文学作品具有普遍意义,深化主题。
⑨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➉用典:借人写己/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委婉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增强说明力;增强文化气息/文学情味,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可读性。
⑪比兴:比:取喻设譬,形象地表情达意。兴:“先言他物”,托物发端,触物生情,烘托气氛;奠定基调,总起下文。
⑫反讽:鲜明地揭示对象……特征;鲜明表达作者的褒贬好恶;幽默风趣,增强战斗性/批判性/感染力。
(三)赏析选材、组材、构思的作用
1. 选材与组材区别:选材指用什么材料,组材指材料的运用。前者侧重“写什么”,后者侧重“怎么写”。
2.选材鉴赏
①选材视角:寻常小事(日常生活视角)、独特;
②选材特色:多(但有层次、古今中外)、少(而典型)、大(宏大有代表性)、小(细微但真挚)、趣味性、普遍性;
③选材顺序:时间(过往、如今、未来)、空间;
④选材内容:诗词、历史典故、文化资料、名人名言、数据。
3. 组材鉴赏
①表现手法(象征、托物言志、联想想象……)
②结构:线索(物件/认识过程/情感变化/);顺序(时间/空间/逻辑:由浅入深、由实入虚、由物及人、自然到人文……)等;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③内容:分层概括(首先……其次……再次……)
④主旨情感。
3.构思鉴赏:
构思:作者对自己文章从内容到形式的总体设想。
赏析、评价作品构思技巧,一般角度有立意、选材和剪裁、结构(线索设置、顺序安排、过渡、照应、伏笔、详略、悬念等)、手法(悬念、以小见大、虚实相生、对比反衬等)。
①立意:中心思想,或称主旨、主题,是统帅文章的“纲”。文章的取题、选材组材、结构安排、手法的运用,都要服务于文章立意。
②选材和剪裁:选材的原则:材料既要围绕中心,又要突出典型。剪裁的原则:主次安排、详略处置要得当,有利于突出中心。
③线索:时间、具体的物品、情感人称、事件等方式出现。
统而言之,构思可以从行文思路开始分析,内容概括+手法/结构的妙处,思想主旨分析,最后总体评价。
(四)句段含义、作用分析
(1)字词含义:字典义+语境义 (指代内容、对象或范围,句中隐含义、引申义或特定义、临时义) +修辞义。
(2)句子含义:抓关键词概括内容+情感主旨分析【主人公情感,作者对主人公情感态度】。
(3)字词作用:词语本义+语境义+手法+词语所描写对象的特点+文中人物或作者情感(注意分值。)
【拓展:词语手法】
①词语感情色彩(贬词褒用;褒词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
②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③词性转换:形容词作动词等
例: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鲁迅《社戏》)
分析: “朦胧”作动词使用,有“融化”“融为一体”之意。月亮似乎是主动的朦胧起来的,仿佛月亮也有情有意地给这群孩子们创设这样优美、静谧的环境。
④化无形为有形,或化抽象为具体
例: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
分析:“弹性”一词用得生动传神。把无形的冬天的风写得具体可感,赋予它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也表达了对小鸟的喜爱之情。
(4)句段作用
①内容:内容概括(对象+特点)+分析主旨情感
②结构:【看位置】
开头:照应标题;统领全篇,引出下文,为下文铺垫、埋伏笔;交代故事背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起读者思考;欲扬先抑;渲染……氛围、奠定……基调等。
中间:照应标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承上启下、伏笔\铺垫;总结上文引出新话题,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由……到……;层层深入,总领下文……等。
结尾:照应标题,首尾呼应,照应前文;总结全文,卒章显志;深化主题、升华主旨;以景、省略号或问号结尾,引起读者联想思考,回味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戛然而止。
特殊句段作用:
【照应、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完整;
【多次出现句子】:可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完整;
【看似矛盾句子】:看似矛盾,实则蕴含作者深意。
【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
【布局谋篇】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悬念、曲折有致、一波三折;详略、主次得当,突出中心。
(五)标题含义、作用分析
1.标题含义:字典义【抓关键词+概括主要内容/关联主要情节】+语境义、延伸义【文章主题】
2. 标题作用:抓关键词【是否一语双关/寓意丰富】+关注写作内容【点明写作对象/概括主要内容/关联主要情节】+行文结构【考虑线索】+中心主旨(揭示或暗示)+作者情感态度。
3.标题妙处:标题含义+作用+手法/效果【修辞,用典,化用,引用古诗词,标点符号……/生动形象、新颖独特、含蓄深沉、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六)赏析、评价艺术形象
命题角度:
(1)形象特点:文章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有何个性特点和典型性。
(2)形象塑造:作品的形象是使用什么样的手法塑造的。
(3)形象意义:形象具有什么样的典型意义或社会意义。
掌握塑造艺术形象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1.人物形象:作品中主人公或一般人物。
作用:某一类型人物的典型代表,具有鲜明个性特征,是作家反映时代、凸显主题的工具。
方法:总述典型性+逐一举例分析其个性特点+总说典型意义。
2. 物象:托物言志类作品的情意载体。
作用:生动、形象地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特征,寄托着作者的志趣和追求。
方法:找出物象+举例分析其特征+归纳其对人生的启发意义。
3.象征形象:象征类作品中的象征体。
作用:形象而深刻地体现着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理想或追求。
方法:找出象征体+举例析其特征+归纳其象征意义
4.景物: 赏析作品的画面美。
作用:选取典型景物,加以科学组合(顺序、视角、主宾),进行细腻描绘(声音、色彩、动静),凸显景物特征,构成画面,抒发情感,令人赏心悦目。
方法:选取哪些景物,如何组织和描写,构成怎样的画面,抒发何种情志。
(八)归纳、概括作品主旨
1.分析散文类型
(1)写人记事散文:从事件意义和人物形象特点把握主旨。
(2)写景状物散文:从景物特点和作者表达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议论哲理散文:找出触动点、联系点、感悟点和升华点把握文章主旨。
2.解题思路及技巧
(1)关注文章标题:写作对象、范围、方式,暗示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倾向。
(2)分析文章结构层次:作者行文思路——文章结构形式——文章主旨(思想、情感、态度)。
(3)关注标志性语言:高频词句、议论抒情句、段落中心句、富含哲理/意蕴深刻语句、过渡句等。
3.答题步骤:
概述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写作意图:本文通过记叙/描写……情节/事迹/经过,塑造/刻画/反映/表现了……形象/性格/精神/思想;表达/表现/寄托了……(主旨情感),抒发了……情感/愿望【写作目的】。
4.从选材看主旨大致方向:
(一)对人物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描写(他人)
(1)作者对人物身份、性格、品质赞美和高度评价(人物形象);
(2)作者自身人格的折射(作者情感);
(3)从社会背景解析人物形象(外部环境);
(4)引导人们客观公正评价人物(外部环境)。
(二)对个人生活状态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个人)
(1)对外在生存环境(快节奏生活、盲目追求物质欲望)的厌倦和批判(外部环境);
(2)对无法改变的外界环境的无奈(外部环境);
(3)对内心精神家园的追求、缅怀、呼吁和号召(美、奋斗、淡定从容的生存状态、充满生命力的生活、自然淳朴生活)(内心情感);
(4)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满足和欣慰(内心情感)。
(三)对人与人关系的思考和感悟(人与人)
(1)对人际关系(平等、和谐、淳朴)的赞美;
(2)对人际关系冷漠的叹息与悲伤;
(3)对关注底层小人物生存状态的呼唤。
(四)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感悟(人与自然)
(1)对非自然的城市生活的排斥;
(2)对破坏自然、在大自然面前不自量力的批判;
(3)对敬畏自然、亲近自然的赞美。
(五)对人与社会关系思考和感悟(人与社会)
(1)对人性尊严的渴望;
(2)对爱与美的生活环境的呼唤(爱心、同情心);
(3)对和平的向往。
(六)对乡土文化和农业文明的思考
(1)对故乡的思念;
(2)对童年、母亲、祖母的思念或怀念;
(3)对家乡风物的赞美;
(4)对传统手工艺的赞美;
(5)对勤劳、淳朴的农民的赞美;
(6)对农业文明即将消失的怅惘;
(7)对农村生活贫困的同情;
(8)对现代工业文明冲击传统文明的忧虑;
(9)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期待。
(七)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1)对传统文化具象的赞美;
(2)对文化精神的赞美和呼吁;
(3)对继承和创新文化传统的赞美;
(4)对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的忧虑。
评析作品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一)评价作品的艺术性
1.塑造了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艺术典型。
【典型性:“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包含深广的社会内容,显示生活的真理】
2.体现了真实真挚的思想感情。
3.完美而又独创的艺术形式。【字句的推敲、结构的安排、情节的提炼、语言的运用、表现手法的运用等和谐完整】
(二)评析作品思想意义/作者的人生态度
作品思想意义:指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的看法、态度、观点等。其思想倾向、渊源、进步性、局限性、影响力、启发性等。“思想意义”探讨主是“真”、“善”、“美”。
(三)答题思路:
1.分析:概括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情感
2.评价:在当时/现下……的社会背景下,具有积极/消极意义,具体:……【历史意义、现实意义/时代精神、长远意义、正面(积极)意义等】。
类 别
说明
主要题型
形散
“形”主要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
①取材广泛自由,丰富奇巧,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②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借景抒情;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也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
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
把握作品的行文线索和思路。
把握作者的情感,分析作品主题的思想内涵。
评价作品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分析选材、组材的特点和作用。
赏析作品构思特点、表现手法、语言表现力。
赏析、评价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
依据作品内容进行联想、想象、推断。
神聚
①文章表述的中心思想、主题、情感明确而集中。
②往往用线索,把“散”的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意境
意境深远,往往由此及彼、由深入浅、由实而虚,表现深远的思想。
语言
语言优美凝练,富有文采,情真意切。
类 别
说明
写景散文
多采用借景抒情,明写景,暗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状物散文
多采用托物言志,将情感融于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中,象形或意蕴联想表现情感。
文化游记散文
多借助名人古迹,咏史怀人或借古讽今,阐发作者对历史、人生、现实、社会的深沉思考。“游”(行踪)是契机,“见”(景象)是触点,“思”(情)是文脉,“悟”(理)是升华。重点感知作者的“情思”,体味其思考和感悟。
类别
说明
写人散文
偏重记人,以人物为中心,表现人物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记事散文
偏重记事,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感情。
修辞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
词语
动词、形容词、名词、叠词、化用成语或古语、褒词贬用、贬词褒用、口头语与书面语等。
句式
常式句、变式句;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口语句、书面句。
语言风格
华丽典雅、幽默辛辣、自然平实、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有地方色彩、符合人物身份等。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知识点与答题技巧汇编 讲义,共2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第一部分 环境,第二部分 情节,第三部分 人物、物象,其他人物、景物描写,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次要人物,如“百合花”的含义,第四部分 标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各题型满分答题技巧-学案,共16页。
这是一份【技巧】高考语文:25个答题技巧-学案,共10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