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时练(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705361/0-173937510026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时练(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705361/0-173937510030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时练(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705361/0-173937510031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课时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课时训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填空,写出加粗词的古义和今义,按要求默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杨氏;大穴;薪米鱼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俨然(yǎn) 阡陌(xiān) 豁然开朗(huò)
B.垂髫(tiá) 平旷(kuàng) 怡然自乐(yí)
C.邑人(yì) 遂迷(suí) 便要还家(yā)
D.郡下(jùn) 问津(jīng) 诣太守(yì)
2.下面几句话,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人民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问生活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4.对"世外桃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空想,毫无积极意义可言。
B.这是针对现实的一种追求,在当时有着积极的意义。
C.这是空想,但寄托了人民要求和平生活的愿望。
D.它的出现反映当时社会黑暗,战乱频繁。
5.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是著名的诗人,他的田园诗最为著名。
6.写出加粗词的古义和今义。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4)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7.按要求默写。
(1)文中描绘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有“意同字不同”和“字同意不同”的现象。请依照示例,任选一种现象,从文中举例并解释。
示例:意同字不同:“缘溪行”的“缘”和“便扶向路”的“扶”,都有“沿、顺着”的意思。
字同意不同:“忘路之远近”“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代词,代“发现桃花源一事”。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出自本文的成语较多请选择两个写在田字格中。
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① , 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日:“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kuàng,絮衣服的新丝绵)、麻粜(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②不缺也。惟计口授地③ , 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日:“子来或④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康与之《昨梦录》)
【注释】①陶冶:开心的样子。②殊:特别,很。③计口授地:按人口分土地。④或:如果。
(1)写出下列各句中的“此”所指代的内容。
①此公欲来 指代________
②老人肯相引至此 指代________
③此殊不缺也 指代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落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落也
B.未果 , 寻病终 子果来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臬之属
D.处处志之 故可同处
(3)补充下面句子中的主语。
________又戒日:“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________与老人同出。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②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5)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进入山之大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他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来了。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核舟记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句子中画线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闻之 能以径寸之木
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而竖其左膝
C.不足为外人道也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2)下面对【丙】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诗人对友人的安慰,表现了诗人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
D.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诗人自己情怀的吐露。
(3)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②诣太守,说如此( )
③罔不因势象形( )
④其两膝相比者(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5)结合【甲】文进行分析: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6)【乙】文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
答案
1.B
2.C
3.B
4.A
5.答案:东晋 陶渊明 潜 元亮
6.答案:(1)交错相通。 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不要说,(更)不必说。 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3)妻子和儿女。 男子的配偶。 与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4)不值得。 不够。
7.答案:(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 (1)意同字不同:“皆叹惋”的“皆”和“咸来问讯”中的“咸”意思相同,均为“全、都”。“便要还家”中的“要”,同“邀”,邀请;“各复延至其家”中的“延”,邀请。
字同意不同:“寻向所志”中的“寻”意思是“寻找”;“寻病终”的“寻”是“随即、不久”。“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中的“志”,前者是动词“做标记”,后者是名词“标记”。
(2)(他们的祖先)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
(3)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4)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安宁和乐,自由平等,丰衣足食
9. (1)杨氏;大穴;薪米鱼肉
(2)C
(3)穴中人;杨氏
(4)①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②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
(5)D
10. (1)D (2) B
(3)①与人世隔绝的地方,②拜访,③顺着、就着,④靠近
(4)①村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时代,他们竟然连汉朝都不知道,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②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5)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既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对黑暗现实的否定批评。
(6)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课时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语言表达,现代文阅读,作文,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当堂达标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提升训练,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课时作业,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进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