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高教版(2024)中职语文拓展模块上册4.4《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6706322/0-173941673931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高教版(2024)中职语文拓展模块上册4.4《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6706322/0-17394167393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高教版(2024)中职语文拓展模块上册4.4《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6706322/0-173941673942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2024)中职语文拓展模块上册课件+教案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三 像山那样思考获奖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三 像山那样思考获奖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
统编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四单元《像山那样思考》
学时
讲授
2
练习
1
授课人
XXXX老师
教学目标
语言理解与运用:准确把握文章关于生态伦理和整体性思维的核心思想,理解文中“像山那样思考”的深层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文中生态现象及其哲理内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生态整体观念。
审美发现与鉴赏:感受文章在语言表达上的哲理性和自然美,体验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洞察。
文化传承与参与:引导学生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积极践行生态伦理理念。
教学重点
理解“像山那样思考”的核心思想及其对生态伦理的意义。
分析文中关于狼与生态系统的案例及其哲理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整体性思维与人类行为对生态系统的深远影响。
将生态伦理理念与现实生活实际相结合。
导入
播放视频。
如果狼从生态系统中消失,可能会发生什么?
今天,我们通过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来探讨捕食者、猎物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理解自然的整体性与平衡。
任务一:知人论世
1.作者介绍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称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
代表作《沙乡年鉴》(被美国人视为与《瓦尔登湖》同样具有伟大影响力的经典),是作者的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也是土地伦理学的开山之作。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作品简介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随笔中,利奥波德以抒情的文学手法描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栩栩如生地记叙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搏斗,如歌如泣地抒发了崇尚自然的情趣。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伟大,也可以看出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糟蹋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沙乡年鉴》在美国的销售量超过了100万册,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观念已成为美国一些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的思想基础。
(播放视频)
3.写作背景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得满目疮痍。
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
任务二: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嗥叫(há) 驯服(xùn) 蔑视(miè) 迸发(bèng)
嘶鸣(sī) 嬉戏(xī) 蜿蜒(wān yán) 峭壁(qià)
湍急(tuān) 蠕动(rú) 饿殍(piǎ) 疲惫(bèi)
胸膛(táng) 艾蒿(hā) 拾遗(yí) 不堪(kān)
2.积累词语
残羹剩饭:指吃剩了的汤和饭。 泛指吃剩的食物。
毛骨悚然:身上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用来形容十分恐惧。
饿殍:饿死的人。
拾遗: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
嗥叫:号叫,大声叫。
3.解读题目
“像山那样思考”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思考什么?究竟怎么思考?
(1)“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诗意的表达,警示人类应该像山一样思考自身与万物之间的关系。
(2)因为山是长久地存在着的,能够从更长远、更全面的利益来看待问题,它能兼顾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看清狼是生物链上重要的一环。
(3)认清与自然的关系,平等地对待万物,我们与万物的关系和山与万物的关系是一样的,我们人类并不比一座山高明。
4.理清层次
自由朗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1—3:借助一声狼嗥而引起的思考。
4—9: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10:揭示狼嗥所隐含的深层含意,呼吁保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任务三:研读文本
1.是什么引起了思考?
明确:是狼,是狼的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2.狼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说出一些与狼有关的成语。
明确:狼狈为奸、狼奔豕突、狼心狗肺、狼烟四起、狼子野心、引狼拒虎、鬼哭狼嚎……
3.这些成语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感情色彩上)贬义。小红帽的故事,东郭先生和狼……狼在中国人看来,几乎成了“邪恶的化身”。但是,狼的存在却有着鲜为人知的意义。
4.文章开篇就是对这声狼嗥的特写,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注意抓关键词。
关键词:“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
这声狼嚎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这声嗥叫是深沉的,它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内涵。
这一声音传达的是对自己所受的不公平待遇的一种反抗,是对未来世界毁灭性痛苦的呐喊,是对人类错误认识人及其错误行为的蔑视。这虽然写的是狼的内心世界,但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
5.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是怎样的?或者说,这声狼嗥对于不同的生物,分别有着怎样的意义?
对于鹿-----它是死亡的警告(威胁,死亡)
对于松林------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撕杀,战斗)
对于郊狼------是即将分得一份残羹剩饭的允诺(食物)
对于牧牛人------是银行账户透支的威胁(损失)
对于猎人------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挑战)
6.作者是怎样概括他们的反应的?
明确:“明显而迫切的希望和恐惧。”
7.除了这些事物,还有什么也有感受?是怎样的感受?
明确:作者进而指出,在这些明显而迫切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才能听懂的含义。 因为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客观地聆听这声狼嗥。也就是说,深层含义只有山能客观听取。
8.第三段又写到了谁的感受?是怎样的感受?
明确:写到了一般的人,也就是“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他们其实也属于第一类事物,他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直接的,表面的。但“不堪造就的新手”连这最浅层的意识也没有。
9.文章接下来写到,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明确:是“我”,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10.作者的认识,很明显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作者以前的观点是怎样的?
“在那些年代里,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
从前认为狼是坏的捕食者,吃掉了对人们有用的鹿,该杀。说明了人们的愚昧在当时的普遍性。
“在一秒钟之内,我们就把枪弹上了膛,过度的兴奋竟使我们无法瞄准。”
“在一秒钟之内”,看见狼时这样一种本能的、自然的反映体现了人的愚昧。
“过度的兴奋”
写出了人们意识不到自己的残忍和无知,竟然还非常高兴。
观点:“当时我很年轻,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11.后来作者还是这样认为吗?
显然不是。
那作者的想法、观点是什么时候转变的呢?
明确:“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
具体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
明确:“我们到达那只老狼的附近时,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令人难受”这几个词语细腻地刻画了狼受伤垂死时的眼神,这样,就与上文“我们”的兴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人的残忍。
任务四:问题探讨
1.(“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在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这种观点”是什么?“新的东西”又是什么?
“这种观点”:从前的观点, “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
“新的东西”:新的观念,对狼的负罪感。
2.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没有?出现了什么情况?
作者连用了几个“看见”,这样一组排比句,给人一种紧迫感,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写出了狼接二连三地被消灭后出现的严重后果。
“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像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叫他成天只修剪树木,不做其他的事。” 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被鹿群蚕食的速度之快。
“这些鹿是因其数目太多而死去的。”这个结果恰好说明了生态之间有自己特殊的调节方法,人不遵从就会出现严重后果。
3.“我们大家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奋斗着,鹿用轻快的四肢奋斗着,牧牛人用套圈和毒药奋斗着,政治家用笔,而我们大家则用机器、选票和美金。所有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种东西: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这是什么意思?
作者用了类比的手法,揭示人与动物一样,都在为和平、安全、繁荣和舒适而奋斗。同时也隐含着,人们不能为了自身的目光短浅的“和平与发展”,牺牲与我们和谐共处的自然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4.“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是什么意思?
这是梭罗的一句名言。“荒野”,即人类文明未曾涉足的地方,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并没有高低尊卑之分。
那么,荒野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人类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胸怀去感悟、理解自然的法则,并拿出实际行动改变为了自身利益而给大自然带来的巨大危害。
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的认识,发展为了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所有一切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
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思考“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狼嚎究竟有着怎样的更深层的内涵?
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
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反映了作者深沉的忧患意识,作者想让读者从狼的嗥叫中认清人与自然的关系,平等地对待自然万物。
课堂小结
“像山那样思考”赋予山以人的灵性,它是一种诗意的表达,形象而深刻。同时,它又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意思是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人类应该把自己看成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并不是地球的霸主,也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人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人应该像大山一样去思考,要客观地、从长远利益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和生态保护意识。
(播放视频)
布置作业
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如果不能像山那样思考,会有怎样的危害?除了文章所讲到的危害,你还能列举出哪些?请写一写你对保护环境和生态这一话题的思考。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二 登泰山记一等奖教案,共10页。
这是一份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二 我的母亲一等奖教学设计,共7页。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病梅馆记一等奖教学设计,共12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