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 2024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 9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说课稿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707492/0-173943835723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 2024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 9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说课稿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707492/0-173943835729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 2024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 9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说课稿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707492/0-173943835734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 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说课稿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是部编 2024 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 9 课的内容。此阶段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和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呈现出民族政权并立、相互交流融合的复杂局面。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了解契丹族、党项族的兴起与发展,以及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关系,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中国古代史知识体系,理解民族融合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的形成过程,为后续学习金与南宋的对峙、元朝的统一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兴起与发展,了解辽、西夏的建立及政治制度;掌握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和战史实,包括澶渊之盟、宋夏和议等;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特点和影响。通过分析历史史料,如盟约内容、文献记载等,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民族关系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历史学习的乐趣,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运用历史地图、图表等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和归纳总结能力,如通过辽、西夏与北宋的疆域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的政治格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平等意识和民族团结精神。理解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与发展,包括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政权,元昊建立西夏政权等;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关系,如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宋夏之间的战争与和议等史实。
2.教学难点:理解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和影响,认识到民族之间的和战交错是民族融合的重要方式,以及这种局面如何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和文化交流。分析澶渊之盟、宋夏和议等历史事件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旺盛,对历史故事充满兴趣,且经过之前的历史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但他们对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民族关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难以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对于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有所耳闻,但对于契丹族、党项族的发展历程,以及辽、西夏与北宋之间和战关系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理解起来可能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契丹族、党项族的兴起,辽、西夏的建立,以及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重点知识,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例如,详细讲述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的过程,以及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后的政治制度建设。
2.史料分析法:展示相关的历史史料,如《辽史》《宋史》中的记载、盟约文本等,让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讲解澶渊之盟时,展示盟约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分析其中对北宋和辽的影响。
3.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的影响等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比如,让学生分组讨论澶渊之盟对北宋的经济、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影响,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4.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如角色扮演辽宋边境的贸易场景、北宋与辽的谈判场景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民族关系和社会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在讲解辽宋边境贸易时,模拟贸易市场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民族的商人,体会贸易对民族交流的促进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北宋时期边疆地区民族生活的视频,视频中展示契丹族的游牧生活、党项族的独特风俗以及北宋边境的繁荣景象。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哪些民族?这些民族在北宋时期的发展状况如何?他们与北宋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的视频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发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民族关系的思考,自然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30 分钟)
1.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兴起(8 分钟)
讲述契丹族的兴起历程,从契丹族的起源,生活在北方的游牧生活方式,到唐朝末年,契丹族势力不断发展壮大。重点介绍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辽)的过程,强调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如建立政权机构、创制文字等,展示契丹文字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契丹族的文化特色。接着介绍党项族的兴起,党项族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讲述元昊建立西夏政权的过程,以及他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如模仿北宋建立政治制度、创制西夏文字等,展示西夏文字的图片,对比契丹文字和西夏文字与汉字的异同。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讲述和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与发展,感受少数民族的文化魅力,为后续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做铺垫。
2.辽与北宋的和战(10 分钟)
利用 PPT 展示辽与北宋的疆域图,讲解辽与北宋的地理位置和边境情况。讲述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重点讲解澶州之战,通过讲述辽军大举攻宋,直逼澶州城下,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宋真宗在寇准的力劝下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战争的紧张局势。接着介绍澶渊之盟,展示澶渊之盟的内容,分析其对辽与北宋的影响,积极方面,如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消极方面,北宋给辽岁币,加重了百姓的负担。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澶渊之盟的利与弊,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质疑,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展示、故事讲述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辽与北宋的和战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3.西夏与北宋的关系(8 分钟)
讲述西夏建立后,多次进攻北宋,双方损失都很大。展示西夏与北宋战争的相关史料,如战争的时间、地点、双方兵力等,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基本情况。接着介绍宋夏和议,讲解和议的内容,如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双方在边界开放贸易等。分析宋夏和议的影响,一方面,宋夏边界贸易兴旺,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北宋的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引导学生思考西夏与北宋的和战关系与辽宋关系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和对比教学,让学生掌握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加深对民族政权并立时期民族关系复杂性的理解。
4.民族关系的发展(4 分钟)
总结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即民族政权并立,和战交错,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断加强。讲解这一时期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表现,如边境贸易的繁荣,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相互影响,学习汉族的生产技术、政治制度等。展示辽宋边境贸易的场景图片,让学生感受民族交流的繁荣景象。强调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和图片展示,让学生全面理解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融合意识和民族团结精神。
(三)小组讨论(10 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主题为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和 “如果辽、西夏与北宋没有发生战争,历史会如何发展”。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质疑。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特点和影响,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课堂小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辽、西夏的建立,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关系,以及民族关系的发展等,强调这些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民族之间的和战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民族关系的发展,培养学生以史为鉴、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加深对重点内容的记忆,强化学生对历史事件内在联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五)布置作业(2 分钟)
1.以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为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晰。
2.收集辽、西夏、北宋时期的文化成就资料,了解这一时期各民族文化的特色,下节课进行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资料收集整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文化。
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提纲式板书设计,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分为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兴起、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民族关系的发展四个板块。每个板块下再细分具体知识点,如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兴起下包括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元昊建立西夏等;辽与北宋的和战下包括澶州之战、澶渊之盟等。这样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晰,能够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和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对于学生理解困难的知识点,如民族关系的特点和影响、历史事件的评价等,要进行更详细的讲解和引导。在小组讨论环节,要加强对小组讨论的组织和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避免出现个别学生主导讨论的情况。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通过本次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认识到民族融合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下册(2024)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第10课 金与南宋对峙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第13课 宋元时期的对外交流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